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问吧,小爱!
走走

第一章

把人当备胎,合适么?

并不是所有的恋爱都是你浓我浓,情谊两相投的。有时候,相亲结识的对象,感觉还不是那么到位;有的时候对方花心,没有安全感;还有的时候,凤凰男遇到白富美,都会有找“备胎”或者被“备胎”的情况。恋爱中,能不能有备胎状态,如何做,过得了心里那道坎?

坦诚定下游戏规则,让备胎自己选择

=把别人当自己幸福的备胎,显然是不道德却又不违法的自私行径。但这次讨论的是如何让自己安心做“坏事”,所以,首先得面对现实,即备胎现象虽然悲哀,却实际存在。其次,风水轮流转,把别人当备胎的,很有可能自己也在当着另一人的备胎;或者,有朝一日自己也会面临如此痛苦境地。

接下来,怎么让自己减少内疚感?

很简单,把看似自主的“选择权”交给备胎一方。

身为备胎,一定是喜欢你的,甚至可能喜欢到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所以,还是在相处一开始就明确告知对方游戏规则,比较人道,也会减少对方的怀恨之心。这样,如果备胎依然心甘情愿鞍前马后,那是其自己的理性选择,因为仍然愿意苦苦等候,那或许会有的一线希望。即便有天你告诉备胎,没有办法再在一起,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不太会引起激烈的情绪反弹乃至报复。

反之,如果东瞒西瞒,一是备胎不那么自欺欺人的话,自己也会猜到;二是再成功欺瞒,仍有百分之五十可能会甩掉备胎,备胎如果投入了太多的爱、时间、精力、金钱……难免不恶向胆边生,硫酸毁容这样的极端行径,也不是没有可能发生。

其实,身为备胎的,自己一定很清楚,区别只在承认这一点与否。与其让备胎有朝一日恨到不惜说三道四毁你幸福,不如一开始就挑明游戏规则。这样,备胎至少还有看似自由的选择:不想做备胎,那就放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扭头走人!

男人的承诺靠不靠谱?

网上有戏言说:想知道什么是神话?请听男人向你表达爱意!想知道什么叫传说?请听男人对你的承诺!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曾经看到这样的戏码:男人女人分手,女人哭诉:想当初他说……现在都不算数了。男人的承诺真的那么不可信?恋爱中的女人又该如何来听?

承诺本来只是美好愿望

请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能承诺自己像此刻一样美丽、健康,一直到死吗?

你不能。没人能。那么作为女人,你为什么要把爱意浓时对方说的情绪之言,当作不变的标本,要求对方多年后仍原样兑现?

事实上,不管男人女人,承诺都不可信。唯一的区别是看谁先变心。

当一个女人开始质疑对方承诺不可信,说明她在感情生活上已经处于弱势,所以开始要求这要求那,问题是,谁能为一个人终身幸福负责?你的父母不能,连你自己都不能。那你又怎么可以要求一个原本陌生的家伙为你负责?

我愿意相信所有承诺在许下那一刻的真诚,但我也知道不能刻舟求剑,尤其感情问题上。当承诺在荷尔蒙驱动下脱口而出,你可以欣赏此刻你自身的魅力,但是,听过就算。它不是唐僧口里的紧箍咒,不是为了不时祭出,让对方羞愧、烦躁、厌倦、痛苦的。

我也认为,当一个女人开始“哭诉”对方的不守承诺时,她是让自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把自己交给了对方,她已经失去了自我。

换一个角度想,也许,一个不肯作出什么承诺的男人,反而是了解自己责任局限的人,他不会去承担自己承担不起的责任,他知道,他不可能付出自己的全部去满足对方的愿望,因为每个人都要先为自己负责,再爱的人都是这个基础上的锦上添花。他不是不可以为对方去死,就像泰坦尼克号上的杰克,但前提是他认为这样做他更快乐,而不是对方拿动情之时说过的话来“要求”自己。

佛教有八戒,其四为戒妄语。一个不妄语承诺的男人,应该更值得信任。同样,一个不要求、不轻信、不强求男人承诺的女人,是有能力为自己挣来幸福的。

做家庭主妇难幸福?

幸福是什么?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是多少呢?“中国人幸福指数”调查结果前不久揭晓。其中有一项值得我们关注,家庭主妇的幸福指数排名在各种职业或者群体之后,仅排名第九。她们在身心、工作、性爱、交际和娱乐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群体。相信这点明显打击了很多渴望安心相夫教子的女人们信心。家庭主妇要不要去做?铁定做家庭主妇的人,如何才能让自己幸福起来呢?

