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爱因斯坦1

困惑少年沉默不凡

1879年3月4日,在德国南部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里,犹太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此降生了。爱因斯坦生活在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里,父亲希尔曼和蔼慈祥,母亲波林温柔贤惠。

在小爱因斯坦出生不到一年的时候,父亲经营的小电器行开始不太景气了,叔叔雅各布建议他们一家搬到慕尼黑去。

经过一番商量之后,希尔曼携带爱子在1880年搬到了慕尼黑。在慕尼黑,希尔曼和弟弟雅各布合办了一家电器工厂,工厂的生意开始时比较顺利,全家人的生活很富裕。爱因斯坦两岁时,妈妈又为他生了一个可爱的妹妹,叫玛雅。

父母常带爱因斯坦兄妹到郊外幽静的山村中游玩。小爱因斯坦对大自然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他的目光,他的心,都被大自然深深地吸引着。

小爱因斯坦虽然很孤僻但对音乐却有着特殊的兴趣,而且他还是一个特别爱思考的孩子,他常常一个人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想着什么:比如树叶为什么动?风从哪里来?神秘的宇宙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小爱因斯坦6岁这一年,父母准备送他上小学。小爱因斯坦兴奋极了,他兴高采烈地整理着自己的书包,把文具一遍遍地摆好,又拿出来,然后再摆好。

一天,父亲希尔曼给小爱因斯坦带回一只罗盘,一只小小的罗盘,引发了小爱因斯坦无限的联想。他问了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罗盘针总指一个方向……也就是因为这个小小的罗盘,小爱因斯坦开始了他的思索,他执着地探索着、追求着大自然和宇宙的奥秘。

本来希尔曼夫妇都是犹太人,但是,他们祖先几代下来,已经因为长久居住在非犹太人的聚集区,被那里的原住居民给同化了,他们自己都快忘了自己是犹太人了。在慕尼黑,宗教气氛是很浓厚的。

人们把自己的孩子按照宗教信仰的不同,送到不同的宗教学校去上学。按理说,爱因斯坦应该去犹太教教会学校去上学,但是,因为希尔曼家族的宗教观念不是很强,同时,他们住的地方离犹太教会学校又太远,所以,小爱因斯坦被送到一所天主教小学上学。

在学校里,按照政府的规定,学生要接受宗教教育。回家以后,父亲又给他请了一名犹太教老师,教他犹太教教义。在爱因斯坦幼小的心灵里,两种教义都扎下了根,这也是他善良、包容的主要原因。

虽然爱因斯坦自己对宗教没有任何偏见,但是,宗教的偏见却从他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就给他带来了苦恼。在学校里,只有爱因斯坦一个人是犹太小孩,又因为他性格孤僻,不合群,所以,他总是独自一个人静静地思索着。小爱因斯坦常被许多问题困扰着,无论爸爸怎么说,他还是不能理解。同是德国人,为什么要分那么多种呢?

小爱因斯坦开始对这种互相仇视的教义产生了憎恶,为什么?为什么德国人就可以这样骄傲?在学校里,爱因斯坦显得更加孤寂。

不管有多么重的学习压力,儿童时期的孩子的生活也应是五彩缤纷的,但是爱因斯坦却十分沉默,即使别人拉他出去玩,一会他也会回来,因此,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木头”。一年的学习生活结束后,爱因斯坦并没什么特殊的表现,成绩平平。

爱因斯坦的母亲波林是位音乐天赋很高的女性。在家里,母亲在晚饭后经常弹奏几曲钢琴,优美的旋律在房间里回荡。每当这个时候,爱因斯坦就会来到妈妈后面,专注地听着。

波林见此情景,也希望儿子能从音乐中寻找到美,完善自己的性格,加强自己的修养。

于是,波林就给爱因斯坦请了一个家教,每天晚上教一个小时。老师非常认真,他十分严厉地教爱因斯坦反复练习指法。可是爱因斯坦讨厌这种枯燥的练习方法,但他的父母却坚决让爱因斯坦学下去,并且采取了强硬的态度。

第二年,希尔曼夫妇也觉得不应该勉强小爱因斯坦了,于是,他们决定改变主意,让他学习小提琴。小爱因斯坦这一次像是找到了感觉,他开始主动、积极地练琴。而且,因为他有一些音乐基础,进步也非常快。从此,小提琴伴随着他的整个生命过程,直到他去世。

当爱因斯坦10岁的时候,他进入了路易波尔德中学。

在中学里,用的全是灌输式的教学法,学校和老师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喜欢这种方式,只是一味地讲。虽然是在学校里,却像军营一样十分重视军事训练。爱因斯坦十分生气地说:“以前觉得小学老师像上士一样,现在,我觉得中学的老师像是中尉。”在这样一所兵营一样的学校里学习,爱因斯坦感到压力大极了。

有一天,叔叔雅各布来看他,见他这样闷闷不乐,就给侄子讲了有关毕达哥拉斯的一些事情,爱因斯坦听得十分认真。

随后,雅各布在纸上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并对爱因斯坦说:“在直角三角形里,有一个定理,它的斜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这也就是中学学到的毕达哥拉斯定理。”

爱因斯坦两眼放光地问道:“是真的吗?”

雅各布见侄子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就故意说:“如果你不相信,可以自己证明一下嘛!”

雅各布走了之后,爱因斯坦下决心一定要证明出这个定理。他开始反复地思索,不停地在纸上画着、写着。已经是深夜了,母亲波林不忍心看着儿子受折磨,就说:“阿尔伯特,证明不出来就算了,明天去问叔叔吧。”

“不,妈妈,我一定能证明出来的。”爱因斯坦头也不抬地继续他的证明。

过了很久,突然,爱因斯坦一声欢呼:“我做出来了!”

