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武林群英

功夫皇帝

近年来好几部以康乾盛世为背景的电视剧,都描述了康熙、雍正、乾隆的武功。说起来,皇帝有没有武功,或者武功是否高强,秦始皇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能够安邦治国的谋略,是有没有以德服人而南面天下的建树。但是,中国皇帝的武功有时候又与治国有一定的联系,历史上武力雄强的帝王,其君位比较巩固;而文弱柔靡之帝王,不是被臣子篡位,就是被其他地区的强势所击败。中国朝代的更替,大体都是经过战争的洗礼,所以中国历史上有“马上得天下”之说。中国的帝王,其开国之君一般都有武功,并且都以文治武功为治国之目标。但自先皇以降,一代弱如一代,到末国之君,大概就没有几个会武功的了。

刚猛沉雄秦始皇

秦始皇是历史上褒贬不一的皇帝,褒他者认为他扫平了六国的割据,统一了中国,车同轨,书同文。贬他者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一位专制的魔王。历史的功过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我们现在关心的问题是,秦始皇是否有武功,并且他的武功达到什么程度。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能够引以为据的真实材料不多,我们可以从《史记》的刺客列传中看出一些眉目。燕国的侠士荆轲在向秦王献上樊于期的头和燕国的地图后,突然拔出匕首刺向秦王,这段历史的镜头司马迁是这样描写的: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髃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鹘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摘秦王,不中,中铜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燕太子丹既委重任于荆轲,想必荆轲必有不寻常的勇气和武艺。以荆轲之勇,又乘秦王不备,一手拽住秦王的袖子,一手用匕首刺向秦王,秦王仍然能够“自引而起”,可见其力量不小,连袖子也拽断了;并且当秦王环柱逃走时,荆轲也追不上秦王,也可见其身手之灵活,绝不是后唐那种文弱皂帝;而当秦王清醒过来,拔剑刺向荆轲时,一剑即断荆轲之左腿。这说明,不是秦王的剑术高明,就是荆轲的武功太差了,而以荆轲之侠名似不至于武功太差,如初入秦宫,一见秦王之威仪,“秦舞阳色变振恐,髃臣怪之”,荆轲反过来笑着为秦舞阳掩饰,足见其定力之高,如此也可见荆轲不是徒有虚名。

秦国的历史,自商鞅变法后,一直尚耕战,以武力刑法为治国之本。秦始皇秉承这样的血统,自然是以武艺为立身之本,并且学的一定是刚猛沉雄的武艺,没有什么花架子的。

天生神勇楚霸王

楚霸王项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勇,武功自然是十分了得。奇怪的是,根据《史记·项羽本记》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不过,项羽却有着天生的神力,《史记》上说:“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力能扛鼎,《集解》韦昭曰:“扛,举也。”能够把一个鼎举起来,这样的神力,恐怕历史上没有几个武夫能够做到。武谚中说,一力降十会。所以说,项羽的武功,主要是神勇二字。凭他天生的神勇,举世没有对手。

《史记》记述项羽的神勇,无论是短兵(剑术)还是长靠(马战),都是一人战数十百人,这在近现代都是不可思议的,就是金庸笔下的一些武侠人物也没有写得如此神勇。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

陈胜吴广起义后,会稽守(官名)要项羽的叔叔项梁找楚国君的后人桓楚,项梁假说项羽知道桓楚的下落,召项羽见太守。项羽在项梁的暗示下,拔剑斩了太守的头。项梁持太守头,佩其印绶。太守的门人大惊,乱成一团,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服,没有人敢应战。项羽一人就击杀数十百人,这样的勇力举世也找不出第二人。

项羽与刘邦争雄兵败后,面对“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随他作战的骑兵)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今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项羽于千军中取大将首级,如果没有惊人的马战武艺是不可能的,这样的威风妤像只有在《三国演义》中描写赵子龙在长坂坡救主有些类同,不过赵子龙还是因曹操惜才要活捉他才得以全身而退,否则早就在乱军中碎尸万段了。

凭项羽之天生神勇,历史上有人称他为天下武功第一人,后代的多少武林大侠,无论武功高低,与项羽比起来,都似幼儿园的水平一般。如此成就大概只能是天所赋与,难怪后世再无人有如此神勇。

