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经济法规管理

1.经济管理的涵义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机构经常以工资、奖金、加班费、补贴、辛苦费、劳务费、罚款等经济手段为杠杆,从工资利益上调节和影响教育职工的行为,这种方法就属于经济方法。由此我们得出学校经济管理方法的概念,学校经济管理方法就是指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教职工行为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简称经济方法或经济管理。

2.经济管理的特点

利益性

经济方法是通过利益机制引导教职员工去追求某种利益。运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既承认教职员工个人物质利益的客观存在,也承认学校工作中包含某些经济性的活动内容。教职员工的工作态度的优劣和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同个人在物质方面的切身利益相联系。把教职员工的工作状况同个人的物质利益挂钩,用物质利益作为一种杠杆去调节学校教职员工的活动,是经济方法的特点之一。

有偿性

经济方法体现了“按劳分配”的用人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优劳优得。教职员工的额外劳动是一种有偿性的劳动,能得到一定的补偿。

平等性

经济方法承认学校各部门及教职员工个体在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上是平等的,是根据统一的价值尺度并按照教职员工的工作成绩来计算和分配经济成果的。各种经济手段的运用,对于相同情况的集体和个体起同样的效力,不允许有特殊。

间接性

经济方法是通过教职员工对物质利益的肯定或改变,间接地影响他们的行为。至于教职员工究竟会采用何种行为,经济方法不作直接干预。

竞争性

经济方法引入竞争机制,即以差别性的报酬来比较人们贡献的大小。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职员工的潜力,尽可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

3.经济管理的作用

用经济手段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管理对象的活动,将员工的个人利益同本人的工作业绩,乃至整个组织的发展好坏直接挂钩,从而激发他们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对组织的责任感。组织发展的外部要求很自然地变成了员工的内在要求和自在行动,鼓励他们勤奋工作、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促进组织整体能力的全面提升。

有利于使组织成为具有活力并能进行自我调节的系统

就学校内部管理而言,运用经济方法管理,可以有效地激发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而驱动组织机体的活力,使学校组织系统维持正常有序而高速地运转。就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而言,通过计算机行政管理系统,将外界与学校连接成一个大系统,它们在人、物、财、信息、技术等方面不断地进行交流和相互作用,使组织(学校)具有了自我反馈、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了管理效能。

4.经济管理的实施

在实施经济管理方法时,有一些基本要求或一些事项需要管理者注意,只有坚持了或避免了这些问题,经济管理才能发挥出它的实效。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由于经济方法是用来调控人们的利益分配的一种手段,为了做到分配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制定明确的标准,使员工照章行事,照章取酬,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克服平均主义倾向

平均主义是一种落后的分配方式,容易使人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心理的不平衡,经济方法就是要打破这种分配方式,严格依据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数量、工作质量,考虑和分配他们的经济收益,适当拉开差距。

制订一套测定公平的考评办法

教职工物质利益上的差距不是管理者随意划定的,而是他们工作态度、能力及工作业绩的反映。为此,学校管理者要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制,并制订一套测定教职工工作状况的考评办法,创设一种公开、公平竞争的组织气候,激发教职工勤奋学习,深入研讨,努力工作,争创佳绩。

与其他管理方法相结合

由于学校毕竟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不能时时处处以物质利益要挟教职工,否则组织就会产生“一切向钱看”的现象,教职工也会形成“按酬付劳”的消极工作态度。另外,作为学校管理对象的人,精神方面的需要占主导地位,因而要想有效地激发这一特殊群体的活力,在运用经济方法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的同时,要与宣传、教育等方法结合起来,加强学校总体目标的教育,提倡互助合作精神,给人们安排最合适的工作,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舞台。

另外,施行经济管理,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学校要有相应的办学自主权,否则,在分配上拉不开差距,体现不了按劳分配原则,经济方法也就没有多大意义。

5.经济管理的优缺点

经济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本身自有它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学校把它引入到教育管理领域来,它的优越性表现在: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运用经济方法,把教职工的个人利益同本人的工作成绩联系起来,一分劳,一分得,十分劳,十分得,可以明显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每个教职工勤奋工作,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运用经济方法,不仅把教职工的个人利益同本人的工作成绩联系了起来,而且还把个人利益同整个学校的发展好坏联系了起来,使他们不仅关心本人工作,也关系整个学校的发展。学校发展的要求内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从而使教职工自觉地沿着组织目标的方向前进。

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效应

运用经济方法,引入竞争机制,从学校内部来说可以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形成教职工的内在动力。从学校与外部关系来说相互交换各种资源,使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效应。

经济方法的缺点

(1)激励作用难以持久。运用经济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即时性,由于报酬所指向的一般是眼前的某项工作,一旦这项工作完成,取得报酬,此项物质奖励的作用也就基本终结,除非继续设立新的奖酬允诺,否则不再有激励行为。

