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辑 教育理念孩子是一张白纸

上帝为我照相

一个小女孩每天都自己从家里走路去学校。

这天早上,天气不太好,云层也渐渐变得厚了起来。到了下午风吹得更厉害了,不久开始打雷闪电,而且还下起了大雨。

小女孩的妈妈非常担心女儿被打雷闪电吓着,甚至被雷击到。雷雨愈来愈大,闪电像一把锐利的剑刺破天空,看到这种情景,妈妈更加着急,急忙开着车,沿着到学校的路线找去。

当妈妈看到女儿时有些惊讶,小女孩不但没有任何害怕,反而每次闪电时都停下脚步抬头向上看,并露出欢快的笑容。

妈妈看了许久,终于忍不住叫住小女孩,问:“宝贝,你在做什么呢?”

“妈妈,你看上帝刚才帮我照相呢,所以我快乐地笑啊!”小女孩不慌不忙地说。

孩子对自然都是有一种懵懂、善意的理解,父母对此应该尊重,而不是一味地说教。

扫阳光

有一对小哥俩,年龄只有五六岁。由于他们卧室的窗户紧紧地关首,根本感受不到阳光。外面阳光灿烂、都十分羡慕。

一天,一个小哥哥提议说:“我们的房间太暗了,咱们可以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

“好啊。”小弟弟回答。

于是,兄弟俩人拿着畚箕和扫帚,到阳台上去扫阳光。但是等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时,畚箕的阳光就没有了。但是兄弟俩并不气绥,而是更加努力地扫阳光。

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俩奇怪的举动,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杰出的散文大师、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

问道:“孩子,你们在做什么呢?”

兄弟俩回答道:“我们的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

妈妈笑道:“傻孩子,你们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就会进来的,何必去扫呢?”

孩子对于外界总是有着一些“幼稚”的理解,而这也许正是创造的源泉。作为大人,不能总是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干涉孩子的这些想法。父母应该尊重、甚至有意保护孩子的“幼稚”与创造力。

让孩子自由地成功

同样是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愿望是当小丑,国内父母和国外父母就有不同的反应:

国内父母会训斥孩子说:“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

外国父母则会鼓励孩子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身为长辈的我们,经常是要求多于鼓励,而且总将成功的定义简单化、狭窄化。其实,孩子的天真和个性是他最可贵的财富,大人只能是保护它们,使孩子自由地成长,为在将来分工日益明显的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一份光和热,同时保有他们的一方自由和幸福。

让孩子把事情做完

在美国一所幼儿园里,老师正在让孩子们画画。孩子们可以向老师要画纸。一般的孩子要一张就够了,那些画得快又好的孩子要了第二张。但是有一个其貌不扬的男孩,他一会儿要一张,一会儿又要一张,不一会儿就要了20张。

在男孩不断要画纸的过程中,老师有点疑惑,想:这孩子不好好画画,怎么一会儿要一张画纸,他到底在搞什么名堂呢?但老师不露声色,也不拒绝孩子的要求,只是仔细的观察。

家庭应像古代歌词中所说的那样,对孩子来说应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斯特娜夫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教授)

果然,在绘画课结束的时候,其他孩子把画都交上来了,唯独那个小男孩没有交上画来。老师走过去一看,原来那个男孩把20张纸铺了一地,拼成了一个大象的图案。

“太好了!”小朋友们和老师由衷地赞叹。老师意识到这个孩子很有想象力,于是老师赶紧找到男孩的父母,告诉他们这个喜人的发现,并告诉他们应该对孩子多加培养。

当时那个孩子只有四岁半,由于那20张画纸,又由于老师的鼓励,家长开始鼓励孩子画画。到如今,那个孩子已经成为一个绘画高手了,而且他设计的作品也屡屡获奖。

有些父母能够“接受”孩子的一些奇思妙想,但是却没有耐心地坚持下去,这也不能达到保护、鼓励孩子自由创造的目的。我们应该像文章中的那位老师一样,耐心地让孩子把事情做完,再予以适当的评价。

你是大树吗?

从前有一棵大树,她非常喜欢一个小男孩。每天男孩都会到大树下,收集她的叶子,并把叶子编成皇冠,把自己装扮成森林里的国王。有时男孩还会爬上树干,抓着树枝荡秋千。玩累了,男孩就在树阴下睡觉。男孩也好喜欢那棵树!树因此快乐!

日子一天天过去,男孩长大了。

一天,男孩再次来到树下,树说:“来啊,亲爱的孩子,快爬上我的树干,抓着我的树枝荡秋千吧”。

“我已经不是小孩,我不想爬树和玩耍了。”男孩说,“我要买其他东西来玩,我想要钱,你可以给我一些钱吗?”