波林也为儿子感到高兴,世界上的大数学家证明出来的定理,一个年仅12岁的少年,竟然在一个晚上就证明出来了。

从此以后,爱因斯坦对数学像着了迷一样,他不仅学习中学的数学,还把大学的高等数学也自修完了。几何和数学的奇妙深深地吸引着爱因斯坦,他觉得,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奥秘无穷的世界。

从此,爱因斯坦开始踏入了数学的殿堂,这其中,除了叔叔雅各布经常带给他一些几何书外,还有一个人对爱因斯坦学习数学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就是俄国的大学生塔尔梅。

塔尔梅每周四都到爱因斯坦家里吃饭,他在大学里学医学,生活困难,依靠社会各界的资助生活和学习,爱因斯坦家就包下了他的几顿饭。塔尔梅十分喜欢小爱因斯坦,同时,也对他超人的求知欲感到吃惊。塔尔梅不仅给小爱因斯带来所读过的书,而且,只要小爱因斯坦有什么问题,他总是耐心解答。

就这样,在叔叔雅各布和塔尔梅的帮助下,小爱因斯坦竟自学起了微积分。小爱因斯坦的数学天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有些数学问题,不仅仅是数学老师,就连塔尔梅,对爱因斯坦的许多问题也回答不上来了。

可是,好景不长,1894年6月左右,爱因斯坦家的工厂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境地。家里的生活也一天不如一天了,本来很乐观的希尔曼也常常满面愁容的,雅各布叔叔也不再说笑话了。

父亲的电器工厂最终没有逃脱掉关闭的厄运。出于多方的考虑,全家决定搬到意大利的米兰去,但爱因斯坦却必须留在慕尼黑,因为他快中学毕业了,而且只有拿到中学的毕业证书才能上大学。不久,全家人搬走了,只留下阿尔伯特一个人住在出租的房子里。

本来就性格孤僻的爱因斯坦,这下就更加孤单,更加不愿意和人交往了。学校里军营式的授课方式,枯燥呆板的知识灌输,让爱因斯坦讨厌极了,他几乎开始仇视这一切。而且他开始和学校对抗起来,这让老师和校领导大为恼火。

另一方面,爱因斯坦一边继续钻研微积分,一边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他一个人孤独地享受着只有他才能体会到的快乐。

在学校里,爱因斯坦除了数学和物理学的成绩优秀外,其他课程都不好。教导主任曾这样断言:“爱因斯坦性格孤僻,不守纪律,而且,大脑也比较迟钝,将来,不会有出息的。”

父母给爱因斯坦来信,希望他能坚持学下去,拿到中学文凭,将来也好报考大学。在米兰的表哥也给他写信,向他描述米兰的美丽景色,因此,爱因斯坦更加向往米兰,也更加讨厌慕尼黑了。

在爱因斯坦16岁那年,他更加痛恨德国的军国主义,也仇视学校。他没和父母商量,一个人做出了决定:尽快离开慕尼黑!但是毕业的时间马上就到了,如果现在走,就拿不到毕业证,十分可惜。而且,父母也会十分失望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爱因斯坦设法弄到了两张证明:一张是医生开给他的,证明他有精神衰弱,需要休养;一张是数学老师开的,证明他的数学成绩已经达到大学水平。随后,他开始计划怎么跟学校周旋。

但天不遂人愿,还没等爱因斯坦实施计划,校方就通知其因成绩不好、不尊敬老师、与同学格格不入,还不遵守校规而强迫退学,爱因斯坦真的有点接受不了这个“勒令退学”的处分。

他差一点掉下了眼泪,但是,一想到马上就可以离开慕尼黑了,他的心中又充满了喜悦。爱因斯坦的心已经像长了翅膀的小鸟一样,飞往了意大利,飞往了米兰。

爱因斯坦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离开了可恶的慕尼黑!告别了军国色彩浓重的学校!当爱因斯坦出现在米兰的家门口,一家人又惊又喜。

久别重逢的喜悦过后,爱因斯坦还是小心谨慎地讲述了发生的一切事情。家里人听了,心里自然有些烦恼,但是,他们谁也没说一句责备的话。

父亲希尔曼安慰他说:“儿子,你长大了,慕尼黑的事就把它当作一场噩梦吧,关键是要考虑一下以后该怎么办。”

叔叔雅各布高兴地说:“我们一家人终于又团聚了,我们还是来欢迎阿尔伯特的归来吧!”

于是,一家人又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

爱因斯坦十分喜欢米兰这个地方,这里气候宜人,景色优美,人们生活得悠闲自在,各种气氛也很轻松。

转眼间,爱因斯坦已经到米兰6个多月了。

但爱因斯坦也像所有的少年人一样,经常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以后,我应该做些什么呢?”

家里在米兰开的工厂也不是很景气,所以,爱因斯坦也必须要想办法谋生。母亲波林十分担心爱因斯坦,她期望儿子能有一个好前途。

但没过多久,父亲经过一番努力,给他联系了米兰国际学校。在米兰国际班,爱因斯坦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的空气,但是,这个班毕竟是暂时的,他还要想别的办法。父亲的工厂也是每况愈下,情况越来越坏。

父亲经常对爱因斯坦说:“阿尔伯特,你现在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有个打算了,是去上学还是工作,你应该有个目标。”

爱因斯坦也知道父亲的艰难,他也想帮父亲做点什么,他也在暗中努力着。爱因斯坦在这期间完成了一篇关于光粒子的论文,而且,他还帮助叔叔雅各布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最终,爱因斯坦下定决心,再继续学习,经过友人建议他决定去瑞士的苏黎士大学学习。

于是,母亲波林托人向苏黎士大学推荐爱因斯坦,这所大学最终同意让爱因斯坦去参加考试。

1895年的秋天,只有16岁的爱因斯坦满怀憧憬,一个人前往瑞士。

爱因斯坦按时参加了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的考试,考试的科目很多,除了爱因斯坦成绩很好的数学和物理外,还有他成绩不好的政治学、语言学等。

