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巴菲特

初露锋芒

试问当今天下,谁拥有的个人财富能与比尔·盖茨争锋,谁又能独掌公司总裁职位长达28年,那么答案当然是沃伦·巴菲特。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席卷资本主义社会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了,华尔街在这场金融风暴的横扫下萧条冷清。但灾难之中也有福音,1930年8月30日,在美国中部布拉斯加州的奥玛哈镇,当地一位名叫霍华德的股票经纪人兼共和党国国会议员家中,诞生了20世纪一位伟大的投资天才沃伦·巴菲特。

对于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人士来说,他们的天才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及孩提时代,那是他们童蒙初开的早慧岁月,对于有些人来说,甚至是人生坐标就此定位的初始时期,沃伦·巴菲特与股票结缘也许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了。

沃伦·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是一位股票经纪人,家中关于股票的藏书甚丰,这使小巴菲特从小就感受到股票投资的氛围,他对于数字的特殊的兴趣和悟性与此显然不无关系。当他8岁时,就已经开始着迷于阅读这些书籍了。巴菲特的祖父及父亲的青年时代都是经营杂货店的,而巴菲特小小年龄就在祖父店中帮忙,耳濡目染的“生意经”,使商品意识过早地深入他幼小的心灵,并使他懂得了低进高出、赚取差价这一商品流通中铁的定律。

从8岁开始,巴菲特就开始学着做生意了,他从家中的杂货铺里买来可口可乐,然后加价五美分卖给他的小伙伴,1年多下来,巴菲特已成为当地孩子们中颇有名气的“小老板”了。11岁时,他到父亲担任经纪人的哈里斯·厄普汉姆公司做股价板的记录。这使他对低进高出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他的兴趣也由小生意转向了股票。

1943年,霍华德升为国会议员,迁居华盛顿。虽然家中生活优裕,但巴菲特这时已由做小生意转而对自创事业感兴趣。他先是替《华盛顿邮报》、《时代前锋报》送报。有意思的是后来沃伦·巴菲特成了《华盛顿邮报》的大股东,以至有人怀疑是不是从少年时送报伊始,就为他以后入主《华盛顿邮报》埋下伏笔了。

也是在这时,锋芒初露的巴菲特开始小试牛刀,他用自己做生意的积蓄开始他的第一次实业投资,他用50美元购买了两台半新的弹子机,借一家理发厅的空地方摆放做生意,后来又陆续购进了5台、7台弹子机每月可以为他挣得200美元的收入。尝到了投资甜头的巴菲特后来又与中学的一位朋友在一起,花了350美元,购买一辆旧的劳斯莱斯车,然后以每日35美元租金出租,这使他在16岁中学毕业时,已赚得了6000美元。

从沃伦·巴菲特孩提时赚5美分一罐可口可乐,到出租旧车积聚起第一笔资金起,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他的投资实践也在一步步前进的轨迹。尽管他还稚嫩,但作为投资天才的潜质已经显现,因为到他积聚第一笔6000美元资金时,他还仅只16岁,一个在人们眼中还不谙世事的中学毕业生而已。

少年巴菲特度过了平静、温和与相对舒适、优裕的少年时代。如果说,一个人一生性格养成的初始阶段是带着他儿童到少年时代的家庭与社会的深深烙印的话,那么,巴菲特被人们公认的良好性格是温和与仁慈,这无疑与他奥玛哈故乡那个温暖、幸福、和睦的家庭环境有关。小巴菲特从启蒙时代就接受的商品流通中低进高出赚取差价的法则,从他儿时到少年时代便不断从实践中得到证明,这对他的经商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投资风格形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

雄踞华尔街

1956年,沃伦·巴菲特辞别老师葛拉汉回到家乡奥玛哈镇。奥玛哈对于巴菲特来说,是一个朝思暮想的地方,似乎到了这里,才能使巴菲特有充分的用武之地。后来巴菲特曾深情地说:“我认为奥玛哈是一处更能使人心智健全的所在。我过去常常感到,当我返回纽约去工作时,那儿太多的刺激会使我终日心神不宁。只要你拥有常规量的肾上腺素,你就会对这些刺激产生不适。这样过一段时间可能导致疯狂的行为,想到这一点是很自然的。”

此时的巴菲特,已非当年只身来投师求学时的一介书生了。而是潜心研究了葛拉汉与费雪的投资理论与策略,并吸收了世界各国投资成功人士的经验。他在葛拉汉的指导下,于葛拉汉——纽曼公司经过了投资实习,从理论到实践他已得到了完整的训练,且有一个很高的起点,是号称“华尔街教父”的投资大师葛拉汉和著名的“葡萄藤”网络投资理论创始人费雪的高足子弟。

此刻的巴菲特重返奥玛哈,应当是学成归来,是只振翅欲飞的羽毛丰满的雏鹰,等待它的将是任由它翱翔的广阔的天空。

回到奥玛哈后,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巴菲特开始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公司——有限责任合伙投资事业。投资伙伴有7人,共有资金10.5万美元,而巴菲特自己则从100美元起家。按他订立的章程,其他有限合伙人,每年收回他们投资的6%,以及超过固定利润以上总利润的75%。巴菲特的酬劳是另外的25%。巴菲特向他的合伙人保证:“我们的投资将以实质价值而不是热门股作为投资的选择基础,将会尝试减低长期的资本损失。”

对于初入股市的巴菲特,他的父亲霍华德以一位老资格的股票经济人的经验向他建议,买入股票要三思而行,当时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约在200点左右,他父亲认为这显然太高了。但巴菲特秉承葛拉汉的投资理念,他开始用合伙人的资金进行投资,而且能很快地抓住投资机会,他不仅只买下冷门股,也尽量保持了对许多公营企业及私人企业的兴趣。