“真是抱歉,”树说,“我没有钱啊,我只有树叶和果实。孩子,拿我的果实到城里去卖吧。这样你就会有钱了,就会快乐了。”

于是男孩爬到树上,摘下她的果实,并把果实全部带到集市卖了。树看到男孩子快乐,自己也非常快乐。

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陈鹤琴(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

之后,男孩很久没有再来。

一天,男孩又回来了,树高兴得发抖,说:“来吧,亲爱的孩子,爬上我的树干,抓着树枝快快乐乐地荡秋千吧。”

“我现在太忙了,没时间爬树。”男孩说,“我想要妻子和孩子,所以我非常需要房子,你能给我一间房子吗?”

“可是我没有房子,”树无奈地说,“但是,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去盖房子啊,相信这样你会快乐的。”

于是,男孩砍下树枝盖房子去了。树看到男孩子快乐,自己也非常快乐。

之后,男孩很长时间都没有再来,当男孩再回来时,树异常地快乐,快乐得快说不出话来,“来吧,孩子,”树轻轻地说,“到这里玩啊!”

“我老了,玩不动了,”男孩说,“我现在想要一只船,带我离开这里,你可以给我一只船吗?”

“孩子,砍下我的树干去造船吧!这样你就可以离开这里,你就会快乐的。”树说。

于是男孩砍下了树干造了船,坐着船走了。树看到男孩子快乐,自己也非常快乐。

但没有过多久男孩又回来了。

“孩子,非常抱歉,”树说,“我现在已经没有东西可以给你了。我没有果实了。”

“我也咬不动果实了。”男孩说。

“我没有树枝了。”树说。

“我老了,不能在树枝上荡秋千了。”男孩说。

“我没有树干了。”树说。

“我太累了,也爬不动了。”男孩说。

“我真的希望能给你什么,可是我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我只剩下老树桩。”

“我现在不想要太多,”男孩说,“只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好好休息休息,我真得很累很累。”

对于孩子,父母只能是“启发”,而不是“教育”他们。——本书观点

“那好啊!”树一边说一边努力挺直身子,“我的老树桩是最适合坐下来休息的。来啊,亲爱的孩子,坐下来休息吧。”男孩坐了下来,树非常快乐。

中国的父母也很像那棵树。对于孩子只知付出不计回报。这本无错,然而,这样做的客观结果是让自己对孩子的爱盲目化、扩大化——对孩子的爱变成了溺爱、全方位的爱。同时,让孩子觉得这种爱是理所当然的,一旦因为忙或是其他原因孩子得不到这么多“优待”时,孩子就会怀疑、不理解父母。同时,这也不利于孩子自立精神与自立能力的培养。

缺失的一角

一个小圆球身上一不小心掉了一块,它变得不再完美。它为了寻找丢失的碎片,变回完整的自己,不停地四处滚动。

因为残缺,小圆球滚动得非常慢,但它可以闻到路上芬芳的花香,还可以与虫子们聊天,在阳光下玩耍。

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那一块。但是,变回一个完美无缺的球以后,它滚动得太快了,没有时间关心身边发生的一切,也没有时间与虫子们聊天,也不再能在阳光下玩耍。小圆球变得不再快乐,整天郁郁寡欢。

也许孩子在成人眼中不那么完美,有一点不足,一些缺憾,但却是快乐的,如果为了达到成人眼中的完美,父母高兴了,孩子却忧郁了。

端蒙教,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孙奇逢(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

“模特”阿姨

一个小男孩第一次到商场买东西时,看见一个非常漂亮的阿姨,就上去跟她说话。但是那个阿姨并没有理他。

旁边的大人告诉小男孩,那是模特,不是阿姨。

后来,孩子转遍整个商场,看见到处都是衣服光鲜、面无表情的女人,他以为那些都是模特,于是就空着手回到家里。

人们都说,那个孩子真傻,竟然分不清真和假。其实,是大人们不应该给孩子一个真假难辨的世界。

孩子更类似动物或童话世界中的人物,他们远没有大人那么复杂。与大人相比,他们更真实,也许有时候会自私、会个人主义,但他们很少会欺骗大人或同伴,他们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饿了就哭,见东西就想要),对于这一点,“大人”们必须清楚。

装满星星的枕头

秋天,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林间漫步。她把被风吹落在地上的红叶捡起来,装进一个精致的竹篮里面。红叶形状各异,有眼睛形、手掌形、星形等,装了满满一竹篮。

“你捡这些落叶做什么呢?”我好奇地问小女孩。

“装枕头呀。”她兴奋地回答道。

“多美啊,一个装满红叶的枕头!”我由衷地赞美道。

“不,是一个装满星星的枕头!”小女孩抬起头认真地纠正了我作为一个成人的错误。

教家立范,品行为先。——孙奇逢(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

孩子因他们的心灵和眼睛而可爱。在他们的世界中,一切都是美丽的。这就是“儿时”的快乐,成人后很难再拥有。一片红叶,一颗星星,就是孩子眼中的童话世界。而作为父母,我们忍心去破坏孩子这些我们早已不再拥有的快乐吗?

