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经络是中医的灵魂(1)

一、了解经络,上工守神

中医的核心是阴阳,经络是阴阳之气在体内运行的通道。说简单,中医就这么简单,一个阴阳五行,一个经络气血;说复杂,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需要你花费一生的精力去体悟。古人讲“皓首穷经”,我这里借用一下,将“经”解释为经络,这就是说你从少年就开始一直研究到头发变白,也不一定能搞明白经络。我们不能因为人体解剖找不到经络就否认它的存在。常言道“人活一口气”,气就是人的生命,经络就是人体生命的律动,生命存在,经络就存在,生命终结,气就消失了,经络也就不存在了。解剖针对的是人的尸体,当然无法找到生命的律动(经络)了。

中医强调“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什么?神是无形的东西,是人的精、气、神,就是人体内的阴阳之气,西医的解剖学是找不到它们的。形是什么?形是有形的东西,即使人死了也可以在解剖中找到,还能放在药瓶中保存。如果有人不相信人体内有阴阳之气,可以闭上双眼体会一下。只要你真正地静下心来,就一定会感觉到体内有一股气在游走,这就是《内经》中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如果你心不静,总想着股票的涨涨跌跌、生意的曲曲折折、仕途的坎坎坷坷、生活的是是非非……那么,你肯定感觉不到真气的存在。会打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到一定程度时便有腹鸣、指麻等行气现象,这就是气在人体内的运行。

《内经》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人的精、气、神运转正常,人就很健康;精、气、神消失了,生命也就终结了。所以,一定不要忽视了自己体内的真气。如果你不关心它,它就会发脾气,就会报复你,让你疾病缠身。它会让你患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总之,你哪儿最薄弱,它就在哪儿兴风作浪。如果你真心地呵护它,像恋人一样关爱它,它就会对你百般温柔,极尽体贴。风寒来了,它会说:“没关系,我来赶走它。”暑热来了,它会说:“没关系,我来保护你。”

“上工守神”,就是要守住人体阴阳之气的变化。要了解人体内的阴阳之气,就要了解经络,因为气就在经络里!清人俞嘉言在谈治病体会时说:“如果不了解脏腑的经络,一开口,一动手,便会出错。”

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是干线,络脉是支线。人体有十二条经脉,它们分别与脏腑相连接,十二经脉与无数络脉相连,纵横交错,形成了一张立体的大网络,大网络上还分布着三百六十多个穴位。经络就像遍布城乡的手机信号网,虽然用肉眼看不到,却无处不在;穴位则像信号发射塔。如果某个地区的手机没有信号或信号太差,我们通过调整发射塔就可以解决问题。同理,身体上的病变也可以通过按摩经络上的穴位来治疗。

经络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使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没有经络,就是死脏腑,不管泡在什么液体里都是死的。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经络本是阴阳之气的运行通道,可为什么十二经络的名称里都含有一个脏腑的名字呢?这就是因为中医从不将脏腑视为死的东西,也从不将人体视为一堆零部件的组合。

人体十二经络有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搭配,就是每一条阳经都有一条阴经与之相表里,从而形成了阴与阳的协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仔细玩味,你会发现这两句话意义深远。阴在人体内,她守候着阳;阳在人体表面,他是阴派出去的士兵。人体内的道理如此,天地之道无不如此。比如一个家庭,男人的职责是在外边遮风挡雨,为的是家中妻儿的安康;女人则在家中守候自己的男人,为他营造一个温暖的港湾。如果阴阳失调,家中的妻子不再守候外出的丈夫,这个家就会后院起火;如果外出的男人不再为家人忙碌,而是另有新欢,这个家就会分崩离析。可见,世间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领悟了《内经》不仅可以学好中医,也可以搞好家庭关系。