巴菲特步入股市的第一步表明,他可以不被市场情绪所左右,他能分清购买股票的投资行为与预测市场走势而下注式的投机行为之间的差异,他没有被市场情绪所感染,追逐那些已经上涨的热门股,而如他老师所教导的那样从寻找股票的长期投资价值入手,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不在乎每日的市场行情。他理智地认识到,短期之内股票价格的波动是受市场情绪的影响,但这种波动总是围绕着企业的市场价值上下的。对股票市场的非理性表现有了足够的认识之后,巴菲特就能坦然对待市场中所发生的一切。

巴菲特的理性投资还表现在他不受他人所左右,包括富有经验的老资格股票投资经纪人——他的父亲在内。巴菲特不相信市场预测,他认为人们无法预知短期内股价的变动,也不相信有谁能可以做到这一点,他说:“股市预测专家存在的惟一价值,是使算命先生有面子而已。”

巴菲特的有限合伙投资事业以其独特的眼光,选择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进行投资,1961年他买下了名叫丹普斯特米尔制造公司的一家生产农业设备的公司。1962年他着手购入柏克夏·哈斯威纺织公司的股票,其时,这家公司正陷于艰难运行的困境之中,而正是大多数投资者对这类企业嗤之以鼻时,他看准了柏克夏·哈斯威的潜力及发展前景,毅然购入该公司的股票。

此时的巴菲特在投资圈内已经有了一些知名度,有很多人慕名要求巴菲特帮助管理其财务。由于合伙关系的扩大,1962年,巴菲特决定重组合伙关系,成立一个新的合伙体。同年,他决定把合伙体营业处搬迁至奥玛哈的威特广场,至今该营业处仍然存在。到1965年,巴菲特合伙体的资产已达2500万美元,从1956年至1969年的13年间,这个合伙体以每年29.5%的复利增长着,而这期间道·琼斯工业指数有5年是下跌的。1956年巴菲特投资100美元于合伙体,至1969年,他已拥有了2500万美元。

巴菲特最早投资的企业就是波克夏棉花制造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1889年,至1929年时,波克夏与其他纺织工厂合并,成为英国最大的工业公司之一。其生产的棉花占英国所需的25%,并消耗掉新英格兰发电量的1%。至1955年,波克夏棉花制造公司和哈斯威制造公司合并后,改名为波克夏·哈斯威公司。可是由于当时持续低迷,使合并后的波克夏·哈斯威公司的日子并不好过,至1965年时,该公司股东权益已经滑落了一半,营运损失已超过了1000万美元。

就是这样的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被沃伦·巴菲特和他的投资合伙体看中,他从1962年开始购入这家公司的股票,于1965年购买下了波克夏·哈斯威公司,取得了这家公司的控制权。

但波克夏·哈斯威公司的投资对于巴菲特说来并不是最理想的,因为在其后的20年间,虽巴菲特想重振英格兰的纺织业,结果却令人失望,股东权益报酬率勉强达到两位数。

这是一项失败的投资,也是巴菲特投资经验中的宝贵积累。至1970年末,波克夏·哈斯威的股东们开始质疑该项投资是否明智,而巴菲特正视这个问题,并不隐瞒经营上的困境。他当时还相信纺织企业仍有一些利润可图,他希望那些纺织部门,在适当的资本支出上赚取利润。用他的话来说,“我不会因为只是为了要让我们公司的获利率增加一丁点,而去关掉一个利润低于正常的企业。”

但是,巴菲特利用波克夏·哈斯威公司投资早年积累的资金,于1967年,以总价860万美元购买了奥玛哈的两家绩优保险公司的股权,即国家偿金公司和全国火水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由于保户支付保费,提供了经常性的流动现金,而且由于理赔时间的不确定性,保险公司在投资时倾向于变现能力较高的股票和债券,这就为巴菲特日后投资取得了良好的资金来源。

巴菲特购进这两家公司时,拥有价值2470万美元的债券和720万美元的股票投资组合。至1969年,仅经过两年,巴菲特使这两家保险公司债券和股票总值达4200万美元。由于此举的成功,弥补了巴菲特在波克夏·哈斯威公司投资遭受的挫折。

巴菲特的老师葛拉汉曾担任华盛顿市政府公务员保险公司的主席,早在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时候,他就从葛拉汉那里学习到很多书上没有的保险公司知识,并结识了保险公司的财务总裁,了解了保险业务的各种运作情况,这对巴菲特来说无疑是笔宝贵的财富。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巴菲特在经营保险业上大显身手,继国家偿金公司和全国火水保险公司之后,于70年代又买下了3家保险公司,并购并了5家保险公司,这10家保险公司使波克夏·哈斯威公司实际上已由纺织业进军保险业了,几乎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保险托拉斯,这也是巴菲特在投资的道路上尝试的第一次成功的转型。

波克夏·哈斯威公司的投资前后长达20余年,对于巴菲特来说,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在1989年该公司的年度报告里,他列出一个名为“前25年的错误”的报告,如实记录他曾犯下的错误,两年之后,他又列出了“每日错误”,其中,巴菲特不仅只承认错误,同时也列出因他未能及时采取行动所丧失的机会。巴菲特认为,开诚布公地承认错误,至少能带给管理者与股东相同的好处,他说:“误导他人的主管,最后也将误导自己。”