一枝真正的金笔

教书育人四十多年了,他早已经是桃李满天下。那么多年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拥有一枝金笔——一枝真正的金笔。

一天,邮递员送来了一个精致的盒子,打开一看,是他渴望已久的金笔!盒子里还有一张发票,上面写着金笔的价格。金笔非常昂贵,是普通钢笔价格的一百多倍,相当于他一个多月的薪水!仔细看才发现,原来这是多年前的一个学生从上海寄来的。

他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地想吸上墨水,到书桌上龙飞凤舞一番。但是他努力半天,却怎么也不能把笔管拧下来。他越是使劲,笔管就越紧。无奈,他就从城南跑到城北唯一的一家钢笔修理部,请修笔师傅帮忙。只见修笔师傅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笔管拧了下来。老师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修笔师傅说:“这枝金笔跟普通钢笔不同,里面螺纹的方向正好与普通钢笔的螺纹方向是相反的,普通的钢笔要顺时针拧,这个金笔逆时针才能拧开。”

听了师傅的解释,老师恍然大悟。他用那枝金笔写了一篇《金笔的联想》。

越是名贵的金笔,它的内部构造就越是有别于普通钢笔,人也是一样,孩子更是如此。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与学校的“批量培养”相比,家庭应是培养“个性”孩子的地方。父母应针对孩子的特点,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让孩子“与众不同”。

“幼稚”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他们的快乐。——本书观点

天才的木头

课堂上,老师这样对孩子们说:“我们的课桌和椅子是用木头做的,我们睡的床是用木头做的,我们的铅笔是用木头做的,我们用的纸是用木头做的,我们坐的船是用木头做的,我们烧的柴也是木头,现在请大家说一下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说明木头十分有用。”一个小男孩站起来抢着发言。

“这说明人非常聪明,能根据需要用木头做出各种各样的东西。”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回答道。

老师欣慰地点头微笑。

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他们可能成为总统,也可能成为登上月球阿姆斯特朗或是艺术大师卓别林。这关键取决于父母如何使用他们的脑子和双手——同样是木头,在不同的人手里,就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发挥不同的用途,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不是侵略者

父亲带着儿子骑马出去野游。孩子的马由于跑得太快,马腿在一片丛林中被枯藤缠住,一下跌倒了,十来岁的孩子也重重地摔倒在了地上。孩子哭喊道:“爸爸,快来扶我一下。”

一直走在前面的父亲回头看了一下,并没有急着扑过去,而是静静地观察了一下,当发现儿子和马只是受了些皮肉小伤并没有大的危险时,就对儿子说:“你要是我的儿子,就能自己站起来!”

爱孩子不是把所有的都给他,而是他最需要什么给他什么。孩子也有自我的空间,给他太多,则无异于侵犯他的领地和自由,长远地看,“无限”的爱剥夺了孩子自强自力的能力。当我们陶醉于自己对孩子毫无保留、不求回报的爱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想一想:自己是否已经充当了一个侵略者的角色呢?

把完善的教育遗留给子女,乃是最好的遗产。——司各脱(爱尔兰哲学家、作家)

被罚站的爸爸

一天,我去拜访一位朋友,当我按响门铃时,出来开门的是朋友妻子,客厅里再无他人。

我在沙发上坐下之后,问:“孩子呢?”

“因为犯了错误,在卫生间罚站。”她说。

“那他爸爸在哪里呢?”

“也在罚站呢。”说着,她向阳台指了指。

顺着她指的方向,我看见阳台上朋友站得笔挺,那副神情宛然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学生,让人忍俊不禁。

“你犯了什么错误?”我走到阳台好奇地问他。

“儿子的错误就是我这个做父亲的错误。”朋友微笑着说。

“这怎么能混为一谈呢?”我觉得有些好笑。

“虽然我没有直接犯错,但也是有责任的。我没有避免和减轻儿子的错误,如果现在不及时进行惩罚,我就可能会将错就错,以后我就可能会让儿子犯下更大的错误,那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子不教,父之过”。中国古训如此,其道理也在于此。谁能为孩子的未来发展负责,唯有父母。父母是孩子的雕刻者、园丁、第一任老师、导师、设计家……这一系列头衔给予父母的绝不简简单单都是荣誉,更是责任!因此,在你高高扬起打孩子的手时,是否想到了这些称号背后的真正意义?

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教子格言

别样的蝴蝶

我经常去朋友家做客,一见我来,他们夫妻就忙上忙下,张罗着做菜。这样麻烦他们,我也非常不好意思。

这天,我再去的时候特意买了一条大鲤鱼,想着给他们做一道自己最拿手的酸菜鱼。平时做鱼,我习惯把鱼切成段,然后把鱼尾扔掉,因为我觉得鱼尾不但没什么肉,而且刺多,吃起来非常费事。

我在厨房把鱼切好,刚想把鱼尾扔掉,这时朋友的女儿拦住了我:“叔叔别扔,给我留着吧!”

