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张锡纯,中西医结合的奠基人(2)

拿定了主意以后,张锡纯就告诉表弟,快去买羚羊角来。

恰好,这个村子就有药房,表弟赶快跑去买了三钱的羚羊角,然后煎汤给孩子服下。只过了十几分钟,本来是躁动不安、呼吸急促的孩子就安定了下来。不久,孩子就逐渐地好了。

第二天,刘铭轩的舅舅孙宝轩从沧州赶来看孩子,这位是当时沧州的名医,听说孩子病了,马不停蹄地从沧州跑来了,一进屋,还喘着粗气呢,却看到孩子什么事儿都没有了,怎么回事儿呢?大家就把发生的事情说给他听,他一听完,惊讶不已,说这开的是仙方啊!谁开的啊?高手啊!

张锡纯很谦虚:“方子开得一般,就一味药,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说好,还是这个羚羊角好啊!”

也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张锡纯家乡霍乱流行。

张锡纯也投入了救治霍乱患者的战斗中。他发现,这一年是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所以是肝胆火盛,患者们大多数都喜欢喝凉水,心中烦热,这都是热证的表现。所以,张锡纯在给患者治病的时候,经常在方子里加入三钱羚羊角,效果特别好,服药的患者都痊愈了。

我不知道当时张锡纯给学生上课的情形,但是作为他的学生,一定特别有安全感,家长也放心。有这样医术高超的老师,孩子健康问题是不用担心了。

有一天,班里有个叫刘玉良的孩子,13岁,突然鼻子出血,这在中医叫衄血,一天出了四次。大家本来正在上自习,突然有孩子来喊张锡纯:“老师你快来看看吧,刘玉良鼻子出血了,出了好多血啊,堵不住了!”

张锡纯来了一看,血果然流得很厉害,于是赶快让人把他家长找来。

那个年头没有电话、手机什么的,都是一个村里的,很容易找家长,于是一个孩子一溜烟跑去找了。

这个时候,张锡纯给孩子诊脉(瞧人家这班主任当的,还兼诊脉),觉得脉象还是很平和的。他就问孩子:“心里有什么感觉吗?觉得身上凉还是热?”

孩子说:“不知道,没有感觉。”

这就是给孩子看病的难处,孩子自己说不出来有什么地方不适。

张锡纯一想,衄血大多数都是热的,而且现在是夏天,天热,同时小儿是少阳之体,生发迅速,估计是热证的可能性很大。

于是,就稍微开了一点凉血、止血的药物,这个时候,正好刘玉良的家长也来了,于是就按照张班主任的方子去抓了一服药。

但是,熬好了药给孩子服下去以后,不但鼻子出血的症状没有好转,反而更重了,刘玉良的家长马上告诉张锡纯:“张老师,好像没有效果啊。”

张锡纯赶快再给孩子诊脉,突然发现,这脉搏似乎比开始的时候弱了一点。他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孩子是寒证啊!

大家记住,任何的病症都至少要分为寒、热两种,鼻子出血多数是因为热证出现的,但是也有寒证的,这种患者,食物都停滞在胃部不容易消化,清代的著名医学家黄元御对此十分有心得。而张锡纯正是受了黄元御的启发,创立了一个方子,叫温降汤,这个方子专门治疗因为胃气虚寒,导致胃气不降而引起的吐血、鼻子出血之证。

这个温降汤的组成是:白术、清半夏、生山药、干姜、生赭石(轧细)、生白芍、川厚朴、生姜。

这个方子里面,白术是补脾的,生山药除了补脾之外,还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清半夏是降逆的药物,赭石是降下的药物。此时胃气上逆,用半夏、赭石可以镇冲气;方子里面用白芍,张锡纯解释是怕干姜太热,热入肝经,肝为藏血之脏,得白芍的凉润滋养,则可以宁谧收敛,这样血就不妄行了。

此时,张锡纯确认了病症,就开出了这个自创的温降汤,让家长抓了药,给孩子服了下去。

结果,一剂而愈。

家长当然高兴,从此更加积极地每天送孩子上学,因为送孩子去张锡纯的班级,就等于送去了重点中学外加省级医院,学业健康双保障,这种待遇连现在的贵族学校都没有。

不但班里学生的病张锡纯包圆了,连老师的病他都全管了,所以张锡纯在学校里的人缘极好。

这一天,张锡纯出了一趟门,刚刚回来,突然有人来访,请他去给病重的老滕看病!

这位老滕是谁呢?原来,他叫滕玉可,是沧州人,在邻村当老师(设教邻村),平时大家关系就不错。所以张锡纯一听说他病了,很着急,立刻就跑去邻村看望老滕。

这位老滕患的是什么病呢?是痢疾,这个病很痛苦,而且老滕在腹泻时还泻出了一些鲜血,医生已经治疗了二十多天了,都没有效果,老滕不堪其苦。

这个时候,看到张锡纯来了,他立刻燃起了希望。

张锡纯诊断以后,松了口气,说:“这很容易啊,我就开一个方子吧,就一味药,叫苦参子。”

啊?就一味药?

张锡纯说:“是的,你明天去买苦参子,一百多粒吧,去掉皮,分两次服用下去就好了。”

老滕一听,喜出望外,第二天就吩咐家人去买。

也巧,第二天,张锡纯又外出了(可见他当时除了教课,还搞了些副业),这一去就是二十天。

二十天过去以后,他又来看老滕,原以为老滕早就好了,两个人可以好好地喝几杯了。可是,一见到老滕,张锡纯愣住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老滕居然还没有好,还老跑厕所泻呢!

张锡纯急了,不对啊,服用我的药早就该好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啊?

老滕说:“老大啊,你开的是什么药啊?我们走遍了所有的药店,都没有这味药。到底去哪里买这个苦参子啊?”

张锡纯一听,明白了,嗨,这都是我没有说明白。这些药房也是,连药的名字都不清楚,这个苦参子啊,就是鸭蛋子。

原来,这味药在中医里一般叫鸭蛋子,又叫鸦胆子、苦参子,是苦参的种子,是治疗热痢的药物,具有解毒杀虫的作用,是张锡纯非常擅长使用的一味药。一般治疗热痢,用二十多粒就可以了,估计是这位老滕病得太重了,所以让服一百多粒。

张锡纯说,得了,你也别买了,我给你送来一些吧。

老滕客气,别啊,您就别来回跑了,我让人去拿吧!

于是就差人跟着张锡纯,到家里拿了这个鸭蛋子,回去按照张锡纯嘱咐的方法服用。

结果,果然只服用了两次,这个折腾了四十多天的热痢就痊愈了。

老滕很是高兴,因为都是文人,他写了首诗表达感激之情:“一粒苦参一粒金,天生瑞草起疴沉。从今觅得活人药,九转神丹何用寻。”

张锡纯特别提醒大家,鸭蛋子如果在去皮的过程中被搞破了,露出了里面的仁,那就扔掉,因为太苦了,会导致呕吐。一般服用的方法是用龙眼肉包裹鸭蛋子,一个龙眼肉包七粒,然后整个吞服,我们现在用到鸭蛋子的地方不多了,因为很少遇到那么严重的痢疾了,但是如果有顽固不好的痢疾,还是可以用的。

精彩的药方

有一天,一个农民的家属,跑到学校来找张锡纯,说麻烦张老师跟我们去看看吧,我们家那位病得严重了。

于是,张锡纯随着来人到了这个农户的家里,只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正在床上坐着,后背靠着墙,大张着嘴,努力地呼吸着。

不用问,这又是一个重症患者。张锡纯在诊断过后,突然说了句:“此乃大气下陷之证。”

大家听了,都愣了,什么是大气下陷?我们怎么没有听说过呢?

这还要从张锡纯创立的一个关于大气的理论谈起。

前面给大家写的,可能是单味药的医案比较多,其实,张锡纯在家乡教课的时候,他的学术思想已经基本形成,逐步创立了很多自己的方子。当然,张锡纯看病有个特点,就是能使用单味药的时候,就绝不多用其他的药,直到他老年,还经常用一味药来治病。这在古往今来的医家里面,是独树一帜的。

但是,他自创的方子也是非常精彩的,直到今天,中医院校的《方剂学》教材中还收录了一些。

张锡纯在临证的时候,曾经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人的身体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五脏六腑的运行呢?是什么把这些脏器固定在躯体内呢?他对这个问题苦思冥想,如痴如醉,估计在同学们自习的时候,张老师就拿本书挡在面前,躲在书后思考人体之妙呢。

最后,他终于悟出,人体有股气在胸中,主管肺的呼吸,支撑全身,振作精神,“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聩,脑力心思为之顿减”。

但是,这个气叫什么呢?

