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认识关键期,抓住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以及对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需要花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将永远无法弥补。关键期的发现,对人类文明进步、对孩子的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种重大意义绝对不亚于自然界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因此,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位科学家因此荣获诺贝尔奖。

1.儿童智能发展的7大关键期

专家们通过对儿童智能发展关键期的观察与研究,归纳出了下列七大关键期:

第一,秩序关键期(2 ~ 4岁)——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的秩序时,智能也因此得以逐步建构。

第二,感官关键期(0 ~ 6岁)——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了解周围的事物;3 ~ 6岁则更能具体地通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父母可以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的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的情况,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第三,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关键期(1.5 ~ 4岁)——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们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则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综理密微的习惯的好时机。

第四,动作关键期(0 ~ 6岁)——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开发。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小肌肉的练习,亦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其智力的发展。

第五,社会规范关键期(2.5 ~ 6岁)——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了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产生兴趣。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第六,书写(3.5 ~ 4.5岁)和阅读关键期(4.5 ~ 5.5岁)——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发展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关键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自然就会得到良好发展。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这样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第七,文化关键期(6 ~ 9岁)——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始于3岁,而到了6 ~ 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文化的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2.把握孩子关键期的5个要点

关键期是自然给予孩子得以实现最大价值的最好机遇,因此,在关键期的内,如果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得以恰当地发展,就会失去最佳时机,无论是孩子的能力还是智力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之后再希望发展或重新获得这些东西,就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并且很难达到本来应该取得的效果。而如何把握这个时期,促进孩子天赋的发展,便是父母神圣的职责和必须承担的义务。

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及时把握孩子的关键期:

第一,把孩子当成是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个体——这个道理很简单,任何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把孩子当孩子看,尊重孩子的自然属性,他们就会循着自然的成长法则健康成长。也就是说,孩子是能够在正常的环境中不断地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的,父母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一个正常的环境。这是一个观念,只有当父母改变了原来不正确的观念,才能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第二,细心观察孩子关键期的出现——有了一个好的观念并不等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父母还必须时刻注意孩子关键期的到来。每个孩子都有关键期,可是不是每个孩子的关键期都是一样的?正相反,每个孩子的关键期出现的时间并不相同。因此,父母就必须学习,认真地观察,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性特质,从而把握孩子的真实需求,随时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三,及时给孩子提供必需的环境和条件——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必须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并作出客观的评价。一旦确定孩子到了某一个关键期,父母就要努力为孩子准备一个能够满足这个关键期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

第四,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在一个恰当的环境里,孩子就会感到自由而快乐,能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与信赖。虽然孩子不可能用语言表达,可是他们会用欢乐给父母以最明显的回答。因此,孩子也就会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自由探索,大胆尝试。如此,便好像是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天赋就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第五,父母的责任是协助而不是干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做出一些父母意想不到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应该出面干涉,而应该尽量帮助孩子寻找其合理性,并且加以正确引导。比如,当孩子热衷于某件有兴趣的事物时,父母必须“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而不是越俎代庖。这个时期,孩子所做的事情可能是他力所不能及的,可能还是一种添乱的举动,父母是不是能够容忍,就是检验父母是不是真正明白了之前一再提醒的把握关键期的要点。当然,我们不是主张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说要发挥父母的主导作用,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父母的责任是适时协助和指导。

3.孩子智力发展的8次飞跃

在中国,大多数年轻的父母都只有一次养育孩子的机会。那么,如何把握时机,尽可能使自己孩子的天赋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呢?这应该是绝大多数父母最关心也是最愿意知道,并希望能够付诸实践真正解决的问题。

比如,新生儿从出生后的3 ~ 5天开始,就可以把视线集中在母亲的面孔上,已经有了集中注意的能力。又比如,新生儿比较偏爱注视具有鲜明对比,尤其是黑白对比的图案;3 ~ 6个月的婴儿,其头部的自控能力加强,扫视环境更加容易,视觉注意力更加发展,双手的动作开始灵活准确,由于增长了对外部世界的好奇,集中注意开始为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所控制,从而扩展了获得信息的能力;6个月以后,由于婴儿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社会性交往,因而经常表现出警戒性注意和积极探索的注意状态。注意的方式除了表现在视觉方面外,还表现在抓取、吮吸、倾听、运动等感知方式上。

这些都是作为父母的必须掌握的。

荷兰心理学家经多年观察,发现1岁左右婴儿的智力有8次飞跃。在开始出现智力飞跃的时期,婴儿总有几天或几周表现得不安宁。父母如果对此独具慧眼,那么孩子就能够更快、更容易地度过这些时期,成功地完成智力的飞跃。

