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部分 投资大师智慧著作

成功的投资不需要天才的头脑或是非比寻常的投机眼光,所需要的仅仅是正确的投资观念。投资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们已经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巨著,其中不乏对于投资的深刻的理论观念和有效的操作手法。他们将一些新颖的思想介绍给我们,提供可借鉴的实用投资方法,警告我们避开投资陷阱,并让我们从前人的错误中汲取经验。聪明的投资人应该从这些投资大师所撰写的著作中,汲取宝贵的投资智慧,让自己成为投资领域中的赢家。

《漫步华尔街》

伯顿·马尔基尔

<名著导读>

《漫步华尔街》全书名为《漫步华尔街:股市历久弥新的成功投资策略》。它不仅是一部投资者经典著作,还是一部与时俱进的畅销书。该书作者伯顿·马尔基尔是华尔街专业投资人、经济学者,同时也是成功的个人投资者。

《漫步华尔街》首次出版是在1973年,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成为继格雷厄姆的经典之作《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之后最畅销的股票投资书籍,被视为30年来最经典的金融投资入门读物。该书至今已经过8次修订,热销30余年仍经久不衰。事实证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漫步华尔街》是世界证券投资界最畅销的著述。

《漫步华尔街》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为一个无懈可击的整体,以生动诙谐、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出投资的真谛和成功的秘诀。阅读本书你不仅将学会分析股票、债券的潜在收益,而且将学会分析其他投资机会的潜在收益,包括货币市场、房地产、保险、黄金、收藏品等。作为一本实用性极强的投资指南,它向广大投资者讲述了琳琅满目的投资策略和五花八门的金融工具,并透过历史事件提出了所有的存在问题和现象,对包括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的诸多方法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详细介绍了现代投资组合分方法。不仅如此,作者马尔基尔还独辟蹊径地提出:只要普通投资者采取“购买并持有”的战略,投资于指数基金,就可以获得安全、稳定的长期回报,并轻而易举地击败大多数机构投资者。除了观点的独树一帜和内容的苦心孤诣之外,作者在一些细微之处亦做到了尽善尽美。

如果你是一个个人投资者,企望在股市规避风险,赢取利润,那么马尔基尔的著作《漫步华尔街》很值得一读,它可以说是一本个人投资者的指导书。马尔基尔在这本书里审视了个人和家庭的金融投资策略,他的一个很新颖的观点是:一个人的风险承担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年龄和收入能力。股市的经历表明,隐藏在股市投资中的风险峰度随着投资期的增长而递减。因此,合适的投资策略是与人的年龄相关的。该书专门开辟出一章“生命周期指导你投资”,它对各个年龄层次的个人投资者提出了相应的投资策略,阅读这些相当于你咨询了一位高明的私人投资顾问。

《漫步华尔街》被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评为2001年度的最佳畅销书籍。作为“复习课程”,该书还被列为美国MBA学生的必读教学参考书籍。

在过去50年间,关于投资方面的好书至多也不过五六本,《漫步华尔街》无疑应列入此类经典之作。

——《福布斯》杂志

这是一本为成千上万投资者所青睐的传世之作……自从首次问世以来一直颇受好评……甚至在你把它作为复习课程来阅读时仍旧是如此的井然有序。本书创见频出、不落窠臼而又资料翔实,它将为投资者在险象环生的华尔街上引路导航,并教会你如何在职业投资者自己的舞台上将他们击倒,并进一步使我们明白:为什么随机选择的分散投资组合可以与专家们精挑细选的投资组合相匹敌!

——《芝加哥论坛报》

当我的同事到了退休的年龄和我的儿子到了21岁时,我就送一本马尔基尔的书给他们看。

——保罗·萨缪尔森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理论精读>

1. 投资指数基金——懒人投资法

在《漫步华尔街》一书中,马尔基尔坚信指数基金拥有最终优势,这也是马尔基尔投资策略的核心。对于中国那些每月只有几百元或数千元做基金定投的中小散户来说,这种投资观点既简单又实用,它将在保证收益的前提下将风险最小化。

为了获得高回报,现在很多投资者都建立了复杂的投资组合:股票、黄金、外汇……投资者的投资组合越复杂,资金越多,也就越容易产生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投资者又不得不阅读大量财经报刊,每天听股评,到处打听小道消息来获得对市场的认识。而读过《漫步华尔街》后投资者就会发现,有一种产品可以大大简化你的投资组合,减少你付出的汗水,同时又不损害你的收益。这种产品在全球股票和债券市场上仅占据10%左右的份额,但它深刻改变了金融界的状况,也改善了无数投资者的业绩——这种产品就是指数基金。

马尔基尔引用了许多市场研究结果证明:个人投资者市场盈利一般差于基金,因为他们总是在市场的底部卖出,在顶部买入。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抽出部分资金来自己积极管理,但前提是将核心资金安全地投资于指数基金。

马尔基尔指出:“指数基金的优势何在?一般而言,指数基金带给投资人的收益率要高于职业经理人两个百分点。它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过人表现,有两点至关重要:管理费用和交易成本。公开发行的指数基金,其管理费用一般为20个基点;而同为公开发行的共同基金,每年花去的管理费用竟高达150个基点(1.5个百分点)。而且,指数基金仅在必要时才进行买卖,相形之下,活跃的共同基金的换手率普遍维持在100%,更高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指数基金分散化的特性排除了你巨亏的可能,但与此同时,也肯定使你失去了暴富的机会。许多华尔街的评论家就此认为投资指数基金实为庸人之举。然而,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较之于投资共同基金,指数基金带给了投资者更高的回报,而前者由于名目繁多的投资咨询费和高不可攀的换手率,只能甘居人后。”

对于中小散户投资者来说,指数基金是一种相对简单易懂的投资工具,它涨得明白,跌得清楚。然而,由于指数基金通常要求保持90%以上的高股票投资比例,投资管理人不能根据对市场时机的判断主动调整仓位。在市场持续上涨阶段,指数基金的整体表现就会较好,但在市场持续下跌期间,由于无法主动减仓,也会跌得更多。

基于这样的风险,选择一个好的方式来投资指数基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特别是对于普通的投资者而言,如果贸然进行波段操作,很容易将“低买高卖”做成“高买低卖”。那么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投资指数基金呢?基金定投应该是较好的选择之一。

基金定投是指投资者以固定的金额按固定的频率(如每月)投资指数基金的方式,这种方式相当于分批买入,等于是把钱分成几十、上百批入场,分散了投资时点的风险,使投资变得相当稳健。由于股市短期走势很难预测,定投虽不能保证每次买在低点,但长期平均下来成本较低,只要找一个相对好的时机卖出基金,获利的机会就很大。此外由于基金定投投资起点低,手续简便,因此成为一种常见的指数基金投资方式。

2. 投资组合理论——风险最小化

马尔基尔说:“把一个猴子蒙上双眼后让它向报纸的金融版掷飞镖而选中的投资组合,和那些专家小心谨慎选择的投资组合相比,盈利性可能一样好。”

投资组合理论建立的前提是:所有的投资者厌恶风险,他们想得到高收益和有保证的投资结果。而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就是告诉投资者如何将股票纳入投资组合,以便与寻求的收益相对应的风险尽可能实现最小化。

马尔基尔指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认为)无论如何,多样化策略总是可以产生降低风险的好处,而并不在乎哪个市场表现得更好。只要市场之间的相关性不达到完全同步关系,投资者就可以从国际性多样化中确保自己的收益。”

但是多样化投资方面的难题在于,大多数企业的收益状况在相当大程度上具有同向变动性。因为企业的盈利状况并非总是完全独立变动,所以投资于多样化股票组合很可能不比只投资于一两只单个证券风险要小。

但是《漫步华尔街》告诉我们,选择理性的投资组合可以避免部分风险。作者列举了许多国家股市变动的例子,对投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投资组合中可以包括外国的多只股票等。但拥有较多的股票,收益会被涨幅较小的股票拖后腿,也使得收益被削平,其所说的多少只股票,哪个国家的股票等似乎缺少依据。而对于中小散户投资者来说,目前国内股市不规范,股价波动大,还是应该集中精力选择业绩优良、公司质地好、管理规范的公司耐心长期持有,收益一定会大于组合风险的收益。

3. 生命周期投资指南——投资五原则

股市历史证明,无论是基本分析还是技术分析,要准确无误地预测股市的动态变化几乎是不可能的。马尔基尔认为风险与收益总是相伴而生,股市竞争是公众的博弈行动,他的“生命周期投资”提出了投资五原则,普通投资者或许能从中获得启迪。

第一,历史证明,风险与收益总是相伴而生。这看似老生常谈,但2008年有相当多参与股市的投资者会有切肤之痛,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危机中存在着希望。马尔基尔举例,对1926—2005年的美国基本资产类别年均收益率的研究表明,普通股具有高风险指数(收益率年波动率20.2%~32.9%),但仍然以10.4%~12.6%的年均收益率战胜了低风险指数(收益率年波动率3.1%~9.2%)的债券类产品。因此,投资者不要因为股市短期的下跌就丧失希望,惧怕投资股票或者股票基金。

第二,投资股票和债券的风险取决于持有资产的期限长短。投资收益率的波动是风险的表现,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始终低买高卖,而延长投资持有期则大大降低风险。马尔基尔谈到的”长期”是基于至少20年的表现来判定的。

第三,定期定额投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已经有大量的文章对定投这种方式进行介绍,简而言之,用马尔基尔的话来鼓励一下定投的投资者,“最严重的市场恐慌与最病态的投机性暴涨一样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无论过去前景看来如何黯淡,到头来情况通常都会更好。”

第四,调整资产类别权重可以降低风险,还可能提高投资收益。例如40岁选择了60%股票基金和40%债券基金,假定短期股市大涨使股票基金的权重增加到70%甚至更多,这个时候卖出股票基金,买入债券基金,使两者权重比例重新回到合适自己的情况(60%∶40%),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明智的投资策略;反之亦然。

第五,注意区分对风险所持有的态度和实际承担风险的能力。每个人对风险的偏好是不同的,但一定不要把自己对风险态度和自己能承受多大风险的能力混淆。马尔基尔认为,适合的投资品种(股票、债券、基金等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在投资之外的挣钱能力,而这个能力是和年龄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投资上,马尔基尔建议投资者,在自己不同的年龄段(即不同的挣钱能力)选择合适的投资品种。

4. 磐石理论——内在价值投资

磐石理论认为,无论是普通股股票还是不动产,每一种投资工具都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可以通过对现状和未来前景的细致分析获得。为了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其理论内涵,我们不妨以普通股股票为例来说明:磐石理论强调股票的价值应该基于公司以股利形式所分配的未来盈余——目前的股利愈高、成长率愈大,股票就愈有价值。

人们发现很难将创造磐石理论的功绩归于哪个个人。虽然我们现在经常把这项荣誉赋予S·爱略特·基尔特(S.Eliot Guild),但开发出该理论经典技术并计算出市场价格与真实价值间细微差别的,却是约翰·B·威廉(John B.Williams)。

在《投资价值理论》一书中,威廉以股息收入为基础,提出了一个计算股票内在价值的真实公式。为了避免方法过于简单,威廉巧妙地耍了次聪明,在计算过程中引入了“贴现”这一概念。威廉指出,股票的真实价值等于该股票未来所有股息的现值(贴现值)。因此,投资者得到的建议便是将以后收到的钱“贴现”。“贴现”这个术语很快流行开来。到了今天,它已成为投资者的通俗用语。

磐石理论认为,股票的价值等于投资者预期从股票中所获全部现金回报的现值。要牢记“现值”这一概念,它表明马上到手的现金与预期未来得到的现金是有区别的,后者必须要“贴现”。所有的未来收入都不如到手的钱有价值,原因在于如果你现在持有资金,它会为你赚取利息,投资者一定要理解这一点。

5. 有效市场假说——理性预期理论

马尔基尔认为:“有效市场理论解释了为什么‘随机游走’可能是合理的,它认为股票市场能够针对新的信息进行迅速、充分地调整,以至于没有人可以用一种更加高明的方式来预言未来市场的走势。因为每一个职业投资者的行动,每一个股票的价格都迅速地反映着市场上每一个可以得到的信息。因此,挑选到出类拔萃的股票或是把握到市场运行脉搏的机会是平等的,从预测能力上看,你的、类人猿的、经纪人的,甚至是我的从本质上说是没什么差别的。”

“有效市场假说”起源于20世纪初,这个假说的奠基人是一位名叫路易斯·巴舍利耶的法国数学家,他把统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股票收益率的分析,发现其波动的数学期望值总是为零。

“有效市场假说”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在市场上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金融市场上每只股票所代表的各家公司都处于这些理性人的严格监视之下,他们每天都在进行基本分析,以公司未来的获利性来评价公司的股票价格,把未来价值折算成今天的现值,并谨慎地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第二,股票的价格反映了这些理性人的供求的平衡,想买的人正好等于想卖的人,即,认为股价被高估的人与认为股价被低估的人正好相等,假如有人发现这两者不等,即存在套利的可能性的话,他们立即会用买进或卖出股票的办法使股价迅速变动到能够使两者相等为止。

第三,股票的价格也能充分反映该资产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即“信息有效”,当信息变动时,股票的价格就一定会随之变动。一个利好消息或利空消息刚刚传出时,股票的价格就开始异动,当它已经路人皆知时,股票的价格也已经涨或跌到适当的价位了。

当然,“有效市场假说”只是一种理论假说,实际上,并非每个人总是理性的,也并非在每一时点上的信息都是有效的。

6. 行为金融学——非理性交易教训

马尔基尔认为市场价格极不精确,价格过度反应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例外。而且,人们的行为与理性在一些方面存在着系统性偏差;投资者的非理性交易往往是相互关联的。行为金融学进一步断言可以量化这些非理性行为,或对这些非理性行为进行分类。大致说来,有四种因素使非理性行为得以存在,这些因素是过度自信、判断偏差、羊群效应、风险厌恶。

(1)过度自信。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已经证实,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形下作判断时会有一些方面与理性产生系统性偏离。这些偏差中最普遍的一种是人们往往对自己的信念和能力过于自信,对未来的评估过于乐观。很多个人投资者错误地确信自己能够战胜市场。结果他们会过度投机,过度交易。

人们倾向于将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辩解说不好的结果是由不寻常的外部事件造成的。两三次成功的趣闻逸事总是比一般的过去经历更能让我们心动。事后聪明会使过度自信更加膨胀,并让错觉潜滋暗长。

(2)判断偏差。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投资者,他们确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投资结果。这一点对于图表师(技术派)更是事实,他们深信通过查看过去的股价就能预测未来。

(3)羊群效应。研究表明,一般说来,群体作出的决策往往比个体更好。如果更多的信息可以分享,并且各种不同的观点都被考虑周到,那么群体进行的有根有据的讨论会优化决策过程。

群体中的个体有时会相互影响,从而更加相信某个不正确的观点实际上是正确的。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便是,个人投资者千万要避免被群体行为冲昏头脑。

(4)风险厌恶。投资者中有一个明显的处理股票的倾向,卖掉赚钱的股票而抱牢赔钱的股票不卖。卖掉已经上涨的股票使投资者实现利润,也使他们建立自尊。如果抛售赔钱的股票,他们会招致损失,产生懊悔的痛苦情绪。

<趣味延展>

身为学院派人士,马尔基尔非常讨厌那些以预测市场为生的技术分析专家,尽管为了教授学生他不得不戴起有色眼镜来批判性地研究技术理论。

马尔基尔在评价技术分析派时,语言极其辛辣:“股市历史表明,无论是基本分析还是技术分析,要准确无误地预测股市的变化动态是几乎不可能的。股市竞争是公众的博弈行动,欲挖空心思地猜度变化无常的公众反应是件非常危险的游戏。”

他还告诫迷信技术分析的投资者:“市场上总有那么多自称精通技术指标、掌握了预测大势法宝的技术分析专家、专业股评家试图做股票市场的上帝,指导人们的买卖行为,喋喋不休地向社会公众发出买卖股票的建议或指令。但完全听从他们的人当中,又有几个在自始至终地赚钱?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尚没有一种技术方法能始终如一地经受住考验。”

马尔基尔生活中也在不断地嘲弄那些所谓的技术专家。一次他突发奇想,让学生们用投钱币的方式绘制一张股票走势图,用掷钱币的方法来决定股票的收盘价:如果抛掷结果是正面,就假定股票收盘价比前一日高0.5点;如果是反面,则假定价格下降0.5点。后来,他拿着这样制成的一张行情看涨的投掷图给一位技术分析专家看,这位专家简直欣喜若狂:“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我们必须立即买进,毫无疑问,这种股票下周将上升15点。”当马尔基尔告诉这位专家这张图是投钱币的结果时,专家既羞又怒,灰溜溜地走开了。

《战胜华尔街》

彼得·林奇

<名著导读>

彼得·林奇是美国,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专家,他把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和大多数成熟市场的职业投资者一样,彼得·林奇奉行价值投资哲学,而《战胜华尔街》一书就是彼得·林奇投资哲学的具体体现,书中介绍了贯彻他哲学思维的具体实战方法。

彼得·林奇出生于1944年,15岁开始小试投资,赚取学费,1968年毕业于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取得MBA学位。

1969年,林奇进入富达公司。1977—1990年间,他一直担任富达公司旗下麦哲伦基金的经理人。在这13年间,他使麦哲伦基金的管理资产从1 8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年平均复利报酬率高达29%,几乎无人能出其右。麦哲伦基金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投资绩效名列第一。

1990年,彼得·林奇光荣退休,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陆续写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学以致富》,轰动华尔街。

而《战胜华尔街》是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教投资者如何正确选股,如何避免选股陷阱,如何选出涨幅最大又最安全的大牛股,等等。

林奇是如何具体实践自己的投资方法,如何选股,如何管理投资组合,从而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

从0.18亿~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10亿美元的中期,从10亿~140亿美元的晚期,阐明了林奇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3个主要原因:

·林奇比别人更加吃苦。

·林奇比别人更加重视调研。

·林奇比别人更加灵活。

精选21个选股经典案例,涉及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这不仅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更是分行业选股的要点指南。

总结出25条投资黄金法则,这是林奇用一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凝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从而在股市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法。

<理论精读>

1. 彼得·林奇个人投资经验——成功总有原因

《战胜华尔街》一书中,彼得·林奇回顾了1977—1990年自己管理麦哲伦基金的传奇历程的3个阶段:从0.18亿~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10亿美元的中期以及从10亿~140亿美元的晚期,揭示了林奇之所以能够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3个主要原因。

(1)要比别人更勤奋,更能吃苦。毋庸置疑,选股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寻找值得投资的好股票,就像在石头下面找金龟一样。翻开10块石头,可能只会找到一只,翻开20块石头可能找到两只。”而林奇每年要翻开几千块石头,以便找到足够的金龟,满足麦哲伦基金庞大的胃口。

林奇的勤奋是有数据可查的。他每天早晨6: 05就出门;一天要看的资料有3英尺高;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很晚才回家;连周六也要待在办公室看资料,而不是在家陪妻子和女儿。

(2)要重视对上市公司的深入调研。林奇相信必须对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才能更好地做出投资选择。在林奇掌管麦哲伦基金期间,他对上市公司的访问量(包括对上市公司的电话访问、林奇到上市公司实地访问以及参加投资研讨会)逐年上升,1980年214家,1982年330家,1983年489家,1984年411家,1985年463家,1986年高达570家。林奇发现,如果长此以往的话,即使用上所有的周末和假日,他平均每天也差不多要访问2家上市公司。林奇最强调的是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你自己不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进行仔细的基本面分析,那么拥有再多的股票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也没有用。”

(3)要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林奇告诉我们:“在选股上,灵活性是关键。因为股市上总是能找到一些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纵观林奇的投资历程,从早期的重点选择小盘快速成长股,到后期重仓投资大盘蓝筹股,尤其是汽车公司这样的周期股,并进军海外市场,投资外国上市公司股票,林奇都是不断根据市场情况以及基金规模情况来灵活调整自己的选股策略;不仅如此,从早期的频繁买卖换股,到后期的长期持有,林奇还不断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管理策略。

2. 25条投资黄金法则——散户炒股的金科玉律

彼得·林奇在书中提出了25条投资黄金法则,这些法则大多是价值投资中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则。这里面没有均线和K线,更没有分时图和短线指标,有的只是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这是林奇一生投资智慧的浓缩。

(1)投资很有趣,很刺激,如果你根本不作任何研究的话,那也很危险。

(2)作为一个投资者,你的优势不在于从华尔街专家那里获取一些所谓的投资建议。而是你已拥有的一些东西。当你投资你所熟悉的公司或行业的时候,利用你的优势,你可能表现得比专家更为出色。

(3)在过去的30多年,股票市场由一群职业炒家主宰着。和一般公众的理解相反,这反而使业余投资者更易于进行投资。你完全可以不理会这些专家,你也能战胜市场。

(4)通常,几个月甚至几年内一家公司经营的状况与股价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长期而言,公司的经营状况与股价呈完全的相关性。这个差别是赚钱的关键,而这就需要耐心而且要选好股票。

(5)每只股票背后都是一家公司,去看看它到底干些什么。

(6)你必须知道持有这只股票的到底是家什么公司,以及为什么持有它。“孩子一定会长大成人”这样的话不可信。

(7)远射总是脱离目标。

(8)持有股票就像养育小孩一样,除了你能做的和应该做的,你不要介入过多。业余投资者可能有时间去研究8~12家公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买卖各种股票。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在你的证券组合里面持有5只以上的股票。

(9)如果你找不出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就暂时把钱存到银行里,直到发现了这样的股票再说。

(10)永远不要投资于一个你不了解其财务状况的公司。投资股票最大的损失往往来自于投资财务状况不良的公司。在买股票之前,千万检查一下它的资产负债表,看看其财务是否稳健。

(11)不要投资热门行业里的热门公司。冷门的、增长停滞的行业往往出大牛股。

(12)对于小公司,最好等到它开始盈利的时候,你再去投资。

(13)假如你想要投资问题行业,就去买那些该行业中有能力维持营运的公司。买进后就等待行业出现转机。

(14)如果在一只股票上投入了1 000美元,你最多损失也只有1 000美元,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一直持有的话,也许就有机会赚得10 000美元甚至500 000美元。普通人可以长期盯住少数好股票,基金经理则不得不搞分散投资。股票太多就会失去集中投资的优势。只要找到几家大牛股,你的投资生涯就不算虚度。