终于等到公布成绩的那天了,爱因斯坦的数学和物理学考得都很好,可是,其他科目都考得一团糟,结果当然是名落孙山了。

“难道我连一个学习的地方都没有了吗?”爱因斯坦伤心地自言自语道。

正当爱因斯坦不知该怎么办好的时候,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校长赫尔先生派人来叫他去一趟,校长对他十分器重,但是他其他科相差太远,即使进了大学,也无法跟上正常教学,因此校长把他介绍到亚雷小镇的一所学校再续一年中学,然后再直接升入大学。

接下来,爱因斯坦就怀着一种不知是怕还是悔的心情,来到了亚雷小镇。出乎他意料的是,这里的中学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么可怕,相反,刚刚一到这,他立刻就喜欢上了这里。

这是一个美丽的小镇,有山有水,景色如画。踏进中学的大门,爱因斯坦在慕尼黑学校学习时对学校的感情一下子转变了。这里的教室和大学的一样宽敞明亮,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也是那么友好和温和,爱因斯坦对学校的讨厌心理消失了。

在这所学校里,有一位叫温德勒的教授。爱因斯坦刚一到这里,他就温和地对爱因斯坦说:“阿尔伯特,如果你愿意的话,就到我家里来住吧。我有7个孩子,他们一定会喜欢你的。”

就这样,爱因斯坦住到了温德勒教授的家里。

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师的素质都是一流的,在这里,充满了民主和自由的空气,爱因斯坦开始喜欢学习了。

教授家里的孩子很快就和爱因斯坦成了好朋友。教授其中的一个儿子后来成了爱因斯坦的妹妹玛雅的丈夫。

在这个小镇上,爱因斯坦简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不再性格孤僻,不再独来独往,他变得朝气蓬勃,充满信心了。在学习上,爱因斯坦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不仅数学和物理学习成绩优秀,其他学科也赶了上来。

一年以后,爱因斯坦修完了全部学业,顺利地取得了毕业证书。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按照以前的约定,决定让爱因斯坦直接进入苏黎士理工大学学习,爱因斯坦高兴极了。

就这样,爱因斯坦离开了亚雷小镇,又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爱因斯坦中学毕业后,在暑假期间回到了米兰。由于他对德国的仇恨只增不减,因此,他决定放弃德国国籍,但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后来,家人逐渐改变了看法。希尔曼为儿子向当局写了一份申请。没多久,当局便给爱因斯坦寄来了一份文件,正式声明,爱因斯坦不再是德国的公民了。

可是,放弃了德国的国籍,总要再加入到另一个国家的国籍中去呀,在瑞士,有爱因斯坦要去读书的学校,爱因斯坦决定要加入瑞士国籍。瑞士法律规定,要想加入瑞士国籍的人,必须年满24岁。于是,爱因斯坦无法立即加入瑞士国籍,他成了一个没有国籍的人。

暑假结束以后,爱因斯坦满怀希望地开始准备去苏黎士大学。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终于圆了大学梦,进了苏黎士理工大学。爱因斯坦读的是教育系,学习数学和物理,他终于可以在自己最喜欢的专业里自由翱翔了。

苏黎士是个人口不多的小城市,市区东南有苏黎士湖,湖光荡漾,波光鳞鳞,市区的建筑物更有现代化的特点,苏黎士理工大学就建在这里,它当时在中欧是比较有名气的,尤其是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

爱因斯坦像许多新入学的大学生一样,对大学中开设的有兴趣的课程都十分好奇,想多学一些东西。可是,爱因斯坦也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他决心在物理学上多下功夫。

在物理系,有一位十分有名的教授,叫韦伯,他是这个系的创办者,在一些学术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可是,韦伯教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爱因斯坦早就学过了。因此,爱因斯坦虽然很敬重韦伯教授,但是,他却不去听课,而用大量时间去攻读物理学大师们的著作。在数学方面,有十分著名的明考夫斯基和胡维尔等教授,爱因斯坦也十分敬重他们。可是出于同样的原因,爱因斯坦也经常旷他们的课。

明考夫斯基是俄国人,是当时一位年轻有为的学者,有趣的是,正是这位教授后来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数学上做了精密的推理和论证。

教授们对爱因斯坦经常旷课十分不满,他们很不理解。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他坚持自己的做法,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议论他。可是,大学毕竟是大学,有些规则是不能少的。最最基本的,就是你的考试必须要过关。爱因斯坦在大学有一个最亲近的同学,他叫马歇尔·格罗斯曼,后来,他成了爱因斯坦一般相对论的合作者。

爱因斯坦就是这样,对其他课程不感兴趣,只是一心研究物理学。在物理学的圣殿里自由飞翔的爱因斯坦,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学的研究中去了。

当时,物理学上常用的是牛顿创建的理论。因为这种理论用了200多年,从未有过动摇,一直是物理学发展的基础。而且人们根据这些理论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于是,人们普遍认为,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牛顿的理论来解释。

不过,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困扰着当时的科学家们。

“光”和“音”是两种运动速度极快的“波”,众所周知,灯一亮,整个屋子立刻都亮起来了,我们几乎感觉不到它传播的速度。别人一说话,我们立刻就能听见,也几乎是什么传播的感觉也没有。

但是光和音确实是有速度的,只不过,它们的速度太快了,我们感觉不到。可科学家却能测到光的速度,在真空中,每秒30万千米,比音的速度快得多。

于是,人们便开始追究更深奥的东西:光和音是靠什么传播的呢?如果什么也不借助,那太阳上的光,便无法传播到地球上。科学家们展开思索,他们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想法:以太。他们认为,以太是光和波的传播媒体,这个“以太”又是什么东西呢?

