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历史
强—5型飞机强—5单座双发超音速强击机,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其主要任务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对地攻击,也可进行对空自卫作战。强—5飞机是我国模仿米格19改进的,随着飞豹的服役已经基本推出现役,我国共生产了1900架,强击机是专门用来近距空中支援和对地攻击的飞机。强—5于1958年8月开始研制,1965年6月原型机首飞,1968年11月开始批生产。该机为两侧进气、大后掠中单翼,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以铝合金及高强度合金钢为主要材料,在座舱周围布置有防弹装甲,采用两套相互独立的液压助力操纵系统。该机飞行性能优良,操纵灵敏,座舱舒适,视野宽阔,火力强,可靠性及安全性好,完成任务能力强。
20世纪50年代初解放军在攻占一江山岛等两栖作战中,对苏制伊尔—10强击机的近距对地支援能力深有感触,为此正式向科研部门下达了超音速近距支援强击机的任务。于是58年8月强—5飞机正式在南昌飞机制造公司上马,陆孝彭任总设计师。
1960年5月所有理论、图纸设计完毕,试制工作展开。随着国内局势动荡、经济条件恶化,为确保两弹一星等重点计划,强—5的研制工作被搁置,科研人员被抽调岛重点计划中。1964年6月30日,空军领导联名给中央写报告,要求继续研制强—5型飞机以增强空军对地攻击能力,强—5型飞机研制才得以“复活”。
强—5由当时大量装备的歼—6战斗机为基础,重新进行机体设计。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歼—6(米格—19)仍然是较为先进的一种战斗机,低空性能尤为出色,由它改进一种超音速强击机,应该说起点还是比较高的。在改造设计中,为了提供良好的对地观察条件,原来的机头进气设计被改成了两侧进气,这在当时也是很先进的。同时加装了座舱装甲。因此强—5实际上是全新的机身加上米格—19的机翼、尾段组成的。陆孝彭还采用了新颖的面积率设计,即“蜂腰”外形,另外在气动、操纵等系统上也采用了不少改进举措。飞行员向下视角达到13.5度,有利于对地攻击,但向后视野较差。总的来说,在60年代强—5既便和苏联、美国当时最先进的超音速攻击机相比也不逊色多少。
强—5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后机身装两台与歼—6相同的涡喷—6涡轮喷气发动机,带有加力,单台静推力最大状态25.5千牛(2600千克),加力推力31.87千牛(3250千克)。机翼是后掠式中单翼,前缘后掠角55°,上翼面有较大的翼刀。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后掠角分别为55°和57°,平尾为斜轴全动式。机体结构以铝合金和高强度合金钢为主要材料。起落架为可收放前三点式,前轮和主轮都装有盘式刹车和刹车压力自动调节装置。上述部分基本照搬米格—19。
结构装备
强—5型飞机强五机长为15.65米,机高4.33米,翼展9.68米。机头采用尖锥型设计,两侧进气,缩短了进气道长度,提高了进气效率。机身采用跨音速面积律,为全金属半硬壳式,中部呈蜂腰型。后机身因装两台发动机而呈椭圆型,其下部有双腹鳍。机翼设计为后掠式中单翼,前缘后掠角55度,上翼面有较大的翼刀,以减少尾向流,防止翼尖失速。机翼面积27.95平米。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后掠向分别为55度和57度。平尾为斜轴全动式。在垂尾根部后缘装有阻力伞,通过释放阻力伞可大大减少着陆滑跑距离。起落架为可收方前三点式,前轮和主轮都装有盘式刹车和刹车压力自动调节装置,保障了起飞和着陆的安全性。整机结构以铝合金和高强度合金钢为主要材料,空重6950公斤,正常起飞重量913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11300公斤。具有灵敏的操纵性,最大使用过载8g。
动力装置
强五装两台wp—6型加力式涡喷发动机,单台最大静推力25.5千牛,加力推力31.87千牛。飞机起飞离地速度330公里/小时,起飞滑跑距离700—750米,最大平飞速度1240公里/小时(高度5000米),巡航速度(高度11000米)807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6500米,最大航程2000公里(带2x760升副油箱),携带全部武器作战半径600公里。
主要机载设备
强—5主要机载设备有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射击轰炸瞄准具等。弹射座椅与米格—19相同,属于低速型,可在250、850千米/小时的速度范围内保证实全弹射。应急时飞行员可操纵座椅左右扶手下装的应急弹射手柄。机上液压系统工作压力为205.9×105帕(210千克/厘米2)。冷气系统分为主系统和应急系统,工作压力为107.87~127.49×105帕(110~130千克/厘米2)。空调系统由发动机压气机引气,对密封座舱增压调温。座舱风挡玻璃采用酒精防冰液防冰。灭火系统包括二氧化碳灭火瓶和火警信号装置。
