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世界近代史1

斯图亚特王朝

1603年,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3)末代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死后无嗣,由其远亲苏格兰国主詹姆士·斯图亚特继承王位,称詹姆士一世,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的统治。1625年,詹姆士一世死后,其子查理一世继位。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日益尖锐,1640年,终于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9年,处死了查理一世,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1660年,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在王党的拥戴下,与议会达成协议,登上王位,复辟了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二世之后,是其弟詹姆士二世继位。1688年,资产阶级发动宫廷政变,迎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三世为英国国王。直至1714年,由于无嗣,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的统治结束。

圈地运动

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历时300余年。15世纪末,英国由于国内毛纺织业的兴盛,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羊业十分有利可图。于是,贵族大规模圈占村社的公地和农民的耕地,将之改为牧场,雇佣少量工资低微的工人放牧羊群。结果,大批农民被剥夺生产资料,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所以,圈地运动也被称为“羊吃人”运动。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苏格兰人民起义

1637—1640年苏格兰人民为反抗英王查理一世专制统治而发动的起义。1603年以后,虽然苏格兰与英格兰两国共戴一主,但苏格兰在内政和宗教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卡尔文教的长老会对国王实行监督。1637年7月,查理一世强令苏格兰接受英国国教的主教制、礼拜仪式与公祷书,目的是把专制统治推行到苏格兰,从而引起苏格兰人民的愤怒。1638年,苏格兰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发动反英战争,并于1639年攻入英格兰北部,击溃英军。苏格兰人民起义点燃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

马斯顿荒原战役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一次著名战役。1644年7月,克伦威尔率领由自耕农组织的志愿骑兵队,在英格兰北部的马斯顿荒原与国王军队会战,在苏格兰军队的协助下,大败国王军。史称马斯顿荒原战役。这场战役是英国内战爆发以来国会军取得的第一次大捷,它扭转了战局。从此,国会军开始一步步地走向胜利。

掘地派运动

掘地派也称为真正平等派,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无地和少地农民利益的激进派别。掘地派运动于1649年春天以贫苦农民开垦伦敦附近圣乔治山荒地为开端,迅速扩展到许多地方。掘地派揭示了人民在废除王权以后仍然受压迫的现实,提出废除土地私有,人人平等的政治主张。掘地派运动是贫苦农民要求把革命推向深入的一种表现,但是遭到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克伦威尔的镇压。

1688年政变

亦称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国会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的政变。1685年国王詹姆士二世即位,企图借助法国势力恢复封建专制统治,与资产阶级控制的国会发生冲突,于是,英国资产阶级于1688年6月发动宫廷政变,邀请英国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当英国的国王。詹姆士二世众叛亲离,逃亡法国。从此王权大受限制,国会权力得到确认,建立了以资产阶级专政为实质的君主立宪政体,史称1688年政变。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尾声。

权利法案

它是英国资产阶级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宪法性文件。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光荣革命”,扶植威廉三世即位英国国王。为防止国王恢复专制制度和天主教,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于1689年2月呈给威廉三世一个《权利宣言》,10月经国会批准,更名为《权利法案》。法案共13条,主要内容包括: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使以后的国王不能滥用权力,它的发表,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彼得一世改革

公元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在位期间,为了满足向外扩张领土的野心,使俄国成为一个军事强国,进行了加强统治,扩大军事力量和发展经济的改革,史称彼得一世改革。彼得一世仿照西欧的样式建立和扩大海军,实行按农户征兵的制度;派人到西欧学习文化技术,改进军事装备,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在文化上,推行学校教育,使生活习惯西欧化。彼得一世的改革促进了俄国的经济发展,加强了军事力量,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利益,为沙皇俄国的进一步侵略扩张创造了物质条件。但是,彼得一世的改革不仅没有触及农奴制度,而且加重了农奴的负担。

东印度公司

是17世纪由殖民国家设立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扩张的组织。英国、荷兰和法国的“东印度公司”,分别成立于1600年、1602年和1605年,其中以英国东印度公司最为著名。英国东印度公司全名为“在东印度群岛贸易的伦敦商人的总裁和公司”。1600年12月30日成立。领有“皇家特许状”,享有对好望角以东各国,主要是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并在印度建立商馆和堡垒,拥有军队和舰队。至17世纪末,在印度建立孟买、马德拉斯和孟加拉三大管区,设总督管理。1698年伦敦成立一家新公司,1708年新旧公司合并,并获得在印度宣战和媾和的特权。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通过一系列战争,排挤法、荷势力,确立在印度的统治地位。其间以武力侵占大片土地,征收巨额田赋;经营种植场,实行强迫劳动;垄断烟盐贸易;从事海盗式掠夺,大量种植鸦片,并以走私方式输入中国,毒害中国人民,掠夺大量财富并获得巨额利润,这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英国政府曾借助其财力与军队,对印度周围的亚洲国家,如缅甸、阿富汗、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战争。英国工业革命后,为满足和适应工商业资本的发展需要,英国政府先后于1813年和1833年取消了该公司对印度与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858年,在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打击下撤销。

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3年,英国把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运到北美倾销,一批茶船停在波士顿港口。12月中旬,50名波士顿人化装上船,把300多箱茶叶倒入海里,史称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一事件标志着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进入新阶段。

来克星顿枪声

1775年4月18日晚,英军派出一支800人的军队,从波士顿出发,准备偷袭来克星顿和康科德两地民兵的秘密火药库。第二天,英军在来克星顿同民兵相遇,从而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史称来克星顿枪声。这一事件标志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