波克夏·哈斯威公司投资遇到的挫折,使巴菲特领悟到一些事情:首先,纺织品的特性使企业不可能获得高利润,因为这种属于日用品的消费品是很难与竞争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的,而且来自于外国的企业,其低廉的劳动力将更具有竞争优势,从而使波克夏·哈斯威公司的利润不得不降到最低限度。而且纺织工业的设备更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使利润增加更困难,如果再遇上通货膨胀,情况将会更糟。这使巴菲特不断陷入两难选择的境地,一方面,如果不断把资金投入,就会处在一个不断扩张资本的基础上,取得的将是极小的利润。另一方面,如果停止投资,波克夏·哈斯威纺织厂又将因失去竞争力,陷入更被动的局面。而且不论如何选择,国际竞争将会因更低廉的劳动力投入而维持其优势。在举步维艰中,巴菲特终于在1985年7月着手结束其纺织业投资。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巴菲特的波克夏·哈斯威公司已拥有10家保险公司组成的庞大的保险业集团。虽然一开始有人对巴菲特从纺织业转到保险业的作法不以为然,认为他只不过是从一家普通商品公司转换为另一家普通商品公司而已。从表面来看,保险公司与纺织公司一样,都是出卖一些无法制造两者有很大差异的产品,但是巴菲特凭着对保险业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的渊博和深刻的研究以及自己知识和智力的优势,使巴菲特旗下的保险公司,创造了不可小觑的业绩。

商场风云瞬息万变,昨天和今天赚钱的事业不等于明天也能赚到钱,更不要说后天以至遥远。在商场这个特殊的战场上,谁能察风起于青萍之末,根据细小的变化及早采取对策,便能取得主动,也能最终赢得胜利。巴菲特旗下的保险公司从60年代末起,创造出了连续获利的良好业绩。到了70年代后期,巴菲特注意到一些他无法立刻加以控制的因素开始影响保险成本,当时虽然消费物价指数每年增加3%,但医药费和汽车修理费却快速增加了3倍。另外,经法院判决必须赔偿给原告的损害赔偿费用也在迅速增加,使保险公司的成本每月增长达1%,除非保险费率上涨,否则收益则会缩减。

在商品市场上,常有一些公司为了占有市场份额而宁愿赔本经营,这种不惜成本,争取扩大市场占有率的作法,其希望在于有朝一日保险费率能回升,从而以此抵消起初的亏损,这里面存在着一厢情愿的风险。但巴菲特却认为波克夏的保险事业不应发展到变成无利可图的交易。

为此,他采用了两个方法来凸显波克夏保险公司,一是它的财务力量。当时在产物保险业界里,波克夏的投资组合净值仅次于州农公司而占第二位,而波克夏投资组合对保费收入的比率,是这个行业平均值的3倍。二是巴菲特不在意投资承保保额的大小,虽然他希望一直能承保大量的保单,但价格必须合理,如果价格非常低廉,只要有小额交易,他也就非常满足了。这种承保哲学是国家偿金公司的创办者杰克·林华建立,并灌输到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之中的,巴菲特认为这个哲学也是波克夏保险公司的承保原则,并予接受和坚持。

事物正沿着巴菲特的初步规划轨迹发展:一开始,当竞争对手以低于预期成本的价格承保时,有的顾客便离开了波克夏公司,但当这些保险公司因为发生亏损而退缩并纷纷消失时,波克夏公司却依然坚持做一个稳定的保险供应商,于是顾客便又回流回来。由于巴菲特坚持只做价格合理的生意,人们称他的方法为保险业的“安定剂”。

波克夏·哈斯威公司在巴菲特的领导下,不仅成功地完成了从纺织业向保险业的转型,而且通过一系列收购行为,发展成为一家拥有报纸、糖果、家具、珠宝、百科全书出版社、真空吸尘器以及制造与销售的控股公司。

在对报业的进军中,首当其冲的是收购《华盛顿邮报》。华盛顿邮报公司是一家综合性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有线电视系统和杂志。1973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上市总值为8000万美元,而据巴菲特的估计,认为大多数证券分析师、广告媒体经纪人和广告媒体主管,应该会将WPC(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实质价值估计在4亿到5亿美元之间。因为巴菲特不仅了解报纸股东的盈余增加率等于通货膨胀的增长,而且了解报纸特有的超乎寻常的调价空间。这是因为大多数报纸在社区内属垄断企业,它有特定的消费者与消费群体,因此,它价格上扬的速率常可以高过通货膨胀。即便这样,巴菲特还是给自己定下一个原则,要在邮报市场价格少于其总实质价值的1/4时买入。不论情况如何,他都将在公司价格大大低于它的实质价格时才毫不犹豫地买进。这个策略符合老师葛拉汉的教诲:低价买进才会保证有安全边际。

从1973年到1993巴菲特同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投资数额由1000万美元上升到4.4亿美元。而华盛顿邮报公司给波克夏·哈斯威公司的回报则更高。这证明巴菲特认为“一份强势报纸的经济实力是无与伦比的,也是世界上最强势的经济力量之一”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

当巴菲特购买《华盛顿邮报》的时候,它的股东权益报酬率是15.7%,只略高于斯坦普工业指数的平均股东权益报酬率。但至1978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就增加了一倍,是当时斯坦普工业指数平均股东权益报酬率的两倍,比一般报社高出约50%。以后10年间,华盛顿邮报公司一直维持着它的领先地位;到1988年,它的股东权益报酬率更达到了36.3%。在1975年至1991年期间,华盛顿邮报公司赚取的现金,比转投资于本业所需资金多出许多,面临将盈余还给股东还是运用到新的投资机会的选择时,巴菲特倾向回馈给股东,其做法是大量购入邮报公司的股票,以每股60美元的价格,购入了43%的股份。1990年,该公司将每年给股东的股息由1.84美元增加到了4美元,增加了117%。这样无论是卖出该股或继续持有该股票的投资者,都由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统计资料表明,从1973年到1992年的20年不到的时间中,华盛顿邮报公司为它的业主赚了17.55亿美元,从这些盈余中拨给股东2.99亿美元,然后保留14.56亿美元,转投资于公司本身。其市值也从当年的8000万美元,上涨到27.1亿美元,市值上升了26.3亿美元。期间为股东保留的每1美元盈余,经转投资后其市值增值为168美元。

