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 (4)
编委会

撒切尔夫人

热衷政治的少女时代

1925年10月13日,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即撒切尔夫人)出生在英国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城格兰瑟姆,祖父当过鞋匠,外祖父当过铁路路警,父亲艾尔弗雷德·罗伯茨是个杂货商,母亲做过裁缝。总之,这是一个不能算富裕的笃信基督教的小业主家庭。

由于父亲的缘故,玛格丽特整个青少年时期都生活在地方一级的政治边缘上。罗伯茨先生的小店不仅是经济交往的场所,而且成了商会中热心政治的小商人聚集的地方。

父辈们常在她家讨论时政、国际大事和探讨自由经济,有时,她还被父亲带去听来格兰瑟姆访问的政治家的谈话,或跟父亲去法庭听形形色色的案件。玛格丽特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而她从小就有了自由经济的朦胧意识和对政治的热情,而且在大庭广众面前毫不胆怯。

11岁时,玛格丽特通过了县中学奖学金考试,进入格兰瑟姆女子中学就读。在女中,她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她参加了校辩论俱乐部,并成为该俱乐部最优秀的成员。她的口才和胆量往往令她的同龄姑娘们望尘莫及。当巡回演讲团来校就世界现状进行讲演,并请求提问时,她经常一马当先地站起来有条不紊地提问。

1941年,玛格丽特意外地想跳级报考牛津大学的萨默维尔学院。可是这一想法遭到当任校长吉利斯小姐的阻拦。因为离上大学的年龄远远不够的玛格丽特不但没有进入牛津大学所必须的拉丁语及格证,而且从未学过拉丁语。为此,玛格丽特与校长大吵一架,并冲着吉利斯小姐说:“你在阻挠我的理想。”

父亲罗伯茨大力支持玛格丽特的理想,他为此专门为她请了拉丁语教师。玛格丽特的学习异常刻苦,她通过死记硬背,成功地在几个月内学完了5年的拉丁语课程,终于拿到了打开牛津大门的钥匙。

1943年,玛格丽特18岁即罗伯茨先生当选为格兰瑟姆市市长的同年,她终于考取了牛津萨默维尔女子学院。罗伯茨先生将小女送到牛津大学读书,不仅因为牛津是与剑桥齐名的高等学府,还因为牛津是培养政治家和优秀人才的摇篮。英国历史上50位内阁首相就有24位毕业于牛津大学。

玛格丽特报考的专业是化学而非社会科学,这是为了挤进牛津的大门而有意避开竞争激烈的社会科学的缘故。玛格丽特师承结晶学权威德劳塞·豪金(豪金曾于196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名师出高徒,学子尤勤奋。在第三学年里,她与另一位同伴合作写的论文获得了基可尔笛论文奖。这是一项标志着一定学术水准的论文奖,非一般学子所能攀及,因而也就没有人敢于蔑视得主。

来到牛津大学之后,玛格丽特的眼界大开,接触到格兰瑟姆不可能接触到的政治活动。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打了两三年。战争的烟火弥漫着整个伦敦的上空,学院到处是反对纳粹的呼声。玛格丽特没有置身于政治之外而静心地钻进象牙之塔,相反却非常活跃地加入了保守党协会的活动。这与她父亲的生活方式、思想作风和保守主义倾向有很大的关系。

在牛津大学,很少有人像玛格丽特那样把自己的一半时间花费在协会工作上。由于她的献身精神、出色的工作和非凡的组织才能与雄辩的口才,第三学年她就成为牛津保守党协会的主席,并直至大学毕业。这和当时牛津大学尚将女子排斥于牛津联合会的时代极不吻合,而且是牛津历史上的头一回。这并非牛津的才郎们甘拜下风,而是协会里事实上无人能胜过玛格丽特的必然结果。

保守党的许多重要人物常常去牛津的协会讲演,讲演前玛格丽特总是以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主席的身份在伦多饭店宴请他们。那时,尽管玛格丽特才20出头,但她常常以极其自信的外貌和纯然坦荡的方式来接待她的上司们。在宴会中,她总是抓住时机恰如其分地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淋漓尽致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并善于控制和掩饰自己所有的感情。

由于玛格丽特在牛津大学的名声,1945年大选前夕,格兰瑟姆保守党候选人乔治·沃兹专门写信给玛格丽特,特邀她利用暑假回去作为他的“代理人”参加竞选。玛格丽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47年,玛格丽特获牛津大学理学士和文科硕士学位。回想起4年的大学生活,她不无感慨地说:“我本不应该读化学,而应该读法律。这是为了政治我才需要它,我现在应该马上去读法律。”但是法律和政治都需要钱,尽管她在牛津期间已经建立起一些可利用的关系,可是她的金钱有限,无法继续深造。

于是,1947年毕业后便与达特福一家化学公司签订了一份工作契约,进入该公司从事研究员的工作。从此,玛格丽特就得为自己走上政坛而设法去寻求金钱的依托,这有多么的困苦和无奈,但又是多么的现实和明智。

三十而立进下院

从牛津大学毕业之后的3年内,玛格丽特的感情生活一直处于波澜不惊的状态。然而正当她以新女性的形象在政坛崭露头角的时候,丹尼斯·撒切尔先生进入了她的生活。

丹尼斯·撒切尔出生富裕之家,父亲继承祖业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开办了一家油漆化工品的大公司。那时丹尼斯33岁,比玛格丽特整整大10岁。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在法国、西西里岛和意大利本土作过战,得过帝国勋章和通报嘉奖,战后退役,作了埃里斯油漆公司的常务董事。

丹尼斯·撒切尔虽然也是卫理公会教徒,但他却不像正统的卫理公会教徒们生活得那么简朴和古板。他讲究排场,生活阔绰,在伦敦有自己的豪华公寓,还有一辆豪华型小轿车,而且埃里斯油漆公司就设在达特福选区,因而他和该区的保守党人混得很熟。

也是事有巧合,那天晚上他的朋友请他协助筹办欢迎玛格丽特的宴会,丹尼斯当然也亟欲一睹这位女候选人的风采。一见之下,果然不凡,玛格丽特那干练、刚毅、整洁、亮丽的形象,给这个有过婚姻挫折的中年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丹尼斯出身不俗,经济基础雄厚,在生意场上成就不错,加上高大英俊、一表人才、举止儒雅、气度雍容,也正是罗伯茨小姐的意中人。惟一使玛格丽特·罗伯茨小姐犯难的,是丹尼斯不是一个黄花郎,这有悖于她和她一家人所崇奉的卫理公会教义。经过一番痛苦的犹豫,罗伯茨小姐终于痛下决心,接受了丹尼斯的爱情,并在1951年大选这一天双方举行了订婚仪式。

1951年12月13日,玛格丽特·罗伯茨小姐与丹尼斯·撒切尔先生结为伉俪,婚礼是在伦敦城市路一座威斯雷小教堂举行的。参加婚礼的多数是新郎和新娘的保守党朋友,还有丹尼斯的寡母和未婚妹妹,以及玛格丽特的母亲和姐姐。婚礼之后,撒切尔夫妇前往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欢度蜜月。这是新娘有生以来的首次出国,陶醉、欢愉之情自不在话下。