“你要鱼尾干什么呢?你爱吃吗?”我问道。

“那不是鱼尾,那是一只漂亮的蝴蝶!”女孩兴奋地说。说着她把我带到客厅,向窗户上指了指。我发现窗玻璃上贴着几只鱼尾做成的五颜六色、姿态各异的蝴蝶。虽然现在还是寒气逼人的冬天,但看到那些翩然飞舞的蝴蝶,我仿佛置身于阳春三月。

长大与成熟麻木了我们的神经,使我们对于身边的美视若无睹。与我们相比,孩子是天才的美学家,他们的眼睛比大人更容易发现美,他们的双手也比大人更容易创造美。由此想起,老人为什么喜欢与孩子玩耍、交流,不是因为害怕孤独,而是因为寻找快乐——正是孩子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人生,想起了关于生命的许多哲理。

二人行必有我师

亲戚家的孩子想当画家,他的父母想听听我的意见。从孩子画的几只似是而非的小动物上,我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画家的天赋,我觉得他根本不适合做一名画家。

孩子不服气,就跟我争论起来。

我不耐烦地说:“别争了,孩子,我经过的事情你都无法想象,我喝过的酒比你喝过的水都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

理想的家庭必须扩大,必须让儿童接触更多的成人和更多的同伴……——杜威(美国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孩子反驳说:“我承认您阅历丰富,但您有没有想过,你喝过的酒有多少是假酒,你吃过的盐过去加了多少碘?”

孩子的反驳让我无言以对。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现在我觉得:二人行,必有我师。

经过了生活历练,每个成年人都学会了保护自己,都在自己的心灵之外竖起了一层又一层的厚壳——防备心或者是脆弱的自尊。而面对孩子,我们则可以放下这些厚重的东西,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向孩子真诚地学习。

拔苗助长

春天里,一个小男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于是他便把蛹捡起来带回了家,他想看看蛹是怎样化为蝴蝶的。

几天之后,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却没有出来,身体好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似的。

小男孩看着看着,心里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忍之下产生了助蝴蝶一臂之力的想法。于是他便拿起剪刀把蛹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

但是,这只未长成的蝴蝶过了几分钟之后身躯就变得浮肿,翅膀也慢慢地瘪了下去。它已经没有任何束缚了,但是它苦苦挣扎了半天,最终还是没有飞起来,不久就死去了。

这个故事本不是直接的教子故事。然而,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却应该令许多家长引以为戒。

破茧成蝶之前,蝴蝶必得在蛹中痛苦挣扎,直到它的双翅强壮了,才会破蛹而出,成为美丽的蝴蝶。许多家长盲目追求“培养速度、教育成果”,让孩子周六“班”、周日“班”、暑假“营”,试图短时间内让孩子迅速长大。其实,这些做法都是急功近利的,类似于农夫的拔苗助长,结果也必像那提前破蛹的蝴蝶一样,欲速则不达。真正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按照孩子的成长发育特点,尊重孩子的兴趣,稳扎稳打,分阶段进行。

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教子格言

孩子与染缸

墨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学者,他主张兼爱和勤俭,他的思想自成一派,世称“墨家”。

一天,墨子带着孩子经过一家染坊时,看见主人把一缕一缕洁白的丝丢进染缸之后,丝立即变了颜色。

墨子看后,非常感慨地说:“丝本来是多么纯洁啊,但是丢到红色的染缸之后,就变成了红色,丢到蓝色的染缸之后就变成了蓝色。我们人在一出生时不也是非常纯洁吗?可是由于环境的影响,长大后变得形形色色,成为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了。”

每个天真无邪的儿童都是一缕纯洁的白丝,而环境则是一个大染缸,好的环境就像一个色彩明朗的染缸,染出来的丝鲜艳耀眼;不好的环境却像一个色彩黯淡浑浊的染缸,染出来的丝灰暗无光。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生长环境,也是对孩子浸染最深的染缸。孩子日后的“颜色”如何,要看父母向“家庭染缸”投放的“染料”如何。如果实施的是爱、尊重、理性的教育理念,那么,孩子也必然成为光洁耀眼,为社会所接受所尊重的人材。

每张纸都是一个孩子

我认识一位画家,他不仅画技炉火纯青,作画的态度也十分认真、仔细,他画画从来都是一挥而就,从不画错一笔。当然,与其他画家相比,他画得慢一些,而且在他下笔以前,总是反复琢磨、酝酿、构思,直到思索成熟,才下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本书观点

一次,我问他:“你为什么画得那么慢呢?凭你的技术完全可以画得更快一些。”

“画得太快了就容易出错。”他说。

“画错了还可以重新再画呀。”我反驳他。

“纸上的错误是有机会修改的,但是对于孩子,我们犯下的错误却是无法修改的。因为我们的错误,已经在孩子的心中形成了一生无法抹去的痕迹。”

我有些奇怪地问道:“明明是在说画,怎么又扯到了孩子身上来了?”

