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何打造创新型学校
杨明,竭宝峰

第一章 教育规范管理 第一节行政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的涵义

目标管理是国外的一种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被引入教育领域。所谓目标管理是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确定总目标,把总目标转化为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管理者通过目标,对所属部门和每个成员进行管理。通过对实施过程的管理和成就的评估,促使各部门、每个成员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努力工作,以实现整体目标。

学校的所有管理活动,都是为实现某种预定的目标而展开的。学校是以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为教育目标的组织。学校管理工作为了实现学校的这一教育目标,制订了各项管理工作的目标(或叫管理目标)。学校目标管理的作用是:能鲜明地给学校各部门和个人指明奋斗方向,展现未来前景,从而激励人们的斗志,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目标管理还能提供工作成效的具体标准,从而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和方法,首先就要明确目标,这样才会有的放矢,取得成效。目标可分为总目标、各部门分目标以及个人目标。学校教育目标是总目标,部门和个人的目标要为实现总目标服务。确立目标,要有科学依据,有科学预测,做到实事求是。既不能订得太高,也不能订得过低,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其次,要对实现目标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要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智慧,促使教职工主动地实现个人目标。第三,要对实现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估,奖优罚劣,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更高水平的目标。

在学校目标管理过程中,目标成为学校全部管理活动的基础和核心。管理从确定目标、形成目标体系链,到执行目标、检验目标,把学校全体人员的全部管理行为围绕目标组织起来,把学校整体事业成就与个人的自我充分发展结合起来,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来搞好学校管理工作。学校目标管理通过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经过努力可以达成的学校目标体系,对学校全体成员产生巨大的动员和激励作用。

2.目标管理的特点

目标管理制度是把以目标实现为前提的管理转化成以目标为控制手段的管理,它是通过使组织的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来实现“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由于有了明确的目标作为对组织成员工作成果的考核标准,从而使对组织成员的评价和奖励做到更客观、更合理,因而可以大大激发他们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努力。目标管理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

(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

(2)目标管理强调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

(3)目标管理是一种系统整体的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是一种重视成果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在形式上表现为以目标为中心,它要求把管理的重点转移到目标上去,即转移到行动的目的上去,而不是行动本身。

3.行政目标的内容

所谓行政目标即是行政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必须达到或期望达到的行政管理目的和指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常行政目标包括三要素,即目标方针、目标项目和目标值。行政目标制定要遵循下列原则:挑战性与可行性相结合,整体性与个别性相结合,全面性与关键性相结合,上下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一般地说,行政目标制定的程序是:首先,广泛收集信息,大量占有材料。其次,领导提出方案,下属参与讨论。最后制定明确的行动目标。

4.行政目标的分解

行政目标分解应本着“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所谓“纵向到底”就是从目标开始,一级一级从上向下,从组织目标到次级组织目标到更次级组织目标再到个人的目标的层层展开,延伸到底。所谓“横向到边”是指在目标的横向分解中每一个相关的职能部门都要相应地设立自己的目标而不能出现“盲区”和“失控点”。

目标分解是使抽象目标具体化,增加其可行性和操作性。组织分工则是对分解后的目标总任务在组织间的分配。目标分解后的体系是组织分工的依据,与目标体系相应的组织体系,要合理的分工分权、分权分责,方能提高组织工作效率,进而进快地完成组织目标。

5.目标管理的实施

实施目标是促使目标实现的核心环节,这一阶段需做好的几项工作是:

组建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

为了使各部门、每个人的目标科学地组织起来,既不相互干扰,又能促进总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有一个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起码要符合这样的标准:

(1)有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

(2)能根据上级政策和学校实际情况做出有影响力的决策。

(3)领导集体的凝聚力强,善于做思想工作,辐射力大。

(4)干部服务精神好,群众信服、佩服。

科学授权,合理分工

现代学校管理组织复杂、事务繁多,再能干的校长也难以包揽一切,而且,目标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强调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因此,科学授权与合理分工成了校长的分身术与成事术。所谓分工就要做好领导班子各成员之间职、权、责的分配;所谓授权是指管理者对下属授予部分权力与责任。在学校管理中常常见到校长做了主任的事,主任干了职工的活,或者处、室间对有利的事争着管,无利的事则互相踢皮球。科学授权与合理分工要求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中避免职能的重叠交叉和管理的“真空”,因此,能较有效地杜绝这类本位主义现象的大量产生。

畅通信息渠道,加强监督反馈

目标管理强调目标是学校一切管理行为的导向标。管理者必须建立立体、交叉、多维的信息网络,密切关注学校管理活动的运行状态是否与确立的目标体系相符。一旦出现问题,管理者随时可以通过畅通的信息渠道迅速了解情况,并组织相关部门协同“会诊”,找对问题症结,形成对策,并迅速通过信息反馈渠道对不恰当的管理行为作出修正,确保目标管理不致于出现目标值的偏差。

实现学校管理目标必须具备五个条件:

(1)形成整合一致的目标系统。主要表现在管理目标与教育目标吻合;全校性总体目标与部门局部目标一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目标上的整合。

(2)建立高效率的学校管理机构。机构设置要适当,职责要分明,制度要健全,联系渠道要畅通,以便于指挥。

(3)组成一支高水平的学校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应达到规定的学历标准,实现队伍综合体的高水平,发挥队伍间的互补互持作用。

(4)实行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管理方式。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在集中的指导下民主,做到上下一致,民主管理学校。

(5)运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管理学校。

6.行政目标实施的保障

在目标管理中,在授权的同时,也要实行控制。控制是行政目标实施的保障。如果没有有效地控制,一个组织就杂乱无章,就会离开组织目标所指引的方向。可见,行政目标为控制提供了正确轨道,并又为控制提供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如何控制呢?具体说有如下方法:自我控制法,逐级控制法,调节控制法。

我国从1978年引进了目标管理理论及方法。首先在企业界展开,而后推广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局部和全局关系摆不正;制度不完善;目标制定仅仅是领导的事,排除了下属参与等。为此,笔者认为应有如下对策即目标管理与责任制相结合。目标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与其他管理方法相结合。

总之,实行目标管理,是在使组织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逐步走上管理高效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不断深化目标管理理论,丰富目标管理方法。

7.目标管理的优缺点

学校目标管理是学校管理对企业管理思想的引进和应用。在西方,20世纪60~70年代即已引入教育领域。80年代,我国一些学校管理者开始运用目标管理思想来指导管理实践。逐渐地,目标管理这一现代管理中运用心理方法最具有代表性和实践意义的管理思想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当今世界普遍流行的学校管理模式。