张锡纯当时拿来各种医书,一阵猛翻,也没有找到,在《金匮要略》里面看到了一句话,叫“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后来,他又看到喻嘉言的书,书中论述道:“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张锡纯突然醒悟,原来,这就叫“大气”啊。

看来,我们读古书是有用的,为什么我要写喻嘉言、缪希雍等人呢?是因为前人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张锡纯就是读了很多历代医家的书,从中能体悟到许多精华出来。

后来,张锡纯又发现,其实大气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说“宗气”的别称。

那么,这个小伙子到底是怎么患病的呢?到底什么情况才会出现大气下陷呢?

原来,他在地里干活,因为疲劳过度病倒了,估计是饿着肚子干活了。具体病因本案中没有叙述,但是在张锡纯的其他医案中,写过很多人是饿着肚子干活才患上了这种病。

这位小伙子的症状是四肢懒动,饮食减少,胸中满闷。张锡纯分析,认为他根本不是满闷,而是短气,上不来气,患者有的时候会对自己的病情描述得不清楚,把短气给说成满闷了。

当时也请来了医生,医生一听,胸中满闷,这需要行气疏通啊,于是就用了宽胸理气的药物。本来这气就已经虚了,此时最忌讳使用理气的药物。用了以后,病情反而加重了,这位医生一看,情况不对,就增加了点补药,但是病还是越来越重。

没办法,只好又换了一个医生。这个医生开了桔梗、当归、木香,其中的桔梗是药性上升的,恰巧碰对了病机,结果立竿见影,患者的身体就好了一些。但是,这个医生不明白里面的道理,只是恰巧蒙上了,看到见效就开始改方子了,把桔梗给换成了苏梗。

这个错误可犯大了,为什么啊?因为苏梗是降的药物,结果病情马上就反弹了。

打这儿开始,这位小伙子就不敢请医生了,说我以前还没这样呢,怎么越服药病越重啊,干脆,我不请医生了。

等到把张锡纯请来的时候,这位的病又拖了二十多天,病情非常严重,总是张大了嘴喘息,连躺着都不行了,只能靠在墙上。最为严重的是,只要一闭眼想睡觉,立刻就觉得气息要断了,心下就开始胀,必须马上开始大口呼吸,气息才能接上。

如果疲倦极了,躺下一会儿,就觉得“腹中重千斤,不能转侧”。这个肚子里感觉重,也是大气下陷的症状之一。同时,这位小伙子还不敢仰卧,大家注意了,大气下陷也经常出现这个症状,如果仰卧,就觉得胸中无力抬起,只有出的气,再吸气就没有力气了。

张锡纯一看,这是很典型的大气下陷啊,于是就开始诊脉,脉象乍有乍无,寸关尺三部,只有一两部能摸到,且经常有偷停的情况。

此时,病情已经危险到了极点,张锡纯立刻开了方子,用生黄芪一两,配合柴胡、升麻、山萸肉各二钱,让患者家属赶快去买药。

这个方子,就是张锡纯创立的升陷汤。很多人认为黄芪是不能治疗急症的,但是张锡纯偏偏用它来治疗这种急症,而且用量很大,他方子里写的是六钱,但是用的时候,如果病重,经常会用到一两。这个方子的来源,就是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但是这个升陷汤更加简洁,只有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升麻一钱、桔梗一钱五分,其中知母是来制约黄芪的温,怕服用多了生热,剩下的柴胡、升麻、桔梗都是提升之药,是把气往上提的。

在治疗这个小伙子的时候,张锡纯加入了山萸肉,这是增加固脱的作用,张锡纯对于这种重症,还经常加入人参等药。

这位农民小伙子服下药以后,过了片刻,突然感觉到肚子里面一阵响动。然后,奇迹发生了,只见他如同大梦初醒,精神立刻振奋了起来,呼吸也开始恢复正常了,躺下、转身都没有问题了。

嘿!这药还真管用,这小伙子很高兴,觉得百病皆除,好了!

张锡纯再给诊脉,觉得六部脉都可以摸到了,但是仍然有“雀啄之象”,就是说这个脉,像是小鸟在啄食一样,三五不调,连连数急。这是中医里面真脏脉的一种,说明病仍然很重。

此时,患者的症状还剩下一个,就是心里稍微有点烦,所以,张锡纯就把方子里面的升麻、柴胡减了分量,同时加上了知母、玄参。

小伙子服用这服药以后,脉搏就开始恢复了,只剩下左关脉有些不调(看来张锡纯也是注意各部脉的脉象的)。于是张锡纯又改了方子,加入了人参一两,玄参、麦冬、天冬各一钱,这个天冬和麦冬,分别是补心肺肾之阴的,张锡纯是用来制约黄芪、人参的温热之性。

结果,再服用两服药以后,小伙子的病就痊愈了。

那么,我们曾经讲过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和这个升陷汤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张锡纯是受李东垣的启发的,但是,他又更前进了一步。张锡纯认为李东垣讲的是中气,是脾胃清阳之气,而大气是胸中之气,和脾胃之气稍有区别。张锡纯认为大气下陷比中气下陷更危急,所以他更重视胸中之气。我们现在分析,升陷汤和心肺功能更有关联,而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重点在于调理脾胃之气的功能,虽然两者有重合,但是也有区别。

在张锡纯的书中,治疗大气下陷的医案非常多。其实在张锡纯的时代,行文已经是半白半文了,大家都看得懂,我只是起一个引领的作用,其实大家看他写的书,更过瘾。

再给大家随便举个例子吧。

有个哥们儿,二十多岁吧,患了个奇怪的病,就是经常咳嗽,稍微一动弹,就咳得上气不接下气。家里请人治疗了三年,不但没好,反而越来越重了。

此时,大家都以为这位患的是肺结核,过去叫痨病,那基本是没什么方法治疗的。

这个时候,不知道哪位把张锡纯给请来了。张老师一诊脉,也是吃了一惊,为什么呢?这位的脉已经很微弱了,张锡纯的手指基本感觉不到这位的脉搏跳动了(其脉非细微,而指下若不觉其动)。

大家要注意了,现在临床上,像这样脉都摸不到的患者还能见到,我这一年里总能碰上这么几位。

张锡纯此时心里就明白了,这是大气下陷啊,因为胸中之气已经无力推动脉搏了,甚至连血管都无法鼓动起来,虚的。所以,他就立刻开了升陷汤,加上了人参、天冬各三钱。

这家人立刻熬药。

大家猜猜结果如何?喝了几天以后,这小伙子的病居然就痊愈了。

他的父亲高兴极了,说:“以前我们家有人患过这种病,结果四年后就死了,现在我的儿子病了三年了,居然遇到了张老师您把他给救了,您开的简直是神方啊!”

张锡纯笑笑:“这样吧,我估计他的身体还是很弱的,把这个方子减去升麻,做成药丸,再服用一个月吧。”

大革命的时代

张锡纯一边教课,一边给人治病,此时的他,在医学领域里已经成绩斐然了。于是,他开始整理自己的临证心得,编成了《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前三期。他的这本书后来是按照系列书的方式出版的,所以才有第几期之称呼。

那么,他为什么要写书呢?