独立宣言

美国宣告独立的正式文件,也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人民要求民主主权的宣言书。1776年7月4日,在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推动下,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资产阶级民主派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天赋人权;宣言指控了英王的种种暴行,宣告北美13州殖民地解除同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与大不列颠王国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成立自由独立的合众国。《独立宣言》在组织和动员人民争取民主权利、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成为当时美国人民反抗英国奴役、进行革命的有力武器。马克思称它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萨拉托加大捷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1776年6月,英国殖民军在柏高英的率领下,孤军深入,遭到新格兰各州民兵2万余人的迎头阻击,击溃了柏高英的部队,并将5000英军包围在萨拉托加。柏高英被迫于10月17日向美国的盖茨将军投降。这次战役,美国俘虏了6名英国将军、300名军官和5000名士兵,史称萨拉托加大捷。萨拉托加大捷扭转了整个独立战争的战局,从此美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约克镇战役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1781年,英军在司令康华利率领下,占领约克镇。华盛顿等人率美法联军,乘船在约克镇西北登陆。法国舰队配合美军,切断了康华利准备从海上逃跑的退路。美法联军同时猛攻约克镇。英军奋力挣扎,但无济于事,最后,康华利被迫率7000名英军向美军投降。英国见大势已去,于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美国宪法

美国独立后,1787年制定了一部宪法,历史上称为1787年美国宪法。它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根据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国家,宪法体现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原则:就立法权来讲,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报告工作,批准总统任命的官员和最高法官,还有权弹劾总统;就行政权来讲,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有权任命最高法院法官,有特赦权,并可以发布行政命令;就司法权来讲,最高法院有权解释宪法,宣布国会法案违宪,可以受理审判弹劾总统,有权宣布总统的命令违宪。1787年美国宪法,为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宪法蓝本。但是也存在种族歧视等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

波旁王朝

(1589—1792,1814—1830)1589年,那瓦的波旁家族亨利获胜,成为合法的法国国王,史称“亨利四世”,开始了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至1661年,路易十四时期,实行“朕即国家”、“法律出于我”的专横统治,使法国封建专制制度达到极点。至1774年,路易十六即位后,国势日衰,民生凋蔽,饥民暴动此伏彼起。路易十六只知寻欢作乐,不务政事,王后玛丽·安东尼穷奢极欲,被称为“赤字夫人”。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与封建特权等级的矛盾日趋尖锐。1789年,路易16迫于革命形势和财政危机,召开三级会议,直接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1792年9月,国民公会通过废除君主制议案,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波旁王朝被推翻。1814年,欧洲反法同盟联军攻入巴黎,推翻拿破仑帝国,波旁王朝路易十八在法国复辟,不久又被拿破仑推翻。1815年,路易十八再次复辟。复辟后的波旁王朝力图恢复君主专制制度,终于导致1830年“七月革命”,结束了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

人权宣言

全称《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文件。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召开制宪会议,在会上起草并通过了人权宣言,后作为《一七九一年宪法》序文。宣言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范本,从18世纪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出发,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宣言体现了要求摧毁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的思想,具有进步的意义。

列沙白里哀法

法国大革命期间通过的禁止工人结社和罢工的法律。因提案人为列沙白里哀,故名。1791年6月14日由制宪会议通过。该法规定:任何旨在共同拒绝工作或提出增加工资要求的决议和契约,均应宣布其为违反宪法、侵犯自由和《人权宣言》;一切主犯和教唆者均应受审,处以500里佛尔罚款,褫夺公民权一年。直至1884年,该法案宣布废除。该法案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制宪会议利用立法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马赛曲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法国国歌。1792年4月26日,由莱茵方面军工兵上尉鲁日·德·里尔(1760—1836年)创作。初名《莱茵军战歌》,在共和军中广泛传唱。1792年8月,马赛义勇军进入巴黎时,高唱此曲,由此改名为《马赛曲》。1795年7月14日至第一帝国时成为国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及第二帝国时被禁止。1879年正式定为法国国歌。

瓦尔密战役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法军在瓦尔密战胜普奥联军的战役。1792年9月2日,普奥联军在逃亡王党分子的支持下,占领了法国东北部军事重镇瓦尔登,并分兵三路直逼巴黎。9月20日,巴黎组织法国志愿军,在凡尔登附近的瓦尔密同侵略军进行激战,击退普奥联军的多次进攻,最终,法国革命军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法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从此法军开始全线进攻,并于10月全部夺回被占领土。

雅各宾派专政

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派的统治。1793年5月底,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把雅各宾派推上统治地位。雅各宾派的领袖罗伯斯庇尔掌握了实际权力,直至1794年“热月政变”,罗伯斯庇尔被推翻,这段时期史称雅各宾专政。雅各宾派为保卫革命果实,采取了许多革命措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颁布法令,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用分期付款的方法,卖给农民,无条件废除一切封建义务;实行限价政策,稳定生活,同时严惩囤积居奇和投机倒把分子;颁布惩治嫌疑犯条例,打击革命敌人;全国总动员,反击内外敌人。雅各宾派专政把法国革命推向高潮。雅各宾派采取的措施挽救了法国,革命武装把反法联军赶出法国,又平息了国内的暴乱。但是,由于雅各宾派内部发生分裂,罗伯斯庇尔镇压了丹东派和埃贝尔派,使专政基础削弱。1794年7月27日,雅各宾专政被推翻,法国革命高潮过去了。