玛格丽特成为撒切尔夫人和选择13号结婚,不仅是对“数字13恐惧症”的义无反顾的挑战,也是对传统教律的一种反抗。我们与其说她同丹尼斯的结合是超越世俗偏见的壮举,毋宁说是为了迅速达到政治目的而寻求金钱婚姻的结果。

玛格丽特和丹尼斯从相识到结婚,其间经过了两年时间。结婚之后,玛格丽特即迁居伦敦,辞去了她在莱昂斯公司的那份工作,开始潜心攻读法律了。丹尼斯每天驾车去埃里斯公司上班,早出晚归。

玛格丽特如今有了温暖的家,有了丈夫在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全力支持,她可以专心致志地去从事自己的事业了。玛格丽特对此毫不隐讳,她经常对人说:“是丹尼斯的钱帮助我走上了成功之路,我对他充满感激之情。”

初为家庭主妇,玛格丽特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角色:既要白天去法律教育理事会听课,或去图书馆翻阅资料,撰写论文,又要晚上回家做饭,干家务,装饰居室,而且做得很尽心,很投入,也很有水平。直到她后来一举成名,当上了保守党的领袖,她作为贤妻良母的柔媚一面不但未稍减,甚至发展了她那多姿多彩的温馨情怀。

婚后约莫过了两年,1953年8月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剖腹产下了一对双胞胎,而且是龙凤胎。男孩取名马克,女儿叫卡罗尔。这时距离法律课程的结业考试仅有3个月。玛格丽特请了一个奶妈照看婴儿,硬是咬牙通过了这次结业考试,取得了当律师的资格,而且当上了税务法官议事所的见习律师。

按照规定,取得法学文凭或通过法律教育学会考试的人,必须在法律事务所实习一段时期,一般为半年。此外,见习人员还得交上一笔钱,好在有丹尼斯的经济支持,这都不成问题。她遇到的麻烦主要是律师界对妇女的歧视。税务法官在英国一向是男士的“一统天下”,撒切尔夫人硬是一头闯进了这一禁区,以特有的顽强精神、果断处事能力和高效工作方法,很快就进入了角色,负责称职,而且还打赢了一场官司。到最后玛格丽特离开这家事务所时,她已给同事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牛津大学毕业7年之后,玛格丽特终于在1954年如愿以偿,进入了新广场5号的林肯协会税务事务所,开始做正式的开业律师。此后,撒切尔夫人便永远告别了化学实验室,跨入了法律、政治界。她的青春和精力已化作了一块块坚实的攀援基石。

在1954年,即她进入林肯协会税务事务所工作前的1年半之内,她曾转换了3个法律事务所。当撒切尔夫人从刑法和习惯法事务所转到税收事务所时,也遭到不少非议。人们认为税收事务是男人的领地,是男人才使它维持到今天,像撒切尔夫人这样有两个小孩的母亲更不应该涉足此地,而应回家去为孩子洗尿布。可是,撒切尔夫人却认为:“好女一但与男人平起平坐,她们将会胜过男人。”撒切尔夫人在法律事务所工作到1961年,而她的名字直到1969年才被人们依依不舍地从办公室的牌子上取下来。

不过,撒切尔夫人在做律师的同时,她的两眼始终没有离开过威斯敏斯特宫——英国议会所在地。她争当律师的惟一目的,是要锻炼自己,为最终进入议会作赛前热身准备。这一时期的撒切尔夫人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律师事务上,而主要是为能进入下院而上下求索。

经过5年多失败的奔忙之后,撒切尔夫人终于在1959年时来运转。这一年,她在芬奇莱区当选为保守党的下院议员。当时她只有34岁。

芬奇莱靠近英国议会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宫,是保守党重要的阵地之一,拥有1.2万多名保守党员。这次撒切尔夫人进入下院,亦即进入了男人主导的世界。她那滔滔不绝的雄辩和她对保守党内外政策的娴熟,都充分表明她已是这一历来归属于男人的政治舞台上当之无愧的演员,成为初露锋芒的女政治活动家了。当地《芬奇莱》报这样评价道:“撒切尔夫人口才流利,不看讲稿就能滔滔不绝,一语中的。”

不过,撒切尔夫人雄才大略,目光远大,她并不把下院议员视为自己政治前途的终极目标,相反,她是以此作为自己问鼎白厅权力的一个桥梁或一个里程碑,而且仅仅是一个桥梁或一个里程碑。不过,从1950年竞选达特福区的议席开始,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34岁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总算如愿以偿并且以芬奇莱区为基点,已隐约看见自己那铺满玫瑰和红地毯的光明前途了。

出任教育大臣

1959年10月20日,撒切尔夫人作为国会议员,第一次严肃而又充满自豪感地走进了威斯敏斯特宫。

当议员最重要的就是要发表演说,参加辩论,提出自己的动议。发言和提出动议案,往往是连着的两个步骤,这对于扩大自己的名声是必不可少的。

撒切尔夫人选定了“公共团体允许新闻记者参加会议的议案”,建议执行一直没有实施的1908年法令,让新闻记者能够参加一些公务团体的会议。这项动议比起那些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也许显得平淡了些,但是,它肯定会受到新闻界的欢迎。1960年1月下旬表决时,议案获得了152票的多数,反对票只有39票。第一炮打响了。

撒切尔夫人以议员身份在各种场合露面,就各种问题发表意见。她在下院说,年轻人犯罪的现象很普遍,有的青少年只是为了暴力而玩弄暴力,以报复他人为乐趣。她主张对这些罪犯施以严刑峻法。她还忙于应付各报刊的记者,对小到怎样过圣诞节大到原子武器问题发表意见。她向妇女讲提高女权问题,为募集救济盲人基金向社会发出呼吁,就某个地区学龄前儿童的福利问题陈述意见,为少年时装展览会揭幕式剪彩,同其他议员一起走遍全国,宣讲她的主张。电视屏幕上时常出现她的形象,广播节目里时常播出她的声音,报纸经常登她的照片……在英国这样的社会里,要成为人人都知道的人,这些是必经之路。

1961年10月,哈罗德·麦克米伦改组内阁,选中了撒切尔夫人入阁接替帕特里夏·霍恩斯比·史密斯夫人,出任“生活津贴和国民保险部”的政务次官,相当于副部长。撒切尔夫人第一次入阁,这也是她在政府中担任的第一个职务,除了负责部里的日常工作,协助大臣制定有关政策外,她还充分发挥了记忆力好、善于辩论的特长。

在下院的一次辩论中,反对党指责政府没有提高年金,撒切尔夫人为了说明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列举了英国历届政府在1946、1951、1959、1962年年金的价值,年金的支出总额以及瑞典、丹麦、西德等国的年金水平,背诵了一长串统计数字,一口气讲了40分钟,使在场的议员特别是反对党议员听得目瞪口呆。此后,保守党政府下台,撒切尔夫人先后被任命为保守党影子内阁的住房与土地事务、财经事务、燃料与动力事务以及教育问题的发言人,成为保守党日益器重的人物。

