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外电影文学故事(下)
舒乡

前言

人类的文明,是被文字记录的历史,是用文字凝固的时空,是主要以文字传承的思想文化结晶与精神物质成果。

千百年来,在浩翰的中外文化长河中,创造并流传了许多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它发人深省,给予了我们智慧与力量。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是从这些文学名篇中培育着美感,汲取着知识,陶冶着情操。

中外文学名著,是经过历史考验、时间筛选而传承至今的人类文化珍品,那一篇篇精彩纷呈,绚丽多彩,字字珠玑,动人心扉的文字,是时代的杰作,智慧的果实;是历史的的长歌,社会的画卷;它曾哺育和净化了无数人美好的心灵。那些中外文学名著,超越了时空,跨越了国度,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直到今天,当我们再次阅读和欣赏那些名著时,仍能从中感受到充满哲理的思想,尤如诗歌般的情怀,让读者在文化的王国中享受着、畅想着;仍能从中品味到浪漫空灵的心灵跃动,厚重凝炼的如烟往事,让读者在历史的天空中爱恋着,陶醉着。

然而,由于我们每一个人时间有限,用于阅读的时间尤其有限,为了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朋友,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最优美的文学名著篇章,我们精心选编了这本《中外文学名著故事总集》,它将世界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名著,一一改编成故事形式,文字尽量通俗易懂,内容尽量保留精华,以使广大读者可以通过最简捷的形式,畅快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精华。书中汇集了十个方面选题的20册专辑,其中:有极具想象、浓墨重彩的神话传说;有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科学幻想;有扑朔迷离、谜底意外的侦探故事;有德昭日月、流芳百世的名人传记;有美好柔情、感天动地的爱情颂歌;有恢宏浩大、金戈铁马的战争史诗;有谋略过人、才智出众的智谋叙事;有身处险境、绝处逢生的探险见闻;有悲喜交加、震憾惊人的电影文学;有反响强烈、激起共鸣的戏剧名篇,如此等等,几乎囊括现存于世的中外文学作品全部,涉猎了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的所有领域。一卷在手,纵览名篇。它介绍了奇特新鲜的传奇故事,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塑造了呼之欲出的人物性格,传递了积淀厚重的文化思想,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这套故事大观,是尤其适合于广大青年与少年阅读的理想读物,希望读者从中能够获得力量和知识,得到感悟和启示。 paumS9ctvvKpcDlJ8/es/pHbI4gVT5IZk7SCgIZNCJPtX+coBUb2qeaepsSWpsb8



圣女贞德的受难

【出品】法国影片总公司

【编导】卡尔·德莱叶

【主演】雷乃·法尔康内蒂、欧仁·西尔汶

【首映】1965年【故事梗概】

法国卢昂。1431年5月30日。19岁的农家女贞德被押进法院,罪名是宣传异端邪说和行施巫术惑众。在这之前,她曾声称梦见上帝派天使下凡,委她以重任:要她率领百姓抗击英国占领军。贞德率领的义师所向披靡,日益壮大;不幸,由于叛徒出卖,她被与英军勾结的勃艮第贵族武装俘获。名义上她将受到由主教比埃尔·戈雄主持的宗教法庭审判,但实际上,英军首领瓦维克伯爵才是她的命运的最后裁决人,伯爵决定处她死刑。

影片开始时,贞德被押进法院。在宽大的法院门厅内,她受到人们的嘲笑、奚落和羞辱。人们嘲笑她女扮男装,嘲笑她自称领命于上帝却沦为阶下囚。但贞德的信念毫不动摇,她坚信上帝会来拯救世人,拯救她。

在预审室,对咄咄逼人的审讯贞德对答如流。她确信上帝将会指引她的人民走向伟大的胜利,这也将是她获救出狱之时。

第三次审讯在刑审室进行。宗教法庭的法官们想方设法诱使贞德怀疑自己曾经有过的幻觉,见到面前陈列着如此多的刑具,贞德吓得慌了神,她承认自己领受天命的幻觉实际是中了魔鬼的圈套。

贞德被带回囚室。她发着高烧。在第四次审讯前,她被放血退烧。狡猾的戈雄用圣餐作诱饵:贞德若想领圣餐,就必须先在忏悔书上签字画押。贞德强打精神,扫视指控她有罪的人们。