热月政变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推翻雅各宾派专政的政变。因发生于新历共和二年热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1794年6月,在外患暂时消除的情况下,资产阶级不能继续容忍罗伯斯庇尔的革命政策,纠合起反罗伯斯庇尔的势力,在热月9日的一次会议上发动政变,罗伯斯庇尔等20名雅各宾派成员未经审讯便在次日被送上断头台,以后又有数十名雅各宾派成员被处决。雅各宾派政权被颠覆,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过去了。

雾月政变

“热月政变”雅各宾派专政被颠覆后,法国政局不稳。大资产阶级希望有个强有力的政权保障他们的利益,而督政府却束手无策。正在远征埃及的拿破仑得到国内混乱和第二次反法同盟不断得势的消息,认为夺权的时机已到,急忙回国。他与一些政客勾结,并得到一些军火商人和金融资本家提供的上千万法郎的金钱。1799年11月9日(共和历雾月18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此后十多年,法国处于拿破仑的统治之下。

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一世统治时期的资产阶级军事专政国家。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过《共和12年宪法》,宣布拿破仑为法兰西皇帝,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12月2日罗马教皇庇护七世在巴黎圣母院为拿破仑加冕。拿破仑一世为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他使法国资产阶级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完备起来,进一步集中和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权力;他制定和颁布《法典》,排除了封建法规,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保证农民在革命期间取得的小块土地,鼓励和刺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镇压保王党人复辟势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工人、农民的统治,多次打垮欧洲大陆的封建君主和海上英国组织的“反法同盟”,防止了波旁王朝在法国的复辟;另外,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的对外战争一方面削弱了当地的封建势力,客观上起了进步作用,但同时也是对外争霸欧洲的侵略战争,拿破仑也奴役了当地人民,引起欧洲人民的广泛反抗,最终导致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灭亡。

滑铁卢战役

法兰西第一帝国最后一次反对欧洲反法同盟的一场战役。1815年,拿破仑潜回法国,进入巴黎,建立百日王朝。欧洲各国拼凑第7次反法联盟,6月,拿破仑率法军在比利时的滑铁卢与敌军相遇,马上投入战斗,结果法军被击败,拿破仑第二次退位,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史称滑铁卢战役。

海地革命

18世纪末加勒比海上的海地黑人奴隶起义。这次起义由黑人杜桑·卢维杜尔领导。起义迅速发展,多次打败殖民军。拿破仑派出3万名士兵、500多艘军舰到达海地,镇压黑人奴隶的革命,仍然无效。法国殖民者以“和谈”为幌子,逮捕杜桑。杜桑坚强不屈,死于法国狱中。他的战友继续坚持战斗,最终迫使法军投降,于1804年,海地终于摆脱了法国的殖民统治,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从而,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序幕。

多洛雷斯呼声

1810年9月16日,墨西哥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伊达尔哥敲响了多洛雷斯镇的大钟,召集附近居民聚集在教堂前,伊达尔哥在那里号召当地人民起来,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群众振臂高呼:“独立万岁!”“绞死殖民强盗!”响应伊达尔哥的号召,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多洛雷斯呼声”。从此,揭开了墨西哥独立运动的序幕。伊达尔哥组织义军,与西班牙殖民军作战。在战斗中,伊达尔哥不幸被俘,不久英勇就义。墨西哥人民为了纪念他,把他发出“多洛雷斯呼声”的日子——9月16日,定为墨西哥独立日。

瓜亚基尔会晤

1822年7月26日、27日,圣玛丁主动与玻利瓦尔在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会晤。会晤是极其秘密地进行的,没有其他任何人参加,没有留下任何纪录,会晤讨论秘鲁应建立的政府形式,秘鲁与北方之间的疆界、军事指挥等问题。由于双方意见分歧,没有达成协议,也没有公开争吵。会谈后,圣玛丁离开瓜亚基尔,回到利马,辞去秘鲁政府首脑职务。后又回到了阿根廷。1823年,圣玛丁引退后前往法国,1850年在那里逝世。由于这两位拉美独立革命的杰出英雄至死都对会晤保持沉默,会谈的内容成为一个历史之谜。

阿亚库巧战役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1823年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玻利瓦尔率领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大军6000人横越安第斯山脉,向秘鲁境内的西班牙殖民据点发动进攻。1824年12月,玻利瓦尔的战友、哥伦比亚将军苏克雷统帅的革命军在秘鲁中南部古城阿亚库巧附近的平原上,与西班牙军队相遇,并发生激烈战斗。西班牙军队人数超过9000,而革命军大约只有3000人。但革命军以少胜多,大获全胜。西班牙秘鲁总督本人连同4元帅、10名将军和2000名官兵被俘,秘鲁获得解放。这就是著名的阿亚库巧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对保障西属美洲的独立具有重要意义。

门罗宣言

1823年12月2日,美国第5任总统门罗致国会咨文中发表了对外政策的声明,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门罗宣言”。门罗宣言包括三个原则:一、欧洲列强不得干涉美洲大陆事务。二、美国也不干涉欧洲列强的事务。三、“美洲事务是美洲人的事务”。这些原则,通称“门罗主义”。“门罗主义”既排斥欧洲列强在美洲的扩张,又意味着“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这个实质,反映了美国统治整个美洲的野心。

工业革命

亦称产业革命。通常指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完成的资本主义机器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技术革新过程。它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从轻纺工业开始,80年代将蒸汽机应用到工矿、交通运输等行业,经过百余年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随后美、法、德、俄等国家在19世纪内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这场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成了人类阶级社会的最后两大对立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形成,使资本主义制度真正确立起来。

