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兵器巡礼
说书人常常提到“十八般兵器”,这是中国民间对古代兵器的泛称,古代兵器以冷兵器为主。
冷兵器是相对火药等热能兵器而言,以人的体能为能源,用青铜和钢铁制品制作的近战格斗兵器。它以兵器的尖、刃、重量来杀伤敌人。可分为格斗兵器、抛射兵器和防护装具等3类。格斗兵器又可分为长兵器和短兵器。按照作战用途可分为步战兵器、骑战兵器、车战兵器和攻守城兵器等。冷兵器的发展可分为青铜兵器、铁兵器以及冷兵器火药兵器并用3个时代。
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青铜兵器时代,到战国时期为止,先后延续约2000年。当时主要使用戈、矛等长兵器和青铜剑等短兵器作战。远射兵器已有合成弓和抛石机等。公元前2000年末,小亚细亚和古希腊已有铁制兵器,首先进入青铜和铁器交替时代。锋利的铁兵器使战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进入铁兵器时代较晚,约在秦汉时期才广泛使用。但是,中国的铁兵器从一开始就以质量与数量领先于世界。
铁兵器时代是步兵和骑兵的时代。铁制的矛、剑继续使用。刀开始成为步兵和骑兵的新武器,弩和攻守城器械也发展起来。10世纪,中国发明火药后,进入了冷兵器和火药并存时期。中国的冷兵器种类增多,尤其步战冷兵器,先后出现有:戈、矛、剑、戟、殳、钺、刀、斧、弓、箭、弩、狼牙棒和攻守城器械等。火器出现后,有些手持冷兵器逐渐被轻便的火枪代替,但刀却长时间用于战场。中世纪的欧洲,盔甲和长剑是骑士的象征。欧洲步兵主要使用战斧和钉头锤。14世纪末管形火器敲响了欧洲冷兵器时代的丧钟,中国冷兵器一直沿到用19世纪中后期。
历史上,矛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它是靠锋尖直刺和扎挑的长柄兵器。今天刺刀还有矛的痕迹。宋代以后矛头部分缩小而改称为“枪”。欧洲的马其顿长矛长达6~7米,是马其顿方阵中所使用的主要武器,古罗马士兵则使用标枪。
剑是用于刺劈的直身尖锋两刃冷兵器。剑一直是军队中的高级兵器,只有少数人才能使用。战国时吴、越两国铸剑最佳。东汉以后,剑不再用于实战而是为了显示佩剑者的身分,佩剑以轻薄为特征。欧洲则一直重视剑的作用。罗马短剑用以劈砍,威力较大。中世纪骑士使用宽身铁剑。若交出剑便意味着耻辱。为了训练剑术,还发明了长剑和利剑。这是现代击剑运动的前身。
刀是用于劈砍的单面侧刃格斗冷兵器。东汉时期广泛使用。由于使用百炼钢和灌钢技术,刀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作战兵器。它的种类繁多,一直沿袭至清朝。欧洲直到16世纪土耳其人侵入时,才开始在骑兵中使用刀。日本武士钢刀由于制作精良,工艺考究,被称为刀中精品。
狼牙棒是依靠其重量进行打击的冷兵器。同类的还有鞭、锏、锤等。唐代部队中有12%的士兵使用这类冷兵器。狼牙棒亦是欧洲步兵的基本武器,狼牙棒在欧洲后来演变为权杖,作为皇帝、元帅的权力象征。
弓来源于古代弹射兵器。百米内威力很大。为了对付身披重甲的骑士,英国出现了长1.5米的长弓,这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弓箭。弩是装有张弦机构的远射冷兵器,它可以延时发射,弩具有射程元、命中精度高、杀伤强等特点。秦汉时期的弩还可以连射。匈奴骑兵多依靠箭进行作战。
攻守城器械主要包括攻城槌、擂石、云梯、铁蒺藜、抛石机等。
铜墙铁壁的甲胄护身
古代士兵用于护身的装具主要有甲、胄、盾三种。在世界军事史上,它们的“命运”却不相同。
