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世界古代史

金字塔

古代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墓,外形很像汉字的“金”字,因此被称为金字塔。古代埃及人有一种迷信,认为只有保存好尸体,灵魂才有寄托。因此法老死后,将尸体制成干尸——“木乃伊”,放在金字塔的墓室里。在今天开罗吉萨共有约80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是第四王朝国王胡夫的金字塔,塔外观宏伟,高达1465米,塔底每边长230米,占地约53万平方米,用料达230万块巨石,每块平均重达25吨,有的达15吨。石块之间没有使用灰浆粘联,完全靠石块本身的重量紧紧地贴在一起。至今已历时近5000年,塔基还十分牢固。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至今,金字塔仍被誉为古代世界的奇迹之一。

新月沃地

指亚洲西部“两河流域”(伊拉克)连接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的一条弧形的狭长地带,因土地肥沃,形似新月,故称其为“新月沃地”。古代,在这条弧形的狭长地带上先后居住过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是上古文明的又一发源地。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是公元前18世纪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全国统一的法典,即汉谟拉比法典,并将法典的全部内容刻在一根黑色的大石柱上。石柱高225米,底部圆周190米,顶部圆周165米。它分为浮雕和文字两部分。浮雕为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正把象征帝王权力的权标授予站在他面前的汉谟拉比,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文字共8000字,是用楔形文字书写的,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共282条,其中包括诉讼手续、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和债务奴隶、继承权、伤害和赔偿、奴隶地位等内容,这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它规定,奴隶可以被任意杀死,凶手只须赔偿奴隶主的财产,而无须偿命。汉谟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说明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它是迄今所发现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的石柱是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古城苏萨发现的。石柱现存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

雅利安人侵入古代印度(指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后,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界限森严的等级制,或称“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颜色、品质。根据这个制度,古代印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等。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是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地位最高。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政权与军权。以上两个高级等级占有大量生产资料,靠剥削为生,构成统治阶级。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第四等级是首陀罗,是指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居民,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第三、四等级构成被统治阶级。各个等级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线森严,贵贱分明,甚至不能共食、共住。久而久之,下层等级愈演愈繁,出现贱民,即所谓不可接触者,他们最受歧视。首陀罗和贱民被压在印度社会的最底层,受到统治者的折磨、压制、剥削。

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由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在今天尼泊尔的蓝毗尼,是释迦部落的王子。29岁那年,他出家虔心修道,因此他又被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但不反对奴隶制度。它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达到“极乐世界”。一方面,这对渴望解除苦难的人有吸引力,同时,统治阶级也利用它宣扬的“忍耐、顺从”,使劳动人民放弃斗争,服从自己的统治。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大力宣扬佛教,把它奉为国教,佛教终于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

阿拉伯数字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计数的进位法。由于定位计数,同一个数字符号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则在该位上写“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阿拉伯人发现印度数字的优点,加以推广使用。随后,印度数字又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

木乃伊

古代埃及人用高超的防腐技术,把人的尸体保存下来,这样形成的干尸叫“木乃伊”。制作和保存木乃伊的习俗,在古代埃及最为流行。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在冥世,即另外一个世界中生活,只要保护肉体,灵魂就能依附肉体万世长存。为此,他们要把尸体保存下来。古代埃及人把尸体挖去内脏,浸过盐水,涂以香料、膏油,再用麻布裹紧,泡制成木乃伊。在埃及干燥的气候下,将木乃伊置于不透风的墓穴中可以长久不腐。法老(国王)和官僚贵族的木乃伊制作精致,一般平民的木乃伊则比较粗陋。现存的埃及木乃伊中,有的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木乃伊的制作体现了古代埃及人的医学水平。