(15)在每一个行业,每个地区,观察力敏锐的业余投资者可能在专家之前很早就发现了有高成长率的公司。

(16)股市的崩盘,犹如科罗拉多州1月暴风雪一样寻常。如果你有所准备,就不会对你造成多大影响。股市大跌其实是一个买入股票的大好机会,那时惊恐万分的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股价自然很低了,你就可以趁机挑选很多便宜的股票。

(17)每个人都有头脑在股市赚钱。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胆魄。如果你很容易在股市恐慌的时候抛售股票,你应该远离股市和股票共同基金。

(18)总是有些东西值得担心。不要理会周末的焦虑和新闻播音员最近恐慌的言论。出售股票只能因为这个公司的基本面发生了恶化,而不是担心天会塌下来。

(19)没有人能预测利率、未来的经济趋势和股票市场的走向。不要搞这样的预测,关注你所投资的公司实际情况。

(20)如果你研究10家公司,你将会发现有一家公司比你预期的要好得多。如果你研究50家,你将会发现有5家。股市上总有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华尔街经常忽视有良好业绩的公司。

(21)如果你没有研究过一家公司,你在股市成功的机会就像在扑克牌游戏时不看牌就能赌赢一样。

(22)如果你持有优质公司的股票,时间就站在你这边,你只要能有耐心——即使你在头5年错过了沃尔玛,但在下一个5年它依旧是值得持有的股票;当你犹豫观望时,时间就是你的对立面。

(23)如果你有胆量买股票,但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做研究,那么你就去买共同基金。它是资产多样化的好办法。你最好买上几家基金。每家基金经理有不同的投资风格:增长型、价值型、小盘股、大盘股,等等。投资于6家相同风格的基金不算是多样化。

资本利得税会惩罚那些在不同基金之间换来换去的投资者。如果你所投资的一家或几家表现不错,就不要轻易放弃,坚持持有它们。

(24)过去10年中,美国股市涨幅在全球主要股市中排名第八。你可以将部分资金投资于表现良好的海外基金,这样就可以分享那些经济体的高增长。

(25)从长期来看,一个精心选择的股票组合表现总是优于债券组合或货币市场账户。但如果投资一个糟糕的股票投资组合,还不如把钱放到床垫下面。

3. 从0.18亿~140亿美元——林奇辉煌的基金之旅

彼得·林奇在掌管麦哲伦基金期间大获成功,从1977—1990年,我们可将其分为早、中、晚期3个阶段。

早期在麦哲伦转为封闭基金的4年里,没有新客户和高比例的赎回,这种情况迫使林奇不断找新股换旧股,并且他还要不断地卖股变现用以偿付投资者不断的投资赎回,这是一段艰难的岁月。但是,在这个阶段,林奇保持了很高的换手率,他因此熟悉了大量的公司和行业,为以后管理百亿基金做好了准备。他最重要的收获,是懂得了自己做研究的价值;而主要教训是:“提早放弃好股票,正应了‘拔苗助长’的格言”,由此他深刻认识到盯住那些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公司的重要性。这对于国内那些热衷于“波段操作”有吸引力公司的基金经理及投资者来说,应该具有一定的启示。

中期随着基金重新开放,公司未来走势越来越理想,林奇也成了一个更有耐心的投资者,基金年换手率下降了2/3。我们相信,林奇在麦哲伦中期的操作对国内基金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首先是忠实公司独特的研究机制,它一改由基金经理挑选分析人员推荐的股票,将研究工作交给分析人员去完成的传统做法,让所有的基金经理各负其责,独立研究,并对其结果负责;其次是麦哲伦赋予林奇买卖决策的自由度,没有人老盯着林奇的一举一动,也没有每周排名的骚扰,他只需要面对每年一次的成绩评估,其余时间全部用来独立决策。

晚期麦哲伦的规模一路飙升到百亿之巨。恰在此时林奇遭遇1987年股灾,股灾使麦哲伦基金的总资产从1987年8月份的110亿美元变成了10月份的72亿美元,损失相当于哥斯达黎加的国民生产总值。对基金而言,主要教训是满仓的风险:股灾发生时要应付潮水般的恐慌赎回,本来应该买进的时候却被迫卖出。林奇由此总结出永远保持10%现金的基本原则。

林奇说:“循环型股票的特点是,在这场游戏中待的时间太长了,最终会吃掉你全部的利润。”“炒循环型股票的实质是玩预期游戏,却使得在这些股票身上赚钱越发困难。最大的危险就在于买得太早,然后又懒得去卖。”如果投资者能掌握《战胜华尔街》中的这个投资理论,那么在实战操作中也可以少交一点学费。

4. 关注基本面——彼得·林奇的选股秘诀

彼得·林奇的选股技巧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事实上,其选股方法就是对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处理。到这里我们应该已经对作者价值投资的总体思路恍然大悟了:正是通过对公司重要财务数据的深入分析、规避接触不良公司、买入卖出的规则限定,以及长期投资中的资金管理和资产组合等要素一个系统性的规划和均衡,才是价值投资者趋利避害,长期跑赢华尔街的制胜之本。

每股净现金。林奇喜欢考察每股净现金水平,看其是否对股票价格有支撑作用,并以此考察公司的财务实力。每股净现金的计算方法:(现金和现金等价物-长期负债)/总股本。每股净现金反映了公司背后的资产,并且对那些处于困境的、即将转型或是资本运作的公司都是重要部分。

内部人员是否买这只股票。内部人员买入股票是个有利信号,尤其是这个信号在许多投资者间传播开来。然而内部人员买入股票可能有很多原因,他们一般在感觉到这是个吸引人的投资时买入。

公司回购股票吗?林奇尤其欣赏从那些期望进入其他领域而回购自己股票的公司。公司进入成熟期,资金流量超过需求时,就会考虑在市场上回购股票。这种回购行为为股票价格形成支撑点,而且通常发生在公司管理者感觉股票市场价格较低的时候。

分析应集中于以下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

(1)研究公司的盈利模式,尤其是他们如何应对不景气时期

——盈利是否持续稳定?

(2)寻找负债较低的公司,尤其是银行负债

——资产负债表是否良好?

(3)每股净现金与股票价格高度相关

——现金运用恰当与否?

(4)密切关注盈利增长率高于50%的公司

——回避热点行业的热点公司

(5)小公司更值得关注,他们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大公司成长缓慢,小公司有更高的成长速度

(6)寻找被机构投资者持有率低以及市场跟踪少的股票

——机构持有水平是多少?

(7)内部人购买股票是个有利信号

——有内部人购进股票吗?

——公司是否在市场上回购股票?

5. 买进股票——寻找买点的技巧

彼得·林奇认为,找到一个好的公司,我们的投资战略还只成功了一半,只有当你选到了一家好公司且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买进公司股票,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

我们注意到林奇在评定股票价值时,对公司盈利水平和资产评估两方面都很关注。盈利评估集中于考察企业未来获取收益的能力。期望收益越高,公司价值越大,盈利能力的增强即意味着股票价格的上扬。资产评估在决定一个公司资产重组过程中非常有指导意义。

仔细分析市盈率。公司潜在的盈利能力是决定公司价值的基础。有时候市场预期会比较超前,以至于以过高的预期高估股票价值,而市盈率则能时刻帮你检查股价是否存在泡沫。该指针比较股票现价与新近公布的每股盈利。一般而言,成长性高的股票允许有较高的市盈率,成长性差的股票市盈率就低。

市盈率如何与其历史平均水平纵向比较?通过研究市盈率在很长时期中的表现,我们应该对该指针的正常水平有个基本的判断能力。这方面的知识帮我们回避那些价格被过高估计的股票,或是适时警告我们:是该抛出这些股票的时候了。假设一个公司各方面都让人满意,但如果价格太高,我们还是应该回避。我们下一步的筛选在于目前市盈率低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的公司。这个原则相对严格,除了考察公司目前的价值水平,还要求5年的业绩正增长。

市盈率如何与行业平均水平比较。这个比较能帮助我们认识到公司与整个行业相比股票价格是否被低估,或至少有助于我们发现这只股票的定价是否与众不同,不同的原因是在于公司本身成长性差,还是股票价值被忽略。林奇认为最理想的是能够发现那些被市场忽略的公司——在某个垄断性强且进入壁垒高的行业占有一定份额。然后再从这些筛选结果里找出市盈率低于整个行业平均水平的公司,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趣味延展>

你能想象吗?《战胜华尔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既非来自林奇的工作伙伴也非上市公司高层,而是“卡罗琳”——彼得·林奇的妻子。

1990年5月31日,在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13周年之际,彼得·林奇正式提出退休请求。事后谈起他的离职,林奇的解释是,当时他困惑于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你是想当财富的奴隶,耗尽余生使之增值呢,还是让你积累的财富为你服务?”

在担任基金经理期间,林奇成了一个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他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和精力。他每天要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他每年要旅行16万公里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此外,他还要与500多家公司的经理进行交谈,在不进行阅读和访问时,他则会几小时地打电话,从各个方面来了解公司的状况、投资领域的最新进展,王牌基金经理的工作使他忽略了家庭和休闲生活。

事实上,在他退休之前,他只度过2个长假,其中的一个假期去日本,用5天时间考察当地公司,之后与妻子在中国玩了3天,然后去曼谷考察及观光,最后去英国,用3天时间调查。

在离职演说中,彼得·林奇说:“这是我希望能够避免的结局……尽管我乐于从事这份工作,但是我同时也失去了待在家里,看着孩子们成长的机会。孩子们长得真快,一周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都需要她们向我自我介绍,我才能认出她们来……我为孩子们做了成长记录本,结果积了一大堆有纪念意义的记录,却没时间剪贴。”

很多人遗憾彼得·林奇在事业的顶峰过早退休,但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彼得·林奇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只会和数字打交道的投资大师,他更懂得生活。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彼得·林奇/约翰·罗瑟查尔德

<名著导读>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是最受普通投资者欢迎与推崇的投资经典之一。这本书的内容对普通散户极具吸引力,例如书中指出,普通投资者只要动用3%的智力,即使没有富裕的金钱、良好的专业教育,也一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甚至超过华尔街的专家,而普通投资者更有机会在生活中早于专业投资者发现上涨10倍的大牛股。

这本书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投资前的准备工作。讲述个人投资者如何评价自己作为选股者的能力,怎样估计竞争对手情况,如何比较股票与债券的风险大小,怎样估计自己的资金需求以及如何形成一个普遍适用的成功选股策略。

第二部分,选择发展前景良好的公司的股票。主要讲述如何找到最佳的赚钱机会,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经纪人的作用,如何使用年报进行分析,如何利用那些能带来最好收益的其他资源,以及如何对待那些经常在股票的技术分析中用到的各种数据。

第三部分,长期投资观点。主要讲述如何设计资产组合,如何跟踪分析你已经感兴趣公司的情况,何时是减仓和补仓的最佳时机,期权和期货的不利之处等。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自出版后的10年间,销量超过百万册,畅销全球。

这本书系统讲述了一套简单易学的股票投资策略,利用自身优势,在工作场所或消费时就能发现优秀的公司。

它将股票分为6大类型并逐一分析,总结出10倍股的13个特点,提醒避开6种危险股。

它还提到了如何构建投资组合,应持有的合理股票数量,买入、卖出股票的最佳时机。

<理论精读>

1. 必先利其器——投资前的准备工作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彼得·林奇提醒投资者,要想获得股票投资的成功,投资者在入市前就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做好心理准备是成功的必要保障,投资者在投资之前一定要明确以下9个问题:

(1)小投资者总是更易于在不恰当的时候产生悲观和乐观的情绪。如果他们打算在行情上涨的市场中投资,而逃离行情下跌的市场,往往会事与愿违。

(2)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不要赌博,用你所有的积蓄买一些好股票,并且等到它上涨,然后卖掉。如果它不上涨,就不要卖它。

(3)无论何时你都在与专家们竞争。

(4)内部人员购买公司的股票的情况通常表明该公司的经营状况不错。

(5)投资时最重要的是当你投资策略失败时,要让自己的损失尽可能少。炒股要有自信,没有自信就会失败。

(6)不适当的时候买了错误定价的绩优股也会让你损失惨重。

(7)通常在炒股的风险非常大时人们更容易把它当成一种谨慎的投资。

(8)建议急躁而鲁莽的投资者离开股市。投资股票不是一种赌博。

(9)60%的股票走势被预测成功,就可以创造一个让人羡慕的纪录。随时间推移,如果投资方法正确,则可以减少股票市场的风险。进行股票投资最大的好处是当投资决策正确时其回报是惊人的。只要你拥有股票,新的机会就会不断出现。

为了避免因投资失败而陷入窘境,投资者在投资之前,先要解决3个问题:

(1)买房子没有?买房子是一项最有可能做好的投资,也是一种很好的赚钱方法。因为人们在买房子的时候通常会花费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确保买的是好货色。而且房子和股票有些方面很像,比如长期持有会升值。但房子不像股票那样会轻易出售造成不能坚持持有以获得利润。

(2)是否急着用钱?你只能将你不急着用的,能够承受损失的钱投入股票。应该预留下需要的生活费用、孩子学费等。

(3)你有炒股赚钱的能力么?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所谓能力,是指耐心、独立精神、基本常识、忍耐力、坦率、超然、坚持不懈、灵活的脑袋、不受影响、主动承认错误的精神以及不受别人慌乱的影响。

不要轻视了这一点,要知道很多时候投资失败就是由于无法克服人性的弱点造成的。比如说,粗心大意的投资者往往在上涨后洋洋自得买入股票,在下跌后慌张放弃手中的股票。而真正的反向投资者会等待事态冷却后再去购买那些不被人所关注的股票。投资的窍门不是要学着去相信别人,而是要约束自己不去理会别人都在说些什么。只要公司的经营情况没有什么根本变化,你就要一直持有你手中的股票。

彼得·林奇还给了投资者最后的忠告:

(1)事后的准备只是一种补救的方法,它只可以避免已经发生的情况再次发生。但下次的情况永远也不可能跟上一次完全一样。你不可能为下一次情况做任何的准备。

(2)预测市场的短期走势是没有意义的。寻找赚钱的大公司,这样的结果是即便在非常差的市场中也赚到了钱。股票的长期回报可以预测,并且比长期债券的回报要高;在股票市场上,选准一只股票就已经可以了。

(3)你应下工夫去选择一只好股票而不要去管整个市场情况。因为市场自己会运行得很好。

(4)所需要的唯一购买信号就是找一家自己喜欢的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买股票的时机永远不会太早或太迟。

(5)投资是向公司投资,而不是向市场投资。

2. 做好财务分析——最大程度扩大赢面

林奇认为,投资者在做股票投资时应该从企业的基本素质、财务报表等多方面、多角度去了解企业,以动态的眼光去衡量公司股票定价的合理性,从而作出适当的投资决策。

那么在对目标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投资者应该关注哪些方面呢?

(1)某产品在总销售额中占的比例——当我们由于一种特殊的产品对一家公司产生兴趣时,首先先要弄清楚,这种产品对这家公司的重要性究竟有多大?这种产品的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百分比是多少?

(2)市盈率——一个精练有效的投资原则:任何一家公司股票如果定价合理的话,市盈率就会与收益增长率相等。如果公司股票市盈率低于收益增长率,那么你就可能为自己找到了一只被低估的好股票。

(3)现金头寸——现金数量多少本身并不能表明股票的投资价值有什么不同。大部分情况下按照流通股本总数计算出的每股现金数量很少,根本不值得考虑。发放股息,回购股票,多元化并购。

(4)负债因素——公司有多少负债,负债与股东权益之比是多少?事实上,林奇非常重视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在他看来,用流动资产中的现金账项去除以流通股本所得到的每股净现金值,非常重要。

(5)股息——不管在什么样的经济危机中,长期派息又不断增加股息的蓝筹股都是受欢迎的。对于想在工资薪水之外经常得到一笔额外收入的投资者来说,派发股息的股票当然比不派发股息的股票更受青睐,一家有着二三年定期提高股息历史记录的公司是你的最佳投资选择。投资者青睐派发股息的股票的另一个理由是:派发股息的股票更具有抗跌性,如果没有派发股息会导致股价更大幅度地下跌。除此之外,一些小公司由于不派发股息可能会增长更快,他们把本来应该用来派发股息的资金用来进一步扩张新业务。

(6)账面价值——搞清楚公司的账面价值是否被高估?比如纺织厂积压的布料尽管账面价值是4美元但实际上没人买,对公司的增长是完全没有好处的。公司的财务报告上的账面价值往往与公司的实际价值没有什么关系,账面价值经常严重高估或者低估公司的真实价值。当你为了账面价值而购买一只股票时,你必须仔细考虑一下那些资产的真实价值是多少。

(7)隐蔽资产——林奇认为一些公司的账面价值也会经常低估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而在这种公司的股票之中你可能会找到隐蔽资产型的大牛股。例如:公司拥有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木材、石油或者贵金属的入账价值往往只有其真实价值的一小部分而已,再比如公司的商誉价值、特许经营权、产品专利,这些都是公司资产的组成部分,但也常常会被忽略或低估。在一家大型母公司全部或者部分控股的子公司里面也会隐藏着严重低估的隐蔽资产。一家公司拥有的另外一家独立公司的股份可能也是一项隐蔽资产。

3. 彼得·林奇选股方法——分门别类制定操作策略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作者不着痕迹地从案例过渡到价值投资的主题探讨之中。林奇详尽而系统化地介绍了他选股的程序,以及不同类型公司的选股操作要点。

林奇在分析股票时,总是首先确定这个公司股票所属的不同类型,然后相应确定不同的投资预期目标,再进一步分析这家公司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因此,林奇认为:“将股票分类是进行股票投资分析的第一步。”

林奇分析公司业务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公司销售或产量的增长率将其划分为6种类型公司的股票:缓慢增长型、大笨象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资产富余型、转型困境型。

(1)缓慢增长型公司:这类公司一般定期支付较高的股息。如果要购买这类股票,主要还是为了股息,那么应该考虑的是这家公司是否一直都有增加股息,不管公司情况好坏,经济是否衰退。

(2)大笨象型公司:一般来说,这类公司都是规模巨大的巨型公司,很难倒闭。林奇等这类公司的股票上涨了30%~50%就会把它卖掉,然后购进还未上涨的同类型公司股票。总保持一部分的该类股票,以防经济不景气时资产组合的价值下降太多,因为该类公司股票价格相对稳定。

(3)快速增长型公司:一般规模较小,有活力,公司比较新。一般选择资产负债表良好又有巨额利润的公司,然后关键是要算出他们的增长期何时结束及其资金代价。购买这类公司主要应考虑公司如何才能保持快速的增长。

(4)周期型公司:比如航空、钢铁、汽车、化学等。了解它正处于何种周期是关键。购买的话应该考虑目前的行业情况是否有了好转,以及这家公司新近的情况是否和市场一样在好转。

(5)资产富余型公司:不仅是账面上的资产,比如土地、现金、矿产、某开发权等等,还包括一些无形资产,比如用户数量等一些难以用数字准确估量的资产。购买的话,应了解它的资产究竟是什么以及它的价值是多少。

(6)转型困境型公司:是已经受到沉重打击衰退的企业。这类公司一旦成功转型,它将会赚一大笔钱,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就如同国内的ST板块股票,重组是永远的话题。对这类公司投资的话,应该考虑公司的补救计划是否已经奏效,资产和收益是否已经增加。

林奇提醒投资者,一家公司的增长率不可能永远保持不变。一家公司并不总是固定地属于某一种类型。在不同时期,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司的增长率在不断变化,公司也往往从最初的类型后来转变为另一种类型。

请记住林奇的忠告:“绝对不可能找到一个各种类型的股票普遍适用的公式。”“不管股市某一天下跌50点还是108点,最终优秀公司的股票将上涨,而一般公司的股票将下跌,投资于这2种不同类型公司的投资者也将得到各自不同的投资回报。”

4. 寻找10倍股——林奇选择投资目标的标准

彼得·林奇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诱人的目标:寻找10倍股。他凭自己几十年的从业经历告诉你:“开始寻找涨10倍的最佳地方就是在自己住处的附近:不是在院子里就是在大型购物中心,特别是你曾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普通人一年中可能会碰到两三次有希望的赚钱机会,有时可能还会更多。”

一般来说,10倍股公司有以下13个特征:

(1)名字听起来很傻,或者说的好听一点,听起来很可笑。

(2)公司的业务属于“乏味型”。

(3)公司的业务属于“令人厌烦型”。

(4)通过抽资摆脱做法独立出来。

(5)机构投资者不会购买它的股票,分析家也不会关注其股票的走势。

(6)关于公司的谣言很多的股票。

(7)经营的业务让人感到郁闷。

(8)增长率为0的行业(缺乏竞争,容易做大)。

(9)它有一个“壁橱”,有保护的公司(比如专利,地区优势)。

(10)人们要不断购买它的产品(药品、饮料等)。

(11)它是高技术产品的用户,生产中运用高技术(可以节省成本)。

(12)本公司的职员购买它(代表对公司的发展有信心)。

(13)它在回购自己的股票(林奇认为如果公司对将来的发展有信心,也可以像投资者一样投资自己公司的股票,回购和增发相反,会增加股东的权益)。

此外,林奇还给出了他避而不买的股票公司类型:

(1)高增长和热门行业中无法利用专利或“壁橱”来保护的公司。热门股票涨得很快,跌得也很快。

(2)小心那些被吹捧成某某公司第二的股票。

(3)多样化恶化的公司(就是那些尝试多样化经营但不成功的公司,不能产生协同作用的收购,林奇喜欢主营业务简单的公司)。

(4)被小声议论的股票(风险很大,为什么不等它的前景被确定是光明的再投资呢)。

(5)小心供应商公司(产品有25%以上供应一家公司,会造成再定价方面没有发言权,影响公司收益,失去一个客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6)小心名字花哨的公司(名字花哨的公司会从一开始就吸引大批机构投资者,使得投资也许不那么成功)。

5. 确定投资组合与买卖时机——彼得·林奇的投资观点

林奇认为,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设计自己的投资组合,不仅如此,组合还应该随年龄增长而改变。

对于投资者来说,寻找一种固定的模式不是投资的关键,投资的关键在于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某只股票的优势在哪里,并且尽可能多地持有下列公司的股票:

(1)你对该公司有一定的了解;

(2)你通过研究发现这家公司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小投资者来说,愚蠢的多元化投资如同恶魔一般可怕)。

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不同,林奇认为投资于一只股票是不安全的,扣除成本和佣金之后一般投资股票将获得12%~15%的回报,一般小的资产组合中应该含有3~10只股票为宜。但是拥有的股票越多资产组合调整的弹性就越大,其中出现TENBAGGER的概率也越大。通常,林奇的基金资产中30%~40%是增长型公司,余下的中间有10%~20%是大笨象型公司,10%~20%周期型公司,剩下的是转型困境型公司。一句话,分散投资是使投资风险最小化的一种办法。

除了分析投资组合外,彼得·林奇还详细阐述了自己在股票买卖方面的心得。

林奇认为,购买一只价格高估的股票是一件不幸的事,因此投资者都应掌握抓住买卖时机的技巧。

买入股票的最佳时机总是当你自己确信发现了价位合适的股票的时候。林奇的方法简单。他认为合适的买入时机有2个:年底和市场崩盘、回落、微跌、直落时期。前者是因为年底有低税拍卖并且机构会在年底调整仓位清理股票组合。后者关键是要能顶住心理压力,如果真的能做到将把握住不常见的购入良机。

在卖出的时机上,林奇坚决反对设立止损点。在他看来,一旦因为股价下跌10%就抛出,那就真的成为损失,而且在抛出之后你将看到股价反弹。这点和另一位投资大师威廉·江恩完全不同,江恩认为很多人不能从股市赚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设立止损点,从而在股价持续下跌之后导致积重难返。而在林奇看来,如果你清楚地知道自己购买某只股票的原因,那也就清楚地知道了抛出的合理时机。他说过:“这些日子如果我被股票市场的一些现象所迷惑,我就会回想一下自己最初购买某只股票的理由。”

6. 对投资的误解——清除你头脑中的错误认知

林奇认为有12种对股价的认识是非常危险的,带着这些错误的观点去操作股票,只会增加投资的风险:

(1)如果股价已经下跌了这么多,它不可能再下跌了。

(2)你总能知道什么时候股市到了底部。

(3)如果股价如此之高了,怎么可能再进一步上升呢?

