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学生学得扎实 、 考得好 ,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重视积累 。 但是 , 语文知识点细多且 , 我们教师到底要帮助学生积累哪一样才能较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整个语文学习 、 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呢 ?
通过一学期的摸索与研究 , 本人认为 , 成语的积累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 它的综合运用能较为有效地促进整个高中语文学习 、 且对学生的应试能起积极 、 重要的作用 。
众所周知 , 成语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 汉语言中的精华 , 它以其表达精练 、 形象生动的独有特点 , 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 。 正因为它既言简意赅而又博大精深 , 所以积累成语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
积累成语能带动字音 、 字形 、 词汇的积累 , 巩固语文基础 , 这对学生完成考卷前面的那几道选择题有重要的帮助 。 显而易见 , 成语几乎囊括了我们汉语中所有常用的 、 不常用的字 、 词 。 真正掌握一个成语 , 即应对这个成语的字音 、 字形 、 含意及使用都有一定的了解 。
如若学生能如此细致的去认识每一个成语 , 何愁他们的语文基础不扎实 , 何愁他的选择题选不对呢 。 而事实上 , 字音 、 字形 、 熟语的运用那三道考查题往往就涉及成语 , 事实证明 , 成语的积累在这一方面是十分必要的 。
积累成语可以巩固文言文的学习 , 提高学生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目的能力 。 大家都知道 , 成语大多是由古文化用而来 。 如 “ 安步当车 ” 出自 《 战国策 · 齐策四 》:“ 晚食以当肉 , 安步以当车 , 无罪以当贵 ”;“ 不亦乐乎 ” 出自 《 论语 · 学而 》: “ 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 ?” 正因如此 , 积累成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 、 巩固文言文的学习 。
而在教学中 , 由于学生往往感觉需要掌握的各文言实词 、 虚词 、 句式等知识太零碎且难懂 、 难记 , 所以在应试时他们的文言文阅读题目的得分一直不高 , 但在这里 , 成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 掌握各文言实词 、 虚词 、 句式的含义与用法 , 从而提高学生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目的能力 。
成语可以帮助理解 、 记忆文言实词的词义与用法
众所周知 , 实词的意项往往较多 , 那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把每一个实词的文言常用义项都记全 、 记牢呢 ? 记别的不容易 , 记成语就太简便了 。
例如常考实词 “ 临 ”, 它在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 中有下列五个义项 : ① 从高处王低处看 , 引伸义 : 从上监视着 , 统治 。 ② 到 。 ③ 面对 。 ④ 对着书画范本摹仿学习 。 ⑤ lìn, 哭 。 这五个义项的前三个为文言最常用义项 , 记这三个义项可能非常枯燥且容易遗忘 , 那我们可以尝试去记这四个成语 : 居高临下 、 君临天下 、 身临其境 、 如临大敌 。 这个四个成语记住了 , 那三个义项也就形象地记住了 。
又如常考实词 “ 望 ”, 在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 中它有以下七个义项 : ① 远望 。 ② 盼望 , 期望 。 ③ 名望 , 声望 。 ④ 祭祀山川 。 ⑤ 埋怨 , 责怪 。 ⑥ 之月光满盈时 , 即农历每月十五日 。 ⑦ 〔 望洋 〕 仰视 , 远视 。 这七个义项的前三个为文言最常用义项 , 记它们可用下列三个成语 : 望梅止渴 、 大失所望 、 德高望重 。
事实上 , 高考常考的那 120 个实词的许多常用义项基本都可以用成语作典型例子 , 记这些成语比纯粹记义项或加记文言典型例句要简易得多 。
当然 ,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实词的活用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 所幸成语在这里依然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 如 : 文言文中 , 名词可以活用作动词 、 状语 、 使动和意动 , 那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这四个用法呢 , 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四个成语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
