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壹 波兰作家

斯沃瓦茨基

斯沃瓦茨基,1809年9月4日生于克热米耶涅茨(今属白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维尔诺大学教授,在他5岁时死去,母亲酷爱文学,对他影响较深。

1824~1828年,斯沃瓦茨基进维尔诺大学法律系学习。大学期间他即开始写诗,早期诗歌充满感伤情调。在华沙的日子里,他关心当时的政治斗争和文学论争,写了许多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诗,如《胡果》(1829)、《修道士》(1830)、《阿拉伯人》(1830)、《扬·别列茨基》(1830)和两部诗剧《明多维》(1829)、《玛丽亚·斯图亚特》(1830)。

《扬·别列茨基》是其中的优秀之作,它通过小贵族别列茨基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大贵族的专横暴虐和胡作非为。

《玛丽亚·斯图亚特》描写爱尔兰的玛丽亚王后勾结波德维尔阴谋篡夺王位失败而逃亡国外的故事。

1830年11月,华沙爆发了反对俄国的武装起义。斯沃瓦茨基写了《自由颂》、《悲歌》和《立陶宛军团之歌》等诗,歌颂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的斗争,给起义战士以很大鼓舞。

起义失败,斯沃瓦茨基流亡国外。1832~1836年侨居瑞士,先后写出了长诗《在瑞士》,诗剧《科尔迪安》、《巴尔拉迪娜》、《霍尔什亭斯基》和《马泽帕》。

1836~1837年,斯沃瓦茨基游历东方,先后到过希腊、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等地。他写了长诗《瘟疫病人的父亲》、《瓦兹瓦夫》、《比亚特·但特舍克的长诗》和带有神秘色彩的散文诗《安赫利》。1838年后他定居巴黎,随后他写了剧本《里拉·维涅德》、《法塔齐》和长诗《贝尼奥夫斯基》。

1842年以后,斯沃瓦茨基受到托维安斯基的宗教神秘主义的影响。这期间写的《莎乐美的银梦》、《马列克神父》和长诗《精神之王》,都带有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后来国内民族解放斗争高涨,他脱离了宗教团体,声援革命。1845年写的《对〈未来赞歌〉的回答》一诗,驳斥了齐·克拉辛斯基反对革命、主张复古倒退的观点,指出“只有农民革命,才能使波兰从奴役中解放出来”。

1848年,他还抱病回国,参加了波兹南的起义。后又去法国,1849年4月4日在巴黎逝世。

斯沃瓦茨基的诗歌形式优美,想象丰富,语言生动;他的剧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他对波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仅次于密茨凯维奇的波兰第二大诗人。

克拉谢夫斯基

克拉谢夫斯基,1812年出生于波兰一个贵族家庭。曾在维尔诺大学攻读文学,主编过多种刊物。1830年他开始写小说,其中以描写农村题材和历史题材的小说最为著名。

克拉谢夫斯基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有《乌兰娜》、《萨夫卡的故事》、《布德尼克》、《奥斯塔普·邦达丘克》、《村外茅屋》、《叶尔莫瓦》、《栅栏木桩的故事》等。作者在这些小说中对农民的贫困和苦难表示同情。

克拉谢夫斯基早期的创作比较著名的有《齐格蒙特时代》等作品。从1875年开始,他以波兰的全部历史为题材创作小说,共29部76卷。这些小说的故事情节较为生动,而人物形象的刻画则较为逊色。

克拉谢夫斯基于1883年在柏林以间谍罪被捕,并被判处三年半徒刑,1887年在日内瓦逝世。

诺尔维德

诺尔维德,1821年出生于波兰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早年曾在意大利学习美术,后到美、英等国以绘画为生。自1855年起住在巴黎,一生穷困潦倒。

他的文学创作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其中以发表于1851年的长诗《普罗密特迪安》和一部分散文较为突出。他的短诗《怀念贝姆的悲歌》、《肖邦的钢琴》和《致公民约翰·布朗》,歌颂了为自由、平等而斗争的战士,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