“在我的眼里,每一张纸都是一个纯洁无辜的孩子。”画家说。

对于一个真正追求美与表达的艺术家来说,每一件作品都是他的孩子,同时,对于每一个拥有真正的爱的父母,每一个孩子都是他的作品。作品如何,要看下笔怎样。因此,在训斥、敷衍、欺骗孩子之前,是应该想一下:这一笔是否慎重考虑了?如果错了,还能否收回?

在孩子心中留下最美的东西

去年的一天,在我送女儿去幼儿园的路上,女儿忽然问:“妈妈,站在路边的那些人是做什么的呀?”

听到孩子的提问,我的心猛地一震,我该如何引导尚处于意识萌芽状态的孩子呢?怎样才能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美好的东西呢?我想了想告诉女儿:“由于他们没有文化,下岗了,可见学习是多么重要!当妈妈在教室里教书时,他们却在经受日晒雨淋。”但是,我又加重了语气说:“但是,他们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养家糊口,认认真真地履行做父母的责任,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

一下子,女儿似乎长大了许多,问道:“妈妈,有些人去偷,去抢是不是不对的?”

“是啊,他们那样做连最起码做人的尊严都没有了。”

百分之八十的罪犯来自那些缺少怜悯心的家庭。——安徒生(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

此后,每当女儿再看见那些人时,没有鄙视而是尊重与平等。不但如此,那次对女儿教的育,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证明了是成功的。

我的父亲是一位退休老工人,由于技术好,又被单位返聘了回去。一次,父亲在我家楼下搞工程,女儿看见外公后,非常兴奋地跑过去,当女儿要拉住父亲的手时,愣住了。

我知道,一定是父亲干活的手太脏了。父亲赶快说:“外公的手太脏了。”我知道父亲是想趁机教育女儿。女儿想了一下,还是拉住了父亲的手,说:“再脏也是我的外公啊。”

我告诉女儿:“外公没有读过多少书,又恰巧赶上经济大萧条,所以很早就开始养家糊口了。不过外公是个好工人,技术非常好,年轻时曾为单位节约过上百万的资金。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是别人把他当成宝贝似的请回去,你看,外公多棒啊!”女儿听了,眼里充满了敬佩。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水晶,阳光照射于其上,发出耀目的光彩。父母的教育就是需要将更多的阳光照射于其上,而不是尘世间的繁杂芜物。让孩子懂得尊重与爱,让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也带有阳光的色彩,这是父母的任务之一。

听懂孩子的话

一天,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时,问:“你长大后想当什么呢?”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想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继续问道:“那么如果有一天,在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的时候,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怎么办呢?”

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然后我再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听到孩子这个回答,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但是林克莱特却继续注视着那个小朋友,想看他是不是一个自作聪明的家伙。

家庭应当用尽各种方法,鼓励儿童对运动的兴趣。——马卡连柯(前苏联早期教育实践活动家)

没想到,小朋友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林克莱特发觉那个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又问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小朋友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最真挚的想法:“我要下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永远不要用成人狭隘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想法。他们尚未接受这个世界“现实”而又“残酷”的游戏规则,他们的世界是大人们永远怀念而又永远无法回去的童真。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童年,就从保护他们幼稚而又可爱的想法开始吧!

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铁门上,一根铁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锁撬开。

钥匙来了,只见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棍非常奇怪,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那把锁,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钥匙说。

钥匙开锁,天经地义。所以,当你觉得无法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时,不妨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这把钥匙出了问题:因冷落孩子而生锈,因期望太高而用力过猛,因使用蛮力而折断——这些都无法深入孩子的内心,更无法打开孩子的心锁。

适时引导孩子讲故事,这是保持他们思想活跃的绝妙方法。——教子格言

鱼在天上飞

一个生活在威尼斯卖鱼人家的男孩子,他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成为水手,驾着船出去旅行,见识广阔的世界。但是他的父母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梦想。

“你会成为一个卖鱼商!因为你的爸爸,以及你爸爸的爸爸都是卖鱼商,所以你长大后也只能是一个卖鱼商!”父亲这样对男孩说。

就这样,男孩每天刮着鱼鳞,扛着鱼篓,学着如何当一名卖商。但是,每天他都不断地向他的父母复述着他想当一名水手的愿望。

终于有一天,男孩的父亲生气了,对着男孩吼道:“你想当水手,好,等到有一天鸟会在水里游的时候,你就可以去当水手了,你就好好等着吧!”

母亲也在一旁补充说:“不只是要鸟在水里游,还要鱼在天上飞,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去做水手了。”父母亲说完这些话,脸上闪过一丝胜利的神情,似乎很为他们的想象力感到得意。

但是,男孩听了父母的话后,并没有像父母想象得那么沮丧,反而问道:“你们说的是真的吗?”