但是,撒切尔夫人出任“生活津贴和国民保险部”的政务次官时,正是英国政坛日趋动荡的年代。3年前保守党以超出工党100个议席而赢得了连续执政的机会,麦克米伦首相也以力挽狂澜、推动英国经济繁荣而被誉为“超人麦克”。但是到了1962年,这位首相在英国民众中的威望已一落千丈,他的政府的处境很是不妙:国家收支严重失衡,政府超支无法控制,通货膨胀如脱僵野马似地有增无减,经济出现衰退,失业大军急剧扩大,而外交政策又频频遇挫。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麦克米伦只好撤换财政大臣,依然毫无起色。

1963年的局势发展就更糟,戴高乐竟否决了英国要求加入1955年成立的“欧洲共同体”的申请。一方面麦克米伦首相为了摆脱本国的经济困境,寄希望于加入欧共体,使英国不再游离于欧洲大陆的主体外边,尽管他走出这一步棋是十分勉强的,而且遭到了工党的激烈反对。

另一方面法国却不买账,戴高乐公然把英国视为美国的仆从,认为英国的加入“最终将会出现一个依赖于美国并在美国领导下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它很快就会吞并欧洲共同体”。戴高乐的态度对英国的麦克米伦政府是一个严重的打击。虽说其他欧共体成员国对英国抱有同情态度,但这毕竟是一件难堪的事态发展。

祸不单行的是,这年夏天,陆军大臣约翰·布劳弗斯被控与一个名叫克里斯汀·基勒的有间谍嫌疑的妓女有染(该女郎与苏联驻英大使馆的关系微妙)。丑闻揭发后,以工党为首的各反对党向麦克米伦政府发起了猛烈攻击,保守党后座议员也掀起倒麦运动,一时闹得满城风雨,麦克米伦首相遭到内外夹攻,心力交瘁,一病不起,最后辞去了保守党领袖一职。

撒切尔夫人对政治的残酷性开始有了认识,从而在此后一步步地向上爬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坚强意志与心理承受能力。

1963年7月,在爱丁堡举行的一次午餐会上,撒切尔夫人向妇女工会会员发表了一篇著名演说:“没有一个人能使一个政党在一次选举中获胜。同样,也没有一件灾难能使一个伟大的政党在一次选举中失败。我们过分地突出了一两个人的作用,认为他们能使我们在选举中获胜或失败。如果某一个人犯了罪,你们不必因此而沮丧。党是不会在选举中失败的,除非是它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在这篇讲话中,撒切尔夫人不仅不遗余力地为捍卫保守党的威信而辩护,而且表明保守党在选举中可能败北,但它将会在另一次大选中卷土重来。

尽管撒切尔夫人能言善辩,毕竟挽回不了保守党政府的颓势,英国经济继续衰退。英国两党轮流执政的规律表明,英国选民已在酝酿在选举中“换马”了。这样,可怜的亚历山大·道格拉斯·霍姆首相在执政未满1年的情况下,就被迫宣布于1964年10月举行大选。那次大选结果,工党仅以4票的多数险胜保守党,保守党在执政13年之后再度沦为在野党了。

在这次大选中,撒切尔夫人在芬奇莱选区面临自由党人的严重挑战。由于她那超凡的体力和过人的记忆力,以及深入选民中间,以女性特有的耐心、关心和细腻帮助选民解决了不少的困难,从而以9000票当选,总算保住了她在议会中的席位。

1965年7月,保守党内展开了角逐党的领袖的竞争。投票结果,平民出身、靠个人奋斗爬上权力顶峰的前劳工大臣和主管申请欧共体事务的掌玺大臣爱德华·希思当选为保守党领袖。

他的当选,预示着注重等级和门第观念的英国传统社会的模式的瓦解,标志着保守党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因为此后继之而来的保守党领袖和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和约翰·梅杰都是平民出身。

1964~1970年工党政府执政期间,撒切尔夫人在影子内阁内接连调换了多项职务:先后主管年金部、住房与土地部、财政和经济事务、运输事务、燃料和动力部,最后是教育事务。她充当这么多问题的发言人,是其他人所没有的。这样,她就有机会,也有可能深入了解两党在各个方面的争执点,积累了同工党打交道的众多经验,并在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立场。她在1968年保守党大会上的讲话,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她的思想。这篇题为《政治弊端》的讲话,中心大意,即是要缩小政府作出决策的范围,有效地发挥个人权力,亦即政府不应人为地控制物价,而是要促进市场的竞争机制,要调节货币供应,大力抑制通货膨胀。撒切尔夫人在这篇讲话中阐述的思想,始终指导着她制定的各项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其矛头所指,首先是工党的“集体主义”政纲,并在辩论中作出激烈的反响。因此,大凡工党政府提出的议案,都遭到撒切尔夫人的无情抨击,一时有“谩骂成了撒切尔夫人的本色”之讥。

这时的希思也已认识到了这个女人对自己构成的威胁。他在私下与自己的心腹商讨提升撒切尔夫人时曾经说过:“怀特洛(当时希思派的干将、政坛老手,后来又成为撒切尔夫人心腹的威廉·怀特洛)认为她是最有能力的人,但他说她一旦出人头地,我们就休想对付得了她。”

1966年3月,执政不到两年的工党提前举行大选,目的很明显,是利用当时的有利时机,扩大工党在议会中的多数。哈罗德·威尔逊首相如愿以偿,工党在大选中领先的席位数由1964年的4个增加到了97个。不过,撒切尔夫人却在自己的芬奇莱选区轻易获胜,第三次当选为下院议员。这主要是她在选区的辛勤工作的结果。当然,在全国政坛上崭露头角也帮了她的大忙。

1969年10月,希思提升她为影子内阁的教育大臣,她随即义无反顾地反对工党政府废除文法学校,强制推行综合教育的做法。

同任何地方的官场一样,英国内阁中也存在着金字塔差别:首相之下是财政、外交、国防和内政等部门的大臣。教育大臣则属于较低一级的阁员。这时撒切尔夫人已不满足于自己担任的角色,而希思首相出于防范其野心的膨胀和对女性的歧视,一直没有满足她的意愿。

撒切尔夫人忍无可忍,她与希思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为此,撒切尔夫人除据理力争,从财政部为教育部争取到了大批经费外,还经常在内阁会议上对教育部门以外的事务陈述己见,有时甚至用事实和数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种“越位”表现和咄咄逼人的架式,常常使那些对情况了解不多的主管大臣哑口无言,甚至使希思首相尴尬异常。因此,她便丧失了人缘,首相和其他男性阁员都不欢迎她,甚至冷落她,讥讽她。撒切尔夫人在内阁中受到孤立的同时,与她主管的教育部下属官员的关系也弄得十分紧张。此外,在担任教育大臣的3年半时间内,她在全国也是个“不受欢迎的人物”,经常遭到不同意她政策的教师、学生和家长们的围攻和左翼报刊的抨击。

她在任期中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逆潮流而动,废除前工党政府在全国推行综合教育的有关“通告”,下决心加强初等教育,主张缩小班级规模、扩大师资比例、改建初级学校陈旧校舍等,来展示个人的雄图大略。但是,这一举动却激怒了赞同工党计划的全国教师联合会,而且遭到新闻界和地方政府的批评。

另一是改革国家统包学生福利的旧政策,包括由教育部撤消对小学生每天免费供应牛奶的规定,这样每年能节省800万英镑的巨额开支,以及教育部于1972年决定不再给大学生贷款。