甲又称“铠甲”,是指古代将士披挂在身上的防护装具。原始社会以藤木、皮革等原料制造简陋的护体装具。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由于锐利青铜兵器的出现,促使人们改进护身装具性能,制造出性能日趋优越的皮甲。在中国商代时,已将原始的整片皮甲,改制成由皮甲片编联成的部分可活动的皮甲。在使用皮甲的同时,也开始在皮甲上嵌装青铜铸件。到西周时已出现由青铜甲片编联成的护甲。
公元前2000年后在西亚两河流域北部兴起来的亚述帝国的士兵,已经装备表面缀有铁甲片的皮甲,我国到战国后期钢铁兵器用于实战,同时开始用铁制造铠甲。河北满城出土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的一件铠甲,是能保护肩臂和腰胯的“鱼鳞甲”,由2859片甲片编成,总重16.85千克,做工精湛。
自西汉以后,铠甲的精坚程度日益提高,类型日益增多,功能也日趋完备。多数士兵都装备有护甲,不仅人有护甲,马也有护甲。至火器的出现,随着冷兵器的衰落,古代铠甲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曾使用较轻较软的绵甲,沾湿后可抵御初级火器的攻击。到20世纪初,清军用近代枪炮装备“新军”,古代铠甲的使用才最终停止。西方的铠甲骑士16世纪末就已退出战争舞台,但简化的护甲仍沿用较长时间,直到19世纪初拿破仑的法国骑兵还佩带胸甲。
护甲曾在世界军队的武器库中消失100多年。但是随着现代材料技术的进步,1965年美国杜邦公司研制出了一种名为凯夫拉的合成材料,其后美国陆军向地面部队提供用凯夫拉制成的防弹衣,这种防弹衣抗弹能力优于钢甲,而且重量轻,穿着较舒适。人体护甲又开始以新的形式返回战场。
胄即为头盔。在我国古代,胄又称兜鍪、盔等。甲胄是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统称。
在人类懂得冶炼金属之前,胄多以藤、皮革等材料制成。掌握冶金技术以后,虽然还继续使用皮胄,但主要改用金属制作,以提高防护功效。先是用青铜,后用铁和钢。西亚两河流域曾出土公元前3000年头戴钢盔的战士骸骨,到公元前1200~800年的古希腊“荷马时代”,将士已大量装备青铜盔。
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胄,其制作时间不早于公元前14世纪。在河南安阳一座商代晚期的王陵墓道中,曾出土140多顶青铜胄。这些胄的胄体后部及左右向下伸展,用以保护耳朵和颈部,胄面上铸有虎纹、牛纹等图案,胄顶有装毛饰的铜管。河北出土的最早铁质护头装具,为战国晚期制品,用89片铁甲片编缀而成,由于外形似鍪(即锅),称为兜鍪。从秦汉开始,军中普遍装备铁兜鍪。宋代以后,兜鍪又多称为“盔”。直至清末,铁盔仍是军队装备的护头装具。
欧洲中世纪时,军队的核心是人马都披重甲的骑士,所使用的头盔也很坚固笨重。这种头盔将整个头部套在里面,下沿与身穿的铠甲结合在一起,前有护脸的面罩。作战时将面罩拉下,骑士的头完全被头盔护住,只能从面罩的孔洞观察和呼吸。到16世纪,由于火器的发展,笨重的铠甲骑士逐渐退出战争,骑兵仍戴金属头盔,17世纪中期以后,头盔渐渐被淘汰。
