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课 突破思维关,领导干部当众讲话显水平

我们知道,领导干部照讲话稿讲话,只需要朗读能力,把讲话稿读得充满激情和号召力,就算完成了会议要求。而脱稿讲话,则不仅仅要靠嘴,更需要依靠思维的发挥。只有敏捷而缜密的思维,才能把话讲得轻松自如、富于逻辑,才能让听众明白和动情。思维,相当于信息处理器,当我们收到外部的信息之后,经过思维的处理,才能通过说话表达出来。如果思维处理能力强,说话水平自然就高;如果思维能力较弱,不仅造成语塞,听众也觉得不知所云。

第一节

通过发散思维,使听众展开想象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领导干部的发散思维,是指在讲话中注意从各种不同的方向、角度、层次进行思考,从多方面阐述问题。这样可以给听众留下分析问题透彻、创新精神和灵活性较强、工作方法较多、善于把握实质的印象。如果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讲话中,会使你的讲话新意迭出,妙语连珠,吸引听众。

一、发散讲话思维,力求达到“五度”

我们平时所听到的讲话,其实是信息输出的过程,而在信息输出之前或者输出的同时,有一个内在的信息加工过程在同步进行,这个过程就是思维。思维分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两种,讲话者无论倾向于哪种思维,其结果都必须以语言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路再清晰,如果无法让它为讲话铺路搭桥,那么也并非最好的思路。所以,讲话者在没有把事情考虑清楚的时候切忌进行语言表述,否则有可能会混淆听众的理解。

讲话不仅可以展示讲话者平日的知识水平,更是对其思维高度、广度、深度、速度、准度的测评。讲话中不妨达到上述“五度”,进行思维发散。

(一)往高度上讲

这次省委对我市级领导班子部分成员作出调整的决定,是在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时期作出的;是我们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重任的重要时期作出的;是在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出的;也是在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我们面临着一些新挑战、新机遇的大背景下作出的。作为新到任的市委领导班子的班长,我深感使命的崇高、深感责任的重大、深感能力的欠缺,也对未来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这是一位新上任的市委书记的讲话。在这里,讲话者站在一定的高度,谈到了调整班子的意义,给听众指示了一个较高的理解标准。

(二)往广度上讲

一位南方某省省委书记,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其中谈到持续发展的话题时说:“我省的发展能不能持续,关键不是现在,而是明年、今后;不仅要明确持续什么,而且要明确谁来持续。要时刻保持一个持续的概念,保持一种一任接一任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的责任、毅力和韧劲。”

“持续”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各级领导讲话中频频出现,但这位省委书记却没有停留在空洞地谈“持续”上,而是运用发散思维,以“持续”为中心,向不同层次、不同方向辐射:首先纵向看,“能不能持续,关键不是现在,而是明年、今后”;其次横向看,“不仅要明确持续什么,而且要明确谁来持续”;最后把保持持续上升到领导干部的风格、人格和品质的高度,指出“要时刻保持一个持续的概念,保持一种一任接一任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的责任、毅力和韧劲”。这样就使得原本老生常谈的话题,显得思路开阔、环环相扣、新意迭出。

(三)往深度上讲

这种思维的特点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深刻剖析事物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及潜在的、内部性的规律。它既可以从时间的角度,把事物放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对比分析中,发现事物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前后联系,以此来把握事物及其本质。也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剖析事物内部结构、挖掘深层次原因。这样,给人以分析问题透彻,善于把握实质的感觉。下面是深圳市一位负责人曾经的讲话片断:

从1980年特区创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包括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前后,这十多年间主要解决了几个问题:一是“杀出一条血路”,解决了如何办经济特区的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大胆改革和探索,这对后来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产生了持续和深远的影响;三是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特区理念,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对全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带动、激励和促进作用;四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本市生产总值以年均35%左右的速度增长,经过9年突破100亿元,再经过5年突破500亿元。