(2)容易引导人们“一切向钱看”。经济方法就是用物质奖励刺激人们的工作热情,但是如果单纯、过份地强调物质刺激可能导致某些人“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的自私自利行为,还可能出现为一己之利而损害他人和集体的行为。因此物质刺激要有一个限度,而且要注意与精神鼓励相结合,要提倡互助合作精神和全局观念。

6.法规管理的涵义

法规管理很好理解,就是管理者运用有效的法律规范以及其他一切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来治理社会、管理组织的工作方式。学校法规管理是指学校领导者依照国家有关教育事业的法律、法令、规范、规则、条例、章程以及上级指示精神拟订的规章制度管理学校的方法。

在管理实践活动中,法规管理的运用程度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法规管理运用得越普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法规管理已经渗透到各种管理领域,管理者若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或组织的合法权益,就会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竞争环境中陷于被动境地。学校管理者更应该知法、懂法、守法,按法律程序处理学校内外的法律纠纷,维护学校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

7.法规管理的特点

规范性

法规管理是管理者依照法律、准则来规范、管理人们的一种行为,因此,它对法律、准则范围内的人群都有同样的约束力,换一句话说,它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行为是非法的,禁止做,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者也是借此保证学校秩序的巩固与发展。同时,又通过这种法律、规范的指引,作为引导和评价人们行为的社会标准。

强制性

法规管理与其他管理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有强制性,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实施。法规一经制定公布,每个学校及每个教职员工都必须毫无例外地遵守,不允许对法律的执行进行阻挠和抵抗,否则,就要受到国家强制力量的惩处。

稳定性

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以及上级拟订的规章制度具有长期稳定性,它们是严格地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规定,极其慎重地制定的。它一经制定后,不经过法定程序,任何人都无权改变。朝今夕改,立废无常,会使被约束人手足无措,不利于教育法律的遵行。如果需要进行修改,必须由立法机构按照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办理。

可预测性

各项法律、法规是以符号信息的形式陈述的,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恒定的信息,知道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因此,学校和教职员工有可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预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估计到它的后果。

8.法规管理的作用

学校法规管理通过法律、法令、规范、条例、准则等依法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起着不同于其他管理方法的作用,具体来说,其作用如下:

保证必要的秩序

管理的关键在于信息、人、财、物的合理流通,而使用法律方法来管理学校,把沟通的方式用法律、规范、制度形式规定下来,就可以建立起法律秩序,使学校管理系统中的各子系统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确保沟通渠道的畅通无阻,使整个学校管理系统自动、有效地运转。

加强管理系统的稳定性

由于法律、法令、规范、条例、准则等具有概括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它能把现有的各种管理关系固定下来,使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管理过程存在和进行有规律运行的基础,有利于管理系统的不断发展。在学校管理中,同样可以将学校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组织纪律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加强学校管理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学校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

调节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

当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子系统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个人之间发生冲突时,可以借助法律或其他规范调节它们之间的冲突与矛盾,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减少无意义的纷争,消除内耗,形成合力,发挥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

增强员工的守法观念

运用法律方法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组织成员,包括管理者本人的法纪教育过程。在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时代背景下,运用法律方法管理学校,既可以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维持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教职员工的法纪观念,为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奠定了基础。

9.法规管理的优缺点

从上面对学校法规管理的表述中,我们会发现法规管理有着独特的优越之处,但也存在着不足,具体来说,优越之处表现在:

有利于保证学校的必要管理秩序

学校的法规管理是利用法律、法令等对学校人、财、物进行的管理,使学校管理系统的各部门都因此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利、义务,正常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保证整个学校管理系统自动有效地运转。

有利于调节学校各种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法规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和所给任务的不同性质,规定不同管理因素在整个学校管理活动中各自应尽的义务和应起的作用,规定学校各个部门纵的和横的关系,调节人与物、人与事、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一致。

有利于增强学校管理系统的功能

法律方法的运用,使学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统一认识,统一行动,这就使系统的功效增长,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有利于保护学校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法律方法的运用有利于保护学校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加强学校管理系统的稳定性。

法规管理的不足之处

(1)灵活性和弹性不足。法规管理原则性强,但灵活性和弹性不足,容易导致管理系统呆板、僵化,不利于管理者根据具体情况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尤其是不便于处理新问题和特殊问题。

(2)制约人的积极性。由于法律方法具有规范性的特点,它把现有的学校管理的各方面关系固定下来,这虽然有利于加强学校管理系统的稳定性,但是过多过死的限制会制约人的积极性的发挥。

(3)管理范围有限。学校管理涉及很多方面,而法规管理则只能解决其中一部分,在法律方法作用范围以外还存在广泛的领域,还有大量的管理工作要做。如不适当地扩大法律方法的作用范围,则会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不良的后果。 CXIOQBb4U70iHLRVayDa1EsVs/ScwCIapHdKm5vBiNuyURUNB17Y+OVQbvda22K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