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个体的力量”。这是张纯如的人生信条。在她流星般绚烂的一生中,借助自己一丝不苟的作品和跨越美国东西海岸进行的数百次演讲,张纯如也常常与她的听众和崇拜者分享这一信条。

出于这一原因,张纯如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她的使命中去,这个信奉“个体的力量”的孤独行者,将其全部精力和所有清醒的时间都用于思考、筹划、推动、抗争和评估中去,周而复始,只为改变现状。

张纯如也是个优秀的团队成员。自从她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1994年12月在库比蒂诺社区中心召开的那次国际会议,几年中,这个很多人已经在纪录片《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中见过的梳着马尾辫、窈窕美丽的年轻女性,一直与我们(史维会最积极的成员)保持着密切联系。她与我们分享她一丝不苟地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历史事实,参加在美国和加拿大举行的相关学术活动。不管是身在家中还是在飞机场旁边的某个旅馆酒店里,每当我们想要与她联系,她从不令人失望。通话时,她记下我们说的每一句话,电话里传来的键盘敲击的清脆声响直至今日仍回旋在我的记忆中。在绝大多数美国人还不知“互联网”为何物时,她就已经向许多人发送了成千上万封电子邮件,这使她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传播者和“网络斗士”。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源自张纯如母亲的电子邮件档案。作为一名优秀、严谨的学者,张纯如的母亲多年以来一直保存着这些邮件。

张纯如经历了从一个羞涩少女到一颗耀目明星的转变。在因《南京大屠杀》一书成为畅销书作家之后,张纯如迅速从一个学究式的记者转型为一名最优秀的公共演说家。她的书揭露了1937年到1938年日本人在8周的时间里对数万名中国平民进行的史无前例的血腥屠杀。在失守的古都南京,这些人奸淫妇女,烧杀掳掠。张纯如成名后,即便是在周末复兴会(Renaissance Weekend)这样的场合,美国总统和第一夫人在场的情况下,她依然可以慷慨陈词。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刚出版时,张纯如通常要花一整天时间准备15到20分钟的演讲。但一年后,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公司(PBS)《新闻一小时》节目的直播现场,同日本驻美国大使齐藤邦彦(Kunihiko Saito)进行公开辩论时,她只用了不到30秒的时间便将对方驳得哑口无言。

我想传达给所有日本右翼分子一个信息:“张纯如既不是中国政府特工,也不是美国间谍,与你们的荒谬指控相反,她只不过是一个呼吁改变的使者。”

张纯如是一个全面的人权斗士。尽管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是她出众的作品,但张纯如对其他问题也满怀激情,不折不挠为之奋斗——诸如替那些二战日本帝国主义战争机器的受害者和死难者讨回公道。张纯如坚定地捍卫人权和公民权利,无论事件发生在美国还是其他国家。

例如,当“9·11”恐怖袭击发生后,乔治·布什发动了针对伊拉克的不义之战,在美国境内大范围出现的针对穆斯林的恶意攻击曾令张纯如极度不安。她和犹太及阿拉伯人权活动家一道出席电视台举办的公开论坛,表达自己对此事的忧虑,尽管当时她非常忙,一边要为自己的书做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一方面还要应付不计其数的大学和全国性电视台、广播电台演讲活动。当她讨论历史是如何令人悲哀地一次次重复时——过去是对爱尔兰、犹太和华人移民的歧视,然后是对美籍日裔的非法拘禁,现在又是对少数族裔的恶性袭击——张纯如脸上凝重的表情反映出她内心对那些种族歧视和种族敌意受害者的深切同情。

她的言语发自内心,袒露灵魂。张纯如的写作风格激怒了一些人,他们批评她是一个带有偏见、充满愤怒的历史研究者。没错,出自张纯如笔下的字句,仿若她曾身临其境,与受害者一道经受折磨、面对厄运。张纯如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直忠于历史事实,但她的叙述方式非常戏剧化,有时甚至是令人不悦的,这使得一些人宁愿拒绝而不肯接受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人性居然可以变得如此邪恶的现实。

张纯如一直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出于人性,我们都可能被权力、财富和名望所侵蚀。然而,张纯如从未让身外之名掩盖了她亲切如邻家女孩的本性。在她过世几年后,她的读者——绝大多数是陌生人——仍在谈起他们收到的来自张纯如的电子邮件和电话,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许多高中生和大学生被来自张纯如的信件而启发。一些同辈作家,包括某些知名畅销书作家,也对张纯如给予他们的慷慨帮助——无论是撰写书评还是协助作品出版——表示了感激之情。

张纯如也曾面对恐惧!她的崇拜者赞许她为无畏的斗士。但这只是部分真相。张纯如是一名斗士。这毋庸置疑。但她越来越担心,自己和家人会受到历史否定主义者的不可预见的伤害。然而,张纯如从未让恐惧战胜自己追求公正的决心。这名年轻的女性像勇敢的战士那样,鼓起最后的勇气,毅然向前冲锋。

这是一本见解深刻的书。一位富有爱心的母亲以她的视角记述了张纯如的人生,事业,喜怒哀乐,对生活和文学的热爱,以及其生命最后一段旅程中与抑郁症的抗争。读者可以从中了解许多不为人知的事实,看到一个来自中西部小镇的女孩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起伏,终于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界的一颗明星。正如张纯如所坚信的“人人皆有可能”,我们应当也必须追随她的脚步,追求卓越。

这本书对公众富有启迪意义。尽管对精神疾病的讨论仍属禁忌话题,通过对张纯如生命最后一段时光中经历的抑郁和精神崩溃的叙述,张盈盈忍痛逐日乃至于逐小时地记下了每一件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这使得读者可以了解到,一个看起来积极外向、无所不能的健康女性在精神上可能遭受什么样的折磨。张盈盈细致地记录了张纯如的病情发展过程,以及家人应付这一艰难处境时的做法。从突然接到张纯如精神崩溃的消息,到几个月的治疗过程,他们绝望地试图学习和应对整个家庭成员此前完全不了解的突发状况,其他遇到类似问题的人或可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在书中,张盈盈记下了诊断结果、与医生的交流过程以及使用过的各种药物。

此外,张盈盈还在后记中列出了张纯如过世后的一些科学发现和参考文献。她希望这本书可以提供有关精神疾病、相关疗法、药物选择和预警措施的一些信息,从而使读者可以从中获益,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读者应当明白,对于张盈盈来说,回忆犹如重温噩梦,投入数年时间整理相关信息也实属不易。她能够这样做值得嘉勉。这是献给公众的一份重礼。而她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为了纪念她深爱的女儿——张纯如。

丁元(Ignatius Ding) aF8mtKtMs/BKmrUJY4qJEqHeKxQgKNPBLjMvATuahZhjPSr/+2WZlJ52p7KwlVu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