其实,张锡纯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在这本书的序言里,第一句话就写道:“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就是说我们必须有大的理想、大的愿景,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张锡纯接着说自己是一介寒儒,谈不上什么成就和建树,但是我们自己的愿力却是不能少的,这一辈子纵然不能成事,也要有理想。

他接着说:“老安友信少怀,孔子之愿力也;当令一切众生皆成佛,如来之愿力也。”这个医学虽然是个小学问,但却是救人的一个途径。接下来,张锡纯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从这句话里,我们清楚地了解了为什么张锡纯能够成为一代大医,他说:“故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脑袋里光想着为了吃得更好点,住得更好点才来行医,那么您的愿力就太小了。医生也要生活,如果您的医术好,医道高,老百姓会回报您的。但是您的脑袋里面不能把这个当做目标,否则您天天想住大房子的事儿,一定多开方子,开贵药,为了利益而忘记了医德,这样,医术迟早会丢掉的。

张锡纯说,一个医生,应该以济世活人为目标,这样才是一个医生应该有的人生理想。有了这个理想,我们才能有所成就啊。

这就是张锡纯的人生理想,他此时虽然只是一个教书先生,但是,他的境界已经超出了他的身份,俨然是一位医学大师了。

张锡纯写这个序言时,已是公元1909年了,此时,整个中国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就在1911年的10月,爆发了著名的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开始了。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被迫退位,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从此封建统治结束了,当时整个国家为之一振。我们的国家能否就此强大起来,我们能否抵御列强,这是当时每个中国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而张锡纯,虽然此时已经52岁了,但是他仍然有一腔热血、满腔抱负,觉得为国尽力的时刻来到了。

不久,国民革命军向张锡纯发出了邀请,聘请他去做军医正,张锡纯欣然应允,正式作为一名医生,投身于革命队伍中。

此后,他随军辗转各地,1913年,他在大名,1915年,他随军移师广平、濮阳,1916年,至德州,后来还到过武汉。

一天,天空阴霾,乌云密布,张锡纯像往常一样翻开了报纸,但是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袁世凯的军队和国民革命军开战了。张锡纯眉头紧锁,愤怒不已,提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神州倏忽变沧桑,骤雨狂风几莫当。

时事怆怀增感慨,天心搔首竟苍茫。

英雄造世空悬忆,鹬蚌相持转自戕。

万种愁思消未尽,闻鸡起舞剑生光。

后来,各地纷纷爆发了护国运动。在1915年的年底,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各地反袁浪潮风起云涌。袁世凯陷入孤立的境地,被迫于1916年退位。孙中山又发表了《第二次讨袁宣言》,各地纷纷响应,最后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这出复辟闹剧就此收场。

1916年的正月,张锡纯随着部队的巡防营调动,从广平移师到德州。

他们是在邯郸上的火车,从南向北进发。正月里天气寒冷,而那个时候调动部队用的火车都很破,刺骨的寒风从破碎的车窗吹入。等到了德州时,同行的有五六人都发烧了,但奇怪的是一点汗都没有。

这是什么病呢?是伤寒,也就是风寒感冒。一般是因被冷风吹到而引起的,开始时是身上冷,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办法控制,则会入里化热,变成身上高热、发烧、心烦,一般还有出汗的症状。此病张仲景是用白虎汤来治疗的;如果没有出汗,说明体表仍为寒邪所闭,张仲景是用麻杏石甘汤等方剂来治疗。

但是,张锡纯学习张仲景,却并不拘泥于使用原方。他看这些士兵都不出汗,身上发热,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找来生石膏和粳米两味药,生石膏用二两,压成细末,粳米就是我们吃的大米,用二两半,这叫石膏粳米汤,是张锡纯自创的方子,加水三碗熬汤。等大米熟了,这个汤也好了,趁热喝掉清汁,借着这个热气,让身上出汗。方子里面的生石膏是透里热的,能够把热邪从里面清透出去;粳米是用来和胃气的,不让生石膏伤胃气,同时可以使生石膏的药性逗留于胃中,更长时间地发挥作用。

那么张锡纯怎么散去这些患者体表的寒邪呢?他非常巧妙地用热汤来散寒,人喝了热汤以后,会出一身汗,那么体表的寒邪就会散了,这就和我们在刚刚感冒的时候喝碗热姜汤可以出汗散寒一样。

当时,张锡纯就让士兵们一起喝这个热汤,大家都出了一身汗,病就痊愈了。

网友互动

hansion3406:

在那种保守、封建的社会环境中,张锡纯能冲破封建的思想枷锁,以开明的态度,汲取西医精华为中医所用,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现在很多人却做不到这点。很多人盲目信赖西医,排斥中医,而也有的人青睐中医,抵制西医,我自认为我属于后者。我小时候爱玩,和同学追闹时左大腿撞到了桌角。刚开始时没留意,谁知道过了两周后腿疼得不行,脚都动不了。我妈妈带我去医院治疗,拍片、检查、打针、吃药、打吊瓶,各种方法都用上了,就是好不了。后来又换了一家大医院,医生拿了一个超大的针管吸我腿里的脓,吸出一堆,后来不停地吃抗生素。市里的大医院我们都看遍了,还是治不好。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一个医生很严肃地对我妈妈说:“他的左腿可能要锯掉了……”

我妈妈就一直哭,我当时还安慰她:“没事儿,人家张海迪两只腿都没了,我还有一只,不怕不怕,我长大了还有能力照顾你的。”两母子抱着哭得不行了,其实,我那时候都想过自杀了。

在我们最绝望的时候,我家一亲戚来看我,是我奶奶那辈的人,退休的老中医,他看了我的腿,责备说:“你怎么不早点来找我。”接着开了一服药,贴在我腿上。

过了两周,竟然好了!

啥药也没吃,腿消肿了,也不痛了,我又能正常走路了。他开的药是什么我现在都不清楚,就记得是一大堆黑糊糊的东西,加上一些石膏一样的东西,这样就把我的腿给保住了。

那个时候起,我就觉得,能正常地活着,真好!为啥这种基本不用成本的东西,两三下就能解决我的问题,而医院打那么多针,吃那么多药,做那么多的检查,就是治不好我的病。而且抗生素吃得多了,搞得我经常耳鸣,抵抗力低下。

你说,我能相信西医吗?当年要真的把我的腿锯了,我可怎么活啊!

Zhang00: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西医各有优劣处,大概是因为西医蓬勃迅猛地发展,才显得中医逐渐没落,但这并不表示中医不如西医,很多西医束手无策的病症,中医都可以治好,这是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国粹啊!看到hansion3406兄说的经历,看到这个帖子中大家表现出来的热情,感慨万千,我觉得我们的中医还是很有希望的。

我父亲就是中医,我本人从小亲眼目睹中医之神奇,是西医所不能的,我说说几个我亲眼看到的案例。

一个工人,在路过建筑工地时,被掉下来的一根搭脚手架用的金属管击中后脑,从此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见到他老婆,有时候能认出来,有时候却认不出来。而老婆之外的其他人,就一个也认不出来了。医院说是颅内有瘀血,神经系统受到压迫损伤。我父亲给开了方子,患者吃了一周后就基本清醒,两周后彻底痊愈,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了。

还有一个患卵巢囊肿的妇女,在多次动手术切除囊肿后,仍会复发,我父亲用中药治疗,开了3张方子,吃完药后,去医院检查,囊肿没了。

过去的十余年,我父亲每年都要治愈七八个类似的、医院治不了的病患,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无奇不有,但是我父亲都给治好了,无一例外。

可能有些人看到这里会怀疑我说的真实性,为什么来找我父亲的都是医院治不了的病患?原因很简单,我父亲不是专业的医生,他有自己的职业,只是利用空余时间自学中医三十多年,一般的病患他压根就不给治(因为没时间),他治的病人,都是朋友、亲戚介绍过来推脱不了的,而且是其他地方治不了的病。

再说说西医,西医有几大问题压根不能解决。一是抗药性,抗生素的剂量越用越大,永无尽头。这是由生物学基本规律决定的,现在解决不了,以后解决的可能性也不大。而中医,一千多年前张仲景总结的方子,至今完全有效,根本不存在抗药性一说,因为中、西医的机理、路线就不同。西医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凡是机器设备检查不出来的病就没法下药。比如我父亲曾经治疗过一个患者,他因胸口疼闷,喘不过气来,说话都困难,饭也吃不了,躺床上呻吟了3天,整个人都变形了。西医把能用到的检测、化验手段都用上了,就是查不出来病因,只能给他输点盐水维持生命。结果,他家属找到我父亲,开了两张方子,彻底治愈了。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说阿拉法特,全世界最好的西医手段都用上了,就是检查不出病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衰竭而亡。最后,西医给出的结论是:阿拉法特体内无任何现有设备可以检查出的毒性物质。真是太可笑了。

MZHMQ问:

求助罗老师:8岁男孩,胃口一般,大便经常溏泻,晚上睡觉不安稳,经常翻来覆去,睡眠质量差,老觉得睡不够,以前吃过“肠虫清”,但没发现有虫,请问您有无食疗方?谢谢!

