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本书来自我的博士论文,完成于2006年。后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以适应一本专著的需要。更新的地方主要包括具体的文本结构以及最新材料的加入,并在文后附上本人翻译的德国相关法律,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最新并且方便的素材和观点。

博士毕业,一晃五年就过去了,不由感叹人生充满了偶然性。2005年,还是博士研究生的我,由于偶然参与了导师的一个跨国项目,竟然开始学德语,然后留学德国,并且开始翻译德国广播电视法(广播电视州际协议),现在想来这个跨度确实有些大。

在游学科隆一年之后,本科硕士一直学习电视新闻,并且在中央台评论部工作四年的我,竟然没有被电视学院录用,而被法律系录用,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又是一个意外。

工作两年以后的2008年,导师转发了个邮件给我,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政治与传播学院招博士后,研究中国宣传制度。我申请不果,本以为就此作罢。但几个月后,新西兰方面来信告诉我,可以了。又是一个意外。

新西兰研究期间的成果寥寥,不过有个副产品,一篇关于中国对外电视和CCTV-9的文章,回国后在《现代传播》上发表。文章刊发后一个月,接到中央电视台的电话,说领导看了,点名让我参加CCTV-9的改版调研,带领一个小组,主持国际几大新闻台播出内容的横向监测和分析。这还是个“无心插柳”的意外。

过去的五年,是充满偶然和意外的五年。但是如果缺少了某些人,这些偶然和意外不会出现。当然,对这些老师的敬意和感谢,绝不是因为她(他)们给我带来的这些结果,而是因为她(他)们一直以来,永远不变的对学术研究的忠诚态度,至今不断地在影响着我。我真的非常幸运,碰到的导师都是这样的人。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本科班主任芮必峰教授。在大学里,我第一次碰到可以将新闻理论说得如此生动和严谨的老师。对于新闻本体论的研究,我个人认为,在国内学术界,无人能出其右。是他将我引进了新闻学,特别是理论思维的大门。

其次要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朱羽君教授。是她带我走入电视的殿堂,并告诉我,镜头是用来展现美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真实人生的语言,是用来体现社会责任的窗口。我对电视作品的理解,对电视功能的体会,基本上来自朱老师。

当然,就本书而言,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博士生导师郭镇之教授。是她带我走进媒介制度和传媒政治经济学的门槛。“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广播电视研究而言,媒介制度应该就是这么个领域。朱老师曾向郭老师说,何勇这个人,过于活泛,一定要抓住了。于是郭老师索性将我发配到德国,让我没法分心,于是才有了博士论文和这么一本书。在此,深表感谢。

对本书还有贡献者,包括德国学者Manfred Kops,德国公共广播集中收费中心的总裁秘书、我的哥们Stefan Olig,以及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政治系研究生,我的哥们Stephen Hoare-Vance,谢谢你请我看了那么多电影,帮我打发了在新西兰那么无聊的日子。教学秘书Jill Dolby,谢谢你家的西红柿。当然还有我坎大的导师Anne-Marie Brady,是你让我体会到“与天斗,与地斗,与老板斗其乐无穷”的道理。在此深表谢意。

作者 谨识

2010年春夏之交于三间房乡定福庄西村 qfd8fSQm/7Apyrul65D0Q8QwyOrqhFqdGn4GE/hhqNQXz6g/VL98I7zGwTUREue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