90年代初,美国国内经济一片萧条,其中大西洋区情形尤其更甚,对《水牛城新闻报》和《华盛顿邮报》都造成了伤害。而且报纸失去了价格弹性,经济活动减缓,广告商也缩减开支,电视、直接邮购和其他更便宜的广告方式与顾客接触,使报纸失去了垄断地位和广告媒体上的优势地位。

巴菲特对此已有认识,他承认:“事实是——报纸、电视以及杂志的经济特质,已经开始类似于一般企业,而不再是拥有特许权的特权阶级。”报业盈利能力的改变,不仅表示长期永久的环境改变,也和暂时性景气循环的变化有关。可见巴菲特虽主张长期投资,但它绝对是注视并不断研究经济形势的本质变化的。

抓住时机购通用

20世纪90年代,巴菲特率领下的波克夏·哈威斯公司大举收购迅速扩展。在90年代的收购行动中,不少人对巴菲特收购通用动力公司的股权感到困惑,因为这家公司即不具有巴菲特以往认定的被收购公司所应有的特质,甚至也不具有经营良好的历史记录,那么巴菲特为何会作出这项投资决策呢?

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在全美乃至全世界都是名声赫赫的企业,它是美国主要的军事工业基地之一,是美国核潜艇的领导设计者,建造者以及装甲车辆的制造者,其产品包括美国陆军的MIA1和MIA2战车。1990年,它是仅次于麦道公司的美国国防承包者。它为美国提供飞弹系统(战斧、麻雀、螫针和其他先进的巡航导弹)、防空系统、太空发射器和战斗机。“F-16”当年的销售总额超过100亿美元。1993年之前,该公司的销售额为35亿美元,虽然暂时销售额下降,但股东价值却增长了7倍多。但自90年代柏林墙倒塌、苏联瓦解、东欧易帜后,全球政治经济态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长期冷战政策的结束必然引起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而世界第一号军事强国美国也面临军事工业的重整,也是必然结果之一。

1991年,威廉·安德森出任通用动力公司总经理,当时通用动力的股价处于10年来的最低点——19美元。他了解由于国防工业面临的基本形势的变化,为了企业的生存,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步骤。

这些措施有:1.节约成本。他希望除去任何财务的不利因素,并削减1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和研究经费,裁减员工达数千人,并执行以公司股价表现为基础的管理人员的薪酬计划。2.产品结构调整。这种调整将坚持经营以下业务:保持那些市场反应良好的产品,或具有市场独占性的产品;要实行规模经营。对此安德森强调:“产量不足的事业将很难逃脱被卖掉的命运。”

开始时,安德森把通用的重心集中在它的4个营运核心上:即潜水艇、坦克、飞机以及太空系统。安德森判断通用仍会在萎缩的国防市场中生存下去,其他的通用企业则被逐步剥离掉。1991年11月,通用动力把其麾下的资料系统公司,以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电脑科学公司;1992年,又以6亿美元价格把赛斯那航空公司卖给德克斯朗公司;不久,又把它的飞弹企业卖给休斯航空公司,售价4.5亿美元。在近半年时间里,通用动力通过出售非核心部门企业,增加了12.5亿美元现金的收益。安德森此举引起华尔街的注意,通用动力的股价也因此上扬了112%。

安德森在充裕的现金基础上,宣布首先要满足通用动力的流动资金需要;其次是降低负债以确保财务实力。对于仍然多余出来的现金,安德森决定为股东造福。1992年7月,依据标构游戏的规则,通用动力按每股65.37美元到72.25美元之间的价格,回购了它流通在外约30%的股份共1320万股。

这个大胆高明的举动,引起巴菲特的兴趣,他亲自打电话给安德森,告诉他波克夏公司购买了430万股通用动力股份,巴菲特说:“我对通用的经营策略留有深刻的印象,我买股票是为了想投资。”两个月以后,巴菲特又宣布,只在安德森保留有公司的总经理职务,通用动力的董事会将拥有波克夏股权所代表的表决权,这个决定对威廉·安德森来说不仅使他终生难忘,而且增强了安德森改革的决心。

对于这样的一个企业,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巴菲特的投资决策是否有误,因为这是一家被政府控制,90%以上业务来自政府机构,而且国防工业市场正在日趋萎缩的企业。通用动力公司只有少得可怜的收益,和中下等的股东权益报酬率。除此之外,它未来的现金流量也是不可预知的。对此,巴菲特是如何想的和做的呢?

1993年,巴菲特对此事解释说:“在购买通用动力股票一事上,我们是幸运的。”“我直到去年夏季才稍微注意公司的动向。当它宣布公司将透过标购,买回大约30%的股票时,我就料到会有套利的机会。我开始为波克夏买进该公司的股票,希望赚得微薄的利润。”因为巴菲特知道这是为套利而购买股票,所以不适用波克夏投资股票的原则,包括财务和营运表现的一些条件。

但是,为什么从套利出发后来又变成为对该股的长期持有者呢?巴菲特说:“后来,我开始学习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形,以及威廉·安德森担任通用动力公司总经理以后的短期表现。我看见的事情令我眼睛为之一亮。他有一条理井然的理性策略:他积极实现其想法,而那成果真是丰硕。”正基于此,巴菲特不但抛弃了原先套利的“短炒”的想法,反而决定变成长期持股,应该说这是一记胜招。