这个讲话就是从时间的角度,把问题放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事物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前后联系。

(四)往速度(效率)上讲

如果说学历是能力的充分条件,那么能力则可以被视为学历的充分必要条件,用这种关系形容二者最为直观。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符合条件的学历,他的能力也难免会被人忽视;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和阅历,再高的学历最终也抵不过社会的淘汰。

这是一个关于学历和能力的讲话,特点是简练。在讲话中,我们需要注意详略得当,对一些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果较为复杂,不便阐述,可以用众所周知的关系来比拟形容,这样既避免了长篇大论的阐述,又能够提高讲话的速度,满足“当略则略”的要求,提高讲话的效率。

(五)往准度上讲

乔治王巧克力公司总裁弗斯·贝里被称为“巧克力之父”,他有着高达98亿美元的资产,在同行业中名列首位,这位富豪几乎没有进过学校。弗斯·贝里的公司于2003年登陆我国,当时收到几百份求职信,大多是即将毕业的学生,贝里虽然喜出望外,但也不禁犹豫:这些学生近80%是高材生,20%曾任职学生干部,到底怎样选出适合自己公司的人呢?他以回执的形式向每位求职者提出了一个问题:用最简洁的话回答以下著名人物到底说明了什么。这四位人物是爱因斯坦、丁肇中、比尔·盖茨等人。

讲话者的思维准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能够准确地把握住问题是什么;二是能够针对问题给出清晰而有条理的答案;三是在表述过程中选择词语需要准确。如此一来,讲话者的表述既有重点,又有层次,同时也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上述讲话,就体现了这些要求。

二、通过你的思维发散,展开听众的想象力

领导干部在讲话中,为了使表达生动有趣,可以尝试在讲话中增添想象的成分。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有利于将讲话内容丰富起来,激发听众的兴趣;二是能够为听众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任由他们发挥想象。如果你能够发散自身的思维,启发听众的想象力,那么讲话就避免了生硬刻板,听众也不必在台下一味地奉行“拿来主义”,讲话者与听众之间有了思维层面上的互动交流,听众在“吸收”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成分。那么,如何发散自身的思维,去启发听众的想象呢?

(一)用语言启发,用情境带动

语言是表达感情、说明道理的媒体。我们可以利用语言的某些基调,来为讲话内容做渲染,以引起听众的共鸣。基调悲伤的讲话,它的语言形式应该是低沉的,反之应该是高扬的。不难想象,如果讲话者在讲述一个动人的场景时,加上声泪俱下的动情演绎,听众们就很容易进入那个令人动容的想象空间。

除了语言启发,我们还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来为思维发散提供条件。设置情境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你可以利用实物、图画、问题和游戏,也可以利用语言描绘、音乐渲染等,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听众的情感和想象。在意识中设置有情有形的情境,能够展开一场情知交融的讲话。在讲话中,你的思路被打开,能够为听众创造发散思维的机会,让听众紧紧地跟随你一起感受,讲话就会变得更活跃和有意义。

(二)以悬念设置,顺势展开想象

为了让讲话散发出想象力,可以刻意“预设”一些想象环节,首先打开自己的思路,然后尽可能地巧设一些能够促进听众想象的成分,顺势展开。例如,一位讲话者以科技创新为主题进行讲话时,为了贴近主题,也为了避免科技类讲话的枯燥乏味,便穿插了一些发散想象力的内容:“我记得上学时有一篇文章叫做《新型玻璃》,该文中提及了四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我当时就想既然有新型玻璃,为什么只有四种呢?应该还有第五种、第六种,甚至第一百种,如变型玻璃、隐型玻璃、空调玻璃等。在科技领域中,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我们不妨以新型玻璃为例,大家还能够想出哪些目前尚未研制出来的玻璃呢?或许你的提议就是科学家明天努力的方向。”

(三)善待突变,即席点拨

尽管我们在登上讲台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讲话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讲话者面对这些“突变”应当善待,因为这些“突变”往往是听众丰富的想象、奇妙的发散性思维的结果。

