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民间传说1

妈祖书库

在湄洲岛南面海岸边,有一处石景奇观,叫“妈祖书库”。那里,一片片褐黄色的页石,活像一本本、一叠叠很规格的书,井井有条地堆放着,排列着,像一座收藏丰富的书库。

相传,林默少年时,聪颖好学,读了许许多多书。她曾立誓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征服暴烈的大海,去解开世人常遇的疑难。但是,她能读到的书太有限了。怎样才能如愿以偿呢?她苦思冥想,焚香跪拜。有一天,她在睡梦之中,见到一个鹤发童颜的老翁,对她说:“善良的姑娘,在南海滨的石林中,有一座书库,藏着许许多多奇书。不管是谁,只要读遍那些书,就会成为无所不能的人。但是,那些书只允许你一人看,不可带走,不可外传。如果不慎传给歹人,天下就永无安宁之日了。切切记住!”

第二日大早,林默依着老翁指引的方向,果然在莽莽石林中找到了书库。那里,各种奇书琳琅满目,金页银字,每一册书上都记着最深奥的学问、最高明的法术,都是人间绝对见不到的。林默看到日头西沉,才读完一叠,剩下的想带回家去细读。但她记起老翁的吩咐,赶紧把书放回原处。低头一看,真奇怪,刚才读过的书册已经变成石头了。

几个月后,林默把书库里的书全都读遍了,那些书也全都化成了石块,依然整整齐齐地摆列着。

以后,林默成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她升天后,人们就把那个书库叫做妈祖书库。上辈人说:如果天下第一善良的人到那里,那石头书册又会变为可翻可看的宝书,就会从那里学到济世解难安天下的本领呢!

灶神的故事

从前,有个张三,娶了房媳妇叫郭丁香。郭丁香人品好,又能干。夫妻俩互敬互爱,日子越过越富。

张三有个表妹心眼不正,七唆八挑,弄得张三疑心丁香偷人,把她休了。

郭丁香无辜被休,恨死了那个女邪货,不由得边拜边说:“拜拜东楼往西倒,拜拜西楼往东歪,我的财宝跟我走,鸡鸭鹅猪跟我来。”就出走了。

张三娶了表妹,家财一天天败落,后来又发了一场天火,烧得片瓦不存,张三的眼睛被熏瞎了,表妹也跟着别人跑了。张三只有沿门乞讨,流落四方。

有一天下着鹅毛大雪,张三来到一家黑漆门楼前高叫:“可怜可怜瞎子吧!”那家主妇开门一看,于心不忍,就把他带了进去,让他坐在灶门口烤火。主妇还动手擀面条,切得细细的,下到锅里团团转,盛到碗里像丝窝,加上葱花鸡蛋。张三接过来,吃得喷喷香。张三吃完面条,在碗底上摸到一个戒指,一摸,心中犯了疑。就听妇人说道:“不记得这个戒指吗?擦擦你的眼睛看。”张三心想,我是个瞎子,怎么看得见?不过吃了人家的面,只好照人家说的办。说来也怪,戒指一擦眼皮,两眼就能看见了。哎呀,站在面前的正是郭丁香。

张三无脸见人,一下拱到灶里烧死了。烧剩得的破布变成了抹布,骷髅变成了吊子,手骨变成了锅铲、勺子,脚骨变成了火钳、火叉。玉皇大帝说他临死做了件好事,封了个灶王爷。

从此,郭丁香每做一餐饭,总要盛一碗放在灶台上给张三吃,仍尊他为一家之主。后来就形成风俗习惯。郭丁香死后,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孔子和如来佛

如来佛的额头上,有一个肉疙瘩,是孔子用手指给弹的。

一天,孔子刚走进一座佛堂,就听见有人叫他:“孔仲尼,孔仲尼,你过来。”孔夫子闻声四处寻找,佛堂内没有一个人,只有泥塑木雕的如来佛坐在莲座儿上对着他笑。孔子走上前,指着他的鼻子说:“是你叫我?”如来佛哈哈大笑起来:“你是圣人,我是佛祖,今天相逢,我俩比试比试怎么样?”

孔子看着如来佛,心想,你是神,我是人,你有神法,我有人的办法,未必会输。主意已定,孔子就爽快地应道:“好哇,我们比什么?”如来佛说:“我们就念字吧,谁猜对了,就在对方的额头上弹三下;猜错了,就挨三下。”

孔子一听,挺高兴,心想,认字是我的专长,没什么怕的。孔子走到供桌前,拿起香头儿,用香灰画了一个“矮”字。如来佛一看,马上说:“这不是‘矮’字吗?这么简单,还来考我!”孔子说:“不对,这不是‘矮’,是‘射’字,左边是个‘矢’字,矢就是箭;右边一个‘委’字,表示人。这个人拿着弓箭,不是‘射’又是什么呢?”说得如来佛哑口无言,只好伸着脖子,让孔子弹他的额头。孔夫子心中暗暗思量,平时你神气得够呛,这下我可不会饶你。他爬到如来佛身上,使上全身力气,在如来佛额头上狠狠地弹了三下。这三下弹得如来佛眼睛直冒金星,额头上顿时起了一个肉疙瘩。如来佛心想,好哇,你孔子下手这样重,我一定要让你知道我的厉害。他忍着痛,拿起香头儿,在香炉碗里画了一个字叫孔子猜。孔子一看,说:“这是‘射’字。”如来佛一把抓住孔子:“这下让你也尝尝我的三下!”孔子有点儿心慌,忙分辩:“是‘射’字,怎么错呢?”如来佛用手指点着“射”字说:“左边是‘身’,右边是‘寸’,身子只有一寸长,应念作‘矮’,不是‘射’。”说完,如来佛摸摸额头上的红疙瘩,闭上眼睛,运足一口气,准备狠狠地还孔子三下。当他睁开眼要弹时,孔子早已不知去向了。

就这样,如来佛至今额头上还有一个肉疙瘩,他那中指还弯曲着,是要弹孔子脑瓜崩儿。

赵州桥的传说

赵州有两座石桥,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桥是鲁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桥是鲁班的妹妹鲁姜修的。

鲁班和他的妹妹周游天下,到了赵州。远远就看见赵州城黄澄澄的城墙了,走到近处,却见一条白茫茫的河拦住去路。河边上挤了很多人,粜谷的,卖草的,运盐的,贩枣的,往作坊里送棉花的,赶庙会卖布的,挑着担子,拉着毛驴,推着车子,一齐吵吵嚷嚷,争着要渡河进城。河水流得很急,只有两只小船摆来摆去,半天也渡不过几个人。有人等得不耐烦,就骂起来了。鲁班看了,就问:“你们怎么不在河上修座桥呢?”问了几个人,都说:“河十里宽,洄沙多又深,迎遍天下客,没有巧匠人。”鲁班和鲁姜看看河水地势,就决心给赵州人修两座桥。

鲁姜走到哪里总是听见人夸奖她哥哥多巧多能,心里很不服气,心想,这回要跟鲁班赌赛一下,就说修桥两个人分开来修,一人修一座,看谁先修好。天黑开工,鸡叫天明收工,谁到鸡叫还完不成,就算输了。这么说好了,就分头准备起来。鲁班修城南的一座,鲁姜修城西的一座。