第一次智力飞跃——最普遍的表现是,孩子的全部感觉器官都开始工作。孩子一般在第5周左右出现迅速的器官成熟过程,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婴儿在哭的时候第一次流泪。当然,孩子可能更多地以微笑表示高兴。在这个关键期,父母更应该经常地进行观察和聆听,孩子对气味和动静一般都会作出更明显的反应,因为孩子对环境的兴趣比以前大多了。

第二次智力飞跃——在这个时期,孩子已经开始认识到世界是由具体的物质组成的。在第8周左右,孩子就会发现自己周围的环境是不统一的,而且是由活动的具体东西组成的,尽管他不能用父母能够完全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达。例如,孩子因为吮不到自己的小手而焦躁不安。这一系列新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初步恐惧,因此母亲的亲密接触是最好的消除这种恐惧的武器。

第三次智力飞跃——在这个阶段,孩子对动作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第12周左右,孩子已经能够认识自己活动的过程,表现在孩子的动作不像早些时候那么死板,而且还能够控制自己的动作。这个时候,孩子会经常发出尖叫声,或咯咯地笑,兴奋的时候,开始呀呀学语。

第四次智力飞跃——这个阶段,孩子“抓”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第19周时,孩子就会抓东西了。你会发现,孩子会转动或翻动东西,会很专注地注视物体的活动过程。这是孩子“研究能力”发展的时期。他对一切很感兴趣,都要研究,比如经常用手摸他能够摸到的东西,或者干脆把这些东西往嘴里放。

第五次智力飞跃——孩子开始探索事物之间的关联。在第26周左右,孩子开始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按按钮同音乐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懂得:东西可以放在柜子里面,也可以放在柜子外面,可以在近处,也可以在远处。这个时期,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把东西拿进去拿出来,搬过来搬过去,把什么东西都搞得乱七八糟。

第六次智力飞跃——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注意到了事物的相似性。在第37周时,孩子开始对看见的东西和经历事情的进行分类,从而开始像成人那样思维。例如,孩子知道“汪汪”叫的就是狗,可是他们还不能区分大狗小狗,白狗黑狗。当然,不少时候,孩子会把猫当成狗,不过,只要经过父母的不断纠正,孩子很快就能够将这两种动物区别开来。

第七次智力飞跃——在这个时候,孩子发现一切事物都是有一定顺序的。在第46周,孩子就会逐步认识到做事情要有一定的顺序。在这个阶段,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就是“自己动手”和“帮助父母干活”。当然,添乱是难免的,但此时父母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否则会造成不良后果。

第八次智力飞跃——进入这个阶段,孩子就能够自己制订计划了。第55周,孩子就已经发现事物的先后次序了。可是,在孩子的心目中,这种次序还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自由变动的。在这个阶段,孩子能够非常明确地表示想要什么,例如当他希望外出时,就会要求父母给他穿衣穿鞋等。

4.1岁前是人生的关键期

儿科医生常常嘱咐刚做妈妈的人,1岁以内,孩子要好好带,因为这段时间对孩子的发育很重要。的确,在人一生的身体发育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一个是0 ~ 1岁,另一个是在青春发育期的某段时间。在这两段时间里,孩子的身体发育速度比其他时期快得多,如果在这两段时间里错过时机,如生了大病、持续营养不良等,就可能会造成终生的缺憾。举例来说,在我国,目前36岁左右和50岁左右的成年人,其平均身高比其他年龄组明显矮2 ~ 5厘米,其原因正是由于这两组人口在他们身体发育关键期的1岁左右和14岁左右,刚好处在我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期,是营养不良导致了他们身体发育的迟滞。

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关键期:

第一,0 ~ 3岁的早期发展,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个体一生的命运。在这最初的三年中,根据孩子身心发育的规律、能力跳跃式进步的特点以及父母教养工作的重点,可以进一步分为8个细分的关键期:

0 ~ 1个月、1 ~ 3个月、3 ~ 6个月、6 ~ 9个月、9 ~ 12个月、12 ~ 18个月、18 ~ 24个月和24 ~ 36个月。

在每一个细分的关键期中,父母都应该制订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教养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育儿任务和亲子关系发展目标。

2.孩子重点发展能力和教育训练方法。

3.孩子发展和父母育儿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

4.育儿专家指导要求和专家、父母、孩子三者互动关系的协调。

孩子每跨越一个关键期,不仅能力上会获得飞跃式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新的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孩子就可以更顺利地朝前走;如果把问题遗留下来,就会成为孩子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进步。

父母了解了孩子关键期的发展特点,掌握了关键期教养的原则和方法,就等于掌握了“育子成龙”的法宝,也就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0 ~ 1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0 ~ 1岁期间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不重视,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条件,造成心理发展的“营养不良”,会不会导致难以补救的损失呢?