剑术奇妙魏文帝

曹丕为曹操的长子,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是为魏文帝。历史上的曹丕才华横溢,魏书上说他“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曹丕的诗写得很好,而且对文艺理论有相当的修养,他作的《典论》也是文艺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

项羽像更为难得的是,曹丕善骑射,好击剑。曹丕在他作的《典论》中说,“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曹丕自小在军旅中长大,十分爱好弓马狩猎。东汉建安十年(205年),他得到外邦所献良弓名马,于是与族兄子丹猎于邺西,一天之中射杀九头鹿,三十只兔子。曹丕剑术高超。他多次拜师学艺,见识很广,他曾经谈到,四方的剑法风格不一样,但还是京师(洛阳)的水平最高。

曹丕还在《典论》中谈到他的师承:“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之精熟。”曹丕的剑术学于河南史阿言,其师爷却是东汉桓帝和灵帝时代的虎贲王越。

剑有“兵中之仙”的关誉曹丕的剑术十分高明,《典论》中还记载了他与奋威将军邓展的一次比试。有一次,曹丕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他听说邓展手臂很长,能够通晓五种兵器,并且能够空手入白刃,因此就与邓展谈起了剑法。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但邓展认为,曹丕的剑法学的路子不对,曹丕不以为然。邓展乘着酒意,要求与曹丕比试比试。于是,两人以甘蔗为剑,下殿数次交手,结果曹丕三次刺中邓展的手臂,左右都大笑起来。邓展不服气,要求再试一次。曹丕心知邓展想突袭取胜,于是假意退却,引邓展向前,曹丕却突然截步,举剑刺向邓展,邓展猝不及防,被曹丕刺中面部。这一段描写十分精彩,大概是古籍当中对剑术描绘得最精彩具体的,也由此可见曹丕的剑术高明。

弓马一流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据《新唐书》记载:唐太宗四岁的时候,有一位擅长相法的书生拜见唐高祖李渊说:“我看见您的面相,一定是贵人,而且必定有贵子。”当见到唐太宗时,他说:“贵子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必能济世安民。”唐太宗登基后,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并虚心纳谏,从而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十分高。

唐太宗十几岁随父李渊起兵,戎马数十年,历经了无数次战阵。他精通骑射,他的弓箭比一般人的要大一倍,而且箭法极好。有一次,突厥人在战场上得到了他的一支箭,纷纷称奇,对他佩服不已。他还写了一首诗《咏弓》:“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带书掠,啼猿映枝转。”诗中描写了射猎的英姿,间接的反映出他的高超的箭术。

隋大业十一年,李渊征伐甄翟儿率领的“历山飞”农民军,在西河郡雀鼠谷(今山西临汾境内)双方发生了遭遇战。这时,李渊所部只有五六千人,被甄翟儿四倍之众包围。随后赶来的李世民临危不惧,只身冲入敌阵,引弓射杀,敌兵纷纷倒下,一时敌阵大乱,李世民乘机将李渊等部骑带出重围,此时,正好步兵也赶到,李世民父子遂大破甄翟儿。

弓马骑射仍是少数民族地区常见的体育竞技形式史书当中直接描写唐太宗武功的文字不多,但从一次预谋的事故中可以看;出他的马战功夫十分了得。李世民因为战功赫赫,势力强大,因此与其兄太子李建成势成水火。为了保住太子位,李建成多次加害李世民。有一次,三兄弟跟随李渊在城南打猎,李建成故意把一匹貌似肥壮却喜尥蹶子的马给李世民骑,结果,此马在高速骑射中连尥三次,李世民每次都凭着自己高明的骑术和灵活的身手跳离马背,免于遇难。

唐太宗一辈子喜欢骑射,曾因贪于射猎受到大臣孙伏伽劝谏。对于名马他更是偏爱。他有首《咏饮马》写得很有感情:“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饶蹄萦。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描写了战马奔驰的神采。因为对骏马的偏爱至深,在临死前唐太宗还要求在昭陵里刻上陪他征战六匹骏马,这就是有名的“昭陵六骏”。

智勇双全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于一个世属军人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都在李唐王朝做过官。父亲赵弘殷曾在后唐禁军任飞捷指挥使(骑兵中级指挥官)。唐太宗赵匡胤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无心科举功名,却苦练骑术和射箭。据《宋史》记载,赵匡胤武艺高强,骑马射箭均是第一流能手,未做皇帝前曾以大将的身份亲自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屡建战功,并且以军功升为殿前都指挥使和节度使,成为禁军的最高指挥官。