这两项重大“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触犯众怒是必然的。人们和媒体把撒切尔夫人说成是“牛奶刽子手”、“英国最不受欢迎的女人”、“误人子弟的大臣”、“反动的野蛮女人”等等,极尽侮辱和谩骂之能事。撒切尔夫人尽管蒙受这一切的谩骂、攻击,甚至围攻、殴打,却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她说道:“我发现,因为牛奶问题,我被贴上了种种标签,但我照旧要干下去。”

1980年,政府发布的“教育法”便正式规定学校不再向学生免费提供牛奶服务,撒切尔夫人最终取得了胜利。

总之,撒切尔夫人自跻身官场,从政务次官到教育大臣,的确走过了一段“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不平凡道路。随着政治野心的膨胀,她要在大不列颠男人主导的政坛上杀出一条血路来,向更高的层次冲刺。

当选保守党领袖

希思政府终未能扭转经济的不景气,钞票发得太多,通货膨胀继续上升,政府赤字有增无减。希思本打算把通货膨胀和严重失业一起解决,事实上无此可能,反而水涨船高,罢工风暴也因而此伏彼起,特别是矿工的罢工使希思政府处于四面受敌的境地。

政府唯一做到的,是使英国终于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从而大大改进了英国同西欧大陆国家的关系。然后就在英国参加欧洲共同体那一年的冬季,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又使英国经济受到了沉重打击。于是在1974年提前大选中,工党又夺回了执政权。

保守党在1974年大选失败后,党内有些人希望党的领袖希思辞职。希思自1950年进入议会,在党内和政府内一直身居要职,有着长达10年的保守党领袖生涯和将近4年的首相经历,在党内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因此,要与希思争夺党的领袖地位,一般人都望而却步。1975年2月,保守党举行年会,按例要选举党的领袖。开始,撒切尔夫人支持基思·约瑟夫同希思较量,但不久基思·约瑟夫因家庭原因退出了竞选,就没有人再向希思挑战了。

撒切尔夫人过去是受到希思信任和提拔重用的,自己也感到有一种师承关系,但在某些政策方面她并不赞成希思的主张。经过认真思考以后,她决定向权威挑战。

一天,撒切尔夫人走进了希思的办公室,彬彬有礼地对希思说:“阁下,我来向你挑战!”曾经作为她的内阁阁员的戴维·豪厄尔后来赞叹地说:“这类事情通常都是在暗地里干的,她却来了个非常大胆的行动,真可谓一个典型的坦率的行动。”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信任她、支持她,她的一些密友组成了精干的竞选班子,为她大肆宣传。恰在此时,她在下院对工党政府的财政议案发动了一次出色的进攻,把工党的财政大臣弄得瞠目结舌,狼狈不堪。她的这次胜利轰动了整个下院,并赢得了保守党同僚及新闻界的一片喝彩。

原先并不认真对待撒切尔夫人挑战的希思,这时也意识到自己领袖地位最严重的威胁来自何方,但为时已晚。第一次投票的结果,撒切尔夫人获得了130票,而希思才得119票。大惊失色的希思嘟嚷了半天才说出一句话:“看来我们全搞错了。”只好宣布辞职。

按照选举规则,保守党在下院共有278名议员,候选人必须得到140票的绝对多数才能当选为党的领袖,否则还要进行第二轮投票。在一个星期后举行的第二轮投票中,希思退出后参加角逐的另外4个候选人,比希思败得更惨,玛格丽特·撒切尔获得了14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英国保守党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党魁。

撒切尔夫人当选为保守党领袖,她立即去参加了在威斯敏斯特大厅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她表示,原来的影子内阁将照样工作。人们猜测,当保守党组织政府时,她一定要请怀特洛留任。怀特洛也寄来了贺信。保守党领袖在伦敦的俱乐部——圣詹姆斯官卡尔登俱乐部——接受她为名誉会员。英国保守党居然选出一位女领袖,在西方引起了震动,以为这是破天荒第一遭。

获选后的撒切尔夫人来到了下院财政议案委员会。最近一个时期,她经常同工党议员在这里展开激烈的辩论。在今天这种场合,唇枪舌剑都暂时收了起来,朋友也好,论敌也好,都报以欢呼。连代表工党政府财政部的前座议员也不失绅士风范,十分殷勤地向她表示祝贺。工党财政部首席大臣乔尔·巴尼特对撒切尔夫人说:“我们祝您身体健康。如果您一直像今晚这样具有吸引力,那将是很有益的。”拉塞尔·路易斯俏皮地评论说:“谁说骑士风尚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对于撒切尔夫人本人来说,当选为保守党领袖是她从政道路中至为关键的一步。因为这就意味着保守党一旦在下次大选中得胜,她必然就是英国历史上当然的第一位女首相。英国近现代史通常是按照一任一任的首相来划分阶段的,而不是以国王或女王的王位承续来划分的。王位是大不列颠的象征,政治的实体则在首相府。首相又是因他所属的政党在大选中获胜而产生的,所以具有党魁和政府首脑的双重身份。毫无疑问,50岁的玛格丽特·撒切尔是一颗正在上升的明星。

1975年,是撒切尔夫人一辈子忘不了的一年。以前,她只能具备在不同时期独当一方面的责任,今后,她必须对国家事务中的各个方面承担责任。她对国内各种问题的立场,人们多少是熟悉的,但是国际事务,还是她从未涉足的领域,而一个党的领袖必须以相当大的精力处理这类事务。

1975年在赫尔辛基举行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这次会议通常被看作是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的象征。她必须在这些方面表示自己的立场,她打算逆潮流而动,提醒人们提防“虚幻的缓和”,重提多少年来弃置未用的丘吉尔关于“铁幕”的说法,并且重振英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她准备着,在适当时机,她将把这些都说出去。她打算在国内外各种问题塑造自己的鲜明形象,在英国历史上划出一个“撒切尔时代”来。有好事者,用“换头术”的办法,把撒切尔夫人的头像替换维多利亚女王的头像,迹近戏谑,却并非全无根据。舆论界说,撒切尔夫人要搞一场“革命”,她想更新英国的面貌。

在保守党领袖选举揭晓之后,撒切尔夫人对记者们说,她现在非常兴奋,特别使她高兴的是,在丘吉尔、艾登、麦克米伦、希思的名单上现在添上了玛格丽特·撒切尔。

有记者问她当选后有什么感想,她矜持地说了一个字:“MERIT!”(“我当之无愧!”)