爱琴文明

古希腊史以“爱琴文明”为其开端,由其文化遗址分布于爱琴海的若干岛屿和希腊半岛南端而得名,其中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南端的迈锡尼遗址最为典型,故又称为“克里特·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最先产生于克里特岛。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克里特已创造金石并用文化,氏族制度逐渐解体。约公元前2000年开始,克里特岛进入青铜时代,出现许多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1700—前1400年,是克里特文明最繁盛时期。岛上手工业发达,有用青铜、金银和宝石制成的各种工艺品;陶器制作精美,彩色陶瓶薄如蛋壳;著名的诺萨斯王宫占地二公顷,宫内结构复杂,故称“迷宫”。克里特人使用简单的线形文字。约公元前1400年诺萨斯王宫突遭毁灭,原因不详,从此克里特文明开始衰落,爱琴文明的中心转移到希腊半岛南部迈锡尼。迈锡尼文明由阿卡亚人创造,是希腊早期奴隶制城邦的文明。迈锡尼也有自己的线型文字,这种文字已释读成功。迈锡尼文明遗址包括城市、王宫和各种不同的墓室。迈锡尼的城墙用巨石垒成,城门上有两只石狮子,雄伟壮观,称“狮子门”,至今仍在。在远征小亚细亚特洛伊城的战争之后,迈锡尼城邦受到巨大损耗,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诸城邦被半岛北部南下的多利亚人所征服,迈锡尼文明终于衰落。

亚历山大帝国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建立的大帝国。亚历山大为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之子,亚里斯多德曾为其师。公元前336年继位,时年20年。在位期间,发动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军侵入小亚细亚;第二年,击败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32年,占埃及,在尼罗河三角洲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亚历山大城;公元前331年,又回师亚洲,第二年,灭亡统治西亚200多年的波斯帝国;公元前327年进军印度,后退兵。公元前325年返回巴比伦,以巴比伦为都城,在东起印度西至尼罗河与巴尔干半岛的领域内,建立横垮亚、非、欧3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帝国没有自己统一的经济基础,只是不巩固的军事行政的联合,因此,在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之际,仅存13年的帝国随即瓦解,最终分裂为几个独立的王国。亚历山大帝国虽然昙花一现,但是,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509—前27年)罗马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国家。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两名执政官,都由贵族担任,统治实权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把持,是共和国的最高统治机关。随着罗马经济发展和向附近地区军事扩张,罗马居民中增加了外来的移民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被称为平民,是自由人,可拥有地产,但不能享受政治权利,不能担任官职。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斗争,一般平民取得了公民权,上层平民可以当选高级官职,并能进入元老院。罗马共和国的国家制度也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趋于完备,虽然共和国仍然保持贵族统治的性质,但平民获得公民权,扩大了共和国的社会基础。公元前73年,爆发的斯巴达克领导的奴隶起义,震撼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基础,同时也激化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罗马共和国政权发生动摇,开始趋向瓦解。公元前49年一度出现了凯撒的军事独裁统治。最后,终于在公元前27年,屋大维称“奥古斯都”,即国家元首,实施军事独裁统治,罗马共和国结束。

斯巴达克起义

古代罗马共和国末期由斯巴达克领导的奴隶大起义。斯巴达克是色雷斯人,在一次与罗马的战斗中被俘,被送到卡普亚的一个角斗训练所当角斗奴隶。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和他的伙伴们不堪忍受角斗士的悲惨境地,决定起义。但不慎事泄,斯巴达克率同伴70多人逃至附近的维苏威火山。广大奴隶和破产农民纷纷来归,起义人数增加到1万多人,并打败罗马政府军队的围攻。到公元前72年,起义队伍已发展到12万人,控制了整个坎佩尼亚平原,解放了卡普亚地区。起义军有严格的纪律:禁止抢劫,不许打扰人民,战利品一律平分,向人民征集军需品都按价偿付。这些措施深得人民的拥护,起义队伍越战越强,多次打败罗马军队的进攻。但后来,起义军内部发生分裂,部分起义军离开起义部队,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公元前71年起义军和罗马军在布林底西港附近展开决战,斯巴达克身先士卒,奋力冲击,在战斗中大腿被长矛刺伤,从马背上跌下来,他视死如归,仍继续战斗,最后壮烈牺牲。斯巴达克起义最终虽然失败了,但它震撼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为被压迫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罗马和平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不断向外扩张,至公元2世纪,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3洲的大帝国。在罗马帝国的最初200年间,由于内战停止,社会安定,税收增加,经济繁荣,因此史称“罗马和平”。

