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不倒
有位名人说过这么一段话:你认为自己被打倒,那你就是被打倒了;你认为自己屹立不倒,那你就屹立不倒;你想胜利,又认为自己不能,那你就不会胜利;你认为你会失败,你就会失败。成功的获得往往源于个人求胜的意志与信心,强烈的信念可以使一个零起点的人攀向人生的顶点,看完吴士宏的奋斗故事,你就会对这一成功法则深信不疑。
吴士宏最初只是一个“毫无生气甚至满足不了温饱的职业护士”,后来她的头衔是IBM华南区的总经理、微软中国总经理、TCL集团常务董事及副总裁,这一系列人生转折的发生便在于其秉承的奋斗不息的信念。
吴士宏生于20世纪60年代,曾为北京椿树医院护士。用吴士宏自己的话说,年轻时她除了自卑地活着,一无所有。她自学高考英语专科,当她还差一年毕业时,她看到报纸上IBM公司的招聘启示,于是她通过外企服务公司准备应聘该企业。在此前外企服务公司向IBM推荐过好多人都没有被聘用,吴士宏虽然没有高学历,也没有外企工作的经验,但他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绝不允许别人把我拦在任何门外”。
面试非常严格。两轮的面试和一次口试,吴士宏都顺利地过关。最后主考官问她会不会打字,她条件反射地说:“会!”
“那么你一分钟能打多少?”
“您的要求是多少?”
主考官说了一个标准,吴士宏马上承诺说可以。因为她环视四周,发现考场里没有一台打字机,果然,主考官说下次录取时再加试打字。
实际上吴士宏从未用过打字机。面试结束,吴士宏飞也似地跑回去,向亲友借了170元买了一台打字机,夜以继日地练了一个星期,双手累得连吃饭也拿不住筷子,吴士宏竟奇迹般地练就了专业打字员的水平,以后好几个月她才还清了这笔对她来说不小的债务,而IBM公司却一直没有考她的打字功夫。
吴士宏就这样成了这家世界著名企业的一个最普通的员工。
在IBM最初的工作中,吴士宏扮演的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沏茶倒水,打扫卫生,完全是体力劳动。她曾感到非常自卑,吴士宏仅仅为身处这个安全而又温饱的环境而感宽慰。
然而接着发生的几件事情打击了她。有一次吴士宏推着平板车买办公用品回来,被门卫拦在大楼门口,要检查她的外企工作证。吴士宏没有证件,于是僵持在门口,进进出出的人们投来的都是异样的眼光,她的内心充满了耻辱感,但却无处发泄,吴士宏暗暗发誓:“这种日子不会久的,绝不允许别人把我拦在任何门外。”
还有一件事重创了吴士宏的自尊心,有个香港女职员,资格很老,她动辄驱使别人替她做事,吴士宏自然成了她驱使的对象。有天香港女职员满脸阴云,冲吴士宏过来:“Juliet(吴士宏的英文名),如果你想喝咖啡请告诉我!”吴士宏惊诧之余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香港同事接着劈脸喊道:“如果你要喝我的咖啡,麻烦你每次把盖子盖好!”吴士宏这才明白,她把吴士宏当作经常偷喝她咖啡的人,这种受辱的经历彻底激发了吴士宏奋斗的决心。事后吴士宏对自己说:有朝一日,我要有能力去管理公司里的任何人,无论是外国人还是香港人。
自卑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转化为升华一个人的强大动力。吴士宏迫切地想要改变现状,从而让自己从最低处挣扎出来。她每天比别人多花6个小时用于工作和学习,于是,在同一批聘用者中,吴士宏第一个做了业务代表。接着,艰苦的付出又使她第一批成为本土的经理,然后又成为第一批去美国本部做战略研究的人。最后,吴士宏又第一个成为IBM华南区的总经理。在她升迁的过程中,信念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1998年2月18日,吴士宏坐上了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座位,全权负责包括香港在内的微软中国区业务。据说为争取她加盟微软,国际猎头公司和微软公司做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努力。吴士宏在微软仅仅用7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年销售额的130%。
在中国信息产业界,吴士宏创下了几项第一:她是第一个成为跨国信息产业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的内地人;她是唯一一个在如此高位上的女性;她是唯一一个只有初中文凭和成人高考英语大专文凭的总经理。在中国经理人中,吴士宏被尊为“打工皇后”。