上有三座大山,幸福起来才怪

家庭主妇是个偏正词组,在“妇”这个名词前面有管家意思之“主”,有打扫庭园之“庭”,还有一个上至夫家长辈,下至待教子女的“家”。这三种职责不可谓不重,但落到已婚妇女头上,就成了最没有成长空间的工种。

这种职业岗位需要全职照顾家庭,不外出工作,报酬基本无偿,当然,离婚时《婚姻法》还是会保障一部分权益的,除此以外呢?

能提供家庭主妇这个工作的,就得有一个高收入的老公,万一,万一,他失业了?他出事故了?你怎么办?你还回得去社会吗?

假设以上外在不幸终其一生不曾发生,既然经济不独立,肯定得依赖丈夫,那基本上没有发言权了。你看中一件大衣,他偏偏觉得不适合你?这些还都算是“身外之物”,问题是,提供这份工作的人,不会认为这是工作。做家务而已呀,是个女人就该做的,对不对?何况你还不用上班。也许请个钟点工、保姆,他还没那么苛刻呢,但你要是今天烧的菜不对他胃口,看看他脸色如何?

所以,想做幸福主妇?一是自己银行存款大把,随时随地都能花自己的钱放自己的假不用看别人脸色;一是天生“懒”婆娘,不想上班想睡懒觉希望整天能开着电视。归根结底,家庭主妇也是一个职业,有人干得尽职尽责就有人干得玩忽职守,如果你只是想被人养活,得过且过,那么你一定会认为不用自己奋斗的生活就是幸福本身。

怎么才能和女神相处?

“女神”,这个词也许也能成为2013年的热词之一了。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女神”的标准。比如在一个电视相亲节目中,一位男士认为,“女神”要从相貌、性格和身世这三个标准上来考量。其他类似:长发飘飘、皮肤白皙、气质佳、有底气……各执一说。和“女神”相处,有没有可能?

能推倒的就不是女神

看来大家对女神的印象还停留在古装剧基础上,在我看来,能被追求到的,就是普通女人。中国古代有《神女赋》的故事,楚襄王爱慕神女,苦苦追求。要搁今天,那也绝对是官二代、富二代的身家,基本上应该无往而不利了吧?错,神女根本无心与他欢会。所以,女神既要有“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的美貌与风情,又要圣洁不可侵犯,“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也就是说,是女神,就得被高高供起,要对情欲、性欲完全免疫,整一个“无心”状态。

所以,世间凡夫俗子,哪里来的清心寡欲女神?

既然没有真正女神,那也就是如何和一个漂亮不可方物的女子共同生活的简单问题。

所谓不破不立,女神相处守则一:女神也是人,也要吃喝拉撒,睡觉难免要打呼,清早口气一如常人,不可能芳香如莲。端看李敖与胡因梦往事可知,再美的女子,上厕所忘记关门,还是大煞风景的。

女神相处守则二:让她变得更美。

福尔摩斯曾经说过类似压抑的家庭,养不出快乐的狗这样的精辟观点。同理,妻子的容颜与丈夫的性格和丈夫对妻子的态度也有密切关系。如果你性格开朗健谈不轻易发脾气,对她好,迁就她,让她在内在外都有充分的个人自由,再过十年,女神可能还是容光焕发。反之,如果你不体贴她,因为她美而总是吃醋、动不动责骂她,很快,女神脸上也会长皱纹。

每个男人,给出一纸婚书承诺的时候,我愿意相信,那个女人,就是他心中的女神。所以,属于你的女神,只看你愿意怎样对待她。

一见钟情靠谱吗?

西方有“爱之图”一说,即每个人的大脑深处早就有一幅最相恋对象的图画,现实生活中若遇到跟这幅图像相似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和爱恋之感。这也是中国人说的“一见钟情”。

有人认为,“一见钟情”缺乏对对方的真实了解,远视的图像符合“爱之图”感觉就来了,走近而视,越近越不像。也有些人特别迷恋“一见钟情”的感觉,一旦最初交往时没感觉,立即就放弃。现实中我们该如何看待“一见钟情”,这种感觉到底靠不靠谱?