撒切尔夫人出任保守党领袖后,开始注意完美自己的形象。在她的助手建议下,她开始请国家剧院的教师上嗓音课,以改善自己演说的声调。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振兴保守党。她首先进行党的领导班子的改组,继而为充实自己在内政、外交方面的经验,在当选保守党领袖之后的10个月内,先后12次前往国内各地视察,并出访欧洲、北美等6个国家。

1976年1月,撒切尔夫人发表了题为《英国觉醒了》的演说,这是她就任保守党领袖之后首次就英国外交政策进行公开演讲。她针对工党威尔逊政府同苏联搞“缓和”的政策,揭露苏联鼓吹“缓和”的虚伪性,提醒西方国家应从俄国在世界各地的扩张中吸取教训来对付他们。她尖锐地指出:“俄国人不是为了自卫。他们一心想称霸世界。而且,他们正在迅速地获得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所需的手段。”撒切尔夫人的讲话刺痛了苏联当局,苏联官方的宣传机构对此马上做出反应,骂撒切尔夫人是“铁女人”,是“可怕的冷战巫婆”。苏联驻英国大使馆也向英国政府提出了抗议。撒切尔夫人立即回击说:“当我们把一切放在大炮前面的时候,他们却把大炮放在黄油前面。……我还要继续讲事实,老是讲,老是讲。”

从此以后,“铁女人”的雅号不胫而走,名扬四海。正由于苏联的攻击,反而使她得到了全国的支持,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都把目光盯在这位“铁女人”身上。1977年,中国和美国相继邀请撒切尔夫人前去访问,并都以相当于国家元首的礼遇热情接待了这位在野的保守党领袖。对外交往的成功,提高了撒切尔夫人及保守党的威望,也增添了她带领保守党重振英国的信心。

此时的英国经济普遍呈下滑趋势,撒世尔夫人对工党卡拉汉政府第三次提出不信任动议,最终以微妙优势获得通过。工党政府被迫下台,并宣布于1979年5月3日举行全国大选。撒切尔夫人在竞选演说中曾说:“依我看,英国现在需要的就是一位‘铁女人’。”她一方面以“铁女人”自居,另一方面又不时地持着购物篮徒步上街买菜,并随时同人亲切交谈,使她在公众心目中具有一个温柔而又平易近人的家庭主妇形象。

大选的结果正式揭晓,保守党终于击败了工党,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为英国从罗伯特·渥尔波算起的第50任首相,也是欧洲和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

消息传来时,已是半夜时分。撒切尔一家及撒切尔夫人的支持者们欣喜若狂,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下台的首相、工党领袖卡拉汉在照例拜谒了女王之后,落落大方地到唐宁街首相府,向新任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表示祝贺。撒切尔夫人做了简短而动听的答辞,当中引用了圣弗朗西斯的四句诗:

在出现纷争的地方,让我们带来和谐;

在有了错误的地方,让我们带来真理;

在出现怀疑的地方,让我们带来信念;

在感到绝望的地方,让我们带来希望!

当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打电报祝贺她时,撒切尔夫人很高兴“英国已经赶上了亚洲,妇女居于顶峰”。

撒切尔夫人是一位抱负不凡的高智能女强人,她走马上任伊始,便熟练地一头钻进国内外的大量政务中,她好像不是头一次坐在唐宁街办公室里,倒像是一个轻车熟路的政坛老手。

她迫切需要把她的从政构想和改革意念贯彻到她那日常的国务活动中,尽快扭转英国经济情况江河日下的颓势,给长期病入膏肓的大不列颠注入新的活力,她发誓要促成一个英国的“全面复兴”时代的到来。她隐隐意识到,只有这样,她才能真正掌控住局势。因为当时英国的政治现实是,撒切尔夫人虽说历经4年的苦斗,到入主唐宁街10号止,还不能说她已完全征服了保守党,更不要说真正控制全国局势了。

撒切尔夫人上台还不到1个月,就推出了第一个预算案,即1979年预算案。这个预算案在英国政坛上如同投下了一枚烈性炸弹,使各方震惊万分。

撒切尔夫人正是要以这个预算案为起点,力促“撒切尔式的革命”早日降生。

撒切尔政府的首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撒切尔夫人在其执政的头一年即1979年,就决定把货币发行量控制在11%。第二年初,她又开始推行“中期金融战略”,以求逐年降低货币的发行量,到1983年至1984年度,英国货币供应量降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

撒切尔夫人极力主张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为私有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此,她按照约瑟夫所倡导的“真正”保守党人的实用价值标准,认为国家干预经济过多乃是“社会主义”的表现,是“英国病”的根源。因此,她大力推行税制改革。

“撒切尔式的革命”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大力强化私有化政策。二战后英国历届政府都受到凯因斯主义的影响,建立了庞大的国有企业。到1979年大选之后,英国拥有的国有企业职工已超过了150万人,投资占全国总投资额的20%,产值约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11.5%。同私营企业相比,多数国有企业管理不善,经营效益低下,常常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撒切尔夫人上台后的头两年,被迫拨出巨款来维持和改造部分国有企业。

而从1981年到1987年,撒切尔政府已开始改变“英国病夫”的形象,将1/3的国有企业(资产总值为200亿英镑)转为私营,其中从国有企业转为私营企业的职工就高达60多万人。这样,国有企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也就急剧下滑到1988年的6.5%。

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政策是十分成功的。她使一批企业扭亏为盈,从而直接推动了整个英国经济的复苏。人们为此把保守党的经济变革誉为“撒切尔式的革命”,是并不为过的。

如果说,撒切尔夫人推行抑制通货膨胀和私有化政策并非目的本身,而是一种刺激工业高效发展,以达到经济全面复苏的手段的话,那么,她一上台便大幅度削减文官队伍,乃是减少政府开支,平衡国家预算,俾求实施“撒切尔革命”中的励精图治的重要一着棋了。

从1979年至1986年,新首相力排众议,最终把英国文职官员从73.2万人精简至54.4万人,实现了初期目标。

多年的政治生活使撒切尔夫人深深意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今天的亲信明天就可能成为推行政策的障碍,撒切尔夫人于1981年1月和9月在国内经济情况日趋好转的情况下,为深化改革力度,曾经两度改组政府,把反对她新政策的人或貌合神离之流统统予以撤换,提拔那些比较听话的人。同年5月29日,撒切尔首相还宣布对国防部进行了一次大改组:任命外交部国务秘书彼得·布莱克为皇家武装部队国务大臣,取缔了海、陆、空三军种各配备一名国务大臣的旧体制,以制止各军种相互扯皮、争夺国防预算的本位主义现象蔓延。此举还有助于确立她这位新首相的强大权力,并明确地向世人显示,她这位“铁娘子”已是英国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了。

总之,撒切尔夫人的一引进政治举措卓见成效,从60年代起一直呈颓势走向的英国经济,在“撒切尔式的革命”的作用下终于摆脱了低谷徘徊,从1983年起,它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84年至1988年间,英国经济比法国快出1倍,比西德也快50%。这一时期撒切尔夫人的权势和威望也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巅峰。人们把“撒切尔式的革命”称为“奇迹”,把撒切尔夫人誉为“战后英国最伟大的首相”。

马岛之战的胜利

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阿根廷本土以南300英里的南大西洋上,总面积1.2万平方千米。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漂流到这里,将两个岛屿之间的海峡命名为“福克兰海峡”。此后,英国人一直称这里是“福克兰群岛”。1764年,法国在这里建立居民点,将它命名为“马尔维纳斯”。1767年,西班牙将该群岛并入西班牙在南美的属地。1816年,获得独立的阿根廷从西班牙人手里继承了这些群岛的主权。

1833年,国势强大的英国以该群岛最先为英国人发现而据理占领了它,尽管许多国际会议确认它理应属于阿根廷,英国却始终不予认同。从此,英阿两国在群岛主权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休,一度还因此中断了双方的外交关系。