正面效应

与传统的管理制度方法相比,学校目标管理因其本身蕴含的符合现代价值理念的管理特征,给学校管理活动带来了以下诸方面的正面效应:

(1)学校目标管理是激动人心的管理,具有激励效应。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目标具有特殊的意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激励的心理过程,是需要、动机、目标紧密结合,构成一个支配人的行为的动态系统,形成人的行为的基本模式。

在学校目标管理过程中,目标成为学校全部管理活动的基础与核心。管理从确定目标、认定目标、形成目标体系链,到执行目标、检验目标,把学校全体人员的全部管理行为围绕目标组织起来,把学校整体事业成就与个人的自我充分发展结合起来,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来搞好学校管理工作。学校目标管理通过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经过努力可以达成的学校目标体系,对学校全体成员产生巨大的动员和激励作用。

(2)学校目标管理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具有自主效应。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和方法,它是行为科学与科学管理思想的“交合”。一方面,它吸取了科学管理的思想,强调目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以目标指导行动,要求把任务转化为目标体系;另一方面,又继承了行为科学的精髓,重视人的作用的发挥和人的思想因素的作用,把目标作为联结“人”与“事”的核心要素,使人通过完成目标去指向“事”。在确定目标过程中,主张让下级自定目标,或自己主动承诺目标。在完成目标过程中,反对上级或外部的过多干涉,主张变“他控”为“自控”,独立自主地完成任务。最后,对目标达成情况让职工作自我评价。这种自主管理有利于建立工作责任感,有利于发挥下属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了管理只是上级的事的观念。

(3)学校目标管理强调成果,重视成果评估,对目标实现的具体方式不作硬性限制,具有独特的成果效应,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目标管理正是依据分目标对下级进行考核,并依据分目标的达成情况和所取的成果的大小进行评定与考核。因而下级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多的设计、有更宽的活动余地。这不仅有利于下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而且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上下级关系,营造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

(4)学校目标管理是系统、整体的管理,具有整合效应。学校管理目标是目标管理的核心要素,是学校管理功能的集体体现,是衡量学校管理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学校管理的其他要素都是围绕这一要素组合起来;另学校目标管理通过让全体成员确定、认定、执行目标,使每个人都参与了学校全局性管理,使全校形成一盘棋,从而纠正学校部门、个人之间由于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所可能导致的各自为政、互相扯皮等弊端。这样,学校目标管理通过建立纵横交错整合一致的目标链,使个人目标、部门目标与组织目标融为一体,以目标为轴心把学校全部管理资源统一起来,特别是把各层次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力。

负面效应

尽管目标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在我国中小学管理实践中,由于目标管理使用不当也产生负面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轻视长远规划,偏重短期效益。学校教育目标具有长效性、迟效性的特点,与之相应,学校管理目标在时限上就有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之分。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容易追求近期效应而忽视长远利益的倾向,如在教育教学管理上过分注重升学率、高分率,忽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过分注重培养先进生、特长生,轻视转化教育后进生、问题生:在教职工人事管理上注重使用,轻视培养;在领导班子构成上,重视一时的情趣相投,轻视人员异质互补的长远效应;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上,追求容易显效的改革项目,而漠视基础性、长远性项目:在目标责任制建立后更容易出现追求任期效应,使得短期目标与中期、长期目标相脱节,出现“人在政举、人去政亡”的现象。

(2)职责权限难以划清,容易出现部门本位化倾向。学校管理是一个整体化的连续过程,而目标管理却要求按照学校职能部门或学科、班组分解目标,并建立目标责任制。但是,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有许多方面要严格区分目标责任界限是极为困难的,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就很难具体界定为某一部门的责任。因此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学校各部门之间常常出现执行任务时泾渭分明、以邻为壑,承担责任时互相推诿、大“踢皮球”,成果总结时有功相争的极端本位化倾向,严重干扰了学校整体目标的达成。

(3)目标体系难以确定,容易产生目标偏差。实践表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与目标的明确度成正比。目标管理的关键在于各级各类目标是否可以考核,可以衡量。学校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培养人才的规格标准不像物质生产那样容易规定。就培养人才过程来说,它的周期漫长,涉及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加之外部形势和学校教育管理任务又经常变化;就教师的劳动特点来说,由于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复杂性、相互关联性等特点,职责、任务只能做模糊区分。教师工作目标的难以量化,这都给学校目标体系的确定增加难度。就目标管理对管理目标的要求来说,目标偏高,没有实现可能,缺少可行性;目标值偏低,没有激励性,缺少必要性;目标表述模糊,没有确定性,缺少可考核性。这更给目标体系的确定增加了难度,大大影响学校目标管理的有效性。

(4)目标体系呆板僵化,难以适应变化的形势。中小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影响学校管理的因素呈现出愈来愈大的随机性。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能够随时随地根据实际形势的变化,迅速调整相关的管理对策。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目标体系的双向建构,强调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及个人目标的协调一致,从而导致了目标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超稳定性”。这样,学校目标管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就表现为僵化有余、弹性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

8.校长的角色及作用

对校长角色的认识

(1)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校长代表学校,对外处理各种公共关系、贯彻教育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办学并承担由此而派生的法律责任和诉讼。在学校运行中,运用法律法规维护教师、学生的正当权益。(零诉讼;面对诉讼;维护权力)

(2)校长是学校行政权力的掌握者。

校长应拥有的权力:决策权、行政指挥权、人事任免权、经费调拨权、财产处置权等。这些权力决定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水平与方向,决定了学校的成败,对学校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3)学校是学校学术权力的表达和维护者。

学校是学术性文化组织,校长应是学术出身,对学术人员教师有明确地认同,养成良好的学术性格和思维方式。当学术及持有者与行政及持有者发生利益冲突时应始终而毫不犹豫地维护教师和学术利益而不是相反。这是由学校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校长角色决定的:校长就是学校行政、业务方面的最高领导人。

(4)校长是筹资者。

各国各校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财政危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重点学校。这是由我们能提供的教育产品与人们对优质教育的不断要求的矛盾决定的。为此,校长要为学校筹集更多的经费。因此,人们戏称校长是穿着西装的乞丐。在西方,校长主要是搞好各种公共关系,扮演着社会公共角色,募集更多的办学经费。筹集经费的多寡也是衡量校长能力的重要方面。不单单是经济效益问题,而更是社会效益问题。

1993年英国“国家教育研究基金”资助的校长问卷调查中,90%的校长感到自己更像是学校的经理,而不是校长。

1997年对参加华盛顿校长联合会年会的校长问卷调查,79%的校长认为建立与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已是与外界建立联系的重要部分。

