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主导的相互对立的两大集团,确立了两极格局,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随着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关系开始了深刻调整,从而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参与国际及地区事务的机会,超级大国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世界多极化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这一趋势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符合时代潮流。但是在当前“一超多强”的力量对比态势下,单极与多极的较量不可避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时有表现,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在全球各种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的表现形式。世界政治格局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世界政治的形成而形成,并随着世界政治舞台上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力量消长与实力对比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具有全球影响的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和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是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变动的直接动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改变了各国政治力量对比,而且导致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

出席雅尔塔会议的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
(资料来源: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
11027560/20060205/13071717.html)
雅尔塔体制主要是指二战中后期美国、苏联、英国等三国领导人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上形成的协议所规定的原则与机制的总称。三大首脑达成的谅解和协议的内容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关于协调盟国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和军事计划;第二类是关于确定对战败国的处置原则和势力范围的划分;第三类是关于确定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的机制。在欧洲,德国一分为二,西欧和西德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东欧和东德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在亚洲,美国满足了苏联对蒙古和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权要求,苏联默认了美国对日本的控制以及在中国的利益。朝鲜以北纬38度线分为南北两部分。雅尔塔体制是美苏等国按照军事政治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它改变了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
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全面对峙和对抗,但不诉诸直接交战。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由杜鲁门陪同,在杜鲁门肄业过的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即著名的“铁幕演说”,声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至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铁幕演说成为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信号。

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
(资料来源:http://jpkc.ecnu.edu.cn/sjs/weblesson/1/04.htm)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把世界划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美国要“遏制”苏联的“扩张”,开始同苏联展开全面对抗。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破裂,冷战全面展开。

16个欧洲“受援国”在巴黎签署《欧洲经济合作公约》
(资料来源:http://jpkc.ecnu.edu.cn/sjs/weblesson/1/04.htm)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1948—1952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给予西欧的经济援助达131.5亿美元,其中90%是无偿赠予,10%是贷款。该计划的实施,对西欧经济恢复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各国的控制,为西方内部建立稳固的政治军事联盟奠定了基础。

北约签约仪式
(资料来源:http://jpkc.ecnu.edu.cn/sjs/weblesson/1/04.htm)
1949年4月4日,美、加、英、法、比、荷、卢、丹、挪、冰、葡、意十二国外长在华盛顿举行北大西洋公约签约仪式。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正式生效。北约作为以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手的军事集团,设有统一的军事指挥系统,即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和各分司令部,历任最高司令一职均由美国人担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的成立,是美国完成以欧洲为重心的全球战略部署的重要标志,也是冷战进入高潮的反映。继2004年原东德等七国加盟至今,北约组织共有26个成员国。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威胁,从1947年夏天开始,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与美国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阵营。

经济互助委员会标识
1949年1月,苏、保、匈、波、罗、捷六国的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1949年2月和1950年9月,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先后加入。经互会的成立,把社会主义国家从经济上紧密联系在一起,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某种程度上被纳入苏联对外战略的轨道上。
1955年5月14日,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华沙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简称“华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华约组织是一个军事同盟,设有统一的武装部队司令部,华约部队总司令由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任。1991年7月1日,苏、保、罗、匈、波、捷六国领导人在布拉格举行最后一次华约会议,宣布华沙条约有效期结束,华约组织不复存在。
至此,经过近十年的过渡时期,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以太平洋两岸两个超级强国为中心,以欧洲为重点、亚太为侧翼,辐射全球的两极世界政治格局最终形成。
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力量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由于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发展变化,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在两大阵营内部的绝对领导地位受到挑战,加上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第三世界的崛起,两极政治格局开始受到冲击。
美国虽然是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但是美国称霸世界的行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致使其综合国力相对下降。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进入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对美国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20世纪50年代,西欧开始走上一体化道路。日本则在20世纪60年代推行“多边自主外交”,改变了以往对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戴高乐
戴高乐主义是指1958年戴高乐当选法国总统后所倡导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和对外战略。其主要内容是: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反对美国充当欧洲的霸主;发展自己独立的核力量;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发展同苏联、东欧和中国的关系;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与联邦德国合作。

勃兰特
1969年10月,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提出“与西方合作,同东方谅解”的口号,在对外关系上实行“新东方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点:承认民主德国是主权国家,主张实现两德统一;改善同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从1970年起,相继同苏、波、捷、匈、保等国签订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1972年与民主德国互相承认对方为主权国家,实现了国家关系正常化。
苏联作为最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支持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建设中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甚至是霸权主义意识膨胀,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1948年,苏联操纵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开除南斯拉夫,迫使其他国家断绝与南斯拉夫的一切关系。1956年爆发的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以及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都是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日益紧张的集中体现。