明清小说中的战争激烈场面《后周书》中记载赵匡胤武功有两处较为精彩,一次是后周广顺四年,北汉王刘崇联合契丹对后周发动了进攻,周世宗率军亲征,赵匡胤与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各领一队牙兵随行。两军在高平(今山西晋忝东北)遭遇,大战在即,后周骑兵将领樊爱能、步军统领何徽畏惧北汉军声势,不战自溃。在这危急时刻,赵匡胤临危不惧,他要张永德占领右翼制高点,用弓箭射敌军,然后,他亲自率领骑兵,身先士卒,从左翼冲入敌阵。北汉军队根本没有料到几乎溃败的后周军队能够突然反击,全军大溃。在这次战役中,赵匡胤智勇双全、转危为安的指挥才能为周世宗所赞许。

还有一次是在显德三年,周世宗亲征南唐,赵匡胤受命攻取滁州。滁州是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西北的重要门户,有重兵把守。赵匡胤初战失利后,打听到了通往滁州的小路,他率兵绕过清流关,突然出现在滁州城下。滁州守将皇甫晖大惊失色,他想趁赵匡胤立脚未稳突然袭击。没想到,刚一打开城门,放下吊桥,赵匡胤只身飞骑突入敌阵,左冲右突。皇甫晖一愣神,已被赵匡胤一剑砍伤,一拥而上的周军活捉了受伤的皇甫晖,一举攻克滁州。被俘后的皇甫晖极为赞叹赵匡胤的神勇,他对周世宗说:“我被俘并非不尽力,只是赵将军神勇过人,我与契丹屡次交战,也未见到过这样的将军。”

古籍中描写古人的武功以骑战为多,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武术的功用就是作战,不像现在以健身和欣赏功能为主。实际上,马上的骑战要比后世的侠客拳脚相加的武功要难得多,武艺和勇力要高超得多。由此可见,当时历经无数战阵的赵匡胤,一定是武功一流的高手。

热心武术雍正帝

清代的皇帝从小都有骑马射箭的习惯,因此历代皇帝不同程度都会一些武功。其中雍正皇帝传奇色彩最浓。许多野史中说雍正皇帝“少年无赖,好饮酒击剑,所交多剑客力士,结兄弟十三人。”其中老大为一僧人,武艺高强,骁勇绝伦,“练剑为丸,藏于脑海中,用时自口中吐出,天矫如长虹,杀人于百里之外,号称万人敌”。老二“练剑如芥,藏于指甲缝,用时掷于空中,当者披靡。”并且还有“血滴子”一说。

雍正皇帝的武功实际如何呢?应该说上述说法都是无稽之谈,雍正帝的刀箭骑射,史书上从未涉及过,连行围狩猎等尚武活动中也无记载。有一个证例说明雍正皇帝的武功只是平平而已。《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帝把他的武艺与乃父康熙作过比较,说“皇考神武天授,挽强贯札之能超越千古,众蒙古见,无不惊服,而朕之技射又不及皇考矣。”可见他并不认为自己武术高明。他之所以同剑客、武艺联系起来,大约是因为他在皇子时就喜欢与江湖人士接近的关系,还有则是为虚构他的继位和死亡同侠客有关的需要。

射术雍正皇帝武功一般并不等于他不喜欢武艺,实际上他非常重视武艺。比如他非常重视皇四子弘历即后来继承皇位的乾隆皇帝的习武训练,命弘历自幼与皇十六弟允禄学火器,与皇二十一弟允禧学弓箭。

而且雍正帝非常重视道家内功的学习。他曾作《烧丹》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光芒冲斗耀,灵异卫龙蟠。自觉仙胎熟,天符降紫鸾。”其中“功兼内外丹”一句就表明他对道家的内丹术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曾练过内丹术,而从武术的角度来看,各种武术内功的核心就是道家的内丹术。

雍正皇帝热爱武术还有一个证例。据赵堡太极拳的第十代拳师郑瑞先生介绍:“赵堡太极拳于清初得于大内垂慕。康熙三十九年(1700),有胤祯者亲临赵堡微服访问太极拳技艺,适逢赵堡镇正在建设关帝庙,访者即赠写匾额一块,上书‘乾坤正气’四个苍劲大字,落款‘胤祯题’。后雍正皇帝即位,赵堡人方知胤祯者即雍正皇帝。雍正之爱武乃世人皆知,当时亲临赵堡,必慕高人而来访。其访问拳艺情况虽无记载,但所题匾额一直悬于庙中。惜后人未予珍惜而被毁,实可惜哉。”

