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庞杂,心态也变复杂了。年纪不大,心事却一大把。父母很容易被边缘化,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有一次,我碰到了一位朋友。他向我抱怨说:“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好教育。”
我问何故,他说:“我都不知道,儿子在想什么。”
朋友是少儿杂志社的编辑,他儿子今年7岁了,每隔一段时间,朋友都会抱一批获奖的图书回家。可是,朋友说孩子看都不看一眼那些书。
他问儿子为什么不看,儿子说:“没劲。”
朋友说:“我儿子就爱看漫画书。给他的零花钱,全都拿来买漫画书了。”
有一次,出于好奇,朋友翻开了一本漫画书,仔细观摩。看了半天,朋友也没觉得这漫画有啥意思。他说:“好多话说得文不对题的,不知道在说什么。”
可是朋友却发现儿子一看就懂了,看到高兴处,更是开怀大笑,非常投入。
朋友沮丧地说:“看来,不是漫画书不好,是自己不懂儿子了。”
我听完他的叙述,也承认他的观点正确。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庞杂,心态也变复杂了。年纪不大,心事却一大把,父母很容易被边缘化,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显然,朋友是被儿子边缘化了。
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不一样了。他们是“媒体人”,一出生就接触电视、网络、书报等影响甚广的视听媒体。媒体所提供的许多信息,都是对孩子的刺激因素,都在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
有的父母说,现在,五六岁的孩子就嚷着要爱情了。在幼儿园里,就声称谁是谁的女朋友,谁和谁在牵手呀,谁还亲了谁呀。
这些现象,我们可以说是早熟,但不可否认,孩子是深受媒体的影响了。
面对这群孩子,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又如何教育他们呢。
我们出生的年代,还没有这么多的媒体。我们单纯地接触社会和自然,而不像现在孩子,在虚拟中接触社会和自然。现在的孩子,都有点儿“虚拟人”的倾向了。
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做法,可能只是对媒体的盲从。所以,他们接受了扭曲的客观事实。一旦孩子进入真实的社会和自然,就会发现,他们的认识有误。
我把这些观点都和朋友分享了。他听后一直在点头,也非常担忧。
我们要了解这群孩子,就得看他们看的书,看他们看的电视,玩他们玩的游戏。父母多接触孩子的世界,孩子在父母眼中就透明了。此时,再来教育,再来引导孩子,就能事半功倍。
如果,我们走不进孩子的心里,也就无法正确地教育孩子。
最后,只能听着孩子叹息:老爸老妈讲的东西真“没劲”,真是没有意思。
孩子的老师、同学、朋友,都是了解孩子的信息源。父母应多接触他们,这样才能够加深对孩子的了解。孩子的朋友,成了父母的朋友,也就多了一条与孩子沟通的心路。
有一次,我碰到了桐桐的同班同学莉莉,她正在广场上玩。我端着一缸小金鱼,来这儿休息一下,顺便让金鱼晒晒太阳。
莉莉见了我,走了过来,她问我:“成叔叔,这鱼是桐桐养的吗?”
我点点头说:“是呀,她去练琴了,我来帮她晒晒鱼。你养鱼了吗?”
莉莉说:“叔叔,我挺想养的,可是我妈妈不同意。因为,我们家养了一只猫,妈妈怕猫偷鱼吃。”
我笑了,说:“是吗,你们家猫这么厉害呀?”
莉莉说:“是呀,每次妈妈买鱼回来,它都第一个跑过去。”
我看了看莉莉,问她:“叔叔问你一个问题,你悄悄地告诉我。你认为桐桐有哪些优缺点呀?”
莉莉看了我一眼,说:“我觉得,你对桐桐特别好,我真羡慕她。桐桐喜欢哭,有一次,我们一起玩游戏,她和妞妞抢一个好位置,结果她输了,我们笑话她,她就哭啦。”
我说:“是吗?这事可没听她说过,我还真不知道呢!”
莉莉觉得很好奇,她说:“桐桐没说呀?我还以为,她肯定要和爸爸妈妈说呢。”
我摇了摇头。
莉莉见状,又给我爆料了几件桐桐的事。这些事虽然是小事,但是桐桐都没和我说过。我和莉莉聊天时,也发现了莉莉眼中的桐桐是什么样子的。
莉莉觉得,桐桐喜欢帮助人,爱打抱不平,有点娇气。不过,桐桐是一个游戏高手,她所在的组成绩都特别好,莉莉喜欢和她玩。
虽然,我和桐桐接触的时间很长,但是,我对她的了解并不全面。我不是全天二十四小时陪伴着桐桐,她有很多事是我不知情的。
每次,我去幼儿园里接桐桐。如果刘老师有时间,我都会去找她,和她聊会儿天。有时,我会讲讲桐桐在家里的情况;有时,是听刘老师讲桐桐在学校的表现。
刘老师说了几件事后,我发觉,桐桐在学校要比在家里坚强。
刘老师说,有一次,桐桐吃饭时,不小心把饭洒了,她就找到老师,说明了情况,她们又去食堂要了一份。刘老师说,有一些孩子出了这种状况,什么话都不说,马上就在座位上开始哭,直到老师赶来解决。但是,桐桐没有哭,她很平静。
我心想,是呀,她年纪也不大,遇事还挺镇静,一点儿也不慌。
有一次,我和妻子都有事,就把桐桐托给了一个亲戚照料。
回来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向亲戚打听桐桐的事,便问亲戚:“她今天表现得怎么样?”亲戚给我们讲了很多桐桐的事,听得大家都哈哈大笑。
晚上,桐桐在亲戚家睡醒了,突然喊:“爸爸,我要喝牛奶。”结果一扭头,发现不是在自己家,赶紧又说:“哎呀,我睡糊涂啦。”
听亲戚这么说,我发现,桐桐在外人面前,还是比较懂事乖巧的,这可能就是她的自尊心吧。人不大,但很在意维护自己的面子。
其实,孩子的老师、同学、朋友,都是了解孩子的信息源。父母应多接触他们,这样才能够加深对孩子的了解。孩子的朋友,成了父母的朋友,也就多了一条与孩子沟通的心路。
父母眼中的孩子,不一定是最真实的,只有多了解,才能知道孩子是什么样子的。
有的孩子,在家里特别闹腾,天不怕,地不怕的。但是,一旦去了学校,去了陌生的环境里,马上就很安静了,变得很顺从。这些现象,都需要父母主动去获取,然后进行分析,及时找出问题所在,从而给孩子一个好的引导。
教育要由了解开始,没有深刻的了解,就谈不上好的教育效果。主动获取孩子的各种信息,也是了解孩子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