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是学校自主管理的必然后果,是学校获得更多权利的结果。学校无法逃避市场,也是不必要的。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此路上会走得更远。因此,有一位校长说了,校长姓教、姓社,也姓钱、姓孙。

如何成为一个经营型校长。招生经济学(留学生教育);必要的收费;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但也有保持学校独立性的问题。对大学可能更是如此,通过对大学历史的考察,有人总结出一条基本规律:大学在最自由时最没钱,最有钱时最不自由。实际上,最有钱并不一定能建设成最优秀的学校,如果是的话,那最好的学校包括大学应在阿拉伯国家,而实际不是如此。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说:“我的主要职责是弄钱”,希望把自己打扮成为西方的校长,目前是没有必要的(公立体制;没有竞争)。他另外还有一句话:北大学生学费不足以抵消对他们的资助和奖励。

(5)校长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教学角色。这是主流的观点,是校长的核心角色。以上所有角色实际都是为校长作为质量第一责任人服务的,是落脚点和归宿。校长是什么人,是负责教学质量的人。人们还支持这样的假设:有效学校的最主要特征是它们拥有一个教学领导角色的校长。作为有效校长,他的特征:美国有一项从1980~1998的研究总结出最有效率的校长:

对学生成就的高期望(尽管学生的成绩并没有那么高);完整的课程内容(连续性和覆盖率);系统的教学项目(一致性和协调性);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把学习时间最大化;把重点放在阅读和教学技能上;教师发展项目;在学校和课堂上的有序性;一种评估学生进步的方法;鼓励或者奖励学生和教师;学生家长与社区参与;积极的学校氛围。

然而,研究校长是如何分配时间上理想与现实存在矛盾。无论是中学校长还是小学校长都喜欢把时间花在教师和课程发展以及教师评价上,而希望在行政管理事务以及学生服务(主要是纪律和记录维持)上花费更少的时间。中学校长特别是大的学校,校长在管理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依靠副校长或教导主任处理课程和教学活动。他们非常地抱怨,在管理活动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忘记了自己的专业,更顾及不了对教师的指导。

有趣的是,数据表明,教师并不把课程与教学的角色看作是校长的主要责任,因为在部分校长身上并没有发现上述角色的明显证据和特征,只是勉强接受了校长在这些方面的领导角色。他们一般认为,校长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实施这种角色,在这些技术领域里并不常常需要校长的帮助,而认为同事的帮助和专业发展对他们更加合适有效。

按照“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逻辑,也可以说一个好主席就是一个好国家,一个好市长就是一所好城市,一个好教育局长就是一个好的教育局,一个好班长就是一个好的班级。一个不缺乏常识的人都不会这样认识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一所好学校一定有一位好校长”。

总之,对于学校来说可,校长是重要的。因此,人们不免有多种角色期待。这也使得校长角色变得模糊,不确定,校长角色标准的掌握困难。不管怎样,在多变的社会环境里,校长工作日趋复杂、社会性程度越高,压力越来越大。这也更说明校长的作用是巨大的。

校长的作用

(1)代表学校。

形象工程;整体水平和信誉。从他身上基本能看到学校的风貌。

(2)导引学校。

校长手里不应该拿着鞭子,而是举着旗帜,提着灯笼,走在前面。

科学、先进的思想;不断学习。教育家(教育家有没有时间机会成为校长,而校长同样没有时间和机会成为教育家)。

(3)组织师生。

获得正确的目标并带领众人实现目标。

(4)沟通内外。

教师都希望校长成为改革的推动者,但又担心自己的投入和眼前利益的损失。远见卓识;公共关系。“种田靠天气,办学靠关系”。“关系就是生产力”。

校长的素质

承载这些角色,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对校长的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

(1)为什么对校长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办学自主权的逐步落实。学校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并不意味学校可以摆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控制。相反,学校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密切与上级的关系,开会、报告、说明以争取支持,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也需要加强内部的协调,而以前只是执行者。

校本管理的要求。校本管理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基础教育的学校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国外基础教育管理领域里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学校在这种新的管理理念的引导下,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进行了重大变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思想、管理策略和模式,主张给学校更多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学校则要遵循教育规律办学,从学校特色出发,确定办学理念,设计发展蓝图。它的产生既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素质化的趋势和学校层面改革深化的需要,也是现代学校管理变革的自身要求。实施校本管理,要求校长增强决策意识,走质量内涵发展道路,追求学校管理精致化。作为新的管理模式,体现了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的转变。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学校管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开来。校本课程;校本培训。

新思想观念。(校长与思想不可分,他必须知道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什么样的)。

满足师生的角色期待:强将手下无弱兵,教师的心态(一中教师的焦虑),学生的心态。

(2)校长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要求。

应该说,各国对校长的要求不可能相同,并且各有侧重,总体上我们认为校长应具有以下素质和要求。

第一,校长的职业素养。包括政治品质、职业理想和观念、道德行为规范,政策法律意识,热爱学生,献身教育,责任性和负责精神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能过分夸大了政治要求,我们鼓吹校长应是政治家,并进行研究和讨论。如果那么多校长都是政治家不乱套了,而且也不必要。(正如马克思所说:“对这个问题的惟一的答复应当是对这个问题本身的批判”),

第二,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专业包括了自己的专业追求(不能因为做校长就放弃)以及学校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作为校长一定要有教学和管理的成功经验。

第三,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校长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理念是一种经过缜密思考的,具有理想化色彩的,自觉、稳定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人本思想;国际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缺乏科学的教学思想,对于校长来说不太容易确立自己的地位的。不仅要有成熟的教育思想,还要善于学习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

第四,必要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分析判断,组织管理,行为表达能力,教学指导能力(获得信任),社会交往能力,应变和危机处理能力。

第五,创新精神。敢于并鼓励创新,支持和参与教学改革,不断地追求卓越。

第六,学习能力。终身学习(学生是终身性荣誉),学会学习(理论和实践),共同学习,建立学习性组织。

9.校长责任制中的辩证关系

在完善校长负责制的体制建设与管理方面,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辩证关系:

中心与核心的关系

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是学校行政工作的中心,党支部是政治领导的核心。虽然具体职责不同,但总的目标是一致的。首先,不论是“中心”还是“核心”,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互相尊重、支持、谅解、互通情报,做到党政上分,思想上合;取责上分,工作上合;制度上分,关系上合,共同把学校办好。其次,“中心”必须依靠“核心”,“核心”必须保证“中心”。校长要做到掌权不独断,用权不单干,监督不反感。书记要保证校长的统一指挥,做到支持不包办,监督不指责,放手不旁观,使“中心”和“核心”形成一个互相依存、互为表里、同生共存的有机结合的整体。