衰弱已极的贞德被人用担架抬到教堂。如果她拒绝在忏悔书上画押,她就将被捆在柴堆前烧死。她害怕死亡,她愿意留下一条命,以便将来继续效忠上帝,她违心地在忏悔书上画押。

她被判处终身监禁。狱卒替她剪光头发。一绺绺短发落在地上。她伤心地看到乱发间有一个干草编成的十字架。她顿时领悟到自己怕死屈节就是背叛上帝。她为自己的软弱感到羞愧。她勇敢地翻供,她终于认识到上帝许诺的“伟大胜利”就是要她为事业献身,上帝许诺的“拯救”就是要她以死来求解脱。

贞德被带上刑场。僧俗围观。临刑前的贞德抱住为她作临终忏悔的神父递给她的十字架,向人间告别。刽子手们把贞德捆绑在火刑柱上。当火堆燃起时,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火焰中,贞德瞪大了充满疑惧的眼睛,叫了一声“耶稣呀!”人群中有人喊道:“你们烧死了一个圣人!”士兵们驱赶骚动的群众。这时贞德已被烧成焦炭。

【电影欣赏】

法兰西民族女英雄圣女贞德的故事自电影诞生以来曾多次搬上银幕。法国、美国、意大利、德国、俄国、阿根廷甚至日本在电影早期都拍摄过圣女贞德的故事片。1900年,梅里爱的《圣女贞德》据称招募了500余名演员参加演出,场面之大,人物之多在当时绝无仅有。后来美国以拍摄巨片著称的导演西席地密尔也拍摄了《圣女贞德》(1916),影片除复演圣女贞德生平外,更增添了为英国联军侵略行径辩解的内容,艺术上并无新意。直至1962年,雄心勃勃的法国导演罗贝尔·布莱松还拍摄了《贞德受审记》,企图别树一帜。但是,在众多的以圣女贞德为题材的影片中,没有一部影片在艺术的独创性和对电影艺术史的贡献等方面,能与德莱叶摄于1928年的《圣女贞德的受难》相比拟。

这是一部空前也可称为绝后的独特的影片:一部描述为信仰而殉难的女英雄的影片,在长达110分钟的放映时间内,居然几乎全都是“特写”和“大特写”;连耗资700万法郎专门为拍摄本片而搭制的巨大的中世纪的城堡的布景,在影片中也只成了作为衬托的模糊的背景。既然如此,德莱叶为什么还要花巨资搭制这样讲究的布景呢?德莱叶说:为了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即使是远景,也必须是实物。既然他如此关心环境的真实,他又为什么要把镜头主要对准人物的面部,而显然忽略环境的显示呢?德莱叶说,因为他主要想表现人物的内心,真实的环境只是衬托,只有人的面部表情才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于是这部影片造就了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明星:雷乃·法尔康奈蒂。说她独一无二,是因为她在扮演圣女贞德前,不过是一位默默无闻的通俗喜剧的“跑龙套”,影片《圣女贞德的受难》使她名垂青史,虽然在她之后,赫赫有名的英格丽·褒曼和米切尔·莫干等也扮演过圣女贞德,但是她们都由于雷乃·法尔康奈蒂所创造的圣女贞德的形象的巨大光辉而显得黯然失色。然而,雷乃·法尔康奈蒂自从扮演过圣女贞德之后,却从此在银幕上消失了。电影史上除她之外还没有别的女演员只演一部影片就名垂青史的。雷乃·法尔康奈蒂的成功,应该说,全仗《圣女贞德的受难》的导演卡尔·德莱叶的指导,全仗这部影片的总体艺术质量。

卡尔·镕莱叶是丹麦人。由于他的影片《你应敬重妻子》(1925)在法国上映时极受观众欢迎,法国制片人便聘请他拍摄一部以法国伟人为题材的影片。他选择了圣女贞德。他说,“我要以此歌颂灵魂战胜生命。”正如他在后来写过的那样,他认为“艺术家应描绘内在的生活,而不是外在的生活”;“艺术家应根据现实进行抽象,以充实现实的精神内容”。他的办法是摒弃一切对中心思想无助的成分,对现实进行简化,把中心思想化作象征。影片《圣女贞德的受难》正是这样构思出来。他把长达3个月的29次审讯,压缩为圣女贞德生前最后一天之中的5次审讯。地点只限于她受审的那座古城堡。影片没有一点游离于这主线之外的情节。