他的文学作品构思奇特,语言晦涩难懂,生前不受欢迎,直到20世纪初期才被现代派诗人所推崇。

叶日

叶日,原名齐格蒙特·密乌科夫斯基,1824年出生于波兰一个爱国贵族家庭,年轻时参加过匈牙利1848年革命,后为波兰民主协会密使。叶日在巴尔干各国居住多年,曾几次回国组织秘密革命活动,1872年迁居瑞士,1915年去世。

叶日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许多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习俗,还有一些反映巴尔干各民族的解放斗争。他的主要作品有发表于1858年的长篇小说有《瓦塞尔·霍乌布》等多篇。

迪加辛斯基

迪加辛斯基,1839年出生波兰一个地主管家的家庭。他因参加1863年1月起义,曾被沙皇逮捕入狱。后长期充当家庭教师,曾在克拉科夫开办印刷厂和书店。

迪加辛斯基的著名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村庄、田地和森林》(1887)、《生活的环节、耕地和马路》(1889);长篇小说《占有者们》(1887)、《贝尔多内克》(1888)、《耶德舍伊·皮什恰尔斯基先生》(1890)、《兔》(1900)和《生活的节日》(1902)等,这些作品内反映了贫苦农民在地主资产阶级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有的作品在反映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时,也描写了动物的生活,对资本主义社会有所揭露,但在描写手法上表现出自然主义倾向。

迪加辛斯基是19世纪末波兰自然主义流派的代表作家,1902年去世。

奥热什科娃

奥热什科娃,1841年生于立陶宛格罗德诺一个爱国的地主家庭,从小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教育。她目睹波兰农民遭受压迫的悲情生活,所以她对下层社会的农民及更多穷苦人十分同情和关心。1858年从寄宿学校毕业,嫁给一个贵族,在丈夫的领地居住。

1863年一月起义爆发期间,奥热什科娃积极参加起义部队中通讯联络、筹办粮饷和缝制衣服的工作,曾掩护一个受到追捕的起义领导人。起义失败,沙皇政府没收了她丈夫的领地,她只好居住在父亲的领地。

奥热什科娃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创作。初期发表的短篇小说描写了封建地主的自私冷酷,资产阶级法律的偏见以及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他们正直善良的品德。作品《荒年》(1866)、《尤利扬卡》(1875)、《厄运》(1876)、《十四分之一》(1878)和《不愉快的山歌》(1878)等,描写了封建地位和资产阶级的自私卑劣以及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善良正直的品德。《最后的爱情》(1867)、《在笼子里》(1869)、《外省》(1969)、《有德行者》(1871)等中长篇小说,作者刻画了许多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工程师、教师、学者、同情穷人的医生、律师、热心发展民族工商业的企业主、商人和贵族资产阶级慈善家等优秀人物的形象。这时期她还创作了不少以妇女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如《格拉巴先生》(1869)、《瓦兹瓦夫的日记》(1871)和《马尔达》(1872)等,这些作品表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所遭受的凄惨命运。其中以《马尔达》影响较大。这部作品中的妇女马尔达,出身贵族,在父亲和丈夫死后带着4岁的女孩出外谋生,由于生活所迫而进行盗窃,在被追捕时,悲惨地死在马车轮下。

奥热什科娃创作的主要阶段是1876~1889年。在这时期发表的长篇小说《梅伊尔·埃卓福维奇》(1878)和中短篇小说《请给一朵花》(1877)和《强壮的参孙》(1877),描写上层社会对贫穷的犹太人的压迫。她还创作了两组小说,题材并不相同,一组叫“幽灵”,包括短篇小说集《幽灵和肥皂泡》(1880),长篇小说《守墓人西尔维克》(188)、《齐格蒙特·瓦维奇和他的同学们》(1882)和《原始人》(1883)等,这些作品描写波兰社会中的劳资矛盾和初期的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颂扬革命者建设正义美好的世界的理想,但不同意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另一组小说包括《底层》(1884)、《久尔济一家》(1885)、《涅曼河畔》(1887)和《乡下佬》(1888),它们以立陶宛农村生活为题材,描写沙俄农奴制长期统治下农村愚昧落后的状况,以及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其中《涅曼河畔》是在思想和艺术上最成熟的代表作。这部小说通过对贵族地主别涅迪克特·科尔钦斯基一家和缺少土地的农民安哲里姆·包哈迪罗维奇和他侄儿扬一家在1863年1月起义前后的变化,以及他们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描写,反映了沙俄占领下波兰农村的面貌。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农民以及贵族阶级叛逆者的形象。