罗大伦答:

《黄帝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个小孩子的问题还是在脾胃上。大便溏,应是脾虚不运有湿,晚上睡觉不稳,也应是运化功能差,食积发热,再用驱虫药,更伤脾胃。

现在的小孩子,一定要注意使他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少吃零食和垃圾食品,多吃蔬菜。另外可以用一些谷麦芽、山楂、淡豆豉等消食健脾之物熬水喝喝。

有很多家长爱孩子,但是方式不对,总是想把好的东西给孩子吃。但是,您认为好的,孩子的身体对这些东西并不一定认可是好的。过去中医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给孩子吃太多太好的东西,不要保暖过甚。现在很多孩子胃口不好,脾胃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家长总是想把味道好的食物给他吃,结果孩子嘴越来越刁,对于一般的饮食,根本就不想吃,见到肯德基的鸡腿就眼睛发亮,这是家长给惯出来的。所以,要让孩子适应平淡的饮食,然后适当服用一点调理脾胃的中药,把脾胃之气给生发出来。当然,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锻炼身体,只有体育活动多了,孩子的身体才能真正强健起来。

我要讲文明问:

我阿姨今年44岁,前年遇到一场交通事故,一辆货车把一辆摩托车撞飞,摩托车正好砸在骑自行车回家的阿姨身上。送进医院抢救时,医院都下了“病危通知书”,万幸的是,阿姨被抢救过来了。但是这次飞来横祸造成她半边身体偏瘫,辗转求医。后来一位专家认为颈部一块骨头压迫了神经,导致偏瘫,手术将骨头取出后,病情依然没有好转,至今她的右手脚依然无力、麻痹,手指不灵活,脉沉细,虽然能行走,生活可以自理,但是情况并不乐观,最近还出现了腰痛的症状。

请问罗博士及各位高人有没有好的治疗方法,拜谢各位!

罗大伦答:

朋友你好,你阿姨的情况,我分析还是由于瘀血导致的,应该在月经期间,服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最好找个当地的中医开个方子,平时服用对证调养身体的方子,一般医生都会开的,坚持下去,会有效果的。女士们有这个优势,就是体内的瘀血,在月经期间很容易排出,有的学者猜测,这和月经期间体内有独特的溶血机制有关。

(三)中医应该有自己的医院

就在张锡纯在部队里忙着救治患者的时候,在遥远的东北沈阳,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改变了张锡纯的生活。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当时的沈阳叫奉天。原来在那里有个民间社团,叫天地新学社。这个新学社成员喜欢在一起探讨一些新出现的理论,他们的热情异常高涨,他们那种追求真知的精神,让我现在看了都感动。

这个新学社里有位苏明阳先生,看到西方的天文学说,说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他深感兴趣,于是自己就天天琢磨。研究了十来年,最后自行制作了一个天地模型。这个模型做出来后,他还拿到北京去,呈送给政府(不知道当时是哪个部管这个事情)。当然,他的这个模型后事如何我们就不清楚了,但是他在部里突然看到了桌子上放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手稿。那个时候,张锡纯的影响已经很大了,从军界到政界,很多人都很钦佩张锡纯,特别是内政部部长刘尚清对他尤为器重,所以当时北京会有张锡纯的手稿。

当时沈阳天地新学社还有一位先生,叫袁澍滋,这位也在北京,也看到了这个草稿,他“惊为当时医学中有一无二之著作”。

结果,他们回来后,就和张锡纯取得了联系,劝张锡纯把这个书送到内务部去批准著作权(就跟现在的出版是一回事儿)。张锡纯开始还觉得不大自信,后来禁不住劝说,也就同意了。于是,沈阳天地新学社就派了张钟山、姜指欧两个人去了北京,代张锡纯在内务部申请。结果内务部批准了著作权,天地新学社的社长高振铎和副社长王松阁两个人就亲自开始校对,然后大家集资印刷(当时大家追求真知的热情真的让人感动啊)。

就这样,《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第一期就出版了。

这一出版,可了不得了,书很畅销,很快就风靡全国,并且卖得脱销了。

这事儿还没算完,单单出版一本书,还不能影响张锡纯的生活,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真的让张锡纯远赴他乡,来到了陌生的东北沈阳,并且,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日子。

当时的沈阳税务局的局长叫齐自芸。这个单位当时不叫税务局,叫税捐局,局长这个官也算是很大了。这位老齐很有趣,经常喜欢看一些中医书籍什么的,那天在街上遛,看到书店里面有本书在热销,都上了“咣咣网”的排行榜了。老齐很是好奇,心想这我可得看看,于是就自己掏钱买了一本。回来一看,可不得了了,这书写得太好了、太实用了,“多有发前人所未发者”,这位张锡纯真是“医中巨擘也”。

看完了中医书的人,总是想学以致用,实践一下,看看是否好用。恰巧就在这个时候,老齐有个朋友的妻子患病。什么病呢?就是症瘕,腹中结块一类的病,几年都没有治好,请了很多大夫,都没有效果,最后发展为吃不下东西,肚子非常疼痛,连床都起不来了,很是痛苦。

这位朋友实在没有办法了,最后想起老齐来了,心想老齐见多识广,又喜欢看点养生书什么的,是不是知道什么好的方子啊?于是就来向老齐求方。

这位老齐,其实就是一位税务局局长,哪里会开方子啊?但是他有办法,他就翻开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找差不多对症的方子,就这样,找到了理冲汤的方子。

这个理冲汤是张锡纯创立的治疗妇女闭经或者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癥瘕的方子,是一个补虚和化瘀同时进行的方子,组成是:生黄芪、党参、白术、生山药、天花粉、知母、三棱、莪术、生鸡内金等。

其中生黄芪、党参、白术、生山药是补虚的,主要是补气,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足了,才能推动血液运行;而天花粉和知母是润燥的,防止补气的药物过分温燥;后面的三棱、莪术、生鸡内金都是化瘀的。

这位老齐懂得一些医理,张锡纯在方子后面写道:“若病人身体羸弱,脉象虚数者,去三棱、莪术,将鸡内金改用四钱(原来是三钱)。”老齐就照此修改了一下方子,然后把方子送给了朋友。

结果,这位朋友的妻子服用了十几服以后,“饮食日进,疼止魂消”,这个病就痊愈了。

这下老齐高兴极了,敢情这本书真的这么实用啊。于是,立刻又买了好多本《医学衷中参西录》,到处送朋友。

但是这事儿还没算完。后来老齐就想了,我们沈阳没有好的医生,如果这位张锡纯能够来沈阳,那该多好啊!

说干就干,这位老齐立刻就把这事儿和当时大帅府的秘书刘海泉说了,当时的沈阳被奉系军阀张作霖统治着,所以才有大帅府。刘海泉一听,好啊,我给你介绍我们沈阳的天地新学社吧。于是,就把天地新学社的朋友给找来了,说这样吧,“为拯救一方疾苦计”,我们一起办一个医院吧,把张锡纯请到沈阳来主管这个医院。

大家都想,这是一个什么医院呢?因为在当时,西医有医院,有教会开的,也有东洋人开的(日本当时也叫东洋),中医可从来没有医院啊。

最后,大家一拍桌子,就办一个中医医院吧,叫立达医院。

于是,老齐就写信给张锡纯,请他来沈阳,开办立达医院。

当时张锡纯正在汉口的驻军供职,接到邀请以后,心情激荡。走出营房,远处长江吹来的风掀动他的头发,他陷入了深思。

在百年后的今天,让我们模仿着采访的形式,来问一问张锡纯是怎么想的吧。

采访者:张先生,您觉得中医能成立自己的医院吗?

张锡纯:应该能,中医应该能有自己的医院。

采访者:但是,我们中医从来都没有过医院,从古至今,就是一个屋子、一张桌子、一个脉枕,一个老大夫在那里诊脉看病,或者提着一个灯笼去患者家里出诊,哪里有医院的说法?

