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奇怪的接班人

初秋,七月五日。萧何薨。

此时,曹参正在齐国当丞相。当他闻听萧何薨,第一个反应就是对其舍人说道:赶快收拾行李,我要调回中央接班当相国了。果然不久之后,中央就派使者召回曹参,提他为汉朝新相国。

对于这一天,曹参等得太久了。

一直以来,曹参和萧何做的都是一样的工作,那就是当管家。级别相同,都是相国;待遇相同,都是二千石。略为不同的是,一个在中央,当的是刘邦的管家;一个在地方,当的是齐国刘肥的管家。当然了,中央听起来比地方两个字还是有些重量的。

这就是曹参一直对萧何耿耿于怀的地方。初,两人相继叛秦起义;再,两人各任其职,一个当文官,一个当武将;后,天下平定,刘邦却将萧何定义为功人,曹参为功狗。于是两人高低各异,泾渭分明。

殊不知,刘邦这一划,犹如一条三八线,从此在曹参和萧何的心里都留下了阴影,两人的友谊从此破灭。于是大家各奉各的主,各干各的活儿,奇怪的是他们互不斗嘴干架,亦不往来问候,大有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

其实多年来,两人在心底的深处还是互相认可和尊重的。萧何了解曹参,犹如曹参了解萧何一样。正因为如此,曹参调进中央之后,并没有对萧何的治国措施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反而是全盘保留,原封不动。

难道曹参是因为偷懒而不想和萧何过不去?

错矣。曹参这招就叫,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当然不是曹参一时心血来潮想出来的。要想探究他的这个治国理论,还得追溯至他任齐相期间。那时,刘肥正当年富力强,他从老爹那里接过齐国这片全国最肥的土地后,整天就想出招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就把这个光荣的使命交给了曹参。

治国就像盖楼一样,得先画好蓝图,才能动工。于是,曹参就把齐国的知识精英召集起来开会。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有没有一个既符合齐国国情,又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治国理念呢?

要回答曹参这个伟大的问题,还得请教高人。恰好,当时胶西就住着一位号称精通黄老之术的老家伙,不妨请来问问。于是,曹参派人担着厚礼前往贵地请高人。

这个传说中的高人就叫盖公。盖公一见到曹参,首先提出了一套前卫的治国理论:治理国家贵在清静无为,让百姓自行安定。

任何理论,不贵在动听漂亮和省事,而在于实用。老实说,盖公所言的黄老之术,还真的适合当时齐国的国情。不要说齐国,其推而广之,在整个汉朝初期都是适用的。

所谓黄老,是指黄帝和老子。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其代表作品有《黄帝四经》。老子,则是先秦时期早于孔子出名的大哲学家,其代表作品有《道德经》。两人因阴阳之理及其他理论相似,于是被时人合称黄老。

但必须指出的是,所谓黄老之学,是诸子百家杂交的混合物,兼有道家、法家、儒家,甚至墨家等而形成的全新思想,它和原本的道家已是两种面貌,不可同日而语。

在治国方面,儒道两家提出了不同理论。孔子认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是针对当时混乱的春秋时局提出来的。他的意思就是说,我知道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就是明明知道不可能办成功,也要努力坚持到最后。于是,后人把孔子这等执着的理想追求,称为积极入世。

老子则跟孔子唱反调道:无为,而无所不为。老子的本义是说,我什么都不做,等于我什么都做了。老子这话,如果不联系实际,肯定让人读来不知所云。

春秋乱世,弱肉强食。当时,每个所谓有为的霸主,都想做一番利天下的大事。但是,天下要想得到太平,唯有以战止战。结果是,战争经年累月,百姓流离失所。不论是霸主,还是谋士,他们本想有为,却换得天下不得安宁的局面。

于是,老子认为,如果大家都安守本分,回归自然,那么天下不是无事了吗?天下无事,这不等于我做了一件于天下有利的大事吗?

