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感觉的种类

根据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获得外界事物或自身的各种信息,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具体如图3-1所示:

图3-1 感觉的种类

一、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接触各种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外部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一)视觉

视觉(visual sense)是人类最为复杂、高度发展的感觉。人类所获得的外界信息中,有80%来自视觉。人眼聚集光线,并聚焦,再向大脑传递神经信号。因此,眼睛的关键作用是把光波转换成神经信号。下面对视觉现象做详细介绍。

1.视觉刺激

视觉是以眼睛为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明暗、颜色、形状等特征的感觉。我们生活的空间充满了电磁波,包括光和其他能量。人眼可见光只是整个光谱中一定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nm的电磁波,即可见光波。在此范围之外,人眼感觉不到,比如,X光、微波和无线电波等。400nm的光波会引起紫色感,480nm的光波会引起蓝色感,520nm的光波会引起绿色感,570nm的光波会引起黄色感,700nm的光波会引起红色感。将所有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混合起来,我们就会产生白色视觉。

视觉接受的光线有两种来源:一是发光体直接发出的光,如太阳光、电灯光等;二是反光体反射光源的光,如月光。通常情况下,人所看到的光线主要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除发光体发出的光线外,物体的颜色主要是由不同光照条件下物体反射的光线决定的。

所有的颜色体验都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描述:色调(hue)、饱和度(saturation)和明度(brightness)。色调是颜色的正式术语,不同的色调是对不同颜色的感觉,与不同的波长相对应。饱和度是描述颜色感觉的纯度,纯色有最大的饱和度,如消防车的红色比红墙砖的红色要纯。柔和的、浑浊的和浅淡的颜色的饱和度居中,灰色的饱和度为零。明度是对光的强度的描述,明度对应于光波的物理峰值,即振幅。明度越大,颜色看起来越亮。同样的光照条件下,白色的明度最大,黑色的明度最小。

2.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的器官是眼睛,其操作原理和照相机相似。眼球的构造按功能可分为折光系统和感光系统两部分。折光系统主要包括角膜、水晶体、玻璃体等,它们的功能是将外界物体所反射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物像。而感光系统指的是视网膜。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一种是锥体细胞,另一种是杆体细胞。在每只眼睛里,锥体细胞的数量大约为650万个,主要集中在中央窝附近。锥体细胞适合在亮光条件下工作,产生颜色感觉和精细视觉。杆体细胞在每只眼睛里大约有1亿个,主要分布在中央窝以外的视网膜上。杆体细胞不能辨别颜色,但比锥体细胞要敏感,所以能在暗光条件下看见东西。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的最大差别就在于颜色感受性,这种差别在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锥体细胞对光谱中黄—绿区域最敏感。在日光条件下,在每种颜色所反射的光总量相同时进行测试,结果黄绿色显得最亮,因此,马路清洁工人和在马路上值勤的交警通常会穿着黄绿色背心。杆体细胞对蓝绿光比较敏感,由于这种原因,在夜晚工作时,许多警车和高速公路巡逻车均使用蓝色警灯。飞机跑道两边的标志灯是蓝色的,也是因为飞行员在夜间容易看到蓝色。

3.视觉的主要现象

(1)视觉适应

视觉适应包括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暗适应的产生是由于在黑暗中停留一段时间后杆体细胞比锥体细胞变得更敏感,杆体细胞能够对环境中微弱的光进行反应。有关暗适应的研究表明,从“眼前一片漆黑”开始,需要大约30-35分钟,视觉感受性可提高到最大限度。研究视觉暗适应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由于杆体细胞对非常红的光不敏感,对于需要值夜班的飞行员和消防人员,如果值勤之前在红灯照明的条件下工作或戴上红色眼镜活动,则在接受紧急任务时,能够缩短暗适应所需的时间。

与暗适应相反,明适应(bright adaptation)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明适应所需要的时间比暗适应要短,整个明适应过程大约5分钟内即可完成。在夜间行驶的司机一定要尽量避免直视对面行驶汽车的大灯,眼睛被强光照射后的视觉感受性,一般要在20秒之后才能得到部分恢复,而这一时间对于发生车祸已经足够了。

(2)视觉后像和闪光融合

视觉后像(visual afterimage)是指视觉刺激消失后,人的感觉还能暂时保留的现象。视觉后像有两种:一种正后像,一种是负后像。品质与刺激物相同的后像叫做正后像,其特征是后像的颜色及亮度与原刺激物相同。例如,在夜晚熄灯之后的短暂时间内,眼前会出现灯亮时的形象。如果后像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做负后像,其特征是后像的颜色及亮度与原刺激物相反。

因为有后像,断续的刺激可以引起连续的感觉,条件是断续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频率。刚刚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频率,叫做临界闪光频率。这时产生的心理效应叫闪光融合现象。电影播放就是应用这个原理:播放电影时,每秒呈现24张静止胶片,观众就会产生连续的感觉。再比如,护眼灯的荧光灯管发出的闪光频率远高于临界闪光频率,人眼感觉不到闪光,从而达到保护眼睛的目的。

(3)视觉对比

视觉对比(visual contrast)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

图3-2 明暗对比

明暗对比是指物体反射的光量相同,因周围物体的明暗程度不同而产生不同明暗视觉的现象。例如,从一张灰纸上剪下两个小方形,分别放在一张黑纸和一张浅灰纸上。我们将会看到浅灰纸上的小方形要比黑纸上的小方形暗得多(见图3-2)。

颜色也有对比效应。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即颜色对比。例如,将一个灰色正方形放在蓝色背景上,正方形将略显黄色;将其放在黄色背景上,正方形将稍显蓝色。总之,颜色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视觉对比的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纺织印染、编织工艺、服装设计和建筑装修中,都应考虑视觉对比效应。