张锡纯:可是,中医为什么就不能有医院呢?西方人有了医院,东洋人有了自己的医院,我们中医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医院?我们的患者,为什么就不能住在医院里,让医生每天来根据病情的变化更改方子?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在条件更好的护理环境中康复?我们中医为什么就不能拥有这一切?

张锡纯独自站立在江边,极目远眺,心潮澎湃。西方人、东洋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够做到,而且,我们中医将会做得更好!

这件事,从古至今,没有人做过,我张锡纯就是要做!

这样,张锡纯下定了决心,去沈阳!此时,全国军阀开始争权夺利,风云日变。他告别了军队的战友们,踏上了远赴东北的旅程。

这一年,是公元1918年。

张锡纯和朋友们在沈阳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

学者评价:“中医之有院,实自此始。”

那么,张锡纯在立达医院的表现如何呢?大家都对张锡纯抱以很大的希望,张锡纯会不会令他们失望呢?立达医院能否站得住脚呢?

力挽狂澜

现在,还有很多人怀疑中医的疗效。这不怪患者,是我们中医大夫自己不努力学习,所以很多病看不好了,还有人评价中医是治疗慢性病的,调养可以,但是急症要西医治疗。

如果张锡纯看到中医发展到这种地步,他会心酸的。

那么,张锡纯那个时候是什么样的呢?

张锡纯在沈阳立达医院的表现,我们只能用“大展宏图”“力挽狂澜”这样的词句来形容。

当时,沈阳政府部门(沈阳县署)有个科长,这位私生活不太检点,常流连于各种风月场所,结果染上了梅毒。这可把他给吓坏了,这事儿可严重了,名声受损就不必说了,如果有好事者给贴在论坛里,网络上的朋友们知道了,事儿就闹大了。而且这个病搞不好是要命的啊。于是,他就赶快住进了日本人开的医院(东人医院),结果,日本人给治疗了二十多天,病却更重了,是“头面肿大,下体溃烂,周身壮热,谵语不省人事”,不但发热发烧,甚至开始说胡话了。

这些日本医生怎么说呢?他们说,这是毒气已经散开了,不能再治疗了,没救了。

这下,朋友们都慌了。大家开始讨论,该怎么办?

这时候,这位科长的一位朋友,是一个警务处的科员,叫孙俊如,他说,听说税务局局长齐自芸请一个叫张锡纯的人来沈阳办了个立达医院,我们何不把他请来?

于是,张锡纯就被请来看病了。

张锡纯听了情况介绍以后,他立刻想到,此时这个患者应该是温热的症候,可以用治疗温病的方法来处理。

于是,他就把半斤生石膏研成了粉末,然后煮成一大瓶水,放在了一个装葡萄酒的瓶子里。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日本人的医院,不让中医去诊治,所以张锡纯要伪装成朋友前去看望,这和现在的一些西医医院一样,中医大夫去看患者要偷偷摸摸的,患者服中药要偷偷地服用。

张锡纯当时也是这样,“托言探友,盖不欲东人知为疗治也”。到了病房一看,这位科长的头面肿大,而且非常红。等到医生不在的时候,张锡纯就偷偷地给患者诊脉,果然是洪实的脉象,是热证。于是,就让他服用生石膏熬的水。

估计日本人来看了以后,一定会说:“摇西,大大地好!多多地喝!”

第二天,张锡纯又来看望,见到患者头面肿大的症状变轻了,脉搏的洪实也减去了一半,但是神志还是不清,胡言乱语。于是张锡纯就告诉家属说,再买党参五钱,煎汤,兑入生石膏水中再喝。

等到次日,张锡纯又来看望。这次,患者神志已经清醒了,脉象也平和了。

估计这位科长清醒以后,就开始问身边的人,这葡萄酒是怎么回事儿?我这些天是喝高了吗?

家人就把情况告诉他了。

他一听,嗨,那我还在这儿住个什么劲儿啊,这也治不了我的病,我赶快住到人家那个立达医院去啊!

于是,立刻办理出院手续,住到了立达医院的病房。

这样,张锡纯治疗就更加方便了。经过张锡纯的治疗,十几天后,这位科长的梅毒症状都消失了(后十余日其梅毒亦愈)。

科长欣喜若狂:看来我们的中医院,还真管事儿啊。

当时陆军二十八师的师长叫汲海峰,这位汲海峰师长的母亲已经年逾七旬了,身体非常弱。老太太平时胃口不好,吃点东西就感觉不消化,所以只能喝些牛奶来度日,间或喝些米汤。就这样,已经卧床两年了,连坐起来的力气都没有。

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张锡纯的立达医院开业的这年,这位老太太又患了感冒,是温病。这下可把这位师长急坏了,一听大家风传张锡纯医术高明,于是就亲自来请,把他从沈阳接到自己的老家锦州给母亲看病。

张锡纯一听,二话不说,就动身随着来到了锦州。

这时,大家都在议论,能行吗?这么重的病,老太太年龄这么大了,儿子当了那么大的官,怎么不请个东洋医生啊,这个中医院的院长看病行吗?

一看到老太太,张锡纯就感觉她的身体确实太虚了,当时是发热咳嗽,吐出的痰是黏稠的,人已经昏聩了。一诊脉,脉象细数,按下去微微觉得有力。

张锡纯这就明白了,这个老太太的身体,本来就是阴虚,同时受了温热之邪,但是现在外邪已经没有多少了,所以主要的精力要用来滋阴。

于是,他就开了个自己创立的方子,叫滋阴清燥汤,这个方子主要的药物就是滑石、甘草、白芍、生山药这么简单的几味药。根据情况,张锡纯又加上了玄参。

就这个方子,喝了一服,老太太立刻感觉精神足了,病似乎好了一半。于是,就把药渣再煎了一遍,兑入一个鸡子黄(就是生的鸡蛋黄,中医认为有滋阴的作用),服完后病就好了。“愈后身体转觉胜于从前。”

这个病,大家觉得非常难治,张锡纯却只用了一服半的药就给治好了。

众望所归的医学大家

立达医院一开业,张锡纯就屡治重症,手到病除,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就在立达医院刚刚开业没多久,有一家人捧着一副写好的对联送到了医院里。大家看到这副对联,都交口称赞,说这个字写得真好。送对联的这家人却说,这一定要感谢院长张锡纯,否则就没有这个对联了。为什么呢?

原来,当时立达医院的位置就在大北关,开业的时候是秋天。医院刚刚开业,小北门的一个患者就来求诊。患者是个13岁的孩子,是家长带来的,当时患了黄疸,已经有一个月左右了,请了医生服了药,但是没有效果。等到后来,已经不能吃饭了,这么下去,这孩子可就要没救了。

此时,家长听说大北关开了一个中医院,大家都议论,说中医也有医院,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啊,听说这个院长医术还挺高明的,是税务局的齐局长亲自请来的呢!

这位家长一听,觉得有希望了,于是赶快就带着孩子来看病。

张锡纯亲自接待这个患者,一诊脉,脉象非常沉细,张锡纯就明白了,这是一个虚实夹杂之证。

于是,他就开了一个方子,这个方子一共就两味药:硝石和矾石,各等份,研成粉末,用米粥冲服,张锡纯让这个孩子一次冲服六分。

大家一看,天啊,这是什么方子啊?您就不开点草药什么的?就这么两味药?这个中医院也太简单了点吧?

张锡纯忙解释,这个方子大家可别小瞧啊,这是我们中医的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记载的硝石矾石散啊,是专门用来治疗女劳疸的。什么是女劳疸呢?就是因为房劳太多,伤肾,欲火结聚而成的疸证,中医叫黑疸。但是张锡纯对这个方子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不仅仅是女劳疸需要用这个方子,只要是黄疸,都可以使用,效果还不错。直到今天,我们在使用这个方子时,还经常引用张锡纯的论述呢。

大家一听,噢,原来这个方子是大有来历啊。于是,就让孩子按方服用,结果,十天左右,这个病就痊愈了。

张锡纯也很高兴,但仔细端详这个孩子时发现,孩子的脸上和眼睛还有一点发黄,于是,就开了个小方子:生山药、生薏米各八钱,茯苓三钱,让他自己回去煎汤喝。结果,连着服用了几服以后,孩子的身体就彻底地恢复健康了。

这个孩子虽然只有13岁,但是书法却写得很好,画也画得很好,病好了以后,家长问他,你怎么感谢张院长啊,孩子酝酿再三,写了一副对联。

于是,就发生了前面出现的那一幕,全家人带着孩子来到医院,把对联送给张锡纯。

张锡纯是当老师出身的,一看孩子这字赞不绝口,称赞他的字是“字态韶秀”。

我的老家也是沈阳,不知道为什么,我在看张锡纯写的医案时,总是觉得那个时候沈阳的文化气息特别浓郁,人们有一种斯文之风。张锡纯经常和朋友们诗文唱和,这种气氛现在好像有些淡了,可能是经济浪潮的影响吧。

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欢看武侠小说,小说中的用剑高手是什么样的呢?