1999年6月吴士宏辞去微软的职务,10月11日宣布加盟大型国有企业TCL集团。吴士宏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选择TCL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长期以来的愿望就是,将国外优秀企业引入中国或将中国优秀企业推向国外。她立志要把TCL这个本土品牌推广到国际市场。
人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只发挥了很少一部分,而在信念的支持下,有可能全部发挥出来,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能力简直就是一个处于潜伏期的活火山,一旦有足够的信念诱使其喷发,必将产生巨大的能力。
与困境斗,并成为赢者
美国创富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致富的秘诀是让自己的心灵充满积极的思想。蒙利根便是希尔这种理论的实践者。蒙利根意欲投资薄饼的生意,但几乎每一个人都告诉他:“你完全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你不可能做成薄饼的生意。”但蒙利根对这些议论不以为然,他积极地规划着自己未来生意的图景。终于他排除万难,于1962年在密歇根州开设第一间“多棉劳”薄饼店。30年后,他在全球拥有5000多家分店,成为“薄饼大王”。
富人之所以能够冲破重重险境变身为他们意欲想成为的人,便在于他们永远保持积极的思想,正是这样一种永远向上的进取心,使他们排除万难迈向成功。
进取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拿破仑·希尔研究了美国最成功的500个人的生平,还结识了这些人当中的许多人。他发现这些人的成功故事中都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那就是强烈的进取心。这些人即使屡遭失败但仍旧斗志昂扬,信心不灭。在他看来,只有能克服不可思议的障碍及巨大的失望的人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他的话跟美国发明家布卡·T·华盛顿的话相似:“我明白了,成功的大小不是由这个人达到的人生高度衡量的,而是由他在成功路上克服的障碍的数目来衡量的。”
世界巨豪福勒就是一个令人叹服的典范。
福勒最初的状况很穷,他的母亲生了他们7个孩子,为了生计,他5岁参加劳动,9岁之前就像大人一样以赶骡子为生。但有一天,他母亲的一番话改变了他整个的人生:“福勒,我们不应该这么穷。我不愿意听到你们说:我们的穷是上帝的意愿。我们的贫穷不是由于上帝的缘故,而是因为你们的父亲从来就没有产生过致富的念头。不仅是你们的父亲,我们家庭里任何人都没有产生过出人头地的想法。”
“念头!”这个词沉重地击打着福勒的心房。
福勒开始思考致富。他让关于走向富有的念头占据了全部心思,而把杂念统统抛到脑后。他选择了肥皂业。于是,他像我们现在很多可怜的推销员那样,挨家挨户地推销肥皂。12年之后,他终于有了2.5万美元。正好,福勒获悉供应他肥皂的那家公司要拍卖出售,售价是15万美元。福勒兴奋极了,由于兴奋他竟然忘记了自己只有2.5万美元。他与这家公司达成协议,先交2.5万美元作为保证金,然后在10天之内付清余款,否则,那笔保证金--也就是他的全部财产--将不予退还。福勒兴奋地只说了一个字:“行!”
这时,福勒其实已经把自己逼上绝路,但他感到的不是绝望,而是成功的兴奋。是什么使他如此冒险,就是那个致富的念头,就是他那对人生的积极心态。福勒开始筹钱,由于做了12年的推销员,他在社会上建立起很好的人缘。朋友们借给他11.5万美元,只差1万美元了。但是,这时已经是规定的第10天的前夜,而且是深夜,所以那1万美元就不是个小问题。福勒发愁了。但是,致富的念头,他对人生的积极心态,使他没有失望。他在深夜再次走上街头。成功之后福勒说:“当时,我已用尽我所知道的一切资金来源。那时已是沉沉深夜,我在幽暗的房间中跪下祈祷,祈求上帝引导我见到一个能及时借给我1万美元的人。我驱车走遍61号大街,直到我在一幢商业大楼看到第一道灯光。”
这便是福勒最著名的“寻找灯光”的故事。
这时已是深夜11点。福勒走进那幢商业楼,在昏黄的灯光里看到一个由于工作而疲乏不堪的先生。为了顺利发行那份购买肥皂公司的协议,福勒忘记了一切,心中只有勇气和智慧。他不假思索地说:
“先生,你想赚到1000美元吗?”