父母亲气定神闲地回答:“当然是真的。”

男孩起身走向窗户,看了看屋外的水道,回过头对父母说:“那就是今天了。”

父亲一脸疑惑地问:“什么?为什么是‘今天’呢?”

男孩说:“就是今天,我可以去做水手了。”

今天“鸟在水里游,鱼在天上飞”,就像你们所说的那样。男孩说完,就去整理行李,并不断地提醒父母说:“这可是你们亲口答应我的喔。”

不管父母再怎么劝说也都无法使男孩回心转意。而男孩也一再提醒他们要信守诺言,并要他们亲眼到窗口去看一看“鸟在水里游,鱼在天上飞”的奇迹。

父母心想孩子一定是疯了。而男孩轻快地背起行李,他要趁风还没有吹起,还没有搅乱这一切之前离开。

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研究、探索的对象。——教子格言

男孩走后,他的父母到窗口看了半天,也没有看见什么,除了水道像平常一样缓缓地流向大海。

故事说完了,容我们借用圣经的句子来说:“能看见的人有福了。”

在这里,父母看到了什么呢?“除了水道像平常一样缓缓地流向大海。”而孩子看到了什么呢?“水天相接下的鸟在水里游,鱼在天上飞。”这就是差别。

“你的爸爸,以及你爸爸的爸爸都是卖鱼商,所以你长大后也只能是一个卖鱼商!”这个如此错误的结论一定为广大父母所不齿,然而,性质相同的问题却一再出现在我们的行为中。我们常用父母的思维代替孩子的思维,甚至让孩子的未来成为自己“结论”的牺牲品。

如果你不明白这个故事,那么,尝试着问问你幼小的孩子。

一位父亲的忏悔

孩子:

当你睡着时,我要跟你说一些话。几分钟之前,正当我在书房看报纸时,一阵懊悔的浪潮向我袭来,使我喘不过气。带着愧疚的心,我来到你的身边。我想到了很多事情。

孩子,爸爸平时对你太粗暴了。在你早晨穿衣服上学的时候,我责骂你,因为你洗脸时只在脸上抹了一把。当看见你没有擦干净鞋子时,我就开始对你大发脾气。当你不小心把东西掉在地上时,我又对你大声怒吼。甚至在吃早饭的时候,我也能找到你的错处:你狼吞虎咽地吃东西,你吃饭时把手肘放在桌子上,你在面包上涂太多的奶油等。

在你去上学时,深情地向我高呼:“爸爸,再见!”而我却皱着眉头对你嚷道:“怎么又驼背了,跟你说多少次了,把胸挺起来。”

到了晚上,一切又重新开始。当我在下班路上看见你跪在地上玩弹子,想到你的袜子破了好几个洞时,又开始大发雷霆:“袜子是花钱买的,你知道吗?你怎么一点也不知道心疼!”并当着你朋友的面押着你回家,让你当众受到很大的屈辱。

世界上没有其他的工作会比创造和维持一个家庭,以及养育这个家庭里的小孩子更加值得尊敬,对个人和整个社会更为重要、更具有意义了。——卡耐基

孩子,还记得吗?晚饭后,当我正在书房看报时,你怯怯走了过来,眼里带着委屈。我对于你的打扰非常不耐烦,看到你在房门口犹豫地张望时,我终于忍不住吼了起来:“你又过来做什么呢?”

听到我的吼声,你没有说话,却突然跑过来抱着我的脖子吻我,你眼里含满了泪,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如此粗暴竟然也减弱不了你对父亲的爱。紧接着,你用你的小手臂又紧紧抱了我一下,然后轻轻地走开了。

孩子,你知道吗?你刚离开房间,报纸就从我的手中滑落到了地上,一股强烈的内疚和恐惧涌上我的心头。吹毛求疵以及训斥的坏习惯几乎成了作为父爱的象征。孩子,你要相信爸爸不是不爱你,而是对你有着太高的期望。我用成人的尺度衡量你,而且拿很多成人都难以做到的标准来要求你。现在想起来,是多么可笑啊。但是,你本性中却有着那么多的真善美——你跑进来吻我的自发性冲动就显示了这一切。

今晚一切都不重要了。孩子,我在黑暗中来到你的床边,心里充满了愧疚,这也许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赎罪。等你醒来之后告诉你这一切你也不一定明白,但是爸爸告诉你,从明天起我要做一个真正的爸爸——做你最要好的朋友。你受难时我也受难,你欢笑时我也欢笑。我一定会把那些不耐烦的话忍住,我会不停地告诉自己:“你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小孩子!”