许多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结果证明,1岁以内确实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段关键期。

当1岁以内的婴儿处在充满爱心和有丰富刺激物的环境中时,特别是如果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得到了父母的及时鼓励时,会大大促进孩子对环境的积极探究行为,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相反,当孩子生活在非正常的家庭或孤儿院中,缺少丰富多彩的刺激物和成人的敏感反应时,不仅会造成他们运动技能发展的严重落后,而且当他们长大后,他们只爱玩一些呆板、幼稚的游戏,对新环境和陌生人表现得非常害怕,而不敢大胆地探索周围的世界。智力测验证明,这些孩子的心理发展远远落后于在正常家庭环境里生活的孩子。

一位名叫韦恩·丹尼斯的心理学家研究了黎巴嫩孤儿院的孩子。他发现,这些孩子整天躺在小床上,无人理睬,也没有人和他们说话。结果,许多孩子1岁时还不能坐起来,到4岁时还不会走,他们的智力测验得分非常低,平均只有53分(正常孩子平均100分)。丹尼斯还追踪了其中被领养的一些孩子,他发现,1岁以前被正常家庭领养的,经过若干年的教育后,智力可以勉强达到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但6岁以后被领养的孩子,其智力永远也达不到正常水平。

即使1岁以内的婴儿,其在主观能力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美国几位儿童心理病理学家追踪研究了生活在贫困环境里的一些美国儿童。这些孩子2岁的时候,心理学家对他们对母亲的依恋程度、对周围世界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测验。结果发现,虽然这些孩子同样生活在贫困家庭中,可是他们的适应能力却有很大差别,一些孩子的适应能力强,另一些孩子的适应能力差。

后来,研究人员一直追踪到这些孩子上小学,并且再次测验了他们的智力、情绪和社会交往能力。结果发现,2岁时适应能力强的那组孩子,在小学4年级时的综合心理测验平均得分为260分,而早期适应能力差的那组孩子平均只得110分。这项研究也强有力地说明了,早期经验对后期的心理发展会产生持久的影响。

由此可以知道,从出生到1岁,孩子不会说话,不能和父母进行语言交流,可他们却是“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父母必须清楚,孩子从出生的那天开始,就具有了强烈的接近周围世界、接近周围人们的愿望,他们在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探索着周围的未知世界,而他们的微笑、啼哭、咿呀的呼喊,就是他们的求知欲和想成为社会人的愿望的最好表达。

早教应该从“第一天”开始,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发育是不等速的,年龄越小,大脑的发育越快。

早教的每一天都非常重要,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刚出生的孩子并不是只会吃奶睡觉,其实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接受的刺激越丰富,大脑的功能越强。而且,此时孩子的学习是“印刻模式”,外界给什么就能接受什么,给多少就能吸收多少,因此,科学、系统、良性的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孩子的潜能,省时省力,事半而功倍。

大脑的早期经历很重要。虽然大脑在整个生命进程中都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可塑性,但当大脑越发专门化时,有些大脑发育的机会也可能永远失去了。人们经常用“机会之窗”这一词语来描述早期经历的重要性。这一词语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在一些特别的阶段必须尽快学习,否则将永远失去这样的机遇。现在所知道的是一些一般的时间框架:在此期间学习比其他时间要容易,效率要高。譬如视觉听觉系统在孩子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内需要得到环境的输入,以便大脑形成“正常”的突触连接。语言处理中心必须得在头几年的关键时期听到语言的声音,以便大脑可以处理和识别这门语言的特殊声音。

作为父母,你无须担心这扇窗口何时开启、何时关闭,你只要确保你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就可以了。

早期教育可使孩子具备5方面的素质:

第一,脑子灵活,左右两半球均获得较好的开发,表现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脑功能比较健全发达。

第二,有较健美的身躯,喜爱玩耍和运动,有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卫生习惯。

第三,有广泛的智力兴趣,包括游戏、观察、提问、表达、思考、操作、识字、阅读、计算和外语学习,有旺盛的求知欲。

第四,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包括上进、自信、勇敢、自理、爱劳动、善交往、关心人、富有同情心。

第五,喜爱美好事物,包括爱音乐舞蹈、爱美术造型,热爱大自然和生活中美好的行为、语言等。

因此,父母千万不要错过了孩子这段最宝贵的时光。千万记住,父母要以最热烈的爱去呵护孩子,千方百计给孩子创造充满刺激物的环境,多和孩子说话,多关注他们的愿望,揣摩孩子的心思。对孩子的任何表示,父母都应该报以及时的反应。

唯其如此,父母才能成为孩子的好父母,才是合格的父母。 wImVNw0Vr9ck3xQQowh0TpdnierOouctEhIbFJAcJbkSJ87AavhNWtaU+KoqxPq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