保证与监督的关系

实行校长负责制,党支部不再是学校行政领导机构,党支部的主要职责是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学校贯彻执行,保证办学方向。保证的实质是支持校长行使权力,监督的实质是防止校长滥用权力。党支部的监督是学校内部系统自身的监督,监督的方法是引导而不是命令。保证是监督的目的,监督是为了更好地保证。保证不等于旁观,监督绝不是挑剔。只有寓保证于监督之中,才能做到保证有力、监督有方。因此,保证和监督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负责与民主管理的关系

实施校长负责制,最重要的一点是增大校长的权力。作为校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长负责制”这个名称的中心字眼在“负责”两字上,强调负责并不等于教职工的民主权利缩小,而是为校长能真正、更好地履行职责,承担责任服务的,而不是像有人所理解的这种体制的内涵就是“校长说了算”。辩证法告诉我们:要有高度的统一,就需要有高度的民主。因此,校长要做到负责而不专断,真正实行民主治校。首先,学校要建立和健全民主管理体制,如党支部委员会制、校务会制、教代会制等。其次,要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因为负责制的主体应是一个群体,个人的局限性要靠群体的智慧来消除,个人在工作中的失误以及出现的缺点和问题也要靠民主管理来克服。所以在民主管理时,一定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制度。否则,必然会助长主观、武断的作风,脱离实际,造成工作中的失误,乃至发生权力变质或产生腐败现象。

创新与稳定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在互相不断否定的矛盾中向前发展的,不存在永恒的绝对的稳定。实施校长负责制,必然要对学校管理旧模式中的许多东西进行改革,但要辩证分析它们的利弊,通过扬弃,不断推陈出新。校长要注意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即要不断提出新的管理思路,创造新的管理方法。又要保持学校工作的连续性,使学校管理不断达到新的稳定和发展。

10.校长要强化“十种意识”

学习意识

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校长应坚持学习,自我提高,以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来“经营”学校,带领全校师生走现代教育发展之路。校长事务繁忙,但是如果你不能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纵使你整天忙忙碌碌,也不可能在教育上有所建树。

大度意识

作为校长,要承认教师中有能人,但大可不必担心某位教师会“抢”你的校长职位,相反,你应感到欣慰才对。其实,你能当校长就足以证明你有某些过人之处。如果你整天把注意力放在怎样对付个别有能力的教师身上,那么我劝你还是别当校长为好,免得害人又害己,因为你缺乏最基本的大度意识,你连自己的好老师都不信任,不敢大胆任用,你又怎能把学校办好?

创新意识

教育需要创新,校长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在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等方面不断探索,不懈追求。如果仅仅停留在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和指标上,没有任何主动性,也不考虑本校的实际,只是一味地忙着应付有关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和组织的各项活动,就算完成得很“出色”,也绝对算不上一个优秀的校长。

唯才意识

校长要唯才是举,不能任人唯亲。请记住:照顾了一个人,你便失去了一大片。要想方设法让那些真正有才能的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给他们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而不是妒贤忌能,更不能打击压制。

亲师意识

校长要有亲师意识。教师需要的是这样的校长:视他们为朋友,能够耐心倾听他们的酸甜苦辣,虚心接受他们的批评和监督,而不是如“统治者”一样高高在上,随意发号施令,动不动以“下岗”、“解聘”等字眼相威胁。请别忘了,你也是老师,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师哪能接受你这样的“管理”?校长的威望来自对教师的尊重和关爱,始终与教师心连心。否则,受伤害的不仅是老师,还有你——校长。

忧患意识

校长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你要做的是如何带领全体教职工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倾心尽力,心中时刻想的是学校和老师的未来。有忧患才有紧迫感,有了紧迫感才有前进的动力。

反思意识

管理学有句术语: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校长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和管理举措,不断警醒和完善自己,同时主动接受和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力求以高尚的师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师生,感染师生,从而带领全体教职工共同进步。

合作意识

学校是一个系统,其工作千头万绪。单靠你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任何任务,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工投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

服务意识

校长很少担任教学任务,主要处理各种行政事务,参加各种应酬,渐渐地便与教师拉开了距离,听不到真言,也听不进忠言。自己成了高高在上的领导,对师生的冷暖很少关心。校长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责,自觉树立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意识,竭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务实意识

制度重在贯彻,成绩来自实干。校长不仅要有切合实际的办学思路和学校发展规划,更重要的是身先士卒,少说多做,扎扎实实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不要停留在空喊口号上。在实践中出真知,在务实中长才干。

11.校长应具备现代学生观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

人类的知识经验和精神文明不可能通过遗传得到延续,只能通过学校,由拥有专门文化的教师,运用交往、互动的方式,在新一代中获得继续和发展。

在学校组织中,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在身心和社会意识方面,是处于生长发展尚未成熟的个体,他们从进校开始学习生活起,就受到教育规范和道德规范的训练。学校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认识的兴趣,追求知识,真理,以及争取成功的愿望,帮助他们学习人类社会的基础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学校全部工作的质量最终应该直接表现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水平上。

为此,校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领导教师根据跨世纪人才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每位校长和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生观,包括自觉的或潜在的观点在指导着自己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不同的学生观导致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得到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如果说,学校管理的全部工作贯穿着一个怎样看待教师的问题。教育观和学生观往往是教育工作中取得成功或寻致失败的重要问题。

纵观教育历史的发展,教育者的学生观,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是管辖的对象,贮藏知识的容器。教育者习惯于对学生发号施令,不考虑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采用注入式灌输法,用一系列理性的知识和规范去要求学生,把不顺眼的行为一概斥责为“越轨”,甚至常常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其结果使学生个性心理处于压抑的状态。另一类则视学生为独立的个体,他们强调研究学生的需要,兴趣、性向,主张学校应该适应儿童,一切以帮助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所谓学习是学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发展创造性的过程,教育者是设计和提供教育的环境,激发学生主动介入教与学,采用启发、鼓励、疏导等方式和态度,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大批实验和经验表明,成功就在于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树立起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的观念,用师爱、童心、尊重、理解,关心等一切办法去叩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用热情、知慧和心血启迪诱导学生,是以正确的学生观指导全部教育工作的结果。当前在学生中出现厌学情绪,除了社会原因之外,还有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失去对学生吸引力有关。要使学习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根本的出路还是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中国教育改革和发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从“应试教育”转变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这是观念的转变,也是90年代世界各国教育革新的共同趋势。可见树立崭新的现代学生观不是孤立的问题,而是同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学校应培养什么样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整个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观和学生观是不断变革和进步的,学生观蕴含着学校对学生赋予的希望,教育正是从此开端。