(4)买低价的股票,我能失去什么?糟糕的便宜股跟糟糕的高价股在下跌过程中同样危险。

(5)最终股价会回来的。

(6)黎明前的时候总是最黑暗的。但有时黑暗之后,还有更黑暗的时候。

(7)当股价反弹回来就将其卖出。

(8)我有什么可担心的,保守的股票不会波动太大。

(9)可能要花长一点时间,有些事情才可能发生。待你放弃后,一些重大利好消息就会发生。

(10)我已经赔了这么多钱,我不再买股票了。

(11)我已经错过了一只好股,我一定要抓住下一只。

(12)股市上涨,所以我一定是对的;股票下跌,所以我一定是错的。短期炒作与长期投资相比是两码事。当你购买一只股票后,其股价上下波动只能说明有人愿意付更多或更少的钱去购买同一商品而已。

<趣味延展>

你是否听过彼得·林奇有趣的“鸡尾酒会”理论?这是多年来林奇在家里举办鸡尾酒会,听离他最近的10个人谈论股票时总结出来的奇特的股市周期理论。

“在市场经过一段时间下跌之后,没有人期盼它能再次上涨时,人们都不谈论股市了。如果这时有人过来问我将怎样谋生,我会回答‘试试买点基金’。他们听完后会很有礼貌地点点头就走了。即使不走,他们也会很快把话题转到即将进行的大选,或者天气情况之类,很快他们就会同旁边的一位牙医谈起有关治疗牙斑问题。”

当10个人宁愿与牙医谈论有关治疗牙斑的问题,而不愿意与一位基金经理谈论股市的时候,在林奇看来,股市极有可能出现转机了。

当股市已经开始反弹上涨15%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注意。林奇依然会告诉大家去买点基金,但新到的客人只会在去和牙医谈话之前,在林奇的身边多逗留一点时间,只是为了和他谈论一下股市有多大风险。这时人们谈得更多的依然是治疗牙斑而不是股市。

“到了第三个阶段,股市已经上升了30%,一大群兴致勃勃的人整晚都围在我身边,而忽视了牙医的存在。许多热情的客人把我叫到一边问我该买哪只股票,甚至牙医也这样问我。酒会上的每个人都把钱投在了某一只股票上,并且他们都在谈论股市的走势。

“第四个阶段,所有客人都簇拥在我周围,但这一次是他们都来告诉我应该买哪只股票,甚至是牙医也会给我推荐三五只股票。当然这些股票仍在上涨。但当邻居们都来告诉我应该买哪只股票并希望我听从他们意见的时候,征兆已经很明确——股市已经达到高点并且是到了该下跌的时候了。”林奇说。

《学以致富》

彼得·林奇

<名著导读>

彼得·林奇,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基金经理人,美国证券业的超级巨星。他的《学以致富》是一本专为普通投资者所写的投资指南。

林奇属于典型的现代派投资家。现代派投资家是不管什么种类的证券,实值股也好,成长股也好,绩优股也好,只要是有利可图就买,一旦证券价格超过其价值就卖。彼得·林奇常说:“要投资于企业,而不要投机于股市。”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产业或板块,哪怕是所谓的“夕阳产业”,都可以从中找出潜在的投资目标,甚至“女士的丝袜好过通信卫星,汽车旅馆好过光纤光学”,只要公司潜质好,股票价格合理,就可以买。1982年,彼得·林奇大举建仓艾科卡领导下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股票、20世纪80年代末重仓持有储贷行业股票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在《学以致富》一书中,彼得·林奇将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股市的风云变幻、投资的概况、选股的实务等投资的基础知识向你娓娓道来。特别是股市新手更应阅读本书,它介绍了资本主义、公司制、股票、基金和其他投资品种的基础知识,而且绝对不像教科书那么枯燥。它重点宣扬的是从生活中发掘优质公司以及长期持股的理念。在中国资本市场对世界开放的今天,他的这些理念已经越来越适合中国。

如果要给自己的孙子送生日礼物,《学以致富》是最好不过的了。

——巴菲特

如果让我选择谁是最完美无缺的,整体来看,我只会选彼得·林奇。他的人品可称第一;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在华尔街是个“神”级人物。还有一点让我钦佩的是,他知道什么时候退出,回归家庭。

——纽伯格 投资大师

<理论精读>

1. 波段操作——不要掉入短线进出的陷阱

彼得·林奇在《学以致富》中写道:“任何做波段操作的人都喜欢做市场行情预测,往往希望在短期内得到最大的报酬。的确有人因此赚到钱,但这绝不是永远可以遵循的法则。事实上,如果有人能想出一个屡试不爽的市场预测法,那他一定名留青史,在富人榜上一定也是名列前3名的常客,财富甚于沃伦·巴菲特或是比尔·盖茨。”

生活中,喜欢做波段操作的人常会发现自己卖在最低点,买在最高点。当这个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他们通常只能怨天尤人,或感叹时运不济。事实上,发生这种事的原因是他们企图挑战不可能,因为没有人可以比市场更聪明,而能够打败市场。人们也深信股市崩盘及回档时投入股市是非常危险的事情,那是因为他们在此时出清持股,其实更大的危险在于股市回升时他们没有半点投资在股票里。

一般来说,投资者之所以会掉入短线进出的陷阱,最主要的原因是投资人去做“波段操作”,一些投资者可能会否认自己是在做波段操作。但事实上,林奇指出,只要是受市场高低的影响,而不是按企业基本面变化去做判断的人,基本上就是波段操作者。

喜欢做波段操作的人还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喜欢做市场行情预测,往往希望在短期内得到最大的报酬。的确有人因此赚到钱,但林奇告诫我们这绝对不是永远可以遵循的法则。

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绝对无法想象短短几天行情的变化有多么剧烈,并且对你的投资报酬有多大的影响。因此,想要从股市获利,尤其当你年纪很轻,有的是时间,那么最好把所有闲钱都永远放入股票里,你也许有亏损,只要没有卖掉它,就永远不会真正地损失。完全投资的结果,你可以充分享受到股市上扬波段时神奇又惊喜的乐趣。

讲到这里,我们得到2个重点:第一就是投资股票,第二就是长期投资在绩优的个股。

长期来说,投资小型企业比投资大型企业获利丰硕得多,小型股一般说来波动远较大型股来得大。

2. 慎选持股——不要盲目进入股票市场

林奇认为,要想在股市中获利,投资者需要的仅仅是在10年内选中几只飙股。假如你手中的10只股票有3只是大赢家,他们就能弥补你其中一二只的损失和六七只表现平平的股票。任何投资人一生中如果买到几只有潜力成长3倍的股票,则不管你选错了几只个股,将永远不愁没钱可用,而且一旦你熟悉如何去跟踪一个公司的发展,你就能买到更多成功公司的股票并减少买到烂股的机会。

一般人可能不容易经常买到涨3倍的股票,但一生中只需几次,就可以使你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生活中有许多人在对股票仍一无所知时,就已经在股票上赔上一笔钱,这件事听来荒谬,却是个不争的事实。比如一些投资者连投资的基本概念,炒股最常用的术语都未搞清楚,仅仅靠听来的小道消息就盲目投入股票市场,这当然是非常危险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选股的方法问题。投资者未经慎选就贸然买入股票相当危险,这种行为会大大降低你的获利概率,因此在决定投资之前应勤加练习,多了解股票市场及上市公司,千万别拿自己的钱开玩笑。

3. 投资成功的公司——为自己选个长牛股

彼得·林奇强调投资者应该选择投资成功的公司,一般来说长期表现较好的股票表明该公司长期经营良好,所以,投资成功的关键就是寻找成功的公司。投资者应该多花一点时间研究个别公司,而不只是追踪股价,当你决定买进一只股票时,你应尽可能知道你所选公司的相关资讯。

事实证明,投资者不会因为没有买进的股票而亏钱,只会因为买入错误的股票股价却下跌,且又以低价卖出时才会产生真正损失。那么,投资者在选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不要迷信专家的意见。并不是说专家的意见不值得听取,只是你有没有想过会有这种情况呢?某个专家认为某只个股适合现在买入,但是当这个专家改变想法时,你却无法知道,除非他又回到节目说明而你刚好也在收视,否则,你可能一直抱股不放,完全不知那个专家早已不看好你所持的那只股票,这将间接造成持股风险。

(2)自己做研究,这是最高级的选股策略。研究得越深入,就越不会轻易盲从,甚至能评估别人的建议。最重要的是,你可以自己选股及决定买点。研究股票表现,需要两种资讯:一种是亲眼目睹的,另一种就是数字。学会以投资者的眼光看世界,就会发现到处都是潜在的投资机会。数字资料包括现金情况、负债、业绩成长率、以往获利情况及未来获利能力等。另外,也需要评估公司的股价是否合理、股利分配情况及企业盈余、营收情况等。这些重要数字都是选股者不可忽略的。

(3)不要惧怕投资风险。投资不是一门单纯的科学,所以无论你研究得多深入,或多了解该公司过去表现,都无法准确论断其未来的表现,未来的事都只能凭空预测。投资人所能做的只是挑个较便宜的股票,然后密切注意该公司相关的任何消息,再运用你的知识把风险降到最低。

(4)不要让自己被信息狂轰滥炸。我们身在这媒体爆炸的时代,每个人只要有15分钟媒体曝光时间,就可成为知名之士。股市消息可能会让你的情绪每天有360度的大震荡,他让你精疲力竭,却又不见得对投资有好处。事实上,如果你是位长线投资人,根本不必担心股票今天、明天或下个月的涨与跌。

4. 股价不代表投资价值——不要被股价涨跌迷惑

彼得·林奇认为以股票价格来判断公司股票是否值得投资,是投资人最错误的做法,因为这会让投资人在股市持续下跌或股价盘整时,对公司丧失信心,而往往在股价跌到最低时,杀出手中持股;同时,只以价格做买卖股票的判断,也会让投资人错失最好的买点,因为当一个本质好的公司其股价在回档过程中,这类型投资人也不敢贸然买进。

我们都知道,股价与企业的盈余能力息息相关,但实际上这个简单的重点常被忽视,甚至连老练的投资人也无法幸免。由于股价本身有涨跌的循环,专看股价报价系统的投资人,他们看股价的涨跌,就像赏鸟的人观看同类鸟的习性一样,他们研究交易模式,画出股价上下曲线走势图,试着去洞悉什么时候应该买卖某些公司的股票。事实上,他们不需要这么大费周章,最重要的重点应该是摆在了解公司的基本面及获利展望上。如果盈余持续增长,则股价注定将继续上扬;它可能不会立刻上扬,但终究是上涨的趋势。而假如盈余下降,则股价下跌,将是必然,盈余衰退使该公司的投资价值下降。

在未来几年内盈余是否继续增长,是选股时重要的参考指标。股价本身并不能明白指出你的投资是否正确。如果你想自己选股操作,那么本益比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了解的课题。

有一个事实是,公司赚钱,股东不一定受惠。公司通常会采取下列4种方式来处置这些钱:

(1)将这些钱转入再投资。长期而言,这对所有的股东绝对有利。

(2)公司也可把钱浪费在公司装潢或增加高管的薪水或高价并购上。这些不必要的花费都会对原来正确的投资造成伤害。

(3)公司也可能用这笔钱在市场上买回自己的股票。如果该公司是在股价低档时买进自家股票,对投资人来说更是好事。

(4)公司也可以把赚来的钱当做股利发放给投资人。股利对股东来说,是最实质的利益。

公司的基本面可以透露出公司的未来价值,但想要真正了解这一点其实很不容易。但只要你很了解该公司,而该公司的投资远景也相当被看好时,你的投资就会有回报。

<趣味延展>

如果仅仅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求,那绝不可能有人会像林奇那样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在股票市场。林奇对股票市场的迷恋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他和妻子卡罗琳第一次约会时,没说一句甜言蜜语,从头到尾都在谈论股票和股票市场。甚至他的梦境中也全是眼花缭乱的股票,而不是妻子卡罗琳。

哪怕是跟家人一起吃饭,陪女儿去逛街,林奇也不忘发掘投资机会。“我到购物中心不是随便闲逛的,我认为购物中心是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绝佳之地,把许多有潜力的上市公司一排排集合到一起,连在一起,股票投资人可以一家接一家地逛,一家接一家地进行调研。在购物中心逛一天,你对上市公司发展前景的了解,要比参加一个月的投资研讨会收获大得多。”

尽管在1990年,林奇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解甲归田,他却没有告别投资领域,而是陆续出版了《彼得·林奇的黄金投资法则》、《学以致富》和《战胜华尔街》,为业余投资者献上他多年来的投资心得。他建议:“资金规模很小的投资人可以利用‘5股原则’,即把自己的投资组合限制在5只股票以内。只要你的投资组合中有1只股票上涨10倍,那么即使其他4只都没有涨,你的投资组合总体上也能上涨3倍。”

《金融炼金术》

乔治·索罗斯

<名著导读>

《金融炼金术》是乔治·索罗斯的投资日记,也是一本具有永恒价值的投资指南,阅读本书你将欣赏到索罗斯如何分析个股、如何把握市场转变的时机、如何面对不利的市场行情并及时调整对策,从而在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乔治·索罗斯是一位具有高知名度的富有传奇色彩的金融投资大师。他与“商品大王”吉姆·罗杰斯合伙成立了“量子基金”,曾获利20多亿美元,被称为“打垮英格兰银行的人”,索罗斯个人收入达6.8亿美元,在1992年的华尔街收入排行榜名列榜首。时至今日,索罗斯仍一如既往地在纽约中央公园旁的办公室里评判市场,不断发表令市场为之震颤的独家观点。

本书所呈现给读者的感觉,就像索罗斯的金融投机(投资)事例一样——战略构思宏大,分析深刻透彻,相信读者在阅读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需要提醒读者的是阅读本书不宜抱有太过功利的想法,不然你会很容易失望或者被误导。索罗斯自己在本书导论最后,也强调“本书并非股市致富实用指南”,其讨论目的指向对一般性历史过程的理解。

一部伟大的著作,你可以从中了解当代最成功的投资家是如何进行投资决策的。精彩绝伦!

——《华尔街日报》

令人激动不已,索罗斯是大师级的大师……披露了近年来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只有索罗斯才能对如此复杂的事态做出透彻的分析。

——Esquire

一部讲义形式的投资读物……应该逐句、逐段、逐页地细读,反复咀嚼其中的每一个概念……索罗斯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职业投资家……很可能还是当代最杰出的市场分析家。

——B·M·比格

<理论精读>

1. 反身性理论——从市场的情绪波动中获利

反身性理论是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索罗斯吸收了物理学家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试错法”和经济学家卢卡斯的“合理预期”理论的内容,并且对其加以糅合,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证券市场理论。应用反身性理论,从市场先生的情绪波动中获利,这是投资大鳄索罗斯投资成功之谈。

索罗斯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自然现象属于一个世界,科学家的陈述属于另一个世界;自然现象可以充当独立的客观标准,科学则赖此判断其陈述的真理性或有效性,但在社会科学中,不存在这样的客观标准。由此索罗斯提出了自己的反身性理论:由于不完备理解的问题,事件的参与者会形成固有偏见,他们根据这个固有偏见作出的决策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发展进程。事件的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构成一种被索罗斯称为的反身性关系,在这里,不会有均衡的结果,只有一个永无止境的变化过程。

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反身性是指我们不完全的认识是影响事件的一个因素,而被扭曲认识影响的事件又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认识。如果用反身性的语言描述股票市场的行为,那就是价格变化的本身也会影响人们的预期。

我们不妨解释得再简单一点,在我们金融市场中,市场的变化导致市价的变化,这是一个核心观点之一。当股价上涨,投资者们感到自己富裕了,于是会花更多的钱,结果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都上升了。而这时候,股评家们,或是分析家们会指出这些“经改善的基本面”,鼓励投资者们买入。这会让股价进一步上涨,让投资者感到自己更富有,于是他们的支出又会增加。这个过程会持续进行下去。

这个过程就是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过程”——一个反馈环:股价的变化带来企业基本面的变化,继而带动股价的进一步变化。反过来,股价下跌推进过程也是一样的。

那么,反身性理论与基本面分析有什么关系呢?

(1)股票价格一定会对基本因素产生影响,但多数情况是间接的。

(2)参与者对基本因素的认知必然存在某种缺陷,起初也许不明显但以后会表现出来。

(3)任何情况下,反身性模型都不能取代基本分析,他的作用仅仅是提供基本分析中欠缺的成分。基本分析试图确立潜在价值如何反映在股价中,反身性理论则表明股价是如何影响潜在价值的。

反身性理论的最重要的实用价值就在于利用它来发掘过度反应的市场,跟踪市场在形成趋势后,由自我推进加强最后走向衰败的过程,而其转折点恰恰是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投资良机。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一方面指出了市场本质上不均衡、不稳定,从而有别于传统经济学,指出它与传统经济学关于市场的区别是事实与幻想的区别,并根据趋利避害原理对现实加以运用;而另一方面,在理论上解释了价格趋势运动的过程和原因,从而解决了市场真正底和顶的意义。

2. 盛衰循环——股市周期荣枯现象

索罗斯的金融哲学的确有其独到之处,他对股市盛衰循环的理解尤其值得我们研究。索罗斯认为,市场中存有泡沫,而泡沫的本质就是一种先是自我增长,然后又自我毁灭的循环,即盛衰循环。那么这个循环是如何形成的呢?