基督教

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一种信仰上帝(即天主)和救世主(上帝之子耶稣基督)的宗教。公元1至2世纪形成于罗马帝国。基督教宣称,世界是上帝创造并主宰的,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得到“赦罪”和“拯救”。在早期基督教吸收教徒,不分种族,不分阶级,教徒结成团体,互助互济,这种团体很快遍布罗马帝国全境,逐渐统一成为基督教会。在早期,基督教反映了当时一些奴隶的思想状态。在奴隶制压迫下,他们深感痛苦,但又无能力改变现状,于是把希望寄托在“救世主”的降临上。因此,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持敌视态度,迫害教徒,焚毁教堂,但基督教仍得到广泛传播。当罗马发生奴隶制危机时,一些富人、官吏也纷纷加入教会,并逐渐占据了教会的要职。4世纪初,教徒人数占罗马帝国总人口的1/10。由于教徒成份的变化,又由于基督教教义提倡驯服、忍耐和阶级调和,具有麻痹人民斗争的作用,于是罗马统治者开始转而控制和利用基督教。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4世纪末,罗马帝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此后,基督教完全蜕变为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荷马史诗

欧洲最重要的长篇文学作品,包括《伊里亚特》与《奥德赛》两部,各20卷(章)。据传由古希腊爱奥尼亚(小亚细亚西部)盲诗人荷马所作(约公元前9至8世纪),故名“荷马史诗”。至于是否真有荷马其人,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有人提出怀疑,至今仍无定论。《伊里亚特》主要叙述“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的故事,由希腊将领阿喀琉斯与统帅阿伽门农发生争执而退出战争说起,希腊人战事失利,阿喀琉斯后又加入战斗,杀死特洛伊将领赫克托,以特洛伊人为赫克托举行葬礼结束。特洛伊城也叫伊里昂,《伊利亚特》意即《伊利昂战争记事》。《奥德赛》主要叙述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得胜后,军中“智囊”奥德修斯渡海返回家乡伊大卡,途中经历许多艰辛与奇遇,最后扮作乞丐杀死向其妻蓓涅罗求婚的人们,重新与家人团聚的故事。两部史诗主要反映了公元前11至公元前9世纪间古希腊人的社会情况,是研究这一阶段历史的基本文献资料。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荷马时代”。

雅典卫城

雅典的一座古老城堡。建于雅典中央一陡峭的山顶上。公元前480年被波斯军队破坏。公元前5世纪中叶,伯利克里大事修建、装饰卫城,使之成为雅典的宗教中心和艺术中心。其主要建筑是献给雅典城邦守护神雅典娜的帕特嫩神庙。它建筑在卫城的最高处,由46根高大的白石圆柱支撑,气势雄伟,与其他神庙结合成一个参差有致的建筑群。庙中的处女雅典娜像,以黄金象牙镶成。像高12米,倚矛而立,金衣直垂及地,极其庄严富丽。卫城建筑群是古代世界建筑史中的杰作,由许多优秀匠师集体创造,成为冠于全希腊的一个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博物馆”。10世纪以前,雅典卫城保存尚为完整。1687年,威尼斯人和土耳其人交战,帕特嫩神庙被炮击,遭到严重破坏。现今,雅典卫城只留下一片残迹。

拉丁语

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之一。公元前2000年,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古代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后来罗马及其周围地区拉丁人的拉丁字母,并由此形成了拉丁语。

法兰克王国

日耳曼人法兰克部落建立的早期封建国家。公元486年,撒利克法兰克人的部落酋长克洛维打败西罗马帝国在高卢的残余势力,由墨洛温王朝统治。496年克洛维皈依天主教,此后法兰克人的扩张得到教会的支持。6世纪下半叶始,王权衰落,宫相渐成为王国的实际统治者。751年宫相丕平篡位自立为王,开创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帝在位时期(768—814年)国势最盛,领土包括西欧大部,封建制度基本确立。800年,查理加冕称帝,法兰克王国遂成为查理帝国。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后,分帝国为东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和中王国,从而形成了近代德、法、意3国的雏形。