十二经络的阴阳表里关系如下: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十二经脉的运行路线是这样的:手三阴经从胸到手,由内而外,手三阳经从手到头,由下而上;足三阳经从头到足,由上而下,足三阴经由足到腹,由下而上。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人体经气的运行与自然界天地之气的变化十分相似。地上的水,由于阳光的照晒,变成了清阳之气,蒸发上升,在天上形成了云;云在天空凝聚、温度降低,吸收了浊阴之气,化而为雨,又会从天空降落在地面。这就是气在自然界中的升降循环。有了这个循环,自然界就有了生机;没有这个循环,自然界就会是一潭死水。尽管气的运行变化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清阳之气上升,重浊之气下降。

人体之气的运行与天地之气的运行一样,清阳之气上出于眼、耳、口、鼻等孔窍;浊阴之气下出于前阴、后阴二孔窍。清阳之气向外开发肌肤腠理;浊阳之气向内归藏于五脏。一旦自然界的平衡被破坏了,天地之气的运行受到了影响,大地就会出现干旱和洪灾。人体的平衡被打破了,阴阳之气的升降宣发受阻,人就会疾病缠身。天地的运行是以阴阳之气的变化为纲纪的,正因如此,才有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所以,古代的圣人先贤才会上效法天之清阳以养头,下效法地之浊阴以养足,中效法人间之事以养五脏。看到了吧!什么是中医的整体观、辩证观?这就是。中医从不死死地盯住某个器官不放,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的生命运行状态,重视的是人体内的精、气、神。所以,不了解经络,不了解人体之气的运行规律,根本就无法了解五脏六腑。

《内经》中说“脉以候阴阳”,我们医生诊脉就是要通过经络了解身体内阴阳之气的变化,从而对症下药。一次,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来找我看病,一进门就向我抱怨:“胡教授,都说中医好,我看中医已经三个月了,吃了那么多药怎么不见好?我不怕花钱,您给我开点好药。”我问她哪里不舒服,她说腿疼,每次发作都钻心地疼,折磨得她坐立不安。我说:“你说的不清楚,我无法辨证,不知道是哪条经络出了问题。这样好不好?你站起来,将疼的那条腿放在椅子上,给我指一指到底是哪儿疼?”一条腿有内侧、外侧、前面、后面,有阴经和阳经,不弄清楚方位,怎么知道是哪条经络上的毛病呢。原来,她是大腿外侧疼,外侧属阳,外侧疼不正好是少阳胆经管辖的线路吗?足少阳胆经由头上的双目而下,正好行于大腿外侧。我又替她把脉,发现她的胆上有寒。于是我跟她说:“你的胆经不通,大腿外侧当然会疼了。”她睁大眼睛,半信半疑。我继续解释说:“疼是因为胆经上的相火被风寒凝滞住了,不通了,不通则痛嘛!没关系,我给你开几服中药!”我给她开了张药方,并告诉她按照经络穴位进行按摩,同时还让她吃了些维生素B和维生素B,没过几天就全好了。

所以,学习中医的人首先就要弄懂经络,不懂经络寸步难行;只有了解经络,才能守神,成为中医里的上工。

二、肺与大肠相表里

讲经络第一个谈到的便是手太阴肺经。肺经在人体十二经络中地位十分特殊。《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悬命于天”不是封建迷信,不是说命运由上帝决定,大家可以想一想,人不吃地上的食物,可以活上十天半月,但是不呼吸天上的空气连十分钟都活不了,这不就是命悬于天吗!人体与天上的空气相连的是肺,所以,命悬于天,就是命悬于肺。

肺在五脏六腑中的地位很高。《内经》中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也就是说,肺相当于一个王朝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的职责是什么呢?他了解百官、协调百官,事无巨细都要管。肺是人体内的宰相,它必须了解五脏六腑的情况,所以《内经》里有“肺朝百脉”一说。大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中医几个指头在左右手腕上一摸,就能知道五脏六腑的情况?就是因为人体内有这个肺经。皇帝要知道国家的情况,怎么办?他首先要问宰相。医生要知道人身体的情况,首要就要问一问肺经,问一问“寸口”。