“当然想喽……”那位先生因为这个好运气的突如其来而有点惊惶失措。
“那么,给我开一张1万美元的支票,等我归还您的借款时,我将另付你1000美元的利息。”
福勒于是讲述了他面临的困境,并把有关的资料让那位先生看。福勒拿到了1万美元。福勒由此开始,迈进了世界巨富的行列。
通过解读福勒的故事,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为困难折服的积极心态,正是富人迈上成功之路的开始。
用勤奋铺就财富之路
出入高级会所、在高尔夫球场漫步挥杆、只需要招聘几名管理人员便可以挣得盆满钵满、不需要早九晚五地定时出现在办公室……这是很多人对富人的印象,他们一面抱怨自己沦为可悲的穷忙族,一面对富人的“不用勤奋”羡慕嫉妒恨……
然而,事实上,你只是看到了贼吃肉,却没有看到贼挨打,对于大多数富人而言,他们的财富之路便是用勤奋铺就而成的。
1872年,犹太人哈同来到中国上海谋生,当时他24岁,年轻力壮,但除了随身的衣物外,他几乎一无所有。由于身材魁梧,哈同在一家洋行找到一份看门的工作。虽然这是一份地位低下的工作,很多人都对此嗤之以鼻,但是哈同却不那么想,他认为看门赚来的钱是一种报酬,没有丢脸和失身份的感觉。另外,他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份工作是个立足点,今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积蓄力量,最终要找到能赚更多钱的路子。
哈同在当看门工时,非常认真,忠于职守。晚间,他利用一切可用时间阅读各种经济和财务方面的书籍,知识增加很快。老板觉得此人工作出色,脑子精灵,就把他调到业务部门当办事员。哈同一如既往,工作业绩不错,逐步被提升为行务员、大班等。这时,他的收入大为增加了。早怀壮志的他,并没有因此而知足。这正如我国《后汉书·岑彭传》所说的:“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他认为自己创业时机到了,1901年,他找理由离开了这家洋行,自己开始独立经营商行。
哈同自办的商行取名为“哈同洋行”,为了赚取更多的钱,以经营洋货为主。洋货在中国市场上相对竞争品不那么多,消费者难以“货比三家”,因此,他的经营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几年间,他赚了许多钱。
随着资本的增多,哈同没有放缓自己追求的步伐,开始买卖土地和放高利贷业务。他买入的土地往往从一些急于等钱用的人手中获得,所以他把价钱压得很低,卖主不得不就范。接着,他将低价买入的土地租给别人造屋,到一定年限后收回,这样连房产也归他所有了。另外,他自己也投资建造楼房供出租,从中获取惊人的利润。几十年间,他成为大富豪。
哈同的成功就在于他一直马不停蹄地将自己手中的钱进行再投资,让自己的财富越来越多,最终在几年的时间里就赚了很多钱。勤奋的人总是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财之路,他们往往不是那种一味埋头苦干的人。他们善于发现新的机遇,用积累的钱再去进行新的尝试,最终积累的资金越来越多,生活也就越来越富裕了。
一个人想要有钱,躺在床上空想是得不到的。人们总是羡慕那些成功人士怎么那么有钱,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看到他们辉煌的背后付出了怎样的辛劳。当你已经进入梦乡的时候,他们在干什么?当你忙着出去娱乐玩耍的时候,他们又在干什么呢?不要埋怨自己命不好,没有钱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你没有真正地勤劳起来,没有让你的大脑在理财投资上为你工作。
任何财富的积累都是从辛勤工作开始的,没有辛勤的劳动怎么淘得到走向成功的第一桶金呢?开始进行积累的时候,你越勤劳付出,就能越快地得到积累,就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资本的积累,以更快的速度成为可以自由支配财富的人。
幸运只偏爱那些辛勤工作的人,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无不辛苦勤奋,付出巨大的代价。财富的到来岂能如此容易?不然的话,财富哪来的如此巨大魅力,让无数人为之奋斗一生?
塑胶大王王永庆常说:“要常常警惕自己,稍一松懈就导致衰退,经常要有富不三代的警觉。”“一勤天下无难事”。王永庆的这句话贯穿了他整个奋斗的人生。
当2006年这位90多岁的老人终于对工作感到力不从心,想将接力棒传递到下一个人手中的时候,很多人都为他的归隐感到惋惜,一个时代又落下了帷幕,这个名字象征着传奇和无数的勤奋故事。
由于事业上的杰出成就,因此每当人们谈到“王永庆”三个字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企业巨子的传奇形象,联想到的首先是“财富”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问题。人们把焦点集中在他的“致富”和“成功之道”上,“王永庆”三个字,似乎除了名词之外,也是形容词,和白手起家、勤奋坚毅、合理化经营管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永庆每天晚上10点睡觉,2点半起床办公,每周工作100多小时。无数个相似的寂静深夜里,当人们都已在熟睡当中的时候,却是他思考最迅捷的时候,无数的优秀方案在此时诞生。成功了的他都能保持如此勤奋,渴望成为富人的我们,还不应该奋起直追吗?