人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个性是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是个人身上表现出来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不同,家庭、文化、环境和背景的影响迥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个性。面对全校学生的发展成长,那将是一个令人瞩目各放异彩的个性世界。综览世界教育的演进,可以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教育改革发展正处于同一走向。西方国家倡导教育要表现个性,培养自我。例如欧美兴起的完善人格学派、体谅关心学派等,都把自我作为主体,不少教育模式包含着自我教育的意蕴。近十多年来,我国学校整体改革中出现各种实验和经验,例如“愉快教育”、“参与教育”、“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创造教育”、“合作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亦无一不是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的追求上,做着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研究。

中外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同性、正是反映了新旧世纪交替时期,时代精神的需要,时代发展呼唤着个性教育和人的主体精神。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引起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剧变。为了适应立足变革的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确立起主体意识、主动参与、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等等时代特征的重要观念。几乎不能想象一个没有主体精神的人、不会独立思考的人、不会选择不会创造的人能在复杂多变的当代社会中生活得美好。因些校长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认识教育要探索学生的个性,提倡教育的针对性,做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工作。学校培养出对社会有责任感、富有主体意识、创造精神的学生,是时代赋予学校的使命。

学校是培育人的机构

教育行为是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和沟通实现的。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建立起心理联系,进行着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知识的活动。所以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整个学龄期是学生主体意识形成和迅速发展的时期。教育者首先要增强民主平等的意识,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关心、尊重和帮助。良好的教育是在平等的交往沟通的方式中体观的。

教师的民主精神和平易近人的作风,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闻,使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天然的“向师性”得到正常发展。校长要领导教师把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推向每一个学生,创造宽松的、平等的教育环境,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证明:师生之间平等的交往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我国社会由于种种复杂因素,在“应试教育”、“升学第一”的教育观念支配下,往往容易形成教师居高临下,学生被动接受灌输的教育模式,结果是束缚学生,阻碍学生及压抑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独立性转化为反抗和逆反心理等等问题行为。同时也因为师生缺乏平等的交往和沟通,往往迫使学生以自我萎缩的代价来实现所谓“理想道德”的完善,扭曲了人格精神的发展。

因此,校长要领导教师批判陈腐的教育观,明确跨世纪新人的培养,必须进行健全的人的教育。批判传统的“师道尊严”,树立正确的现代学生观,才会认真研究学生,激发学生主体精神,创造良好的师生沟通的环境和氛围。通过精神交往,师生互助,及教育力量控制,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智慧、能力、意志、信仰、理想等等一种综合的精神力量,以便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把握自己的命运,承担起创造未来的重任。教育者的学生观,不仅仅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问题,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校长要领导教师摒弃陈旧的学生观,把握时代精神,研究当代学生在新时期的个性特点,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规律,以科学的现代学生观指导全部学校教育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及新世纪的挑战。

12.校长应走向职业和专业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关于校长的角色、地位和作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种大趋势下,我们该怎样认识当今校长的角色与职能?今天本报同时发表清华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执行主任王继华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褚宏启教授对此问题的不同观点,意在引起专家学者和广大校长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并就此展开讨论。

走向校长职业化

近来,有这样一位人物,经常出现在面向校长的讲坛上,以他富有冲击力的思想以及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演讲才华,一次次赢得校长们的掌声。他就是清华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执行主任王继华。近日,记者在他即将起程到外省巡讲之前,就他主张的校长职业化问题采访了他。

何为“职业化校长”?

职业化校长是指专门从事学校经营和教育服务的专业校长,它不是一种职务,而是指一个具备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校长职业化就是要把校长从官本位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由任命制的事业管理者转变为聘任制的产业经营者,由执行计划的职务校长转变为关注市场的职业校长。

要想使校长真正成为具有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的社会职业,仅仅有一个承认校长是职业的静态结论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进入动态的“化”的过程。“化”就是发展,就是扬弃,就是观念的与时俱进。校长要走向职业化,在观念变革上要实现下面三个方面的转化:一是淡化校长的职务观念,强化校长的职业观念。职务要求是一种特定的要求,校长容易恪守职务权限,遵从上级指令,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缺少面向市场经济自主应变的能力。职业要求是一种立足市场的社会化要求,客观机制激发了校长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敬业意识。校长的业绩和办学质量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而决定弃取,因而职业校长更关注市场,尊重客观规律,更不遗余力地改革创新。校长职业化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二是淡化校长的权力观念,强化校长的能力观念。以权治校突出的是行政意志,讲的是服从。市场经济不看重权力而看中校长的能力。只有具备职业能力的校长,才能办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与时俱进的教育。三是淡化校长的教育事业观,强化校长的教育产业观。教育是事业还是产业?不同的观念决定教育有不同的发展途径。囿于事业观的校长重管理而轻经营,主观割裂了教育与经济的联系,而遵循产业观的校长则要把教育经营提上重要位置。校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营教育资源,不仅是育人的需要,而且是教育与经济结合的需要,更是教育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校长职业化是大势所趋

校长职业化的提出不是任何天才头脑的主观构想,而是时代的昭示、社会的呼唤,是一种顺应教育改革发展历史潮流的律动。从国际背景来看,知识经济的高科技角逐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短兵相接态势,都把教育竞争推向前沿。不懂市场、不会经营的校长,很难同国际竞争对垒。从国内背景来看,经济体制的转轨,必然引发教育体制的变革,校长的职能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由政府统管,校长是政府任命的一种行政职务,并按政府指令以行政手段管理学校,拥有职务权力,称为“职务校长”。而市场经济体制,则要求对教育实行市场行为的管理,校长是一种受聘于市场的职业,按聘约规定的职业岗位要求凭职业能力履行管理、经营学校的责任,拥有职业能力,称为“职业化校长”。这种理念的提出,其实就是要求校长从权力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实现职业能力与职务权力的合理嫁接。校长职业化的要害,就是要冲破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用能力为本的市场用人机制取代权力为本的计划用人机制。

校长是职业还是职务?在中国,校长似乎从来就没有被认作是一种职业,尤其是中小学校长。地方某个官员调动,实在无法安排,就让他到学校去当个校长;某位教师工作甚佳,需要褒奖,就提他当个校长。因为人们通常把校长理解为一种职务,而职务又与具体的待遇相挂钩。比如处级校长、科级校长,而我们似乎忘却了校长更是一种职业,一种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职业。校长是职业还是职务,这里只有一字之差,但职务是同教育事业和计划经济相联系的概念,职业是同教育产业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概念,二者内涵的差异决定了职业校长和职务校长的时代使命的差异。职务校长是管理教育事业的校长,职业校长是经营教育产业的校长。