听众可能在一些环节上心存疑惑或有所感悟、思考,这时,讲话者应当在“第一时间”顺势展开。这些无法捕捉的变数正是讲话者发散思维的良机,恰当地利用发散思维,讲话者可以促使听众自发思考,双方若能耐心融合交汇,思维和感情的交锋定能够让讲话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例如,在以“女性独立”为话题的讲话中,讲话者举出了《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的案例,并尝试分析娜拉出走这一举动的意义和性质,这时候场下有质疑之声,讲话者则可以示意质疑者起立发言。质疑者说道:“就娜拉个人因素来说,她已经形成了自我意识,但是就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言,当时形成的社会主流意识就是‘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是家庭的附属品’,因此社会是无法接受娜拉出走的,我想知道娜拉出走后的命运。”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听众在故意“找茬”或刻意提出反驳意见,实际上,这个质疑被提出的那一刻,在场的所有听众发散思维进行想象的机会已经来临。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次“生成”的时机,让在场的听众共同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最后即席点拨。

三、让思维展开联想,讲话才富于灵性

联想是打开思绪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更是发散思维的催化剂,恰当地使用联想,可以增强讲话的趣味性和悬念,激发听众的参与热情。

联想是一条无形的链锁,凡是有丝丝缕缕联系的事物都能够被集结起来,从而达到一种由此及彼、从已知的事物到未知的思维发散,在联想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产生一些新的感知、新的意象和新的观点,从而让讲话变得富有活跃性和灵动性。联想是人们开始思考的首要环节,当人体感官受到外部信息刺激,激活大脑的记忆模块,记忆发挥重组功能,将“储存库”中保存的一系列信息调动起来,就完成了重组的使命。这个过程需要经历三个层次,即连接、转接与跳跃。

(一)连接的层次

如果联想是沿着水平线进行的,只是由农民想到了工人、知识分子之类的东西,没有超出人民的层面,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连接。连接思维是我们的惯性思维,人们总是下意识地将存在直接关系的事物相联系,形成一个“单曲循环”圈,而且难以走出这个固定思维的怪圈,结果使得人们的思路变得狭隘。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讲话的时候思路能够更加开阔,那么必须尝试摆脱这种连接思维的束缚。

(二)转接的层次

如果从纵向联想,你所想到的事物跟农民不在一个层面上,你想到的是农民的稻田、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生产农药的厂家、化肥厂,以及有农民身影的各种场合,虽然它们与农民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有一定的关联性,我们可以称之为“转接”。有这种转接思维习惯的人,通常讲话的时候思维运转得比较快,比较容易打开话题思路。

(三)跳跃

如果再纵向联想,你所想到的是乞丐、城市外来清洁工、保姆、婚礼、高尔夫、哈尔滨等,这些看似与农民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们其实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举例如下:

第一种,街道上的清洁工,是从农民中招收过来的。

第二种,我们家的保姆勤奋能干,就像一个农村妇女。

第三种,在安娜的婚礼上出现了一位戴着口罩、推销酒水的农民打扮的妇女。

第四种,她那身农村老太太的装束,在高尔夫球场上让人觉得奇怪。

第五种,在“冰城”哈尔滨,农民都转成城镇户口了。

想要培养丰富的联想能力,我们可以借助书本积累知识,也可以以现实生活为导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在脑海中储备丰富的形象画面。除此之外,还要勤思精想,如此才能为听众奉上生动形象、联想丰富的讲话。

第二节

当众讲话,有效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训练,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当众讲话的思维能力。只要在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付出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