“ 一鼓作气 ”,“ 鼓 ” 原是名词 , 这里活用作动词 “ 击鼓 ”;“ 马革裹尸 ”, 即用马革包裹尸体 ,“ 马革 ” 原为名词 , 在此用作 “ 裹尸 ” 的状语 ;“ 汗牛充栋 ”,“ 汗牛 ”, 使牛累出汗 ,“ 汗 ” 原为名词 , 这里用作动词 ;“ 幕天席地 ”, 即把天当作幕 , 把地当作席 ,“ 幕 ” 和 “ 席 ” 原为名词 , 这里用作动词 。
实际上 , 文言动词 、 形容词 、 数词的各活用 , 甚至通假字 、 古今异义现象 , 也可以从成语中找到对应的例子 , 用这些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实词的活用十分省力又较为有效 。
成语可以帮助理解 、 记忆文言虚词的词义与用法
文言实词的义项和用法大都可以从成语中找到对应的例子 , 相同的 , 文言虚词也可以 。 如常考虚词 “ 以 ”, 它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常常被学生混淆 , 我们可以用下列四个成语来辨别 : 以卵击石 、 以貌取人 、 物以类聚及坐以待毙 。
其中 “ 以卵击石 ”、“ 以貌取人 ” 和 “ 物以类聚 ” 中的 “ 以 ” 均为介词 , 分别翻译成为 “ 用 ”、“ 凭借 ”、“ 因为 ”, 因为它们的后面都有名词 、 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作它的宾语 。
而 “ 坐以待毙 ” 的 “ 以 ” 字后面没有 , 所以它为连词 , 可以翻译为 “ 来 ”。 这种讲解 、 记忆方法便于学生推断 、 分析 , 能使学生对某个虚词某项用法拥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
当然 , 除了 “ 以 ” 字 , 其他的常考虚词 , 比如 “ 之 ”、 “ 于 ”、“ 因 ”、“ 为 ”、“ 其 ” 等也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典型的例子 。 分析 、 整理这些成语可以使学生真正地理解 、 掌握各常考虚词 。
成语可以用来帮助理解 、 记忆各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有宾语前置句 、 判断句 、 被动句 、 省略句等 , 成语中亦有此情况 : 如 “ 岁不我与 ”、“ 时不我待 ”, 即与 《 石钟山记 》“ 古之人不余欺也 ” 句式相同 , 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 何患无辞 ”、“ 何罪之有 ” 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 唯利是图 ”、“ 惟命是从 ” 等等词中的 “ 是 ” 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
如 “ 人为刀俎 , 我为鱼肉 ”、“ 民为邦本 ” 是肯定判断 ; “ 人非草木 ” 是否定判断 。 如 “ 见欺于人 ”、“ 见笑于大方之家 ” 等 , 是有标志的被动 ,“ 蔓草难除 ” 等是没标志的被动 。 如 “ 付之一笑 ” 即为省略 , 它的完整表述应为 “ 付之于一笑 ”。 利用成语来学习文言句式同样非常有效 、 简易 。
总而言之 , 联系成语学习文言文 , 不仅对文言文的阅读有帮助 , 还可使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更准确 、 深刻 , 两者可谓互相印证 、 相辅相成 。
积累成语能够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成语总是能把生动的故事 、 丰富的意蕴凝缩为短短的几字 , 如果学生在积累成语时能学习这种凝练表达 、 形象表述的方法 , 并把成语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 那学生的作文一定不会出现内容空洞 、 表达罗嗦的情况 , 一定不会显得苍白无味 。 那成语在写作中可如何运用呢 ?
本文认为 , 成语在写作中主要可以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
( 1 ) 用于行文表达 直接在文中运用成语表述 , 可使句子简洁 , 使文章产生丰富的意蕴 。
( 2 ) 用于写作标题或中心 作文的标题或中心论点如果运用成语写作 , 能够更加醒目 、 凝练 。
( 3 ) 用于作文的写作素材 成语当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小故事 , 如何把这些用于作议论文的论据 , 那文章的内容一定会更加丰富 、 文章的说服力一定会更强 。
而考场当中 , 由于教师评卷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 , 如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 , 在作文中展示自己的表达技巧 、 吸引评卷老师的目光 , 那作文的分数一定就较高 , 从这个方面来说 , 运用成语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 。
事实证明 , 积累成语在高中语文教学显得十分重要 , 我们应把成语的积累与综合运用纳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 , 并把它作为一向长期坚持 、 重点指导的教学任务 。 我相信 , 如果这项工作能做好 , 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 提高考试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