空想社会主义

亦称乌托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出现的一种向往理想社会而带有空想性质的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主要盛行于19世纪初,以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为主要代表。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人剥削人的罪恶现象深恶痛绝,同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了许多美妙的天才的设想,如用统一的社会生产来代替私人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消灭城乡差别,使劳动成为人们的需要,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妇女解放等。这些思想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空想社会主义者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还认识不到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缔造者。因此不能从理论上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个客观规律。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欧洲近代史上三大工人运动之一。1831年10月,里昂6000多工人游行示威,要求增加工资,但遭到资产阶级政府的无理拒绝。工人高喊口号:“不能劳动而生,就要战斗而死!”。11月下旬,里昂工人发动起义,一度占领里昂。1834年4月,里昂工人再次起义,明确提出了推翻富人政权,争取民主共和国的政治口号,使起义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与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级。

英国宪章运动

19世纪30到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之一。1836年,英国工人制定了政治纲领,叫作《人民宪章》,中心内容是要求普选权,使工人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运动从伦敦开始,迅速遍及英国。这次运动历经了3次高潮,每次都有上百万工人参加,先后持续12年之久,一直到1848年才结束。史称宪章运动。它是英国无产阶级第一次独立的政治斗争,也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英国宪章运动与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9世纪30至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之一。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的3000多纺织工人,为反对封建主、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拿起武器斗争,发动起义。他们宣布反对私有制社会,同前来镇压的反动军队展开顽强搏斗,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强大力量,史称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次工人起义与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正义者同盟

19世纪工人阶级唯一的国际性组织。最初它是侨居巴黎的德国政治流亡者的团体,成员是工人和小手工业者。1836年在巴黎成立。后来有荷兰人、匈牙利人、捷克人、俄国人、斯堪的纳维亚人加入,由此,“同盟”转变为一个国际性的工人组织。它的任务是一方面进行宣传,一方面进行革命的秘密活动。这个团体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很深。由于最初成立于巴黎,因而又受到布朗基派影响。1840年,它的领导中心迁到伦敦。1847年马克思与思格斯被邀参加组织,并领导其进行改组。同年,正义者同盟改称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共产主义者同盟

是国际无产阶级团结的最初组织形式,是第一国际的先驱。1847年6月,恩格斯出席正义者同盟在伦敦的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建议,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代替过去“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口号。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这次大会。会上明确提出,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建筑在阶级对立上的资产阶级旧社会而建立无产阶级和无私有财产的新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受大会委托,为大会起草同盟的纲领,并于1848年2月发表,这就是著名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同盟总部迁到巴黎。由于欧洲革命运动的失败,革命力量重新组织秘密分散。1849年秋,又重聚伦敦组织同盟。由于受到反动统治的多方刁难和严密监视,同盟于1852年自动解散。

共产党宣言

是第一部比较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共产主义政党第一个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党纲。于1848年2月公诸于世,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完成。《共产党宣言》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前途;对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特性作了科学分析,深刻论证了变资本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阐述了无产阶级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步骤;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政治民主;逐步实现生产工具的国有化,同时发展生产力;提出了共产党的一般原理。最后《宣言》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1848年欧洲革命

是一次欧洲范围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同封建制度及其残余之间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1845年和1846年欧洲发生的马铃薯病害和农业歉收,引发饥荒,以及1847年欧洲经济危机等引起社会矛盾尖锐化。1848年1月12日,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巴勒摩的起义,成为爆发1848年欧洲革命直接导火线,然后,革命风暴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尽管由于当时各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国的具体任务也有差异:法国要推翻金融贵族的独占统治,确立工业资产阶级的全面统治,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德意志和意大利要求消除封建割据,实现统一的民族国家;奥地利是要废除封建专制制度;东南欧各国要求摆脱异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总的来讲,这场革命主要是解决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被压迫民族同压迫民族间的矛盾,都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围。1849年,革命基本结束。1848年欧洲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虽然失败了,但仍具有重大意义。它给欧洲的封建专制或残余以沉重打击;摧毁了神圣同盟所代表的欧洲反动政治体系;这次革命教育和锻炼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法国二月革命

1848年2月巴黎人民推翻“七月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7年7月,资产阶级反对派以改革选举制度为目的,在全国各地举行“宴会活动”,得到人民群众的响应。但基佐政府下令禁止召开,在1848年2月22日,巴黎无产阶级、学生和人民群众冒雨走上街头,高唱《马赛曲》,高呼“改革万岁!”“打倒基佐!”的革命口号,冲向基佐住宅,政府出动军队,驱散示威群众。2月23日起义者与政府军发生街垒战,国王路易·菲力浦被迫下令免去基佐内阁职务。资产阶级自由派和共和派认为革命目的已经达到,停止斗争。而无产阶级决心彻底推翻七月王朝,建立共和国。2月24日,起义群众几乎控制了所有兵营和战略据点,并冲向杜伊勒里王宫。路易·菲力浦逃往英国,起义者占领王宫后,把国王的宝座搬到巴士底狱广场烧掉。左翼议员和群众代表通过决议,成立临时政府,资产阶级共和派掌握政权,二月革命取得胜利,七月王朝被推翻,为法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打下基础。它对1848年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也起了推动作用。