武器
刚研制成功的强—5原型采用了两门30毫米机炮,安装在机头两侧,空速管在右主翼外端。由于这种机炮布局在发炮时,炮口硝烟容易被进气口吸入导致发动机停车,后改为在两翼根处安装两门23毫米机炮。因此最终定型时候,强—5左右翼各一门23毫米机炮,有6个外挂点,每个机翼下2个,机腹下2个,可挂导弹、火箭、炸弹等。机腹位于内部武器舱舱门两侧的两个外接点可各携带一枚重250千克炸弹。位于主起落架舱外侧的两个外接点通常携带57毫米或90毫米火箭弹吊舱。新近生产的强—5每侧机翼下增设了一个PL—2(苏联K—13A“环礁”导弹的改型)红外近距空空导弹挂点,用于自卫。
技术数据
强—5型飞机翼展9.68米;
机长15.65米;
机高4.33米;
机翼面积27.95平方米;
主轮距4.4米前轮距4.10米最大起飞重量113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9130千克;
最大载弹量1500千克;
推重比(起飞)0.71;
翼载荷(起飞)3.26千牛/米2(332千克/平方米);
最大平飞速度(高度5000米)1240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高度11000米)807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16500米;
最大航程16300千米(机内燃油);
最大续航时间1小时55分;
起飞离地速度330千米/小时;
起飞滑跑距离700—750米;
着陆滑跑距离1060米;
主要机型
强—5型飞机强五有多种机型,包括强五基本型(原型),强五甲(战术核武器投掷专用机型),强五i,强五ii,强五iii(也称a—5c),强五乙(鱼雷攻击机)。
(1)强—5基本型:
即原型;强—5甲是战术核武器投掷专用机型,1972年1月7日,甲型机成功完成氢弹试验。
(1)强—5I:
强—5航程较短等问题较为突出。1977年4月加大航程的改型机的方案开始实施。方案包括7项重大改进项目,如将炸弹舱改为油箱舱,加大主油箱,并增设一个软油箱;改用加力推力为36.8千牛的涡喷—6甲III型发动机等,命名为强—5I。83年12月3日,强—5I设计定型。
(2)强—5II:
是在强—5I的基础上又做了4项重大改进而成的。4项改进是:采用压力加油系统;安装护尾告警器;换装射击轰炸瞄准具;增加外挂武器和安装电动投弹器等,作战性能又有提高。七十年代后期,强—5的生产转变为生产强—5II型,产量逐步减少。但得到了北朝鲜数量较大的定货。西方称强—5II为A—5B。II型同样去掉了内部武器舱,代之以一个固定油箱。
(3)强—5III型飞机:
是针对巴基斯坦的出口型飞机,也称A—5C。1983年1月,强—5III型飞机通过技术鉴定。同年3月,第一批III型出口巴空军。1983年2月,巴空军接受了其首批订货42架强—5III的第一架。首批12架强—5出口,成为中国外销的第一种自行设计的战斗飞机。这些飞机组编了巴空军第16中队,取代了第7中队的B—57战术轰炸机,并重新装备第26中队,之后有更多的强—5交给巴方。III型在I型的基础上,根据巴基斯坦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了改进。改装的内容主要有:加大航程;增加外桂架,以挂载巴国的导弹、炸弹和集束炸弹;将组合挂梁改为整体铸造;换装较先进的超高频电台、敌我识别器等32项设备,座舱布置有所修改。但其改进还是很有限的,其出厂单价低于500万美元。主要设计者为石屏、丁宝贵、童承祖等。1982年试制出3架样机,9月7日首飞,到12月共飞行130架次,共101小时,性能达标。后其弹射座椅被马丁·贝克公司的PKD10型零高度零速度弹射座椅所取代,增加了一些西方仪表设备。并且为在机器外侧外挂点采用了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挂架,以取代中国造的PL—2、PL—2B或PL—7导弹。1985年初,按巴基斯坦首4比订货合同生产的最后13架飞机交付。这时巴空军又订购了98架强—5III,以装备三个中队,并作为补充消耗的储备。
(4)强5甲:
是1970年根据空军要求改型的特种武器载机,是专门为核试验而研制的,所以又称为强5核武器运载机,强5甲与强5其它型号的明显区别是其机腹有一个较大的凹进部分,以方便装载核弹。该机于1972年1月7日由飞行员杨国祥驾驶进行投弹获得成功。
(5)强5乙:
是为了满足海军航空兵的要求于70年代初研制的鱼雷攻击机,机头由原来的锥形改为略呈下垂的钝圆形,并抬高于座舱的位置,主要是为方便驾驶员在海面上空投弹时观察海上的舰船。
(6)强5I:
是以加大航程为主要目标的改型,该机相对原型机有多项改进,在保持强5基本性能的基础上增加了载油量,调整了机翼外挂,改用了增大推力的发动机,在航程、机动性、起降性能上有明显提高,阻力伞也从基本型安装在机尾下部移至垂尾根部。
(7)强5ⅰa:
是强5ⅰ的进一步改进型,其性能比强5ⅰ又有了明显提高。
(8)强5ⅱ:
是强5ⅰ的另一种改进型,所追求的性能与强5ⅰa不尽相同,但也有明显提高。主要增加了压力加油系统,换装了新型射击轰炸瞄准具,增加了外挂武器品种。
(9)强5ⅲ:
强—5型飞机是根据国外用户要求而研制的,1981年3月开始改型设计,1982年8月试飞。
(10)强5m:
强—5M是一个重要型号。该型是国内与意大利合作的改型,以II型为基础换装了西方导航攻击电子设备。1986年7月,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与意大利飞机公司签订协议,意大利飞机公司航空电子系统和设备部将承担一项为期30个月的研制计划,任务是为强—5M(A—5M)加装西方的新型电子设备。强—5M装备的新型电子系统,基本上是意大利与巴西合作研制的AMX攻击机的电子系统,这将显著提高该机的近距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作战能力。
强—5M后因空军飞机编号方法改变,改称强—5D。解放军曾计划用强—5M来更新现用的强—5,但主要用于出口。电子设备的改进以两台中央数字计算机和一条双余度数据总线为核心,加装现代化导航、攻击系统。新的感测装置和设备包括惯性导航系统、平视显示器、大气数据计算机、三自由度陀螺仪组、测距雷达、RW—30雷达警戒接收机、姿态指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静变流器和模态接制器,还有把新硬件与保留下来的8项原有设备连接起来的接口装置。并对冷却、电源、燃油、电子战、照明等系统做了改进。为了容纳新型设备和增设外接点,除了对飞机头部作不大的设计修改外,对外翼也作了适当的结构修改。中方的雍正球任总设计师,设计工作于1987年6月完成,总更改量为28.8%。
强—5M计划使用功率加大的涡喷—6AIII发动机,单台静推力29.42千牛,加力36.78千牛。该型发动机与以前各型强—5所装备的发动机不同之处是,它采用了可调进口叶片定子、重新设计了第一级压气机和利用改进的材料彻底修改了热段。该发动机还采用了颁的加力燃烧室稳定器,能保证加力燃烧室稳定燃烧的工作范围更大、并佼能量损失减少。该型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提高刹2450千克,而最大加力推力提高到3750千克,不过耗油率相对有所增加。
强—5M于1986年8月开始改装工作,1988年8月飞机总装完成,8月30日第一架样机首飞成功。强—5M型飞机保持了强—5型飞机优良的低空性能,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飞机的导航精度和攻击突防能力。其导航精度可达0.80海里/小时,瞄准误差不大于3毫弧度。988年9月,强—5M型飞机模型在英国范堡罗航空博览会上展出,当时国外报刊称强—5M型飞机为90年代世界重要的强击机机种之一。
强—5M外挂点增加至12个,据称其武器外接方案多于22种。机身的4个外接点可备携带一枚250千克的炸弹,如中国的250—3,美国的Mk82或“蛇眼”,法国的“迪朗达尔”或类似型号的炸弹;最内侧的机翼外接点(7、8号位置),可携带内装8枚57毫米或68毫米、或者9枚90毫米的火箭弹吊舱;紧靠主机轮胎外侧的外接点(5、6号),可携带500千克或250千克炸弹,或272千克的BL—755集束炸弹l机翼中段外侧外接点(3、4号),可携带火箭吊舱、250千克炸弹或760升副油箱;最外侧的机翼外接点(1、2号),适于携带250千克炸弹、PL—5或PL—7红外自导引导弹,或400升副油箱。
虽然强—5M的空重要增加140千克而达到6634千克,而且无外接起飞重量也会相应地增加,但最大起飞重量将仍为12000千克。预计该机在无外挂状态,在高度11000米时,最大平飞速度将从M1.12增大到M1.2,即从1190千米/小时增大到1210千米/小时;在海平面高度将从M0.987增大到M1.0,即从1210千米/小时增大到1225千米/小时。其他方面,强—5M的性能实际上与强—5III相同。在携带2000千克外接载荷、保留10%余油、飞低—低—低任务剖面时,其典型作战半径为300千米;飞高—低—低。高任务剖面时为400千米。据中、意联合研制组说,新航空电于系统购灵活性和模块性,以及涡喷—6与涡喷—6A发动机的互换性,已为将早期的强—5改装为一种经济实用的新型飞机创造了条件。
(11)强—5K:
是对外合作的强—5II改进型。K型在强—5II基础上加装了法国汤姆逊公司和萨吉姆公司的ULISS91惯性导航系统,VE110平视显示器及TMV630激光测距机。该机1991年试飞成功。
(12)强—5C:
是我国自行改进的型号,和歼教—7、歼—7MG参加了87年巴黎航展,当时是中国军用飞机首次较正式、较大规格的参加外国航展,引起了西方传媒不少注意。
强—5投产后生产了上千架,除装备中国的空/海军外,还曾出口到朝鲜、巴基斯坦,也算国家军工的光荣。但在国外军用航空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强—5很快落伍了。而几次与英国、意大利等国合作改进的计划先后受挫,使强—5“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所获荣誉
1985年,强五飞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近年来,在强五基本型的基础上先后多次改型,增强了作战性能。强五飞机在国庆35周年和国庆50周年举行的盛大阅兵式上编队飞过天安门,她威武亮丽的雄姿为世人所惊叹,壮了国威,扬了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