鲁姜到了城西,聚集聚集材料,急急忙忙就动手。才半夜工夫,就把桥修好了。她心想这回一定把哥哥比下去了,倒要看看哥哥这会做到个什么样子,就偷偷跑到城南来。谁知到了那里,河还是河,水还是水,连个桥影子都没有,鲁班也不在河边,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她正在纳闷,远远看见南边太行山上下来一个人,赶着一大群绵羊,窜窜跳跳往这边来了。走到近处,一看,那人正是她哥哥,他赶的哪里是一群羊啊,赶的是一块一块雪白细润的石头。鲁姜一看这些石头,心里就凉了。这是多好的石头啊,这要造起一座桥来该多结实,多好看啊,拿自己修的桥跟它比,哪比得过啊!她想,一定要有两手盖过他的,念头一转,就急忙回到城西,在桥栏杆上细细地刻起花来。刻了一会,桥栏杆都刻遍了,牛郎织女,丹凤朝阳,还有数不清的奇花异草……鲁姜看看,心里又得意起来。她沉不住气,又跑到城南来看鲁班。鲁班这时把桥也快修完了,只差桥头还有两块石头没有铺好,她一看,着了急,就尖起嗓子学了两声鸡叫。她这一叫,引得村前村后的鸡也都急急忙忙一齐叫唤起来。鲁班听见鸡叫,赶忙把两块石头往下一放,桥也算修成了。

这两座桥,一大一小。鲁班修的大刀阔斧,气势雄壮,叫做大石桥;鲁姜修的精雕细琢,玲珑秀气,叫小石桥。直到现在。赵州一带的姑娘挑枕头绣花鞋的时候,母亲们还常说:“去吧!到西门外小石桥栏杆上抄几个好花样来!”

赵州一夜修起了大石桥,修的还说不出有多么结实,多么好看,第二天,这事就轰动了远近各州城府县,连住在蓬莱岛上的八洞神仙也都听到了消息。神仙里张果老是个好事的人,听说有这件事,就牵上他的乌云盖顶的毛驴,驴背上褡裢里,左边装了日头,右边装了月亮;又邀上柴王,推上金瓦银把的独轮车,车上载着四大名山,游游荡荡,就来到赵州。到了桥边,张果老高声问道:“这桥是谁修的呀?”鲁班正在桥边察看桥栏桥洞,听见有人问,就回答:“这桥是我修的,怎么啦?有什么不好吗?”张果老指指毛驴小车,说:“我们过桥,它吃得住吗?”鲁班一听,哈哈大笑,说:“大骡子大马只管过,还在乎这一头毛驴、一驾车?不妨事,走你的。”张果老、柴王爷微微一笑,推车赶驴上桥。他们才上去,桥就直晃晃,眼看要坍;鲁班一看不好,连忙跑到桥下双手把桥托住,这才把桥保住。桥身桥基经过这一压不但没有损坏,倒更加牢实了;只是前边桥头被压得向西扭了一丈多远。所以,直到现在,赵州桥还有七八个驴蹄印子,那是张果老留的;三尺多长一道车沟,那是柴王爷推车压出来的;桥底下还有鲁班的两个手印。早年间卖年画的时候,还有鲁班爷托桥的画卖呢!

张果老过了桥,鲁班觉得有眼不识人,越想越惭愧,便把自己一只眼睛用手挖了,放在桥边,悄悄地走了。后来马五儿打从赵州桥路过,看见了,就把眼睛拾起来,安在自己额上。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所以现在木匠做活,到平准吊线的时候也都用一只眼睛。而后人塑马王爷的像,就给塑成三只眼。

鲁班给赵州人造了大石桥,后代的人感念不忘,直到现在,放牛的孩子还在唱:

赵州石桥什么人修?

什么人骑驴桥头过,压得桥头往西扭?

什么人推车桥上走,车轮子碾了一道沟?

赵州石桥鲁班修;

张果老骑驴桥头过,压得桥头往西扭;

柴王推车桥上走,车轮子碾了一道沟。

张飞断鸡

有一天,张飞带着贴身的护兵,走到了徐州城里的一条街上,听见一个老婆婆在说,隔壁的那一家烧鸡店今天早上宰鸡,把她养的两只鸡也偷去一块儿宰掉了。烧鸡店掌柜的不承认。街对过豆腐店的掌柜的走上前来,说:“捉贼捉赃,你这个老婆子有什么证据啊?这不是平白无故地乱咬人吗?再说宰的那些鸡已经拔了毛光不溜秋的,谁是谁的,哪儿搞得清啊?”老婆婆满嘴白沫也讲不清楚,气得哆哆嗦嗦的。烧鸡店掌柜的一见有人在帮着自己,得势起来,说:“她闻到俺的烧鸡香味了,想弄口吃的,嘴馋了口水滴滴的。”说得四周围瞧热闹的人群一片大笑。

张飞却没有笑。他看见这两个人在合伙欺负一个老婆婆,心里头有气,他走过去问道:“啥个事情呀?吵成这个样子。”众人见他虎背熊腰,气概非凡,就七嘴八舌地向他诉说是怎么回事,什么由来。张飞粗中有细,又是屠户出身,对鸡鸭并不外道。他问烧鸡店掌柜的:“店家,你是什么时候宰的鸡?”

烧鸡店的掌柜回答说:“俺下半夜卯时开火烧的汤,大清早辰时宰的鸡。”

张飞又问老婆婆:“老婆婆,你是什么时候丢的鸡?”

老婆婆回答:“就在烧鸡店宰鸡的时候。”

“老婆婆,你在丢鸡前喂过什么没有?”

“俺一大清早喂过一把红高粱。”

张飞叫护兵用匕首把那些鸡的嗉子,一刀一刀剖开来瞧瞧,结果除两只鸡嗉子里有红高梁外,其余的鸡,由于宰杀的前一天晚上就照例不喂食了,一晚上过来,鸡嗉子都是空的。

事情露馅了,张飞对大家说:“诸位父老乡亲,张飞今个随大哥刘皇叔镇守徐州,哪里容得这等欺侮人的事情!”他这一说不要紧,一时惊得众人直吐舌头。大家要瞧瞧,这个能在八十万军中取上将头颅的猛张飞,是怎样处置偷鸡贼的?

张飞掏出五枚铜钱叫护兵买来一碗芝麻酱。他叫烧鸡店掌柜的脱去裤子,在大街当中光着屁股,叫护兵把那一碗芝麻酱顺着屁股沟往下倒,叫豆腐店掌柜的伸出舌头在底下接着舔,还不许撒一滴在地上。一碗芝麻酱倒完了也舔完了。张飞瞪着铜铃眼问:“看你们还敢不敢偷老婆婆的鸡,敢不敢溜沟拍马屁!”

苏小妹过河

苏小妹同秦少游成亲后,过了一段时间,苏小妹想回娘家看看。秦少游见小妹要去娘家,就说:“我同你一起去吧。”小妹说:“求取功名要紧,你好好在家读书,我自己回去吧!”