《难经》中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寸口也。”寸口在两手桡骨内侧,手太阴肺经的经渠、太渊二穴正在这个位置,它们是桡动脉的博动处。《内经》中的“肺朝百脉”,就是说全身各部的血脉都直接或间接地汇聚于肺,然后敷布全身。所以,各脏腑的盛衰情况,必然在肺经上有所反映,而寸口就是最好的一个观察点,通过这个点可以了解全身的状况。

肺系统的具体功能《素问》里说得十分清楚:“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我们平时常说“肺都气炸了”,这并不全是虚夸之词,其根据就是“诸气愤郁,皆属于肺”。

几年前,我每天都会听到邻居家的小孩哭闹,时间都是早上的3点到5点钟。一天,我见到了孩子的母亲,就对她说:“你家小孩的肺是不是有点问题,要赶紧去治!”孩子的母亲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呀,吵着您了吧!我们去儿童医院看过,说没有毛病,但每天都如此,我们也不清楚为什么?”我说:“把孩子抱来我看看。”一会儿,孩子抱来了,是个三岁的小男孩,清清秀秀的。我一把脉,果然是肺有问题,典型的肺气不归于肾。在中医看来,肺出气,肾纳气,晚上睡觉的时候,肺金之气应收于肾水之中。这个孩子的肺气上逆,不归肾。平时还无所谓,而早上3点至5点为肺经最旺时,这种情况就会加重,因此,孩子到了这时就会哭闹。《内经》中对此说得明明白白:“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西医认为只有孩子咳嗽才说明肺有问题,哭是孩子正常的反应,但却不知道孩子经常定时的“哭”就是另一种方式的咳嗽。孩子服了我开的药后,仅三天病就好了,孩子的母亲特意登门道谢。

肺为华盖,其位置在五脏六腑的最高处,负责气的宣发肃降。人体气机的运行与大自然气的运行一样。喜马拉雅山上为什么终年积雪?就是因为它海拔很高,地气上升后在这里凝聚成了雨雪。高山流水,有多高的山就有多长的河流,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它孕育了最长的两条河--长江和黄河。肺是人体内的喜马拉雅山,它居五脏六腑的最高位,它的宣发肃降,会使气不断地转化,通达全身。所以,中医有“肺为水之上源”一说。一旦肺热或肺寒,宣发肃降功能失调,人的气机运行就会受阻,人就会生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咳嗽。

咳嗽有寒热之别,千万不能“一视同仁”。受寒后,鼻塞流涕,或者稍微有些发冷打颤,这种病应该服生姜、葱白,一日两次,不宜长服;患热咳的人,晚上咳得尤其厉害,喉咙发痒,还会有口渴之感,这种病应该服一些淡盐汤水。这种方法十分灵验,病初服用很快就会治愈,也可以长期服用。

生命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空气,一是食物。人体内负责运化空气的是肺,负责传导食物的是大肠。所以,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肺经起于胃中脘的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入属于肺脏;又从肺系的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的中府、云门二穴,下循上臂内侧进入寸口的经渠、太渊二穴。其支脉从列缺穴走向食指内侧,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接。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沿食指桡侧,通过合谷、曲池等穴,向上会于督脉的大椎穴,然后进入缺盆,联络肺脏,通过横隔,入属于大肠。在五行里,肺与大肠同属金,肺属阴在内,大肠为阳在外。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水谷,传导糟粕。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经的邪气容易进入肺经,肺经的邪气也可以表现在大肠经上。

卫气在皮肤下,它是人体的绝缘体和保护者,是我们与外部环境的缓冲带,是我们抵抗虚邪贼风的前沿阵地。如果卫气虚弱,寒、暑、热、燥、湿、风等外邪就会突破人体这一前沿阵地进入第二道防线--镇守于外的阳经。一旦外邪进入了大肠经,就会出现感冒发烧和“上火”等症状,有的人会喉咙、牙齿疼痛,有的人会出现痤疮、雀斑、酒糟鼻,有的人会腹胀、腹泻、便秘、上肢不遂。如果这时候没采取措施阻止外邪的进攻,外邪就会长驱直入进入人体的内部--手太阴肺经。这时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肺部疾病,这就是为什么感冒发烧不及时治疗就会转成肺炎的原因。