法国工人六月起义

1848年6月巴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武装起义。法国二月革命以后,资产阶级窃取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了反对无产阶级把革命继续推向前进,一方面宣布成立“国家工厂”和“卢森堡委员会”,用欺骗手段麻痹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又收买流氓无产者,组织别动队,加紧扩充军队,准备向无产阶级发动进攻。6月22日,资产阶级政府下令解散“国家工厂”,规定凡17至25岁的未婚男工一律编入军队,把其余工人送到边远郡做工。由此引发了无产阶级举行武装起义。6月22日,成千上万的工人群众涌向街头示威游行,高呼“打倒制宪会议!”、“建立民主的社会共和国!”等口号。6月23日,巴黎工人群众举行大规模武装起义,5万起义者拿起武器,与政府军展开激烈巷战。制宪会议授予卡芬雅克以军政大权,调集25万军队,对巴黎的起义者进行镇压。26日,起义被镇压下去。资产阶级政府残酷屠杀了11万多工人群众,25万多人被监禁、流放和被迫做各种苦役。这就是有名的法国工人六月起义。六月起义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的第一次伟大战斗。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面对日益严重的农奴制危机,在尽量维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被迫签署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法令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法令还规定,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这块土地。农民赎买土地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1861年的这次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而且是对农奴的一次大规模的掠夺。但是,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美国南北战争

亦称美国内战。1861—1865年美国联邦政府反对南部种植园奴隶主武装叛乱,维护联邦统一的战争。美国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与北部资产阶级雇佣劳动制的矛盾,引起政治与经济上的对立。1860年反对黑人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南部蓄奴州相继宣布独立,并于1861年2月8日联合成立“美利坚诸州同盟”(简称“南部同盟”)政府,从而发动叛乱,挑起分裂美国的内战。战争之初,南军处于优势。在北军连连受挫的情况下,林肯政府采取果断措施,于1862年5月,颁布《宅地法》,9月,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局。1863年,联邦军队转入反攻。1864年春,联邦军队突入南部,并于1865年4月3日,攻占叛军老巢里士满,4月9日,叛军投降。美国南北战争以北方联邦军队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取消了黑人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使美国的经济在19世纪后期迅速赶上和超过英、法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美国资产阶级仍然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约翰·布朗

19世纪中叶美国废奴运动的杰出领袖。1800年5月9日出生于康涅狄克州的一个贫苦白人家庭。1859年10月6日夜,布朗率领少数白人(包括他的4个儿子和一个女婿)和一些黑人袭击了弗吉尼亚州的哈帕斯渡口,占领了军火库,解放了附近的黑人奴隶。布朗原计划率领起义队伍进入附近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然后逐渐向南部扩展,最后达到在全国推翻奴隶制度的目的。但是布朗的起义队伍被反动武装包围在军火库里,经过两昼夜的顽强抵抗后,终因寡不敌众,起义被镇压下去,布朗等七人受伤被俘。12月2日,布朗等人在查尔斯敦英勇就义。布朗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是内战前夕美国人民用武装斗争消灭奴隶制度的一次尝试。

宅地法

美国内战时期公布的一项法令。1862年,美国内战进行第二年,北方军队在前线连连受挫。林肯政府为摆脱困境,果断采取革命措施。1862年5月,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规定凡满于11岁的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从西部无主的土地中,获得160英亩(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在所得的土地上连续耕种5年以上,就成为这块土地的所有者,其产权子女可以继承,土地可以买卖等等。到1900年,根据《宅地法》授予移民的土地达8000万英亩。《宅地法》是美国广大劳动人民渴望和争取已久的,它是按照“美国式的道路”来解决土地问题的,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总统于1862年9月22日颁布的宣言。宣言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废除叛乱诸州的奴隶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联邦的军队;对于不参加叛乱的蓄奴州采取自愿的、逐步的、有偿的解放奴隶措施;对于逃亡奴隶,则视其主人是否为叛乱一方而决定是否引渡。宣言受到国内外广泛的支持和赞扬,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促使内战向有利于北部联邦政府的方面发展。

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天皇政府自1868年开始实行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在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不少封建残余,并出现军国主义,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

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次最大规模的起义。1857年,驻扎在密拉特的士兵因反对英国殖民者的宗教歧视,而发动起义,由此,引发了一场空前的民族大起义。起义中心城市是德里。义军在那里建立了行政机构,推动了全国各地的起义浪潮。许多地方的封建王公也加入起义队伍,并起了领导作用。其中占西女王成为印度的民族英雄。这次起义持续到1859年,最后被英国殖民军队镇压下去。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起义,充分体现了印度人民团结对敌、反抗殖民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坚强决心和英勇斗争精神;在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促进历史进程;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在东方的侵略气焰,间接地支援了伊朗、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国际工人协会

即第一国际。1864年9月,在英国伦敦宣告成立。马克思是它的创立者之一。马克思起草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规定国际工人协会的任务是团结各国工人,为解放工人阶级,废除任何剥削阶级的统治而斗争。国际工人协会是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国际工人协会的灵魂。国际工人协会团结了各国工人阶级,传播了科学共产主义。与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及工联主义等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人运动干部。1872年,国际工人协会海牙大会鉴于欧洲政治局势的原因,协会无法在欧洲继续活动,决定迁往美国纽约。国际工人协会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伟大使命,于1876年7月,在美国费城会议上,正式宣告解散。国际工人协会奠定了工人国际组织的基础,使工人做好了革命进攻的准备。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一词,在法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两次。一次在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巴黎的城市自治机构。在吉伦特派上台后,它实际上成为当时的第二政权。二是在1871年法国无产阶级在巴黎建立的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起义,夺取政权;26日,巴黎公社选举;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当选的公社委员中,大多数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其代表人物有瓦尔兰、弗兰克尔等。公社成立后,无产阶级发挥了革命的首创精神,在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等方面实行一系列革命措施,创造了巨大业绩。公社废除了旧的常备军,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取缔反动警察,打碎了旧的司法机构和审判制度,代之以新的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摧毁了资产阶级议会制,代之以公社委员会。公社高举国际主义旗帜,摧毁象征拿破仑军国主义的万多姆广场上的凯旋柱,并把万多姆广场改名为国际广场。在社会经济上,公社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公社规定公社职员的薪金不许超过熟练工人的最高工资,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被推翻的资产阶级政府逃亡凡尔赛后,组织军队对巴黎公社进行镇压。1871年5月底,由于寡不敌众,巴黎公社被扼杀了。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和彻底革命精神。公社的历史功勋永远记在世界人民心中。