19世纪90年代以后,奥热什科娃还写过长篇小说《寻求金羊毛的人》(1899)等许多作品揭露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她拥护革命,1905年革命对她震动很大。她在晚年写的短篇小说集《光荣属于被战胜者》(1910),指出起义的失败的原因是贵族没有依靠人民的力量。

奥热什科娃的作品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发展自然生动,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她的创作在波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作家也有较大的影响。

科诺普尼茨卡

科诺普尼茨卡,1842年生于苏瓦乌基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波兰民族解放革命传统的熏陶。1862年她嫁给了一个富有的地主,婚后厌恶地主家庭的寄生生活,带着孩子离家出走,住在了华沙。她早期的作品倾向于民主思想,在占领者当局的迫害下,流亡国外。曾到过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等国。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一度回到华沙,参加营救被沙皇囚禁的革命者的工作。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科诺普尼茨卡创作了许多诗歌,《诗集》第1卷(1881),《以往戏剧片段》(1881),《诗集》第2卷(1883),第3卷(1886)、第4卷(1896),《小事》(1903),《致人们和时间》(1904)等,都是期间的作品。《自由的雇农》、《亚希已经等不到了》、《农民的心》、《地下室》和《在法庭前》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和被压迫者对美好的正义社会的向往。在《九月》、《战斗之后》等作品中,描写了人民与统治者的斗争,赞扬了被压迫者斗争精神。她还有一些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的诗歌,大声疾呼“我不能抛弃土地!”“决不容许敌人把我们变成奴隶!”《幻想》(1886~1887)是一首揭露了梵蒂冈教会的残酷掠夺,歌颂人民反压迫、争自由的长诗。

19世纪80年代末,科诺普尼茨卡开始创作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四个短篇小说》(1888)、《我的相识者们》(1890)、《在路上》(1893)、《短篇小说集》(1897)、《人们和事》(1898)和《在诺曼底海岸上》(1904)等都是20世纪初发表的。这些作品大多以城市生活为题材,其中《村社的德政》揭露了资产阶级慈善事业的伪善;《巴纳肖娃》和《撬门窃盗》描写劳动人民遭到资产阶级法庭的无情迫害;《烟》和《我们的瘦马》揭示了社会下层的穷人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波兰许多农民由于缺少土地,大批流亡西欧、北美和南美。她以这一题材写成长诗《巴尔采尔先生在巴西》(1892~1906),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描写了波兰农民在异乡受尽了饥饿与病痛的折磨和受到自然灾害带来的苦难,以及他们同当地德国统治者和农场主的斗争,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全诗。1905年革命以后她完成长诗结尾,诗人在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写了波兰农民参加巴西某港口工人罢工斗争的场面。

显克维奇

显克维奇,1846年5月5日生于波德拉斯卡地区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华沙中央学校(华沙大学前身)医学系学习,一年后改学文学。1871年,沙俄政府将华沙中央学校改为华沙帝国大学,即将毕业的显克维奇为了表示抗议,拒绝参加毕业考试,愤然离校。

显克维奇在大学期间已开始写作。1872年他以李特沃斯的笔名在《波兰报》上发表了许多有关华沙生活的讽刺小品。同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徒劳无益》,反映波兰大学生的苦闷和彷徨。随后又出版了《沃尔齐沃皮包里的幽默作品》,这部作品是在波兰封建社会崩溃、资本主义势力迅速壮大的时期开始写作的,歌颂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干精神,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乐观态度。

1876年,显克维奇作为《波兰报》的记者赴美国访问。《旅美书简》作为一本通讯集肯定了美国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又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以及对人民的压迫和种族歧视。

1877~1880年,显克维奇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体现了作者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带有悲愤格调的作品如反映农村生活的《炭笔素描》、《音乐迷扬科》和《天使》,描写外国统治者压迫波兰人民的《家庭教师的回忆》和《胜利者巴尔泰克》,表明波兰侨民在美国的悲惨遭遇的《为了面包》和《灯塔看守人》,描绘美国印第安人遭受迫害和残杀的《酋长》和《奥尔索》。