《内经》说“上医治未病”,就是说高明的医生会在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上击退疾病的进攻。万一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就要在第二道防线坚决阻击。一旦感冒发烧,我们吃一些解表的药、多喝一些白开水,出一身汗,感冒立刻就会痊愈。有的人会喝一些辣椒做成的热汤和红糖姜水,因为这些汤能调动人体内的阳气驱除风寒。但是,如果是因为中暑导致的感冒发烧,则应该吃一些清热解毒的药。

总之,弄清楚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我们就能明白人体气机和水谷运转的关系,就能够由内而知外,由外而知内。

三、脾经和胃经

中医总把脾和胃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脾胃主管五味,消化和吸收都归它管,可以说是人体内的粮食局长,《内经》中也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经在早上7点至9点最旺,脾经在9点至11点最旺。所以,人在这些时段进食最容易消化。

脾胃在人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怎样来理解这个“后天之本”呢?大家不妨想一想土地,我们这个世界现在很发达了,汽车、电脑、人造卫星等高科技应有尽有,但这一切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吗?不是,人类没有这些已经生存了几千年。那么,什么是人类生存离不开的东西呢?这就是土地。土地孕育万物,供应人类,离开了它,人类便无法生存。在中医理论中,脾胃属土,有脾土、胃土之称,它们就是人体内的土地,是人的后天之本。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所以有经验的老中医总是从口唇上辨别脾胃的状况。唇的枯、润、泽、晦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唇揭表明脾实,唇纵表明脾虚,唇黄为湿热,唇红主实热,唇紫主淤,唇黑为败色,唇颤是中风的先兆,而患心脏病的人嘴唇常呈现出暗紫色和紫蓝色。

脾胃是人体内的粮食局长,身体所需的一切物质都归其调拨,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它们工作不负责任,或者贪污浪费,其结果会是怎样呢?无疑会引起全身脏腑的混乱。

有一位老总,四十五岁,十分注重保养。他说:“只要是正确的生活方式,我都能做到,少吃红肉,多运动,多吃水果蔬菜,都没问题。”但体检报告还是显示他缺钙,他十分吃惊,因为他每天都在补钙。一天,他拿着体检报告来找我。我替他把了脉,脾脉还没有出现异常,这说明脾经还没有太大问题。于是,我又问他大便的情况。他告诉我大便非常好,每天一两次,十分通畅。我开始纳闷,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按理说,他如此注重养生,每天都在补钙,而且脾胃也没有问题,怎么会缺钙呢?正在我沉思的时候,他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以前,我吃肉很多,大便不畅。现在吃肉少了,水果蔬菜多了,大便十分通畅,排出来的尽是些蔬菜渣儿。”我恍然大悟,立刻追问道:“你的大便是不是不成形,有些东西是不是还没完全消化?”他点了点头。原来,这位老总的确是脾胃不和,消化不完全,从而影响了钙的吸收,这就像水桶有一个洞一样,你提供的东西都在洞里漏掉了。他脾脏的问题还不是很严重,所以还没有在经脉中表现出来。于是,我给他开了一服调整脾胃的药,并嘱咐他每天要做腹部按摩三百次。两个星期后,他就打电话来说,大便不仅通畅而且还成形了。三个月后,他去医院检查,缺钙的现象已彻底改变了。

千万不要以为脾胃问题是小问题。不久前,我替一位身患重症肌无力的老先生看过病。从体检报告上看,老先生心脏很好,血压也正常,就是肌无力,两手举不过头。我见老先生面色灰暗,两眼无神,就问他是不是睡眠不好?老先生说:“是啊,自从吃了医院开的药后,兴奋得很,整宿都睡不着,也就不敢吃了,所以才来看中医。”我索要他以前的病历,见开的都是调节神经系统的药,怪不得老先生睡不着呢。一个年轻人一天不睡都受不了,何况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呢。我为他诊脉,脉象如水,这是典型的脉象“太过”,说明脾脉有问题。《内经》中说得很明白:“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我对老先生说,你这是脾有问题,脾主肉,所以你才会肌无力。老先生问:“以前的医院说是神经的问题,这是怎么回事?”我说:“不错,西医就是这么认为的,这跟中医的观点也有相通之处,重症肌无力是身体的神经系统出现了问题。为什么神经系统会出问题呢?因为身体缺少维生素。为什么会缺少维生素呢?因为脾胃不好,脾经不通,人体吸收不了维生素。但之前的药物不适合您这个年纪的病人,睡不着觉就已经说明问题了,我的办法是先调理脾胃,然后补充大量的维生素。”接受了我的治疗之后,老先生已经逐渐康复。