这一天,苏小妹收拾了一下,带上自己零用的东西就走了。

苏小妹回娘家,要过一条小河。她来到河边,正好有一个书生和一个壮士,也在等着过河。她等了这么一会儿,对面过来了一只小船。

这个摆船的是古董人。他见对面岸上,有两位公子,还有一位年少的女子,就想难为这女子。他来到近前把船篙往水里一插,河里荡起了圆圆的波纹,就说:

“小溪弯弯河儿宽,

船篙尖尖水纹圆,

今天想坐船,

只要对诗不要钱。”

书生一看这个阵势,就知道摆船的想戏弄这个女子。他笑眯眯的往前走了一步,这时一阵风刮来,胸前的飘带一飘动,说:

“飘带弯弯方巾宽,

笔尖尖尖笔杆长,

下笔成文章,

进京赶考做侍郎。”

壮士虽说是练武的,也是读过书的人,吟首诗也不是难事。他用手一摸宝雕弓,说:

“雕弓弯弯箭靶宽,

箭头尖尖箭杆圆,

百步能穿杨,

进京赶考做将官。”

他们都估计这小女子一定不会作诗,就洋洋得意地上了船,笑嘻嘻地冲苏小妹说:“小娘子,你不会做诗吧!叫我们哥俩亲热亲热,替你做首诗!”那个摆船的也嘻皮笑脸地说:“小娘子,不会做吧?不会也罢,上来咱们亲热亲热也就算了!”

苏小妹是苏东坡的妹子,是个很有才的女子,见这三个狂徒戏弄自己,心中想了想往前迈了一步,指指自己的眼眉,又一指自己宽宽的前额说:

“柳眉弯弯前额宽,

金莲尖尖腹肚圆,

一胎生下三个子,

一个做侍郎,

一个做将官,

小三生来没出息,

只好河边去摆船。”

三个人都挨了骂,伸着脖子没的说。

苏小妹过了河,船家也没敢要钱。

包拯脸上为啥有月牙儿

舞台上演包公戏,包公的脸谱,额头上有个弯弯的月牙儿。有人说,这是象征包公清明如月,这里有个传说,说那月牙儿有一番曲折的来历。

传说包公生下来以后,全身墨黑,很不一般。包公有两个哥哥,大哥包文举,二哥包文宗。这两位哥哥,虽然是一母所生,但生性却大不一样,老大为人忠厚正直,心地善良,老二奸滑刁钻,心地恶毒。一床不睡两样人,两位嫂嫂也是这样,大嫂心慈面善,尊老爱幼,二嫂心狠手辣,欺大压小。包母生下老三,大哥大嫂暗暗高兴,都说:“我包门人丁兴旺,添了老三,将来必然是事事通顺,家道更会发达起来。”老二两口可不这样想,他们背后嘀咕:父母真是作孽,眼看快要入土的人了,又给生下这么个孽障,他们百年之后,一分为二的家当,这就成了一分为三了。不行,这个祸害不能留,我们一定得想办法把他除了。

主意一定;包文宗夫妇就在母亲面前说开了三弟的坏话。

包文宗说:“母亲,您身体不好,我这小弟您还是送了人吧!”

老二媳妇说:“母亲,老三恐怕不是正道儿来的,您看他黑得像炭,不是妖魔便是鬼怪,包家出了这样一个怪物,非带来祸害不可。”

母亲听了老二夫妇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啊,长丑长俊由不得人,你们怎能这样说话呢?包母不好当面责怪他们,只好敷衍说:“你父亲和大哥出外收账不在,我怎么作得主呢!老三是你父亲的骨肉,只有你父亲才说了算。”包母以为推到老伴身上,老二夫妻就不会再说什么了,没想到老伴和包文举收账路上碰上了麻烦。

这天包文举和父亲收账回来,路边忽然跳出一伙土匪,这伙土匪把包氏父子痛打一顿,抢了他们的银两不说,把他们代步的马匹也抢走了。要不是挣扎着逃跑,差一点连命也没了。

包文宗夫妇听说父亲和大哥出了事,感到除掉老三的机会有了,就假装看望父亲,抹着眼泪说:“看来算卦先生说得不错,老三确是个丧门星。”本来他没算过什么卦,却说算了卦,还说先生说了,“若不除了这个怪胎,包家必然有大祸临头”。

包父正在气头上,听了老二夫妇的话,一股无名火起,吼道:“给我把那灾星扔到河里去!”

包文宗一听,就像天上掉下个金元宝,接过话就说:“我去!”

包文宗从母亲身边抢过三弟,一阵小跑,从门外溜出去,把小包拯扔到了村后的小河里。包文宗以为大功告成了,哼着小曲儿回了家。

却说包文举的媳妇在屋里给丈夫敷罢药,正想烧些水,却见水缸里没水了,就提了瓦罐到河边去取水。她刚走到河边,就听到一阵惊天动地的婴儿哭啼声,他循声走过去一看,一个裹着破布的孩子架在芦苇上,她走近细看,原来是三弟,她赶紧跳下去把孩子救了上来。

原来包文宗扔得慌张,没有把三弟扔到河心,只是扔到了芦苇丛中,这块水面,看上去是水,其实下面全是齐刷刷的芦草,包文宗扔下三弟,溅起不少水花,以为这下三弟必死无疑,扭头就跑开了,他没想到三弟只湿了个脊背。包拯没有淹死,但在那芦苇窝边有一根弯曲的干芦苇棍儿,包拯一落水,就被那根棍儿划伤了额头,那块月牙形的伤疤就是这样留下的。

包文举媳妇抱回三弟,就悄悄把他抚养了起来。那时,她已有了包勉,于是,一只奶给三弟吃,一只奶给儿子吃。后来婆婆因扔了三儿子,丈夫遭了匪盗,夹气带吓得病死了,包文举媳妇就一直把包拯抚养成人。所以,包拯称大嫂叫“嫂娘”,“长嫂顶母”、“长兄如父”,也是从这儿叫起的。

黄道婆的故事

距离现在约摸七百年前,上海春申江(即黄浦江)附近,乌泥泾(现华泾)村子里,有一个童养媳,姓黄,因为从小死去爹娘,没有名字,村上人都叫她黄小姑。

讲起黄小姑做童养媳,生活可实在苦呵!春天,小姑一时未能早起,婆阿妈就扯耳揪头发。夏天,小姑想去树阴下透口气,婆阿妈一棒头把她赶下水田里。秋天,小姑想把单衣翻成夹衣,婆阿妈却把一捆稻草塞到她手里,恶狠狠地说:“先搓绳,慢翻衣,等到落雪来得及。”冬天,下雪了,小姑见婆阿妈穿起了新棉衣,也想把自己夹衣翻棉衣,婆阿妈却拿出几箩筐棉花对她说:“落雪还是烊雪冷,先剥棉花再翻衣。”过了几天,雪烊了,小姑想,那么总可翻棉衣了。谁知婆阿妈脸一板,眼一弹:“口害?烊雪勿是出太阳,再翻棉衣无用场。”黄小姑只好挨冻受饿剥棉籽,十只手指冻得红肿发紫,冻疮烂得像胡蜂窝。一年做到头,说人不像人,说鬼像三分。

可是,事情还不这样简单,这时正遇上朝廷招雇官妓,地保见小姑已经长大成人,便同她婆阿妈商定身价,不日就要拐骗小姑送官。这消息被隔壁三婶婶听得,偷偷地指点小姑,还是早想出路为好。

一天,小姑趁着婆阿妈外出未归,就逃离虎口,来到了江边。只见江潮翻滚,白浪滔天,北风呼啸,天色就要黑下来了。可是,眼前没有摆渡船,害怕后面有人追来,怎么办?这时,幸亏开来一艘过路客船,帮她摆渡到了江对岸。

天黑下来了。小姑心想,到啥地方去过夜呢?忽然,听得附近传来叮——笃、叮——笃的声音。她就顺着声音寻过去,见有一所道院,山门还半掩着。小姑挤了进去,走到佛殿大门口,见里面有一位老师太在敲磬诵经。她不敢惊动老师太,轻脚轻手地走到佛像前供桌边坐了下来。老师太念完经,回到佛像前跪拜祈祷时,突然看见困着一个人,吓了一跳,想啥人胆敢在黄昏黑夜闯进道院!再仔细一看,像是个小姑娘,老师太这才定了定心,轻轻把她叫醒。老师太是个好人,非常同情小姑娘的遭遇,就把她收留下来。从此,这道院里多了一位道女,大家叫她黄道姑。

冬去春来,一年很快过去了。黄道姑的心总不能平静下来。她想,离婆家虽有一江之隔,但天长日久,万一给婆家晓得了,非但自己又要吃苦,还要连累人家,怎么办?