事实证明,巴菲特这项决策是对威廉·安德森是否能够抗拒盲从同业不理性行为的一大考验。其时,一些人已批评指责安德森解体了一个公司。但是,安德森则辩解说,他只是将公司的未实现价值转换为现金而已。当他1991年就任总经理时,通用动力公司的市价是账面价值的60%,近10年来,相对于其他10家国防工业公司的17.1%的年平均报酬率,和斯坦普工业指数的17.6%的获利率,通用动力为它的股东创造了9.1%的年复利报酬率。

巴菲特认为,很少有这样的一家公司,以低于账面的市价交易,并产生出现金流量,且积极展开股权强制过户的方案。此外,最重要的是,这家企业的经营者能不遗余力想方设法地为股东谋利益,这是巴菲特最为看重的管理者的素质。这使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优秀管理人才在巴菲特投资理念中的重要的地位。

安德森没有停止他的改革步伐,尽管他曾想保留飞机、太空系统作为其核心部门,但后来还是决定继续将其出售,如航空器卖给了洛克希德。通用动力公司与洛克希德和波音公司本是新一代战斗机F-22的合伙人,3家各自拥有1/3股权。后来通用动力通过转让,洛克希德取得了F-16业务,波音又取得对F—22股权的2/3;接着通用动力的太空系统又出售给了太空发射系统的创始人——马丁·玛丽塔。这两项销售给通用动力公司提供了17.2亿美元的资金。

现金流量的充沛,公司再度分配股利给股东,仅在1993年间,4月份发给股东每股20美元的特别股利;7月份又发给股东每股18美元的特别股利;到10月又发给股东每股12美元的特别股利。1年间,3次发给股东每股红利即达50美元,而且每季支付的股利也从每股0.4美元,提高到0.6美元。波克夏公司在1992年7月到1993年底的1年半时间中,只要投资每股72美元于通用动力股票上,即获得了每股2.6美元的普通股股利和50美元的平均特别股利,而这段期间,股价上扬到每股103美元。由于安德森开始清算通用动力公司的货币价值,并给予它的股东以现金股利,对通用动力的股票投资收益,不但强过它的同行,并远胜过同期斯坦普工业指数的表现。

至于巴菲特将会持有通用动力公司股票的时间,对此,巴菲特说:他将会在股东权益报酬率令人满意且公司前景看好,市场不高估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价值,以及经营者为诚实有才干者的情况下,才会继续持有。话虽简单,但体现了巴菲特投资的基本原则。

在巴菲特的事业如日中天时,巴菲特投资以套利为目的的股票不能不令人惊讶。巴菲特居然也想玩一把“投机”,可见其投资股票时在具体操作上并非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也说明股票投资领域方法多样性的重要,虽然这次巴菲特是以“投机入市”,但后来通过研究该股和管理层,从中又发现了新的投资价值,并决定持股和授权安德森以波克夏公司持股的表决权。可见巴菲特投资思想之活跃,投资艺术之高超了。

通用动力有如此出色的表现,与威廉·安德森的诚实、能干经营是分不开的,他在企业经营管理业界开创出了一个先例,即面对处于不利的产业,该如何经营并创造出卓越的成就。

闻名全球的股东大会

1990年10月,巴菲特宣布波克夏已经购入威尔法斯哥公司股票的500万股。1990年,威尔法斯哥以每股高价86美元上市,由于投资人担心经济不景气会蔓延到西海岸,导致对商业区和住宅区的不动产市场的大量贷款损失。由于威尔法斯哥是加州地区银行业中拥有最多商业不动产的一家银行,因而人们纷纷抛售,并有人估空该股,导致股价下跌,威尔法斯哥股票在当年10月的卖空收益高达77%。在这种情势下,巴菲特见时机成熟,开始陆续购进该股。

几个月后,波克夏公司已掌握有该银行流通在外10%的股份,成为该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巴菲特的介入导致了围绕威尔法斯哥银行股票走势的一场争议。在巴菲特一方,其介入持股是看好该股,投入2.89亿美元,为的是它日后的成长。而看空该股者为另一方,如当时美国最大的卖空者费西哈巴兄弟投机该股,是预料该股将进一步下跌,不仅因为它已下跌了49%,而且因为他们认定威尔法斯哥是死定了。摩根斯坦利公司一位有影响的分析师巴顿认为,威尔法斯哥股价最终会跌到只剩百分之十几的价格。

也是这个时候,保德信证券公司的证券分析师乔治·沙劳认为:“巴菲特是出了名的讨价还价者,也是长期投资者。”但是当时得州由于能源价格下滑而导致银行倒闭的事给人们心理预期蒙上了阴影,乔治·沙劳认为“加州有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得州”。弦外之音对威尔法斯哥的情形不容乐观。在贝伦的一位名叫约翰·利西欧的业内人士也表示:“巴菲特毋须担心谁在长期挥霍他的金钱,只要他不要一直试着去买底谷价位的银行股。”几乎所有的舆论都看淡威尔法斯哥,甚至有人开始教巴菲特,如何在他最熟悉的行业之一银行的投资了。

而巴菲特之所以选中威尔法斯哥银行投资,是有他的道理的,让我先来介绍一下这家银行的情况。

1983年,卡尔·理查德出任威尔法斯哥公司董事长,他是一个深具理性兼睿智的人,在他走马上任后,决心不惜血汗,要把死气沉沉的银行来个根本转变,使之变成能赚钱的大企业。在他的努力下,1983年到1990年的7年间,威尔法斯哥的平均获利是1.3%,而且平均股东权益报酬率是15.2%。1990年,威尔法斯哥以560亿美元的资产,排名为美国的第十大银行,充分显示出了卡尔·理查德的管理水平。尽管他尚未着手股票回购或发放特别股利的计划,就已经使股东们获利了。