身处循环中的人们往往以为自己在根据某个客观事实来趋利避害,但是实际上恰恰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构成了该种“客观事实”。也就是说,参与者的主观判断和选择的结果反过来证实、凸现、强化了那个所谓的“客观”事实。在这种条件下,事态以加速方式演进,以致达到“远离均衡”的地步而不可持续,最终迅速崩溃。

读者或许会觉得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中的表述晦涩难解,那么在这里我们不妨把盛衰循环理论用更浅显的文字来表述:

索罗斯认为由于市场因素复杂,不确定因素越多,随波逐流于市场趋势的人也就越多,顺势操作的投机行为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本身也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基本面因素之一。

而当市场被投资者夸大的偏见所左右时,两者相互作用就会令投资者陷入了盲目的狂躁情绪之中,趋势越强,偏见偏离真相越远,实际上也使得市场变得越来越接近脆弱。而过度反应的市场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盛衰现象的产生。

因此我们看到市场的趋势在表象上就有两种极度的反应:一种是盛衰过程;另一种是衰盛过程。市场趋势就是在两种过程中不断地相互交错更替地进行着。

分析一下这种盛衰现象发生的主要顺序特征如下:

(1)市场发展的趋势尚未被认定。

(2)一旦趋势被认定,这种认定将加强趋势的发展并导致一个自我推进过程的开始。

随着现行趋势和现行偏斜观念的相互促进,偏见被日益夸大。当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极不平衡的条件即告成熟。

(3)市场的走向可以得到成功的测试:市场趋势和市场人士的偏见都可以通过各种外界的冲击而一遍又一遍地受到测试。

(4)确信度的增加:如果偏见和趋势都能在经受各种冲击之后依然如故,那么就是不可动摇的。这一阶段为加速过程。

(5)现实与观念的决裂:此阶段的出现标志着信念和现实之间的裂痕是如此之大,市场参与者的偏见已经显而易见了,此时高潮即将来临了。

(6)终于,一个镜面反射型的、能自我推进的过程向着相反方向发生了。此时人们对市场的看法不再起推动作用,原有趋势停滞不前,另一种声音开始影响着市场,原有市场信心开始丧失,这时市场开始向相反方向转换,这个转换点叫做交点,为崩盘加速阶段。

如果索罗斯的盛衰循环理论仅仅停留在哲学想象的层次上,是不会引起世人关注的。正是由于他把难以具体化的抽象思想,成功地运用于金融市场操作,才使其成为特立独行的投资大师。

20世纪90年代美国资本市场上开始盛行并购游戏,那时候,有些公司据信具有较好的成长性,所以资本市场乐于给予较高估值;而另一些公司虽然每年挣钱不少但是被人认为成长性欠佳,所以市场上股权交易价格的市盈率比较低。于是,有些成长性公司用定向发行新股的方式收购市盈率较低的公司,由于市场给两家公司估值比例的差异,并购者用较少的股权获得了较多的每股收益,合并报表之后新公司的每股收益相对于此前出现了增长。而这种数值的增长反过来证实了市场对公司成长性的预期,从而使得它的高估值看起来的确有道理。索罗斯很快察觉到了这里的泡沫特征,所以先是搭乘顺风车,做多那些并购股票,然后在这类游戏难以为继的时候反手做空。在并购泡沫的自我增长和破灭过程中,索罗斯利用他的盛衰循环理论挣到了钱。

3. 信贷周期——衡量货币信用张缩速度

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索罗斯对信贷周期非常推崇,在其看来,信贷周期是分析经济及金融,特别是找到其漏洞并发起金融狙击的关键点。

在《金融炼金术》中,索罗斯说:“在讨论实际含义时,我将从最简单的事例开始,渐次述及较为复杂的,这个步骤巧合于我在实践中认识反身性过程的历史顺序:首先是股票市场,其次是货币市场和国际债务问题,最后是所谓的信贷周期。”

应当说,索罗斯敏锐地意识到了经典货币理论存在的问题,意识到信贷周期的重要性。但正如他在《金融炼金术》中说的,他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想法,以至于《金融炼金术》的理论内容流于重复和啰唆。作者自己显然也意识到这点:“我可以向读者保证,本书的其余部分再也没有比导言更纷繁的内容了。”

索罗斯对信贷周期的认识可以用精练的文字表述如下:

从信贷扩张的流程来看,人们是首先通过信贷或者其他方式,获得货币性收入,然后购买生产和生活用品。在购买完成后,人们又各自得到货币性收入,并把收入用来对冲还贷,抵消债务,同时又进行下一轮的信贷扩张,由此往复循环,使得资金扩张与生产扩张同时进行。而在每一轮对冲还贷过程中,都抵消了相应的债务,但当轮的收入和产品购买却是没有被抵消的。因此,如果仅仅计算末期的新增贷款余额,则中间的收入和产品购买就被漏掉了。事实上,这是一个资金流量过程,所以要将资金流量累计起来计算。

央行货币扩张是否过量,其判断指标有2个。一个是货币总量,它体现了失业货币因素;另一个是基础货币总量中的非央行信贷独立货币比例。它们都同样因为存款利率低于贷款利率,且不需要抵押,所以使得货币更容易低成本迅速扩张。

这样,如果发现某个时候货币总量过大,其真正的经济含义应是下面4条中的几条:①在经济运行中的经济主体自有货币不足,使得信贷扩大;②新注入市场的独立货币过多,使得利率降低;③经济运行之外的失业货币过多,为弥补信贷危机,使得货币总量扩大;④当前经济体的投资或者消费总量过大。

4. 索罗斯投资理论的基石——市场总是错误的

索罗斯提出了关于市场的一个观点:市场总是错误的,市场的估值总是失真的,市场的价格并不是潜在价值的被动反应。

在分析索罗斯的市场错误论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与之相悖的均衡理论。均衡理论对于股市的解释,就是唯市场论:“市场永远是正确的”。索罗斯认为,这个命题可以分析为下面两个命题:

(1)市场总是表现出某种倾向。

(2)市场能够影响它预期的事物。

这2个命题合起来,就是市场永远是正确的。基于这个观点的分析理论,就是基本分析的方法,例如随机漫步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市场把未来的一切都作了贴现,人们没有办法超出市场。

但是,索罗斯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凡是不能证伪的都是无效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的有效性正是因为其和基本面的偏差或者说不正确。金融市场能有效地调配资金就是因为金融市场并不完全地反映实体经济的状况。我们很难想象,一只股票的价格如果能按照企业的基本情况给予精确计算确定,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恒定,这样的股票市场是否会有资金过来投资。同样,我们也无法想象没有投机者的市场。如果没有投机者来吸纳市场风险,提供市场流动性,整个市场会不会变成一潭死水?

投资者必须认识到,索罗斯所谓的市场总是错误的,并不是指市场和其基本面完全脱离,而是指市场和基本面总是有偏差。偏差是无法消除的,这种偏差应该是市场运作的成本。就好比所有的手表走的时间长了都有偏差,即使是再好的表也一样,这是由于表本身的运动所造成的,是表运动所支付的成本。只要市场在运作,那么运作就需要支付成本,市场和其基本面就会产生偏差,所以,索罗斯才说市场总是错误的。

<趣味延展>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奇迹般的增长,为了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各国纷纷放宽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但是繁荣之中也酝酿着危机,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外延投入的增加。在此基础上放宽金融管制,就等于将各自的货币无任何保护地暴露在国际游资面前,极易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国际游资的冲击。

东南亚出现如此巨大的金融漏洞,自然逃不过“金融大鳄”索罗斯的眼睛。

在东南亚各国中,以泰国问题最为严重。因为当时泰国在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最高,泰铢紧盯美元,资本进出自由。同时,泰国经济的“泡沫”最多,泰国银行大多将外国流入的大量美元贷款移入了房地产业,从而导致银行业大量的呆账、坏账,资产质量严重恶化。

1997年3月,当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一些财务公司存在流动资金不足问题时,索罗斯发动了攻击:索罗斯及其他套利基金经理开始大量抛售泰铢,泰国外汇市场立刻动荡不安。泰铢一路下滑,5月份最低跌至1美元兑26.70泰铢。泰国中央银行在紧急关头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如动用120亿美元外汇买入泰铢,提高隔夜拆借利率,限制本国银行的拆借行为等。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使得索罗斯交易成本骤增,一下子损失了3亿美元。但是索罗斯并没有平掉原来的头寸,甚至还增加了头寸。3亿美元的损失根本无法吓退索罗斯,对狙击泰铢他志在必得。

1997年6月下旬,索罗斯筹集了更加庞大的资金,再次向泰铢发起了猛烈进攻,各大交易所一片混乱,泰铢狂跌不止,交易商疯狂卖出泰铢。泰国政府动用了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50亿美元的国际贷款企图力挽狂澜。但这区区450亿美元的资金相对于天量级的国际游资来说,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7月2日,泰国政府由于再也无力与索罗斯抗衡,不得已改变了维系13年之久的货币联系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更是狂跌不止,7月24日,泰铢已跌至1美元兑32.63泰铢的历史最低水平。泰国政府被国际投机家一下子卷走了40亿美元,上自政要富豪,下至平民百姓,许多泰国人的腰包也被掏个精光。

《证券分析》

本杰明·格雷厄姆/戴维·多德

<名著导读>

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被誉为证券分析之父、“华尔街院长”。本杰明·格雷厄姆作为一代宗师,他的金融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资领域产生了极为巨大的震动,影响了几乎三代重要的投资者,如今活跃在华尔街的数十位上亿的投资管理人都自称为格雷厄姆的信徒,他享有“华尔街教父”的美誉。

《证券分析》被奉为华尔街的经典著作,一出版即震动了美国和华尔街的投资者,一时之间,该书成了金融界人士和投资界人士的必读书目。在该书中本杰明·格雷厄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己先前的证券投资理论,系统地阐述了投资选股的秘诀——当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时投资,并且相信市场趋势会回升;在深刻反省了华尔街股市由兴旺到崩溃的全过程后,本杰明·格雷厄姆号召广大投资者反对投机所带来的恶罪,极力主张投资者们的注意力不要放在市场行情上,而要把股票看做企业的份额,它的价值始终应和整个企业的价值相呼应;本书所阐述的计量分析方法和价值评估法使投资者减少了盲目,增加了更多的理性成分。

本书自1934年问世后,在长达70年的时间里共发行了5版,计有百万册,充当了无数美国最杰出投资家的启蒙教程,加上本杰明·格雷厄姆与戴维·多德两人在华尔街创下的不朽业绩,使得《证券分析》一书成为最受人们关注的书籍,被誉为投资者的圣经。

他(格雷厄姆)为选股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而在此之前,选股与赌博这门伪科学毫无差别。

——沃伦·巴菲特

《证券分析》阐述了寻找“物美价廉”的股票和债券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格雷厄姆去世20年后依然适用。

《证券分析》是华尔街的经典,也是奠定格雷厄姆声誉的里程碑。

——格雷厄姆·格林

<理论精读>

1. 固定价值类投资——债券投资

在分析固定价值类投资时,格雷厄姆首先给出了固定价值类投资包括的证券种类:

(1)优质普通债券和优先股。

(2)优质附权证券,但其权利价值过小,可以忽略不计。

(3)通过担保或优先权而占有优质高级证券地位的普通股。

而在这里我们主要要探讨的是债券投资。因为债券是一种收益有限的投资工具。考虑的重点是避免损失,所以选择债券是一个否定的过程,要做的是排除和拒绝,而不是寻找和接受。

一般来说,正确挑选债券的方法应该是:找到具体的,有说服力的安全性保障因素,能够支持为之在收益方面作出的牺牲。需要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之后作出判断。

格雷厄姆给出了债券投资的4项原则,或许会对有志于债券投资的投资者有所帮助:

(1)证券的安全性不是以特写留置权或者其他合同权利来衡量的,而是以证券发行人履行所有义务的能力来衡量的。

(2)对于这种能力的考察,应该更考虑到在萧条期时的情况,而不是繁荣期。

(3)非常高的利率并不能弥补安全性的不足。

(4)挑选任何债券作为投资,都应该遵循排除性的原则,并且以法律规定的控制储蓄银行投资活动的具体量化指标来检验。

要特别提醒投资者的是,最好不要将债券看做对某一资产(抵押品)的要求权,这样做对你的投资没有任何益处。比如当企业经营失败时,公司的资产价值也随之萎缩,很多资产除了设想的用途外几乎没有什么用。另外,债券持有人的法定权利在行使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清算时也会遇到拖延及其他不良影响。因此将债券看做是对某一企业的要求权更为合适。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有无抵押或资产留置权无关紧要,关键是要购买健全企业的债务。如果你选择了收益率较低的抵押债券而不是收益率较高的信用债券,那就表明你对公司的实力信心不足,如果信心不足到了一定程度,就要考虑是否应该在这家企业的任何债券上投资了。

或许是担心投资者仍然无法把握债券投资的选择,格雷厄姆又给出了如下投资原则:

(1)即使是在正常时期看来已显得很高的安全边际,在持续不断的经济萧条期中也有可能变得不足。

(2)中小型工业企业的稳定性具有先天性的不足,所以它们利用债券进行融资是不适宜的。

(3)以安全性的代价来追求收益率最终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如果他们发行的证券在质量上有欠缺,那么就必须提供足够多的获利可能来补偿投资者所承担风险。

(4)投资者们的选择应该是宁缺毋滥,而不能将就妥协。宁可接受收益低下但安全性良好的债券,也不要被较高的利率引诱,而拿自己的本金冒风险。

(5)有效的保险操作要求风险的分布尽可能均匀,以减小运气的影响程度,并让概率法则发挥最大作用。

(6)投资者的作用不应该是因为承担风险而受益,相反,投资者的利益应该体现在通过付给别人保险费而获得免遭损失的保险。

2. 普通股投资理论——要点与原则

格雷厄姆认为过往80年(在1964年之前)的普通股长期收益率总是可观的,耐心长期持有的投资者总是能获得成功,因此他发展了自己的一套关于普通股投资的理论。

格雷厄姆关于普通股投资的理论要点包括3个方面:

(1)普通股分析的有效性受到下面2个变化的侵害:有形因素的不稳定性和无形因素的主导性。

(2)在过去(所谓新时代之前),投资于普通股之前必须考察3项标准:适当的和准时的股息回报率;稳定而充足的收益记录;足量的有形资产的保障。

在新时代中,人们把注意力转向了收益变化的趋势,以往记录的重要性仅在于它指示了未来发展可能依循的方向。这种理论的具体内容是:普通股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未来收益;好的股票肯定是高品质、高利润的投资;好的股票是那些收益呈现上升趋势的普通股。但是切记不能抹杀投资与投机之间的根本区别。

(3)根据趋势判断未来的危险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收益递减和竞争加剧的法则最终会压平任何陡峭的增长曲线。同样,随着商业周期的潮起潮落,一些特殊的危险总是存在,收益曲线令人心动之时,或许经济正临悬崖。

相应地,格雷厄姆也给出了普通股投资的投资原则如下:

(1)价格是每项投资决策中必不可少的考察因素,只有当其所表现出的内在价值和所支付的价格相称时,一种证券才是具有吸引力的;因此,对价格因素的考察是所有投资决策的重要环节。不仅在购买证券的当时是这样,在随后的整个持有过程中也是如此。尽管投资者可以做好以获得收入和价值增值为目的无限期持有证券的准备,但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当证券不再具有吸引力时,或者因为价格上升到了与价值严重脱节的水平,适时地将它出手是明智的。

(2)未来收益不完全是由运气和有效的管理技能决定的,资本、经验、声誉、贸易合同以及其他所有构成过去的盈利能力的因素必定会对企业的未来形成相当大的影响。

(3)新时代的一个特点是,投机的兴趣集中在那些过去达到投资等级的证券,这给所有金融界人士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混乱,而走出这种混乱状况是一个耗费时日的过程。

让我们牢记格雷厄姆那句发人深省的话吧:“证券投资的变迁和灾难,虽然它们像地震一样是不可预测的,但留给我们的信念是:正确的投资原则一般产生正确的投资结果。”

3. 对公司进行评估——基于盈利的投资

格雷厄姆认为对股票的内在价值评估是困难的,但是好在我们可以通过评估一个公司来分析其股票的内在价值。

(1)评估公司的收益利润。在研究公司的收益记录时,投资者应牢记:只有在得到对企业的定性调查的支持的前提下,量化的指标才有用,也就是说对企业性质的考察是确定盈利能力具有内在持久性必需环节。

格雷厄姆提醒投资者,公司当期收益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程度要大于长期平均收益,这个事实构成了股票价格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比如投资者在由于收益暂时缩减造成低价格时吸纳股票,并在异常繁荣促成股价膨胀时将股票抛出。

竞争、管理规章、收益递减法则等等都是无限扩张力量的强大敌人,但是阻挡持续衰落趋势的一些因素的力量要弱得多。

盈利的记录必须是跨越若干年份的,原因首先在于持续性和重复性的表现总要比昙花一现的表现更具说服力,其次较长一段时间的平均数可以吸收和中和商业周期对盈利的影响。

不要迷信巨额的利润,因为巨额的利润往往是昙花一现的。

(2)评估公司的平均收益。格雷厄姆认为在对一只股票进行谨慎估价时,平均收益必须成为一个判断的根据。除此之外,这种估价还应该得到任何可获得有关未来的指标的支持。从当期收益转移到平均收益必须跨越不少于5年的时期,最好达到7~10年。对于任何股票所采用的乘数必须设置一个适当的上限,以使得估价保持在谨慎估价的范围之内,大约16倍于平均收益是投资性购买普通股可以支付的最高价格。

(3)评估公司的资本结构。对于任何企业来讲,最优的资本结构中应该包括高级证券,其规模应以能够被安全地发行以及能够被安全地当做投资品购买为准。当高级证券(债券、优先股、贷款等)的总量超过了作为投资品的购买规模后,其债务利息的上升和风险的加大使得这种资本结构安排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4. 财务指标分析——价值投资分析

格雷厄姆提出的资产分析方法,到现在仍在世界范畴内为价值投资者所推崇,其对于资产负债、损益等财务指标的分析便非常值得投资者学习。

(1)资产负债表分析。不要过分看重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价值。老实说,资产负债表的账面价值几乎失去了它的全部意义,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在于:固定资产的价值如报表中所示通常和真实成本毫无关系;在更为常见的情况下,这些价值与资产出售可获得数字没有联系,也和与收益相称的数字不符。虚增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做法被抹杀这种资产价值以消灭折旧费用所替代。

流动资产价值的确定。一般来说,流动资产价值可以看做清算价值的一个粗略指标,而评估清算价值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负债总是确定的,而资产的真实价值却令人怀疑。通常情况下,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的清算价值只有账面价值的70%,而存货价值能有50%就算不错了,特定的固定资产基本可以当废弃物处理,而公用性的建筑物的价值可以高于账面价值。至于无形资产对于破产的公司则没有任何理由乐观估计。

巨额的银行债务是虚弱的信号。我们知道财务困难几乎总是伴随着即将到期的银行贷款或其他债务而出现的,换句话说,虚弱的财务状况很少仅仅是因为日常交易的应付账户而产生的。

对一段时期内的资产负债表的比较。这部分证券分析涉及以下3个方面:核对报告的每股收益;判断公司盈亏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探索公司的资源和盈利能力之间的长期关系。

(2)损益表分析。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内在价值分析的双重核查手段,而完全依赖其中一个检验标准的评判是不可靠的。

仅仅关注损益账户将使得自己处在非常不利的境地:①耳闻目睹的是一系列和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毫无关系的新概念;②完全依赖于收益标准使得评判标准不可靠;③损益表变化的速度和剧烈程度超过了资产负债表,夸大的不稳定性被引入了股票的价值和价格中形成无效的价格;④损益表本身具有的误导性的科目使得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可能性加大。

此外,投资者还应掌握一些常见的财务作假手段:①“净利润”和“经营现金流”的差额越来越大。②应收账周转日延长。这说明应收账的增长速度要快于销售增长。这可能是所谓“渠道流滑”——把库存转移到客户那里。③库存周转日延长。显示销售低于预期。④其他当前资产/销售额比增加。⑤折旧/固定资产原值比减少,可能显示管理层减少了折旧计提,虚报或少报摊销额和其他准备费用。⑥总资产高速增长。一些公司通过不断扩张来掩盖内在收益率不高的现实。

(3)折旧和类似费用分析。对于一个损益账户的折旧处理,可以问以下3个问题:①这里的收益额是否已经扣除了摊销费用?②从标准的会计原则判断,所摊销的比例是否合理?③使用这些摊销比例的成本或基数,是否合理反映了这些资产对投资者而言公平的价值?

在计算资本利息倍数或固定费用覆盖倍数时需要把折旧考虑进去的,可以根据公司以往的折旧准备和资本支出之间的差额来衡量公司的折旧是否充足,低估这种费用比完全忽略这些费用并承认事实更具危险性。

通过一次性地将资产大幅减值,一家公司可以大幅度提高他的股票盈利能力,从而提高他的股票价格,而这种高股票价格建立的基础是低资产价值、高ROE(净资产收益率),这是通过会计变化得来的,资产负债表会揭示这些估价的不合理性。

总之,折旧和摊销的费用应该与正常和合理的企业实际运营情况相符。

<趣味延展>

为了说明投资者的盲目投资行为,格雷厄姆曾经讲过一则寓言“旅鼠投资”:

当一位石油勘探者准备进入天堂的时候,圣·彼得拦住了他,并告诉了他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你虽然的确有资格进入天堂,但分配给石油业者居住的地方已经爆满了,我无法把你安插进去。”这位石油勘探者听完,想了一会儿后,就对圣·彼得提出一个请求:“我能否进去跟那些住在天堂里的人们讲一句话?”圣·彼得同意了他的请求。

于是,这位石油勘探者就对着天堂里的人们大喊:“在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话音刚落,天堂里所有的人都蜂拥着跑向地狱。圣·彼得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于是他请这位石油勘探者进入天堂居住。但这位石油勘探者迟疑了一会说:不,我想我还是跟那些人一起到地狱中去吧。”

格雷厄姆通过这则寓言告诫投资者切忌盲目跟风。证券市场上经常发生的一些剧烈变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投资者的盲目跟风行为所致,而非公司本身收益变动的影响。一旦股市上有传言出现,许多投资者在传言未经证实之前就已快速而盲目地依据这些传言买入或卖出股票,跟风盖过了理性思考,这一方面造成股价的剧烈波动,另一方面常常造成这些投资者的业绩表现平平。令格雷厄姆感到非常费解的是华尔街上的投资专业人士尽管大多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但他们却无法在市场上凝聚成一股更加理性的力量,而是像旅鼠一样,更多地受到市场情绪的左右,拼命在不停地追逐市场的形势。

《聪明的投资者》

本杰明·格雷厄姆

<名著导读>

《聪明的投资者》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代表作。《聪明的投资者》初版于1949年,以后不断修订,一版再版,可以说,美国的对冲基金的管理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认真研读过格雷厄姆的这一杰作,并将书中的名言、名句引为“圣旨”。

巴菲特就是本书最早的受益者之一。《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为巴菲特提供了一个最重要的经商理念,即“只有在不受感情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投资才是最明智的投资。”也就是说,投资不应受感情的影响,没有寄予盈利的厚望,也没有担心有所损失的忐忑不安,更不要随大流,看别人购买自己就盲目地跟着购买;此外,这本书还以适当的形式给外行提供投资策略的指导;格雷厄姆不鼓励投资者短期的投机行为,而更注重企业内在价值的发现,并强调“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他强调投资者应记住“安全投资的极限”这一原则,要肯定所购买的股票的价值远远大于在股票市场所作的投资,只有购买股票的价钱以及股票本身的价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早在1950年这本书首次出版后我就阅读了此书,当时我19岁。那时我就认为这是所有投资方面最好的书。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

——沃伦·巴菲特

《聪明的投资者》一出版即成为投资界的金科玉律,至今仍对全球金融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为证券市场造就了一批亿万富翁。

——本杰明·格雷厄姆

<理论精读>

1. 格雷厄姆投资策略——践行个人投资原则

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格雷厄姆在开篇便给了投资者两个投资谏言:

(1)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

(2)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

格雷厄姆首先提到人性问题,他认为尽管时代变迁使得证券类型等出现巨大变化,但人性基本是相同的,有些类似于杰西·利弗摩尔所说的华尔街没有新鲜事一样。格雷厄姆另外精练地总结了3个不变的基本原则:①如果投机,最终你将(可能)失去钱。②当大多数人(包括专家)悲观时,买;而当他们相当乐观时,卖。③调查,然后投资。

作为一名坚定的价值投资者,格雷厄姆认为价值投资者寻求的是在资产价格大大低于实际或者是内在价值时购买。为了让投资者更好地把握这一点,他提出了投资构成的3个要素:

(1)全面分析。股票不仅仅是几张纸或者是电脑显示屏上的电子行情,而且是真实企业的部分所有权利益。因此你们需要全面地分析企业的业务及其发展前景,然后再买公司的股票。从无限的股票市场数据中辨别哪些是无用的信息与寻找有价值的信息是同等重要的。例如,一只股票50天的平均价格对所谓的图表分析师或者技术分析师来说也许很重要,但是这对公司的价值和安全性的影响又有多大呢?正如格雷厄姆所提到的,需要研究的是根据安全性和价值所建立的事实。

(2)安全性的理论。沃伦·巴菲特喜欢说的2个投资准则是:第一条是不要赔钱;第二条是永远不要忘掉第一条。毫无疑问,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那里继承投资风格,厌恶持续的资金损失。要想在投资中获得成功,你所需要的不是找到下一个微软或戴尔这样的股票,而是避免巨大的损失。