从医几十年,我深知治病的关键就是要判断出真正的病因。如果判断不出病因就治疗,后果不堪设想。比如这位老先生,医院的诊断结果是:非典型重症肌无力。为什么会是非典型呢?因为如果是典型的肌无力,输完那些先进的西药之后,病情就会好转,他没有好转,所以是非典型的重症肌无力。我真不明白,《内经》中写得清清楚楚的东西,为什么就引不起他们的注意呢?

这让我记起徐灵胎《洄溪医案》里的一则病例。浙江嘉兴有一位名叫朱亭立的人,曾在广信当过太守,他一直有一种呕吐的毛病,时好时坏。有一天,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呕吐不止,三天不吃不喝,大夫认为他患了隔症,不愿治疗。朋友就去请徐灵胎,徐灵胎诊断后说:“这哪儿是隔症,是翻胃,两者悬殊极大,一个是胃腑干竭,一个是痰火上逆。”徐灵胎开了半夏泻心汤,用药之后病人就可以吃东西了,从此朱亭立和徐灵胎成了知己。朱亭立每次饮食没有节制时,翻胃的毛病就会轻微发作,一吃徐灵胎的药就会好转。后来有一位武林名医告诉朱亭立说:“你这是老胃病了,是因为体质虚弱,不用补药怎么行呢?”武林名医给他开了一些补药,吃后果然胃口大开,食量大增。徐灵胎知道后赶忙劝他:“可别再补了,虽然胃口开了,但会引起上火,消耗元气,将来一定会患上热毒的。”朱亭立不听,结果不到两个月就病倒了。徐灵胎前来探望,只见床前血汗满地,朱亭立已不能说话,只是垂泪承认过错,后悔当初没有听徐灵胎的劝告。朱亭立不到天亮就吐血而死。徐灵胎让朱亭立存活了十年,而庸医仅用了两个月便夺去了他的生命。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四、心腹之患

在上海仁济医院的时候,有一个病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天,一位病人小肠部位疼痛,医生诊断为肠胃穿孔,必须立即进行手术。医院上下马上行动起来,准备手术台的准备手术台,消毒的消毒,主刀的医生来了,护士也来了,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只剩下心、肝、肾功能等几项必要的术前检查,病人就上台了。但心电图一出来,大家吓了一跳,原来病人的心脏问题非常严重,主治医生请来心脏病专家进行会诊,得出结论:这位病人并不是肠胃穿孔,而是心脏病发作,心肌梗塞,只不过,他的心脏病发作表现为腹部疼痛,这就是中医里的“心与小肠相表里”。

也许,很多人会产生疑问:“心在哪里?小肠又在哪里?心的功能是什么?小肠的功能又是什么?心怎么会与小肠扯上关系呢?”

是的,如果用西医的观点来看,心与小肠似乎毫无关系。西医嘛!毕竟是分析的多,联系的少。中医就不一样了,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许多东西都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就以心与小肠来说吧!人们常用“心腹之患”来形容问题的严重性,却不明白为什么古人要将心与腹联系起来。“心”为脏,对应手少阴心经,属里;“腹”就是指小肠,为腑,对应手太阳小肠经,属表。“心腹之患”就是说,互为表里的小肠经与心经,它们都是一个整体,谁出了问题都很严重,一定不可小视。所以,心腹之患说的就是心与小肠相表里。

临床实践证明,心经的问题常常会在小肠经上反映出来,比如心脏病发作时常常会表现为背痛、胳膊痛,有的人甚至还会牙齿痛,而这些疼痛部位大多是小肠经的线路。西方有研究证明,肠胃神经系统与大脑直接相连,脑内的许多神经递质在小肠内都能找到,肠道内的神经细胞竟有上亿个,因此得出结论:小肠是人的第二个大脑。你们看,西方科学家的研究不正说明了心与小肠相表里吗?