董海川

董海川是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人,生于清嘉庆二年(1797),卒于光绪八年(1882),享年85岁。董海川曾杀人为躲避官司浪迹江湖,曾到过峨眉山,相传他的八卦掌绝技为道士碧云、静云所传;也有说是游方道士避灯侠道人所传;一说为安徽青阳县九华山毕霞澄道人(又云红莲长老、云盘道人)所传。无论实际情况如何,有一点是确定的:董海川的拳技承自道门绝技转掌,他所创八卦掌是在道教武术和道教义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董海川与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禄禅比较武功,曾经是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据说两人连续斗了三天,但两人都是内家功夫,其听劲懂劲的功夫都是一流的,因此,两人斗了三天,只是走圈互相听劲。按照气功的说法,两人身体虽然没有接触,但两人的气场已经接触了。为什么身体没有接触呢?因为他们在听劲时都没有找到对方的缺陷处,也就无法进攻对方。还有一种说法,两人斗至正酣时,杨禄弹突然跳出圈外,一揖之后转身扬长而去。后来,别人问他什么原因,杨禄禅说,他董海川若为阴,我能够对付,若为阳,我也能够对付,但他不阴不阳,我对付不了。有人说这是杨讥讽董是被阉割的宦官,实际上,杨是指董的功夫已达到化境,无阴无阳,得心应手,随心所欲,毫无破绽可寻。太极拳理论中的“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就是说的这种境界。

但是董公是不是“八卦掌(拳)”的始祖或首传人?“八卦拳(掌)”究竟何时何人所创?在今天这个课题仍未真正解决。

1930年出版的徐哲东先生著的《国技论略》中在谈及“八卦掌”的历史源流时说:“此门拳术,不知创自何时何人。闻有海川者于江、皖间遇一异人传授此技。”1936年出版的《国术源流考》中说:“八卦拳亦名八卦掌”,“此拳始自何时何人,无可考”。此期间,金警钟编纂的《国术名人录》中说:“董海川学艺于安徽九华山中。”1937年出版的任致诚先生著《阴阳八盘掌法》一书中前清文生杨同源的《杨序》里说:文安任致诚先生其师为李振清先师(指霸州苇家营人“燕子李”),振清先师与董汉清先师(即董海川),同为董梦麟先师之高足”。任在《自序》中说,“李辞师北旋,董谕之云:‘前数年,有文安县朱家坞董老公者,与余联为宗族,曾学得此艺,汝到家后,对余所授之拳如有不明之点,可就彼请益,余名彼为董汉清。’”

九华山,在安徽省长江南岸青阳县境,是通往墨城的徽城和磁都景德镇的要道,该山是我国佛寺最多的一山(据说有佛寺三百余座)。“遇一异入”显然是遁词,遇僧道则是可能的,但如说遇僧道,须讲其名,说遇异人则可不言其名。遇异人遇僧道,都是“学得此艺”不是创出此艺,此论可成。因此,就是没有认为董海川是八卦掌的始祖。

三说董海川本有恩师,《阴阳八盘掌法》说是“江南的董梦麟”。此说与《国技论略》说“于江、皖间”,与《国术名人录》说“于安徽九华山中”所指董海川学艺的地点皆同;《阴阳八盘掌法》中董海川是“学得此艺”的说法,又与《国技论略》《国术名人录》中的“异人传授”“学艺”是相同的。

刘百川

刘百川,安徽六安县十里沟人,生于1870年,自幼习武,个性刚勇,得少林高僧杨澄云秘传,武艺精进,中过武举,中年走镖关外。曾游香港,以子母鸳鸯连环腿击败英国大力士。孙中山先生当年在场,亲书“尚武精神”横匾一额,嘉惠他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壮举。

刘百川有“江南第一脚”之称刘百川体格剽悍,魁梧健壮。他的武术源流,属于北派少林罗汉门,杨澄云传刘百川小罗汉和罗汉神打,即内八腿、外八腿、内八锤、外八锤、明八打、暗八打。刘百川得其精髓,身手非凡,尤其擅长腿法,出脚时快如飓风,猛如闪电,能轻易折断碗口粗的树干,与人交手,往往在须臾间踢倒对方。故有“江南第一脚”之称。