(3)充足的回报。对格雷厄姆来说,充足的或者令人满意的投资回报意味着投资者愿意接受的回报率或者回报额,即使比较低,只要投资者愿意接受,而且是理性的投资、聪明的投资行为所得就可以了。许多投资者认为最好的股票投资方式是投资成本低的共同基金或交换基金,比如标准普尔指数500。指数基金使投资者投入到整个美国经济的增长中,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美国经济的发展是很令人满意的。此外,很少有基金经理的长期业绩超出标准普尔指数500。因此如果你决定构建你自己的股票组合或者是动态管理的基金,你的投资回报必须要超过低成本指数基金的回报,才算是充足的回报,否则的话拥有指数基金要更合理明智。

2. 衡量公司绩效——把握6种基本因素

每只股票后面都有一间公司,做价值投资首先要能够把握公司绩效。在这方面格雷厄姆能够给我们很多帮助,在衡量公司绩效时他最注重分析6种基本因素:收益性、稳定性、增长性、财务状况、股利以及历史价格等。

衡量一家公司收益性好坏的指标有很多种,如每股净收益可以直接体现公司获利程度的高低,投资报酬率可以考察公司的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但格雷厄姆比较偏爱将销售利润率作为衡量公司收益性的指标,因为该指标不仅可以衡量公司产品销售收入的获利能力,而且可以衡量公司对销售过程成本和费用的控制能力。公司产品销售过程的成本和费用越低,公司销售收入的获利能力就越大。由于公司的大部分收入一般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即产品收入,因此,通过销售利润率可以判断出一家公司的发展。

衡量一家公司的盈利是否稳定,格雷厄姆认为,可以以10年为一个周期,描绘出每股盈余的变动趋势,然后用该公司最近3年的每股盈余与其变动趋势作一比较,若每股盈余的水平是稳定上升的,则表示该公司的盈利水平保持了100%的稳定。否则,在大起大落的背后一定有某些隐含的市场原因、产品问题或者偶然因素,它们有可能对今后的盈利构成某种程度的威胁。这一指标对于发展中的小型企业尤其重要。

衡量每股盈余的成长性一般采用盈余增长率这一指标。盈余增长率是一家公司在最近3年中每股盈余的年平均增长率,它既能反映出公司的生存能力、管理水平、竞争实力、发展速度,又可以刻画出公司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历史足迹。这一指标对于衡量小型公司的成长性至关重要。

公司的财务状况决定其偿债能力,它可以衡量出公司财务的灵活性和风险性。如果公司适度负债且投资报酬率高于利息率时,无疑对公司股东是有利的。但如果举债过度,公司就可能发生财务困难,甚至破产,这将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风险。衡量公司是否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可以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来考察,如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时通常被认为是合理的。

至于股利,格雷厄姆认为,公司的股利发放不要中止。当然发放的年限愈长愈好;假如股利发放是采用固定的盈余比率,就更好不过了,因为这显示了该公司生机勃勃,在不断地平稳成长。同时,股利的发放也更增添了股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投资者应尽量避免那些在以往3年中曾有2年停发或降低股息的股票。

股票的历史价格虽不是衡量企业效绩的关键因素,但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业绩好坏。股票价格就好比公司业绩的一个晴雨表。公司业绩表现比较好时,公司股票价格会在投资者的推崇下而走高;公司业绩表现不好时,公司股票的价格就会在投资者的抛弃下而走低。

3. 投资是一次成功的投机——投资与投机的区别

格雷厄姆说:投资是一次成功的投机,而投机是一次不成功的投资。在《证券分析》中,格雷厄姆给出了教科书般的解释:投资是指根据详尽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满意回报有保证的操作。不符合这一标准的操作就是投机。

我们知道在证券市场上既有投资,也有投机。而两者并不难区别。第一,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他们购买证券一般希望获取稳定收益,本金又相对安全,而投机者恰恰相反。第二,从投资的时间长短来看,投资者着眼于长远利益,买入证券往往长期持有,按期收取稳定的股息和资本增值,而投机者热衷于在短期的股价变动中获取价差收益,因此买卖极其活跃。第三,从分析方法看,投资者注重证券内在价值的分析和评价,常用基本分析法,而投机者关心市场价格的变动,多用技术分析法。

格雷厄姆多次描述投资和投机的区别,他认为投资就是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以保证本金安全前提下,去争取满意的回报。而投机则完全试图从市场价格波动中牟利。他分析,投机主要是由于人的本性使然:“投资者潜意识和性格里,多半存在一种冲动,它常常在……欲望的驱使下,未意识地去投机,去迅速且刺激地暴富。”

格雷厄姆最后很通俗地描述了投机者的特征:①意识不到自己的投机行为;②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技巧时,严重投机;③动用不能承受的更多资金。

4. 安全边际——制定投资决策的基础

《聪明的投资者》一书所有观点浓缩后形成的一个精华即安全边际理念。格雷厄姆指出,成功投资的秘密可以精练成4个字的座右铭:“安全边际”,这贯穿于所有投资策略的讨论。

格雷厄姆坚定地认为:“坚定地以安全边际原理为基础,能够产生可观的回报。”他总结了安全边际的原则,指出:安全边际函数本质上不必给出将来的精确估计的数值,但如果边际较大,由于其投资者充分感觉到对时间变迁的防备,那么就足以保证将来的收益不会远落在过去收益之下。

这段话理解起来有点复杂:第一,安全边际本质上不是精确的科学。第二,安全边际应保持足够大。第三,安全边际最终会通过时间的验证。第四,安全边际只有在少数时期才能感觉到,大多数时期,安全边际并不实际存在。

投资者有必要认真琢磨以上要点,因为投资者易犯的错误,就是试图精确预测企业未来业绩,并计算出“精确”的内在价值。另外,安全边际的运用,包含较大的艺术性,这也是价值投资知易行难的关键。

格雷厄姆认为,投资普通股的收益率(即市盈率倒数)超出债券部分,就是投资者的安全边际。超出部分一部分将以红利形式返还投资者,另一部分则是企业资产未来增值带来的好处。前面格雷厄姆已经多次提及:当普通股收益率超过长期国债利率2倍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一定的安全边际了。这里面一个是市盈率足够低,一个是利率的高低。值得注意的是,格雷厄姆提及市盈率水平,大多数是以过去10年的平均收益计算的。

他又认为,投资者为高质量的股票支付太高价格的风险,并不是主要面临的风险。投资者的主要损失来自在有利的商业条件下购买了劣质股。他的意思是,投资者往往在整体经济或市场向好的时候,买入那些只是随着大势而经营优良的企业股票,这样的风险是最大的,因为一旦大势不好,这些企业马上就陷入经营困境。

格雷厄姆讥讽道:很多投资者总是披着投资的美名,但实际上和投机并没有太大不同。因此,他认为,区别投资还是投机的重要标准,就是是否坚持了一个真正的安全边际,而且安全边际可以由数据、有说服力的推理和很多实际经验得到证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格雷厄姆始终认为,安全边际的区间就是30%的折让。但在实际操作中,巴菲特似乎倾向于40%~50%以上的折让。

5. 价值投资——投资标准及原则

在投资界,格雷厄姆首先提出了价值投资策略。这种策略基本思想如下:首先,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带有很强的投机色彩,但是长期看来必将回归“基本价值”,谨慎的投资者不应该追随短期价格波动,而应该集中精力寻找价格低于基本价值的股票;其次,为了保证投资安全,最值得青睐的股票是那些被严重低估的股票,即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基本价值的股票,投资者集中持有这些股票就能以较小的风险谋取较大的收益。

为了更好地理解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策略,让我们来看看格雷厄姆1957年的投资选择标准:

(1)流动资本超过1 000万美元。

(2)价格是每股净流动资产的2/3。

(3)市盈率在当年不超过8倍。

(4)至少过往10年分过红利。

事实上,按照这个标准格雷厄姆最后选出的股票,仅有5只,但就是这5只股票,在2年后股价总体上涨了1倍。

再来看看格雷厄姆总结出的价值投资的基本原则。他指出,如果投资者想要获得长期成功的机会,必须按照以下基本的商业原则而行:

(1)知道你在做什么,知道你的商业。

也就是说,投资者应该充分熟悉自己投资的商业,并且不应将收益预期建立在企业正常权益收入和红利之外。也即是投资者投资的出发点,应该是抱着商业运营伙伴的态度进行投资。

(2)获得收益的投资操作,不应基于信心,而是基于算术。

(3)利用你的知识、经验和勇气,如果你已经从事实中得出一个结论,并且知道你的判断是正确的,按照它行动,即使其他人可能怀疑或有不同意见。也就是说:由于你的数据和推理是正确的,因而你是正确的。

6. 进攻型投资者投资策略——获得超平均水平的业绩

一般来说进攻型投资者的活动特征可以被概括为以下4点:

(1)低价购买,高价出售。

(2)谨慎选择成长股。

(3)廉价购买各类衍生证券。

(4)购买“特别地位”。

格雷厄姆认为,投资者如果试图在长期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业绩,就需要以下的投资策略:

(1)它必须经过客观而又理性的公正分析。

(2)它必须不同于大多数投资者或投机者追随的目标。

格雷厄姆继续指出,投资者应重点关注那些不引人注目的大公司。他指出,选择大公司比选择小公司更有利,一方面,是它的资本和智力优势可以保证公司渡过不幸,恢复到正常的营运状态。另一方面,是市场对这些大公司的关注使得反应更加敏感。他进一步明确指出:这种投资策略,是可以证明的最保守,也是最有希望的投资途径。他统计了1939—1959年的全球200只最优秀企业股票,每5年变换一次选择。最终20种最低价格股票投资者收益是最高20种价格股票收益率的1~3倍。

格雷厄姆指出,寻找廉价证券,对于普通股而言,只有2个途径可以分析,一个是分析公司可辨认的资产价值与市场价格比较,一个是通过评估该公司未来可能产生的收益和资产增值。他进一步指出:普通股大比例处于廉价状态时,其现行的收益或近期的前景也许都很差,但对于未来平均情况的稳健评价却预示着其价值远超过现有价格。因此,有勇气的明智的人,在萧条的市场下,不仅用经验来证明自己,而且采用合理的价值分析方法,辨别真伪。

可以说,投资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牛市中随着股价的上涨而提高自己对投资公司前景的乐观程度,而在熊市中,随着股价下跌,又出现相反方向的悲观情绪。两者,都是不客观的情绪影响。

格雷厄姆认为,寻找这样的低价股票,会有2个来源:第一,确切的,令人失望的结果(业绩和股价),第二,长期受忽视、误解或被冷落。他解释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市场总是将企业经营的普通起伏,夸张成较大的兴衰。(还记得2005年的中集集团),市场有时候仅仅因为缺乏兴趣或者热情,也会使得价格跌到荒谬的地步。

他又认识到,周期性企业是否是这样的选择标的?格雷厄姆认为是不妥的,他解释说看起来寻找周期性企业的经营低谷买入到经营高峰卖出,似乎是个在市场上大赚的机会,但事实上操作难度非常大,他认为很多情况下,周期性公司股价下跌并不总是出现在利润的退步上。因此周期性企业的股票,并不适于进攻型投资者。

<趣味延展>

本杰明·格雷厄姆于1894年出生于一个在商业经营和金融投资上都完全失败的英国商人家庭,家庭的贫困完全改变了格雷厄姆的一生。事实上,格雷厄姆更适合搞学术,因为他极其热衷于学习,擅长写作,而且对数学极为精通。事实上,格雷厄姆本人一直渴望在大学教书,但是由于家庭实在缺钱,他只能选择在喧嚣浮躁的华尔街找一份工作。结果,这个喜欢数学的年轻人彻底改变了华尔街,并在若干年之后被华尔街的新一代基金经理们敬畏地称为“华尔街教父”和“最伟大的投资者”。

一般来说,经济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会想到一夜暴富和聚光灯下的生活,但是在格雷厄姆心目中,最重要的恐怕不是争取变得富有,而是争取避免自己的家族过去一再蒙受的苦难──投资失败和破产。所以,格雷厄姆终其一生都是非常谨慎的防御型投资者,他所创造的“价值投资”理念与其说是为了争取投资收益,还不如说是为了尽可能地回避投资风险。比如,在美国股市每年涨幅超过10%的年代,格雷厄姆仍然建议投资者满足于3.5%的年收益率,在事后看来,这或许过于保守。事实上,华尔街教父本人对华尔街已经感到厌烦了,既然他已经拥有了金融家所能拥有的一切──金钱、名声、荣誉以及属于自己的学术理论,继续留在华尔街又有什么意义呢?

1956年,在华尔街混迹长达42年的格雷厄姆终于退出了金融界。从此,他完全专注于金融教学和研究,并不断发表他对市场的看法。同一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学生开始了自己的投资生涯。这个学生从6年前开始聆听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课程,曾经得到这门课程的历史最高分,此后又帮助格雷厄姆做了许多投资分析工作。后世称这个学生为“股神”和“奥马哈的圣人”——他的名字叫做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

沃伦·巴菲特

<名著导读>

《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收录了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写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的信,是由美国著名法学教授坎宁安协助巴菲特整理这些信件而写成的,书中不仅仅包括巴菲特从平民成长为巨富的传奇经历,更重要的还有其从100元到160亿成功的投资理念。我们可以看到探讨的主题涵盖管理、投资及评估等,其中核心的精神是由格雷厄姆和多德提出的,书中论述了公司治理、公司财务与投资、普通股、兼并与收购及会计与纳税等内容,是一本既精练又富于实用性和教育性的投资手册。

巴菲特是第一位靠证券投资成为拥有百亿美元资产的世界顶级富豪。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在1964年的账面价值仅为每股19.46美元。而到1999年底,每股交易价格达到了51 000美元,1998年6月,其每股价格更达到创纪录的80 900美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伯克希尔已经是一家资产总额高达1 300多亿美元的巨型企业。读者看完这本书之后,想必会对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也就不难想象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惊人的业绩。

《纽约时报》将《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誉为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人的投资策略精华。

《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出版以后受到了美国读者及其他国家英语读者的广泛好评。

<理论精读>

1. 精选董事会——巴菲特公司治理的智慧

巴菲特说过:“管理上小的愚蠢行为累积起来就会导致大的愚蠢行为。”他认为一个公司绝对必须要有思想与言论上独立的董事存在,负起监督的责任,当然他们同时也必须具有丰富的商业经验、积极的态度,并以股东利益为重,这是绝对必要的3项特质。

巴菲特认为,丰富的商业经验很重要,如果缺乏这一项,其他两项的作用就不大。一个董事如果缺乏丰富的商业经验,就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在董事会上评判某种方案的可行性,而这时候为了要掩饰个人的无知,他就往往选择沉默。因此,只有具备全部的3项特质才谈得上真正的“独立”,真正的独立是指当公司发生严重的错误或是做出愚蠢的决定时,董事有勇气挑战强势的总裁。但是具有这种品性的人极罕见,除非这位董事品格高尚并且其利益与股东保持高度的一致。

首先巴菲特试着在伯克希尔公司内部寻找这类董事的人选,这是最方便的办法。巴菲特从现有股东名单中着手,挑选个人及家族长期持有伯克希尔大量股份的股东。达到标准的这些人很自然地已经符合后2项的条件,也就是他们关心伯克希尔公司,同时也以股东利益为重。至于第一项,巴菲特将挑选具有丰富商业经验的人士,当然这有点困难。2002年,巴菲特公开征求自认符合各项条件的股东毛遂自荐伯克希尔公司董事。尽管没有董事责任险或者高额的董事报酬,巴菲特还是接到超过20件以上的自荐信,大部分报名者的条件都相当不错,许多以股东利益为重的个人连同家族持股都超过百万美元。

伯克希尔公司目前拥有11位董事,他们每一位,包含其家族成员在内,加起来总共持股市值超过700万美元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而且他们持股的时间都相当长,其中6位,其家族全部持股市值超过数千万美元,持有时间甚至长达30年以上。而为了避免董事报酬占其个人收入的比例太高,伯克希尔公司董事的年薪只有象征性的700美元。这样,伯克希尔公司全体董事的利益就与其他任何一位股东完全一致。而实际上董事们的不利一面远高于股东,因为伯克希尔公司没有投保任何的董事主管责任险,也就是说如果有任何可能的灾难发生在董事们身上,他们面临的损失将远高于股东,这种情况被巴菲特戏称为“所有者资本主义”。

当然,伯克希尔董事会的任何变动都不会影响巴菲特的经营方式,伯克希尔还是会像过去一样尽量避免董事会把时间浪费在各种形式主义之中。假如一旦巴菲特离去,其家族成员也将继续留在伯克希尔的董事会中,但他们不会接手经营伯克希尔,也不会领取其他额外的报酬。伯克希尔董事会监督的是一家以股东利益为重的企业,而其最终目的是保证公司以其所特有的经营原则持续运作。

当然,就中国的国情和企业现状来说,要完全复制伯克希尔的公司治理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一家伟大的企业需要有自己成功的、独特的、有别于其他企业特征的公司治理。但是,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而错误却有千万条,巴菲特的公司治理模式只能给企业家们提供一种方法、境界及思维。

2. 关注管理层——被投资公司要有良好的管理人才

在选择投资目标公司时,巴菲特十分注意考察该公司的管理层——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在做投资时,由于巴菲特从不介入管理,并且认为那并不是他们的专长,因此,要将企业托付给谁,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巴菲特有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只要管理层能够达到自己的要求,巴菲特就会放心大胆地把公司交给其管理。巴菲特所要考察的一个核心要点就是以所有者为价值取向。考察管理层,不但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管理层哪些行为是巴菲特看重的呢?

(1)关心企业并专注于管理。对于巴菲特来说,管理层不应当关心股价的高低。巴菲特要求管理层在假定被投资企业是管理层唯一的资产时尽可能付出关注来运作公司;管理层不应以竞争力为代价获得短期利益和业绩,他们应当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

巴菲特发现,当原所有者关心企业卖给谁时,说明在这个企业中能发现重要的品质,如诚实做账、以产品为傲、尊重客户以及一群有强烈方向感的忠实伙伴等。如果原所有者不关心他的企业和员工,那么他们的所作所为常常会损害整个公司的心态和运作。

(2)善待股东。由于公司被管理层控制,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不是完全一致,管理层把股东看成是合伙人,除了希望股东抱着长期合作的态度持有公司股票外,还包含了对股东的尊重。公司不过是股东拥有企业的一个通道,企业最终所有者是股东而非管理层。

有2个方面可以反映这个问题。第一个是在向股东披露信息的时候,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就是说假如管理层处于股东的地位而试图了解的信息,那么在作为管理层的时候应当主动披露。第二个是在经营决策上要优先考虑股东的价值是否受到不利影响,例如在收购兼并的定价、新股发行、期权制度创设、留存收益等方面。

(3)管理才能。一般情况下,巴菲特收购或者投资的企业的经理们,已经在各种迥异的商业环境的职业生涯中证明了自己的才华,他们在巴菲特投资以前就已经取得了管理上的成功。

在谈及富国银行的投资时,巴菲特描述了好的管理者的几个特征:①主要管理者之间相互尊重和信任;②对能者支付高薪;③憎恨机构臃肿;④在盈利时与在亏损时,同等重视并积极地降低成本;⑤固守于他们了解的业务,并根据他们自身的能力来决定他们要做的事情。

3. 价值投资——把握企业的内在价值

巴菲特曾经告诫投资者:把内在价值放在第一位。巴菲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很早就发现了价值投资这个真理,然后坚持用一生来实践。尽管巴菲特在股票和企业投资上的法则非常之多,但其核心仍在价值投资上。

在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投资者常常认为账面价值表明了公司的“价值”,或者至少是公司价值的一个参考值。但事实上,这两种价值所表达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账面价值衡量的是投入企业的资本加上留存下来的利润,而投资者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将来能从企业里得到多少价值,这才是决定公司“价值”的真正要素——内在价值。

巴菲特在谈到内在价值时指出,任何股票、债券或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在资产的整个留存期间能够期望产生的以适当的利率贴现的现金流入和流出。

我们以债券为例看一下。债券有非常明确的测算前提和数据,计算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在估算企业股票的价值时,由于变量太多,即使有一个公式,但输入的数据因为有太多的主观性估计,特别是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因此变化非常大。也就是说,内在价值是一个估计值,而且在利率变化或者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修正时必须相应改变。

按照巴菲特的看法,评估内在价值通常应考虑以下因素:

(1)折现率。巴菲特举了大学教育投资的例子。在忽略教育的各种重要的非经济效益的情况下,首先,我们必须估计毕业生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得到的收益,然后从这个数值中减去如果他缺少这种教育所获得的收益的估计值。我们会得到一个超额盈利数值,因此必须按一个适当的利率将其折现至毕业日,这样计算出的收益等于教育的内在经济价值。而毕业生付出的学费是账面价值。

(2)分红政策的影响。因为现金红利由投资者取得以后,将脱离被投资企业的轨道,不能累计计算。只有留存收益可以累计计算,也就考虑了复利的因素。

4. 兼并与收购——巴菲特的投资方式

并购只是巴菲特的一种投资方式,从其投资经历就可以看出,巴菲特选择并购目标的标准和投资的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一般情况下,巴菲特优先考虑100%的收购。这首先是基于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就是从企业的发展和盈利中获益,而不是以倒卖企业为目的。如果能够全部享有一家优秀企业的收益,为什么不全买下来呢?其次,100%的收购有一个好处,巴菲特可以在企业存在某些问题的时候有足够的发言权和影响,能够推动企业作出改变。当然,从机会成本而言,最好是企业不要出现问题。

市场上并购时有发生,但是巴菲特认为很多并购都存在问题:比如市场上的大量并购行为的发生,是为并购而并购;比如并购的价格往往高估,完全不考虑经济上是否合理、划算。

对于并购,巴菲特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则。1986年,巴菲特不惜斥巨资47 000美元在媒体上刊登了这样一则购买企业的广告,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巴菲特并购企业的价值取向:①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我们不负责提供管理)。②企业性质简单(如果涉及过多的技术,我们难以理解)。③在股票上有良好的收益,同时没有或几乎没有债务。④大型企业(税前盈利最少为5 000万美元)。⑤显示始终如一的盈利能力(我们对将来的预期和“突然好转”的局势转变不感兴趣)。

5. 套利——成功的投机交易

“股神”巴菲特是价值投资的一面旗帜,发现价值被低估的品种,然后介入等待价值的回归。但你是否知道呢?巴菲特在股票投资方面的最成功之处其实是套利交易,套利并不是简单的投机交易,它对投资者的理性、判断能力、对各种市场现象的把握和归纳要求更高。

巴菲特认为,在预测投资对象时,要把是否具备套利交易机会的因素考虑在内。当然,并不是所有股票都具备这种套利交易机会的。

套利方式其他投资者也在做,巴菲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这种投资方式采取行动的依据是自己掌握的一手信息,而不是道听途说。按照巴菲特自己的说法,他只做那些已经公开宣布的交易,而不做那些仅仅只是传言甚至猜测的交易。这也是巴菲特数十年来尽管套利无数,但是,一次都没有失手的重要原因。

巴菲特会在考虑已经公布交易出现的可能性、资金占用时间长短、同样的资金在不同投资项目中的机会成本、一旦交易失败会造成多大损失等方面,反复进行权衡比较。1962年,当时的美国股市正处于不断下跌过程中,巴菲特就是通过套利交易取得很大成功的。当年的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了7.6%,而他主要是通过套利交易让巴菲特有限公司的业绩回报上升到13.9%。

巴菲特套利的方式很简单,甚至简单到我们很多人都不屑一顾的程度。一般来说,在进行具体的套利操作之前,巴菲特总是首先弄清楚这两个问题:

第一,所公开宣布的交易是否真的会发生?其最终不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而一般来说,这种公开宣布的交易,其最终不成功的概率往往是很低的)?