一字之差,差在观念

校长职业化与校长专业化哪种提法更科学,这里只有一字之差,但职业化是要引发一次打破传统的观念革命,专业化则只是在传统框架内的业务能力提升而已。前者追求的是教育向知识经济飞跃的质变,后者仍是囿于旧阶段的常规量变,二者的差异不在科学与否,而在于哪一个更能有效地推进改革。

校长职业化是以承认校长是职业为前提的,但仅仅承认校长是职业还不够,还必须使其职业化。所谓“化”,就是使校长达到其职业标准和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说,校长职业化就是校长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为此,我提出了“三A能力标准”、“四力理论”、“五个文明准则”、“六项内功修炼”等赋予时代内涵的校长职业标准和规范。与此相适应,就应倡导另一种校长培训模式——职业化研修。传统的校长培训,只注重知识的注入和理论的提高,往往忽视能力的培养和观念的跟进,而校长职业化研修,是一种超常规的培训,它关注校长观念的更新和能力的培养,在研修中注入了现代的、超前的创新理念,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前瞻性、创新性、时代性,最终实现观念上的转变、理论上的升华、实践上的超越。

走向校长专业化

针对王继华关于校长要走向职业化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褚宏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提出不同的看法。

“校长职业化”是个假概念

“校长职业化”一词在学理上讲不通。“化”是指转化的过程和结果,例如社会的现代化是指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即现代化是指“变为现代”。而校长已经是一种被明确界定的职业类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中小学校长被列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具体描述为:中小学校长是在中学、小学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人员。加拿大的《职业分类词典》将校长职业描述为:校长,通过部门负责人和监督人员,对某一公立、私立或商业学校的教师、职员和辅助工作人员的活动,给予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既然校长已经是一种职业,没必要再“化”为一种职业,“校长职业化”一词尽管乍听起来颇有冲击力,但它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假概念”。通过检索可以发现,“职业化”一词在外文文献中并不存在,这是一个国人编造出来的、会引起误导的概念。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校长专业化”,“专业化”是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概念,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大家如果再想一想我们讲“教师专业化”而不讲“教师职业化”,就更明白我的观点了。

“职业”和“专业”有什么不同?

从社会分工与职业分类的角度看,“职业”是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分工,是谋生的工作;专业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和教育,具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专门职业。专业高于职业,专业更强调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精神,而职业只是一种谋生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会进入专业领域,专业化已经成为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专业性也成为衡量职业成熟性的重要指标,校长职业也不例外。某种职业要成为专业必须符合专业的标准,国外有学者提出专业的六条标准:有长期的专业训练;明确的知识体系;系统的伦理规范;专业上自主性,也就是自主权;服务重于报酬;专业资格。从一般性职业到专业性职业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同职业的专业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根据专业发展程度的不同,社会职业一般可分为三类:专业性职业,如医生、律师、会计师等;半(准)专业性职业,如护士、图书管理员等;非专业性职业,如售货员、操作机器的工人等。从校长的职业现状看,校长职业还没有达到专业性职业的水准,尚处于准专业阶段。

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一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不断成熟,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

校长专业化的两层含义

从职业群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就是指校长职业由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亦即在整个职业层面上逐渐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详而言之,校长专业化就是向下述目标前进的过程:

(1)校长都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

(2)有完善的知识体系作为校长从业的依据;

(3)建立起系统的伦理规范以约束校长的管理行为;

(4)有明确的校长从业标准和要求;

(5)进入校长行业有严格的资格限制;

(6)校长具有专业上的自主性;

(7)校长拥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地位;

(8)已经建立起校长自己的专业组织并且发展成熟。

从校长个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也被称作“校长专业发展”。是指校长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内在专业结构指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国外有学者提出专业发展有五个阶段:新手阶段、优秀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型阶段。也有学者从职业角色的角度,把专业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角色确认阶段、适应阶段、成熟阶段、高原期阶段、发挥骨干作用阶段。不同的校长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校长应自我主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校长培训机构应该为校长的职业生涯设计和个人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

从我国校长的职业现状来看,与国际公认的专业化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甚至我们校长的专业化程度要比教师低,因为教师上岗要经过几年的专门训练,而校长却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因此,我们眼下的问题是通过校长培训,提高百万中小学校长的素质。校长专业化要求校长培训专业化,以往的校长培训在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师资队伍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改变。

校长专业化要靠制度来保障

我们应该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研究校长管理制度的建设问题。校长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应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要求建立健全校长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促进校长专业化。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应建立起校长职责制度、资格制度、聘任制度、培训制度、考核与监督制度、职务晋升制度、薪酬制度以及相关的保障制度,而不是一般地按照教师管理制度来管理校长,这会有利于促使校长形成自己的专业角色意识,激发校长的职业热情与责任感,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实行校长职级制是必要的,这样校长的职位可以与目前普遍存在的行政级别现象脱钩。把校长作为一种行政职务其弊端是明显的,从对一些试行校长职级制的地方调查来看,其优点却是显见的:一是充分调动了校长的积极性,增强了校长的责任感;二是增强了校长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意识;三是建立了比较公正地评价校长的标准和机制;四是促进了校长的合理流动和校级领导班子的优化。当然,实施校长职级制,科学合理地确定级别,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的公正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很难收到预期效果,搞不好甚至会适得其反。另外,中国地区差异甚大,校长职级制如何因地制宜,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13.发挥集体领导的优势

在学校的领导层中,校长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维护领导集体团结,增强其凝聚力、战斗力,搞好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长要树立6种意识:

信任意识

校长与班子成员合作共事,首要的问题是信任。校长只有真心实意地依靠领导班子的每位成员,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才能搞好学校的各项工作,而依靠的基础就是信任。因此,在工作中校长对班子成员要做到坦诚对待,用其所长,不过多地干涉他们的工作,并能充分理解、信任、尊重他们,使每一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得到最为出色的发挥。同时还要在工作中善于同他们交心,互通情况,取得共识,进而携手共进。

授权意识

高明的校长不会把权力看得过重,包揽过多。既然班子成员是校长的助手,就应该授予其一定的权力,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增长才干,也有利于发挥班子成员的专长,补救自身在一些方面才能的不足。校长在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做到“放手”而不“撒手”,属于他们职责范围内的事,一定让他们独立自主地行使职权,不乱加干涉,使其从内心感到自己的位子是实的,权力是真的,责任是重的。授权是校长调动班子成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激发班子成员的责任心、成就感,也有助于形成一种各司其职、人人动脑、勇挑重担、通力合作、奋力完成任务的生动局面。