到本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了防止弹片损伤士兵的头部,军队开始装备钢盔。据说钢盔还是因为受到一个伤兵的经验的启发才得以装备军队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弥漫欧洲。机枪和火炮的发展使战斗愈加残酷,大批的伤兵被送到后方。一位法国将军去后方医院看望伤员,一个伤兵向他讲述了他受伤的经过:德军炮击时他正在厨房值班,炮弹劈头盖脸地打来,弹片横飞。他急中生智,把铁锅举起来扣在头上,结果保住了头部,很多同伴被炸死了,他只受了轻伤。这位将军由此想到:战场上如果给每个战士都戴上一顶铁帽子,不就可以减少伤亡了吗?于是他立即指定一个小组进行研究,制成了第一代头盔,并在当年装备了部队。此后各国参战部队也都相继装备了钢盔。
在凯夫拉研制出来之后,70年代美国陆军开始向地面部队提供用凯夫拉制成的头盔,这种头盔抗弹能力优于钢盔,而且重量轻,佩带较舒适。1985年美国研制出新的合成材料斯派克特拉,头盔抗弹性能进一步提高。目前合成材料头盔正逐步取代钢盔。正在研制之中的21世纪单兵装备,传统盔体的前部又增加有防弹片和防激光的面罩,并可与防毒面具等连接,又把士兵的头完全“包”在其中,提供更为全面的防护。与此同时,头盔上还安装显示器和微型通讯装置等先进设备,士兵可以通过透明面罩观察战场,可以通过耳机和显示器得到各种信息,头盔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盾是古代士兵的战斗装备。我国先秦时将小盾称为“干”,大盾称为“橹”,盾则是其通称。宋朝以后多把盾称为“牌”或“旁牌”。我国古代的盾种类很多,形体各异。有长方形、梯形、圆形、燕尾形盾,有大型立盾,轻便的藤牌,甚至还有带喷火装置、可遮蔽多人的“无敌神牌”。在我国河南安阳发现的商代残盾呈梯形,盾面微凸,盾高不到1米,宽约60~80厘米,盾内以木框为骨架,蒙有多层织物和皮革,外表涂漆并绘有图案。现已发现的西周、东周至南北朝各个时期的盾,多以木、革材料为主制作。到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藤牌。由于藤牌既能抵御矢石,又较轻便,因而得到推广,一直沿用到清末。
欧洲从古希腊时期,就使用圆形的青铜盾。古罗马的盾虽为木盾,但也包以皮革和薄金属板。这是因为希腊、罗马盾主要用于防御敌方投掷过来的穿透力较强的标枪,而东亚盾主要用于防箭。在中国古代,执刀的步骑兵有的一手执盾,一手持刀,但执长兵器身着甲胄的骑兵,一般不再执盾。欧洲则不然。中世纪拜占廷的重装骑兵,身着甲胄,还将盾缚在左臂上。只是随着甲胄的日益坚密,14世纪后欧洲的重装骑兵才不在马上带盾。
在近、现代,盾已不在军队的装备序列之中,但仍为各国警察所使用,其构造和功能已有很大的改进。
老树新花的刺刀和匕首
长矛、刀剑是古代使用的冷兵器。现代士兵作战,特别是近战时,往往也要用刺刀进行白刃格斗。因为在近战时敌我双方的士兵都混战在一起,枪就不能使用了,开枪容易误伤自己人。
刺刀是从古代的长矛发展起来的,大约在一千多年前出现了火枪,早期的枪都是前装枪,射完一发子弹后再往枪里面装火药和子弹,时间比较长,这时,如果敌人突然冲上来了,那怎么办?只好在火枪手的旁边配备一个长矛手做掩护,一旦来不及上子弹,敌人冲上来了,长矛手就和敌人搏斗一番,枪手还要配备保镖,你看,有多麻烦。后来干脆把长矛绑在枪上,枪手能够装药发射子弹时就开枪,如果来不及,就把枪当做长矛使用,这样可以把保镖取消了。后来发明了一种早期刺刀,大约有30~60厘米长,有一个木头把,木头把插在枪管里,这种刺刀等于枪管里面加上一个矛。这种做法有一个缺点,因为枪管里插上一把刺刀,枪就不能发射子弹了。另外,刀如果插得太紧,很难拔出来,如果插太松,经常会掉落,甚至和敌人搏斗时会留在敌人身上。所以,这种办法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不再用了。1688年法国有一位工程师研制了一种能够套在枪管外面的套筒式刺刀,这种刺刀比较方便,射击时不受影响,从此,刺刀取代了过去的长矛。
