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中国古代辩论趣事

(一)范缜

范缜(约450年—515年),字子真,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无神论者。

齐司徒竟陵王萧子良在京都鸡笼山西邸官舍广延宾客,范缜也预其中。萧子良以佞佛闻名,邸内除聚集了信佛的文人学士外,还招致名僧,讲论佛法。范缜否认佛教的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因果报应之说,因而发生争辩。萧子良问范缜:“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回答说:“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入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认为人生的富贵贫贱只是偶然的际遇。既而草撰《神灭论》。

为了不让范缜的《神灭论》在更大的范围流传,当时最高的僧官大僧正法云上书给梁武帝说:“范缜所著《神灭论》,群僚尚不知道它的观点,先以奏闻。”提醒梁武帝萧衍用皇帝的威严压服范缜。萧衍解除了对范缜的流放,将他召回京师建康,并授以中书郎和国子博士的官衔。颁布了《敕答臣下神灭论》的诏书,诏书说:“观三圣设教,皆云神不灭。”同时,训斥范缜“不求他意,妄作异端”,并引经据典,他说:“欲谈无佛,应设宾主,标其宗旨,辨其长短,来就佛理以屈佛理,则有佛之义既踬,神灭之论自行。”言外之意是让范缜放弃真理。

范缜对此毫不示弱,绝不妥协,将《神灭论》改写成有宾有主、一问一答的文体,共设三十一个问答。萧衍见范缜不肯就范,发动朝野僧俗,一齐上阵,轮番向范缜展开进攻。先后参加围攻的有六十四人,共拼凑了七十五篇文章。他们指责范缜“欺天罔上”、“伤化败俗”,叫嚣取缔《神灭论》。范缜从容自若,据理驳斥,史称“辩摧众口,日服千人”(《弘明集》卷九)。梁武帝对他无可奈何,只好既不贬黜,也不升擢范缜,让他位居国子博士,直至死。《神灭论》也未予以取缔。

(二)公孙龙

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字子秉,东周战国时期赵国著名道家,哲学家,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能言善辩,曾为平原君门客。

据说当时赵国一带的马匹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批战马死亡。秦国战马很多,为了严防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国就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

这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入关。”公孙龙辩道:“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反问:“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愣了愣,但仍坚持说:“按规定不管是白马、黑马,只要是赵国的马,都不能入关。”

公孙龙于是娓娓道来:“‘‘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和‘马’或‘马’和‘白’,这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譬如说要马,给黄马、黑马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其他颜色的马就不可以,这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所以说白马就不是马。”关吏不知该如何对答,无奈只好让公孙龙和白马都过关去了。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令他蜚声远扬。有一次,孔子的六世孙、儒家孔穿路过赵国,专程到平原君处找公孙龙辩论。

孔穿对公孙龙说:“向来听说先生道义高尚,早就愿为弟子,只是不能同意先生的白马不是马的学说!请你放弃这个说法,我就请求做你的弟子。”

公孙龙回答说:“先生的话错了。我所以出名,只是由于白马的学说罢了。现在要我放弃它,就没有什么可教的了。”接着公孙龙又批评孔穿的求学态度:“想拜人家为师的人,总是因为智力和学术不如人家吧;现在你要我放弃自己的学说,这是先来教我,而后才拜我为师。先来教我,而后再拜我为师,这是错误的。”

他又接着引经据典地说:“白马非马的说法,也是仲尼(孔子)所赞同的。”孔子所赞同的,你孔穿还能不赞同吗?

公孙龙对孔穿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楚王曾经张开繁弱弓,装上亡归箭,在云梦的场圃打猎,结果把弓弄丢了。随从们请求去找。楚王说:“不用了。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拾了去,又何必寻找呢?”仲尼听到了说:“楚王的仁义还没有做到家。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说楚国呢?”公孙龙评论道:照这样说,仲尼是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人们肯定仲尼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说法,却否定我把白马与马区别开来的说法,这是错误的。

末了,公孙龙又总结说:“先生遵奉儒家的学术,却反对仲尼所赞同的观点;想要跟我学习,又叫我放弃所要教的东西。这样即使有一百个我这样的人,也根本无法做你的老师啊!”孔穿无法回答。

(三)惠施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即惠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子喜欢倚在树底下高谈阔论,他与庄子常在梧桐树下谈学问,或往田野上散步。一个历史上最有名的濠梁之辩,就是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的。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哪儿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就是你知道了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那么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的快乐的。”

他们的辩论究竟谁是谁非,谁输谁赢,历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四)邓析

邓析(前545年—前501年),郑国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人。与子产同时,名家学派的先驱人物。他第一个提出反对“礼治”思想。他的主要思想倾向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邓析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两可说”。在正统观点看来,这是一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的诡辩论,简单地说,就是模棱两可、混淆是非的理论。

《吕氏春秋•离谓》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洧河发大水,郑国有一个富人被大水冲走淹死了。有人打捞起富人的尸体,富人的家人得知后,就去赎买尸体,但得到尸体的要价很高。于是,富人家属就来找邓析,请他出主意。邓析对富人家属说:“你安心回家去吧,那些人只能将尸体卖你的,别人是不会买的。”于是富人家属就不再去找得尸者买尸体了。得尸体的人着急了,也来请邓析出主意。邓析又对他们说:“你放心,富人家属除了向你买,再无别处可以买回尸体了。”

同一个事实,邓析却推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他,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双方在向邓析咨询的时候,他就只能为对方出有利于其权益的主意。这个问题反映出他已经具有了相当完整的朴素辨证观念。

荀子在《荀子•非十二子》评价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绮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 bfhmxG6q+INGueotbC6aO+Gwv+M3DgNEJtzPPKAemT6AvH5M9fyNMxZ8x5NU6v0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