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静态写作指导

1.静动交融的描写技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一开篇就写到“醉翁亭”,“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这里的“亭”本来是一种静态的建筑物,“翼然”是飞鸟展翅的样子。他在这里所描写的“亭”是四角翘起象鸟一样张开翅膀,高高地站在泉水上面。使人联想到,在美丽的山水间,一座亭子四角如翼,凌空而起,姿态翩然。真是静中有动,令人陶醉。同样,毛泽东同志在《沁园春·雪》中,描绘登高远望“北国风光”的雪景时,有这样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腊象”这也是一个绝妙的描写,展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群山恰似银蛇在舞动,高原好像白象在奔驰。静止的景物动化了。可以说,这样的描写是非常形象、生动、传神。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赞美与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成功的例子就在于作者注意到对事物的静态与动态的描写,并采取形态“异化”的方式,做到以静写动,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景物或场面活化起来,产生画面动静交融的和谐美。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以静、动两种状态存在的,我们描写事物也必然要从这两种形态入手。在对于某些具体事物描写中,为了表达的需要,无论我们对其静止状态的描绘,还是对其运动状态的描写,只要我们抓住特征,注入内心强烈的情感都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风景谈》一文中,作者对于处于动态的人,进行了静态造型化的描写:

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影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

在这里,作者除了对环境作了静态描写之外,为给人一种凝重庄严、坚定的感受,先联系照相簿上的号兵的侧影,让人想象出这位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小号兵的形象,再从号中听出小号兵的内心世界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然后再正式描写小号兵的静态形象,清洌的空气、绚丽的朝霞、秀美的山峰,映衬着小号兵的勃勃英姿,“他的额角异常发亮”又让人联想到小哨兵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这样,一个飒爽英姿,充满抗日斗志的小号兵的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对景物的静态描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反映他对当时的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心情。所以作者在文章中,为了营造这种氛围,他作了一些景物的静态描写,如他对荷塘周围环境的描写: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树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这段静态描写,用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既简要地描写了荷塘周围的情景。同时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内心的世界。

对事物的动态描写,可以避免呆板、僵化、枯燥。例如对人物行为的动态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风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感人。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父亲为“我”去买桔子时的一段描述: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对这段描写,我们不能单单地看到父亲的一边串的动作,而是透过这些动作,看到“父亲”的体态:如“走”是“蹒跚”的,“探”是“慢慢”的,“微倾”的身子是“肥胖”的等等。通过这些体态,把肥胖衰竭,老态龙钟,爱子心切的慈父形象凸现出来,使“我”对父亲的深挚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在现实中动、静两种状态往往是并存而相互组合的。因此,在写文章时,如果能巧妙地把写动态情状和写静态景状交错结合起来描绘现实图景,就会使画面丰富多彩,千恣百态,并充分展示作者情致的丰富性、多样性,也能创造出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如何能实现这种和谐与统一呢?

采取形态“异化”方式

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等方式。例如李健吾在《雨中登泰山》一文中就有很多用“异化”方式的描写。写山上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得象盘龙柱子,在半空中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这是一种典型的化静为动的写法,作者利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本来是静态的松树活化起来,赋予了它人的性格,用“不怕山高”、“根扎……隙缝”、“争夺天日”、“游戏”等表现出它的坚定勇敢,用“张望”“等你”表现它的热情,用“潇洒”来表现它“独得其乐”的情致。也正是这充满生命活力的松树给人以登上泰山的勇气。

鲁迅先生在《药》中,对华大妈和夏瑜的母亲祭扫儿子坟墓时的场面描写,用“风停,草立,发抖的声音,人站在枯草丛中,乌鸦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来表现“死一般的静”的环境。渲染了阴沉的气氛和悲伤的色彩。这实际上就是运用以动写静方法。古诗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就说明了这种动静“异化”的艺术辨证关系。

运用动、静和谐统一的交错法

也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的有机结合。因为事物本身有动有静,只是描写静态,就容易显得枯燥板滞;反之浮动性较大又不利于构成鲜明的意境。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会做到静中显动,动中有静,起伏跌宕,盎然生趣。

如果我们描写的画面基本上是动态的,那么在动态描写中要注意到对静态事物的描写,这样画面就不显得过于浮动。我们学过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他在描写船过巫峡时,整个画面是船在湍急江水中曲折前行,可以说是动态的。但他适时地加进了一段静态的描写:

突然是深灰色的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堆给秋霞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是满山的红杜鹃了。

以动写静,以静写美,壮中有丽、有趣,引人入胜。

如果我们描写的整个画面是静态的,我们可以灵活地插入动态的描写,使画面生机勃勃。

茅盾在《风景谈》中,描绘了一幅“山村晚归图”: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土、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

在这段描写中,在蓝天明月的静态中,穿插了晚归的耕牛,掮着犁的人影,蹦跳的小孩子,他们正姗姗而下的动态描写。这就是静中有动的写法,静,反映一种安宁的气氛;动,为画面注入活力,表现了一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革命根据地的“田园生活”。四川石室中学的利江天同学,在作文《九龙记游》中,也有这样一段巧妙的描写:

公路两旁是一望无边的菜田,金黄的菜花在一片片绿色中随着轻柔的春风摇曳,送来缕缕清香。田垄上两三枝粉面桃花,点缀着这孕育丰收的摇篮。围着篱笆的池塘里,浮着一群悠闲的水鸭。有的曲颈梳洗,有的低头觅食。苍翠的竹林里,隐隐露出一两间农家茅屋,缕缕青烟从林中升腾。