刺刀最早是在法国巴荣纳城制造的,所以,后来欧美许多国家干脆把刺刀叫做“巴荣纳”。用这个城市的名称来称呼它,中国人把它翻译成刺刀。刺刀也是各式各样的,有的是锥形的,有的是棱形,有的是刀形等等。后来又发明了分离式刺刀,用时把它装上,不用的时候可以取下放在刀鞘里。还有折叠式的,用的时候把它翻上去,刀刃朝前,不用的时候把它翻下来,这样枪的长度就减小了,便于携带。
后来刺刀又向多用途方向发展。在作战时会遇到很多情况,多用刺刀就派上用场。比如,刺刀有一边是锯齿,可以当钢锯使用。还有一种分离式的刺刀,把刺刀和刀鞘组合起来可以当剪刀使用,剪铁丝网或电线。另外用刺刀还可以开罐头等等,用途很多,当然刺刀主要用于格斗和自卫。
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步枪自动化程度提高,战场上各种火力的密度不断加强,白刃格斗的作战形式少了,因此刺刀在战斗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下降,但是刺刀作为面对面的格斗兵器还是一种很必要的装备。现代刺刀的刀身比较短,并且强调它的多用性。
和刺刀有关系的是军用匕首,实际上匕首也可以说是刺刀的一种,只不过它是以自卫为主要目的,匕首最早是装备给机枪手和炮兵的,因为机枪手和炮兵的兵器射击的距离比较远,在近战时机枪和炮就使不上劲,因此,机枪手和炮兵就必须要配备一把匕首,在近战时可以自卫。第二次大战时期,侦察兵配备轻型枪支和其他一些器材以外,必须配备一把匕首,匕首也是一种多用途的工具。目前特种部队、海军陆战队和武警也要配备匕首。现代的匕首对钢的质量要求非常高,韧性也要好。最好的匕首把刀尖向下,在1.5米高度垂直落在水泥地面上,刀刃都不能卷。匕首可以轻而易举地切割1毫米厚的钢板,或直径6毫米的钢丝绳。另外,刀柄有绝缘性,与绝缘刀鞘结合可以剪断高压电线。更奇妙的是现代又出现了一种匕首枪,匕首的刀把里面可以装上子弹发射,既是匕首又是手枪。中国部队现在装备了一种“九一”式匕首枪,匕首把里面可以装4颗子弹。匕首枪也可以说是冷兵器和热兵器结合的产物,对于特种部队和侦察兵来说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兵器。
军队有时还要配备一种野外求生刀,也叫救生刀。它比一般匕首功能更多,当战士在野外,遇到特殊情况,一切供应断绝时,要求利用大自然提供的条件坚持生活下去,并且完成作战任务。此时求生刀就是得力的工具。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生产求生刀,西班牙生产的“森林之王”求生刀钢的质量很好,刀背可以当锯子使用,刀鞘除了装刀以外,还可以装救生用品,有发信号的反光镜、指北针、小手术刀、橡皮膏、铅笔、别针、缝补用具、打火石、磨石、开罐头刀、开瓶器、螺丝刀和止血带等,有近30种功能。美国生产多种型号的求生刀,供不同军种需要。瑞士生产军刀已有110年的历史,主要用于野战宿营及兵器的保养和维护修。全能型瑞士军刀是具有30多种实用功能的“万能工具箱”,重量还不到200克。它包括以下工具:大刀、小刀、拔木塞钻、开罐头器、开瓶器、改锥、电线剥皮槽、钻孔锥、钥匙圈、镊子、牙签、剪刀、多用途钩、木锯、去鳞刀、卸钩器、比例尺、指甲挫、钢挫、钢锯、指甲除垢器、微型改锥、木凿子、钳子、钢丝剪、十字改锥、放大镜、圆珠笔、大头针、眼镜改锥。这种军刀不仅部队使用,旅行者、探险家、登山者、野外考察工作者也都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