1982年3月31日晚,阿根廷海军向驻守马岛的英军开战,接到报告的撒切尔首相一面召集内阁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一面致电美国总统里根和国务卿黑格,请求他们从中斡旋,对阿国执政委员会主席加尔铁里将军施加影响。

5月4日,阿根廷的一架战斗机发射法制“飞鱼”式导弹,一举击沉了英国的巨型战舰“谢菲尔德”号。5月18日,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的调解宣告失败,马岛之战全面升级。6月14日,阿根廷军队难以抵御英军的强大攻势,宣布投降。6月15日,消息传到了伦敦,撒切尔首相顿感“如释重负”和“妙不可言的愉悦”。

马岛之战的胜利对于撒切尔夫人的政治生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如战争失败也会断送这位“铁娘子”的政治前程一样,战争的胜利确实巩固了她对保守党的控制和对全国的统治。战争结束之时,撒切尔首相不仅在英国名声大噪,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风光一时。其实,这次胜利也为保守党在下次大选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胜利的光环下,撒切尔夫人不由意气风发,扬言“这个国家有决心完成它认为必须完成的任何事情,有能力完成它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她甚至大言不惭地说:“我们不再是一个日益衰弱的国家,我们有了新的信心,有能力解决经济困难。这种信心在8000英里之外的战场上经受住了考验,并被证明是无坚不摧的。”

英国特混舰队的舰艇经过漫长的航程之后,胜利凯旋归来。他们在码头上受到英雄般无比隆重热烈的欢迎。这时,顽强捍卫大英帝国利益的撒切尔首相,一夜之间似乎成了温斯顿·丘吉尔第二了。在1982年10月伦敦街头举行盛大游行和阅兵典礼之后的欢宴席上,撒切尔夫人兴高采烈地致辞说:“现在,人民重新树立了自信心和自豪感。一切怀疑和忧虑统统烟消云散了。”

其实,马岛战争的胜利被人为地大大夸大了,打这么一场以强凌弱的小型战争所支撑起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很有点自我炫耀,甚至有涂脂抹粉之嫌,何况英国为打赢这场战争而遭受16亿英镑的巨大损失,何况英国国内在一片欢呼胜利声中,还有人要追究撒切尔政府的失误,更何况英国打赢这场战争靠的是美国的帮助,因为在英阿交战期间,美国不仅为英国特混舰队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供应尖端武器“响尾蛇”导弹,而且通过其先进的卫星侦察系统,向英方透露了大量有关阿根廷的军事情报,从而使阿军动向全部在英军方的监控之下。诚如英驻美大使亨德森所说:“正是美国帮助英国打赢了战争。美国提供的帮助无论如何夸张都不为过分。”

半年后,撒切尔夫人借马岛英属155年纪念日之际,冒生命危险连续坐了23小时飞机奔赴马岛巡察,凭吊为国捐躯的战士亡灵。途中她转乘一架须在空中加两次油的相当简单的“力士”号运输机。随从人员在飞机加油时个个吓得直冒冷汗,而撒切尔夫人毫无惧色,镇静自若。

撒切尔夫人的马岛之行完全是为了获得英国公民的谅解,尤其是为了安慰那些阵亡战士的亲属,从而平息舆论界那些对这场战争持非议态度的人们的怨气。她的这一目的达到了。

当撒切尔夫人1983年1月14日从南大西洋返回伦敦时,“选举热”已悄然到来。人们推断撒切尔夫人的冒险之行显然是为连任首相所作的准备。4月15日,撒切尔夫人在广播电视演说中佯称:“我执政还不到4年……我不打算考虑提前大选的问题”,并故意说:“大选可以有4个日期:6月、10月,明年3月、5月。”当人们对她提出的4个日期将信将疑时,5月8日她便突然宣布大选将于6月9日举行。

撒切尔夫人的任期本来要到1984年5月才届满,可1983年3月,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已降到了15年来的最低点,仅为4.6%;退休金增长率超过了通货膨胀率;出口总值创53亿英镑的历史新记录。这些是她宣扬货币主义“政绩斐然”的大好时机,而且马岛战争使她声誉倍增。与此同时,她估计下半年通常经济都要回跌,来年更是夜长梦多,高失业率预示着一场罢工的爆发。于是她看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提前大选。

这种“突击选举”创造了英国历史上的最短纪录——从公布到投票只有19天。这等于不战而胜,使其他政党陷入了措手不及的困窘。大选结果自不必说,她创下了二战以来保守党连任的纪录。

手腕强硬的铁女人

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因为撒切尔夫人的货币主义政策大大下降,这主要决定了她得以二次蝉联首相。但低通货膨胀率同时也带来了高失业率,它使英国失业人数从1980年的11万上升到33万。失业大军虽然在家庭的“菜篮子工程”中可以得到一点安慰,但是工作的丧失犹如自由和尊严的丧失。于是,矿工失业者率先从马岛战争的胜利所煽起的民族激情中返回到个人利益,开始了长达1年之久的全国大罢工。

1984年初,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迫使20座煤矿关闭,而且还在继续扩大。为此,17.5万名矿工中的90%的人参加了席卷全国132个矿井的罢工浪潮。随后码头工人发动了支持煤矿工人的罢工。一些港口瘫痪了,50多个海港,进口货物有3/4积压在码头运不出去,日损失达3000万英镑。

4月上旬,许多罢工工人组织了“工人纠察队”,沿路阻挡上班的工人。4月9日警察出动了,以保护工人上班为由与纠察队员发生冲突,逮捕了80名纠察队员。这一天,撒切尔夫人在电视讲话中赞扬警察的行动时竟说:“他们干得很出色,警方真了不起。”这一讲话更加激怒了罢工的人们。

6月中旬,6000名矿工在北部南约克郡的奥格里夫炼焦厂门外与3000名警察发生冲突,冲突中28名警察受重伤。撒切尔夫人把这一事件称为“劳工暴力事件”,表示决不屈服于“暴徒统治”,并扬言:“法律必须和必定继续得到维护。”这意味着撒切尔夫人将继续使用镇压手段。

7月19日,撒切尔夫人提出动用“紧急权力法”镇压工人,并说“哪个政府也不会替纳税人接受这样一种空白支票。”“谁也不能不管煤矿是否盈利而让它们开着。”“赔本的矿井必须关闭。”

就在国内加紧镇压罢工工人的同时,撒切尔夫人抽身参加了在枫丹白露召开的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那是一场更为严峻的战斗。因为它关系到英国能否从欧共体拿到英国所要求的“预算回扣”问题。谈判桌上,她充分利用了国内罢工浪潮给英国经济带来的严重损失的现状——“目前政府借债已从3月份确定的72亿英镑提高为85亿英镑;政府和国际贸易也损失近15万英镑。”她的陈情博得了欧共体的同情。

当她以胜利者的姿态从枫丹白露回到伦敦时,时值罢工浪潮的高峰。由于她在枫丹白露为英国争回了经济利益,所以获得了议会两党议员的支持。为此,她趁势更加坚决地镇压了罢工工人,并于1985年初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在英国历史上也算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原先人们认为,1914年的矿工罢工导致了希思政府的下台;1979年的矿工罢工导致了卡拉汉的辞职;这一次撒切尔夫人也难逃此关,何况现在的失业人数多出了200万。