瓶口好封,人口难封。黄小姑落庵做尼姑的事,终于给她婆阿妈知道了。婆阿妈几次上门寻找,多亏老师太帮忙,把黄道姑关在禅房内,拒绝了她婆阿妈的搜寻。

一天,道院里来了一位四十来岁的妇女。黄道姑又匆匆躲进了禅房。可是不到半指香的工夫,老师太叫人把黄道姑从禅房领到住院,要道姑拜见新来的这位师父,还要道姑叫她师姨。黄道姑这时才知道,这位师姨是从海南岛出发,千里云游,到此探亲的。黄道姑听师姨谈论海南风光,听出了神。她想,原来我们国家还有这么好的地方?特别听到海南岛盛产棉花、棉布,又看见师姨穿的一身衣服,的确同本地棉花不同。她想到自己在婆家用手剥棉花,剥得指甲脱离的痛苦情景,很想亲自去看一看海南岛百姓是怎样种棉织布的。她想:要是我能去海南岛,即可避开婆阿妈的追查,又能学到种棉织布的本领,那该有多好啊!她把这个想法向师太、师姨提了出来,得到了她俩的同意。于是,拣了个好日子,黄道姑就跟师姨,到海南岛去了。

黄道姑来到海南岛就以师姨的道观为家,很快就和当地黎家姐妹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黄道姑和她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和她们一起种棉、摘棉、轧棉、纺纱、染色、织布。黎家姐妹织出的五彩缤纷的“黎锦”花被,她更是爱不释手。黄道婆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后来还同黎家姐妹们共同研究改进纺织技术……

黄道婆在海南岛定居下来,一住就住了三十多年。她也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老婆婆了。

一年春天,她和姐妹们一起在地里种棉花,突然,一个小姐妹叫了声:“黄道婆,你看呀,天上那些鸟儿飞得多整齐呀!”黄道婆抬头一看,原来是一群鸿雁结伴北归,顿时勾起了她思乡之情。她一面随口回答了一声这是“雁鹅北归”,一面想起了自己的遭遇,可恨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兵荒马乱,逼女为娼,弄得我远离乡井,幸亏黎家姐妹帮助,学了点手艺……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现在我该回去看看家乡的变化,把我学得的这点织棉本领向乡邻亲友传授传授,也算我一点借花献佛的心意吧!她主意打定,就告别了黎家姐妹,回故乡上海乌泥泾来了。

黄道婆千里迢迢,餐风饮露,半路上得知元朝统一了中国,元世祖设立了“江南木棉提举司”征收棉布,家乡松江一带已广种棉花的事,心里非常高兴。黄道婆回到乌泥泾,还认得几条老路,幸喜隔壁三婶婶还在。不过人们已叫她“三阿婆”、她的老男人也叫三公公了。三阿婆见黄道婆回来,免不了要畅叙旧情,从小姑出逃讲起,讲到官府限令一年要向朝廷交纳十万匹棉布和逼租催税的悲惨情景,三阿婆说:“小姑啊!你想想,老百姓起早落夜连用手剥棉去籽都来不及,怎么能织得出那么多布呵!……”黄道婆听到这里,不觉叹了一口气,问道:“怎么,日子还是那样难过?”三阿婆说:“有啥办法呢?官府只知道要布收税,勿管百姓死活。”黄道婆听了三阿婆讲的一番苦情,就同她这样长、那样短地商量如何改革轧棉纺纱的事情来了。黄道婆要改革纺织技术的消息,很快便传到四邻八舍,乡亲们也都来向她求教。

三阿婆的老男人是个老木匠,听得黄道婆有一手纺织本领,心里很高兴,主动来帮助。黄道婆见有老木匠来协助自己,就决定先从改进轧棉籽这道工序着手。她根据海南岛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轧去棉籽的方法,同老木匠一起商量,画出了图样。老木匠看了十分佩服:一个没读书、不识字的孤女,在外头走了几十年,居然会设计画图!他对黄道婆讲:“黄婆婆,你真是木匠师傅的墨斗线——班母。”黄道婆摇摇手说:“咳,我不过是班门弄斧,只是急乡亲们所急罢了。”老木匠按照图纸加工制造,黄道婆又忙着去串邻走乡了。

三天以后,黄道婆又来到了老木匠家,见木制手摇轧棉车已经做好,两人手摇,一人下籽棉,功效既高,剥得又干净,又省力。黄道婆很高兴,向老木匠拱手作揖,表示感谢;急得老木匠连喊“不敢,不敢”。这时门外匆匆走来一个壮年男子,手里拿着一张四尺多长的木制弹弓,看见黄道婆,就连声呼唤:“黄婆婆,你教我制造的弹棉绳弦大弓做好了,一天能弹十多斤棉花。你看!……”

原来,黄道婆一面叫老木匠改制轧棉车,一面又开动脑筋。她想如果轧棉车改制成功,那么再用原来一尺来长的小竹弓来弹棉花,仍旧是老牛拖车,步子缓慢。所以她趁老木匠制造轧棉车时,又去找弹棉的师傅,商量改革弹棉工具了。

老木匠接过四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看了又看,壮年人站在轧棉车前,也用手摸了又摸,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黄道婆,你的本事真高呵!”两人抬头一看,面前站着的勿是黄道婆,而是三阿婆。后来,黄道婆又把海南岛人民的纺织技术加以改进,织出“错纱”、“配色”、“提花”等五光十色的棉布,很快传遍了松江府一带。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个民间歌谣,也跟着流传开来了。

戚家军——飞毛腿

民谣:

“戚家军,展神威,

人人都是飞毛腿,

日行三千,夜八百,

杀寇靖边陲。”

原来戚家军平时操练时,不论官、兵人人腿上绑着铅甲码,甲码从少到多,天天增加,练到双腿绑着十来斤甲码行走起来跟平常人一般。一旦行军打仗,把腿上甲码解下,走起路来个个身轻如燕步履快捷如飞。

倭寇本是些乌合之众,无赖之徒,打得赢就抢,打不赢就跑。打也打得猛,跑也跑得快,谁知戚家军追得更快,往往是跑不了多远就让戚家军截杀无遗。

有一次倭寇洗劫大泥一带,戚家军闻讯及时赶到。一场激烈的搏杀拼斗,戚家军为了保卫百姓,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寇酋眼看占不了便宜呼哨一声,这些倭寇,立即四散溃逃,特别狡诈的是他们纷纷冲下海滩烂泥塘里逃命。本想戚家军不敢下海滩里来,即使敢下,在烂泥上也跑不快,不如倭寇天天在烂泥里练出的快速。

谁知戚家军早就防备了,他们人人背上有二片一掌宽,半人高的薄竹片,中间装有铁环,拿在手上可以当武器,乘船时可以当桨划,追倭寇下海滩时,套在脚上,就像北方人的雪橇,快捷如闪电。