当然靠谱的“一见钟情”

对于一见钟情,我本人完全赞同。在此先复习一下它的定义,词典里的解释是“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了爱情”。也就是说,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单相思。

第一眼所见,往往是直觉在起作用。所谓的慢热,其实是理性在分析,对方是否合适自己。那么,一见,见到的到底是什么?是总体印象,它包括视觉感受、语音语调、词句内容。据说,人在三秒钟之内就能对另一个人的形象气质、言谈举止(眼神、姿势、语调)有一个总体直觉。

有调查数据显示:94%的招聘经理承认,最初双方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基本上决定了面试结果。从这种意义上讲,面试最终作出的选人决策是基于“一见钟情”。那么,为什么大家会质疑爱情中的“一见钟情”,却不去质疑面试时的“一见钟情”呢?大概是因为负责面试的人,往往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由此,人们更愿意信任这种靠直觉作出的判断。至于爱情,大家也顺利成章觉得,一个并没有很多恋爱经验的人,如果也一下坠入爱河,那肯定就有点危险了。

但是。所有与爱情有关的故事、影视,不都在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吗?看一本小说,总是有喜欢的人物、讨厌的人物,这在无形之中,都在慢慢形成你对一个陌生人的直觉。我们一直都在经验当中而不自知。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身上,从来不会发生一见钟情的故事呢?

在我看来,只有明确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对什么好奇的人,才会一见钟情。

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情况其实是,对那个人没有恶感,如果有机会可以交往,那么就交往了看看;如果不是那个,是另外一个,其实也没什么不可以。

连自己都不愿去了解的人,了解他人的机会,是很少的。

女人不“坏”,男人不爱?

这个话题,在网上一直有持久的热度,因为它颠覆了我们最先认识那个观念: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现在,很多摩登妈妈也许会这样教育女儿:别那么“老实”,少不经事,多看看、多学学。潜台词是:要学做一个“坏”女人。因为“坏”女人,更懂得如何拿捏住男人,更有吸引力。也有人认为,坏女人仅限恋爱层面,真的想要结婚,男人还是要找好女人的。那女孩们到底要不要学“坏”呢?

女人不管好坏,爱自己就够

为什么“坏”要打引号?说明不是真坏。为什么男人喜欢“坏”女人?因为这里的“坏”既意味着情趣二字,也意味着不给男人添麻烦。“好”女孩往往是被传统父母教育出来的老实姑娘,一惊一乍,没见过啥世面,失恋了天就塌了,寻死觅活,男人一开始会觉得自己运气好,碰到璞玉一块,久了就觉得乏味如泡饭。而“坏”女孩,她们很早就进入男性社会,厮杀肉搏,吃过亏,所以长了不少经验,渐渐在实战中懂得,如何在爱情战争中与男人成为平等对手,因而充满活力。她们见多识广,幽默,善于自嘲,锋芒毕露,一般菜鸟男不在话下,只觉得难以捉摸她心思,实在是因为她已经历过太多。她让所有男人认为,她对失去他毫不在乎。

“好”女孩则相反,养在深闺人未识,有朝一日遇到个男的,动了心,就会非常不顾一切,倘若遇到个以结婚为交往前提的,算是一拍即合,喜剧一桩。但要是碰上个玩心重,并且不打算尘埃落定的,就会逼得对方拍拍屁股走人。

但是,“坏”女人曾经受过的伤害,“好”女孩这辈子也未必碰到。而且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男人往往娶个“好”女孩放在家里,却继续和“坏”女孩纠缠不清。所以,谈不上谁羡慕谁,性格决定命运,经历决定性格。又或者,每个女人一生中,在她最年轻最单纯最天真的时候,都是“好”女孩,单看她此后,是会遇到正确的那一个,呵护一生,一生都是不用吃苦操心的“好”女孩;还是遇人不淑,在情场颠沛流离,练就金刚不败之身,顾盼之间,运筹帷幄,心却再也无法柔软。

左手道德,右手激情?

在全球经济衰退之际,阿什利·麦迪逊公司的生意却越做越红火,这家公司仅在过去12个月内,“偷情”会员就从10万猛增至360万。对这一现象,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的所长周孝正认为:激情是控制不了的,而激情道德不道德,自然也无从谈起。对于激情,我们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和负责任的态度,在这个矛盾当中应该取得平衡。

人不可能对任何人忠诚,除了自己

以前有句俗语:女人裙子越短,经济越繁荣;裙子越长,经济越萧条。如今全球经济衰退,婚外情行业却像女人的裙子一样,客户名单越来越长。美国这家公司在全球大萧条的背景,依然可以生意火爆。这说明,当人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没有安全感时,宁愿及时行乐。越是兵荒马乱,越是会释放出人心里隐藏的东西。