第二,进行套利需要多长时间?这是一个金钱的时间成本问题,时间越长,同样的获利情况下,其套利的价值越低。这是衡量一项套利交易值不值得做的重要影响因素。

如果上面这2个方面都能获得满意的答案,那套利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高,而参与其中进行套利也就非常的值得。

巴菲特主要就是通过上面的方法,然后通过计算其成功与失败的可能性哪一个更大一些,决定是否进行套利交易。

6. 买入并持有——巴菲特的长期持股策略

巴菲特始终坚持投资而不是投机的原则,坚持长期投资,远离短线炒作。实际上,买入并长期持有的策略是巴菲特关于投资于企业股权、从企业的成长和盈利中获得收益的理念的逻辑推论。

巴菲特曾说:“我从不打算在买入股票的次日就赚钱,我买入股票时,总是会先假设明天交易所就会关门,5年之后才又重新打开,恢复交易。”并且告诫投资人,任何一档股票,如果你没有把握能够持有10年的话,那就连10分钟都不必考虑持有。巴菲特曾在1972年以1 060万美元买入华盛顿邮报股票,到1999年时已经增值到9.3亿美元,在27年内华盛顿邮报股票成长了86倍,尽管在这27年中美国股市大盘几经沉浮,华盛顿邮报股票也曾大幅震荡,“跳水”和“飙升”无数次地出现,最后的事实证明“长线和耐心”为巴菲特带来了可观的收获。

但是投资者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践行买入并长期持有的策略,当股价一路下跌并向超跌演化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卖出?很显然,如果还有现金(巴菲特似乎总有现金),如果企业符合巴菲特的投资标准,巴菲特会在超跌时买进。另一方面,当股价一路上扬并有可能远远超过内在价值的时候,是否应该卖出?就是说是否应当回避趋势的风险?这个问题,巴菲特似乎没有详细地说明。但是,巴菲特声称有几个公司的股票永远都不卖,那么换而言之,某些公司的股票是可以在高估的时候卖出的。假如某个公司预期长远看都是非常符合巴菲特的标准,为什么要卖出呢?除非股价已经透支了未来数十年的收益,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为什么不卖出呢?

因此,我们并没有看到巴菲特拘泥于这一策略,换而言之,巴菲特从来没有说对任何股票都是采取买入并长期持有的策略。

<趣味延展>

“股神”沃伦·巴菲特虽贵为顶级富豪,却是出了名的“小气鬼”。《华盛顿邮报》前董事长葛兰姆女士曾经领教过巴菲特的吝啬。据说有一次她想问巴菲特借10美分打个电话,他竟拿着一枚25美分的硬币跑到很远去换钱,然后给了她10美分。被巴菲特从首富位置挤下来的盖茨,也曾打趣说,巴菲特再次取代他的方法就是“抠门”。

生活中,巴菲特确实是一个非常“小气”的人。巴菲特着装非常普通,没有光鲜的名牌手工西装,闪烁的限量金表做配饰,很容易被看成是职员、会计师,或是超市的普通员工。有人曾经说,“如果他和其他3个人一起走进来的话,我不会认出他来的,除非他头上有五彩的光环。”

吃的方面,巴菲特也没有美味珍馐的要求。他经常吃些爆米花、薯条和樱桃可乐作为午餐。他也尽量不去高档饭店吃饭,有时他去奥马哈市只供应牛排和土豆的格拉特牛排餐厅吃饭,而且就餐时也从不放弃使用几美元的优惠券。

巴菲特在小城奥马哈住的房子也是在近30年前买下的,他家里大部分家具都是从奥马哈市内布拉斯加家具城买来的,那是他在1983年买下的一个商场。

巴菲特的坐驾更是寒酸,他从没费心买台名车彰显身份,而是开着1辆1991年产的林肯家用轿车,这么多年下来,已是1辆不折不扣的老爷车了。

衣食住行方面都节俭地近乎“小气”,巴菲特确实比盖茨省下不少钱,为他重返世界首富的宝座立下了汗马功劳——就连前几年巴菲特第二次结婚时的结婚戒指,都是他从自己旗下的一家珠宝店用折扣价买下来的,这也省了不少钱。

《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

吉姆·罗杰斯

<名著导读>

吉姆·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投资家,曾与金融大鳄索罗斯共同创立了量子基金。但在1980年两人分道扬镳,因为罗杰斯要“以自己的方式投资”,他的方式就是驾车做投资旅行。罗杰斯先后做过2次环球投资旅行,第一次旅行之后,他出版了《罗杰斯环球投资旅行》一书,取得了50万册销量的佳绩。而在第二次环球投资旅行后罗杰斯又撰写了本书。

罗杰斯,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以其丰富的亲身经历,为读者展现了巨大的投资前景。1999年1月至2002年1月,他和女友开车从冰岛出发,游历了116个国家,包括那些旅行者不太会去冒险旅行的国家和地区,如安哥拉、刚果、苏丹、东帝汶等。这次跨世纪的旅行也可能创下了历时最长的持续汽车旅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当然,吸引我们的并不只是这次旅行所创造的吉尼斯纪录,更多的是因为罗杰斯这个不同寻常的旅行者,他不仅仅只是一个旅行者,他更是一个投资者。在旅途中,罗杰斯凭着自己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独到见解,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纠正了人们头脑中的一些成见,并对各地的投资前景进行了预测。

《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将吉姆·罗杰斯的投资理念融于他的浪漫旅行中,将学术化的投资知识用自己旅行中亲历的故事来阐释,读起来生动易解。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本书可以点燃你的投资激情,让你主动去把握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投资机会。

学习历史和哲学吧,然后进行全球旅行,这样你才能挣大钱。

——吉姆·罗杰斯

罗杰斯是一个探索者,在所到之处,他总能发现当地的投资价值。

——西方书评界

<理论精读>

1. 国家投资——国家才是最大的投资机会

罗杰斯认为,环球旅行让人很容易对世界范围的投资机会作出简单的判断,虽然,这样的机会判断是非常宏观和直觉性的,也正是通过这种全球的实际走访,罗杰斯才更好地把握了一个国家的管理体系对这个国家的发展趋势所起的推动作用。

比如在非洲的博茨瓦纳,罗杰斯惊讶地发现城市中到处是高级轿车,当地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这个国家有3年的外汇储备,政府预算和外贸都是顺差,而股票市场只有7名职员和7只股票,股价很低还有现金红利。罗杰斯当即购买了全部股票,并委托经纪人买下以后上市的每一只股票。结果,2002年,博茨瓦纳被《商业周刊》评为10年来增长最快的国家,罗杰斯也自然从博茨瓦纳的股市中大赚了一笔。

罗杰斯通过调查、旅行,依靠渊博的历史、政治、哲学及经济学知识对不同国家进行分析,判断出所要投资国家及股票行业的风险和机会。他的主要判断准则有5个方面:

(1)这个国家鼓励投资,并且比过去运转得好,市场开放,贸易繁荣。

(2)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出入境很方便。这在他环球投资旅行过程中体会很深。

(3)罗杰斯认为,21世纪的最显著特点是人口、货物、信息和资本的流动性将大得惊人。21世纪经济学的主题将是通过货币兑换实现资本控制,只有当市场是自由的,脱开了任何束缚,本国货币具备合理的价值时,人们才会自然而然地开始动作:开采绿宝石,出口到法国,换取欧元,然后再把欧元卖给那些愿意进口葡萄酒或拖拉机的人。如果拥有欧元的人不愿把东西卖给他们,那么葡萄酒和拖拉机进口商就需提高价格,直到卖方无法拒绝。拉美人走在非洲人前面的原因就是货币自由兑换。

(4)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状况要比人们预想的好。

(5)股票价格便宜。

2. 把握行业变化——从变化中牟利

罗杰斯对国内股票的投资选择,和他对一个国家的投资判断一样,通常都是从行业的整体情况出发。他发展了一个广泛的投资概念,买下他认为有前途的某一个行业的所有能买到的股票。这和他通常买下一个国家的所有股票的方式一样。那么,他又是如何判断一个行业的呢?罗杰斯说:“发现低买高卖的机会的办法,是寻找那些未被认识到的,或未被发现的概念或者变化。通过变化而且是长期变化,并不仅仅是商业周期的变化,寻找一些将有出色业绩的公司,哪怕当经济正在滑坡之时。”他所寻求的变化具体有4种表现如下:

(1)灾难性变化。通常情况是,当一个行业处在危机之中时,随着两三个主要公司的破产,或处在破产边缘,整个行业在准备着一次反弹,只要改变整个基础的情势存在。中国的纺织行业也许正符合这种变化。

(2)现在正红火的行业,也许已暗藏了变坏的因素。这就是所说的“树不会长到天上去”。对于这种行业的股票,罗杰斯的通常做法是做空。做空前,一般要经过仔细研究,因为有些价位很高的股票也还会继续走高。

(3)将政府扶持的行业作为重点投资对象。由于政府的干预,这些行业都将会有很大的变化。他在某一国家投资时,也往往会把政府支持行业的股票全部买下。

(4)紧跟时代发展,瞄准那些有潜力的新兴行业。20世纪70年代当妇女们开始崇尚“自然美”,放弃甚至根本不化妆时,罗杰斯研究了雅芳实业的股票,并认定尽管当时雅芳的市盈率超过70倍,但发展趋势已定,公司最终还是不行。他以130美元的价格做空,1年后,以低于25美元的价格平了仓。

上述这4种变化,从实质上讲还是供求关系的变化在起作用。罗杰斯说:“致富的关键就在于正确把握供求关系,共产主义者、华盛顿和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排斥这条法则。”

罗杰斯用石油工业的例子来证明这一道理。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上涨带来了一系列连带反应,一般人都感觉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使之上涨的。但罗杰斯对此却另有看法:从1960年起,石油输出国组织每年都想抬升原油的价格,但是,从来没有成功过,价格总是再一次往下跌。真正的原因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最高法院判定美国政府可以管制天然气的价格,政府管制的结果使得价格低到生产天然气根本没有利润了,与此同时,消费者却越来越认识到天然气作为燃料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比石油或煤炭更便宜和更干净。这样,居民也渐渐地转向了天然气,但天然气的开采却正在急剧下降。鉴于此种情况,罗杰斯进行了一系列的钻井公司调查,罗杰斯认为,让这些石油公司破产,并且停止全国范围内的家庭天然气消费是不可想象的。于是他买了油井的股票和这一行业相关的所有其他东西。不久以后,石油和天然气果然开始疯涨。

3. 黄金投资——保值投资手段

罗杰斯对于黄金投资很感兴趣。1990年6月,罗杰斯旅行经过伯力时,发现西伯利亚人疯狂抢购黄金饰品,这激起了罗杰斯的好奇心,他为了弄清黄金对苏联有多重要,去见了当地金矿开采组织的领导伊果·索斯宁,此人在当地矿业组织中极有威信。他和伊果·索斯宁谈论黄金和其他商品,以此来了解20世纪的苏联所赖以生存的是什么。

罗杰斯有一条投资原则是:不管赌什么,永远跟中央银行相反,永远跟现实世界一致。罗杰斯认为每当中央银行在维护某种东西的低价值(黄金也不例外)时,聪明的投资者就应反其道而行之,在这个价位不断买入,这样做回报一定很丰厚。罗杰斯在20世纪70年代买入黄金,35年后,黄金的价格终于放开时,价格上涨幅度远超过了它的应有水平,因为它长时间地被限制在低价。罗杰斯的投资法则被验证了。

罗杰斯认为供求双方角力的结果终将会体现在价格上,价格表述的是供应和需求相交并持续的那个点。所以黄金的投资者只需搞清楚供应和需求,而不用关心淘金或购金的狂潮,就会成为巨富。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盎司35美元的黄金价格保持了37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价位变得偏低了,因此黄金的生产持续减退很多年。后来由于金子价位偏低,黄金开始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比如,用于牙齿修补和电子领域。用得多了以后就出现了供小于求的现象,于是黄金就开始涨价了。

罗杰斯始终认为黄金的购买与其他的商品的买卖一样都受市场的运作规律支配着,沿着一个稳定的价格波动。由于供求平衡被打破了,黄金的价格开始上涨,其价格上涨有其合理和合法的原因。一般的公众当看到某块地或某种股票上涨了就知道可以从中大捞一笔,于是就有更多的人跟进,同时还做着发财的美梦。买得早的聪明人会选择一个合适的高价位卖掉他手中的黄金(或股票、房地产)而因此美梦成真,而另一部分人则成全了别人的美事,而自己却被高位套牢。当有很多人高位买进时,此时的供求平衡又将被打破,新一轮的下跌又将开始,“买进—上涨—买进—卖出—下跌”,市场就是这样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运行着,轮回着。黄金这一特殊商品也不例外。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黄金几千年来一直是传统的保值手段。但是,它可能会在某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落后于购买力。它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本应该能够保值,但是,它今天不能保值的方式与20世纪70年代是不同的,因为在21世纪可能还存在着其他更好的保值手段,罗杰斯还不能确定它是什么。

4. 关于中国——新兴市场中的投资机会

《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一书中,罗杰斯用了3章的篇幅介绍中国,罗杰斯认为到21世纪早期的某个时候,中国的经济会跃居世界第一(不是指人均水平),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和罗杰斯对中国的了解(通过4次旅行)有密切的关系。

罗杰斯认为,中国人有着相当悠久的经商传统,这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香港已经成为了亚洲金融中心,它的影响正飞快地向北延伸。广东人的脑子里塞满了生意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让这些南方人先富了起来。中西部受其影响,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中国还有一笔宝贵财富——海外华人,很多海外华人有资金、有技术,这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没有人知道华侨到底有多少,他们遍布全球(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有三成的人口是华人。中国对海外华侨的投资永远是欢迎的,即使是第三代华裔,从来都不知道怎样使用筷子,从来没听过一句广东话,但对中国人来说,你也是一个中国人,中国随时都欢迎你回来投资。

罗杰斯认为一个谨慎的西方投资者应该这样开发中国的经济:如果你想在中国做生意,就应该找个中国公司为你在中国经营,比如说,假设某公司宣布打算直接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那罗杰斯很可能想卖空它的股票;但是假如它同一个已经在中国做得很成功的海外华人的公司挂上钩,比如说是一个在泰国或新加坡的证券市场上的上市公司,那罗杰斯就可能很乐意购买这家公司或是那家海外华人公司的股票。

罗杰斯始终认为中国人是勤劳、聪明的,他环球旅行经过很多个国家,并且拿其中一部分同中国比较,指出有很多棘手的问题到中国人手里就会被巧妙地解决好。这也许才是很多海外华人之所以成功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特色。

5. 人在旅途——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罗杰斯1991年旅行途经阿根廷,仔细研究了阿根廷的股市,罗杰斯发现,经过几十年的失败,总结经验后这个国家已开始认识到国家在创造繁荣这方面的能力有限,当地的报纸也说新政府决心改变庇隆主义,因为庇隆主义把一切都国有化了。有一些经济和政治头脑的人就会知道这种中央集权管制下的经济政策只能阻碍经济的发展,并且使阿根廷处于长期的困顿局面中。为了更好地弄清楚他所要投资国家的前景,罗杰斯去问一些政府官员,对政府有何看法,得出的结论使他决定把钱投在政府已宣布将集中发展的3种行业——电信、旅游和采矿。促成罗杰斯买股票的一个原因是这里的股票非常便宜。经过研究,他买了19种股票,这些企业都是有发展前景并有很好的业绩支撑。

途经厄瓜多尔,罗杰斯满眼都是繁荣景象,基础设施很好,出入境手续非常简单,并且货币可自由兑换,罗杰斯又一次选中当地最大的一家银行,做起了股票投资。有意思的是当罗杰斯走进银行股票部时,发现其成员几乎是清一色的金发女性。在崇尚大男子主义的拉美国家,这种工作让女性承担,说明当地人对股票投资不够重视。意味着股市还处于发展初期,投资正是时候。几经周折,他买下当时萧条的股市上最不景气的7种股票。

1991年的南美洲在罗杰斯眼里是一块投资宝地,这里旧的独裁统治和外汇管制几乎全部消失。没有中欧和非洲那样潜在的边境问题,形势更趋稳定。每一个投资者都不希望自己的钱投在一个满是战火和硝烟的地方。南美人正在发展真正的股票交易所,他们的货币也越发稳定了。鉴于这些有利因素,罗杰斯在除智利外(智利正处牛市),另外几个国家(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乌拉圭)都做了股票投资,想来收益也不会太差。

中美洲的旅行更接近家园,也受美国影响更多。到处都有美国人留下的痕迹,巴拿马城基本上就是美国的一个前哨,美元是巴拿马的正式货币,美国的干涉给巴拿马人带来的利益从一条巴拿马运河上即可看出,巴拿马运河是大西洋与太平洋的通道,一条运河也是一棵摇钱树。

途经哥斯达黎加时,虽然局势不太稳,但罗杰斯还是在那儿做了投资。因为这里的政府已决定发展股票市场,并且得知交易所的所长正准备加入国际股票交易所协会。哥斯达黎加拥有美丽的海滩、山脉,以及丛林。旅游业很有发展前途,曾在不同时期被美国人选作投资场所。哥斯达黎加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制糖、可可。除了咖啡及旅游业,其他行业一直处于熊市,罗杰斯相信这些农业市场会兴旺起来的,并且能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牛市会来的。罗杰斯买了股票交易所最稳健的公司(最大的酿酒厂,最大的报纸,一家农业公司,一家银行等)的部分股票。并准备继续投资下去。

在萨尔瓦多,罗杰斯觉得那里当时的战争即将结束,预测咖啡和蔗糖价格以后肯定会上涨,并且战争结束后美国会投入很多美元,他认为最糟的事情已经发生,往后就会渐渐好起来,所以他也在这里做了投资。

<趣味延展>

吉姆·罗杰斯在37岁那一年怀揣着在股市上赚取的1 400万美元宣布退休,但是退休并不等于告别投资。他强调说,自己“儿时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骑着摩托车环游世界”。他相信,在耶鲁和牛津大学期间密集学习的地理学、经济学和历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在环球旅行和投资中派上用场。就这样,罗杰斯找到了环游世界和投资之间的契合点,开始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梦想。

事实上,他曾经2次环游世界,第一次在1990年。罗杰斯与女友塔碧莎骑着摩托车,去50多个国家,花了近2年时间。在贝尔格莱德,他们感受到衰败;在中欧,遭遇车坠悬崖的危险;在西伯利亚,经历荒无人烟的糟糕路况;在非洲,又在战乱中一路逃亡;在南美洲,更是遭遇了杀人如麻的游击队,然而这一切无损浪漫。第二次是1999年,罗杰斯开着奔驰旅行车,历时3年,途经116个国家,从冰岛出发经过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非洲、南极、澳大利亚、南美洲然后回到美国,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罗杰斯非常喜爱中国,他在中国旅游期间与人打台球、访问老年婚姻介绍所、到中医诊所尝试针灸、观摩中国的气功和武术,中国这个古老文化的一切让他感到新奇。

如果仅仅把罗杰斯的旅行看成是一种娱乐那就大错特错了,出于天性,罗杰斯仍旧关注着具有前景的投资机会:在土耳其,他发现在中央强烈干预经济的体制下,过高的价位不值得投资;在奥地利,他预见沉睡的股票市场会因为周边国家的经济复苏而蓬勃发展,于是大举投资奥地利股票并获利颇丰;在智利,他预见自由化改革的阵痛将给该国带来长久繁荣;在秘鲁利马,他预见废除不合理债券将恢复秘鲁的昔日繁荣;在中国,他看到了经济发展蕴藏的投资机会,因而投资B股获利丰厚……

旅行中的投资充满着神奇的色彩,罗杰斯不愧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投资家!

《怎样选择成长股》

菲利普·A·费舍

<名著导读>

菲利普·A·费舍是长期持有成长股投资理念的倡导者,同样属于价值投资者,费舍更偏重于研究企业的成长性,号称所谓的“成长型价值投资之父”。另外,费舍的重要贡献,就是提出研究分析企业不能仅停留在财务数字上,而应该从对企业的访谈中观察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

作为长期的投资大师,费舍在1928—1999年超过71年的投资生涯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在2004年去世,和纽伯格、邓普顿等大师一样,费舍也是一位极其长寿的投资者。因此,1958年首次出版的此书也是投资者必读的经典著作。

在此书中,费舍解释了自己是如何挑选成长型公司的,他罗列了15个要点——有关成长股的标准、如何寻找成长股以及怎样把握时机。这15个要点涵盖了市场营销和销售、公司管理、研发活动、收益状况、人事关系、会计控制、内部沟通以及财政预算等多个方面。

费舍对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巴菲特曾说:“当我读过《怎样选择成长股》后我找到费舍,这个人和他的理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对公司业务深入了解,使用费舍的技巧,可以做出聪明的投资决策。”

多年来,《怎样选择成长股》一直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研究所投资课程使用的教材。

要了解经营者的意图,唯一的方法是观察他们如何与股东沟通,特别是对困境的反应。

<理论精读>

1. 判别成长股——成长股的4个特点

费舍认为投资人更应该集中精力选择能够使自己以最小的代价和风险来获得最大收益的公司,也就是选择真正的“成长股”。为此,他提出了选择成长股的15个要点,认为一家公司如果能够符合其中相当多的要点,则具有比较高的投资价值,也就可以称为“成长股”。简单说来这15个要点大致围绕着以下的4个方面:

第一是公司面临的市场状态和它的竞争能力:这家公司的营业额在几年之内能否大幅成长?有没有优越的销售渠道?这2个问题的答案是判断一个公司是否值得研究的基本条件。

营业额的增长前景首先取决于需求增长的状况,公司的管理水平也必须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另外,对于企业销售能力的分析往往被忽视,绝大多数分析人员只满足于依赖一些粗略的指标来分析企业的销售能力。费舍认为这些比率太过粗疏,根本不足以成为判断投资价值的依据,要了解一家企业真正的行销能力,必须要到其竞争对手和客户那里去做艰苦而细致的调查。

第二是公司的研发水平:该公司研发活动的效率如何?为了进一步提高总体销售水平,发现新的产品增长点,管理层推进研发活动的决心有多大?