其实,无论是儒家,或是道家,他们的思想都不容于春秋时世。任何思想和理论,唯有合宜的政治时机和土壤,才能培育出正果。春秋时世,人心不古,没有一个君主相信孔子的仁政,亦不信老子的清静无为。在诸多先哲思想中,唯有几家被诸侯们看好,那就是兵家、纵横家及法家。最后,秦始皇靠着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一统天下。

一代有一代的治国理念。秦国靠法家思想兴国,亦因法家而葬国。没有人不意识到,秦始皇的严刑苛法对天下苍生来说,是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于是,陈胜的振臂呼声,代表了天下的呼声。他们受不了旧皇朝的压迫,唯有推翻重建。好了,汉朝已经建立起来了,必须有新的治国理念支撑起来。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国家意识形态,适应汉初经济条件的,不是什么别的思想,而是道家。

因为,天下打打杀杀这么多年了,国家生产力严重衰退,首要任务就是振兴经济。而道家所主张的不扰民、清静无为的理念,符合了汉初基本国情。

于是,在一片求清静无事的呼声中,黄老之术应运而生,被广泛认同。

曹参就是在这么一个合适的时机,做了一件合适的事,实施无为治国理念。

接着,曹参为了贯彻他的治国方针,向外公布了一条提拔官员的规矩:不善言辞的木讷者、性情厚重者,来者不拒;言辞犀利者、文字苛刻及追求声名者,请通通滚蛋。

很快的,曹参的举动,引起了一片波澜!

在汉朝那帮讲究进取的官僚看来,曹参简直就是个异类。他保持萧何的规矩当然没错,可是曹参和萧何的工作作风比起来,简直就是相去甚远。

想当初,萧何勤勤恳恳,鞠躬尽瘁。如今,只见曹参日喝夜饮。说他偷懒,那还是往轻处说了。往重处说,他这简直就是消极怠政,误国误身。

不行啊,曹参。哪有不管事的管家,中央和地方不是同一个概念,相国根本就不是这样子做的,您应该学学萧模范的做事风格嘛!

于是,汉朝众多官僚都带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极想亲自登门和曹参讲为相之道。

可是他们奇怪地发现,每每有人登门,曹参总备着丰厚的酒宴待客。不管三七二十一,曹参总让他们先灌三杯再说。

好了,酒也喝了,咱们该谈点工作了吧。接着,曹参看到同僚想吐言之时,突然又举杯劝酒,人家到嘴的话只好吞回。一回两回,来一个被灌醉一个,本来想说的话,全被灌回肚子里去了。

久而久之,几乎无人不知道他的待客原则:酒喝多少都能奉陪到底,想给我谈工作,没门。

曹参这种工作态度,实在让人感叹不已。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好混,实在太好混了。

众官员慢慢熟悉了曹参的工作态度后,也不再去追求什么政绩和进步。对大家来说,说得好的,不如闭上嘴的;干得好的,不如喝得好的。既然如此,还追求个屁呀。大家有事喝酒,没事也找事喝酒,混日子呗。

那时,曹参相国府后面就是官舍,中间只隔着一个后花园。在曹参的熏陶和带领下,官员们把官舍弄成了一个吃喝玩乐的地方。白天,这里是酒馆,猜拳吆喝,不醉不归;夜晚,这里是烧烤园兼露天歌舞厅,想跳舞的,想唱卡拉OK的,就尽情表演吧。

官员这派作风,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堕落。

不能不说他们堕落。作为公务员,首先应该自我约束,充当表率。哪有领国家工资把吃喝玩乐当作日常工作的。不要说汉朝那帮老古董,就连曹参身边的随从官员都看不过去了。

于是,他们一致认为,这股吃喝之风,该让曹相国来杀杀了。

但是,要对曹相国提这个意见也是个难题啊。如果非要求见,说不定又是一顿美酒,最后又是被曹相国灌得晕头转向,还要被抬着回房了。

那么,有没有一种绝妙的办法,既能逃过曹相国灌酒,又能让他主动去管那帮以喝酒烂醉为事业的官员呢?

侍官们马上想到了一个办法。

一天晚上,他们闻听官舍那儿又大开宴会,于是假装邀请曹相国去后花园散步赏月。这当然是个好主意。只要曹相国进了后花园,肯定能看见他属下那帮官员腐败的丑相。到时趁机请他出面管管,那可是一举两得之事。

然而,侍官们马上发现他们做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当曹参在自家后花园里听到官舍里传来大呼小叫之声时,侍官们一片讨伐。曹参听完,不但不咬牙切齿,反而高兴地翻过围墙,加入吃喝队伍,和众人一起举杯喝酒。

完了,曹相国,我们管不了你了。要想管得了你,就非得请刘盈出面了。

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对于曹参不管事的做事风格,吕雉知道,刘盈也是知道的。然而,吕雉母子俩的反应极不相同。吕雉心里高兴,放任自流。刘盈是心急如焚,手足无措。

吕雉高兴是因为,曹参越是不管事,就越是说明他没野心;越是没野心,自己就越能掌握大局。刘盈心急如焚,是因为想管,又不敢管。老娘看在眼里都不表态,他自然也不敢轻举妄动。况且,自己资格浅薄,不知说了还会顶个屁用不。

但是,继续放任自流,也不是办法啊。

于是,刘盈想到了一个人,曹参的儿子曹窋。曹窋时任中大夫,掌议论。刘盈把曹窋召来,问道:“你知道你老爹不管事吗?”