戚家军一见倭寇逃落海滩,就人人套上夹板,如流星闪电在烂泥塘上驰骋截杀。倭寇哪能跑得赢,只落得陈尸海滩,无一幸免。

后来,倭寇中传说戚家军个个会念符咒,行走如飞,是天兵天将,是飞毛腿,惹不得。打仗时,一听是戚家军来了,早就吓掉了魂!掉回头没命跑。

自此,戚家军威名振四方,倭寇闻风丧胆。

康熙王和黑驴子

相传在清朝年间,康熙王经常装扮成一个商人,微服私访。有一天他走得很累,就到一户人家歇脚。

这家人养着一头驴,前些日子刚下了一头驴驹子,相貌长得很难看,尤其是那驴驹子的两个前膝盖,长着两个大包,走起路来七扭八拐的。就是这样的一头驴驹子却被那个商人看中了。他问主人:“你这个驴驹子卖吗?”主人回答说:“庄户人家养一头牲口要犁地、推磨、干杂活儿,我的这个驴驹子长得难看不说,如今连路都走不动,你要它干啥?”商人说:“你要愿卖的话我要。”主人说:“既然你要就随便给上点银子吧,便宜点卖了,省得我再喂养它。”商人说:“我给你二百两银子,把这个驴驹子卖给我。不过我现在还有些事情需要去做,驴驹子暂时不能带走,请你给我喂好,每天多加一点料,一百天以后,我就回来拉它。”这家主人自然很乐意。

第二天一早,商人走了。主人由于得了商人的重金,就精心地喂养着驴驹子,那驴驹子长得膘肥体壮。刚好一百天,商人回来了,他一见驴驹子长得这样壮,很是高兴,当即又给了主人二百两银子,并对他说:“这点钱是你给我喂养驴子的辛苦费。”说完,把自己所带的东西都驮在驴背上。等一切收拾妥当后,只见那商人从腰间抽出一把刀子割开了驴驹子前腿上的两个大包,从两个大包里面伸展出了两个翅膀,商人急忙跳上驴背,闪眼工夫,那驴驹子就腾空而起,驮着那商人飞走了。

后来,那家主人才知商人是康熙王,那驴驹子就是后来传说中康熙王的黑驴子,据说它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

从此,康熙骑上黑驴子周游天下,查看民情,精心地治理着国家。

天地和三江

相传,女娲补天,用的是五色神石,不小心落在地上,变成了一座石峰,渐渐地升高长大,成了远近闻名的关东大山——长白山。

这一天,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脚踩祥云来到了人间,落在长白山上。她们游山逛景,天快黑才走了。姐妹七人回到天宫,向王母禀报了人间情景。第二天,王母摆驾来到南天门,往下一看,果然美景如画,她笑着对女儿们说:“你们看,那群峰环抱,形状像银盆的地方,倒是个洗澡净身的好地方。”大女儿说:“可惜没有水啊!”王母一笑说:“这山谷是个宝地,要能引来天上的水,这池水就能与天同寿,与地同存了。”说完,她拔下金簪,只轻轻地一拨,天河的水便滚滚流下来,不一会儿,就灌满了深谷,出现了天池。从这时起,天池成了仙女们净身戏耍的地方。

有一天,七位仙女又来到天池洗澡。正好,行云布雨的黑龙和白龙路过这里,它们看见仙女们在天池里洗澡,看入了迷,竟忘了按时返回天宫交旨。玉皇大帝怪罪下来,派降龙大将,来抓黑白二龙问罪。黑白二龙只好如实招认。玉帝一听,唤回女儿,再也不准女儿们去天池洗澡,又把黑白二龙贬下凡间,锁在天池里,让它们苦度饥寒。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棒槌仙子手捧金钵,钵里装着人参籽,来到长白山播籽种参。她把参粒撒在长白山上,一群棒槌鸟含着参籽飞向四面八方。

从这儿,长白山有了棒槌鸟,人参也在山上扎了根。棒槌仙子撒完参籽路过天池,就听黑白二龙连声叹息,她急忙落下彩云,问二龙为何长叹。二龙告诉她,它俩是因违犯天条被贬下凡,“好心的仙子,你替我们在玉帝面前说个情,放我们回天宫吧。”

棒槌仙子回到天宫,奏请玉帝。玉帝掐指一算,已过八千个年头,照一万年还少两千年。太白金星在一旁奏道:“长白山上种下宝参,何不让黑白二龙去侍弄。”玉皇大帝听太白金星说得有理,就立刻命令黑白二龙,在长白山下各豁出一条大江,以养育山上的人参。

黑白二龙领命,就在长白山下喷云吐雾,开山掘岭。它们整整干了三年,黑龙豁出两条江,一条图们江,一条鸭绿江;白龙豁出一条弯弯曲曲、沟汊纵横的松花江。这松花江两岸全是黄色石头,江底是一色的黑石铺底,结结实实,老百姓都说它是“铜帮铁底”松花江。

铸钟娘娘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个铸钟老爹,专门铸钟。哪里修庙,铸钟都离不开他。他有一个闺女,聪明伶俐,长得也很漂亮。闺女从小跟着他。去年,闺女十八岁,已经和通州一家铸钟人家订了亲,打算今年办喜事。

谁知,这年皇帝在北京要修一座又高又大的钟楼,铸钟老爹被召了去,当了工匠头,这婚事就给耽误了。

北京那时,先修了鼓楼,定更打鼓,全城人都凭这鼓声知道是什么时辰。有了鼓楼,还得要钟楼来配。为了钟鼓齐鸣,皇帝又下令修这个钟楼,要铸一口一万多斤的大钟。于是,召集了全国铸钟匠人,通州那家小伙子也被召来了。为了这钟,还专门在鼓楼西边设了一个铸钟厂。几百号人在这铸钟厂里,没日没夜地干。

铸钟老爹,天天去操持。自从老爹担负了这份皇差,闺女老是不放心,一回到家,总要问他爹钟铸成没有?

有一天,铸钟老爹愁眉苦脸地回来了。闺女一看她爹闷闷不乐的样子,心也沉重起来,她赶忙问:

“爹,遇着啥难事啦?”

铸钟老爹咳了一声,也没言语。

闺女又问:

“爹,有啥不顺心的,你跟女儿说说吧。”

铸钟老爹满心是火,觉着这事和闺女说了也是白说,她一个女孩子家,能管了啥事?可是又一想,身边就这么一个亲人,不跟她说,跟谁说呢?这样,他就把事情说了。

原来,他们铸的这口钟,满以为到期能交工,谁知铸了好几次,都没成功,急得大家没有办法。每次铸,都是铁水浇不成,勉强浇铸上了,也出不来音。最后,他们把铁料换成铜料,把铁炉换成铜炉,修出沙模,再浇铸的时候,还是凝不上。铸钟老爹为了这,吃不下,睡不好。眼看工期就到了,皇上要问罪,大家的命都在这一口钟上呢!