我是一名保健医生,在我从事医务工作的几十年内,抢救过不少心脏病猝发患者。这让我发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当心脏病猝发患者被抢救过来之后,他们常常会提出要大小便,但却又排不出来,西医认为这是植物神经紊乱,可问题是为什么偏偏会紊乱在大小便上呢?这不恰恰说明心与小肠相表里吗?心脏出现了问题,首先就会影响到小肠,小肠的紧张性收缩会使肠腔内的压力骤增,并随之传递到大肠,从而让人产生要大小便的错觉。

记得我曾抢救过这样一位心脏病突发患者。那天正好是我在中南海值班,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有人病了,要我立刻赶到,我几分钟就赶到了患者身边。患者趴在桌上,吐了许多东西,我赶紧将吐出的东西擦掉,因为呕吐物很容易阻塞喉咙,造成窒息。接着我将他原地平放,这样能使脚部血液回流,缓解脑部缺血的状况。大家要切记,抢救心梗患者千万不要随意搬动。《内经》中说“气复返则生”,经气还能够再返回来就可以活命,如果随意搬动,扰乱了身体内的经气,经气一断,人也就断气了。

经过初步抢救,不大一会儿,病人就苏醒了过来,并提出要大小便,被我劝住了。因为我知道这时患者并无大小便,只是一种错觉。大约十五分钟后,北京阜外医院的医生和北京301医院的医生都先后赶来,我们一起对患者进行了抢救,让患者脱离了危险。所以,明白心与小肠相表里十分重要,如果我们不清楚心与小肠相表里,不知道患者想大小便只是一种错觉,而让患者身体随意移动,就会造成可怕的后果。

中医的经络学博大精深,弄清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了解疾病的变化和转移。我在临床中还经常看到,心火会下移至小肠,人的内火太大就会引起小便短赤、尿道灼热疼痛;而小肠火大也会让心火上升,引起舌尖赤痛、口舌生疮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泄小肠火的方法来达到清心火的目的。

中医认为:舌为心之镜,舌为心之苗。心虽然在体内,但是通过心经与舌相连,心功能的正常与否都可以从舌象上看出来。如心经有火,舌尖就会发红。此外,心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并通过经脉与小肠经相表里,所以,心脏的疾病完全可以通过身体表面看出来。不仅如此,一些中医专家还根据这些经络学理论研究出了许多很有效的“效方”,如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冠心病I号、冠心苏合香丸、麝香保心丸、通心络胶囊、地奥心血康等,已经挽救了千百万病人。

五、肾与膀胱相表里

中医有“未有此身,先有两肾”之说,就是说母亲十月怀胎,五脏六腑中最先形成的器官是肾。肾主水,水生木,于是,水生木形成肝,木生火形成心,火生土形成脾,土生金形成肺;五脏形成之后,六腑随之形成,又由内而外逐渐形成了四肢百骸,一个完整的生命就这样诞生了。

肾是先天之本,主骨生髓。我们来看一看这个“髓”字,它的旁边是一个“骨”字,因此,“髓”又叫“骨髓”。“骨髓”是干什么用的呢?如果你和孩子在大街上看到一辆义务献血车,孩子问你:“那些叔叔阿姨在干什么?”你会对孩子说:“叔叔阿姨在献血,谁生病受伤了,就把这些血液输进谁的身体里。”如果孩子问你:“献骨髓是怎么回事?”恐怕你就不一定那么清楚了。献骨髓是为了给白血病患者造血,白血病是障碍性贫血,也就是造血机能出现了障碍。大家明白了吧,是骨头在造血,而不是肝。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将这些医学道理清楚地写进了《内经》,白纸黑字,怎能不让人五体投地!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一个人肾气开始衰弱了,最先表现在哪里呢?头发!一般人一过四十岁就开始有白头发了,这说明你的肾气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如果你少年白头,这说明你先天不足,在母亲的肚子里就亏了一些,应该多从“后天之本”的脾胃上补偿一些。肾的精气充足则会耳聪,听觉灵敏,如果精气不足,则会耳鸣。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牙齿也有赖于肾精的充养,肾亏牙齿就会松动,甚至脱落。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现抄录于此:

我妈年岁大了,牙齿个顶个的好,可是却都活动了,吃东西很困难,平时嘴里也不爽。去了几家大医院,牙科大夫都说是牙龈萎缩,只能全拔了镶假牙。不听我的极力劝阻,妈妈住进了医院,拔光了所有的牙。看着那一堆白生生的好牙,我总觉得西医治牙还是有什么问题,很是心痛。

为什么会牙龈萎缩呢?医生说了几种可能,其中也有遗传因素。一问我妈,果真我姥姥就是这样的牙。我顿时出了一身白毛冷汗。

怕什么就来什么。去年冬天,我上牙的后槽牙和下牙的一个门齿突然开始松动。吃东西时不能用,不吃东西也很难受。我一照镜子,果真是牙龈萎缩了。看了好几个牙医,都果断地说要拔。我坚持不拔,并找到一个医生朋友。她在正规医学院里学了五年西医,而后又在正规中医大学里学了五年中医,并师从著名老中医临床多年。现在她从事中医已近二十年了。她不同意我拔牙。她说,中医认为牙龈萎缩是虚症。人体的气血不足时,气血不能到达牙龈,这才是牙龈萎缩的原因。调理脾胃、补充肾阴,则可以让气血充足,气血充足则可以到达牙龈,滋养牙龈,这样一来,牙就坚固了。在她的建议下,我开始吃中成药。现在,我的牙非但没有去掉反而明显见好,吃东西也不疼了。如果不是我着急老是晃动它,试试是不是好了,它肯定会更好。

人们都说“西医治表,中医治本”。中医为什么能治本呢?关键就在于它将人体的各个部分视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而连接这个整体的就是经络。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经络,就不明白为什么牙齿松动会与肾有关,更不会明白肾经上的问题为什么会表现在膀胱经上。

《内经》上说“肾开窍于二阴”,这其实就是指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是作强之官,肾精充盛则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膀胱是州都之官,负责贮藏水液和排尿。它们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影响。我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大家就明白了。一些人受到突然的惊吓,往往会小便失禁,通俗的说法就是吓得屁滚尿流。为什么人受到惊吓就会尿裤子呢?《内经》里说“恐伤肾”,就是说巨大的恐惧对内会伤害肾脏,肾脏受到了伤害就会通过膀胱经表现出来,于是便有了屁滚尿流。

肾与膀胱相表里,又与膀胱相通,膀胱的气化有赖于肾气的蒸腾。所以,肾的病变常常会导致膀胱的气化失司,引起尿量、排尿次数及排尿时间的改变。膀胱的病变有实有虚,虚症常常是由肾虚引起的。

同样,膀胱经的病变也常常会转入肾经。“风厥”多是由于膀胱经的病症转入了肾经所致。《内经》中说:“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足太阳膀胱经统领人体阳气,为一身之表,外界的风邪首先侵袭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经的热邪影响到肾经,肾经的气机逆而上冲便形成了风厥。

我曾医治过这样一个病人,他全身发热,大汗淋漓。一般情况下,人出汗之后就会退烧,身体就会痊愈。但这位病人汗出以后身体依然发热,内心烦闷。我给他诊脉之后,确认这就是典型的风厥病,是风邪由膀胱经转入了肾经。我马上给他按摩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并开了一剂中药,第二天就好了。 fH2Cdnr1ImPvjqYBI+FAo/AZswzmmGF6JazPqxHRR08w7UuJk9YNO6TCOFpnLyd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