高手出现的时候,往往不是大战三百回合,那不叫高手,那是耍蛮力气。真正的高手,往往不先出手,而是等着对手出手,只要对手露出一个细微的破绽,高手就会立刻出剑,在别人还没有看清是怎么回事儿的时候,一切就都结束了。

高手的剑已经收回入鞘。

此时,对手的身上,并不是满身的伤痕,而是只有一处伤,但是这一处伤,却能够致命。

我在看张锡纯的医案时,就有这种感觉。张锡纯治病,通常不用很多味药,有时甚至只是一味,而且,一般也就是几服药,但是,这就足够了,一剑封喉。

这就值得我们研究学习的了,张锡纯为什么能做到?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秘诀?

张锡纯的立达医院很快就名声大噪了,因为疗效好啊。现在很多人行医打广告,有的私人医院广告做得铺天盖地,我觉得有做广告的费用,还不如去请好的医生来,有疗效才能受到群众的欢迎,而群众的传播才是长久的。

正因为名声大了,所以到张锡纯这里来的,都是疑难病患者。在别处没治好的病人,都跑张锡纯这儿来了。

当时,奉天高等师范的书记叫张纪三,才三十多岁。这一年,患了温病,“感受时气之毒”,就是瘟疫瘴气之类的疾病。此病医生该用清解的方法治疗,但是这个医生用的思路却有些问题(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是怎么用的药了),总之是使得毒气往下走了,结果导致肚脐以下都肿了,接着就开始溃烂,最后到什么地步了呢?整个肾囊都烂了,睾丸都露了出来,下腹部那里皮肤破溃,出现了五个孔,一到小便的时候,这五个孔全都往外出尿。

这个时候,所有的医生都摇头了,“中西医皆以为不可治”,大家都不敢接手这个患者。当时沈阳已经有西医了,西医外科应该是很强的,一看,也不行,您另请高明吧。

这样,这位张先生早已吓得要死了,估计是吾命休矣,唉,才三十几岁啊!

就在此时,有人告诉他了,说我们沈阳新成立了一家中医院,叫立达医院,院长张锡纯手段高超,可以立起沉疴啊,您去那儿看看得了。

张纪三的心里立刻燃起了希望,是吗?有这等地方,赶快抬我去看看吧!

于是,这个没有医院敢接收的患者,就被抬到了立达医院。

那么,张锡纯会怎么办呢?他会接手治疗吗?要知道,这样的重症,一旦治不好,是会有损名声的。

但是,张锡纯才不考虑那些呢,他二话不说,马上为患者诊断。诊断结束后,他看到患者惴惴不安的样子,就对他说:“不要担心,你这个病我治定了,但是可能要多服几服汤药,我要让你的疮口里面长肉,把脓给排出来。”

大家一看张锡纯自信的样子,都舒了一口气。

于是,张锡纯提笔,开了方子:生黄芪、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甘草。

就是这么几味药,其中生黄芪用的量是一两,天花粉一两,其他的药都是几钱。这个生黄芪有生肌排脓的作用,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记载它“主久败疮”。因为中医认为,这个疮面总是不能愈合的原因是这个人的气虚了,无法促使肌体愈合,那么在那种疮面长期不愈合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生黄芪。

等开完了方子,大家都还瞪着眼睛等着。

张锡纯也奇怪,你们都等什么呢?还不赶快去熬药?

大家都问,这么重的病,您就不用点外用的药物?

张锡纯笑了,用外用的药干吗啊?这些内服的就足够了。

大家一听,都将信将疑,于是赶快抓药煎熬。

结果,在服用了二十几服药以后,这个患处居然就结疤而愈,并且“始终亦未用外敷生肌之药”。

这就是高手,对于自己开的药到底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心中有数,这就是对药性熟悉的缘故啊。

后来,沈阳同善堂成立了中西医学校,聘请张锡纯做老师,讲授的课程就是药物本草,用的教材就是《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张锡纯讲本草,使学生们受益良多,可惜,当时还没有录音设备,我们听不到他讲课的真实声音了。

当然,最令学生们大开眼界的,还是亲眼看张锡纯诊病了。

当时,班里有位同学叫李庆霖,有一天,上课结束,他就问张锡纯:“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看看病啊?”

张锡纯一听,就问:“谁病了?”

这位同学就说:“是我的表妹,病得很重,在我们沈阳的旅店住着呢,到处求医都看不好。您能给看看吗?”

张锡纯一看,同学们都眼巴巴地望着他,大家也都希望看看张锡纯是如何看病的。

于是,张锡纯立刻答应下来。如果让这些孩子们看到中医的好处,他们会更有学习热情的。

就这样,张锡纯随着同学们来到了旅店,只见这位同学的妹妹,周身灼热,心中烦躁不已,不能吃饭,一吃饭就呕吐,这么折腾下来,现在已经是病势危急了。

张锡纯问:“以前怎么服的药呢?”

李庆霖同学回答:“她基本什么药都吃不下去啊,一吃就吐出来。”

张锡纯点点头,诊了一下脉,脉是洪实的脉,这是有热。同时看看舌苔,舌苔是黄厚的,在张锡纯的医案里,很少有舌象的记载,但是从这个医案可以看出,张锡纯也是擅长看舌象的。

看到舌象以后,张锡纯就问:“大便如何?”

患者回答:“已经很多天没有大便了。”

此时,张锡纯就清楚了,这是外感之邪,已经入里化热,进入阳明经,也就是张仲景所说的阳明证。这股热气挟胃气上逆,导致患者呕吐,吃不下东西。

给同学们讲清楚了道理后,张锡纯就开了方子:生赭石粉末、生石膏粉末、瓜蒌仁、玄参、天冬、甘草。

就这么几味药,方子里面的生赭石是重镇降逆的药物,服用方法是先把后五味药熬好,然后用开水把生赭石末冲服下去,然后再把汤药服下。

同学们都瞪大眼睛看着这种奇怪的服药方法,要知道,这位患者服用一般的药立刻就会吐啊。

可是,这回喝了药后不但没有吐,而且症状马上缓解了。

当服用到第二服药的时候,这个病就痊愈了。

同学们面面相觑,不会吧,这就痊愈了?天啊,我们的老师是高手啊!