闺女听了,心也像秤砣一样,坐立不安了。心想,如果真的完不成皇差,不仅爹的命保不住,就是我那将来的丈夫,不也活不成了?怎么办呢?她也一时想不出办法,就只好安慰她爹说:

“您老人家别着急,总会想出办法来的。”

铸钟老爹唉了一声,饭也没吃,倒头便躺在床上。

这天,工期到了最末一天了。铸钟老爹心里像滚油浇,早早就上铸钟厂了。闺女也沉不住气了,她也急急忙忙奔到铸钟厂。到那儿一看,火光连天,工匠们各个满头大汗,忙得团团转。铸钟老爹在火光烟色之中,正在招呼着最后的浇铸。姑娘瞪大两只眼睛看着,只见那翻滚的铜汁,一罐接一罐地倒入像小山一样的沙模中。可是浇铸了半天,还是没铸上,铜汁根本不凝,这下大伙都急得说不出话了。

正在这时,闺女急了,大叫一声:“爹,我来了!”猛地一窜,一下跳进了化铜的锅里,立时铜浆飞溅,放出一股青蓝色的彩光,大家都愣住了。

铸钟老爹忽然听到闺女的叫声,急忙跑上前去,已经晚了,只在炉边上拣到一只绣花鞋。

从此,大钟便铸起来了。这口钟挂上以后,声音清脆悠远,几十里地都听得清清楚楚。每次打钟都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起音是“当——当——”,落音是“鞋——鞋——”,人们说这是闺女在要她的鞋呢!

从这以后,人们都管这闺女叫铸钟娘娘。铸钟娘娘的故事,也在人们中流传开了,但那口大铜钟却不知到哪里去了。

人参

在长白山下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男的叫赵生,女的叫秀花。小两口儿恩恩爱爱,过得很美满。

秀花生得漂亮,心灵手巧。村子里姓刘的财主早就想讨她做小,赵生他俩成亲后,财主恨得直咬牙根儿。

这年,秀花生了个大胖小子,小两口儿乐坏了。一天,赵生挑着谷子去财主家交租,快到大门口,狗腿子张三“哐当”一声把大门关上了。“东家开门,我交租子。”张三拉开一条门缝儿冲着赵生哼了一声:“东家说,从现在起,晚交的罚一年租。你来晚了,等着罚吧!”

这时财主探出头来,一瞧见金黄色的谷子,就说:“交吧,这算今年的,还得罚一年。”赵生忙说:“东家,你做事太不讲情理了!”财主大声吼道:“你敢跟我顶嘴,张三,给我打!”“你们凭什么打人?”“凭什么?嘿嘿,凭你的小娘子长得俊。”

三四个家丁一窝蜂地围上来,噼里啪啦,拳打脚踢,把赵生打得皮开肉绽!赵生心里窝着一股火,回家后一病不起,没过三天就死了。财主心想,这回秀花算是我的了!

一天夜里,财主带着几个家丁来到秀花家,拽着秀花就往外走,把小孩儿吓得“哇哇”直哭。秀花喊:“孩子,我的孩子,我的孩子!”财主一见小孩儿哭叫不停,就给家丁使个眼色,那个家丁抱起孩子就往后山走去。

一晃几年过去了,秀花被糟蹋得骨瘦如柴,脸色蜡黄。她想孩子,天天哭,夜里梦见孩子,醒来也哭。财主见秀花瘦得没个人样儿,就把她赶出了大门。

这天,她上山找野菜吃,看见山岗上有个小土堆,土堆上长满了一种叶儿对着生的草。

这天夜里,她一连做了三次梦,梦见孩子长高了,会说话了,他进门就喊“妈妈”,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看你瘦成这个样子!你把小土堆上的草拔回几棵,熬水喝就能胖。可别拔那棵最大的呀!”秀花醒来觉着奇怪,细寻思,莫不是那小土堆里埋着我的孩子?

第二天,秀花挖野菜,又来到那个土堆前,想起了昨晚的梦,心想,挖几棵回去试试。她挖了三棵,又掐了几片叶子放在嘴里,一嚼,苦参参的,还有点儿甜香味儿。回到家用水洗,这根子雪白雪白的,半尺多长。细一瞅,这根子像人的身子,有胳膊有腿儿,像胖娃娃一样。她放在锅里熬起来,熬好了,一天喝三遍,一连喝了三七二十一天,觉得身子一天比一天有力气,一天比一天见胖,心想,这是孩子来救我了!

财主见秀花气色变了,还像先前那个模样,不明白是咋回事,心里想,保管是偷了他家好吃的。秀花哪肯承认,就把熬草根水喝的事照实说了。财主不信,秀花就把剩下的一棵拿给他看,财主一把抢了过去。

财主回家后,也熬水喝了几天,觉着身上有了力气。寻思,这草真好,就派人把土堆上的草全挖了回来,熬了小半锅。还没等熬好呢,他就捞上来一棵吃上了,一连吃了十几棵,又喝了三大碗汤,就舒舒服服躺下了。不大—会儿,财主七窍流血,惨叫几声就死了。

这天夜里,秀花又梦见孩子回来了,告诉她,孩子为爹爹报了仇。天刚放亮,秀花一睁眼,听到外面有小孩子的说话声。她急忙披上衣服追出去,看见一个高一点儿的孩子领着一大帮胖娃娃奔后山坡去了。等她追到那土堆跟前,那帮小孩儿都不见了。

相传,这棵像胖娃娃的草就是秀花的孩子,为爹爹报了仇,又救了妈妈的命,就回山里去了。

秀花把这事儿告诉了大伙儿,人们都用它来补气强身。后来,李时珍把它列为草药之首,取名叫“人参”。

发菜姑娘

古时候,在宁夏南部山区米钵山下的红石岗,住着一户叫哈阿旦的贫苦农民,他和老伴都已年过半百,只有一个十七岁的独生女儿,名叫法图麦。这姑娘长得十分惹人喜欢。哈阿旦家境贫寒,一家三口种着恶霸地主杨黑狼的五亩坡地,每年打下的粮食连交租都不够,日子过得非常困难。

杨黑狼对法图麦早就存心不良。一天晚上,他领着狗腿子闯进哈阿旦家里,逼着哈阿旦交租子。哈阿旦哪里交得起那么多租,杨黑狼便把法图麦抢走了。

哈阿旦气愤地将杨黑狼告到官府衙门。那时候的官府衙门,是替有钱有势人说话的。哈阿旦不但没有告成,还挨了二十大板,被赶出衙门,气得服毒自杀了。老伴也哭瞎了眼睛,被杨黑狼赶出村子,四处讨要。

可怜的法图麦被抢到杨黑狼家以后,死也不从杨黑狼。于是一年到头当牛做马,吃尽了苦头。杨黑狼有个长工叫尤素福,这小伙子见法图麦这般受罪,便暗暗照顾她。

法图麦和尤素福的事,杨黑狼已有所闻,他将法图麦卖与本族堂弟杨二麻子做妾。一天,杨二麻子披红挂绿,骑着高头大马,打着破锣前来“娶亲”。直到花轿到了门前,法图麦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她气极了。心想,逃不出去,跑不了,就是死也不嫁给他。她心里牵挂着尤素福。于是借梳妆之机,剪下自己的长发辫,委托一位妈妈交给尤素福。

法图麦梳妆完毕,便被抬上杨二麻子“娶亲”的大轿,当走到一个湖畔时,法图麦突然跳下轿来,一头栽到了湖里。这时雷鸣电闪,大雨倾盆,山洪爆发了,贫苦农民都逃到山上避难,惟独爱财如命的杨黑狼死守庄院。随着翻卷的巨浪,红石岗村被淹没了,杨黑狼也被洪水冲得连影儿也没有了。

法图麦去世不久,便给尤素福托梦说,只要把她的发辫剪碎撒向天空,就有仙女下凡和他结成伴侣。尤素福按照法图麦梦中的吩咐去办,顿时狂风大作,整个米钵山区落满了法图麦的发丝。一个仙女奉真主之命,下凡到人间和尤素福配偶成亲。从那以后,米钵山下到处长满了发菜。后人为了纪念法图麦,称法图麦姑娘为发菜姑娘。