既然人物的面部对于揭示内心世界如此重要,那么选择演员就成了关键。美国著名的女演员莉莲·吉许曾是德莱叶最初考虑聘用的人选,但最终他还是起用了藉藉无名的雷乃·法尔康奈蒂,因为德莱叶觉得,在这位无名的青年女演员的外表下具有一种与圣女贞德内心世界相符的灵魂。而影片中的有些角色,德莱叶倒选用了大名角。例如戈雄主教的扮演者是法兰西剧院的院长欧仁·西尔汶,著名演员米歇尔·西蒙和安托宁·阿尔托只在影片中扮演配角。但是英军首领瓦维克伯爵的扮演者却是一位非职业演员,一位咖啡馆的老板。可见德莱叶选用演员的主要标准是长相,是长相所透露的某种气质。这种对面部的重视,必然导致影片具有一种空前绝后的独特风格,正如德莱叶所说:“每一句提问,每一句回答,自然而然地需要一个特写。这是表现审问者和被审问者内心世界的惟一可行的办法。”而由“特写”和“大特写”为主构成的这部影片,也确实具有一种神圣的情调。达到一种力量和激情的高度,产生电影史上没有另一部影片与之相比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是一部宗教题材的影片,圣女贞德是为信仰而死的,她既是民族英雄,又是宗教信仰的殉难者。关于她的传说,大多把她神化了。德莱叶的影片虽然充满浓郁的宗教情绪,但是在刻画贞德这个人物时,却始终洋溢着浓烈的人性。她不是天生的圣人。她虽有坚定的信仰,但她也具有常人的感情:她怕死,她动摇,她疑惑……但最终她战胜了恐惧,排除了疑惑,由怕死而变为迎接死亡,宁死不屈。她的这些感情起落,都由“特写”表现得十分真切。甚至她与周围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是由“特写”表现的:不仅由她的“特写”,也由周围的人的“特写”。例如安托宁·阿尔托扮演的同情圣女贞德的僧侣,在刑场目注贞德就义时的炯炯目光,传递出鼓励、信仰、同情、悲痛等等复杂的内心信息,与站在他身边向临刑前的贞德高举十字架给她以慰藉的苦行僧,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或互补。而当火焰升起时贞德的面部特写,瞪圆的眼睛与其说表示愤怒,倒不如说是显示了她当时身心的极度的痛苦和告别人间的无可奈何的依恋。通过这些特写镜头,德莱叶使观众犹如亲临其境,仿佛也成了围观者中的一员,感受到人性在神秘主义气氛中的毁灭。

为了创造逼真感,德莱叶运用了多种手段。他用仰摄来表现宗教法庭的法官们,使他们显得咄咄逼人;他又用俯摄表现受审的贞德,使她更显得孤弱无依。蒙太奇在影片中起到了心理描述的巨大作用。例如在刑讯室的那个段落,各种刑具的镜头一个接—个出现,出现的时间一个比一个短促,造成一种骇人的暴力向弱女子逼来的恐惧感。而在刑场的那个段落,贞德在火刑台上的镜头与哺乳的母亲、荷枪的士兵、拥挤的和悲愤地静观的僧俗群众等镜头交叉地切出切入,造成一种银幕上少有的悲痛感和紧张感。法尔康内蒂在那个段落的表演被认为最出色、最细腻、最层次分明。德莱叶说:“她全身心地体验了那个角色。她身上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东西,一种不属于人间的东西。”

影片出色的摄影,尤其是出色的布光,使这部影片的节奏和风格达到完美的境界。德莱叶说:“摄影师给了我恰如我愿的效果,神秘主义的效果……”

卡尔·德莱叶这位要求严格的艺术大师自《圣女贞德的受难》之后到1968年去世之前,只拍摄过5部影片。他毕生的信仰是:“电影不能没有艺术。”美国评论家维农·扬格恰如其分地称《圣女贞德的受难》为“电影史上探索人的灵魂的密度最大的一部影片。” 92BP8pmj3k5TKg2IW3R3oxBhI9y5+W5HpmBuRXtEUms7SPyzrdr2duymbhgZPNUp



三毛从军记

【出品】中国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导】张建亚

【主演】贾林、魏宗万、孙飞虎

【首映】1993年【故事梗概】

这是一部风格特殊的影片,不可能很逻辑地讲述它的故事。它的主要场景、动作、语言是这样的:

一架日本轰炸机飞来,投下无数炸弹,机翼下的中国大地,四处在燃烧。外国军舰炮口下的上海,人流匆匆,一片非常景象。

委员长在发表演讲:“我们要以无数无名的华盛顿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要以无数无名的岳武穆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