(二)听觉

听觉(auditory sense)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感觉。听觉是以耳朵为感觉器官,对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声波的感觉。人们常说“耳闻目睹”,听觉和视觉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视觉所及的范围仅限于眼前,而听觉可以从身体各个方向收集信息。人们从客观环境中获得的信息中有10%以上是通过听觉获得的。

1.听觉刺激

人类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20Hz-20000Hz的声波。低于20Hz的叫做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叫做超声波。一些动物,如狗能听到超声波,海豚能听到次声波。

人所听到的音调(pitch)、响度(loudness)、音色(timbre)分别是由声波的物理属性频率、振幅和波形所决定的。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声波的频率决定的。频率是指发声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高频产生较高的音调,低频产生较低的音调。成年男性声音的音调低,而成年女性和小孩的声音音调高。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它是由声波的振幅决定的。声波的振幅越大,听到的声音就越响。表示响度的单位是分贝(dB)。平时我们说话的响度大约为60分贝。

不同的音色取于声波的不同波形。比如,长笛、小提琴和钢琴发出的声波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即使是同样响度、同样音调,人们仍能很好地分辨出声音是由哪种乐器发出的。

2.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见图3-3)。

图3-3 人耳的结构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作用是汇聚声音。中耳主要由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卵圆窗和正圆窗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传声。内耳由前庭和耳蜗组成。前庭和听觉无关,是平衡觉器官。耳蜗才是真正的听觉器官,它上面有微小的毛细胞,对耳蜗内液体的波动进行探测,然后通过听神经把消息送达大脑。

(三)嗅觉和味觉

人类对于嗅觉和味觉不像对视觉、听觉和触觉依赖那么多。嗅觉和味觉都是对化学分子的感觉,它们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当嗅觉功能发生障碍时,味觉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嗅觉(smell)是对气体气味的感觉。与其他一些动物相比,人类的嗅觉灵敏性要弱。对一些哺乳动物来说,气味往往是食物、异性、天敌和领地的信号。狗的嗅觉极为灵敏,嗅觉皮层占脑半球的1/3。而人的嗅觉皮层只占脑半球的1/12。嗅觉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具有极大的适应性,也就是说,嗅觉的感受性会随着刺激时间的增加而下降。此外,嗅觉感受性还受温度、湿度和机体状况影响:温度过低,湿度太小,人患有鼻炎、伤风感冒等,都会使嗅觉感受性下降。

味觉(taste)依靠的是舌头上的味蕾。人的基本味觉主要有酸、甜、苦、咸。在舌头不同的区域对某种味觉比其他味觉更敏感。舌尖感觉甜,舌的两侧感觉酸,舌根感觉苦,舌尖和舌头的周围感觉咸。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吃一些苦的食物或药物时,应避免把它们放在舌根。味觉的对比现象比较明显,如吃了甜的东西之后,吃酸的或苦的东西就会觉得更酸或更苦。

(四)肤觉

肤觉(skin of sense)包括触压觉、痛觉和温度觉。

触压觉包括触觉和压觉。物体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产生触觉;使皮肤明显变形,产生压觉。皮肤的不同区域对压力的敏感性不同,这是由于不同皮肤区域感受器的数量不同。指尖、唇、鼻和舌尖部的触觉最敏感,手掌的触觉比手背敏感,背部的触觉感受性低。

引起痛觉的刺激,既可能是物理性的(如针刺、敲打、电击等),也可能是化学性的(如硫酸腐蚀等)。当刺激的强度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痛觉的感受器除了皮肤上的痛点外,几乎遍布身体的所有组织。痛觉是一种警示讯号,它告诉主人身体上某些部位受到伤害,必须适时加以处理。人的痛觉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因素、个体经验、人对伤害性刺激的认识以及暗示的作用等。

温度觉的适宜刺激是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温度刺激引起的感觉主要取决于刺激温度和皮肤温度之间的关系。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温觉;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冷觉;等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不产生温度觉。身体的不同部位生理零度不同,对温度的敏感度不同。身体裸露部位的生理零度为28℃,前额为35℃,衣服内为37℃。所以洗澡时,用手试水温,觉得正好,等身体入水后,就会觉得凉。温度觉还受到刺激面积大小的影响:如果将左手的一个手指放入40℃的水中,而将整个右手放入37℃的水中,会觉得右手更热一些。

二、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的内部,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的不同状态。内部感觉主要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也叫内脏感觉)。

(一)运动觉和平衡觉

运动觉(kinesthesis)简称为动觉。它为我们提供运动过程中身体状态的反馈信息,即能感觉到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及肌肉的紧张程度。动觉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中。在身体活动时,肌肉与肌腱的扩张与收缩以及关节之间的压迫,产生刺激,引起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动觉。在日常生活中,走路、写字、打球、使用工具以及吃饭等都依赖动觉。

平衡觉(equilibratory sense)是由人体做加速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和前庭两部分)。当大脑从平衡系统获得的感觉不能与从身体其他感觉器官特别是眼睛所接受到的信息相匹配时,会出现头晕或恶心现象,所以当人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看书时会有晕车的感觉。如果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眼睛一直向窗外看,晕车的症状就会大大减轻。司机一般不会晕车,主要都是因为来自视觉系统和前庭系统的信息不互相冲突的缘故。

(二)机体觉

机体觉也称内脏感觉,是对内脏器官活动状态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由内脏活动作用于内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这种感受器把内脏活动变化的信息传入神经中枢,并产生饥渴、饱胀、恶心、便意以及疼痛等感觉。 eNMxDY1dOGIXbNH0S62fgunURf9WW3djknogIRBvavfXWhKGlKDyyXUcwlbFMpa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