凡尔登条约

查理大帝死后,儿子路易继位,中央政权开始衰落。840年路易死后,他的3个儿子争夺权力。843年8月,3人在凡尔登订约,由东至西将帝国分为3部分。长子罗退耳的土地居中,北起北海,南抵意大利中部,东边大体沿莱茵河,西边大体上沿些耳德河、马斯河上游、索恩河、罗纳河下游而下。罗退尔继承皇帝称号。罗退耳国土以东的土地归次子路易(日耳曼人的路易),以西的土地归三子查理(秃子查理)。条约虽并没有使3国的疆域稳定下来,但是它为后来德、法、意3国的领土形成打下了初步的基础,成为三国的最早雏形。

英吉利王国的形成

公元9世纪,由盎格鲁·萨克森人威塞克斯国王把各王国联合在自己的政权之下,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不列颠最早的居民是伊比利亚人,公元前700年左右,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后盎格鲁·萨克森人于公元449年来到不列颠,并用150年左右的时间征服了凯尔特人。起初盎格鲁·萨克森人建立起许多小国,7世纪初并为7个王国,到829年开始形成统一国家,史称英吉利王国。

拜占庭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原来称拜占庭,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它的城市经济始终保持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在西欧文化没落的时候,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却很发达。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著名的圣索亚大教堂体现了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人口达80万,是全世界船只云集的市场,与印度、中国、北欧进行贸易,掌握全部地中海贸易,与欧洲保持经常联系。拜占庭帝国屡经多种民族及十字军的入侵后,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伊斯兰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纪初,由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传教,他把麦加古莱西部落主神“安拉”尊奉为宇宙间唯一的真主。“伊斯兰”一词意为服从。“穆斯林”意为信仰安拉、服从先知的人。经典是《古兰经》。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号召凡是穆斯林都是兄弟,反对部落之间的血亲复仇思想,以宗教关系割断血缘纽带,这些适应了6至7世纪阿拉伯社会要求统一的历史趋势,对以后阿拉伯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伊斯兰教以622年7月16日为伊斯兰教纪元的开始。把麦加城内克尔伯古庙定为朝圣之地。伊斯兰教后来成为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奥斯曼帝国等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统治的精神支柱。该教主要有逊尼和什叶两大派,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特别是在西亚、北非和东南亚各地。

日本大化改新

公元7世纪日本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公元645年,要求改革的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消除苏我氏权势,皇室夺取了长期控制在大贵族手里的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即位,改元大化。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内容:第一、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即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所授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第二、效仿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第三、确立中央集权国家制度,废除世袭贵族的特权和称号。第四、兵制方面,京师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公民服兵役,废除豪族世袭控制军事的特权。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首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于1488年春进入印度洋,归途中发现好望角。紧接着,1497年,葡萄牙贵族达·伽马在迪亚士航行的基础上绕过非洲,于1498年到达印度,从而找到了通向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古巴、海地。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过今天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经过菲律宾群岛,绕道好望角,1522年回到西班牙,完成了环球航行。从而最终完成了新航路开辟。开辟新航路是继中国郑和远航之后,人类航行史上的又一壮举。它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增进了人们的知识,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另一方面使欧洲航运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西欧大西洋沿岸,意大利沿海城市衰落,英、荷等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了。

德意志宗教改革

16世纪德意志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改革运动。这一时期,欧洲的封建制度已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民族国家逐渐形成。而以教皇为首的罗马天主教会竭力维护旧的封建秩序,阻碍社会的进步,因而成为矛盾的焦点。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发表《95条论纲》,抨击教皇出售赎罪符,揭开斗争的序幕。1521年马丁·路德当众烧毁教皇革除他教籍的谕令,促使运动迅速发展,并形成了路德派新教,后传播到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以及瑞士、法国等国,属温和派。德国宗教改革推动了整个欧洲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改革运动,打击了封建制度,有其进步意义,但所建立的新教各宗对于人民群众又是新的精神枷锁。