在卡尔·理查德领导下,威尔法斯哥亦专注于控制成本,分析师们从比较公司和非利息支出占公司净利息收入的比例中,可以了解到银行的营运费用占净利息收入的百分比。据测算威尔法斯哥的营业效率是20%-30%,这个数据表明,它的营运成本,比第一洲际银行或美国银行还要好,而卡尔·理查德的一个特别应该指出的管理本领是,一旦成本被控制住以后,他就不让成本再度增加,从而能持续地改善威尔法斯哥的赢利状况。

巴菲特在1990年买进这家银行的股权时,该银行是国内任何主要银行中,对商业不动产放款最高的银行,高达145亿美元,是它股东权益的5倍。由于当时加州的经济不景气状况正在恶化,因此,分析师推算银行的商业放款中,有一大部分将成为呆账。正有此预计,导致了威尔法斯哥股价在1990年和1991年的下跌。

当时发生了一件震动金融界的事情,那就是美国联邦储贷保险公司的倒闭。金融检查人员认真地分析了威尔法斯哥银行的贷款投资组合情况,迫使银行在1991年拨出13亿美元作为呆账准备,1992年度再提列12亿美元作呆账准备。因为准备金是每月拨出,投资人开始对每次的提列金额感到紧张。按现定银行并非一次足额提到放款损失准备金,而是在二年内慢慢提到。但投资人对于银行是否能撑到它的放款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表示怀疑。

1990年由于波克夏宣布它拥有威尔法斯哥股权后,股价在1991年初明显上扬,达到98美元一股。这为波克夏赚取了2亿美元的利润。但正如巴菲特事后承认的那样:“我低估了加州的不景气,和那些公司的不动产问题。”果真在1991年6月,当银行宣布另外一笔放款损失准备的提列,造成股份两天之内下跌13美元,成为每股74美元。虽然股价在第四季度略有回升,但由于威尔法斯哥必须为它的放款损失再增拨另一笔准备金,这明显将使盈余减少,因此到年底,该股以58美元一股收盘,这与1990年10月波克夏以平均每股57.88美元买进的价位基本持平。

威尔法斯哥银行1990年赚了7.11亿美元,但1991年由于提列呆账准备,只赚了2100万美元,1992年虽然达到2.83亿美元,但仍小于它前两年的盈利水平。但反过来说,如果加上呆账准备金,那么该银行仍有每年赚进10亿美元的盈利能力。

巴菲特与人们的争议在于,若考虑它所有的放款问题之后,它还有赚取盈余的能力吗?巴菲特认为有,而看空卖空者则认为没有。巴菲特为波克夏公司建立了一个理性购买模式,他认为:“加州银行所面对的主要风险是地震,除了危及贷款者,也破坏了借款给他们的银行,它所面对的第二个主要风险是系统性的,包括一些企业萎缩的可能性或严重的财务恐慌,以致不论经营者多么精明地管理它,它几乎仍会危及每一个靠高负债运作的组织。”

巴菲特的判断使他觉得发生这两种重大风险的可能性不高,但他仍然认为:“市场最惧怕的莫过于西岸的不动产值将会下挫,因为房屋兴建过剩,而且会造成提供融资扩张的银行极大的损失。因为威尔法斯哥银行是不动产贷款的领导业者,它被认为尤其容易因此受到伤害。”这将是一大风险。

巴菲特计算出威尔法斯哥银行每年在支付平均3亿美元的贷款损失费用之后,仍赚进10亿美元的税前盈余,如果480亿美元的贷款里,不只包括商业性的不动产放款,也包含了其他所有银行放款,其中10%是1991年的问题放款,并因此产生损失,包括利息损失,平均为放款本金的30%,则威尔法斯哥会达到损益平衡点。但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低,即使威尔法斯哥一年没有赚钱,这想法也不会令人沮丧。而波克夏收购或投资方案,是立足在该年未赚取分文,但预期未来它的股东权益可能成长20%的企业。

巴菲特收购威尔法斯哥的股权,还有另一条理由是,他信任理查德,巴菲特的眼光没有错,1992年波克夏继续买进该银行股票,使持股增至630万股,占威尔法斯哥总股本的11.5%,然后又利用自联邦准备局拿到的清算超额准备金,再买进该银行股票,使持股增加到22%。1993年11月,波克夏以每股介于106美元和110美元之间的价格继续买进该股票。至当年年底收盘,威尔法斯哥的股票已涨到每股137美元。

这场争议巴菲特以投资不断赢利的事实为之画上句号,也又一次雄辩地证明了他的投资理念和方法是经得起考验的。即便是大多数人反对和风险降临且几乎动摇人们信心的时候也是如此。

巴菲特赞赏卡尔·理查德,表明他挑选银行投资,是挑选经营者最好的银行。他说:“我不想要开始吹嘘威尔法斯哥的股票或任何事,我只是认为它是真正的好企业,有最好的经营者,价格也合理,通常就是这种情况,投资人可以赚得更多的钱。”

从1994年开始,波克夏公司利用全美股票市场报酬率走低的时候,开始了又一轮大规模的收购行动。巴菲特的观点是,只有当优良的公司被不寻常的信息包围,导致股价被错误地评价的时候,才是真正大好的投资机会。

迄今为止,巴菲特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笑容可掬、和蔼可亲,显得那么慈祥、诚恳。有人比喻,如果说索罗斯的投资故事惊心动魄翻江倒海,充满血雨腥风、生死相搏的话,那么读巴菲特投资的故事就好像是品茗饮茶,于逸趣闲情时欣赏清新隽永的小品文,云淡风轻、傍花随柳,一切那么自然真切,甚至波澜不惊、风和日丽。