五月流血周

即1871年5月21日到28日,巴黎公社保卫战的最后一周。5月21日,凡尔赛反动军队在奸细的指引下,从巴黎西南方闯进巴黎。公社社员奋起反击,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从5月21日到28日的一周里,数以万计的公社社员被反动派屠杀了。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五月流血周”。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动派对工人起义的残酷镇压,也体现了公社社员为捍卫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于19世纪60—70年代,电力的广泛使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了。在电力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领先一步。美国的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电灯泡,德国的西门子创制了第一辆有轨电车。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导致汽车和飞机的试制成功。内燃机的广泛运用,促进了石油开采和提炼。石油和电力、煤炭成为三大能源。同时,又出现了诸如无线电报、有线电话等新的信息传递工具。因此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扩展和延续,而是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成就迅速应用到工业上,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向较成熟阶段——垄断阶段过渡准备了条件。这场技术革命经历60年时间,导致人类在先进地区自由资本主义社会跨入一般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个别国家则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垄断组织

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资本已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资本家通过兼并或联合的方式组成组织,控制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赚取高额利润。垄断组织的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垄断组织的出现,促进了大工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随着垄断组织实力的膨胀,它越来越多地干预、控制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垄断组织跨出国界,积极向外扩张,出现了国际性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19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出现了垄断组织,从而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大棒政策

20世纪初美国干涉拉丁美洲国家事务的帝国主义政策。1903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称:“应付国际关系的正当办法在于嘴里说话要温和,手里要提根大棒。”他还说:“在西半球,美国对门罗主义的信念可能迫使美国履行国际警察力量的义务。”“大棒政策”是19世纪初“门罗主义”争霸美洲的侵略扩张主义的继续。1903年底,美国夺取巴拿马运河即是“大棒政策”的真实体现。

布尔什维克

即多数派,按它的俄语发音译为“布尔什维克”。特指1903年7—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国外秘密召开了代表大会,列宁在会上领导制定了党纲,即明确提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在选举党的中央领导人员时,拥护列宁的占多数,称多数派,即布尔什维克。这样,在俄国建立了主张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党。以此为标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列宁主义诞生了。

三国同盟

指德、奥、意三国同盟,即以德国为核心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它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世界霸权产生矛盾冲突与相互勾结的结果。1879年10月,德奥为了共同对抗俄国,孤立和打击法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条约规定,缔约一方受到俄国攻击时,另一方以全部武力予以支持,并不得单独媾和;如果缔约一方受到俄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攻击,另一方保持善意中立。这是一个军事集团的基础。1881年法国占领突尼斯,引起意大利的仇恨。德国首相俾斯麦乘机极力拉拢意大利,于1882年5月在维也纳,德、奥、意三国签订了《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意大利遭到法国攻击,德、奥予以“全力支援”;如德国遭到法国攻击,意大利则给德国同样支援,奥匈则全力阻止俄国参加法国一方作战;如三国中的一国同其他国家发生战争,其他两国应保持善意中立。《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三国同盟的建立。三国同盟本身并不是坚固的,意大利由于孱弱,一直动摇不定,最终由于利害关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反戈一击,投入了协约国怀抱。

三国协约

即英、法、俄三国协约。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后,使俄、法都受到极大的威胁,法、俄在同德、奥的争夺和对抗中逐渐接近。最后,于1892年俄法缔结军事协定,规定一方受德国或奥、意进攻,另一方全力支持,共同作战。法俄协定的矛头,针对三国同盟特别是其盟主德国。法俄协定形成了第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基础。同时,随着德国实力的增长,并日益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英国与德国的矛盾上升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调整同原来的竞争对手法国的关系。1904年,英法签订协定,互相在殖民地问题上作了些妥协,以便共同对付德国。英法协定推动了英俄关系的改善,于1807年,英俄在伊朗、阿富汗的问题上达成协议。这样,由于俄法协定、英法协约、英俄协约,三国实际结成了协约国组织,它标志着另一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最后形成了。

朝鲜甲午农民战争

1894年1月,以全琫准为首的几千农民,在朝鲜南部全罗道的古阜打开仓库,把粮食分给农民,夺取兵器库中的武器,发动大规模起义,史称朝鲜甲午农民起义。全琫准提出了“逐灭倭夷”和“灭尽权贵”的口号,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4月28日,农民起义军攻占了通往汉城的重要门户——南方重镇全州,极大地震动了朝鲜统治者。朝鲜政府一方面向清政府求援,另一方面又采取缓兵之计,向农民军提出谈判议和,农民军受骗,同意议和。但在这时,日本侵略者乘机出兵朝鲜,并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农民军的斗争锋芒遂转向日本侵略者。全琫准率军北进,经过激战,在日本和政府军的联合进攻下被迫南撤。由于叛徒出卖,全琫准在途中被俘,1895年3日,慷慨就义。轰轰烈烈的朝鲜甲午农民战争最后虽然失败了,但这次起义震憾了朝鲜封建统治。并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促进了朝鲜人民的民族觉醒。