十二生肖排位

古时候,地上的禽兽都没有头头,经常相斗。天上的玉帝听到这件事,就派金甲神到地上来传圣旨:要地上的禽兽派代表到天上去开会。

大会约定的日子到了。这一天,禽兽各族的代表陆续来到天上,参加这个大会。刚好来了十二种动物,所以把这个大会叫做“十二生肖会”。大会开始了,玉帝封凤凰为百禽的灵长,麒麟做百兽的大王,要它们各自管辖自己的属下,不能出差错。过后,玉帝又把来参加大会的十二种动物,按照大小和威望,安排了它们所居的地位。

有十种动物都遵命去了,只有鼠王和牛王还在那里乱喊乱吵,谁也不服谁。玉帝就派金甲神带着鼠牛两牲,到凡间去走走,让人评论评论,看看到底谁大?谁该排在第一位。

金甲神将把牛和鼠带到人间。金甲神将自己变成农夫,叫鼠和牛现出原形,老鼠在前面开路,自己牵着老牛跟在老鼠的后面一起向前走,来到村庄,遇到一个小孩,那个小孩吓得大叫:“快来看啊!好大的老鼠。”不一会儿,全村的男女老幼都拥过来,伸长脖子,踮起脚争着看。人人议论都说老鼠大。

他们又来到田里。农民看见不知从哪里跑来只大老鼠,就拿着农具,边追边嚷:“追啊,打死这只害人的大老鼠。”他们看见一个农夫牵着一头黄牛走来,都停下来说:“嘿嘿,这头牛真肥壮,少见,真是少见。”“少见的牯牛婀!”

当他们来到南山,山中的樵夫停止了砍柴,看看那大摇大摆的牛王从前面走了过来,也都称赞:“这头牛,真肥,真壮啊!”刚刚说了,就看见那只大老鼠从面前跑过。哈!可真热闹啦。有些胆小的樵夫,一时走了神,从树上掉下来;有的惊呆了,也有的在大声说:“真大,真大,这么大的老鼠没见过!”

从海岸经过时,海上的渔民都停船收网。有几个快嘴的小伙子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真大、真大,这只老鼠真大。”“哎,那头牛也不错,够肥壮的。”“哎哟,今天真是碰着大奇事了。”

金甲神将到了这个时候,心里已经有数了,就继续带着老鼠和牛向京城走去。一到京城,就围满了许多生意人,争着用高价买这头肥牛。正在争吵,老鼠“嗖”地往人群中一蹿,就推倒了许多看客。这下整个京城都热闹起来了。不管是做生意的、读书的,还是看命抽签的都争着迫打这只大老鼠。由于人多,眼看老鼠就要被抓到了,它来了个急转弯,化作一阵青烟飞到天上,逃了这难。

金甲神带着它们游历天下,就是没一个人说牛大,都说牛肥壮,而大部分人都说老鼠大。他把地上的见闻如实地向玉帝启奏了,玉帝就把鼠王排在十二生肖的头一位,牛王第二位。按下去:是: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百禽百兽都很感慨,再也没有不服的了。

这就是民间的十二生肖的来历。

不见黄河心不死

有句老话,叫“不见黄河心不死”,其实,这话闹错了。原是“不见黄荷心不死”,是荷花的“荷”,不是河水的“河”。说起来,还有个悲惨的故事哩。

很久以前,咱这六盘山有一户姓黄的回民。这黄家,一个老汉掌家,有地有牛。只是一件事不随心意——黄老汉一辈子没儿子,只有一个姑娘。每当想起这事,老汉心窝里就像大风吹翻了麦草垛,乱糟糟的。好在姑娘生得俊俏,脸蛋儿白里透红,头发又黑又明,走路轻飘飘,两条大辫子燕子尾巴似的甩着。不笑不说话,一笑水荷荷的,活活一朵水荷花。黄老汉把女儿当成心尖尖上的肉,就给女儿取了个金贵的名字,叫黄荷。

黄荷姑娘长到十八岁,是该找婆家的时光了,爸爸叫她住在土楼上,缝花衣裳,做花鞋,绣花荷包,等人来说媒。谁知媒人挤破门,黄荷一概不答应,急得黄老汉眼发蓝。

土楼后窗下是道悬崖,崖下一条羊肠路曲曲弯弯通向远方。一天早晨,黄荷姑娘在窗下绣一个流苏吊穗花荷包,猛听一阵笛声传来,黄荷姑娘急忙推窗望去,只见一个二十来岁的放羊娃吹着一管竹笛,领着一群羊走过来了。放羊娃常打窗下过,姑娘常在窗内听,日子久了,两人搭上了话。放羊娃知道姑娘名叫黄荷,黄荷也知道放羊娃是财主从外地雇来的长工,名叫喜雨。

每天清晨,喜雨吹着竹笛放羊去,黄荷从窗口吊下一块烙馍馍给他当干粮;每天晚上,喜雨吹着竹笛赶羊回,黄荷给他吊一包烤洋芋当夜饭。一天,黄荷姑娘顺着一根麻绳从窗口溜下来,跟着喜雨到山上去放羊。竹笛声为媒,“花儿”作证,二人在一汪清泉水边订了终身。喜雨摘一朵山丹花给黄荷插在鬓角,算是给了订亲的聘礼;黄荷把那个流苏吊穗花荷包给喜雨拴在笛子上,算是说了同意。喜雨说:“你的老爹没儿子,我愿当个上门女婿。”黄荷说:“你的老妈没人养,把她老人家接来,两家合成一家。”

一山下雨一山晴,世上好事总难成!

黄荷跟喜雨私订终身的事被黄老汉知道了,气得老汉一跳三尺高,把黄荷关在土楼里,前门上锁,后窗垒上石头糊上泥,还插上一蓬酸枣刺。然后,找上门去,噘着山羊胡子大骂喜雨,“男攀低户,女嫁高门。不是相公娃,莫想娶我金枝玉叶黄花女。喜雨算个啥虫虫!会耍两下吹火筒,还把你俊得不行了。”老汉越骂越凶,抄起根驴臭棍把喜雨狠狠地打了一顿,赶回了老家。

喜雨的老家百里远,回到老家就得了心病。不吃不喝不说话,白天黑夜想黄荷,病势一天比一天重,眼看活不成了。他只有一个老妈,守着他日夜哭,把一双眼睛也哭瞎了。喜雨临断气时,拉着老妈的手,说出了心里话:“妈哟,儿子是想那黄荷姑娘想死的呀!我死了,再没人养活你老人家了。你把我的心扒出来,到我和黄荷订情的那道山泉,取一碗清泉水,把我的心泡上,再把我的竹笛横在碗上,心就会跳,笛就会响。笛声本自心中出,心儿只为黄荷跳,不见黄荷心不死,心不死笛声不会停,你就拿这去讨生计,人家就会给你,你就能走州吃州,走县吃县,也算儿子养了你的老。”话说完,闭上了眼。

老妈哭得死去活来,只好照儿子说的办。她好容易摸到喜雨和黄荷订终身的泉边,按儿子的嘱咐办。那颗心果然跳了起来,随着心的跳动,竹笛也奏出了优美的乐声,让人听了心都要碎了。瞎老妈就凭这稀罕物,走村串户讨口吃的,一年一年活下来。