很多的时候究竟是穷人还是富人并不取决于你的先天条件多好,智商多高,而是取决于你的后天努力,后天的勤奋程度。只有勤恳地付出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积累财富的梦想。
我们一再强调要辛勤工作,才能获得更多,但是很多人对辛勤工作不屑一顾,他们认为不是只要埋头苦干就能赚到钱。是的,只埋头苦干的确不能赚到很多钱,这样的说法也没错,但是他们理解错了,辛勤工作不是埋头苦干,辛勤工作是需要智慧与埋头苦干共同发挥作用的。
辛勤工作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它能够给你带来别人的尊重,得到上级的重用,是你积累财富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没有端正的工作态度怎么能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呢?又怎么能做一个理财高手呢?辛勤工作能给你带来好运,即使身为奴隶,因为任何一个主人都不会将辛勤为他干活的奴隶打死,他们也会喜欢勤奋努力的人,并且善待他们。
不要做眼高手低的人了,不要一心想着一下子发一笔大财,每一个实现了财富积累的人,都是从小事业做起的,没有人一开始就能成为财富的支配者。试想,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人,想要理财投资,是不是要先赚钱呢?如果不赚钱他怎么得到投资的本金?一开始要赚到钱,就必须要辛勤工作。
无论你是高层人士,还是普通员工,只要你辛勤工作,会动脑子,一定可以有所作为。当你赚到越来越多的钱的时候,你就有更多的资本来进行理财投资了。
很多人有一种懒惰的思想,认为要是能够继承父辈的财产自己就可以少奋斗很多年,甚至一辈子都可以不用奋斗了,但是有志之人认为与其继承财产,不如继承他们的辛勤劳动的品质,为自己能够永远富裕打好基础,正所谓受之以鱼,不如受之以渔。
辛勤劳动的人,应该懂得“劳心”与“劳力”的差别,知道赚钱的不容易,更知道只是埋头苦干的行不通,体力活赚钱的不容易,应该想方设法给自己找到更容易得到财富的办法,这样的人很容易成功。他们懂得开源节流的道理,懂得让自己的钱来生钱的道理,因此他们敢做,敢于去投资,这样的人更适合理财,也更容易成为理财高手。
克服惰性是有方法可循的,要在平时多加注意,就可以摆脱自己的惰性,成为一个勤快的人。
承认辛苦的代价,看重愉快的结果。大多数人产生惰性、延误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怕付出代价,哪怕只有一点。就像我们都喜欢干净的厨房,但洗碗却是一件讨厌的活儿,渴望成果却不愿意忍受痛苦的过程。一个好的开端是承认需要付出的代价,但强调工作完成后的结果,肯定这个结果值得付出的代价。比起最终的成就感,这点痛算什么?