朝鲜义兵运动

1905年,日本把朝鲜变成其保护国以后,于1907年,又强迫朝鲜解散军队,广大爱国官兵拒绝接受这个决定,并进行抵抗,广大群众纷纷加入,遍布全国,史称义兵运动。义兵每支约有100人到500人。他们展开游击战争,到处袭击日本宪兵,破坏日军的电信设备,消灭小股日本驻军,惩办卖国贼。至1908年,朝鲜240多个郡几乎都有义兵活动。其中以朝鲜东北部的咸镜道的猎户洪范图、东道善领导的游击队最为著名。根据日本官方缩小的统计数字,从1907年到1911年同日本侵略军作战的义兵共有143万多人,作战2900多次。义兵运动是朝鲜人民群众性地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武装斗争,在朝鲜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05—1908年印度反英运动

1905年10月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者寇松总督对印度采取一系列高压政策,并颁布了孟加拉分治法案,企图以此分裂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策源地孟加拉,并挑起宗教纠纷,以分化革命力量和瓦解民族解放运动。分治法案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由此引发了一场印度反英民族解放运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群众示威游行,抵制英货,农民抗捐抗税,甚至起义。在反英浪潮中,代表资产阶级和地主利益的国民大会党提出印度“自治”。以提拉克为代表的左翼在运动中起了积极作用。1908年,孟买10万工人的政治总罢工使运动达到高潮。印度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罢工工人与前来镇压的军警进行英勇的斗争,最后遭到残酷镇压。孟买大罢工的失败标志着印度20世纪初民族运动高潮的结束。这次起义的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其结果虽然失败了,但却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促进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苏丹马赫迪大起义

即1881年由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领导的苏丹人民反英大起义。穆罕默德·艾哈迈德出身于造船工人家庭,长期从事传教活动,谴责富人、官吏和侵略者。他宣称自己是伊斯兰教传说中的救世主马赫迪,因此他所领导的起义史称马赫迪大起义。1881年,他发动反英起义,人民群起响应。1885年初,起义军攻占首都喀士穆,并杀死英国殖民统治者苏丹总督戈登。接着,苏丹几乎全境解放,建立起独立国家。后英国殖民者卷土重来,对苏丹的独立进行镇压。至1899年,苏丹又沦为英国的殖民地。马赫迪大起义前后持续近20年,是苏丹历史上的灿烂篇章。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指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入侵的斗争。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的东北部,是英、法、意等国的争夺之地,意大利尤其想加以独吞。民族生存面临危机,唤醒了埃塞俄比亚的民族意识。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一面消除内部分裂势力,一面训练军队。1895年,意军几次入侵,均遭失败。1896年,意军又在阿杜瓦战役中彻底战败。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浪潮中,埃塞俄比亚是唯一取得反帝斗争胜利的国家。大大鼓舞了非洲人民的斗志。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激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强烈愤慨。6月28日,他在萨拉热窝街头被塞尔维亚爱国分子开枪打死,德、奥集团决定利用这一事件挑起战争。7月23日,奥匈帝国驻塞大使向塞尔维亚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塞尔维亚取缔一切反奥组织,禁止一切反奥宣传,惩办凶手,并限定在48小时内答复。7月25日,塞尔维亚在复文中除了拒绝奥匈派人到塞尔维亚参与追捕和审判凶手外,其余各项全部接受,但奥匈帝国发动战争的决心已定,便借口条件未被全部接受,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

马恩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马恩河地区进行了两次会战,其中的第一次会战最为著名。战争初期,德军侵入法国领土,法军司令部重新制订作战计划。德军对法军的重新部署毫无所知。1914年8月下旬,德军在西线战场上分左右两路同时进击,摧毁了比利时军队和英法联军的抵抗,直逼巴黎。9月初,双方在马恩河地区遭遇。从9月5日到9月9日,在马恩河一带长达200公里的战线上,德军与英法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当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得知战场上的不利情况时,立即命令德军撤退。9月9日,德军第一、第二集团军实行后撤。接着,其他各路德军也停止了进攻。小毛奇由于指挥不力而被撤职。马恩河战役双方投入军队超过了150万人,经过4天血战,以德军的失败而告结束。此次战役虽然时间很短,但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它使德军速胜计划破产。双方开始构筑防御工事,转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马祖尔湖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线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一战爆发后,俄军进入东普鲁士,迫使德国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为了对抗俄军,德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军队。1914年8月底到9月中,双方在马祖尔湖地区遭遇,德军歼灭了两路俄军,进入俄境。但是,俄军挫败奥军,深入奥地利境内,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凡尔登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带决定性的战役。1916年,德国把战略重点转到西线,德统帅部把凡尔登作为进攻的目标。凡尔登是法国重要的要塞,巴黎的门户。2月21日,德军以猛烈的炮火发动进攻,法军两道防线被突破。24日,法军总司令霞飞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阵地,并急速增援19万主力军,任命贝当为凡尔登地区的司令官。28日,德军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被遏止。不久,德军又发动了第二、第三次大规模的进攻,但进攻势力已经减弱。6月初,俄军在东线战场开始了进攻,消耗了德军的后备力量,德军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场上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法军手中。从10月至第二年8月,法军开始了反攻,将德军逐回进攻前的地区,夺回了大片失地。12月18日,凡尔登战役结束。整个战役,双方伤亡总计70万人,法军伤亡略多,德军在凡尔登战役中的失败,使同盟国在西线失去了作战的主动权。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德奥开始走下坡路。