上海街头,三毛挤在人群里。他调笑趾高气扬的日本浪人,扔木拖板无意中砸了胖警察。胖警察追赶三毛,三毛逃跑,撞翻了水果摊,跳上了脚手架,登上了屋顶,又从屋顶掉了下来,被罩在了一张大篷布里……最后被胖警察抓住了。

胖警察拉着三毛,经过征兵站,三毛喊:“老子要当兵!”这样,他就和一个名叫老鬼的人一起当了兵。

三毛在操练,腿抬得不对,被教官打了一棍子。他爬过山梯,吊在半空中,上不上,下不下,狼狈不堪。他练举石锁,举不动,重重地摔倒在地上。三毛练打枪,后座力把他震倒,枪弹射向空中,一只野鸭子掉在了他跟前,他喜出望外。三毛练习拼刺刀,向稻草人刺去,用力过猛,连枪带人都穿进了稻草人里。三毛练习扔手榴弹,手榴弹直扔向了他的教官。三毛跟士兵们抢饭吃,结果掉进了空空的大饭桶。

在日本国的一个大厅里,一群文武官员坐在桌子跟前,桌上摆着刀叉。一辆餐车推进来,上面是一块中国地图形状的蛋糕。各路官员拿起刀又切蛋糕,一刀割走了“东三省”。刀叉瓜分“中国”,炸弹飞向中国,坦克在中国土地上“隆隆”轧过。

三毛挖战壕,把土扔到了老鬼脸上。三毛抬木头,却两脚悬空吊在了别人扛着的木头上。三毛抡大锤打木桩,锤头飞出,把一个士兵砸倒在地上。三毛观看“上海名媛名票劳军演出”,满台搔首弄姿,大腿飞舞。一个扮演岳武穆的演员上场,唱“怒发冲冠”,三毛幻觉自己就是岳武穆。三毛在梦幻中与敌人英勇作战,获得了一个巨大的勋章。

在真正的战场上,敌人的子弹把三毛的钢盔打成了“筛子”,三毛就把它当“莲蓬”,在河里用它打水来洗澡。敌人的炮弹打来,把河里的鱼轰到了岸上,一看,鱼都被烧焦了。三毛参加敢死队,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将炸药捆在两头水牛身上,放它们向敌军冲去。一团爆炸的浓烟过后,他们看见,日本兵正兴高采烈地用刺刀割下牛肉,在火堆上烤来吃。敌人吃饱了牛肉,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鼾睡,我军从芦苇中冲出袭击敌人,于是我军大捷,押着敌人凯旋。

群众夹道欢迎凯旋的国军战士,童子军给三毛献花。委员长来视察,他慷慨陈词,并摸了摸三毛的三根头发。两个少女送上“智勇双全”的锦旗,委员长就跟三毛在锦旗下合影留念,但三毛太矮,只见锦旗,不见三毛。

来了一份调令:“三毛即日到师部报到,不得有误!”老鬼跟三毛咬耳朵说:“你现在是如日中天,前途无量,大富大贵……”到了师部,三毛趴在地上为师长擦皮鞋;师长太太大呼“三毛”,三毛就跑去接过她扔来的衣服和丝袜;小少爷坐在高脚痰盂上拉屎,他一喊“三毛”,三毛就跑去给他擦屁股。

师长贪恋舞女,玩忽职守,贻误战机,被撤职。于是举枪自杀,以谢国人。三毛给师长送葬以后,又回到了战场。

日寇扫荡我村庄,烧杀抢掠。一个鬼子去掏鸡窝,鸡窝里伸出枪口,打倒了鬼子。鸡窝突然立了起来,原来里面是三毛。一群鬼子来追三毛,三毛逃跑,并不断给自己壮胆:“三毛不怕!三毛不怕!”突然一扇窗户打开,一个少女探出头来向三毛挥手:“过来,快过来!”少女和三毛一起打鬼子,用石头弹弓,用跷跷板,用安有机关的像百叶窗一样的楼梯……把鬼子打得呜呼哀哉!

打完了鬼子,三毛幻觉:自己在耕地,少女则一副农妇打扮,坐在织布机前织布,并朝他莞尔一笑。晚上,少女端上油灯,三毛老太爷似地坐在桌子边,吸着长长的旱烟袋。少女怀里,抱着两个小三毛!