19世纪80年代,波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沙俄和普鲁士在它们占领的波兰地区内推行同化政策,波兰人民深受苦难。显克维奇渴望找到一条能使全国人民团结对敌同时又能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减轻人民痛苦的道路,他开始创作历史小说。

1883~1888年,他写出了3部曲。3部曲第1部《火与剑》取材于1648年赫梅尔尼茨基领导的哥萨克暴动。当时乌克兰是波兰贵族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赫梅尔尼茨基暴动的结果,第聂伯河以东的土地被沙皇俄国占领了。显克维奇站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反对外国干涉的立场上,揭露赫梅尔尼茨基为了私利,打着民族起义旗号,勾结外国侵略者分裂波兰的活动。但他没有把赫梅尔尼茨基领导的暴动和乌克兰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武装起义区分开来,因而在谴责哥萨克暴动的同时,歪曲和丑化农民起义。第2部《洪流》写波兰人民反抗瑞典封建主侵略波兰的斗争。作者揭露了侵略者蹂躏国土、屠杀人民和大贵族的叛国投敌,歌颂了中小地主和广大人民齐心协力与敌人作斗争,以及他们的英勇精神。第3部《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描写波兰反抗土耳其—鞑靼人入侵的斗争,但作者却着重描写伏沃迪约夫斯基的个人爱情故事,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不及前两部。3部曲、特别是《火与剑》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后,显克维奇又发表了两部描写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即《毫无规则》(1891)和《波瓦涅茨基一家》(1895),其中流露出他对于贵族阶级往昔的“尊荣”的留恋,对它的没落之情惋惜和同情。

1896年,显克维奇发表了《你往何处去》。这部小说通过一个罗马青年贵族和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少女曲折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暴君尼禄对早期基督教徒的迫害。他由于这部小说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金。

19世纪末叶,民族压迫加剧,显克维奇发表不少政论和演说,揭露普鲁士占领者推行的日耳曼化政策,著名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1900)。这部小说则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描写了波兰和立陶宛反对十字军骑士团入侵的斗争,是波兰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显克维奇移居瑞士的韦维,并组织了“波兰战争牺牲者救济委员会”,当选为主席。他的最后一部小说《军团》写19世纪初东布罗夫斯基领导的波兰军团的爱国活动和民族解放斗争,但未写完,他便于1916年11月15日逝世。

显克维奇是波兰影响深远的作家,他的作品语言优美,人物性格显明、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他的创作对波兰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的作品在全世界影响广泛,被译成40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同时,他也是中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是鲁迅最早介绍到中国的波兰小说家。

普鲁斯

普鲁斯,1847年8月20日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时父母双亡。16岁参加一月起义,在战斗中负伤,被捕入狱。1866年中学毕业,进入华沙中央学校数理系学习,两年后因无力交纳学费而辍学。他曾当过工人、摄影师和统计局的职员等。

70年代初,普鲁斯开始担任华沙《星期评论》、《家庭监护人》、《瓦河》、《华沙信使》、《新闻》等报刊的编辑和记者。从1875年开始,他连续12年在《华沙信使》报上以“每周记事”的形式发表小品和政论,还创作了许多中、短篇小说。他早期发表的短篇小说《孤儿的命运》(1876)、《米哈尔科》(1880)、《安泰克》(1881)、《改邪归正的人》(1881)、《一件背心》(1882)和中篇小说《阿涅尔卡》(1880)等,描写了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颂扬了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并揭露贵族资产阶级的自私、虚伪、贪婪。中篇小说《回浪》(1880)描写工厂主对工人的压迫和被压迫者的反抗。

1882~1884年,普鲁斯参加了华沙慈善事业协会,从事照料和教育孤儿的工作。此后的10年中,他主要进行文学创作,发表了《前哨》(1885)、《玩偶》(1887~1889)、《解放了的女性》(1890~1893)和《法老》(1895)等长篇小说。