曹窋很老实地答道:“知道。”

刘盈又说:“那你觉得他这种工作态度到底是端正还是不端正?”

曹窋:“极不端正。”

刘盈:“你作为掌议论的中大夫,对于这种人该不该进谏?”

曹窋:……

刘盈看着曹窋哑口无言一副为难的样子,胸有成竹地拍着他的肩膀说道:“不要害怕。我这不是叫你为难你老爹,只是希望你能对他旁敲侧击,让他幡然醒悟,做个明白事理的人。至于说辞,我已经替你想好了,你就拿回去私底下问问他。但是请注意,千万别对他说是我告诉你的哦。”

曹窋:“陛下放心,我绝不透露你的讯息。请问,您的说辞是?”

刘盈:“说辞很简单的。你就私下问他,高帝乍崩,惠帝年纪又小,而您作为相国,不但不管事,还整天喝酒作乐,请问你有什么办法管治天下?”

刘盈这个疑问,亦是满朝官员的疑问,可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知道答案。前面讲过了,想知道答案的,不是被他屡屡灌醉,就是无可奈何,哭笑不得。

看来,如果曹窋摆不平他老爹,就再没人知道相国到底要偷懒到什么时候了。

于是,曹窋立即答应刘盈,一定会规劝老爹。

至于怎么规劝老爹,曹窋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

首先,等待放假,腾出空闲时间陪老爹多聊聊家常;其次,循序渐进,挑明事由。

曹窋是这样想的,他也是这样做的。

然而,当他放假回家,把刘盈教的那席话从自己的嘴里对曹参说出时,却当即换来一个结果:挨打。

这是谁都想不到的结果。

曹参一边狠狠地笞打儿子,一边教训道:“你小子有什么资格教训老子。我打你,是让你狠狠地记住,你离管国家大事还远着呢。”

曹窋整整挨了二百大板。这二百大板,打在曹窋的身上,更是疼在刘盈的心上。

第二天,当曹参上朝后,刘盈当即逮住曹参大声问道:“是我叫曹窋去规劝你的,你凭什么把他打得那么狠?”

曹参听得一愣,转而觉悟。哦,原来我儿子的胆是被陛下撑起来的。

曹参立即脱下官帽,连忙向刘盈谢罪。

打都打了,谢罪有个屁用。刘盈闷了一肚子气,却又不知该如何发作,只好郁闷地看着曹参。

好了,是该揭开谜底的时候了。我曹参今天不说出答案,天下人还真以为我只是个好吃懒做的相国呢。

曹参问刘盈:“陛下自我评价一下,您和高帝比起来,哪个厉害?”

刘盈一愣,曹参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怎么敢和高帝比,这可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曹参再问:“请问陛下,您认为参与何相比,谁更厉害呢?”

这个问题倒是有些难度。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过,总的来说,似乎萧相国要比您强一点点儿。

刘盈这两个答案,恰是曹参的答案。

于是,曹参继续阐述道:“既然高帝和萧相国都比我们俩强,而他们都规定好了法令和发展方向,陛下和我都只要忠于职守,不随便脱离轨道,不就是很好了吗?”

刘盈终于大彻大悟,如拨云见日,看见了这个躲在云层里的答案。

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无为而无所不为啊!这简直太玄妙了。做,是为了不做;不做,是更好地做。难道不是吗?高帝和萧何那么辛苦打拼,不就是为了今天不让刘盈像他们那样辛苦吗?刘盈只要好好地守住他们的功业,不等于做了一件为国家积德积善的好事吗?

刘盈深深被曹参折服。

从此之后,他再也不能说曹参是一个不管事的相国了。而曹参,他的美政化成空中的白云,飘向了远方;化成了动听的歌谣传向四海。歌曰:

萧何为法,讲若画一;

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载其清靖,民以宁壹。 8AOBo9cF53vJwoTOtoAj3fhxJL1TBraqspmoXwd9HtXAYQeA+X2i36AOrfjLjnJ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