关心意识

对班子成员要讲感情,而感情的投资主要靠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当他们有了思想问题时,校长要给予热情的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当他们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校长要为其排忧解难;当他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奖励,使他们发挥更大的自身优势;当个别成员总是在背后嘀嘀咕咕,专挑他人缺点和不足时,要对其进行批评和制止,努力在领导层中营造一种“当面多提缺点和不足,背后多讲优点和长处”的正气氛围。对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班子成员,要着力培养他们,使得他们自身的潜能与价值在工作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集体意识

校长应在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到与班子成员多通气、多商量、多征求意见,善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协调和统筹各方面的力量,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在工作中校长要当“班长”,不当“家长”;善于“总揽”,不搞“独揽”。在研究决定重大问题时,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同志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允许和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决不可自以为是,个人说了算,盲目拍板,切实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大事集体议,小事通通气”。

激励意识

校长在工作中能否做到不断地激励班子成员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是推进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根本动力,也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因此,校长在工作中要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班子成员中各自的优势和成功之处,比如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应及时给予肯定,给予精神鼓励,使他们不断地在被赏识中获得自信,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校长拥有激励意识并善于运用,往往是一个领导集体前进的精神食粮与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一旦转化为他们的行动,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进取力量和炽热的激情,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服务意识

校长的服务意识主要表现在规范学校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疏通情感交流渠道,保障政令上下畅通,维护学校健康有效运转等方面。作为校长所做的这些工作,不只是管理的艺术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的本质问题,它体现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应有的必然关系。当校长真正立足于为班子成员服务时,在他的领导集体里,同事关系就会升华为同志战友、知心朋友的关系;当校长立足于长期服务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进行服务时,与群体之间就会自然形成一种平等、和谐和良性互动的关系,全体教职员工就能较好地接受校长的领导。反之,如果校长在管理工作中缺乏服务意识,缺乏服务功能,只凭个人的影响力、凝聚力和统御力,所实行的“带动性”就不可能长久。

14.校长管理好学校的方法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认为一个好校长应该是:德才兼备,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校长是学校管理的重心人物,而学校管理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把一所学校管理好主要靠一校之长。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如何才能把学校管理好呢?

校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

校长要把自己的“理念”明明白白地告诉教师、学生和家长,并在工作中得到有效地实施。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为的信念,它是一种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比如我们学校的理念就是:以德立校、以质强校、科研兴校,办人民满意的特色学校。

校长的管理“理念”,怎样才能将它全面、正确、有效地在学校具体的工作中实施呢?首先要求校长既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又要取得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应该得到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理解和支持。为了达到办学目标、为了实现办学理念,我们召开了教师会、家长会,在会上与家长进行交流,得到家长的认同。又和村委会党支部进行沟通,得到村领导的支持。其二,校长要虚心向人家学习,在向人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还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突出自己的优势,避开自身的弱势,办出有自己的特色学校,而不是盲目地把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生搬硬套地搬到本校加以实施。比如针对我校老教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开展“以老带新”科研活动。解决课改的实际问题。使课改落到实处,使新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校长要加强师德建设

校长要管理好学校,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为基础。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力量,师德水平高低是关系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学校教学、科研、教育管理,关系校风、学风,关系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为把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我们首先通过召开教师、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师德状况。

组织教师经常学习《教师师德行为规范》、《五条禁令》等有关师德方面的材料,在师德规范中对教师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一是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师德的方向;二是要爱岗敬业,这是师德的核心;三是要教书育人,这是师德的重点;四是要为人师表,这是师德的基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明确教师的基本人格目标,即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要有一个公民应有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水准。第二是教师的职业目标,即教师应有高于一般公民的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第三是素质教育目标,即师德要满足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校长要依法治校、以制治教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就是规矩,制度就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准绳。

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必须依法治教。科学、规范的制度是校长依法治教的重要保证。因此,校长治校的首要任务是要致力于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使制度“合法化”,这样才能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自觉地遵守。有了一套好的制度,还需要狠抓制度的落实。比如:我校在落实考勤制度时详细记录每位教师到校时间,迟到早退、病事假等情况,每月进行总结;在落实教学制度时,严格按照教学制度对教师进行检查督促,期末按教师的教学指标进行奖惩,这样做有利地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说,一切制度、规定,如果没有检查和督促,没有过硬的措施作保证,都将变成一纸空文。

冷冰冰的制度,人性化的管理,对于一些难于管理的教师必须按制度严格要求,对于一些任劳任怒的教师偶尔出现违背制度的现象也要按制度办事,但是在其它方面要与以鼓励。

校长要形成自己的管理风范

办好一所学校,归根到底是要进行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积累。学校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加强文化建设,特色立校。一所成功的学校必定有其内在的精神累积和成功的管理理念,这是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是维系、规范、凝聚全体教职工的精神纽带。因此,校长要注重办学经验的积累和校园文化精神的积淀,并且加以扬弃、总结提炼,把其上升为理论,不断探索适合学校实际和发展需求的管理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管理风范。

校长还要“知人善用”

所谓“知人”,就是了解知道他人有哪些专长、特点。“善用”,就是合理地分配他人的工作任务,以便达到出色地完成。一所学校办得好与差,光几个班子人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批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只要组织得好,他们就会人尽其能;反之,就会见风使舵,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变为被动运转,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学校管理》一书明确指出:“学校领导者具有识才之眼、爱才之心、容才之量、用才之胆、扩才之意”。这里告诉我们,当校长必须成为选拔人才、启用人才的明镜,要发现人才、利用人才,让他们的才能有用武之地,得到发挥。要求校长要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工作能力强,在学生心目中有威信的教师要加以培养,委以重任。把对教学工作有特长的教师要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使人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用人应该顾全大局,千万不能感情用事,不能以自己的好坏为标准来衡量他们。校长还应该做到以诚待人,重用贤才。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大胆地使用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爱护地使用人才,让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得到锻炼,从而增长才干,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大显身手,真正做到“英雄”有用武之地。但是,在引用人才的同时,也要做到胆大而心细,要慎重、详察。假设用的不当,就是浪费学校的资源,造成学校的损失,从而引起教师的不满。