即使在金融界风云骤变的1998年初,这位奥玛哈长者除了贵金属市场令他有兴趣外,对全球金融界人士的恐慌竟有浑然不知之感,他忙着在全球贵金属市场指令大量收购白银现货,由于他的介入,人们顺着他点石成金的手寻觅发财机遇,于是全球白银价格居然在肃杀的凉意中扶摇直上,创下了10年来罕见的新高。

当然每年春还有一个多年必须做也乐意做的大事是,召开波克夏·哈斯威公司的股东大会。这也可以说是巴菲特家族的一个盛会,这一天他会率领全家出动赴会。作为董事长的巴菲特在致股东们的报告中,要报告过去1年的经营情况,报告公司正在做什么,报告公司在新的1年中还将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与分析。这报告或者说是董事长致全体股东的信,是要给全体股东来看,即便你只有1股,也会郑重其事地寄给你。莫小看了仅仅持有1股波克夏·哈斯威公司的股票,由于这家公司30余年来没有分过一次红,也没有扩过一次股,它的总股数仅226万股,每股净资产为(1998年初)1.1万美元,因此这只股票的账面价值由1962年的每股12-15美元,飙升到1998年3月的每股5.7万美元,这个价位虽说不是每个投资者都能买得起的,但它流通量极低,可以说是有行无市。在美国持有波克夏·哈斯威公司股票已成了荣誉与身份的象征,虽说它是小盘股,由于总市值已高达1000亿美元以上,实际是一家大公司一点不假。尽管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纽约股市也变得捉摸不透,动辄就出现暴跌态势,1997年10月27日,道·琼斯指数曾暴跌500多点,在1998年6-8月间,曾三度出现巨幅探底,大有崩盘之势:6月15日,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较上周末猛跌207.01点;8月27日道·琼斯指数又暴跌377.3点;8月31日道·琼斯指数又狂泻了512.61点,以7539.07点收盘,跌幅达6.4%,为历史上第二个大跌日,华尔街股市因此逼近8年来的首次熊市。据估算这种剧烈的动荡,使美国投资者的金融资产按市值计算,至少损失2.3万亿美元。但波克夏·哈斯威公司虽然价位高企,但每次回档且并不很深,在行情剧烈波动,也出现过一天3000美元的震荡。而且在其它股价走低、市值萎缩之际,它却成了华尔街上一颗耀眼的明星,波克夏·哈斯威公司的股价继续攀高,由年初的5万美元一股,飙升至每股7.5万美元。

巴菲特的有价证券33年来几乎都是成正增长,其间也仅有3次成长率低于道·琼斯指数。1998年以前32年间,利润的年增长达到23%。所以,华尔街的证券交易所里常有专做波克夏·哈斯威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哪怕只有1股,涨上去抛掉,套牢了也不怕,因为其它股票都有赢利预测,只有它没有,谁也不能说准它年底的价格,但资料表明,它的利润十分惊人,1996年每股盈利为206美元。

每年一次的波克夏·哈斯威公司的股东大会,堪称“全球第一”股东大会。每逢股东大会召开之日,是奥玛哈市的盛大节日,当地有名的几个旅馆如红狮、雷迪逊等均告满员,股东们在这里喜气洋洋地比较着各自回报的多少,当然赢者总属于投资最多,持股最长,且敢于重复加码的股东们。

据老股东们回忆,波克夏股东大会的人气也是随着股价而不断升温的。1981年,当波克夏公司的股票为每股500美元时,参加股东大会的仅15人;1986年波克夏公司的股价达到了2500美元,参加股东大会的股东达到了400人;而1996年当波克夏公司的股价达到了3万美元以上时,参加股东大会的人数达到了6000余人。

每年一度的股东大会,会场就像是一个大型的家族聚会,巴菲特携夫人、女儿和儿子们全家出席会议。股东们照例拥进显得拥挤的大厅里,聆听董事长巴菲特的讲话。巴菲特在会上接受股东的提问,直到回答完所有的问题。会议开始前,巴菲特公布与会者要遵守的会议规则。

从20世纪90年代起,波克夏·哈斯威公司股价一路飙升,至1998年已近每股8万美元。但巴菲特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他不分股的立场。由于分股将会使新的投资者更容易购买波克夏的股票,也便于现有持股者的抛售。但巴菲特认为,他并不想要波克夏的股票处于投机者的控制之下,而一个高到极端价位的股票,就是巴菲特能够想到的最为有效的制止投机的方式。

不仅不分股,波克夏公司也不向它的股东支付红利。因此避免了股东与公司双重征税,并且也不必在支付红利上费什么精力,这样可以把红利重新投资以获取更多的收益。有一次例外是在1967年,那时巴菲特向他的合伙人支付了每股10美分的红利。当然,巴菲特也表示,如果他认为他的股东们能够找到比投资于波克夏更能赚钱的方式,他会在那个时候临时支付红利。

1996年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向股东们说,如果自己出了什么事,关于波克夏公司的投资业务,将由路易斯·辛普森,这位投资成就非凡的GEICO保险企业的投资主管与联合总裁接管。

奥玛哈因为巴菲特而蜚声全球,每年一度越来越多的人参加波克夏的股东大会,更使这里热闹非凡,往常作股东大会会场的乔斯林艺术博物馆已经容纳不下越来越多的与会者,后来又搬到更大的俄耳浦姆剧院,使会议的组织者甚至不能宣布下次开会的确切地点。1995年会议在假日旅店的会议中心举行,这是奥玛哈最大的室内场馆了,但会议大厅照样爆满。随着波克夏B股股票的发行,波克夏公司的股东基数在1996翻了一番,因此选择会议地点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