科学家说:“以太”是没有重量,来无影、去无踪的。在整个字宙中,充满了这种传播物。科学家们又形象地比喻说:“太空就是以太的海洋,地球就像是一只船,在以太组成的海洋中航行。”

爱因斯坦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他希望证明它。

于是,爱因斯坦把自己对“以太”理论的怀疑以及自己设计的测量地球运行速度的草图拿给韦伯教授看。

韦伯教授对爱因斯坦的印象不是很好,因为爱因斯坦总是旷他的课。

于是韦伯教授很不满地说:

“爱因斯坦,你应该做的是认真听课,而不是奇思怪想,的确,你很聪明,但是,你却太不安守学生的本份了,对不起,我对你的设计图没有兴趣。”

韦伯教授对爱因斯坦的误解,并没有打消爱因斯坦对科学的探究,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研究着。

龙脱浅滩初露锋芒

1900年,21岁的爱因斯坦大学毕业。随即踏上了艰难的求职道路。

可是,城市对他却是无情的,他虽然是以优秀的成绩毕业的,但是却一直找不到工作。

爱因斯坦想留校任教。可是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的教授们却一直认为他不适合这项工作。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爱因斯坦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找不到工作。他渐渐地感觉到了,原来是他身体内流的犹太人的血统在作怪。

在上大学的时候,爱因斯坦用节省下来的一些钱申请了瑞士国籍。可是,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在瑞士人眼中,只是在表面上承认的,在实际上是不同的。

就在爱因斯坦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希望终于来了,在苏黎士附近的温特图尔城,有一所职业技术学校缺数学老师。爱因斯坦立刻去应征,也许是天意,他被聘用了,虽然是代理教师,但是生活问题总算暂时解决了。

可是,6个月之后,爱因斯坦不得不离开这里了,因为来了一位正式的教授接替了他的课。

爱因斯坦的第一个工作就这样结束了,他不得不开始了新的求职生涯。

爱因斯坦虽然失业了,可是他并没有放弃学习,边找工作,边抓紧时间读了一些新出版的物理学方面的著作。

因为没有工作,爱因斯坦的生活越来越紧张了。

有一天,他偶然碰到了大学时的好朋友格罗斯曼。在朋友的帮助下,爱因斯坦终于在伯恩专利局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

爱因斯坦立刻把这一喜讯告诉了米立娃——大学的同学,红颜知己。

然后,爱因斯坦在伯恩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专利局的工作对爱因斯坦来说,真的是很容易应付的,他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工作。而且,他还可以余下很多时间,用来研究他的物理学。

爱因斯坦就是这样边工作边研究的。可是,为了能早点和米立娃结婚,他还想多挣点钱。于是,爱因斯坦在伯恩的报纸上登了一则小广告,想要教授数学和物理学,他想做家教挣钱。

这则广告的效果还真不错,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了。

来人走进屋里后,自己介绍说:“我叫莫里斯·索洛文,是伯恩大学的学生,我在校里学的是哲学,可我并不感兴趣。所以我想跟你学物理。”

爱因斯坦非常高兴,不仅是又找到了一份工作,而且,他也很喜欢眼前这个思路敏捷、精明聪慧的年轻人。

于是,他们成了师生。渐渐地,两个人发现,他们有很多志趣相投的地方。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师生了,而且还是朋友。

不久,爱因斯坦的另一个好朋友,青年数学家康拉比·哈比特也参加到他们的讨论中来了。

他们几个人经常在爱因斯坦的小公寓里讨论到深夜,邻居们有时实在睡不着了,就会提出抗议。

有一天,三个人热烈地讨论了一阵后,索洛文提议成立一个科学院,取名奥林匹亚科学院,选爱因斯坦担任院长。

三个人仍然在那间小公寓里讨论着,不仅仅是物理学的问题,还有哲学、人类学等各方面的问题。

不久,奥林匹亚科学院又有了几名新成员,一名是爱因斯坦的同事,专利局的一位青年技师贝索,还有一位是一个叫温德勒的年轻人。

当然,爱因斯坦对专利局的工作也是一丝不苟的,同事们都很喜欢他。爱因斯坦一边致力于物理学的研究,一边开始写论文。

1903年,爱因斯坦和米立娃结婚。

1904年,爱因斯坦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他给儿子取名为“阿尔伯特”。

研究的过程是痛苦的,一次次的研究,一次次的失败,爱因斯坦却独自承受着这些无奈。

在这一时期内,他完成了几篇极有价值的论文,包括相对论在内的几篇论文。

爱因斯坦在这几篇论文中选出一篇份量较轻的,寄给了他的母校——苏黎士理工大学。

母校也开始重视他了,给了他一个博士头衔。

然后,爱因斯坦又把关于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送到了莱比锡的《物理学年报》。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又把两篇论文送到了《物理学年报》。

《物理学年报》是物理学界极有影响的刊物,爱因斯坦一个人在同一年里在这一刊物上发表了三篇论文,立刻引起了轰动。

一个专利局的小职员,竟然把支配科学界200年的牛顿物理学给破坏了,人们一下子记住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名字。

爱因斯坦的这三篇论文,一篇是讨论布朗分子运动的;一篇是发展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的,提出了光量子假设;第三篇,就是关于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它使爱因斯坦与牛顿齐名。

爱因斯坦用相对论的理论建立了新的物理学根基,人们可以离开牛顿与爱因斯坦在一起了。

立刻,苏黎士的几所大学,都想聘请爱因斯坦去任教。但是,爱因斯坦并不愿意当大学教授,他情愿在专利局工作。

原来,爱因斯坦认为,在大学讲课太浪费时间,还不如在专利局,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自己的研究。

但朋友们却认为爱因斯坦进入学术界会成就大事业,于是,爱因斯坦听从大家的劝说,担任了伯恩大学的特邀讲师。但爱因斯坦只顾专心于研究,所以,讲课的效果很差,没有几个学生听他的课。