提高对辛苦的承受能力。每个人对辛苦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并且都可以一点一点地将其提高。一个好办法就是从小事和相对简单的事情做起,循序渐进,慢慢提高对“辛苦”的承受程度。
凡事要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你知道有什么小事需要你马上去做时,就应立刻去做,一分钟也不要耽误。如果你心里有什么声音告诉你一堆理由妨碍你去完成这件事,不要理会它们,立刻去做该做的事。不要犯嘀咕,做完就完了,只是件小事,不必左思右想。
大事化小。当你已经可以克服小的阻碍完成工作后,只要学会把分量更重的工作划分成很多小的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完成,大的困难也就不在话下了。不过,要确认这些小的部分的确有意义,而不是找借口拖延时间。
不要计划太多,马上动手做。不要花太多时间整理和规划,只着眼于整体,会让你看到做这件事多难多辛苦,你应该找出可以付诸行动的小的突破点,马上开始行动。没有什么大事是一蹴而就的,将一个一个小困难一一攻破,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你的任务就是找到下一步能马上开始做的事情。
不要害怕浪费时间。另一个让很多人束手不前的原因是害怕浪费时间,好像没有把什么事情都安排好就没法开始。其实,只要开始做就不可能是完全的浪费,哪怕失败也是有价值的,从失败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经验。最重要的是,在尝试中,我们除了获得失败,还能获得成功。
劳于心,远非劳于身
勤奋是大多数富人的不二法则,但是,如果你仅仅只知道埋头拉磨,不懂得抬头思考,显然是不够的。
很多成功致富的人,他们对成功要素的理解与我们普通人是不同的。
他们认为,企业家不需要依靠个人的勤奋来争取企业的成功,关键在于他是否有能力让他的下属更加勤奋。所以,他们的心思主要是放在如何将手上的资源最充分地加以利用,而不是对自己最充分地加以利用上。
一位下属在喝醉的时候曾经这样自嘲地对老板说:“讲到勤奋,你不如我;论成功,我根本不敢和你比!这是为什么呢?”老板听了,一脸愕然,然后说道:“为什么你们会以为我应该比你们更加勤奋呢?为什么我非要比你们勤奋才能赚钱呢?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钱是靠勤奋赚来的。尽管我也曾经勤奋过,那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那时候,我替自己的老板工作。在那个年代,我比你们要勤奋、刻苦得多,却没有你们现在所挣的多。在这个社会,大部分的人都勤奋,但不是大部分的人都能够发财!靠勤奋发不了财!”
下属诧异地问道:“发财不是靠勤奋,那靠什么呢?”
老板调侃着说:“既然大家都那么勤奋,难道缺我一个,地球就不转了吗?我的长处,是提供让别人有机会勤奋的工作职位,而不是我要比他们更加勤奋!”
我们有理由相信,勤奋只是成功的其中一个原因,甚至只是人的一种品德,却肯定不是他们取得成功的条件。
人类智慧的进步,让我们有可能既过得舒适,同时又能够享受富足的生活,不再依靠沉重的劳动强度,这要归功于建立在这种智慧基础上的技术和效率。现实早已经证明了这个真理--我们并不比自己的祖先勤劳得多,但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却是他们远远不能相比的!这要归功于什么呢?显然,勤劳并不是唯一的原因,经营这种有别于一般性劳动的行为,为我们解开了其中的疑问,它也是我们要为经营歌功颂德的理由。
还是那句老话:与其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不如多动些脑子!
美国一所著名学院的院长,继承了一大块贫瘠的土地。这块土地,没有具有商业价值的木材,没有矿产或其他贵重的附属物,因此,这块土地不但不能为他带来任何收入,反而成为支出的一项来源--他必须支付土地税。
州政府建造了一条公路从这块土地上经过。一位“未受教育”的人刚好开车经过,看到了这块贫瘠的土地正好位于一处山顶,可以观赏四周连绵几公里长的美丽景色。他同时还注意到,这块土地上长满了一层小松树及其他树苗。他以每亩10美元的价格,买下这块50亩的荒地。在靠近公路的地方,他盖建了一间独特的木造房屋,并附设一间很大的餐厅,在房子附近又建了一处加油站。他又在公路沿线建造了十几间单人木头房屋,以每人每晚3美元的价格出租给游客。餐厅、加油站及木头房屋,使他在第一年净赚15万美元。
第二年,他又大事扩张,增建了另外50栋木屋,每一栋木屋有三间房间。他现在把这些房子出租给附近城市的居民们,作为避暑别墅,租金为每季度150美元。
而这些木屋的建筑材料根本不必花他一毛钱,因为这些木材就长在他的土地上。
还有,这些木屋独特的外表正好成为他的扩建计划的最佳广告。一般人如果用如此原始的材料建造房屋,很可能被认为是疯子。
故事还没有结束,在距离这些木屋不到5公里处,这个人又买下占地150亩的一处古老而荒废的农场,每亩价格25美元,而卖主则相信这个价格是最高的了。
这个人马上建造了一座100米长的水坝,把一条小溪的流水引进一个占地15亩的湖泊,在湖中放养许多鱼,然后把这个农场以建房的价格出售给那些想在湖边避暑的人。这样简单地一转手,他一共赚进了2.5万美元--不过只花了一个夏季的时间。
正是这个有远见及想象力的人,却未受过正规的“教育”。
且让我们牢记富人的这项启示录:只要能开拓性运用各种知识,立即可以拥有财富及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