文艺复兴

14到16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该词源于法文renaitre,原意为“再生”、“复活”。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的形成和发展而兴起的上层建筑中的变革。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日益要求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猛烈冲击封建势力,他们反对封建神学,相信人的力量,对待实际问题,他们主张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即宣扬人文主义。在这股人文主义思潮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古代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武器,用来反对封建神学,表面上好像是古典文化经过天主教会长期压制以后又复兴了,因此称这次运动为文艺复兴。实际上,它并非复古,而是创新,是用资产阶级文化体系来代替封建神学的思想文化体系,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文艺复兴运动始于意大利,15世纪后半期传播到法国、西班牙、德意志、尼德兰、英国等地,16世纪达到全盛时期。

阿育王

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3代国王,约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在位期间,对南印度进行大规模的征服战争,除半岛的极南端一部外,第一次统一了印度。阿育王在位40年间,孔雀王朝进入全盛时代。阿育王为了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采用暴力与欺骗相结合的手段,在公元前262年征服羯陵伽,杀10万人,俘15万人之后,奉佛教为国教,大事宣扬佛教教义,在全国各地修建许多佛寺,召集佛教僧侣,进行佛教经典的整理和编纂工作,同时放弃了传统的对外扩张政策,而派遣官员和佛教徒到国内边远地区和锡兰、缅甸等国家宣传佛教,促进了佛教向海外的传播,使其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可见,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史上的一个大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宗教家。阿育王死后,印度再次分裂。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马克思曾称誉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出生于马其顿王朝御医家庭。17岁至雅典,就学于柏拉图,后曾被聘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后来又回到雅典讲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对于哲学、逻辑、历史、政治、文学以及数学、物理、生物、医学等皆有精深造诣。并且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同时,有所发展与开拓,成为古代世界最博学的人。在哲学上,他是二元论者,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作为一个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奴隶制度是合理的。他主张国家机构应由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3种成份混合组成。他的著作丰富,内容广泛,大多已经散失,现存47部著作,其中有《物理学》、《伦理学》、《工具论》(逻辑学)、《雅典政治》、《政治学》、《形而上学》、《诗学》(文艺理论)、《修辞学》、《植物学》和几本关于动物的书,他解剖过50多种动物,开辟了动物学的新领域。他的著作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一部百科全书。

查理大帝

(约742—814年)又译为查理曼,法兰克国家最重要的国王,查理大帝帝国的创立者。公元768年查理即位后,即开始连年对外用兵,在位46年,共发动53次战争。9世纪初,查理把西欧的绝大部分纳入自己的版图,法兰克王国达到全盛时期。800年,查理在罗马由教皇加冕为皇帝,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的查理大帝帝国诞生了,建都亚琛。查理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许多辖区,派遣贵族进行统治;保护教会的利益,经常向教会赐赠土地和财富,同时,利用基督教来巩固统治;重视文化教育,提倡办学,培养人才,派人搜集和抄写希腊和罗马的文稿,为后世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古籍。但是他的专制统治并不巩固。帝国没有统一的经济基础。814年,查理死于亚琛,843年,帝国陷于分裂。

莎士比亚

(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大戏剧家兼诗人。西方文艺评论界把他同荷马、但丁和歌德并称为世界4大诗人。出生于英国中部艾冯河畔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丰富,共有37部戏剧及一部14行诗集。在戏剧中,他创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如追求爱情自由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王子哈姆雷特等。他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聪明伶俐的少女、贪婪刻薄的商人、心地奸诈的恶棍、凶狠阴险的野心家,都在他笔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人物描写,他表达出对社会罪恶的谴责,对封建割据的痛恨,对纯朴的爱情、真挚的友谊、资产阶级的幸福生活及国家统一的赞颂,对人的力量的自信,表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和人文主义思想。 ZxW0rnbcltvCIpDhOZaxvmHI/eUr5pbx1eQprL/T7r5AQuoAygqqupvuWywe820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