1968年8月20日的夜间,数十万备有现代化武装的苏联和华沙条约其他成员国的军队,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一夜之间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苏军占领布拉格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下令逮捕了捷克斯洛伐克当时的领导人,包括捷共第一书记杜布切克,总理切尔尼克,国民议会主席斯姆尔科夫斯基等人。布拉格从暖春变成了寒冬。
(资料来源:http://www.wst.net.cn/history/8.20/1968.htm)
中共与苏共在处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以及和平过渡理论等方面存在分歧,但苏共却把这种分歧扩大到国际关系上。1958年,苏联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径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拒绝。为了报复中国,1960年,苏联单方面决定一个月内撤走所有在华专家,撕毁专家合同及合同补充书,废除科学技术合作项目,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及关键部件的供应。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的同时,苏联不断在中苏边境制造事端。从1964年10月到1969年3月,苏联挑起的中苏边境事件达4189起。1969年3月苏联在中国乌苏里江制造了珍宝岛武装冲突事件。中苏两国和两党从意识形态分歧发展到双方关系中断,爆发冲突,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到20世纪60年代末,已有104个国家独立。新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任务。他们要求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于是,第三世界国家相互支持,走上了国际范围内联合的道路。
万隆会议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召开了有25个国家参加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告了不结盟运动的诞生。1964年成立的七十七国集团,突出体现了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为争取改变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所做出的重大努力。

七十七国集团标识
第三世界的崛起表明世界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股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新兴力量。这些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逐步地团结起来,成为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论在缓和世界紧张局势、支持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方面,还是参加联合国、改变联合国面貌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开展和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标志着第三世界已经成为撼动两极格局的重要力量,对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经过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化与改组,美国和苏联对各自阵营的控制力明显下降。70年代后虽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和两大意识形态的斗争仍然存在,但美苏两大国的对抗和争霸上升为世界政治的核心问题。
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后,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重大变化。在经济上,苏联的国民收入在1950年仅相当于美国的31%,1970年上升到65%。在军事上,苏联在常规力量方面保持和扩大了对美优势,在战略核力量方面取得了与美国的大体均衡。1972年,苏联的核武器数量达到2167件,美国战略核武器数量为2185件。 [5]
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美国陷入越战泥潭不得不采取全球收缩战略之时,与美国展开了全面的战略争夺。在欧洲地区部署了其4/5的地面部队、3/4的空中力量以及3/4的中程导弹;在亚非地区大肆向南亚、西亚、中东、北非地区扩展,企图从非洲和亚洲两翼包抄欧洲。1975年苏联介入安哥拉内战;1978年12月苏联支持越南发动侵略柬埔寨的战争;1979年12月,苏联悍然出兵入侵阿富汗,形成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
但是,苏联由于在70年代大肆扩张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加上国内经济增长缓慢,80年代后与美国对抗力不从心。而美国在里根上台后,则力图加强经济和军事实力,扩军备战,重振国威。1983年里根政府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试图通过掀起新一轮大规模军备竞赛,从经济上拖垮苏联。这一时期,苏联由于自身固有的体制弊端导致了经济增长下降,综合国力衰退,加上巨额的军费开支,逐渐在与美国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
1985年,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他全面倡导“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照搬西方民主模式,引起了苏联全面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思想危机。对外苏联则寻求与美国的缓和。从1985年到1991年,美苏两国共有8次首脑会晤,46次外长会晤和多次军事领导人会晤。苏联与美国达成了《中导条约》、《销毁和不生产化学武器协定》、《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等。美苏还就阿富汗、柬埔寨、安哥拉等地区冲突和东欧各国国内民主问题达成了合作共识。
苏联的对外政策直接影响到东欧国家的稳定。1989年,东欧国家政局开始动荡。戈尔巴乔夫决定甩掉包袱,不再为巩固“社会主义大家庭”而增加负担,而美国总统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采取政治经济手段加速了东欧、苏联的演变。仅半年时间,东欧国家共产党相继失去政权,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华沙条约组织于1991年3月解散军事机构,7月1日正式宣布解散。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格局宣告结束。
苏联的改革,不仅未能扭转局势的恶化,反而造成政局动荡,经济形势急转直下,民族分裂倾向日益上升。1991年挽救联盟解体的“8·19”事件失败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1年1月,前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联不复存在。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宣布了十项总统令。当日18时32分,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69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的苏联镰刀和锤子国旗徐徐下降;19时45分,一面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升上克里姆林宫。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和国际法主体将停止其存在。苏联解体不仅结束了列宁缔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而且标志着存在四十多年的两极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世界进入重新确立政治新格局的过渡时期。

叶利钦站在被包围的俄罗斯议会大厦,即“白宫”外面一辆坦克顶上的演说令人难忘。
(资料来源: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dh}11025807/20061224/13833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