罗汉功刘百川是武术大师万籁声的老师。1928年,万籁声率河北武术代表队抵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国考,成绩优良。当时在上海的刘百川赶到北京,与褚民谊、郑佐平等人商量,要到鼓楼饭店与万籁声比武,见个高低。万籁声入门老师、自然门名家杜心武怕万籁声有失误,就亲自与刘百川交手,他们两人在比武后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万籁声正是在这可喜的情况下,遵照杜心武的旨意拜刘百川为师的。

刘百川除了给万籁声传授罗汉门拳法外,还传授了少林童子功与伤科疗法。万籁声说,当年刘百川跟随杨澄云老和尚练对打,常常遍体鳞伤。杨澄云希望他学到的是真本领而不是花拳绣腿,所以在对打时并不手下留情。有一次,刘百川拼出全力向杨澄云进击,老和尚到退到墙根,突然推出两掌,刘百川顿时跌出数丈之外,脑门撞上了井辘轳,昏迷不醒。老和尚连夜跨山涧,攀悬崖,采摘一种“泉果”的草药,为刘百川治好了伤。从那时起,杨澄云开始传授伤科治疗技术。刘百川晚年即以此技养生度日。

刘百川不但武功超卓,而且重义气,讲武德,为世人所推重。老和尚正是察看到刘百川正直任侠,才把一身武艺传授给他。还赠他一条钢鞭,一把单刀,嘱咐他遵守少林戒律,做个正派的人。刘百川始终没有违反师训。1929年,万籁声参加上海举办的全国第二次武术擂台赛,已进入了前五名。他心怀夺魁的雄心,准备拼搏。刘百川察言观色,即与杜心武、李景林等武林长者一起,极力劝万不必因争名次而伤了武林的和气,终于避免了一场恶战,给万籁声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30年代,万籁声任湖南国术训练所所长,刘百川为顾问,刘逝世于1964年,享年94四岁。

霍元甲

霍元甲,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属沧州地区),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

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显一时的秘宗拳师。他担心元甲习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拒不授艺于他。但元甲志存高远,他日日留心,处处参察,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后为父知,受责。元甲保证绝不与人比武,不辱霍家门面,方准与父兄一起习武。元甲天资聪颖,毅力惊人,功夫在兄弟之中出类超群。父见此,一改旧念,悉心传艺于他。后元甲以武会友,融合各家之长,将祖传“秘宗拳”发展为“迷宗艺”,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1890年的秋天,霍家来了一个武林好汉,说是久仰霍家“迷宗艺”的大名,其实是来比武。霍元甲三弟元卿与之较量,哪知三个回合便败下阵来。霍恩第正要亲自上场,霍元甲旋风般地一跃而出。老人家一看是他,气得不得了,但阻挡已经来不及了,两人已经动起手来。只见霍元甲进攻如闪电,站马步稳如基石。只几个回合,霍元甲趁对手收腿未稳之际,俯身一腿扫去,对手一下子跌倒尘埃中。霍元甲一步向前抓起对手扔出丈余远,把对手的腿摔折了。

这出人意料的一幕,使大家又惊又喜。霍元甲“武艺高强”的名声也传扬开去。

1903年,武清李侍卫邀霍元甲比武。第一项是在空簸箩的边上走三圈。霍元甲此功不深,只走了两圈半便把簸箩踢翻了,引起了李侍卫和门徒的嘲笑。第二项是每人各击对方三掌。对李侍卫的第一掌出击霍元甲跟没事一样,只是脚下的青砖裂开了。第二掌下去,霍元甲纹丝不动,脚下的青砖成了小块。李侍卫不禁倒吸一口冷气。他拼出全身力气击第三掌,只见霍元甲的脚陷进青砖地里三寸多深,而身体稳如泰山。霍元甲拔出双脚,微微一笑说:“老师傅请了!”李侍卫哪知他“铁砂掌”的厉害?只一掌,他就已经受不住了,晃了晃,一头栽倒在地。李侍卫笑脸相赔,承认失败,并邀霍元甲住下,以后再比。谁想他居心叵测,竟把霍元甲锁在小阁楼里。霍元甲在天黑以后使出神力把铁窗整个推了出去,墙壁也塌了一块,方才脱身。