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6年7月—11月间,英法联军在西线向德军发动的一次进攻战役。1916年,当德军准备向凡尔登进攻的时候,英法军统帅也在策划对德军的进攻。为了牵制德军对凡尔登的增援,英法联军发动了索姆河战役。在这次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36辆新发明的坦克,这在世界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经过激烈战斗,英法联军从德军手中夺回近180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此次战役虽然牵制了德军,减轻了凡尔登的压力,可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其规模和消耗都大大超过了凡尔登战役,双方伤亡共120万以上。由于索姆河战役并未取得重大的战略突破,在这次战役后西线战场再度转入僵持局面。

日德兰大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海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的海峡进行的海战,也是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战斗。大战开始后,英国掌握着制海权。德国为了突破封锁,扭转对自己不利的局面,准备寻找机会和英国在海上进行决战。德国企图在1916年5月底袭击执行封锁任务的英国舰队,可是英破译了德国的密码,在德国开始行动之前,英已准确地掌握了德国海军舰队的命令和行动计划。从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双方舰队进行激战,英国出动了151艘战舰,德国出动了101艘。战斗中,德方察觉到英国舰队实力较强,遂退回本国港口。英国舰队因黄昏到来不善于夜战,也撤了回去。整个日德兰海战,德国被击沉1艘大舰和10艘小舰,损失2500余人;英国被击沉3艘大舰和11艘小舰,损失6000余人。虽然英国的损失超过德国,但由于英国舰队拥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德国未能打破海上的被动局面,英国仍然掌握着制海权。

克伦威尔

(1599—1658年)著名的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领导人物,英吉利共和国的护国主。1640年,作为新贵族的代表,当选议会议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于1642年,克伦威尔召募60名自耕农组成一队骑兵,并参加议会军对王军的作战。1644年7月,率骑兵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取得胜利。1645年初,掌握“新模范军”的指挥权。同年6月,率领新军在纳西比一役,击溃了王军主力,国王查理一世逃往苏格兰,后被议会军俘虏,第一次内战结束。查理一世逃走后,发动第二次内战。克伦威尔率军又一次打垮王军,又一次俘虏国王,再次结束内战。1649年1月,克伦威尔积极赞成处死查理一世。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克伦威尔大权独揽,成为实际上的军事独裁者,竭力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既得利益,对内镇压掘地派运动,对外出兵“远征”爱尔兰。1653年,驱散议会,就任“护国主”。1658年9月3日,克伦威尔病死于伦敦。克伦威尔在历史上的重要功绩在于用暴力粉碎了旧的封建专制制度,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普加乔夫

(1742—1775年)18世纪俄国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领导了俄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普加乔夫是顿河流域的哥萨克人,曾在沙皇军队中服役,参加过7年战争和俄士战争。退伍后,在顿河、伏尔加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四处流浪为生。当时正处在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农民生活状况更加恶化,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1773年9月,普加乔夫冒称早已死去的彼得三世,集结一支哥萨克队伍,在叶克河(现名乌拉尔河)一带发动起义。起义力量迅速壮大,曾达到5万多人。普加乔夫以彼得三世的名义发表文告,宣布废除农奴制,消灭贵族,解放农奴,给人民耕地、森林、牧场、盐矿,免除各种苛捐杂税。1774年3月,普加乔夫率起义军队打至喀山,9月,在察里津一役,起义军遭到失败,普加乔夫被叛徒出卖,送交沙皇政府。1775年1月,在莫斯科遇害,以后几个月内,起义被镇压下去。普加乔夫领导的这次俄国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沙皇政府的反动统治,增强了人民反抗封建农奴制度的信心。

华盛顿

(1732—1799年)乔治·华盛顿,美利坚合众国的开国元勋、资产阶级革命领袖、领导独立战争的总司令和美国第一任总统。他早年曾在殖民军中服役,有上校军衔。1758年退役,后曾在弗吉尼亚议会中任议员,并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6月15日,受命担任大陆军总司令,率领大陆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历经多次挫折,终于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胜利完成了美国的独立战争。他领导制定了宪法,坚持资产阶级共和制,否定君主制,他还拒绝终身制,开创了总统定期轮换的先例。1799年12月14日,病逝。

罗伯斯庇尔

(1758—1794年)法国政治家、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雅各宾专政期间的主要掌权者。曾任律师。青年时即倾心于卢梭学说。1789年当选为第三等级代表,次年成为雅各宾俱乐部主席,1791年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以其严峻态度、高度原则性和简朴生活博得“不可腐蚀的人”的称号。1792年8月10日革命后,坚决要求废黜路易十六,建立革命法庭,召开国民大会,主张处死国王。以后,领导了1793年反对吉伦特派的起义,并成为雅各宾专政(救国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1793年—1794年法国革命面临来自内外的严重危机,他采取革命措施,挽救了革命。但是,在1794年3月至4月先后镇压了丹东派和埃贝尔派,从而削弱了专政的基础。1794年7月27日,国民公会中反罗伯斯庇尔的力量联合发动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专政。7月28日,罗伯斯庇尔及其战友20人未经审判即被送上断头台。时年36岁。 1zsVvclyBJYODqxt//Fj7AK+44GodjP93vXQpJOnjgQV2sOznrqMlhx3u2Td3eb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