这时,苏黎士大学的克来纳教授很想让爱因斯坦到他们学校去任教。于是,克来纳教授有一天突然来到爱因斯坦的课堂上。结果是可以预料的,克来纳教授对他的课不满意。

克来纳教授虽然对爱因斯坦的讲课不满意,但是爱因斯坦的名声使苏黎士大学最后还是决定聘用爱因斯坦。

1909年秋天,爱因斯坦带着妻儿,一起回到了苏黎士。在苏黎士大学,爱因斯坦负责力学、动力学课程,还主持了物理学讨论会。

1905年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年报》上发表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是他的相对论理论的第一篇。后来,爱因斯坦又相继发表了两篇文章,对这一理论做了补充。

当然,爱因斯坦的理论否定了牛顿的理论,许多人并不理解,甚至有些人还持反对意见。然而,爱因斯坦读大学时的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数学教授明可夫斯基,却是他理论的支持者之一。有着数学天分的明可夫斯基教授,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做了数学上的推理论证,使之更加完美。

1907年,明可夫斯基把自己的论文发表了,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十分遗憾的是,就是在论文发表的第二年,明可夫斯基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年仅44岁。当时许多人对他的死都充满了哀叹和惋惜。

相对论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认识了,狭义相对论成了一种普遍的理论。爱因斯坦用他的辛勤努力,用他的超人才华,为人类科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篇章。

1909年7月爱因斯坦第一次获得了学术荣誉:日内瓦大学授予爱因斯坦名誉博士的称号。同年9月,爱因斯坦被邀请参加在萨鲁堡举行的德国科学家大会。接下来,荷兰的莱登大学又邀请爱因斯坦去演讲。

光环围绕着爱因斯坦,欧洲的许多大学都争着邀请爱因斯坦去讲学,并且希望他能去任教。

爱因斯坦为了多拿一些薪水,因为这时已有两个孩子的爱因斯坦,需要多挣一些钱来供养家里的妻儿,他决定去奥国的布拉格大学任教。

物理新星英雄寂寞

1911年秋天,爱因斯坦带领全家搬到了布拉格,爱因斯坦本人也从编外教授晋升到编内教授,这是一件最令人高兴的事,爱因斯坦因此而获得了一种久违了的满足感。

在布拉格,爱因斯坦的薪水多了,地位高了,许多不曾谋面的人都在猜测着这个伟大的人物的形象。可是,现实生活中的爱因斯坦恐怕要让那些对他充满了憧憬的人大失所望了。

他仍然是一副不修边幅的打扮,穿戴不但不够干净利落,甚至有些过于寒酸了,在生活中他是善良的、谦虚的,甚至经常会来一点善意的幽默;他是坦诚的,无论是地位卑微的雇工,或者是大名鼎鼎的教授、官员,他都一样地对待,从不势利识人,他的这些品格给他带来了不少的朋友,但也因此遭到了许多人的谴责,有人嘲笑他的穿戴打扮,以及随便的教学态度,简直没有一点教授的样子。……

爱因斯坦听了人们对他的议论,很是不以为然,轻松地说:

“我从出生开始就是这样生活的,这是我个人的事,又没有关系到别人的事,谁管我的闲事干什么,总不会要干涉人身自由吧!”

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处世风格:无拘无束;无所畏惧。

索尔维会议是以比利时化学家和工业家索尔维命名的,这是一项为支持和帮助近代科学的发展而创立的科学会议。1911年的这次索尔维会议是以物理问题为中心的,因此邀请了全欧洲的20多名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会议,并为科学家们预订了往返的头等舱机票,在大饭店包了上等房间和两个大会议厅,并为每位出席的学者准备一千法郎的礼金,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学者来说,还真不是一笔小数目呢!

作为物理界正在闪耀的新星,爱因斯坦也收到了大会的请柬。能够出席当代物理学界最顶尖的盛会,爱因斯坦高兴极了。

在这次会议上,爱因斯坦见到了普朗克教授,还见到了镭的母亲——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者居里夫人,两人进行了十分友好的谈话。

最让爱因斯坦难忘的是,荷兰学者洛伦兹用流利的德、法、英3种语言精辟地论述了辐射问题,使得爱因斯坦大开眼界,他的理论征服了这个年轻人。

爱因斯坦在这次会议上作了量子论的各种应用的报告,也受到了会上学者们的高度评价,当年,爱因斯坦在《物理年报》上发表的《关于引力对光线传播的影响》一文,也是他在布拉格会议上取得的最大的成绩。

布拉格的会议只是短短的几天,可是爱因斯坦的名字却从此为世人所瞩目。

索尔维会议后,爱因斯坦的大名更是名扬四海了。许多有名的大学不惜重金,发来了邀请信。爱因斯坦犹豫了,不知何处才是自己理想的乐土。

与此同时,他的母校——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也想起了它的学生,一改往日怠慢的态度,也向爱因斯坦发出了一封热情的邀请信:“你一直是母校最引以为荣的学生,现在真诚地欢迎您回母校来工作,把您渊博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学弟学妹们……”

这封来自母校的信深深地吸引了爱因斯坦的目光,母校的诚恳邀请使他感动,那里也是他的故乡,他喜欢那里的生活,最终促使爱因斯坦下决心回苏黎士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他知道妻子米立娃更盼望着回到苏黎士去。

于是,1912年的秋天,爱因斯坦与母校签订了10年的聘用合同,又回到了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主持一个新近成立的物理数学讲座。

又一次故地重游,爱因斯坦夫妇都特别高兴。最让爱因斯坦高兴的是,他又见到了他大学时代最要好的同学兼好友格罗斯曼。

他们的友谊在12年前就存在了。那时候,偏爱物理的爱因斯坦常常逃课,每到考试的时候,只好靠格罗斯曼的笔记,他才能顺利通过考试。

这次回到母校,爱因斯坦第一个要找的人就是格罗斯曼。因为在布拉格大学时,数学教授皮克曾告诉他:“你的相对论是天才的理论,但我觉得,有些几何概念可能对你在运算过程中的推导与说明有一定的帮助,你应该试用一下,也许会取得意外的收获的。”