从此,见识了中医的真正魅力,同学们学习热情大增,其中很多人后来跟随张锡纯学医,成为他的弟子。

后来,有一个人给张锡纯来了一封信,向他请教该如何办中医学校,这个人叫冉雪峰。这位是中医界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在近代中医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张锡纯在回信中,提到了自己是如何教授弟子的,他说,他把这些学生带到医院,让他们仔细研究《医学衷中参西录》,他已经把《伤寒论》《黄帝内经》等书的道理和精髓全融入了此书中,书中还收录了一百六十多个方子。弟子们都是自己阅读,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张锡纯会指点几句。而且这些弟子经常跟随张锡纯到立达医院,成天看张锡纯如何用这些方子治病,等到三年以后,这些弟子基本就都会治病了。

就是用这种方法,张锡纯培养出了很多名医,弟子遍布天下。

这位冉雪峰,后来成为张锡纯终身的朋友。后来,在张锡纯去世之前,嘱咐自己未完成学业的弟子,如果再想深造,就去拜这位冉雪峰为师,他可以指导大家最终成才。

张锡纯在沈阳行医时,治疗了大量的病症,其中很多医案都被记载下来。我们现在看这些医案,确实个个精彩,足以显示张锡纯的诊病功夫之深厚。

很快,张锡纯就声名鹊起,打这儿开始,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不断出版,当时这本书是按照一期、二期、三期依次出版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合集。当年此书出版时,那可真是盛况空前,很多医界人士争相购买,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很多老百姓也自己买来看,很多人使用书中的方子,结果治愈了自己或者身边人多年不愈的疾病。

比如,奉天桓仁县有个女子师范,奉天也就是现在的沈阳,桓仁县现在还有。这个女子师范的校长叫阎兆元,当时他的母亲病了很久了,请了很多本县的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最后在母亲病危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竟挽救了阎母的生命。

原来,这位老阎有个学生去沈阳,回来的时候,买了一本《医学衷中参西录》,觉得写得很好,就送给了校长。校长也是一个喜欢养生的人,得到此书如获至宝,于是就开始研究,“每于课余之际,捧读不止,所谓实获我心者也”。但是,因为自己不是医生,所以一直没有敢给自己母亲开方子。

直到这一年的正月初二,老阎的母亲病情突然加重,危急万分,此时,老阎再也不相信县里这些医生了。于是,他放胆开出张锡纯书中的升陷汤方子,因为他觉得母亲的症状和大气下陷是一样的。

结果,阎母服用了几服药以后,就痊愈了。

老阎这个激动啊,于是立刻提笔,给张锡纯写去了感谢信,后来,这封信被收录进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

各位,你们要知道,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中,收录了很多像老阎这样的读者或患者写来的感谢信。有时间的话,大家可以自己阅读一下。有很多信感人至深,这种心情我们可以理解,自己或者亲人的多年沉疴,居然被书上的方子奇迹般地治好了,怎么能不激动和心存感激呢?

有很多人在看张锡纯的医案时会有些疑惑,这病痊愈得也太快了,怎么都是几服药就全好了啊?可能吗?其实,我们从这些读者来信中就可以看到,其中没有什么夸张的成分,人们把自己的真实姓名和治疗经过都详细地写出来了,这和现在不一样。现在很多刊物都把患者的姓名隐去,一味地给某个医院或某位医生歌功颂德,极尽夸张之能事,说白了也就是变相地给医院做广告,吸引患者。

其实,中医的疗效本来就是很快的,只是我们现在掌握得不够好,让大家觉得中医是个慢功夫,真的看到了这种高手,反而有些怀疑了。

《医学衷中参西录》还收录了很多文章,其中有一篇是山西平陆县尹彭子益写给山西医学会理事长的信,信的内容是推荐《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信中对此书的评价非常高,说这本书相对各个教材中的医案“实高出万万”,“为第一可法之书”,应该让专科学校的学生人手一本,“必可救许多枉死之人”。

那么,这位彭子益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的作者。当时正在平陆县做县尹。

这样的文章,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收录有很多,可见当时张锡纯在全国的影响。

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所的余瀛鳌先生说:“在20世纪的上半叶,中医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影响能够和张锡纯相比,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从那以后,中医界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人物。”

还有很多读者心中有问题,就写信给张锡纯,张锡纯就在书中给予回答。比如如何练习气功,如何看待西医和中医的一些不同等。这部分内容也是非常精彩的。

中西医汇通之路

当然,张锡纯也不是每天只是看病啥也不干了,他也像中国传统的文人一样,喜欢新事物,喜欢呼朋唤友、游山玩水。

没事儿的时候,张锡纯也和朋友们出去逛逛。当时的沈阳很热闹,有个北市场,类似于北京过去的天桥,练跤的、唱戏的、说书的都在那里,现在著名的说书大师单田芳的母亲,当年就在沈阳名噪一时,艺名似乎叫“白玫瑰”。

有一次,张锡纯和朋友去了沈阳城东的万泉河,被那里优美的风景所吸引,他在书中记载道,那里是“平地出泉若干,汇而为泽,广四五里,泽积满则流而为河”,“尽种荷花,有堤相通,堤势蜿蜒曲折,分歧旁达”,“缘堤两旁皆植杨柳,泽之四面亦多杨柳互绕。水上楼台数十处,皆极工巧华丽,或为歌馆,或为茶社酒亭,分住起中。当荷花开时,乘轻舟游泳其间,柳荫垂绿,莲蕊飘香,舟行缓缓,风浪无惊,时闻歌韵悠扬,管弦清越,四五契友围坐谈心。”当时,张锡纯和朋友们在如画的美景中畅谈人生,兴起时他还写诗,其中一首诗为:

奉城胜地属东隅,乘兴遨游纵目初。

跨水飞桥虹倒影,缘堤曲径蚁穿珠。

莲花世界真香国,杨柳楼台入画图。

几度万泉河畔立,恍疑仙境是蓬莱。

从中可以看出,张锡纯对诗词也很有心得。他的很多诗流存至今,其中很多首是与友人游山玩水或谈古论今时所作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各界人物,都和张锡纯有着密切的往来。

有网友问,为什么不写这些医生的家庭生活,他们的妻子如何呢?

其实,过去的人对自己家庭的介绍确实不多,张锡纯的情况我倒是知道一点儿。张锡纯的妻子姓王,是山东栖霞人,曾经在日本留学,是个知识女性。张锡纯的儿子后来也是位医生。多说一句,张锡纯在北京、天津、沈阳都有很多的传人,现在不知道传承如何了,如果这些人手中有关于张锡纯先生的资料,其实应该贡献出来,不要让一代大医的任何线索湮没在历史中了。

在张锡纯那个年代,西医已经进入中国,每个中医界的人士都感觉到了压力。

当时,中国人被西方列强的洋枪大炮打晕了,彻底没有了自信心,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开始极度怀疑,这种怀疑一直持续了近百年,直到今天还有影响。其中就包括对中医的怀疑:我们的中医行吗?我们的中医和西医比起来,会不会太简单了?中医怎么像是巫术啊?中医到底有用吗?

在民国时期,几次有人要政府取缔中医,全部采用西医来治病,当时的国民政府差点儿就同意了这个主张。

那么,中医到底能行吗?

面对这种质疑,张锡纯用实际行动回应了他们,他的每个医案都十分有力地证明:中医是能够治病的,中医是我们健康的保护神。

但是,该如何面对西医呢?西医是我们的敌人吗?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的中医人士说自己是“铁杆中医”,一味反对西医。

那么,张锡纯会怎样对待西医呢?

张锡纯胸襟开阔,他从年轻时就仔细地研究西医,认为西医有很多理论和方法是合理的,而且和中医也有相通的地方。

张锡纯主张走一条中西医汇通之路。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不仅记载了大量的本草内容,还将很多当时能够见到的西药也列在书中,写明了药性、如何使用,以及自己的心得,虽然在这些药中,有很多我们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了,但是张锡纯的思路却是很可贵的。

比如,论述阿司匹林的时候,他说“其味甚酸,其性最善发汗、散风、除热及风热着于关节作疼痛,其发表之力又善表痧疹”等,从这可以看出,张锡纯似乎想把西药按照中药那样整理,然后为自己所用。

张锡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诊病的时候,经常在方子里面加入西药,这在历代中医里面是独树一帜的。

当时有个少年患了温病,因为治疗得不及时,变成了阳明腑实证,就是大便燥结,身上发高烧。张锡纯诊脉发现,脉象有力,同时还有点弦。

这个时候,张锡纯就给患者开了白虎加人参汤,这是张仲景的方子。为什么要加人参呢?因为这个患者的正气也不足了。张锡纯用生石膏是很有技巧的,不是随便乱用,用的时候该量大就量大,但是如果正气不足,他一定会配合扶正的药物。

这个方子服用下去以后,这个少年的高烧就退了,但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症状,就是精神有些躁动。这时,张锡纯就给开了阿司匹林,因为张锡纯认为阿司匹林有透发疹子的作用。结果,这个少年服用以后,全身就开始出疹,疹子出完以后,病就痊愈了。

在这个医案里面,张锡纯就是把中药和西药一起来用的,这两个药物配合,一个清热,一个透疹,才把这个少年的病邪驱除掉的。

又比如奎宁。奎宁又叫金鸡纳霜,由南美洲一种金鸡纳树的汁液提取而成,是治疗疟疾的药物,很早就被传教士带入中国了,康熙皇帝患疟疾,就是吃奎宁治疗好的。

但是,各位不要迷信奎宁,有很多种疟疾,使用奎宁治疗也没有效果。而张锡纯配合中药来使用,效果却非常好。

当时张锡纯有个朋友,叫陈丽生,在这年的秋天患了疟疾。这位老陈自己懂些中医,知道自己体内有热,估计也是经常看张锡纯的书,所以对生石膏的用法比较了解,于是就自己煮了二两生石膏喝了,然后在疟疾要发作的那天,服用了奎宁。

但是,疟疾居然还是如期发作了,一点都没给这位老陈面子。

而且,发过疟疾之后,他开始“口苦舌干,大便干燥,小便短赤”,作为一个业余的中医爱好者,他认为自己开的方子没有对症。得,别自个儿琢磨了,还是把张锡纯请来吧。

张锡纯来后一诊断,诊得的脉象是双手皆弦,右手弦而且长,按之甚硬,张锡纯就说:“你判断得没有错误啊。”

老陈急了:“不对啊,我为什么服药以后,反而出现了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等症呢?而且也没觉得热被清掉啊?”