精武体育会,1916年会址日本柔道会得知霍元甲挫败英、俄大力士,很不服气,便精选了十几名高手,来找霍元甲一试高低。霍元甲先让他的徒弟刘振声上场,刘依照师傅的嘱咐,开始纹丝不动。日本武士见状猛扑过去,抓住刘的衣服想把他摔倒,哪知刘的功夫较深,日武士使出多种招数,都无济于事,刘连败对方五人。日领队非常恼火,便亲自上阵与霍元甲较量。他自恃技艺纯熟,但一交手便知道了霍元甲的厉害。他企图黑手伤人,被霍元甲识破,虚晃一招,用肋急磕其臂,日领队骨断筋折。日方承认失败。赛后,日方设宴招待霍元甲。席间,日本人知道霍元甲身患“热疾”就介绍一个叫秋野的医生为之看病。哪知服药后,病反而逐渐恶化,仅月佘,一代武术大师就含恨离开了人间。事后朋友们把药拿去化验,才知是一种慢性烂肺药,这是日本浪人暗下的毒手。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霍元甲逝世后,他亲手创办的“精武体操学校”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墓地在上海北郊,碑上刻有“大力士霍元甲之墓”。

杜心武

杜心武,别号慎愧,湖南慈利县人。杜心武的家乡位于湘黔川交界,杂居着苗、瑶、土家、汉等几个民族。自古以来,山民强悍勇猛。清朝由于政治腐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这一带匪盗称雄,打家劫舍,山民们为了自卫,也都舞刀练拳,因此,习武之风大盛。杜心武便是在这种武术风盛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杜心武为学武拜过好几个师傅,但真正让他成为一代大侠的却是江南怪侠——徐矮师。杜心武初见徐矮师时,想不到江南怪侠竟是一个普通的矮人,内心冷了半截。“如此矮人,能有了不起的本领吗?”心里很是疑惑。

刀徐矮师系贵州人氏,其真实姓名无人知晓,因他个子矮小,人称徐矮子。这年杜心武满十四岁,他问徐矮师:“您老有什么本领,我可以讨教吗?”徐矮子说:“我平庸得很,有啥子本领哟!”杜心武想起介绍人王拳师的嘱咐:“千万不要怠慢他,免得失之交臂。”半个月后,也不见徐矮子赐教,杜心武又不便催问,只好自己每天操练,徐矮子坐在门槛上抽烟,似看非看,一言不发。

如此过了半年。杜心武不知他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一天,杜心武突然朝徐矮子跪下叩头,哀求道:“师爷!师爷!您老人家可怜可怜我吧!我只求您老教我一点点拳法,稍有进益,我终身铭感不忘!”这次徐矮子没有生气,示意杜心武起来。徐矮子敲敲烟袋说:“就先教您练练自然门的内圈法吧!”杜心武将信将疑地应允了。

如此练了三个月,杜心武认为照这样走圆圈,不知要走到何年何月?因此他要求徐矮子再教些别的。徐斥责道:“你不要小看这内圈法,身、步法与意气相依,须循序渐进,否则难以练外功。”杜心武不以为然,只是默默地呆望着徐矮子。徐已看出他的心思,就对杜心武说:“不信,就来试试!”杜心武早就想看看师父的本领,只是不好启齿。今见师父自己提出,正合他的心意,连忙问道:“师父!怎么试法?”徐矮子说:“你来打我嘛!”杜心武高兴非常,把手一拱,一个箭步跳了上去,对准徐矮子挥拳便打。不知怎的杜的拳头虽很厉害,一到徐矮子身上就很滑溜了。他用走内圈的步法,杜心武拳拳落空。

徐矮子也不反击,却含笑说:“你那拳头太小了,不顶用,拿个家伙来打我吧!”杜心武马上从里面搬出两口锋利的大刀,说:“师父,您选用一把吧!”徐矮子白了一眼说:“我要那玩意何用,这根烟袋就绰绰有余了!”杜心武细看那根烟袋,不到尺余长,又怎能当武器使用呢?焦虑地说:“师父,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如何是好?”徐矮子用激将法道:“不信就试试,尽管使劲砍来,不碍事的!”杜心武站好架式大喊一声:“看刀!”“喀嚓”一声,明明是对准徐矮子砍的,却把旁边一张四方桌砍成两半。转头去寻师父,只见徐矮子泰然自若地蹲在方凳上吸烟。杜心武又横刀一扫,再定睛一看,徐矮子仍蹲在方凳上吸烟。杜心武傻眼了。他丢刀跪在地上,“嘭、嘭、嘭”连叩了三个响头,心服口服地说:“师父,我算是开了眼界呀!”徐矮子默默地点了点头:“嗯,这是自然门中的轻功!”从这天起,杜心武不再心猿意马,专心致志地从基本功“走内圈”练起。从此功夫日进,历经数年终于练成自然门的大部分功夫。