皮克的话,爱因斯坦一直牢记在心,他很赞成数学家对他的提醒,他知道,自己的研究中还缺少三维空间的运用,只有借助于数学方法,才能使自己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在这期间,爱因斯坦在苏黎士工业大学讲授了解析力学、热力学、电、磁等物理课程,课外的时间,他都是与好友格罗斯曼在一起,两个人在一起一说起来就是一个晚上。常常是言犹未尽,天却已经太晚了,格罗斯曼的数学方法确实为爱因斯坦解决了很多研究上的障碍,使得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前景也明朗起来。

1913年,爱因斯坦与格罗斯曼一起发表了名为《广义相对论和引力理论纲要》。这篇论文的发表,进一步表明广义相对论已经初步形成,虽然只是作为理论体系,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完善和充实。

1913年的夏天,按照事先的约定,爱因斯坦一家和居里夫人及她的女儿一起来到了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旅游。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两个大科学家,似乎已经忘记了他们来这里是为了放松一下的,两个人不停地谈论着自己领域的科学问题,竟然忘记了山峰、森林,仿佛是在自己的实验室中。

登上了山顶,山下的一切风光都尽收眼底。

一直默默无语地眺望着山谷的爱因斯坦突然开了口:

“夫人,您说要是一部电梯从这掉下去的话,那站在里面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什么,电梯掉下去,那不得摔死人了吗?”还没等居里夫人说什么,孩子们早已经叫了起来。

“太好玩了,电梯怎么会摔下去呢?”

“真摔下去了,还不得把人给摔死了啊!”

“那有什么啊,如果用个大网接住了,不就没事了吗?”

居里夫人没有去打断孩子们的辩论,她知道,此刻爱因斯坦正在思考关于相对论的问题,他总是十分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凡事多问为什么,也许这就是他不同凡人之处吧。

旅游归来,爱因斯坦又怀着对科学的迷恋,很快地投入了新的研究课题。但是,自从出了名后,他成了全世界的中心人物,人们时刻惦记着、期盼着他。

当时的德皇,为了从英国那里夺取科技工业发展的优势,决心以皇帝的名字命名成立一个“威廉皇家研究所”。以优厚的薪金吸引最优秀的科学家加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以增强德国的工业和军事实力。

当即,两位大科学家——普朗克和能斯特被任命为筹建研究所的负责人。普朗克是量子论的最初创始人,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最初就得益于他的理论,普朗克在德国的科学界有着不容争辩的权威地位,加之他出身于贵族,对于德皇的命今是言听计从的。能斯特是一个集政治及科学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他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个热心的政治家。两个带着政治使命的科学家,聚在一起商量人选问题时,不约而同地选中了爱因斯坦。

于是两个人决定把这个事情通知德皇。德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于是,1913年的夏天,两位年过半百的学术界权威已经做好了赴苏黎士拜访爱因斯坦的准备了。他们深知,要想让爱因斯坦离开他的母校,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两个学者为爱因斯坦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首先是请爱因斯坦担任物理研究所的所长,给了他最高的地位和荣誉。同时,为他配备了秘书,日常琐碎的事自会有人处理,不必耽误爱因斯坦的研究精力;其次是让爱因斯坦做普鲁士科学院的院士,年薪可达1200马克;再就是聘请爱因斯坦为柏林大学的教授,可以随便使用大学的实验室,而不必担任教学任务。

科学家也是普通的人,他也需要安定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有充裕的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工作。

所以,当两位风尘仆仆的名人从柏林赶到苏黎士,并把计划及条件告诉爱因斯坦时,在爱因斯坦的内心中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从内心来讲,爱因斯坦此时不愿意帮助德意志政府,从中学时代,他就已经离开了那块令他讨厌的土地。可是,那里的科学环境是一流的。但是妻子米力娃怎么可能再一次愿意离开苏黎士呢?

无论两位学者如何劝说,爱因斯坦还是犹豫不决。

爱因斯坦当即没有答应普朗克二人的邀请,只是说:“请再给我几天时间吧,5天后如果我们能够在站台上相遇,那就说明我已经决定去柏林了。”

送走他们后,爱因斯坦与妻子商量,希望全家人搬到柏林去,以便自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物理研究。可是米力娃的态度却十分强硬,坚决反对再一次搬家,而且是去她一直讨厌的德国。

两个人为此吵了很久,谁也不能说服对方。此时的爱因斯坦深知,他与妻子的感情已走到了尽头,要想再走到一起,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爱因斯坦最终下定了决心,他一定要去柏林,他不能放弃一流的研究环境。

在约定的日子里,爱因斯坦在站台上见到了普朗克二人,他正式口头答应了他们的邀请,并决定年末结束了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的课程后,正式前往柏林。

1913年末,爱因斯坦果然被选为普鲁士皇家科学院的院士,普朗克也一再来信催促爱因斯坦早点动身前往柏林。

1914年初,爱因斯坦带着对科学研究的渴望,孤身一人前往柏林。他终究没能说服米力娃同行,这次告别,也正式结束了他的第一次婚姻生活。

春天的柏林是美丽的,刚刚走出柏林火车站,爱因斯坦在迎接他的人群中,接到了一束火红的玫瑰。这是他表妹艾丽莎送的,此时,他痛苦的心灵感到了一丝欣慰。

生活在这个洋溢着一派大都市现代生活气息的城市里,爱因斯坦最喜欢去树荫下散步,一边走路一边思考问题。

在日常生活里,他深居简出。每天固定的时间去研究所。

会员们早就听说了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但发现他与别人实在没什么不同之处,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很喜欢发言,大半的科学界人士都会在那里专注地思考很久后,才会回答自己的想法,只有爱因斯坦是特殊的,他的嘴总会比别人快许多。人们常发现他特别喜欢独自一人散步,却不知道那正是他独立思考问题的最佳方法。