撒切尔夫人赢得这场战斗的原因,主要在于她继续了保守党“法律和秩序”的传统,并把“法律和秩序”通过强硬的高压政策与“镇压”汇成了同义语。

就在镇压矿工工潮的同时,撒切尔夫人不仅从枫丹白露凯旋而归,而且飞往北京与中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声明》,又到华盛顿同里根讨论东西关系问题。同时,在经济政策上她继续推行货币主义和私有化运动。时至1986年,英国的经济增长率为2.6%,英镑开始稳中有升,通货膨胀率控制在4%以下,就业者的实际收入平均增长了4.2%,银行利率开始下降,股票价格看涨,整个国家出现了“借贷繁荣”的景象。由此带动了“消费繁荣”,1985年至1986年,财政年度的税收比前一年度(1983~1984年)增加了8%,私有化政策给政府增加了50多亿英镑的收入。经济增长速度在欧共体中名列榜首。鉴于这种情况,撒切尔夫人准备来年提前大选。

1987年,美苏核谈判进入了微妙阶段,人们担心美苏在消除中程导弹问题达成的原则性协议中,美国会把西欧的利益当作筹码,并牺牲西欧的利益。为此,撒切尔夫人穿梭于欧美之间,与里根达成共识,并使里根保证了在与苏联进行的核裁军问题上不拿英国作筹码。撒切尔夫人坚持西欧、尤其是英国要保留核武器,因为在她看来,核武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防止战争的法宝。这抬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撒切尔夫人与里根的谈判实际上起到了西欧代言人的作用,这使得怀有“二心”进入欧共体的“不本分的欧洲人”——英国,在西欧改变了一点国际形象。

于是同年撒切尔夫人开始酝酿提前大选。撒切尔夫人与她的前任相比,更会选择选举的时机,她第二次选举利用了马岛战争的胜利,而这一次她却准备利用大选的经济繁荣景象和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尤其是西欧其他国家开始对她为核裁军问题所作的努力而有所好感的时候,她便宣布提前一年于1987年6月11日举行大选。撒切尔夫人并没有把这次大选当作一回事,大选前夕还去参加了西方7国首脑会议。结果,保守党在下院的650席当中拿到了375席的多数票,为此撒切尔夫人只是在会议尚未完全结束前返回伦敦迎接了选举的揭晓。这次选举,撒切尔夫人心中有数,保守党十拿九稳,因此她无需亲临督战。事实上,这次大选的结果没有在国际舆论上引起十分强烈的反应。

撒切尔夫人在宣布选举结果的那天早晨,与其丈夫丹尼斯出现在保守党总部大楼的正面窗口,她从窗口伸出右臂,向聚集在那里向她欢呼的人群招手,并伸出3个手指,示意“第三次连任”。她是英国近160年来历史上第一个3次蝉联首相的奇人,她不仅奇在3次蝉联,而且奇在轻易地蝉联了3任。这确实给这位女人添增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在以后执政的岁月里,撒切尔夫人始终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4%左右,而经济增长率却持续保持在3%左右,这在西方国家,只有日本能与之相媲美。自50年代以来,战后历届政府都把高经济增长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作为奋斗的目标。这些目标在麦克米伦的经济政策中、在威尔逊“科技白热化”的呼吁中、在70年代初希思的“平静的革命”中,都曾明确提出过。

然而,之前的哪一届政府都失败了。他们对病症的判断大致相同,都无法对症下药、去除病根。这不是他们缺少分析能力,而是缺乏解决问题的政治决心和铁面无私的独断手段。可是,这“决心”和“手段”在撒切尔夫人的身上找到了。

随着柏林墙的倒塌,欧共体实现货币统一的可能性逐步向现实性转化。这是所有欧共体成员国的财政大臣们盼望已久的转化。与此同时,欧共体主席德洛尔关于欧洲问题的三步计划设想也加快了步伐。他主张首先让所有欧共体成员国加入欧洲货币汇率机制,然后实现所有中央银行的合作,最后实现经济与货币的统一。这是泛欧主义的最高象征,也是西欧联盟的真正纽带。

1990年10月28日,罗马欧共体12国首脑会议的闭幕会上,英国女首相撒切尔夫人成为受人注目的焦点。人们都希望撒切尔夫人顾全大局,不要一意孤行,不要总是与欧共体的一些政策过不去。然而人们从这位“白脸蝴蝶”的严肃面相中,发现了这位蝴蝶并不热情,而俨然像苏联人所说的“铁女人”那样,一脸“铁色”。她不顾多数内阁大臣们的赞同意见,断然地对1994年开始实施欧洲货币联盟的第二阶段计划投下了唯一的反对票。顿时,舆论界哗然。

撒切尔夫人对欧洲政治一体化的深恶痛绝,并非是因为担心过分一体化带来的刺激而采取一种情有可原的谨慎态度,而是出于一种自信。她认为实行单一货币是剥夺英国主权的行为,而这恰恰是消弱“大英帝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的一种开端。自她执政以来,长期患了“英国病”的英国经济从1982年起,增长速度比德国、法国和意大利都快。

与此同时,她自恃与美国有着特殊的关系,是欧美关系的“中介人”,与东方大国的关系也不错,她访问过中国和苏联,同中国就香港问题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也几度握手。她奉行丘吉尔的“三环外交”政策,却又和丘吉尔一样刁钻,常常站在赌桌旁玩弄欧共体这张实际上对美、日和东方都颇有分量的王牌,而自己却不太情愿加入其中,她自恃手中有核武器,不需要欧洲其他国家来保护英国。

因此,她不愿意在“出卖英国主权”的同时降低英国的国际地位,尤其是削弱了英国在欧洲扮演的“领袖角色”的地位。

然而,她始料不及的是这一次所投下的惟一一张反对票,不仅没有赢得人们的“赞美”,也没有再获得“铁蝴蝶”或“铁女人”的雅称,却注定了她在英国作为政坛之霸主的地位将一去不复返。

大势已去的“铁女人”

撒切尔夫人在她第三届首相任职期内,与欧洲共同体维系着一种若即若离、模棱两可的关系。

她既想坚持自己的固有立场,又刻意要在特定时刻“为英国下一届大选准备和出于对英国经济利益的考虑”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她一方面坚持不列颠的主权,维护英国的“自由”和捍卫英国的利益,不甘心英国就此迅速融入欧洲共同体政治经济的一体化中,而执意要在英美“特殊关系”的基础上重新树立大英帝国的形象;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英国已丧失“超然”于欧洲共同体之外的历史条件的现实,被迫参加欧洲共同体的一体化进程,并在国内外反对她奉行对欧洲共同体政策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和在一定程度上与欧洲共同体其他成员国进行合作和协调。这样,她的政策便不可避免地出现左右摇摆,令人难以捉摸。

撒切尔夫人的这种矛盾多于合作、僵硬多于灵活的政策,在她于1988年9月布鲁日欧洲学院的一次演讲中,已表露得一清二楚。在那次演讲中,她明确反对共同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关于建立联邦主义的统一欧洲观点。她认为欧洲的统一应是在对独立主权国家的联合,而且不能损害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这种双重原则。