费舍认为,一家公司财务稳健性的最根本的保证就在于能够不断开发新的、能够保证相当利润量的产品线,而这直接取决于研发活动的水平,观察研发活动有2个最重要的角度:一是研发活动的经济效益如何;二是公司高层对于研发活动的态度如何,是否能够认识到目前市场的增长极限并且未雨绸缪。

第三就是公司的成本与收益状况:公司的成本控制水平如何?利润处在什么水平上,有没有采取什么得力的措施来维持或者改善利润水平?有没有长期的盈利展望?

费舍极为看中企业长远的盈利能力,他也一直在追寻那些净利润率持续高于行业均值的公司;他明确指出:“投资于利润率过低的公司,绝对无法获得最高的长期利润。”他的理由是,利润率低的公司财务体质过于虚弱,抗打击能力弱,在经济不景气中最可能首先倒下。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的管理水平:公司的人事关系、管理团队内部的关系如何?公司管理阶层的深度够吗?在可预见的将来,这家公司是否还会继续发行股票筹资,现有持股人的利益是否因预期中的成长而大幅受损?管理层的诚信态度是否不容置疑?

费舍认为良好的人事关系(特别是管理团队内部的良好氛围)和管理层足够的深度是保证企业能够高效发展的基本保证之一;而对于公司的融资能力,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如果几年内公司将增发新股融资,而现有的每股盈余只会小幅增加,则我们只能有一个结论,也就是管理阶层的财务判断能力相当差,因此该公司不值得投资。

在所有判断公司是否值得投资的标准中,费舍把公司管理层的诚信状况作为最后一个,也是作为最重要的要点提了出来。早在1959年他就斩钉截铁地写道:“不管其他所有事务上得到多高的评价,如果管理阶层对股东无强烈的责任感,投资人绝对不要认真考虑投资这样一家公司。”

2. 买进与卖出——成长股买卖时机

费舍并不主张投资者一定要在市场崩溃后寻找买入时机,他认为在1929年股市崩溃后的2年内有勇气买入并持有几只股票的投资者收益率固然可观,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成长股的投资者也获得了惊人的回报。

他坚决反对投资者去预测所谓经济景气的高点和低点,以作为买入或卖出的根据。费舍认为,对于买入时机而言,如果花精力在预测经济趋势,是得不偿失的。他辛辣的讽刺说,如果投资者有耐心查询一下每年在《商业周刊》上刊登的经济学家对未来的预测就会发现,他们成功的概率极低。经济学家们花费在经济预测上的时间,如果拿去思考如何提升生产力可能对人类的贡献更大。

费舍主张投资者应选择在非常能干的管理层领导下的公司,他们偶尔也会遭遇到始料不及的问题,之后才能否极泰来。投资者应该知晓这些问题都属于暂时性质,不会永远存在。如果这些问题引发股价重挫,但可望在几个月内解决问题,而不是拖上好几年,那么此时买入股票可能相当安全。

但这并不代表投资者完全不理会经济萧条带来的问题。但诸如1929年那样的投机极度炙热导致的股价崩盘和后续经济大萧条外,投资者并不应该对股价的大幅下跌感到惊慌失措。当确定某家公司值得投资,放手去投资就是,因为推测产生的恐惧或者希望不应该令投资者却步。

综合来看,一个好的公司(符合上面选股标准的公司)+好的管理团队(符合上面选股标准的团队)+企业的危机或失误,就是一个好的买入时机。

除了股票本身,我们还要考虑的要素有:经济景气情况、利率趋势、政府对投资和私人企业的整体态度、通货膨胀的长期趋势,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要素是,新发明和新技术对旧行业的影响。

关于卖出,费舍认为卖出的3个理由之一,就是当初买进行为犯下错误,某特定公司的实际状况明显不如原先设想那么美好。在某种程度上,要看投资者能否坦诚面对自己。另外,就是当成长股成长潜力消耗殆尽,股票与持有原则严重脱节时,就应该卖出。最后一个理由就是有更加前景远大的成长股可以选择。

费舍认为投资者不应该因为空头市场的担忧而卖出股票(恐惧熊市的到来)。他认为这样做无异于要求投资者知道空头市场何时出现,以及何时结束(在空头市场底部买回股票)。但通常情况是投资者卖出后,空头市场并未出现,市场继续上扬。等到空头市场真的来临时,却从来没有见过比卖出价格更低的位置买回相同股票的投资者。通常的情况是,股价并没有跌回卖出价,但投资者仍苦苦等待,或者股价真的一路下挫跌过卖出价,他们却又忧虑别的事情而不敢买回。

费舍提醒投资者,不应该因为手上的股票涨幅过大就卖出股票。因为,“涨幅过大”、“估值过高”,都是非常模糊的概念。没有证据表明多高的估值或者涨幅才是最高。

他进而推论出这个观点:如果当初买进普通股时,事情做得很正确,则卖出时机是——几乎永远不会到来。

当然,阅读费舍的此书,由于本书的成书时间比较早,而20世纪50年代正是美国国力蒸蒸日上成为全球霸主的时期。美国股市经过长期的委靡(1932—1947年)正好处于恢复上升周期,百业兴旺。而今的美国已经大不如昔了。如果你上市就买入花旗银行,并长期持有至今,收益率将会非常可怜,远远低于通货膨胀。另外,目前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都会有一些变化,竞争也更加激烈。因此对于费舍的买卖观点还要辩证地使用。

3. 公司股票研判——选择优秀公司的要点

我们都知道,每一只股票背后都有一家公司,选股票实际上也就是在选公司。而对一般的投资者而言,如果是做长线投资的话,往往有2个选择:一个是大企业大公司,这类企业由于资源的优势,往往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它的大,相对比较规范;另一个是选择年轻的小公司,这类公司往往具有发展前景的新产品和一个有生气的管理层。投资者从“成长”角度挖掘具有抗周期性行业的投资机会,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

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公司,费舍认为在考察公司时,都应把握以下的要点:

(1)盈利能力有没有成长性,企业有没有新产品或新工艺。这里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际上企业有没有新产品开发出来,一个是管理层对此是否重视。前者是事实,后者是态度。

(2)企业规模和研发投入的比例,这个投入不仅指资金量,关键在于效果,最好能了解报表数字后的真实计算口径。

(3)评估企业的销售网络。

(4)评估企业的利润率。这一般都是通过报表等数字来计算,但是要考虑到企业报表的局限性,有时,小道消息也是有意义的。

(5)企业为维持和改善利润率做过哪些努力?

(6)企业内部的劳资和人事关系是否良好?尤其是企业高级主管之间的关系是否良好?

(7)企业管理的方式和管理层次的深度,主要考虑到企业从小型企业发展到大企业时,不能只由一个人或几个人来决策,因为一个人能力再强,也有精力不济的现象。不过,在现代企业中,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技术,可能会对管理层次深度的要求发生一些变化。这一要点的关键在于考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管理能力能否同步发展。

(8)公司的成本记录和会计分析做得怎么样?即公司的规范化做得如何?

(9)是不是在所处领域有独到之处?也就是说,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如何?关键是试图找到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企业。

(10)公司有没有短期和长期的盈利展望?企业是如何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的?

(11)企业未来有没有新的发股计划?这会不会影响目前股东的收益?

(12)管理层有没有“报喜不报忧”的现象?这个涉及一个诚信的问题,也涉及一个如何处理危机的方式问题。

4. 不要掉入陷阱——投资人一定要避免去做的9件事

在费舍眼里,投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陷阱,而且他本人正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为此,他专门总结了一些投资人应该尽量避免的错误:

(1)不要分散投资。费舍认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过于分散化迫使投资人买入很多并没有充分了解的公司股票,而这可能比投资过于集中还要危险。他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了一个最低限度分散投资的优先顺序:①审慎选出根基稳固的大型成长股,并且至少应该拥有5只以上,但其产品线最多只能略微重叠;②较少投资于那些介于上述股票和高风险的年轻成长型公司之间的股票;③最后才可以考虑风险较高的年轻的成长股。

(2)不可过分依赖数字。这里说的数字主要指一只股票前几年的价格列表、每股盈余的状况等一般投资人所津津乐道的数据。费舍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主宰股价走势的是未来,不是过去。”理由是价格的形成与当时的情况有关,而当时的情况已时过境迁,不会再来,所以这种价格是没有参考价值的。因此,在做出是否购买某只股票的决策时,它过去几年的价格变动或者是每股盈余等根本就无关紧要。

(3)不要随波逐流。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经济状态的反应是不正确的,而且过分悲观的情况更多一些。说明在投资界,恐惧的概率永远是大于乐观的。

(4)买进真正优秀的成长股时,不要忽视时机因素。有的时候,你会成功地找到一直真正有潜力的成长股,但是很有可能你面临的情况是:它的价格现在正处在一个不合理的高价位上。费舍推荐了一种方法,即:研究这家公司过去成功的经营计划,可以发现这些经营计划在发展阶段的某一点,必然会反映在股价上面,而在这个时间附近买进,就很有可能在接近最低价位的地方获得极有潜力的股票。

(5)不要锱铢必较。许多投资人都会为自己将要买卖的股票设定一个心理价位,费舍对此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作为一名希望凭借股票成长性在几年之内获得高额收益的投资人来说,为了一点小小的价格差异就放弃交易,绝对是得不偿失。

(6)不要忽视市盈率的分析。市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许多人没有认识到市盈率只有跟公司经营的特性联系起来,才能够真实反映其价格的“含金量”。费舍认为如果一个公司能够不断开发出新的获利来源,而且所在的行业亦可望有相近的成长动力,则其5~10年之后的市盈率肯定要远高于一般的股票,即使其现在的价格已经相当可观,其实还是非常值得投资的。

(7)不要担心在战争阴影笼罩下买进股票。费舍认为,20世纪发生了10次大的战争,每一次都是在战争正式爆发前股市下跌,但一旦战争爆发,则股市开始走稳,战争结束后即开始狂飙。究其原因,就是战争使得政府创下巨额开支,从而摊薄了货币的购买力,也就是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在战争爆发后持有现金是最不明智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在战争爆发前小心地逐步购买,战争爆发后马上加快购买速度。而如果战争导致本国失败,那本国的货币也将变得一文不值,而投资者不管是持有股票,还是持有现金,结果都一样。

(8)不要忘了你的吉尔伯托和沙利文。吉尔伯托和沙利文是讽刺喜剧作家,费舍的意思是不要被股票过去的数据记录所影响,特别是注意不要以为买入那些过往股价没有上涨的股票就是安全的方法。影响股价的主要因素是未来而不是过去。

(9)不买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费舍认为创业阶段的公司,投资者只能看到它的运作蓝图,并猜测它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或可能拥有什么优点,这事做起来困难得多,作出错误结论的几率也高出很多。投资者应该坚守原则,绝不买进创业阶段的公司,不管它看起来多有魅力。而老公司里面多的是绝佳投资机会。

5. 竞争壁垒——寻找有竞争优势的公司

与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相似地,费舍提出了竞争壁垒观点。费舍指出,投资者应该寻找那些成本同比行业更低,但利润率却高于同行的企业。

这类公司往往并不只依靠技术开发和规模经济2个层面。很多时候,这类公司必须在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品质和可靠性上建立起声誉。其次,公司必须有某种产品(或服务),提供给许多小客户,而不只是卖给少数大客户,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它的竞争对手,必须去争取众多的客户,才有可能取代这家公司的地位。

这样的企业,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率,或投资回报率。但不必——实际上不应该高出业界平均水平好几倍。实际上利润或回报率太高,反而可能成为危险之源,引来众多竞争对手一争长短。也就是说,公司具有特殊的性质,具有某些内在经济因素,使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率并不是短期现象。

费舍的观点提炼出来就是:具有竞争壁垒的公司能以低于业界水平的价格供给(或服务)广大普通客户,广大客户信赖公司和公司产品服务,他们更换公司产品的代价更高,意愿更低。低成本和高效率运作保证了公司长时间能维持略高出业界水平的利润率。

为了方便投资者掌握,费舍对企业的竞争优势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高利润率会引来竞争,竞争则会侵蚀获利机会。抑制竞争的最好方式,是以很高的效率营运,使得潜在竞争对手没有加入的诱因,知难而退。

(2)规模效率往往被官僚习气浓厚的中阶管理人员低落的效率抵消掉。但对经营良好的公司来说,业界领袖地位可以创造出很强的竞争优势,而对投资人构成吸引力。

(3)抢先踏进新产品市场,夺得第一。

(4)公司根基稳固,有强大的市场地位。

(5)要取得业界领导地位,科技只是其中一条管道。培养消费者的“忠诚”是另一条管道,卓越的服务也是。不管如何,一家公司必须有强大的能力,对抗新竞争对手,保卫既有的市场。理想的投资对象,这样的能力缺之不可。

比较费舍与巴菲特的投资习惯我们会发现,巴菲特选择的企业,其产品和服务都是面向普通百姓的,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长期的品牌塑造和公众对其产品服务的信赖,使得更换概率极低;他们的产品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较低价格出售,满足普通公众日常的生活需要。例如食品饮料:箭牌口香糖、可口可乐饮料、宝洁的洗发水、吉列的剃须刀、盖克的汽车保险、富国银行的零售服务,甚至于中石油的加油业务。

<趣味延展>

菲利普·费舍1907年生于旧金山,父母均是各自家中众多儿女排行最小的,父亲是个医生。他与祖母特别亲近。小时候费舍就知道股票市场的存在以及股价变动带来的机会。这缘于费舍上小学时,有一天下课后去看望祖母,恰好一位伯父正与祖母谈论未来工商业的景气,以及股票可能受到的影响。费舍说:“一个全新的世界展开在我眼前。”两人虽然只讨论了10分钟,但是费舍却听得津津有味。不久,费舍就开始买卖股票。20世纪20年代是美股狂热的年代,费舍也幸运地赚到一点钱。

1928年,费舍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毕业后,正巧碰到旧金山国安盎格国民银行到商学研究所招聘一名主修投资的研究生,费舍争取到这个机会,受聘于该银行当一名证券统计员(即是后来的证券分析师),开始了他的投资生涯。

1929年美股仍然涨个不停,但费舍评估美国基本产业的前景时,见到许多产业出现供需问题,前景相当不稳。1929年8月,他向银行高级主管提交一份“25年来最严重的大空头市场将展开”的报告,这可以说是费舍一生中最令人赞叹的股市预测,可惜费舍“看空做多”。他后来解释说:“我免不了被股市的魅力所惑。于是我到处寻找一些还算便宜的股票,以及值得投资的对象,因为它们还没涨到位。”他投入几千美元到3只股票中。这3只股票均是低市盈率股,一家是火车头公司,一家是广告看板公司,另一家是出租汽车公司。美股终于崩溃!尽管费舍预测无线电股将暴跌,但是他持有的3只股票亦好不了多少,到1932年,他损失惨重。

1930年1月,费舍当上部门主管。不久,一家经纪公司高薪挖走费舍。这家经纪公司给予他相当大的自由,他可以自由选取股票进行分析,然后将报告分发给公司的营业员参考,以帮助他们推广业务。股市崩溃后,费舍又干起了文书作业员——这是当时他唯一能找到的工作,但是这样的工作让他觉得“很没意思”,费雪所向往的事业是管理客户的投资事务,向客户收取费用——投资顾问。

1931年3月1日,费舍终于开始了投资顾问的生涯,他创立费舍投资管理咨询公司。最初他的办公室很小,没有窗户,只能容下一张桌子和两张椅子。但是到1935年,费舍已经拥有一批非常忠诚的客户,其事业亦获利可观。其后费舍的事业进展顺利。

1954—1969年是费舍辉煌的15年。他所投资的股票升幅远远超越指数。1955年买进的德州仪器到1962年升了14倍,随后德州仪器暴跌80%,但随后几年又再度创出新高,比1962年的高点高出1倍以上,换言之比1955年的价格高出30倍。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费舍开始投资摩托罗拉,持有21年,股价上升了19倍——即21年内股价由1美元上升至20美元。不计算股利,折合每年平均增长15.5%。

1961年和1963年费舍受聘于斯坦福大学商学研究所教授高级投资课程。

1999年,费舍接近92岁才退休。

2004年3月,一代投资大师与世长辞,享年96岁。

《股票作手回忆录》

埃德温·勒费弗

<名著导读>

一部有关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证券投机商之一——杰西·利维摩尔——的传记小说。作者埃德温·勒费弗在1922年以拉瑞·利文斯顿之名描写杰西·利维摩尔股市生涯的大起大落,连载于《周六晚间邮报》。埃德温·勒费弗主修矿业工程,19岁时却成为一名记者,在这部小说发表后,声名大噪,成为知名的财经作者。

如果你在任何投资项目中曾经花数个周末和夜晚绞尽脑汁揣测买、卖或者持仓,你会很高兴读到本书——一本对于今天和它在1923年出版时一样充满借鉴意义的书。

《股票作手回忆录》书中字里行间透出的见解堪称永恒,不仅激励了无数代投资人,并且也使其成为了有史以来一流的投资经典。

尽管大多数现代投资人和交易商熟悉此经典,但是很多人却不知《股票作手回忆录》首先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一系列带有插图的文章刊载在《周六晚间邮报》上的。尽管本书的中文版在20世纪末曾经出版过;但后来出版的译本,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原汁原味地全面展示了本书在美国《周六晚间邮报》上进行系列连载时的原貌,真实地复原了历史中的那一个时代。

数十年来,一代又一代证券投资人,均通过阅读本书,从中学习金融操作所应秉持的态度、反应和感受。

华尔街没有新事物。因为投机像山岳那样古老。股市今天发生的事情以前发生过,以后会再度发生。

——杰西·利维摩尔

历经20年的岁月沧桑,《股票作手回忆录》仍是我一生最钟爱的图书之一。

——肯尼斯·L·费希尔

在对当代最杰出的30位证券交易员的采访中,我向他们提出了同样一个问题——哪一本书对其最有启发?迄今为止,独占这榜单首位的,仍然是70多年前出版的伟大著作——《股票作手回忆录》!

——杰克·施瓦格

<理论精读>

1. 逆向操作——杰西·利维摩尔的投资策略

我们知道投资策略主要包括顺势投资策略和逆向投资策略。那么,究竟什么是逆向投资策略?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利维摩尔认为逆向投资策略就是投资者通过衡量一般投资大众的意见,当发现大众的观点、认识、方法和思维趋向一致,达到极端不合理的状况时,所采取的反其道而行之的交易策略。它的基本逻辑是:如果群众持有某种看法,而且每个人都根据那个看法采取行动,那么市场上就没有新资金可以继续推动股价朝那个方向前进,那么此时利用极端意见,就很有把握从中短时间内获得巨大利润。

关于这个操作思路,杰西·利维摩尔已经成功地进行了验证:“在杰西·利维摩尔加码空单的第二天,传来了旧金山大地震的消息。关于对消息的反应,权威人士趋向一致的观点为:不要管消息是好是坏,而是要看市场的反应。意外的是,面对一场可怕的大灾难,杰西·利维摩尔面临的股市并没有反映真实的状况,开盘时仅下跌了几点。这时杰西·利维摩尔坚信:‘大盘并非总是立刻就说真话’,因此他继续保留着空单。让人敬佩的是,在隔天传来了完整的报道以后,在市场反应仍没有应有的那么强烈的情况下,杰西·利维摩尔仍坚信自己的信念并再次加码放空一倍。不久,市场终于反映了现实,这时杰西·利维摩尔全部回补,短短几天赚得了极大的利润。”

当然,现在的投资者大多推崇顺势操作,顺势操作交易理念也日渐成熟,然而在众多的假突破日益增多之际,作为一名合格、出色的交易者只运用顺势交易策略参与交易显然有些不足。尤其是在期货市场里,如果你不能及时察觉顶部的异常,那么你不仅不能利用难得的机会获取暴利,反而会使整个趋势中辛苦赚来的利润,在一天或几天内大幅消失。

因此,投资者应该学习一下杰西·利维摩尔的这种逆向操作思维,当然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逆向投资思维打破了以往大众循环式的思维模式,即牛市期间高度兴奋,熊市期间极度压抑。这个转变无疑对投资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磨炼是无法达成的。其次根据绝大多数投资者的分析习惯,在需要运用逆向投资策略的时候,无论是基本分析还是技术分析,它都保持完好发展势头,几乎没有任何征兆,而这时能够帮助投资者分析和决策的只能是大众心理分析和逆向思维。然而,心理分析和逆向思维恰恰又是众多投资者所欠缺和难以掌握的,因为心理分析和逆向思维的运用,不仅需要投资者保持视角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还需要从人性角度和现实角度去观察问题。最后,逆向投资策略的实行也需要投资者合理的资金管理方法,需要严格的执行操作能力,更需要打破常规的莫大勇气!毕竟在市场大众意见趋向一致时,它在短期内推动的力量是极其快速和巨大的,一旦交易者无法承受这个压力,那么极有可能又会随大众趋势而行,以致放弃逆向投资策略。

2. 从投资中赚钱的诀窍——评估整个市场和它的趋势

从实际操作中杰西·利维摩尔明白了一个道理:赚大钱不是靠股价起伏,而是靠主要波动,更确切地说也就是不靠解盘,而靠评估整个市场和市场趋势。能够同时判断正确又坚持不动的人很罕见,利维摩尔发现这是最难学习的一件事情。但是股票作手只有确实了解这一点之后,他才能够赚大钱。