刀术不同,对刀的样式的要求也不同一天,徐矮子唤过杜心武,语重心长地说:心武,你的功夫日趋成熟,一个人可以闯天下了,你不要以为我传给你的就是“神授”,就不取他人之长了。那样,你将来是会吃亏的。望你做人光明磊落,严守武德。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记:谦受益,满招损。啊!我现在要去会会北方的友人了……徐矮子对杜谆谆教诲了一番,就告别而去,匆匆消失在崇山峻岭之间。

1889年,杜心武满20岁了。他在四川度过了几年保镖生活,愈干愈觉得前途渺茫。当初他自荐保镖,是为了弄几个盘缠回家,几年中的所见所闻,令人忿忿不平之事太多了。马帮商贾之间尔虞我诈,贩毒走私者如行尸走肉,强盗土匪杀人越货,保镖同行间相互嫉妒,不是争名,便是夺利。加之他性格豪爽,为人耿直,不但强盗恨他入骨,连某些镖师也容他不得。

杜心武本是个有抱负、有志向的青年,他痛感到自己在江湖上保镖玩命,实在难以干出一番事业,因此他决定辞去保镖之职,回慈利老家。

1900年,杜心武到达日本,考进西京帝国大学,专攻农科。他选学农业,是为了改变自己家乡刀耕火种式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杜心武与湖南桃源人宋教仁既是留日同学,又是同乡,两人交谊深厚。经宋教仁的介绍,杜加入了同盟会。为了防止清朝密探的暗害,他肩负起保卫孙中山的重任。同时保护孙中山先生的还有长沙的王润生。

杜心武回国后曾在北京农业传习所担任气象学教授,后当过故宫博物院保管员,后来又任北京西郊实验农场技正(相当于现在的工程师)。在北京期间他先后收了几名徒弟。第一个便是农大毕业的学生万籁声。

万籁声早从一些留日归来的学生那里,听到关于杜在日本的传闻。他第一次慕名去拜访杜心武时,只见杜是个中等个子,身体单单瘦瘦,不禁暗中猜疑。寒暄一阵后,万籁声便对杜心武说:“我想和您老试试手,不知先生意下如何?”杜心武谦逊地说:“我许久没有练武了,恐怕手脚生疏,试试也可,顶不得真的。”两人站好,相互抱拳施礼,杜心武跨弓步两手夹肋提气运意。万籁声见杜心武此刻神态与刚才迥然,两眼光亮照人,在提气时,身上的衣服像有一股风吹起,这是内气发出运至外功。万籁声是学过拳的,不禁骇然。他收起架势,恭恭敬敬地拜杜为师。杜心武见万籁声心有灵犀,也就收下了他。万原来武术就很有基础,自跟杜心武学艺后,如虎添翼,在杭州比武,曾获冠军,成为全国有名的武术家。

不久,又来了一个投师的青年叫郭岐凤。郭从小习武,有十多年的武功底子。他听说杜心武威震扶桑和上海,专程前来拜见。杜心武想测试一下他的功夫深浅,说:“你先表演一套拳路给我看看。”郭岐凤性格耿直,不懂客套,马上将衣服一脱,光着膀子,在院子里打起拳来。一路拳打完,尘土飞扬,凡刀的样式也多种多样脚蹬踩过的地方都陷了进去,将一个平平坦坦的院子弄得坑坑洼洼。杜心武会意地笑了笑,却不赞一词,郭岐凤抹去额汗,心中很不自在。他对杜心武说:“先生有何见教,学生愿意领受。”杜心武指着坑坑洼洼的院子说:“打得嘛,不算坏。可惜把我的院子给弄糟了。”郭岐凤忙说:“您别急,我去拿铲子来弄平。”杜心武拦住他,走上坪中左一脚刮,右一脚铲,一会儿院子便又平平坦坦了。郭岐凤走到杜心武刮铲过的地方,用脚一蹬,坚如硬石!