如虎添翼的事业

20世纪90年代,巴菲特已是华尔街响当当的人物,世界级股坛为数极少的大腕之一。而全球经济在进入90年代前期、中期的发展,又使他的事业如虎添翼得以迅速发展,波克夏公司的资产又一次进入高速成长期。

不管巴菲特平生是否拥有当个世界级富豪的鸿鹄之志,但命运之神却把他推进世界级富豪之列。进入90年代,世界权威的金融和财富刊物公布的世界富豪名单,一再把沃伦·巴菲特的富翁交椅往前挪动,至1998年,他已是全球富翁中的第二号人物,仅屈居于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之下,1997年就以36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令全球侧目,就金融投资而非实业发展而荣登世界首富前列的,巴菲特是做的最棒的一人。

巴菲特作为一个伟大的投资专家,他奉行的是最朴素的投资理念,他对近些年由学术界发明起来的理论持不屑一顾的态度,那些时髦的理论,那些使用财务杠杆、期货、动态套头保值、现代资产组合分析等在巴菲特这里没有市场。他不染指他不熟悉的东西,他也不理会现在教授们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他只遵循自己理解的、熟悉的并坚信不疑的投资理论与方法,从头至尾坚持执行。并非巴菲特老顽固,不思进取,如果按我们的说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这个原则,巴菲特无疑是对的,历史的、实践的结果都证明他是对的、成功的和正确的,至少在金融投资界,迄今无人能超越他。

当然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方法也并非完全的尽善尽美,至少他迄今尚未购入过一股微软或英特尔公司的股票,是令世界金融界人士感到惋惜的。这是因为巴菲特对自己的投资公司的前提是要求对一家公司,及其所占据的市场有最详尽的了解,由于对技术股的了解至少目前还尚未达到这要求,因此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中,鲜见科技股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话又说回来,巴菲特虽错过了微软、英特尔这样的股票,但也避免了许多风险,在美国股市上,许多曾经风光一时的股票,不是现今都销声匿迹了吗?正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1998年3月初,英特尔公司公布上季度业绩时,曾引发股市剧烈震荡,致使道·琼斯下跌100多点,英特尔跌了10美元,在大多数技术股受牵连之际,巴菲特所持的可口可乐当天却上涨了1美元还多。

但是巴菲特正在作这方面的努力,只是还有些问题让他吃不准,他说:“必须深入研究迅速发展的高技术公司,但一时难以就其长期的经济前景做出可靠的评价。”不过我们已看到了这方面的迹象。就巴菲特与微软董事长盖茨先生两人的私交来说,不仅过从甚密,而且相知也较深,一般说来,爱才如命的巴菲特的投资风格中,这个特点迟早会在科技领域中显露出来的。

提起巴菲特与比尔·盖茨的友谊,说起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巴菲特远离科技股,也远离电脑,这玩意儿对于一位老人来说还是显得太深奥和复杂了些。由于巴菲特酷爱玩桥牌甚至到了入迷的程度,他甚至说:“如果有3个会玩桥牌的同牢房牌友,我不介意蹲监狱。”他的桥牌教练沙伦·奥斯伯格(一位世界冠军选手)把电脑和通过电脑玩扑克的软件(Itwnation)给了巴菲特。这是巴菲特首次接触电脑,巴菲特说:“我小心地从一台电脑边走过,害怕它会咬我一口,但一旦上路之后,我发现它很简单。除了会在电脑上玩桥牌之外,我对这玩意儿一窍不通。”

也正是由于巴菲特在电脑上大玩桥牌,他结识了西雅图的律师威廉·H·盖茨,而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比尔·盖茨的父亲。巴菲特与威廉律师成了好朋友。一次盖茨的母亲邀请盖茨参加一个为期一日的野餐郊游,她打算在郊游中把她的儿子介绍给巴菲特,使这两位美国首富的竟争对手见上一面。但盖茨拒绝了,认为他和一个整天从早到晚除了投资之外什么都不做的人没有什么好说的。后来他听说《华盛顿邮报》的前发行人凯瑟琳·葛拉汉也将前往时,才决定去参加。

但是,盖茨与巴菲特的见面,两人均有相见恨晚之感,谈个不停,很快成为密友。巴菲特参加了盖茨在夏威夷举行的婚礼。后来,又与苏珊·巴菲特一起,加入了盖茨对中国的考察。

巴菲特对盖茨的评价极高,他说:“我没有资格评判他的技术能力,但是我认为他的商业精明是极为出众的。”巴菲特说:“如果比尔从一个热狗摊起家,他将成为世界上的热狗之王。他在任何游戏中都能赢。在我的行业里他也会很出色,但我未必会在他之下。”

1998年应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的邀请,盖茨与巴菲特为该校学生作了一次讲演,人们对此的评价是:“太阳系中最富有的两个人进行的极为简单的公开的对话。”因为这篇讲话中包括了巴菲特对人生、对新技术、对投资理念的最新认识与看法,而且由于有盖茨的联袂讲演,能使我们更加深对此的理解。

可以这样说,沃伦·巴菲特是天才的投资家。他奉行最朴素的投资理念,从不染指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他遵循自己理解的熟悉的并坚信不疑的投资理论与方法,并一贯坚持下去。他在其投资生涯中,使自己置身于股票市场的情绪冲动之外,这也是他一生步步走向辉煌的原因。由此可见,巴菲特其人不仅是投资界公认的投资艺术家,在管理界也是名列前茅的管理艺术家,在美国经济史上,荣获这两项殊荣的只有他一人。 lU5TaYH7s4v0lyuJuTIBrtGBU4/tCYVyMeB0mGJ3bDi5a0o70gELdyzX//SoFDO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