之前,我总是过分地把你当大人来看,但是现在,看着蜷缩着熟睡在小床上的你,仍然只是一名孩子,你在你妈妈的怀里,头靠在她的肩上仿佛只是昨天的事。爸爸以前对你要求太多了,太多了。

面对孩子,应该充满耐心与细心。孩子的世界与我们是多么的不同。我们不能用成人世界的逻辑和方式来处理,更不能粗暴地面对这种亲情。

在一个家庭里,若不把孩子的愿望逐渐发展成创造性,那么这些孩子不会有真正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

爸爸,你可以借我6美元吗

爸爸下班回家后已经很晚了,他的工作压力很大,今天心里也有点烦,想好好休息一下。正当爸爸想要休息的时候,6岁的儿子杰克靠在门边看着他。

“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杰克问道。

“什么问题呀?”爸爸有些不耐烦地看着儿子说。

“你一小时赚多少钱?”杰克问。

“你问这个干什么?”爸爸有些奇怪。

“我只是想知道,你可以告诉我吗?”杰克小声地说。

“爸爸一个小时赚25美元。我现在已经很累了,不要再烦爸爸了。赶快回去睡觉吧,明天还要去上课呢。”

“哦,”杰克低着头并没有要走的意思,小声地问,“爸爸,你可以借我6美元吗?”

“你要钱干什么呢?难道我给你买的玩具还不够吗?好了,现在你真的该去睡觉啦!”爸爸脸色阴沉地说道。

杰克没有再说什么,静静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爸爸由于工作上的事情没有解决完,心里非常烦躁,回到家里后更让他烦心。但是过了一会,当他平静的时候,意识到刚才自己的态度有点不太好,不应该把自己的气撒到孩子身上。于是他走到孩子的房间。

“睡着了吗,孩子?”爸爸轻轻地问。

“还没有呢,爸爸。”儿子回答道。

“亲爱的,对不起,我刚才对你太凶了。”爸爸说着掏出了6美元,“这是你要的6美元。”

“谢谢,爸爸。”儿子微笑着接过钱,然后又从枕头下面拿出了一些被弄皱的钞票。

“现在能告诉爸爸,你要这么多钱干什么吗?”爸爸好奇地问。

“好的,这些钱都是给你的,爸爸,刚好25美元,我现在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你早一点回家。”杰克对爸爸说。

我们的目标是“三自”:培养“自信、自立”的孩子,以让孩子“自由”地成长。——本书观点“我和妈妈已经很久没有和你一起吃晚饭了。答应我,好吗,爸爸?”

“爸爸答应你!”爸爸的眼睛湿润了。是啊,只顾着工作而忽略了家庭,是一件多么不应该的事情啊。

培养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孩子其实期望的并不只是父母给予的种种“条件”、“奖励”,而是哪怕一点点时间,一点点爱,一点点关注。为父为母者,静思之,审视之!

将孩子视为朋友

萨姆·约翰逊与儿子林顿身材都非常高大,讲起话来滔滔不绝。

林顿3岁的时候,父亲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要跟到哪里。甚至父亲到理发店理发时,林顿也要跟着去,而且还执意和父亲坐在一张椅子上,让理发师像给父亲刮胡子那样,用刀背给他刮脸。

林顿说:“我总想模仿父亲,竭力仿效他,我看见他做什么,我就想做什么。父亲喜欢户外活动,我也渐渐喜欢上了户外活动。父亲热衷于政治以及公益活动,虽然我当时还是个小孩子,但是却处处都要跟着父亲参加各种活动。”甚至到了林顿青年时代,他还经常告诉朋友:“我非常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比如,我可以努力为老人争取养老金什么的。”

林顿对父亲的政治活动非常感兴趣。1914年,年仅6岁的林顿就开始写简短的竞选演讲稿,并且还参加一些集会。在家中,当别人来求教约翰逊政治事务时,林顿也非常听话,在不打搅父亲与客人交谈的前提下,聆听着他们的谈话。有时,当父亲与客人探讨地方事务以及州政府的事务时,父亲允许林顿坐在旁边聆听。如果父亲不让林顿当着客人的面听他们的谈话时,林顿就会躲到隔壁,想方设法听他们的谈话内容。

年轻时的林顿还非常乐意与父亲一起前去参加竞选会议。1918年,萨姆·约翰逊带着10岁的林顿去州议会,他专门安排儿子坐在议会大厅的后面,看各项议程的进行,并且让小林顿了解议员们在议会里都做些什么。这些难得的经历,对林顿日后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是非常珍贵。

在充满爱的温馨的家庭中,教育与快乐是联系在一起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仅尝到了甘苦,而且与孩子一起得到了成长。——斯宾塞(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

几十年之后,林顿写下了下面这段怀旧的话:

我和父亲开着T型福特车从一个农场赶到另一个农场,一路上我们穿越很多谷地,每看到一户人家,我们就把车停在门前下来和他们聊天。父亲和大家聊起来可谓是口若悬河。并且父亲与大家谈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关于庄稼的长势的,还有他打算把什么纳入立法的范畴。非常有趣的是,父亲总是喜欢带着母亲做的很多面包和一大缸果酱。当我们累了、饿了的时候,就把车停在路边,父亲把面包切成片抹上果酱,分给我吃。沿途的许多人家都非常欢迎我们父子俩。如果外面天气非常热的话,他们就会非常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屋里坐坐,品尝品尝他们的冰淇淋。如果天气比较冷的话,他们就会为我们倒两杯热茶。我真希望我与父亲能够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孩子的性格、习惯和倾向也都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养成的。