1927年,杜心武到河南担任农业实验长的会办。河南是我国传统武术之乡,举世闻名的少林寺就坐落在中岳嵩山的少室山下。少林寺又以少林拳著称于世。杜心武一到河南,便去少林寺“取经”,这也是他多年来的夙愿。

杜心武受到寺内僧众的热情接待。寺内宏大的壁画艺术,使他流连忘返,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引起他对武术历史的美好回忆……他深为和尚们练拳的刻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所感动,对他们的技艺十分敬仰。这时,一个和尚对他合十施礼。杜心武觉得此人面熟,但又一时想不起来。这和尚身材高大,体形伟岸,浓眉细眼,面目仁善,像个有道高僧。杜心武回礼道:“不知高僧法号?似曾见过。”和尚即答:“我叫静空,曾与居士相会于京,且承蒙居士解脱重围,至今难忘!”杜心武听罢,恍然大悟:“不错!不错,是在北京天桥巧遇。”说来其中有段曲折故事。

原来,那一年静空和尚云游到京。他时而化缘,时而献艺。有一天他来到北京天桥献艺,因不了解北京帮口码头的规矩,被地头蛇缠住勒索码头钱。静空不从,两人撕打起来。天桥地头蛇学的是八卦拳。此拳进退迅速,敏捷灵活,长于技击,但该“地头蛇”一贯沉湎酒色,淘空了身子,虽有几个招式,功力却不足。静空见他是八卦拳的出手,不得不认真抵挡,偶一失手击中地头蛇的鼻梁,鼻血涌出,地头蛇捂住鼻子,回头就跑。静空正待离去,顷刻之间,被十余名地痞打手团团围住,一场恶斗已不可免。此时,杜心武正在离这里不远的一家茶馆听戏。他是个戏迷,正拍着手板,听到兴头上,只见十余人在围斗一个和尚,那和尚身后,一个地痞拔出竹篱朝和尚猛地搠去,杜心武飕地一声纵步飞起,只听“喀嚓”一声,竹篱被拦腰踢断,杜一个连环腿,扫倒拿竹篱的地痞。十余名地头蛇见和尚有人相助,分出部分人来对付杜心武,杜心武的腿功神出鬼没,地头蛇一个个被踢得东倒西歪。他们见杜心武神勇无比,一个个拔足而逃。静空愕然停手,待向杜心武施礼,感激解围之恩时,杜心武已回茶馆听戏去了。静空对杜心武的解救和武功,始终铭记在心。

想不到两人这次在少林寺重逢,静空和尚以素席盛情款待。静空说:“杜居士,承蒙天桥急难相救,您的腿功真乃神腿!我想请教腿法,不知肯赐教否?”杜心武说:“丢丑,丢丑。在此现眼岂不是班门弄斧?”静空说:“不然!少林拳也是博采众长,继古人之法,融数家之术,脱颖而出的。古语说:学无止境是也。”杜心武点头称“是”。他与静空来到院中。杜心武要静空从背后用拳或用脚击他。静空摆手道:“乘人不备,太不光明磊落。”杜心武说:“不妨,可以照此试试!”静空将信将疑,只好照他说的做。先是出一钩腿,跟着出一拳,杜心武并未转身,只是一缩腹,两只腿同时抖动一下,静空仰倒在地。

1950年,杜心武由慈利来长沙,初住在他的女婿陶良鹤的家中。陶家客人多,来来往往,非常嘈杂。杜心武爱静,不愿多与外界交往,故将他住的房间用锁反锁上,别人见他门上有锁也就不来打扰他了。可是他自己又怎样进出呢?这个秘密被肖石鹏(省文史馆员)发现。有一天,肖石鹏去会杜心武,见门上落锁,他嗟叹一声准备朝外走。这声嗟叹起了作用。杜心武突然从两米来高的风窗里跳了出来,一把拉住肖的手说:“我在房内练气功,怕外人打扰,因此房门上锁。你是我的好朋友,权当例外。”说罢开锁将肖迎进,泡茶请坐。肖石鹏惊奇地说:“你已八十多岁了,还能从这么高的窗里跳进跳出,足已说明你的武功不减当年!”

1953年,杜心武在长沙逝世,终年84岁。 EIJ5IPCpkUBHAh2qz2fk+YynKNNpcwpKBbD+Uk+AKdeOy4jRTL2GVoAfmgu44pt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