1914年爱因斯坦在柏林的科学研究又有了一定的突破,他提出了牛顿的极限离心力是正确的,从而纠正了自己以往的错误认识。

在生活上,他是寂寞的。闲暇之时,他仍然喜欢拉上一曲小提琴,以排解心中的孤独。

在柏林,与他经常来往的就是他的表妹艾丽莎一家,他们的亲戚关系虽然很远,但是由于从小一起长大,从小就建立了十分亲密的关系。因为十分担心爱因斯坦的生活状况,艾丽莎经常劝说爱因斯坦应该尽快把米立娃及孩子们接来柏林一起生活,但是爱因斯坦告诉她,那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没有办法,艾丽莎只好经常让爱因斯坦来自己的家中吃饭,她的两个女儿也十分欢迎这位会拉小提琴的亲戚,她们待他像父亲般亲密,爱因斯坦也把慈祥的父爱给了两个孩子,有了艾丽莎一家的照顾,爱因斯坦的生活也算有了一点乐趣。

反战斗士重新结缘

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爆发了。德国立刻进入了战争状态,整个柏林也卷入了战争的狂热之中。柏林大学的学生和教授们也没能抵挡住这一狂潮,一向支持战争的能斯特教授甚至当上了战争顾问,穿上了军服。

一些文人学者们积极起草了一份战时告示书。希望科学家们也联合起来,积极支持德国发动的这场战争。一份科学家联合签名的告示书最后也被送到了爱因斯坦的面前。普朗克教授也签了名。他劝告爱因斯坦:“德国的安危,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责任的。”

“不,教授,您说错了,我永远坚持我的原则,我不会支持战争,更不会签名支持战争的。战争是野心家们的阴谋,遭受危害的都是无辜的人民。”

爱因斯坦不但没有支持战争,反而公开宣布,他坚决反对一切战争,并于10月中旬同4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发表了反战宣言,坚持自己的立场。尽管爱因斯坦尽最大的努力去呼唤和平,但是战争还是爆发了。

研究所再也不能去了,因为这时的研究所,已经成了战争的帮凶,人们纷纷谈论战争,许多教授都纷纷放弃了自己的研究计划,一心帮助军队研究一些军事秘密化工武器,爱因斯坦没有能力阻止那一切,他只能以拒绝参加研究来表明自己是反对这一切的。

1914年11月,反对战争的知识分子们在柏林正式组成了“反战联盟”,旨在抗议德国军国主义的暴行,爱因斯坦不仅是该组织的成员之一,也是积极的发起者。当时许多关系比较好的朋友都来劝阻他,希望他保持中立,不要卷入这场战争中,可是爱因斯坦却说:

“我们的国家应该是一个和平的国家,每个人都应该为它的安定付出自己的努力。”

战时的柏林,物品短缺,物价也飞速上涨,甚至许多人都出现了吃不上饭的危险。爱因斯坦由于国际友人的支持,还能和艾丽莎一家人勉强度日。

爱因斯坦还经常写信给国际友人,希望通过国际社会的力量来阻止这场战争的继续进行。善良的爱因斯坦,希望借助于良知的呼吁来唤醒那些冲动的行动,可见,他对于这场战争曾经抱有怎样“天真”的想法。

1915年初,爱因斯坦还曾与法国作家——积极的反战主义者罗曼·罗兰取得了书信联系,他们双方互相鼓励,试图借助自身的力量使得双方停战。可是,这只是他个人的善良的想法罢了,战火却越烧越旺了。

德国政府部门对于他的举动并不赞成,并一举摧毁了“反战联盟”,组织的成员也都遭到了迫害。爱因斯坦之所以一直都能够平安无事,主要得益于他的瑞士国籍,作为中立国的公民,再加上他的学术名声,使得他还没有被列入被屠杀的行列。

1915年的秋天,由于担心米力娃及孩子们的安危,爱因斯坦离开了柏林,准备回到瑞士。

也是在同年,由于友人的介绍,爱因斯坦与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相识。两个反战主义者坐在了一起,他们的心声得到了交流,他们的心灵不再孤独,因为他们知道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热爱和平的人们。

战争在继续,爱因斯坦的信心也变得悲观起来,战争、绝望使他的身体状况又恶化了,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整个人也瘦了一大圈。

可是这一切并没有阻止他科学研究的脚步,在隆隆的炮火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1916年年初,爱因斯坦在《物理年报》上发表了他的新论文《广义相对论基础》,从而使他的相对论的研究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这篇论文的发表为现代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奠定基础。

1917年2月,爱因斯坦连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后,终于彻底病倒了。他原有的肝病又一次复发了。

由于战时的物资非常贫乏,根本无法保证每天营养的供给,即使是国际友人的援助不时地从瑞士寄来,也不能使得爱因斯坦的病情尽快好起来,于是朋友们极力地劝说爱因斯坦还是回到瑞士去养病,可是由于与米力娃的矛盾仍然没有解决,他并不愿意立即回到瑞士去。

病中的爱因斯坦,全靠艾丽莎的照顾。虽然当时食物缺乏,但艾丽莎的巧手总能变着花样给他做出一顿可口的饭菜来。到了夏天的时候,爱因斯坦的病情一天天地好转了,只是他却发现,在生活上,他已无法离开艾丽莎的照顾了。他们本是远亲,结合起来是没有问题的,加上他们从少年时代就在一起长大,又是互相了解的。既然与米力娃的感情已经消失,又何必勉强下去呢?