父亲对成长中儿子的影响深远,不可磨灭。成长中孩子的一切知识、能力、智慧和本领都是父母教给的,孩子的性格、品德、作风、习惯和倾向也都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养成的。

父母是孩子最理想的登天梯,他们愿意孩子踩着自己的肩膀去攀登,只要父母不倒下,就一直在那里支撑着,孩子能上多高就上多高。

孩子总是把父母当作自己最大的靠山,而且是一座非常巍峨,永远不会坍塌的靠山。

父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孩子一定能够领会到。

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人生。——爱德华

孩子的“冰心”

听到上帝要从人间选几个优秀的人做天使的消息之后,很多人都去应征了。他们特意准备了很多礼物,有的带上了祖传几代的珍宝,有的带上自己拿手的美味佳肴。他们排着队,等待着上帝的接见。对于他们的礼物,上帝只看了一眼就放在了一边。但是在队伍的长龙后面,上帝看见了一个两手空空的孩子。

“所有人都给我带来了礼物,为什么你却空手而来呢?”上帝奇怪地问。

“我带礼物了。”孩子仰着头回答道。

“你的礼物呢?我怎么没有看到呢?”上帝更加好奇。

“我本来是用透明的冰刻了一颗心带给您的,但是路途太遥远了,我刚上路时,它就开始溶化了,而且很快就化完了,冰化的水也在路上蒸发了。”

听了孩子的讲述,上帝高兴地拉着孩子的手,说:“他们都带着真、善、美来见我,而你却什么都没带,因为你已经与真、善、美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了。”那个孩子最后被选为天使。

孩子如天使,他的心即如那颗被溶化了的、用冰刻成的心,它起初是纯洁透明的,人们可以从中看出真、善、美,父母则应从中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爱迪生的爸爸

一天,爱迪生问爸爸:“爸爸,是不是父亲总比儿子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说:“那是当然啦!”

爱迪生接着问:“那爸爸知道电灯是谁发明的吗?”

爸爸说:“是爱迪生啊。”

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呢?”

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教子格言

孩子的未来是无限的,必须承认这一点。但是,许多父母也许为了自己的一些脆弱的“权威”或者是一点简简单单的“面子”,而错误地对待孩子。父母能认识这一点,却总做不好这一点。

向孩子认错

被称为“西班牙上空一颗光辉灿烂的巨星”的拉蒙·依·卡哈,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就起因于他父亲的道歉。

卡哈小的时候,非常聪明但也非常调皮。一天,12岁的卡哈就运用所学的知识造了一枚“大炮”。结果一发射,就把邻居家的小朋友打伤了。闯了大祸的卡哈,被罚了款,并被拘留了起来。

当卡哈从拘留所出来后,他那位在大学当应用解剖学教授的父亲,把他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并责令小卡哈停止学业,去学补鞋。

后来,父亲心里越来越觉得这种对孩子的处罚过于严厉,孩子闯了祸是要管教,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啊。

于是,父亲亲自从补鞋铺接回了小卡哈,并对他说:“爸爸这次做得不对,我向你道歉。我不应该因为你闯了一次祸就中断你的学业。现在,你继续去学习,完成你的学业吧,相信将来你会有出息的!”

从此,卡哈刻苦学习,并对骨骼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神经组织学家,并荣获了诺贝尔奖。

为什么我们总是惊奇地发现,孩子的缺点和父母有着惊人的相似?作为父母,当你做错了事情时,是不当一回事地含糊过去了,还是坦诚地告诉孩子,努力地改正自己呢?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过错,却总是一味地指责孩子的过错,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产生“父母即使做错了,但永远是正确”的观念。久而久之,本来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也会由于父母的指责而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主张。然而,这时他们对父母正确的教诲,同样会抛之脑后。

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克鲁普斯卡娅(前苏联著名教育家)

然而,如果父母在做错事后,能郑重地向孩子认错、道歉,孩子不仅会懂得承认错误不是一件可耻的事,而且会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会尝到坚持主见的甜头。

有的父母担心向孩子认错、道歉会失面子,会失去权威,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没有人可能永不犯错,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时出现了过失、错误时,主动向孩子认错,孩子会体会出父母对他的尊重和重视。这样,当他有错误时,也会主动承认错误,主动道歉。

有钱的父母很少多吃酸葡萄的;孩子们的危险,在于父母吃了太多的甜葡萄。——塞缪尔·巴特勒(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重要作家) yvg4IYN93hmhoOSQ0dl8+ntxSOllzgeugu5ub/oNsVdni4/ohSYNIORN6j3CTi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