杰西·利维摩尔发现,他的想法从来都没有为他赚过大钱,倒是当他持股观望的时候,却赚了大钱。杰西·利维摩尔因此明白投资成功的重点在于评估整个市场和它的趋势。

对此,他说:“我学到的差不多就是这些——研究总体情况,建立仓位,并且坚持不动。我能够没有半点不耐烦地等待,也能够毫不动摇地面对下跌,因为我知道这只是暂时现象。”

“没人能够抓住所有的波动。在多头市场里,投资人的游戏就是买进后捂着,直到你认为多头市场已近尾声。”

“(关于做波段)我知道如果我这样做,可能就会失掉我的仓位,从而肯定会失去赚大钱的机会。”

3. 个股趋势跟随大盘趋势——以研究大盘趋势为基础

杰西·利维摩尔在做交易时一定不会忘记一个原则,那就是以研究大盘趋势为基础。他一定要等到大盘上涨时,才开始买进,或者在大盘下跌时,才开始放空。利维摩尔说世界上最强、最真实的朋友,那就是大盘趋势。当市场犹疑不决或是上下震荡的时候,他总是待在场外。

事实上,在利维摩尔整个的投资生涯中,他一直不遗余力地一再重复这些原则:一厢情愿的想法必须彻底消除;假如你不放过每一个交易日,天天投机,你就不可能成功;每年仅有寥寥可数的几次机会,可能只有四五次,只有这些时机,才可以允许自己下场开立头寸;在上述时机之外的空当里,你应该让市场逐步酝酿下一场大幅运动。

利维摩尔认为,个股的大波动取决于整个市场的基本形势,确定我们做交易的市场性质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有必要。我们需要等到大盘进入多头趋势再做多股票,大盘进入空头趋势再做空股票。他在这里强调了市场大趋势的重要性。

“显然,要做的事是在多头市场看多,在空头市场看空。

“这是我第一次按照绝对有远见的计划进行操作,考虑整个市场,而不是一两种个股。”

“我预计整个大盘会下跌,不管背后有没有炒作集团,任何一只股票都不例外。”

“自从市场开始按照我的方向走的时候,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我有了盟友——世界上最强大、最真实的盟友:(市场的)基本形势。他们竭尽全力帮助我,或许他们在调动预备队方面有时慢了一些,但是他们很可靠,只要我不是太没耐心的话。我不是拿报价纸带的分析技巧或第六感来赌运气,我在遵照实际情况行事。我对事情必然性的思维定式在替我赚钱。”

4. 追随领头羊——强势的股票带来最大的收益

利维摩尔喜欢买入那些最强势的股票,它们是行情的领头羊。他提示投资者,操作时一定要追随领头羊,特别是那些领头行业和强势行业中的领头股票。

一般来说,领头羊股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突破阻力区域、率先创造新的最高价格,或是在熊市末期率先突破盘整区域进入多头趋势、率先创出股价新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高利润的行业将衰落,而另一些行业又将进入高速发展期,但是上一轮牛市的领头羊很少能继续成为今天的领头羊。

要抓住领头羊股票就要保持思想的灵活性,记住,今天的领头羊也许不是2年之后的领头羊。正如妇女的衣服、帽子、人造珠宝的时尚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股票市场也不断抛弃过去的领头羊,新领头羊取代了旧领头羊的位置。以前牛市中的领头羊股票很难成为新的牛市中的领头羊股票,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经济和商业情况的变化将产生更大预期利润的新的交易机会。

那么怎样具体辨识领头羊股票呢?利维摩尔给出了我们答案:

“当我注意到那些行情的领头股票从最高点开始下跌——很多个月首次出现——并不再回头时,我早已预期的警告就来临了。这些股票的下跌势头明显很快,这一点清楚地说明我有必要调整我的交易策略。”

“那些股票已跟随趋势数月。如果这些股票停止跟随趋势——尽管牛市仍然强劲,就意味着对于这些特定的股票而言,其牛市行情已结束。对于其他的股票来说,其趋势仍是明显上升的。”

5. 完善资金管理——执行向上的金字塔买入原则

利维摩尔提醒投资者,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资金管理,特别是在资金量并不大的情况下。

有一个事实是,股票的价格永远不会太高,高到让你不能开始买进,也不会低到不能开始卖出。但是在第一笔交易后,除非第一笔出现利润,否则别做第二笔。利维摩尔说,如果你的头笔交易已经处于亏损状态,就绝不要继续跟进,绝不要摊低亏损的头寸,一定要把这个想法深深地刻在你的脑子里。只有当股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才继续购买更多的股份。如果是向下放空,只有股价符合预计向下走时,才一路加码。这对国内那些动辄补仓摊平的投资者来说应该有一点启示。

而对于股票的买入,利维摩尔认为,投资者不应该一次把所有资金全部都投入进去,而要考虑到出错的可能。我们需要等待股价走势自己来证明我们对趋势判断的正确性。他建议当股价像我们希望的那样上涨的时候,分批买入,仓位由小到大。

关于金字塔买入原则,利维摩尔给了投资者如下提示:

“在开始行动时,除非你确信情况完全正确,否则全部买进或卖出是很不明智的。”

“在第一笔交易之后,除非第一笔出现利润,否则不要做第二笔,要等待和观望。”

“这是一种简单的算术,用来证明赢的时候下大赌注、输的时候只输小钱的做法是明智的。当然,如果按我说的方法下赌注的话,他总是能够赢得大赌注。”

6. 投机行为不是赌博——投机是智慧与情商的综合游戏

利维摩尔的母亲在儿子赚足1万美元时,劝儿子用这笔钱做踏实的生意,而利维摩尔回答说:我并不是在赌博,投机是一场精确的计算。

利维摩尔认为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操作股票。愚蠢、懒惰、情绪有欠平衡,尤其是想一夜致富的人,不适合从事这一行。冷静的头脑是操作成功的关键素质,唯有如此才能维持健全的精神平衡状态——不被希望或恐惧牵着鼻子走。利维摩尔认为以下3种特质不可或缺。

(1)控制情绪,控制影响每一位交易人的心理层面。

(2)拥有经济学和景气状况基本面的知识,这是了解若干事件对市场和股价可能造成什么影响的必要智慧。

(3)保持耐心,愿意放手让利润愈滚愈大是杰出交易人不同于平庸交易人的特质。

另外,他认为以下4种关键技能和特质也是必备的:

①观察——只看事实资料。②记忆——记住关键事件,以免重蹈覆辙。③数学——了解数字和基本面。这是利维摩尔天赋异禀的才能。④经验——从你的经验和错误中学习。

对此,利维摩尔解释说:

“价格像所有其他的事情一样,会沿着抵抗力最小的路线进行。如果上涨的阻力比下跌的阻力小,价格就会上涨;反之亦然……我只是去了解价格最可能移动的方向。我也用额外的测试,检讨我自己的交易,以便决定重要的心理时刻。在我开始操作之后,我是用观察价格行为的方式来做这一点。”

“观察、经验、记忆和数学——这些就是成功交易者必须依靠的事情。他不但必须观察精确,还要随时记住所观察到的一切。他不能赌不合理性或不能预期的事情……他必须始终根据可能性来下赌注——也就是尝试预测可能性。”

此外,利维摩尔认为频繁交易(每天或者每个星期操作)的投资者,是不会取得太大的成功的。操作股票获利的时机有许多,但有些时候,应该缩手不动,绝不操作。当市场缺乏大好机会,经常休息和度假是很明智的选择。因为在纷纭的市场中,有时退居场边当个旁观者,可以比日复一日不断观察小波动,更能看清重大的变化。

<趣味延展>

对于杰西·利维摩尔,可能很多投资者都不太熟悉,事实上他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投机家,曾被美国经济新闻媒体称为“少年赌客”。在20世纪初利维摩尔通过投机股票和农产品市场赚了几千万美元;在1个月的交易中赚取过1 000万美元的利润;甚至在3个小时的市场搏杀中,赚进20万美元——这在当时被人们视为一个天文数字,要知道那时美国人的年均收入,不过才1 000美元。

杰西·利维摩尔,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投机家。他于1877年7月26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他出身贫寒,其父是一位一直在与新英格兰那富有挑战性的土地苦苦抗争的农夫,但利维摩尔却不甘于与父亲相同的命运。

1893年,16岁的杰西·利维摩尔初涉股市就取得成功,从此他走上职业交易者的道路。当赚到第一个1 000美元时,利维摩尔辞去了工作,将所有时间都用于投机商号进行股票投资。1 000美元实际上对于当时的投资商号也不算一笔多大的财产,但要命的是利维摩尔每次都能在资金的一进一出中收获巨大的利润——他的第一次交易利润高达63%!

190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当此之际,大银行家摩根开始介入,力挽狂澜,他的举措之一就是以个人身份请利维摩尔停止做空,因为利维摩尔在恐慌期间一天卖空就赚了300万美元,这是国家无法承受的。利维摩尔答应摩根的第二天即反手做多,而在J·P·摩根出面向困难的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后,市场也开始反弹,利维摩尔又大赚了一笔。

1909年,威尔逊总统邀请他到白宫,请他把自己的棉花期货平仓以救国急。不过后来利维摩尔因为听信所谓的专家意见而输得非常惨,超过9/10的本钱蒸发掉,以至于被迫卖掉2条游艇还债。此后一段时间他在股市上也连受挫折,以至于债台高筑,“那几年是很长的一段贫困岁月,1911—1914年(1914年7月31日至12月中旬,纽约的证券交易所一度关闭),没有钱可赚,根本没有机会,所以我的情况比以前更糟糕”。他欠下的债务高达百万美元。在巨额债务的压力下,他在股市中的操作屡屡出错。不得已,他宣布破产。

1915年年初,“战争新娘”的景气带动市场开始好转,债务压力解除后的利维摩尔凭借别人给的购买500股的机会,在伯利恒钢铁上坚决做多,再次赚到14万美元。1916年,他通过做多和适时卖空,赚了大约300万美元。1917年时他再回纽约,还清了所有积欠的债务。为避免再度一文不名,他拨出一些钱给他妻子和儿子各自成立了信托基金。这是利维摩尔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

但杰西·利维摩尔最著名的一次投资是当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即将来临之际,利维摩尔通过“宏观经济分析”,预判英美两国中央银行即将提高市场利率而大肆卖空股票。因此,当大多数投资者的巨额财富化为乌有时,利维摩尔却悠闲自在地喝着香槟酒。为此,一部分金融历史学家甚至将1929年的美国股灾归咎于他,因为当时的利维摩尔绝对有控制整个市场的实力。

就这样,利维摩尔经历过多次暴富和破产,在资本市场中多次“淬火”之后形成了一整套的操作理念,比如探测法和金字塔交易法,被广泛地效仿。

《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

马克·泰尔

<名著导读>

《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一书试图探讨和总结两位顶尖投资大师的投资方法,要知道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理念截然不同,如果有什么是他们都会做的,那它可能就是至关重要的,也许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

本书作者马克·泰尔认为“习惯”就是投资哲学。马克·泰尔细心地比较和研究巴菲特和索罗斯的“信仰、行为、态度和决策方法”,发现了两人的许多共同之处,并据此总结出了“23种两人均虔诚奉行的思考习惯和方法”。他认为,只要一个投资者学习和借鉴了这23个习惯,根据自身情况发展了自己的投资哲学并养成了自己的投资习惯,他或她也能成为投资市场中的胜利者。此外,马克·泰尔在《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一书中还指出投资失败者的原因。泰尔认为,投资者普遍被“7种致命的投资信念”迷惑了,也就是对预测、权威、内部消息、分散化、冒险、工具或必然性的盲信。投资者们要做的不是膜拜专家、寻找秘诀或跟风逐流,而是发展和完善一整套属于自己的根本性投资方法和准则——也就是一种“投资哲学”。

事实上,马克·泰尔本人就是这个学习过程的受益者。泰尔原本是一位澳大利亚籍作家和商人,他从1991年开始编辑出版投资业务通讯《世界金融分析家》,同时也是《市场周期的本质》、《如何获得第二张通行证》和1974年澳大利亚畅销书《理解通胀》的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他是一位营销顾问和律师,曾协助创办了5家极为成功的投资刊物。后来,他采纳了沃伦·巴菲特和乔治·索罗斯的制胜投资习惯,卖掉了手中的所有商业权益,从此专事投资。

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我喜欢目前自己所从事的一切,并对此始终深信不疑。作为一个彻底的实用现实主义者,我只对现实感兴趣,从不抱任何幻想,尤其是对自己。

——沃伦·巴菲特

哈佛的一些大学生问我,我该去为谁工作?我回答,去为那个你最仰慕的人工作。2周后,我接到一个来自该校教务长的电话。他说,你对孩子们说了些什么?他们都成了自我雇佣者。

——沃伦·巴菲特

<理论精读>

1. 7种致命的投资信念——纠正你的投资误解

致命投资信念一:要想赚大钱,必须先预测市场的下一步动向。

索罗斯承认:“我在金融上的成功与我预测事件的能力完全不相称。”

巴菲特呢?他对市场下一步将如何变化根本不关心,对任何类型的预测也毫无兴趣。对他来说,“预测或许能让你熟悉预测者,但丝毫不能告诉你未来会怎样。”

致命投资信念二:“权威”信念——即便我不会预测市场,总有其他人会,而我要做的是找到这么一个人。

如果你真的能预见到未来,你是站在房顶上大声谈论它,还是闭紧嘴巴,开一个账户然后大发横财?

媒体“权威”是靠谈论投资、出售建议或收取资金管理费来赚钱的。但正如约翰·特雷恩在《点石成金》中所说:“一个知道如何将铅字变成黄金的人是不会为每年100美元的报酬把这个秘密告诉你的。”更别说在电视上免费告诉你了。

致命投资信念三:“内部消息”是赚大钱的途径。

就像巴菲特说的:“就算有足够的内部消息和100万美元,你也可能在1年内破产。”

致命投资信念四:分散化。

索罗斯的成功要诀与巴菲特的完全一样:用大投资创造远高于其他投资潜在损失的巨额利润。

分散化策略和效果则恰恰相反:你持有许多公司的少量股票,就算其中的1只股票疯涨,你的总资产可能也变化不大。

致命投资信念五:要赚大钱,就要冒大风险。

成功投资者是很不喜欢风险的,他们会尽可能回避风险,让潜在风险损失最小化。

致命投资信念六:“系统”信念,某些地方的某些人已经开发出了一种能确保投资利润的系统——技术分析、原理分析、电脑化操作、江恩三角,甚至占星术的神秘组合。

致命信念七:我知道未来将会怎样,而且市场“必然”会证明我是对的。

这种信念是投资狂热的一个常见特征。

那些相信自己只有预见到未来才能赚钱的投资者在寻找着“正确”的预测方法,那些执迷于这个致命投资信念的投资者认为他们已经知道未来将会怎样。当狂热平息后,他们已经失去了大部分资本——有时候还有他们的房子和衣服。

2. 20种制胜的投资习惯——习惯决定投资前途

(1)投资大师:相信最高优先级的事情永远是保住资本,这是他的投资策略的基石。投资大师重视的是长期效益。不会把他的每一笔投资都看成离散的、个别的事件。

失败的投资者:唯一的投资目标是“赚大钱”。结果,他常常连本钱都保不住。

(2)投资大师:作为习惯的结果,他是风险厌恶者。对投资大师来说,风险是有背景、可衡量、可管理的,也是可回避的,风险与知识、智力、经验和能力有关。

失败的投资者:认为只有冒大险才能赚大钱。

(3)投资大师:他有他自己的投资哲学,这种哲学是他的个性、能力、知识、品位和目标的表达。因此,任何两个极为成功的投资者都不可能有一样的投资哲学。

失败的投资者:没有投资哲学或相信别人的投资哲学。

(4)投资大师:已经开发并检验了他自己的个性化选择,购买或抛售投资系统。

失败的投资者:没有系统,或者不加检验和个性化调整地采纳了其他人的系统(如果这个系统对他不管用,他会采纳另一个还是一样对他不管用的系统。)

(5)投资大师:认为分散化是荒唐可笑的。恐惧源自结果的不确定性,而投资大师只有在他有充分理由相信会得偿所愿的时候才会投资。由于他们的投资组合是集中化的,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精力高度且高效地集中在甄别正确的投资对象上。

失败的投资者:没信心持有任何一个投资对象的大头寸。

(6)投资大师:憎恨缴纳税款和其他交易成本,投资大师会把所有可能影响他的净资产的事情考虑在内,巧妙地安排他的行动以合法实现税额最小化。

失败的投资者:忽视或不重视税收和其他交易成本对长期投资效益的影响。

(7)投资大师:只投资于他懂的领域。

失败的投资者:没有认识到对自身行为的深刻理解是成功的一个根本性先决条件。很少认识到盈利机会存在于(而且很有可能大量存在于)他自己的专长领域中。

(8)投资大师:从来不做不符合他标准的投资。可以很轻松地对任何事情说“不!”

失败的投资者:没有标准,或采纳了别人的标准。无法对自己的贪婪说“不”。

(9)投资大师:不断寻找符合他标准的新投资机会,积极进行独立调查研究。只愿意听取那些他有充分理由去尊重的投资者或分析家的意见。

失败的投资者:总是寻找那种能让他一夜暴富的“绝对”好机会,于是经常跟着“本月热点消息”走。总是听从其他某个所谓“专家”的建议。很少在买入之前深入研究一个投资对象。他的“调查”就是从经纪人和顾问那里或昨天的报纸上得到最新的“热点”消息。

(10)投资大师:当他找不到符合他的标准的投资机会时,他会耐心等待,直到发现机会。

失败的投资者:认为合适的时候都必须在市场中有所行动。

(11)投资大师:在做出决策后即刻行动。对巴菲特和索罗斯来说,作出投资决策就像是在黑与白之间作出选择。不存在灰色阴影:一项投资要么符合他们的标准,要么不符合。如果符合,他们就会迅速行动。

失败的投资者:迟疑不决。

(12)投资大师:持有赢钱的投资,直到事先确定的退出条件成立。不管你在一笔投资中投入了多少时间、心血、精力和金钱,如果你没有事先确定的退出策略,一切都可能化为乌有。这些退出策略有一个共同点:对投资大师来说,它们都是不带情绪色彩的。

失败的投资者:很少有事先确定的退出法则。常常因担心小利润会转变成损失而匆匆脱手,因此经常错失大利润。

(13)投资大师:坚定地遵守他自己的系统。如果一个投资者使用了一个与他的性格完全不符的系统,他会遭遇惨败,即使这个系统对其他人来说非常有效。

失败的投资者:总是“怀疑”他的系统,如果他有系统的话。改变标准和“立场”以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

(14)投资大师:知道自己也会犯错。在发现错误的时候即刻纠正它们。由于保住资本是投资大师的第一目标,它们最重视的实际上是回避错误并纠正已经犯下的错误,盈利只是第二位的,因此很少遭受大损失。

失败的投资者:不忍放弃赔钱的投资,寄希望于“不赔不赚”。结果经常遭受巨大的损失。

(15)投资大师:把错误看成学习的机会。当投资大师犯了错误,他会首先承认错误,立刻采取行动减轻错误的负面影响。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完全对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负责。

失败的投资者:从不在某一种方法上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因此也从不知道如何改进一种方法。总在寻找“速效药”。

(16)投资大师:随着经验的积累,他的回报也越来越多……现在他似乎能用更少的时间赚更多的钱。因为他已经“交了学费”。

失败的投资者:不知道“交学费”是必要的。很少在实践中学习……容易重复同样的错误,直到输个精光。

(17)投资大师:几乎从不对任何人说他在做些什么。对其他人如何评价他的投资决策没兴趣也不关心。

失败的投资者:总在谈论他当前的投资,根据其他人的观点而不是现实变化来“检验”他的决策。

(18)投资大师:成功地将他的大多数任务委派给了其他人。

失败的投资者:选择投资顾问和管理者的方法同他做投资决策的方法一样。

(19)投资大师:花的钱远少于他赚的钱。

失败的投资者:有可能花的钱超过他赚的钱(大多数人是这样)。

(20)投资大师:把他的钱投到了他赖以谋生的地方。例如,沃伦·巴菲特的财产有99%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份,乔治·索罗斯也把他的大部分财产投入了量子基金。他们的个人利益与那些将钱托付给他们的人是完全一致的。

失败的投资者:投资对他的净财产贡献甚微。实际上,他的投资行为常常威胁到他的财富。他的投资(以及弥补损失的)资金来自于其他地方:企业利润、薪水、退休金、公司分红,等等。

<趣味延展>

奥马哈是一个普通的、看不到有任何特色产业的美国中部小城,但是每年5月初这个小城都有一次沸腾——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大会,届时来自全球巴菲特迷们都赶到美国赴“朝圣”之旅,一睹大师风采。事实上,从世界各地前来参加哈撒韦公司股东年会的人数逐年增加。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有个有趣的开幕节目,就是在大会正式开始前播放一个精心制作的视频短片。节目内容包括公司最新情况、公司为股东们做了什么,而作为董事会主席,“股神”巴菲特也不时客串表演,让股东们见识了投资大师的幽默。

2009年的节目比较有趣,巴菲特演的是床垫推销员。2008年公司业绩不佳,标准普尔指数下滑了37%,创下1937年以来的年度最大跌幅。由于在石油、金融公司方面的投资失误,伯克希尔公司2008年盈利下滑了32%,也是其近20多年来的最差“成绩”。

因此在“演出”中,巴菲特就因为没有带伯克希尔公司更上一层楼而被董事会赶出门,他改行到旗下内布拉斯加家具市场卖床垫。一名看起来谨慎、挑剔的中年妇女来选床垫,对品质的要求是“持久、安全有保障”(巴菲特选择股票的要求)。巴菲特欣然推荐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沃伦”床垫,顾客试躺之后断然拒绝,理由是“起伏太多,反弹太慢”(喻指巴菲特所投资股票的特点)。

巴菲特于是推荐了另一款名为“紧张的奈利”的床垫。巴菲特神秘兮兮地告诉顾客,这款床垫有一项独特的设计——床垫里面可以藏贵重物品。巴菲特掀开自己躺过的样品床垫,顾客赫然看见一叠现金、股票,不禁眼前一亮,立马决定就要这个样品。巴菲特不得不趁着顾客付钱的时候偷偷从床垫中拿出他的“私人藏品”——除了钱、他爱吃的巧克力,还有几本《花花公子》杂志。巴菲特的表演赢得满场的笑声,股东们对于他独特的沟通方式给予掌声。 jRBBOQqgZtC+ahx0m5nU8apsSnMZvt1zzLBrnF3I780Z90Vojq9Ef1742Ru0nJ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