这一天,瞎老妈又从定情泉边过,迎面来了一群抬花轿娶亲的人,好不热闹。瞎老妈听得真切,急忙闪开。不料花轿走到她面前却停了下来,原来轿中新娘正是黄荷姑娘。她正在轿里哭,猛听一阵揪心的笛声,便让花轿停下。

黄荷姑娘走下轿来,只见一位双目失明的白发老妈妈,端着一碗清泉水,水里泡着一颗鲜红的心,碗上横着一管竹笛,红心跳个不停,竹笛声直揪黄荷姑娘的心,笛子上那流苏吊穗花荷包,正是黄荷亲手拴上的。她一下子全明白了。

瞎老妈惨凄凄地喊着:“给我这没眼眸子的给点周济……”黄荷姑娘喊了一声“妈”扑通一声跪在老妈面前,瞎老妈闹清了她面前跪的就是黄荷,便把喜雨咋病咋死的事细说了一遍。说罢,二人抱头痛哭。黄老汉催黄荷上轿,黄荷一动不动。她端着那碗,看着那心,听着那笛,成串的泪珠滴在碗里,滴着滴着,忽见那心不跳了。喜雨临死时说的是:“不见黄荷心不死”,如今见到黄荷了,心就死了。心一死,笛声也就停了。

黄老汉再次催着黄荷上轿,黄荷却把满头首饰拔下来,急忙塞给瞎老妈,叫她快走开。自己捧着盛有喜雨心的花碗一头碰死在泉边的山崖下,只听轰的一声,溅起的血花把泉水都染红了。同时,一个人影从花碗里飞起,飘飘荡荡向云端飞去,人们知道,那是喜雨。

黄荷姑娘哪去了呢?那一汪山泉变成了一片明水湖,黄荷姑娘的点点血花变成了朵朵荷花。在那千万朵红艳艳的荷花中间,有一朵金黄的大花苞,总也不开放,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放羊娃喜雨吹着竹笛在云里出现,细细的雨丝唰唰下着,洒在满湖的荷花上,洒在金黄的花苞上,那金闪闪的大花苞才开放了!

萨满神鼓

早时候,萨满跳神只有降妖铃,没有神鼓。那么怎么后来又多了一面神鼓呢?

传说很早以前,太上老君在花鼓山山顶的神堂里放着一面神鼓。这面神鼓一敲咚咚地响,上通天上各路神仙,下通地狱各类妖魔,如有谁在人间作乱,神鼓一敲,不管你有多深道行,多大法术,立刻化成一滩清水。有个萨满听说了这件事,寻思用这面神鼓来整治妖魔,掌握人间的事情,比他亲自上天请神仙省事多了。他想把这面神鼓借来。可神鼓在花鼓山山顶的神堂里,有一群猴子整天把守,凡人进不去。

萨满决心到花鼓山探探虚实。他离开家乡一直往南走,整整翻过一百座高山,跨过一百条大河,来到了花鼓山下,往上一看,只见山顶上大猴儿小猴儿、胖猴儿瘦猴儿、瘸猴儿瞎猴儿,里三层外三层,满山遍野,把个神堂围个水泄不通,风雨不透。他正琢磨怎样才能上得去,迎面呼啦啦来了一队巡逻猴儿,一时间弄得他想藏藏不了,想躲躲不及,一看旁边有个烂泥洼子,灵机一动就跳进泥洼中,在里面滚几个个儿,扁溜溜躺着动也不动弹。猴子巡逻到跟前,一看乐了。领头儿的大猴子说:“听说人间都供泥托佛,咱也没看见过什么样儿,看这个泥人八成就是泥托佛,咱们干脆把他抬回神堂去供上。”猴子们齐声说好,这就七手八脚抬腿的抬腿,捧脑袋的捧脑袋,擎胳膊的擎胳膊,拽耳朵的拽耳朵地抬起来。萨满连气也不敢喘,任群猴儿捉弄,就像死人一样。

群猴儿把萨满抬到神堂,轻手轻脚地放下,摆好位置。老猴儿得到报告,即刻传令花鼓山上行三天大祭,表示对泥托佛的敬重。他们在神位前点燃了香,供上了山上的百样仙果,老猴儿率领群猴儿一排排地跪下磕头。末尾,老猴儿从墙上摘下神鼓,一面咚咚地敲,一面唱,群猴儿跟着伸胳膊撩腿地跳起舞来。

猴子们大祭三天,萨满饿了三天,眼瞅着一盘盘仙果供品,一动不敢动。可算到了第四天,老猴儿命群猴上山采药去了,只留下一个瞎猴儿、一个瘸猴儿看家。萨满见瘸猴儿上外面玩去了,瞎猴儿在一旁打盹儿,急忙拿些供果吃,吃饱了从神堂上跳下来,摘下墙上挂的神鼓,出门就向山下跑。

瘸猴儿正在门口玩,一看泥托佛抱着神鼓往山下跑,就一瘸一颠地跟在后面往山下追,一边追一边喊:“不好了!泥托佛把神鼓偷跑了!”

瘸猴儿、瞎猴儿这一喊,老猴儿领着群猴儿“噌”“噌”地从山上飞也似地下来了,向前紧赶萨满。眼瞅着要赶上了,萨满赶忙从怀里掏出一把木梳扔在地上。群猴儿看到木梳,这个说:“给我梳梳毛!”那个一把夺过去,说:“我还没梳呢!”这个也梳,那个也要,萨满趁这工夫跑远了。老猴儿一看,可不好了,“快追!”群猴儿又“噌”“噌”飞似地追上去了。萨满从怀里掏出一把篦子扔在地上,猴子得到篦子,又围了起来。这个说:“给我刮刮虱子。”那个说:“给我刮刮毛。”老猴儿怎么呵斥,群猴儿也不听。等挨个儿刮完了,萨满已跑到山根儿底下,过河了。老猴儿一看,完了!猴子怕水,过不去河。就这么,萨满把神鼓借回家,一直没送还。

这神鼓也叫“钢圈鼓”,就是萨满跳神手里拿的那面鼓。从那以后,人们就有句传说“老君留下钢圈鼓,圣人留下降妖铃”。腰铃就是萨满跳神时腰上系的那一排铜铃。

破肚桑树的故事

如果你留心的话,每棵桑树的躯干部,都有一条裂缝,民间俗称“气破肚”。传说是汉光武刘秀皇帝气的。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为了消除后患,派大兵追杀刘秀。刘秀跑出京城,逃呀逃,眼看就要被追上了。幸遇路旁有一农夫套一骡一马犁地,刘秀逃无可逃,躲无可躲,急中生智,遂藏在犁沟里。大兵赶到,只见前面没有刘秀,于是四处查寻。追兵大喊:“刘秀藏在哪儿?”这时,高空有一捕鸡老雕盘旋,见刘秀命在旦夕,便落井下石,幸灾乐祸地高喊“犁沟里、犁沟里”,鹊雀在树上筑巢,趋炎附势地说“打打打!打打打!”老鸦生性耿直,对刘秀遇难十分同情,于是设法保护,欺瞒追兵,形容沉着、不露声色地高唱“瞎话!瞎话!”意思是说,刘秀不在这儿,不要听他们的话。追兵听了乌鸦的话,便快马加鞭向前赶去。 SdG7QiH9vs0nmjRFLoGkGhyS13FHSqORrHxzvpcVmcIwrn0DV/pzm4zoCLUDX0q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