但,为什么不忠诚于他人就一定是弱点?毕竟他/她忠诚于自己的欲望。

人性从来都经不起考验,区别只是考验的手段是什么。

为什么要制订道德价值观?就是为了束缚人的欲望。它就和宗教一样,要求人、规范人、给人一种内疚感、罪恶感。但当这种束缚没有让人得到应有的奖励、肯定作为交换,欲望、贪婪就全都出来了。至于专一的爱情这种玩意儿,恐怕只有人才会去宣扬它、崇尚它,因为人类本性中是缺乏这个的,物以稀为贵。任何人坚守自己,都只是没有遇到更吸引自己的那个极限,能征服自己的那个人,还没有出现而已。即使这一生至死,在你已知范围内,对方不曾有任何出轨行为,你同样没有任何根据可以绝对相信对方爱的忠诚(想想《廊桥遗梦》吧),也许他/她和你同床共枕着,心里却想着另一个。信任本身,其实只是人的一种主观愿望。

所以,还不如放下所有评判、自我审查,走走看看,自然放松,遇桥过桥,有山翻山,山后如有一蓬桃花盛开,既可驻足欣赏,也可搭屋住下,更可一瞥之余,继续往前。

爱情不再,婚姻还要继续吗?

这个话题在网上讨论得非常激烈:当曾经极度相爱的两个人有一天爱情消失殆尽,被岁月捆绑折磨。但是种种生活的缠绕令他们不愿意面对分离所带来的纠葛。两个已没有了激情,仅凭着“左手握右手”般的亲情生活的人,究竟是继续在一起更不道德,还是分开更不道德?

离不离婚,和道德无关,和人道有关

据说,我国婚姻法关于离婚界限规定的主要理论依据来自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论述:“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会合乎道德”,“如果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者已经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挤,那就会使离婚无论对于对方或对于社会都成为幸事”。恩格斯确实觉得,结婚和离婚是“仅仅和当事人有关而无须干涉的私事”,但是我们忽略了他强调的其他条件:(1)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个体家庭不再是社会的劳动部门;(2)子女的抚养和教育成为公共的事业。

这两个条件的实质是:家庭的主要职能全部由社会承担,人们可以排除经济问题,不需要独自背负离婚后果,只有这时,爱情才成为决定离不离婚的唯一因素,才会上升到道德层面。显然,直到今天,恩格斯所设定的条件在我国并不具备。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拜托各位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忘掉所谓爱情,也忘掉所谓道德吧。因为在当下中国,大部分家庭是建立在经济利益互惠共赢基础上的。换言之,只要还有贫富分化、社会分层现象存在,离个婚,就会影响到怎样赡老育幼,进而影响到“社会和谐”。所以,与其讨论道德不道德,还不如讨论讨论人道。如果人和人的相处与相离,既有道义,又有情义,那么我想在任何语境下,这都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

女人还要顶着“弱者”的头衔?

网上有调查显示:8成香港男士抗拒女强人,而现实生活中,不少正在征婚的女孩,不愿承认自己喜欢看“慈禧”、“武则天”这类女强人的书籍,生怕被男人认为过于强势而不招待见。把自己放在“弱者”位置,是不是女性的恋爱技巧之一?

喜欢“弱女”的男人,本身就是弱者

所谓的弱者,loser,如果单纯是指学历低、地位低、收入低,我认为,这不是弱。邓文迪认识传媒大亨默多克时,上述三样都不算高吧,但谁会认为她是一个弱者呢?弱者与强者的唯一本质区别是思维模式。弱者的思维模式是固定型,即认为自己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察自己能力的测试组成。一旦失败,就无法接受现实。强者的思维模式是成长型,他们会认为:所有的事情离不开个人努力,而这个世界上也充满了那些帮助你去学习,去成长的有趣的挑战。

在现实生活中,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寻找那些让他们变得更好的伴侣,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则只愿意找那些允许自己停滞不前的人。

所以,一个男人如果需要靠另一个弱女来体现出自己的征服感、满足感,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只能说明他本身精神矮小,没地位,不受优秀女人重视。

事实上,爱情中只存在一种“弱者”:更爱对方的那一个。因为更爱,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更包容忍让,更委曲求全,这却展示出本质上的内心强大。

另请注意,示弱的重点在“示”,而不是真的“是”,“示”弱是一种情商,“是”弱是一种悲剧。事实上,十项全能的女人毕竟凤毛麟角,有女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偏偏一上高架就完全没有方向感,这时就可以表示一下自己的弱点,由得男人借机发挥。男人这时的窃喜不是因为女人弱,而是因为这种依赖感,让他觉得,你缺他不可。 X3EUB7zWcS4NCwt8hnIvWQd6Pq0Fon9geKo3rtv3hnCEcaHrJJZWF3vM6bsR2ph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