三毛被编入了突击队,要空降到敌后去。三毛和老鬼等登上飞机,升空以后,突然遇到日本飞机截击。三毛他们的飞机被打得摇摇晃晃,颠颠倒倒。驾驶员喊:“快跳伞,逃命吧!”三毛从来没跳过伞,很害怕,飞机一斜,把他从舱门“倒”了出去!三毛急速下坠,在空中乱蹬乱抓,突然,伞却打开了。三毛觉得有点悠闲了,正好有几只小鸟从他面前飞过,他一伸手,就抓住了一只小鸟儿。

三毛和老鬼掉到了树林里,被挂在了大树上。树下有两只狼在等待三毛。三毛挣扎着喊:“不要不要,中国狼不咬中国人,有种去咬日本鬼子啊!”一声枪响,一只狼倒地,走出一个日本鬼子。鬼子向三毛射击,打断了吊住三毛的伞绳,三毛从树上掉下来,砸倒了这个鬼子。

三毛和老鬼互相用“咕咕,咕咕”的暗号联系。一队鬼子兵来了,三毛和老鬼就学公鸡叫,学鹅叫,学狗叫、马叫、驴叫……鬼子兵被搞糊涂了,也不甘示弱地学起公鸡叫来:叫了一阵子,三毛和鬼子兵们排起了长队,玩起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来。一个小胡子鬼子兵当老鹰,三毛当母鸡,护卫着一队小鬼子兵。玩累了,三毛从鬼子兵身上取过两颗手榴弹,夹在屁股下面学母鸡下蛋。鬼子兵乐疯了。三毛拉响了手榴弹,一声巨响,鬼子兵被炸飞了。

三毛和老鬼依然在树林里叫着“咕咕,咕咕”,以联系后援部队,但此时他们已是破衣烂衫,老鬼已变成电影《白毛女》中那样的“白毛女”了。

银幕上打出字幕:“八年了,别提它了!”

满天礼花,灯泡组成了巨大的“V”字,委员长发表演讲,神采飞扬。三毛光荣复员了,他茫然地,不知该向哪里去。

【电影欣赏】

在许多同龄人的记忆中,一定会有这么一个小孩子的形象:光光的大脑勺上插着三根短毛,或趴、或蜷、或翘,还配一个圆鼻头,大而亮的眼睛骨碌碌地转,整天制造麻烦却总能转危为安。这便是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199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把张乐平先生的漫画《三毛从军记》拍摄成了电影,该片赢得国内外多项大奖。甚至在公映后的十多年里,仍然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导演张建亚把初出茅庐的理想寄托在了一个动画人物身上,还是少有的。对电影的理想最早也是通过三毛来实现的,22个非常规的技术处理使得整部片子充满了黑白片时期人物行动稍稍快于常人的风味,对某些人物戏谑式的模仿等等,都是很专业的表达。而最值得感激张建亚的是,很多人还是由这部片子开始重新提起三毛,特别是对于孩子们。张建亚这样形容:“孩子们是憋着尿也要在电影院里把我的这部电影看完的。”

在《三毛从军记》中,贾林把三毛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家喻户晓。影片描述了三毛在“抗战”期间由流浪儿变成一个兵,最后仍然无家可归的过程。以及他在从军期间的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忍俊不禁的经历。首先以儿童观众的视角和心灵去观察影片,感受它,它具有热闹、好玩、情趣盎然等特色。这是儿童电影最基本的,同时又是最难做好的一个要求。影片应使孩子们感受到某些具有认识和教育价值的内涵。影片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生动体现,让观众感受到日寇野蛮侵略中国的情景以及旧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些腐朽侧面。

许多人都说:“我是看着三毛长大的。”的确,三毛从1935年问世以来足足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因为他正直善良,自强不息,聪明机智,富有童趣,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社会内涵。他给人以心灵上的震动,精神上的鼓舞,在凄苦无依的困境中,依然乐观坚强,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是值得颂扬的。在中国人心中,三毛不仅仅是那个头上只有三根头发的小男孩形象,更是一种民族形象。他如同阿甘,如同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伴随着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发展,见证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引得无数人与其一起品味世态炎凉,共同寻找和创造新的生活。小三毛,将伴随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她捡起地上的碎片还没有完全站起来,泪水却慢慢流下来:“你受了欺负找妈妈发脾气,那妈妈受了欺负找谁去?”这一幕成为了感动观众的经典。 92BP8pmj3k5TKg2IW3R3oxBhI9y5+W5HpmBuRXtEUms7SPyzrdr2duymbhgZPNU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