《前哨》的主人公斯利马克是一个富裕农民,他的利益受到德国移民的打击和侵犯,作者写他同德国人的斗争,同时也写了他的自私自利和对长工的残酷无情。

《玩偶》(中译本作《傀儡》)是普鲁斯的代表作,主人公伏库尔斯基体现了波兰资产阶级的某些特点,他由参加革命到背叛革命,由追求名利、地位、女人到成为买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反映了普鲁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怀念;另一方面,它的主人公被写成是为社会谋福利的人,是穷人的救世主,表明作者存在希望资产阶级中的代表人物出来改造社会的幻想。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与沙俄的勾结以及与封建贵族实行妥协的现实。

在《解放了的女性》中,普鲁斯通过描写一个热心农村公益事业的女性的悲惨遭遇,揭露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损人利己以及小市民的自私狭隘,同时讽刺了波兰社会某些阶层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庸俗化的见解。

《法老》以古埃及社会为背景,作品描写埃及面临的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奴隶、农民遭受的剥削压迫,歌颂了他们的反抗斗争,抨击了祭司贵族集团的腐败。

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对普鲁斯震动很大,他一方面不满资本主义制度和沙皇的统治,但找不到改变现状的出路而一度陷入悲观。在取材于1905年革命的长篇小说《孩子们》(1908)中,他对革命作了歪曲的描写;可是他在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转变》中,却又对一个为劳动人民解放事业而斗争的革命者进行了歌颂,表明作家最后对于革命有了认识。他于1912年5月19日在华沙逝世。

普鲁斯的作品对波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善于运用讽刺、幽默、虚构、夸张和朴质的叙述等多种手法描写细节往往能在矛盾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加以艺术性的概括。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扎波尔斯卡

扎波尔斯卡,1860年生于波兰一个大地主家庭。他年轻时参加过巡回剧团的演出活动。1902年在克拉科夫开办戏剧学校。

她所著短篇小说集《水彩画》(1885)、《它们》(1890)、《幻想和小事》(1891)、《人间动物园》(1893)和长篇小说《卡希卡·卡里亚迪达》(1885~1886),反映劳动人民被压迫的命运;剧本《玛丽切夫斯卡小姐》(1912)描写下层艺人的痛苦生活。

她的代表作是剧本《杜尔斯卡太太的道德》(1907),它描写一个女房产主的家庭纠纷,揭露了波兰小市民的虚伪、自私、庸俗和堕落。

莱蒙特

莱蒙特,1867年生于罗兹附近大科别莱村一个教堂琴师的家庭。自幼家贫,他年轻时曾学过裁缝,当过小贩、铁路职员、流浪艺人和修道士。这些生活经历使他对沙皇占领下的波兰社会有广泛的了解。

19世纪80年代末,莱蒙特开始创作。他早期的短篇小说如《母狗》(1892)、《汤美克·巴朗》(1893)、《正义》(1899)等,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工头、地主、村长、神甫等人的残暴和狡诈,刻画了积极反抗的被压迫者的形象。

90年代末,莱蒙特发表了长篇小说《喜剧女演员》(1895)及其续篇《烦恼》(1896),作品体现有才华的艺术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奈的悲惨处境。长篇小说《福地》(1897~1898)以罗兹的工业发展状况为题材,描写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质。

1904~1909年,莱蒙特发表了长篇小说《农民》(分《秋》、《冬》、《春》、《夏》4部)。小说描写了富农波利那一家的遭遇,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后沙俄占领下的波兰农村的状况。波利那一家同地主有矛盾,最后同农民一起与地主作斗争;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后来又和地主重归于好。小说描写了波利那同沙俄、地主的矛盾和妥协,以及他的顽固的封建等级观念。作者通过他对长工的压迫和剥削,他的家庭在继承财产上的纠纷,揭示了富农腐朽、没落的实质。在艺术上,作者善于抓住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把人物放在冲突中显露他们的性格。小说成功地描写了四季景色的变换和农民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1924年,莱蒙特因为《农民》这部著作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但是,莱蒙特幻想“好”的资产者来改造社会,建立国家,过高地估计了农村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莱蒙特陷入悲观,晚年作品的思想与艺术都很逊色,思想倾向保守。这期间他写了小说如《幻想家》(1909)、《在普鲁士的学校里》(1909)、《吸血鬼》(1911)、《暴动》(1922)以及长篇历史3部曲《1794年》(1914~1919)等。

