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爱应该使我们的目光更久远,使我们的心灵更高尚;使浮躁的变得沉稳,使随意的变得理性。真心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感受体味、爱,并学会爱别人。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就应该教会孩子爱父母,爱他人,只有这样他才会被人爱。
当小小的生命尚在母腹中孕育时,伟大的母爱如同一泓湖水,碧波闪亮、浩浩荡荡;当等待第一声婴儿啼哭的焦虑之时,深沉的父爱则如苍茫草原,广阔无垠、郁郁葱葱。
亲情之爱,本是由自天然。然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精心培养的。
孩子的成长除了需要营养和必需的生活条件外,还必须有足够的精神食粮,这一点不是所有父母都能意识到的。婴幼儿需要的精神食粮就是父母的爱,尤其是母亲的爱。这种爱体现在给孩子喂奶、喂饭,体现在给孩子洗澡、穿衣、换尿布,和他说话逗乐,抱他、亲他、陪伴他等。
生活在充满母爱的环境中,孩子会感受到父母与他之间的亲近关系,会依恋、热爱、信赖父母,从而建立起早期的亲子关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是一位感情真挚,充满爱心、心理健康的人。
现在,有些父母为自己考虑太多了,或许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将孩子早早送给老人养育,或寄托给别人照管,自己只是抽空去看看,这样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发育的,也是不利于早期建立亲子关系的。尽管老人或其他人会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但这种爱和感情是无法替代父母的爱和感情的。等孩子到了四五岁以后再回到父母身边就难以建立起早期的亲子关系了。有的家长经常跟我们说孩子和他们不亲,这正是没有及早地建立好亲子关系的原因,缺乏早期的亲子关系还会影响到今后亲子之间的感情与家庭关系。
在孩提早期,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母亲与孩子分离,会引起孩子出现拒食、消化紊乱、夜惊、发育缓慢、个性孤僻、脾气古怪、不容易与他人相处、感情脆弱、情绪不稳等情绪障碍和个人异常。因此,强调早期建立亲子关系,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每位父母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尽可能地亲自哺育自己的孩子,跟孩子建立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
如果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用理由的,那么就应该说,孩子对父母的爱则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现实生活中的不少场面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应该教会孩子爱父母、爱他人!
一位母亲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次,我为两岁半的儿子做饭时,不小心菜刀切了手。身后的孩子从没见过鲜血淋漓的场面。他瞪着大眼睛不知所措。
我就对他说:“孩子不能拿刀,刀切手,流血,手疼。”原是想借机告诉孩子拿刀的危险,但儿子却从我的话中听出了我的手受伤了。
他走上前,噘起小嘴,对着我的手轻轻吹了起来。此刻,我心中一阵惊喜:孩子,你小小的年纪,已经懂得关心别人,懂得了爱!你知道,每当你磕磕碰碰之后,妈妈便会为你轻轻吹一吹,所以,今天你也学着用这个办法为妈妈减轻痛苦。
更让我感到骄傲和慰藉的还在后面——在包扎伤口时,我随口对孩子说:“妈妈手疼,不抱你了。”
到了晚上,按习惯带孩子散步,平时刚走几步便会扑过来,一把搂住我的腿,仰起小脸说“妈妈抱抱”的孩子,竟走了很长很长一段路。
我以为,他是因为一边念儿歌一边走给忘了。怕他累,伸手去抱他。
不料,平时放下时也要蜷起小腿,让两只小脚沾不到地的孩子,居然认真地说:“妈妈手疼,不抱!”
此时,我似乎忘却了疼起来连心的手指仍在一跳一跳地疼,一把搂过孩子,使劲地亲了亲他。孩子依偎在我肩头,休息片刻,又迈开双腿走了起来。
当然,教孩子爱别人首先要给予孩子爱,而且这种爱应该渗透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每个角落。在为孩子哺乳时,在给孩子洗尿布时,在同孩子垒积木时,在聆听孩子朗诵时,在半夜起身为孩子盖上被他们蹬开的被子时……也在自己对孩子理解、尊重、诱导、表扬甚至批评时。
父母的举止言行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能够正确地爱孩子,孩子才能学会爱别人——爱和被爱都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