校长要带头开展教育科研,理性思考教育教学问题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小学校长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的教学如何变知识灌输为能力培养?如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又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重要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让他们得到自然健全的发展,为将来知识积累作准备?这是每一位校长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思考的深度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水平。勤勤恳恳工作、管理好学校是校长的责任,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发展,能够赢得未来的竞争是校长的另一种责任,而且是更重要的责任。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清醒、正确的认识,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校长要带头开展教育科研,积极探索、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站在理论的高度去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是提高学校管理层次的根本途径。

校长要有自己办学的远大目标

学校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管理的层面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层面上,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考分上。作为校长,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应该考虑学校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提高办学的层次。用开阔的眼界和抱负,认真规划学校未来的发展,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使学生在情感、道德、能力、体魄、精神诸方面全面发展。校长应善于提出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并且把制定目标的过程变成动员、激励全体师生不断奋斗、进取的过程,以坚定的信念、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办学追求。比如我校在2004年上哈一类学校时,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这个目标。并以此激励全体教师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总而言之,校长要管理好一所学校。这就要求我们的校长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自我修养,不断地提高管理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管理形势发展的需求,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15.校长治校贵在开发“软件”

在当前的中小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校长:事务型校长、经验型校长、学者型校长。

而对同一个校长来说,在他不断走向成熟的治校过程中,也必然会经历上述三个发展阶段,不断实现着自我角色的变革性转换。无论是为了校长自身的发展需要,还是为了学校教育质量及办学水平的提高,校长的终极目标是要争取成为一个教育家。

上述三种类型的校长,在治校过程中所体现的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和手段都有本质的区别,而作为学者型校长,他的治校贵在对学校“软件”的开发。

教育思想的开发是治校的灵魂

校长靠什么领导学校,靠行政命令,还是靠正确的教育思想,统一认识?肯定的回答是首先要靠正确的教育思想,统一全校教职工的认识,认识一致,齐心而后合力,才能形成办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是办好学校的前提。抓教育思想,首先要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要把自己的学校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把自己学校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是校长在治校过程中首先要思考并回答的问题。在我校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努力追求四个一流的办学目标,即: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其次,我们把教育目标定位在“三个成”: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人、成功、成才”,其中“成人”是育人的基础,我们的学校教育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成功”是育人的关键,“成功”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是自我价值的逐步实现,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帮助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成才”是育人的归宿,“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学校应“不拘一格育人才”,我们要塑造的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另外,我们把学校教育的发展思路体现为“三个着”:“着眼创新、着力基础、着手内化。”其中“创新”是我们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学生的发展要以创新为终极目标,但创新不是好高鹜远,而必须夯实基础,使创新种子根植于厚实的土壤当中。而“内化”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激发学生主体精神的最佳途径,它是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消化、组合,融汇贯通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校确立了“求实、创新”四字校风。“求实”主要体现在“为人诚实,办事踏实,基础扎实”三方面,“创新”主要体现在“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三个层面上。作为校长,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以后,要善于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全体班子成员和教职工的统一思想,并善于带领学校群体成员在办学的实践活动中去贯彻、去实验、去完善,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去进一步发展、丰富原有的教育思想。

师资队伍开发

师资队伍的开发是治校的根本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们首先狠抓师德教育,采取政治激励,榜样激励和制度激励等手段,使全体教师具备“乐教善教,倾注爱心育英才”的奉献精神。其次,通过自我培训和引进人才两条途径,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现在我校青年教师大专学历已普及,有50%青年教师参加本科学历进修。再次,苦练教师内功。学校通过以老带新“结对子”,实践锻炼“压担子”,勤学苦练“厚底子”,更上层楼“架梯子”,竞赛比武“搭台子”等形式,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逐步形成骨干教师梯队。此外,学校还提出了按照“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岗位成才要求培养教师,学校通过教代会制订出了《朱棣文小学关于校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命名方案和管理办法》,为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优越的条件,以鼓励骨干教师敢当领头雁,敢于一马当先。“减负”是当前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认为,“减负”的一项长期的核心工作是要不断提高教师素质,让广大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向40分钟要质量,走“低耗高效”的教改之路,为此,我校提出教师“五心”教育的目标。

1.精心备课。要求教师备课着力开掘“三要点”:知识吸收点,智能开发点和思想教育点。教师备课力求做到“五明确”: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大纲,教材要求,明确教材特点、难点、重点,明确教路、学路、编者思路,明确双基训练任务。

2.全心上课。课堂上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师教学要做到“三有”: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力求让学生有“三得”:各有所得,一举多得,自求自得。

3.细心批改。要求教师批改作业做到“三批三改”:基本题全批全改,重点题细批细改,学困生面批面改。

4.耐心辅导。教师辅导力求体现“三性”:针对性,层次性,民主性。不仅要给学生补上知识漏洞,填上能力缺口,更要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念,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潜心科研。我们本着“人出课题,课题出人”的宗旨,鼓励教师投入到学校教科研当中,在教学中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要求教师做到“四勤”:勤学习、勤实践、勤思考、勤总结。以课题为“载体”,实现由“匠人型”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化。

科研开发

教育科研的开发是治校的动力大量成功的事实证明:开展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开发教师自身业务潜能的有效途径。广大教师掌握教育科研能力,就意味着教师生产力的解放。所以,校长应树立“科研为先”“科研兴教”的意识,把学校教科研工作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从而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地开展。

在教科研建设方面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上挂横联,开放搞活。“上挂”就是挂靠上级科研部门,有关专家,实现实验教师和教育专家的密切结合,使研究水平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横联”就是与外地学校相互考察交流,并通过大型教科研活动气氛,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

(2)强化课题,全员参与。上学期我校立项了语数两个苏州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研究》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并通过了专家论证。同时,学校将两个主课题分别分解成3个子课题加以研究,课题组人员明确了目标,找到了合作伙伴,并围绕子课题写好课题实施方案,规范课题研究程序。

(3)建章立制,措施到位。为了确保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学校作出了如下几条规定:

①每个教师每周必须有2课时的理论学习时间在学校阅览室度过,学校为教师订阅了各类教育刊物近80种。

②教师每学期所做读书笔记不少于1万字,上不封顶。

③每月向校教科室上交一篇读书笔记或教学心得。

④每学期上交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⑤每月定期出版学校内部刊物《教育通讯》和《教科研信息摘编》,其中的稿子都来自于一线教师。

⑥每周保证有2节课的时间举行“教海沙龙”活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人人汇报一周的实验情况。具体说说本周自己学习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思考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通过上述各项措施的落实到位,以课题为抓手促使教师找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再通过理性的思考与交流,逐步内化自己的教学经验,指导自己的教改实践,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lv2iyvsKh93jOAJjT6UiyI5MoQqCIxehMLLwXJqq4rdWpFPbxmw0bmmW2wiNwC/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