一、当众讲话,怎样训练敏捷的思维

说话是动嘴,思维是动脑,这两者之间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密切。通常那些思维敏捷的人总是“张嘴就来”。无论是遇到有意刁难,还是需要回答问题,他们都能迅速地组织好语言,可谓巧舌如簧。而那些思维不敏捷的人,经常比别人慢半拍;见解不深刻,没有创新思维,经常人云亦云;思维狭窄,没有新意,言语没有力度。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基础。当众说话,既需要讲究方法,又需要训练思维,如此才能真正地做到内外兼修,才能突破当众说话的“瓶颈”。

一个人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其思维能力的强弱,如果想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只有先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例如,我们在当众说话中存在的,诸如条理不清、语言干瘪、无话可说等现象,都属于思维的范畴。在生活中,有不少人在公众场合根本说不好话,明明是精心准备的,一到台上脱离了讲话稿,就说得结结巴巴,甚至词不达意。这就是思维的敏捷度不够,或者说思路不够清晰。

周恩来同志是一位博学多谋、辩才杰出、逻辑缜密,又富有幽默感的人。—次,他接见美国记者,对方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周总理听后没有急于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

“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对方又问:“总理阁下,在美国,人们都是抬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都低着头走路呢?”周总理又微笑道:“这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要低着头走路了。”廖廖数语,使对方哑口无言。还有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有些场景的变化是出人意料的,作为讲话者来说,如果思维不敏捷,应付不好,就会使自己陷入某种困境。这就需要说话者具有敏捷的思维,善于变换切入角度,灵活地应付和驾驭各种局面以及场景。在上面这个案例中,周恩来同志高超的说话艺术体现了其思维的敏捷度,故作曲解、歪解,从而化解了难题。

那么在当众说话的场合,怎样才能提高思维的敏捷度呢?

一是辩证思维,就是用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这样可以让你看问题更有高度。二是分析思维,这可以让你看问题有广度,不仅看问题比较全面,而且言之有理,因为你把问题分析开了,具体化了,这样就解决了许多无话可说的情况。三是逆向思维,这可以让你更深层次地看问题。总而言之,思维就是说话重要的基石,需要不断地、经常地练习,通过这几种思维方式来练习说话,假以时日,你就是一位思维敏捷的说话大师了。

那么,怎样训练这样的敏捷思维呢?

(一)知识尽量掌握多一些

思维敏捷来自于丰富的知识结构,你所掌握的知识越多,你说话时思维就越活跃、越敏捷,因为大量的知识让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毫无思维短路的感觉。因此,需要博览群书,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知识量,说话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你所需要表达的内容。

(二)尽量做一个“多嘴多舌”的人

在各种场合都需要尽量地说话,而且是主动地说话,在各种场合踊跃发言,哪怕在家里给老人读读报纸也可以,看完了电影或者小说,可以向家人或朋友复述电影、小说的情节。这样你的思维就会逐渐敏捷,口齿也越来越伶俐。

二、当众讲话,怎样做到思维清晰、符合逻辑

领导干部当众说话,逻辑性一定要强,严密而有条理,保持清晰度。在讲话中,通过逻辑分析的方式,将自己说话的目的清楚地表达出来。思维形式其实就是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所使用的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规律是我们在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时必须遵循的规律。这些规律要求我们在当众说话时保持同一性,不能互相冲突,不能模棱两可,而是需要有充分的依据。这些是说话具有严密逻辑性的要求,必须贯穿在我们说话的每一个环节中。保持清晰的思维,让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具有逻辑性,如此更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一些会议场合,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罗罗唆唆了大半天,下面的听众却如坠入云里雾里,正当人们极力想弄明白他到底说的是什么时,说话者却结束了自己的发言,让听众很扫兴。这个问题,关键就在于说话没有逻辑,没有归纳出自己所说内容的重点,让人根本搞不懂他在说什么。那么,怎样才能增强讲话的逻辑性呢?