东布罗夫斯卡

东布罗夫斯卡,1889年生于波兰卡利什附近农村一个佃农家庭,中学毕业后去国外上大学。20世纪20年代中,他曾对波兰农民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并开始文学创作。

她早期发表的短篇小说集《祖国的孩子们》(1921)、《樱桃枝》(1922)、《童年的微笑》(1923)多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反映了作家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短篇小说集《从别处来的人们》(1925)、《生活的特征》(1938)描写农民遭受的压迫和人民的反抗。长篇小说《黑夜与白昼》(1932~1934)是她的代表作。

波兰解放后,东布罗夫斯卡发表的作品,如短篇小说集《晨星》(1955)等,主要描写波兰在德国法西斯侵占时期人民的悲惨遭遇和战后的社会生活。她的最后一部作品长篇小说《一个沉思者的奇遇》(1961~1962),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争时期的波兰社会为背景,但未完稿。此外,她还发表过剧本、小品文等。

东布罗夫斯卡于1955年获国家文学奖金,1965年去世。

普特拉门特

普特拉门特,1910年生于白俄罗斯的明斯克。他年轻时参加左翼青年运动,曾被萨纳奇亚政府审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苏联参加波兰第一军团,为祖国的独立而战斗,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驻瑞士和法国大使、作协总书记等职。

普特拉门特早期发表的诗集《昨日返回》(1935)、《森林之路》(1937),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战争和春天》(1944)、短篇小说集《神圣的枪弹》(1946)和长篇小说《九月》(1952),作品反映1939年德国法西斯侵占波兰以及波兰人民的反抗。长篇小说《现实》(1947)写波兰战前的社会生活;长篇小说《十字路口》(1954)描写波兰战后初期国内的阶级斗争。长篇小说《前夫之子》(1963)、《不忠实的人们》(1967)、《博乌迪纳》(1969)和短篇小说集《空眼睛》(1967)等,反映波兰50年代国内的政治生活情况。此外,他还著有回忆录、报告文学、小品和政论等。

普特拉门特50年代到过中国,发表了报告文学集《中国纪事》(1952)和《中文》(1961)。1964年,他获国家文学奖金一等奖。

米沃什

米沃什,1911年出生于立陶宛维尔诺附近的谢泰伊涅。他曾在维尔诺斯泰凡·巴托雷大学攻读法律。年轻时开始写诗,193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关于凝冻时代的诗篇》。

1934年,米沃什大学毕业,在巴黎留学两年,回国后在波兰电台文学部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抵抗运动,战后曾任波兰驻美国和法国的文化参赞。1951年他旅居巴黎,1960年前往美国,后定居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在大学讲授波兰文学。

米沃什战后的主要作品有诗集《白昼之光》(1953)、《诗的论文》(1957)、《波别尔王和其他的诗》(1962)、《中了魔的古乔》(1964)、《三名的城市》(1969)、《日出和日落之处》(1974)、《诗歌集》(1977),长篇小说《权利的攫取》(1955)和《伊斯塞谷》(1955)等。

他早期的诗歌流露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把历史看成是一场大灾祸,把人类比作处于“宇宙的灭亡”、“世界末日”的时代。战争时期的诗歌则表现了他对民族和人类命运的忧虑。以后的作品,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虚伪、欺骗、空谈、浮华等现象,认为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没有自由可言。他认为诗歌应以现实为基础,包含哲理,可是现实只为诗人提供创作的素材,诗人应赋予它以另外“真正的”现实性。

米沃什的诗自然、流畅,不苛求韵律的严谨,语言质朴、精练、口语化,寓意深刻,吸取了古典与现代不同派别之精华,自成一体。

米沃什还写过不少散文、随笔、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著作,翻译过许多名著。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CdWBGXdtkqcKYNvAB7U1gdlXVz0DMhMJCzPq82cS1TsDnLaMcD6C13h12MpZUAg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