于是,在朋友们的提议和帮助下,1917年的秋天,爱因斯坦与米力娃办理了离婚手续之后,正式搬到了哈伯兰大街,与艾丽莎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了。

战争使人充满了失望,但新的家庭生活又使爱因斯坦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艾丽莎虽然没有学问,也弄不懂物理学方面的知识,但她深深理解受到病魔折磨的爱因斯坦,并在生活上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病人需要安静时,她就静静地陪伴在床边织毛衣。病人醒来时,她会为他端上一杯热茶,给他一个温柔的笑脸。

爱因斯坦的病渐渐康复了。他又可以回到自己心爱的书桌旁了。艾丽莎又重新为他布置了一个简单、整洁的书房,一个大书桌配上一把可以用来休息的安乐椅,四周的书柜里则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

一回到书桌旁,爱因斯坦又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去了,常常艾丽莎给他送上一杯热咖啡,等到去叫他吃午饭时,热咖啡只是变成了冷咖啡,杯子里的东西却一点也没有少,对此艾丽莎只能无可奈何地笑笑作罢。

艾丽莎是个典型的贵族主妇,她温柔、优雅,家里的摆设她亲自动手,弄得一尘不染。由于爱因斯坦的名声越来越大,艾丽莎的大部分时间用来打发那些来拜访的客人,以便保证爱因斯坦能有一个安静的研究环境。

爱因斯坦在家里就像一个大孩子一样,喜欢光着脚在客厅里走来走去,即使是来了客人,他也经常忘记穿上袜子,仍然光着脚穿上鞋,蓬乱的头发像是永远也拉不直似的,却还大摇大摆地坐在那里招待着客人。

艾丽莎对此很是尴尬,因为如果不知道的人,一定会以为家庭主妇没能尽到责任。对于艾丽莎那责备的目光,爱因斯坦总会笑呵呵地叫道:“没有关系的,大家都是好朋友,谁会在意这些呢?”

说完,他还不忘幽默地耸耸肩,招来客人们的一阵捧腹大笑。

艾丽莎给了爱因斯坦一个温馨而干净的家,尽管他还不能适应这一切,但是生活上他是无忧无虑的,而且,走进了书房,就是他自己的自由天地了,他常常就在那张安乐椅上,一呆就是半天,思想仿佛已经溶入到了广阔的宇宙中去了。

爱因斯坦想尽各种方法阻止战争的爆发,现实证明了他是白费心机,这使他内心感到十分忧伤。可是新的家庭又使他鼓起了对生活的信心,在知识的海洋中,他可以去尽情地畅游。

科学无界造福人类

1905年,爱因斯坦完成了他的狭义相对论后,就一直在继续关注和研究着更广意义上的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只是适用于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体,即火车上的旅客,等速前进的汽车等,所做的都是匀速的直线运动。可是,在非匀速直线运动的时候,又将是什么样子呢?

既然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人类就应该去弄懂它。既然选择了这项研究,爱因斯坦就不会放弃的。对于非匀速直线运动及引力的奥秘,他一直是深信不疑的。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说明,一切物体之间存在着引力,这个引力的作用是瞬间的,可以在瞬间传递到无限的地方去。这一结论一直使物理学家们难以理解。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把引力问题作为核心内容。

人们大概还没有忘记,爱因斯坦同居里夫人两家人一起登上阿尔卑斯山峰时,爱因斯坦曾经用电梯做了一个设想,使得孩子们都以为他是在开玩笑。

其实,爱因斯坦也正是把电梯想象成了一种实验的工具。设想一下:一部电梯失去了控制,难道不会飘浮宇宙空间吗?一个苹果,人松了手,它又会如何呢?现在,一个力牵引着电梯开始向上做加速运动,这时,如果电梯内飘浮着一只苹果,它又会如何呢?

回答是肯定的,苹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仍会停留在原地,随着电梯的上升,苹果会落在电梯的地面上。可是此时对于电梯里的人来说,他会认为苹果是落到地面上,而不是电梯的地面追上了苹果的高度的。

爱因斯坦由此得出了结论:加速运动和引力作用的效果是一样的。

在这个等效原理的基础上,爱因斯坦又做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得出了更多的结论:处于磁力场中的光线是弯曲的。既然光线是弯曲的,那么三维空间呢?爱因斯坦的思维跃到了更深、更广的层面。

只是要想找到三维空间里弯曲的曲线存在,爱因斯坦深知自己的数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到了老朋友格罗斯曼——一位很有名气的数学家,恐怕只有借助于老友的帮忙自己的设想才会在现实中被找出来。两个好朋友,把物理和数学两方面的知识结合一起,终于又有了新的发现。

引力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两个物体之间被人们称为引力的作用,其实只是物理作用使物体的周围空间发生了弯曲,从而对另一个运动的物体产生了作用,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总体内容。

为了能够说服人,爱因斯坦特意举了一个例子,以证明引力的存在只是人们的一种误解。假设一只球在桌面上滚动着,如果在它的运动前方有一个凹下去的小坑,球就会转向小坑,运动路线发生改变。可是,这是我们站在桌子旁观察到的这一细节。倘若人们这时是在桌子的正上方来观察这一现象,也许是无法看到桌子上的小坑的,可是忽然发现球的运动路线发生了改变,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是什么力改变了球的路线,然而,实际上却是没有这个力的。

1915年,爱因斯坦还运用自己的广义相对论,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运动近日点的运动问题,这是大科学家牛顿一直没能解释清楚的一个大问题。

战争的烟火,没有使爱因斯坦停止他科学研究的脚步,8年的刻苦努力,终于锤炼成了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引力,又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带来了科学史上伟大的革命,甚至在人类的思想史上也是最伟大的成就,因为它揭示了时空是物质及运动的存在形式的新观念,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自然世界观。 +Z6wAALrPDjXWQZm+oDsA264IV7Uz+mlRSSwCC4aQA5IdzqIaXNuDQ/P+l92HHF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