(一)观点明确、易懂

在当众说话的场合,就是为了宣传自己的观点。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如果不明确,就说明这个讲话没有意义。所以,你的观点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模棱两可。你在说话中需要肯定什么,反对什么,这些都需要明确,决不能似是而非。如果你的话语陷入了含糊其辞的境地,会让听众难以捉摸你到底在说些什么。

(二)观点要有理有据

观点不是强加于人的,而是说明道理,让听众接受的。所以,说话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当你提出一个观点之后,需要有大量的材料来论证这个观点,让听众觉得很有说服力。当然,你所寻找的材料论据,需要真实、准确,而且一定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如此说话才能事真、情真、理真,也才能令人信服。

(三)讲话要前后一致

有些讲话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相矛盾。例如,“我基本上完全同意他的意见”,这句话就是表达有误,“基本上”和“完全”是两个逻辑意义不同的词语,“基本上”意思是绝大部分但绝不完全,那如此理解这句话就是自相矛盾的,说话者自己也难以自圆其说。

(四)坚持话题的中心

你的讲话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思想,这个思想就是贯穿整个说话的中心。在讲话中,你不能另外选择一个中心,也不能随便地变换中心,否则说话中就存在多个中心,听众自然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也不懂得你所表达的思想。随便变换话题的中心,很容易给听众造成错觉,也很容易让听众分散注意力。

三、当众讲话,怎样做到重点突出、言之有序

在当众说话的场所,我们必须站在听众的角度,按照听众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让你的说话内容展现一个清晰的目标以及重点。

即便有时你需要含蓄隐晦地表达,说话也必须有条理,绝不能含糊不清、指代不明,否则会让听众难以理解。

言之有序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重要关系,思维是否清晰将决定说话是否有主次。例如,当我们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这件事情的重心,有顺序地叙述,语言要清晰、明白。千万不能东一句、西一句,让人听了不知所云。

明朝初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言奏事,“陈时务累万言”。皇帝朱元璋听着这篇万字长文,到了6000多字时居然还没有切入正题,龙颜大怒,命人将茹太素拉上殿来,痛打了一顿板子。打完板子之后,皇帝夜里又命人继续念这篇奏章,直到16000多字时,才知道这篇奏章到底要上奏什么事情,而且这上奏的5件事中,茹太素的意见有4条可行。于是朱元璋把这些可行的意见交代下去,并对茹太素及其他臣子说,“许陈实事,不许繁文”,此奏章中只有500多字是言之有物,以后写公文都应该吸取这个教训,并由此发布新的要求,“革新文风”,违者要治罪。

有人做过统计,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著名演说仅仅1260字;美国第26位总统罗斯福的总统就职演说仅有985字;总统就职演说最短的是1793年华盛顿的演说,仅135字;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只有10个句子,只有600多字。

当众说话一定要目的明确,这样,你才会为了达到预想的目的调整自己的说话内容。如果首先没弄清楚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一味地在东扯西扯,就会让你的表达不明确、不清晰,而听众也就听不出所以然了。

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讲话有条理、言之有序呢?

(一)讲话的重心要突出明确

当众说话时,首先要明确自己说话的目的。坚持话由旨遣的原则,明确目的是说话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只有明确了目的,才知道应准备什么话题和资料,采取哪种语体风格,运用哪些技巧,从而能够有的放矢,临场应变。如果目的不明确,不顾场合地信口开河、东拉西扯,听众就会感到不知所云、无所适从。

(二)当众讲话要注重语境

当众说话时,要紧密切合语境。你要根据说话的客观语境,包括时间、地点、目的以及说话的内容等来说话,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人不管语境,而是自顾自说,结果他在台上说了大半天,台下的听众却不知道他所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三)想想再说,自然言之有序

许多讲话者并不是不会说,而是不会想。想不明白,自然就说不清楚。当众说话时,如果你需要说一件事或介绍一个人,那么就要认真地想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过程,或者想想人物的外貌、特征,等等。如此有了条理化的思维,才会让自己言之有序。 N00DDtVCukvfNH2Mpnlf6Lgyyif5+cn19zi0HbW0d/O4Z+46ERnsTKO6a+7P/38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