后来,撒切尔夫人又抨击联邦主义者说:“我也许在欧洲共同体内会被孤立,但从更广泛的前景来看,联邦主义者才是真正的孤立主义者。当欧洲作为整体被解放时,他们却冷酷地坚持半个欧洲联合;当真正的全球市场正在出现时,他们仍游戏于保护主义之中;世界上最集权的苏联已经垮了,他们却还被集权的方案所束缚。如果说有一种意识已经过时了的话,那就是靠人为的力量来创造一个巨大的国家。”

正因为撒切尔夫人坚持如此铁定而又鲜明的观点,所以她先是在1989年6月马德里欧洲共同体首脑会上,不让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第一阶段——欧洲货币汇率机制。后来在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和财政大臣奈杰尔·劳森的积极劝说下,她总算勉强作出了承诺。但是在1990年10月罗马欧洲共同体首脑会上,她又不顾其他11国一致同意从1994年1月1日起实施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第二阶段计划的立场,反对建立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和设立单一的欧洲货币。撒切尔夫人对欧共体的立场如此僵硬,使英国在多数情况下在欧共体内处于1票对11票的绝对孤立境地。英国在重新安排欧洲的进程中始终成游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个局外人。

撒切尔夫人的这种僵硬立场还激化了保守党内的矛盾和分裂。紧接着内阁进行了第一次调整,1989年7月,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因与首相在欧洲货币联盟方面的意见相左而被调出外交部。同年11月,财政大臣劳森也由于同样原因而挂冠离去。

1990年11月杰弗里·豪又由于反对首相在欧洲问题上的观点而主动辞去了副首相的职务,由此触发了撒切尔夫人的领导危机。这位对首相一贯言听计从,对工作任劳任怨,但仍保留着副首相头衔的杰弗里·豪已经为撒切尔夫人效忠了15年之久,这次之所以拂袖而去,坚决辞掉副首相一职,是因为撒切尔夫人1990年10月30日在英国下院答辩时,曾以斩钉截铁的口吻说:“如果有人要求我们放弃英镑,那我的回答是:‘不!不!不!’”这3个斩钉截铁的“不”字,使一贯忠顺的杰弗里·豪忍无可忍,便于11月1日向首相正式递交了辞呈。

副首相杰弗里·豪的辞呈深深撼动了撒切尔夫人,但还没有达到对“铁娘子”权威的最大威胁。要命的是这位在撒切尔内阁中历任财政大臣、外交大臣、下院领袖、枢密院长和副首相等要职的老臣,在撒切尔麾下立过汗马功劳,如今他也开始了“背叛”。他在11月13日发表的辞职演讲中说了这么短短几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为党和国家做了我认为正确的事。现在该轮到其他人考虑他们对忠诚的悲剧性冲突作何种反应了。我本人与忠诚较量的时间也许太久太久。”他最后还吁吁大臣和议员们把国家的利益摆在对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忠诚之上。

杰弗里·豪这样振臂一呼,虽然还没达到那种天下“云合”和“影从”的地步,但至少在保守党和下院内是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动摇了撒切尔首相的根基,也震撼了英国政坛。从此,撒切尔夫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已江河日下,颓势难挽。

随即,英国《独立报》的民意测验表明,有64%的英国人认为撒切尔夫人应下台,并认为她是50年代以来英国最不受欢迎的首相。这与她10年前入主唐宁街10号时听到的《她是一个大好人》的主旋律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为此,保守党内成员们忧心忡忡,怨声载道,一时换马呼声迭起。

就在杰弗里·豪发表辞职演讲的第二天(11月14日),素怀异志且1986年初在韦斯特兰事件中敢于跟首相分庭抗礼的前国防大臣迈克尔·赫塞尔廷随即抓住有利时机,正式宣布了竞选党领袖的声明。他由尼尔·麦克法伦提名、彼得·塔普尔担任副手,向由道格拉斯·赫德提名、约翰·梅杰担任副手的撒切尔夫人挑战,竞选保守党领袖。双方决定11月20日为第一轮投票日。

可是,撒切尔夫人大意失荆州,她万万没有料到自己这艘“蒙冲战舰”竟会翻在阴沟里。结果“铁娘子”与赫塞尔廷的第一轮竞选,就为她自己的政治生涯画上了终止符。

11月20日,巴黎欧安会如期举行,撒切尔夫人端坐在克莱贝尔会议中心,正在侃侃而谈、滔滔雄辩、满面春风的时刻,在伦敦唐宁街下院12号会议室里,选举保守党领袖的投票作业即将开始。选举工作由“1922年委员会”主持。在投票箱前敛声屏气地端坐着主席翁斯洛和3个选定的监票人。上午10时,保守党议员们鱼贯入场。由于撒切尔夫人与外交大臣赫德远在巴黎与会,特由其指定的代表代行投票。当天下午6时投票结束,议员们悉数退场。会议室双门密闭,翁斯洛及3名监票人开始计票。半小时后,议员们又鱼贯进入会议室,翁斯洛朗声宣布选举结果:“撒切尔:204票;迈克尔·赫塞尔廷:152票;16票弃权;第二轮投票定于27日进行。”

按照保守党选举制度的规定,撒切尔夫人必须以超过第二位候选人15%保守党议席的票数才能在第一轮决选中获胜。亦即在赫塞尔廷得到152票的情况下,撒切尔夫人的得票数应不少于208票,如今她还差4票才能达到标准。

如果投票前“铁娘子”不是远隔英吉利海峡,而是亲临议会督战或在投票前能将支持赫塞尔廷的下院保守党议员再争取过来哪怕两个,她就足以渡过难关,稳操胜券了。可惜这已成定局,是嗟悔无及的遗憾了。然而,恰恰是这关键的两票(注意,当时还有16票弃权)在两天后便结束了撒切尔夫人15年党魁和11年半的首相生涯。

由于投票之后反对首相的声浪高涨,冲击着保守党的后座议员,以及“撒切尔时代已经结束”的观点在他们中间日益传播,加上昔日忠于首相的内阁大臣纷纷背叛或多持保留态度,撒切尔夫人眼看大势已去,被迫于1990年11月22日宣布退出竞选,同时宣布辞职,并提名梅杰参加竞选。紧接着,在这场“宫廷政变”中被迫辞职的撒切尔夫人便厉兵秣马,全力支持梅杰参选。在11月27日梅杰、赫德、赫塞尔廷三马并逐的第二轮决选中,梅杰最终以185票的多数票击败了另两位竞争对手。撒切尔夫人于是与约翰·梅杰的夫人诺尔玛·梅杰热烈拥抱。

从1975年撒切尔夫人成为保守党的领袖到1990年辞职,撒切尔夫人担任保守党领袖达15年之久。在她的领导下,保守党连续3次赢得大选,这在保守党的历史上也是一个辉煌的奇迹。担任首相期间,撒切尔夫人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改革,创造了所谓的“撒切尔奇迹”,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被冠之以“撒切尔主义”。由于其不畏艰难、锐意改革的形象,她还赢得了“铁娘子”、“好斗的玛吉”的美誉。 nwdxo+uW/SbkI604FT5wraSXMox77dYU05t/0fL2KF3YUqsSmuqaKy4g0w33C0h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