张锡纯笑了,说:“这个生石膏,《神农本草经》就说是微寒,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怕它,说它是大寒了,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力气,你用二两哪里够啊,我们这次用一斤吧。”

啊?老陈吓得差点晕了。

张锡纯告诉他,你熬一斤,熬出两大碗,一直喝到觉得热清了,就停止,不用喝剩下的了(注意:我们自己不能自行按照此用量模仿,张锡纯用此量是有诊断依据的)。

听了张锡纯的解释,老陈才放心地开始喝药。

等到第二天早晨,老陈又服用了奎宁。

结果,这个疟疾果然就治好了,这个时候一看,熬的生石膏都喝光了。

张锡纯后来评价说,这个病是“蓄热之甚重者也”,所以才用了那么大量的生石膏。

在这个医案里面,张锡纯也是把中药和西药一起使用。在他的心里,其实是把西药当做中药来用的,这是最早的中西医结合的思路。

虽然,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之路没有走出多大的成绩,他一生最大的功绩还是在发扬中医上面,但是,他宽广的胸怀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西医的交流一定会越来越多的。中医和西医,一定都会从对方那里获得更多有益的启发。

点燃中医之火

张锡纯在沈阳一共住了八年,当时全国动荡,但是东北在张作霖的统治下,还相对稳定。这八年的稳定生活,是张锡纯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光,他总结了自己以往的经验,同时结合在沈阳治疗的大量病例,出版了《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大部分内容。后来,虽然有部分内容是在天津出版的,但那也是在沈阳完成写作的。

张锡纯在沈阳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他的著作影响全国,成为当时中医界的一盏指路灯,他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在当时的中医界熠熠发光。

就在张锡纯大展宏图的时候,直奉战争开始了,东北也陷入了动乱之中。没有办法,张锡纯带着家眷,离开了沈阳,来到沧州行医。

在1926年,张锡纯又从沧州来到了当时相对稳定的天津。

刚刚到天津的时候,张锡纯是被陆军聘请为医正的,但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情,却促使他最后自己开业行医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当时天津有个中学教师叫宋志良。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患了猩红热,请了很多医生治疗都没有效果。

这位宋志良也是一个中医爱好者,平时就喜欢看中医书,结果看到《医学衷中参西录》以后,大为喜欢,于是就成了张锡纯的粉丝。这次偶然听说张锡纯来天津了,赶快就找到了张锡纯,请他给孩子治疗。

张锡纯二话不说,就去给他们家的孩子治病。结果,两个男孩很快就痊愈了。

但是,这个小女孩的病却特别重,浑身发出的疹子已经连在了一起,看上去整个人似乎都是红的,很多医生来了一看,都认为是不治之症了。

这位宋老师也吓坏了,很惊恐地问张锡纯:“我女儿还有救吧?”

张锡纯说:“放心吧,你女儿就按照我说的去服药,一定会好的,不过药量可能会大一点,你不要害怕。”

宋老师一想,有张锡纯这个高人在,我还怕什么啊?

于是,就让张锡纯尽管用药。

此时,张锡纯用的是张仲景的白虎汤,将方子里面的生石膏从三两逐渐加量到六两,没多久,小女孩的病就痊愈了。

宋志良感慨万千,多亏了张锡纯亲自在这里给诊治啊,否则这个宝贝女儿就危险了,其他的医生哪里敢用到六两生石膏啊!

可是,该怎么感激张锡纯呢?

这位老师也有办法,他把自己这次的亲身经历写了出来,打印出数千张,满大街地张贴,搞得街道老大妈都拿着刷子跟在他后面追。

最后这个小广告把整个天津都给贴遍了。

这件事搞得张锡纯很被动,无数的患者听说张锡纯来了,都纷纷来看病,把陆军卫生所都给挤满了。没有办法,张锡纯只好离开陆军,自己开个诊所。

1927年春天,张锡纯在天津的诊所开业,名字叫中西汇通医社。

这个时候,张锡纯已经67岁了。

张锡纯在天津治疗了大量的患者,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医案。在此期间,他出版了《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第五、六期,同时再版了前三期的合订本,这个合订本一共再版了五次,在国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时光过得很快,在诊病和授徒的忙碌中,一转眼,张锡纯已经是一位73岁的老人了。这个时候,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把中医传播下去。

此时全国有很多人阅读了他的书,想向他学习,但是因为路途遥远,没有办法前来当面拜师,于是都写信来问问题。那么,该怎么让这些喜爱中医的人接受正规的中医教育呢?

张锡纯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举办函授。

其实,七十几岁的人了,完全应该休息了,少看点患者,少说几句话,打打太极拳,这样才能多活几年。

这是我们的想法,估计当时也有弟子们这么劝过他。

但是,张锡纯想的却是如何把中医传播出去:“我七十几岁了,我也知道自己的努力可能会白费的,可能还没有成果,我就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是,我不能因此就不去努力啊,我会用尽我的力量,去做这件事情的!”

就像他在一首诗中写的那样:

八旬已近又何求?意匠经营日不休。

但愿同胞皆上寿,敢云身后有千秋!

这就是张锡纯当时的心里话:“我一个人每天劳累算什么,只要我的同胞都能够长寿,那就劳累我一个人吧!”

这,就是大医之道,燃烧自己的生命,换来无数人的健康。

从此,张锡纯开始投身于兴办函授的事业中,他在白天治病授徒之余,晚上亲自编写讲义,然后组织印刷,给各地的学生邮寄。

可以想象,各地的学生在收到张锡纯编写的讲义时有多么欣喜。

就这样,张锡纯在极度的忙碌中,走向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

在一个夜晚,张锡纯在昏暗的灯光之下,继续编写着温病函授教材,突然,他觉得一阵眩晕,他手中的笔,慢慢地掉落到了地上……

1933年秋天,张锡纯因劳累过度去世,享年73岁。

在写完张锡纯的故事以后,我某天走在街头,偶然听到一首歌,其中的一句歌词,猛地打动了我的心,歌手用非常动情的声音唱道:“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

我突然想到,这就是张锡纯先生的写照啊。

张先生的一生,都在为中医的振兴而奋斗,在他去世以后,让我们把他的信念留在我们的心里、留在中医的春天里吧。

张锡纯,字寿甫,他出生在一个西学渐进、国学式微的年代。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力挽狂澜,振臂高呼,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中医是一门伟大的学问,是我们健康的守护之神。张锡纯一生救人无数,并著书立说,成为中医近代史上的一位最重要的人物,他为中医的振兴起到的巨大作用无人可替代。

张锡纯先生的影响,至今连绵不断。

很多年以后,有关部门做过统计,对现在的中医名家做项调查,让他们列出十个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物和书籍,最后统计的结果出来了,人们吃惊地看到,70%的人在第一的位置填写上了张锡纯这个名字,或者是他的书--《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先生地下有知,应当欣慰。

愿中医之火不熄,愿中医之魂继续佑护我中华民族! dY4v3C958wD8BfrRL2xzdp7H911fYc3ySyL4BKZsJC9uSqm2WfEkeRBInPyjPnn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