这意在描写一幅宁静恬美的乡间早春图,其中对“菜田”、“菜花”、“桃花”,“池塘”、“竹林”、“农舍”等都是静态描写;对“水鸭”的描写是动态的,整个画面应是静态的,加进对水鸭“悠闲”的活动状态的描写,不但增加了画面的活力,还更能突出乡间的恬静。

根据表述的需要,还可以让动、静画面的递变交错在不知不觉的描写中进行,使动态和静态描写浑然一体,自然流畅。

在描写中对静态、动态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各有作用,在实际运用中,一是要对被描写事物认真观察,抓住特征,二是要看表现中心的需要,然后再选择描写的方法,否则是不会写出好文章的。

2.静态描写的训练

描写静物的作文训练,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静物(盆景、工艺品、小摆设等),在观察中,要求要按一定顺序,并抓住这个静物的特点,然后写成一段话。

状物的作文,要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描写。静物的外形、色彩、构造、作用是应具备的观察描写的内容。同时,在描述中注意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选材

如果问到同学们家里有哪些盆景啦,工艺品啦,小摆设等,同学们也许会说出很多,“木雕船”、“小瓷人”、“八音盒”、“艺术台灯”……那么到底应选哪一件来写呢?请同学们在选材时注意:首先,应该选择有特点的物件。从外形上看,既不要太复杂,又要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在语言表达方面就不会罗唆,顾此失彼,造型有特点,还能在词句方面有所发挥。其次,在选材时还要注意选自己最喜欢的来写,有了情感基础,在描述中会更生动、更准确。

观察

有些同学,在描述观察到的内容时,往往只会说“长的”“圆的”“白的”“黑的”“大”“小”这一类的词语,叙述死板,枯燥。那么,面对精美的物件,我们如何去观察描述呢?

(1)抓住整体结构。从整体入手,对静物的总体印象把握住,就可以使我们比较容易抓住静物的特征,描述就不会只停留在大、小、扁、圆的粗浅认识上了。

(2)变换观察角度。一只苹果,让处于不同位置的三个同学去画,会画出三种不同的形态。这说明观察的角度不同,物体的特征表现也不同。所以在观察时,应该反复进行比较,抓住最能表现物体特征的观察点。

(3)观察要有顺序。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从局部到整体,从构造到色彩到作用,观察有条理,可以使我们的描写连贯,特点突出。

描写

描写应该准确反映静物的构造、特征和作用。但是有些同学在描写中过于死板、生硬,读后让人觉得索然无味。静物描写难在静中要有动,要把静物写活。怎样才能把静物写活呢?这就需要同学们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文章从简单到具体,从枯燥到生动。怎样想象呢?请记住,观察是想象的基础,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加以体会和推敲,才能产生想象。想象要大胆合理。合理的想象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从动作想到语言,从物想到人,把没有生命的东西想象成有生命的东西。想象还要与描写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紧密相连。

在描写中同学们还要注意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自己动之以情,并把这种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使人读后也不由得对物件产生喜爱之情,收到作者与读者共鸣的效果。

3.动静交融描写的练习

在写作中,特别是景物描写中,要写出景物的特点,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还要进行丰富的联想。如果我们能将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同学们笔下的景物就更美了。

在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有很多是描写景物的。作者抓住了景物的动态和静态进行描写,构成了一幅幅生动、有机的画面。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中,作者勾画了农村春天的美景,描绘了一群儿童在大自然中捕捉蝴蝶玩耍的场面。整首诗动静态描写相结合。诗的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是静态描写。作者描绘的是在稀稀疏疏的篱笆旁边,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在暮春时节,树上的花儿已经凋谢下落了,树叶还没有长出茂盛的树叶。此句中的“篱落”、“小径”、“树头”等都为静景。整句诗所描写的静景显得清新自然,有一种朴素之美。而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动态描写。作者描绘的是一群儿童在奔跑着追逐黄蝶,黄蝶飞入菜花再也找不到了。此句中的“儿童奔跑”,“追逐黄蝶”,“黄蝶翩飞”就为动景了。整句诗所描写的动景显得活泼生动,生机盎然,有一种动态之美。在整首诗中,由于作者动静经合,使作者笔下的春天呈现出一种生机盎然,富有生趣的景象。试想,如果没有“篱笆小院”,“弯弯的小路”,“活泼可爱的小孩”,“翩翩的黄蝶”等动静景去点缀着这春天美丽的画卷,那么作者笔下的春天还有这么美吗?

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课文还有很多。如《鸟的天堂》一课,作者在描写榕树时,采用了静态描写。而对于鸟儿的描写。作者先写了群鸟的动态,写得很有变化,从“一声鸟叫”到变得“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动态多姿。接着作者就侧重写一只画眉鸟的动态:“飞了出来……又飞进了……站在……尖奋地叫着……”写出了鸟的奇妙天堂,使读者读了以后得到美的享受。

一般情况下,对于动物的描写,动态居多。而对于景物的描写,静态居多。但又不是绝对的。如动物休息地、安静,我们宜采用静态列们在写作时,应根据实地情况,有机地将动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使笔下的景物更富有生趣、更美丽。

要写好景物的动态和静态描写。我们需要进行认真地观察,展开丰富的联想。只有多观察,多积累材料,写出的景物才能够吸引人,才能让读者产生一种美感。 seAVpicvFlThR2ZvHZOAfc6VXXL64le8h2Jl6UWx/RA6cWztpYv1HFr1Ur7JiG5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