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是不确定的,计划在不确定因素面前无能为力,所以你必须随机应变,前提就是你必须拥有确定的目标和长远的计划。
我们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从而忽视潜伏于远方的危险,在不知不觉中失败。因此,我们一定要高瞻远瞩,培养自己预见未来的能力。
公元前415年,雅典人准备攻击西西里岛,他们以为战争会给他们带来财富和权力,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战争的危险性和西西里人抵抗战争的顽强性。由于求胜心切,战线拉得太长,他们的力量被分散了,再加上面对所有联合起来的敌人,他们更难以应付了。雅典的远征导致了历史上一个伟大文明的覆灭。
一时的心血来潮导致了雅典人的灭顶之灾,胜利的果实的确诱人,但远方隐约浮现的灾难更加可怕。因此,不要只想着胜利,还要想着潜在的危险,有可能这种危险是致命的。不要因为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毁了自己。
感觉经常会欺骗自己,那些自认为拥有预见未来能力的人,事实上只是屈服于欲望,沉湎于自己的想象而已。被欲望蒙蔽了双眼的人,他们的目标往往不切实际,会随着周围状况的改变而改变。
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考虑到一切存在的可能,根据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计划。世事变幻莫测,我们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见未来的能力,过分苛求一项计划是不明智的。一旦未来会出现的种种可能得到了检验,就应该确定自己的目标,同时要明智地为自己准备好退路。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有多种途径,不要抓住一个不放。
做任何事都要建立在对未来有所预见的基础上,这样你也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比较不容易受到其他情况的诱惑。许多人做事功亏一篑就是因为对未来没有预见,头脑模糊。
有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事态的发展,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思想模糊不清而失败。他们计划得太多,不懂得随机应变,没有预见的计划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未来是不确定的,计划在不确定因素面前无能为力,所以,必须拥有确定的目标和长远的计划,并且要随机应变。
预见未来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实践探索慢慢培养的。要有明确的目标,但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客观现状进行分析评估;计划要周密,模糊的计划只能让你在麻烦中越陷越深。
一个人在成功的道路上能走多远,要看他是否有长远的眼光。有很多成功人士的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有的面临过金钱的诱惑,有的经历过困境的阻挠。但他们往往能够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从而抵制住眼前利益的诱惑,冲破困境的束缚。因为他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未来的图景,所以他们能意志坚定,矢志不移。
战国时期,有两位好朋友,同受业于当时的名师鬼谷子门下。他们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说客苏秦和张仪。
苏秦出道较早,成功也来得顺利,而张仪初出道时较为普通,郁郁不得志,不知前途如何。看到苏秦已成大事,便想投身门下,找到一条晋升的捷径。于是,他来到苏秦的门下,期望求取晋见的机会。一连几天,苏秦也没有来见他。之后,苏秦的属下安排他住下来,好不容易才碰上这位发达了的老友。可惜,苏秦没有热情地款待他,吃饭的时候,不但没有和他同坐,还安置他在最末的位子,吃着仆役们才吃的粗饭。接着苏秦又用话语羞辱他,说:“以阁下的才干,怎么会潦倒到如此地步呢?我实在没有法子帮你,你还是靠自己的运气罢!祝你好运。”
远道而来的张仪,满以为见到老朋友之后,一定会得到热情的招待和帮助,没想到反而招来无名的羞辱,于是,张仪愤怒地离开了苏秦的住处,希望凭着自己的才能,与苏秦一争高下。
当张仪走了以后,苏秦又暗中派人沿途用金钱接济他,支持他进行游说秦国的工作。苏秦的门人们很奇怪,纷纷问苏秦是怎么回事,苏秦说:“张仪的才干,在我之上,我怕他为了贪图一时的眼前小利,过分安于现状而丧失了斗志。所以,我侮辱了他一番,以便激起他的上进心。”
张仪是幸运的,有他的好朋友在激励他、帮助他。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朋友,所以,不断提醒自己、激励自己,让自己的目光始终盯着远方,让自己沉浸在实现远大目标的行动之中,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眼光长远的人往往能走在时代的前沿。他能看见别人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掌握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因而能先行一步。在我们这个竞争日趋激烈、创业变得很艰难的时代,这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元素。短视者只能迎接失败,即使他们曾经拥有过很优越的条件。他们往往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在透支享受今天的同时,忘记或忽略了给明天播种,最后只能被明天抛弃。
这就像下棋一样,技高者能看出五步七步甚至十几步棋,技低者只能看出两三步。高手顾大局,谋大势,不以一子一地为重,以最终赢棋为目标;低手则寸土必争,结果在辛苦中屡犯错误,以失败告终。
人生就像是马拉松比赛,谁先到达终点,谁就是胜者,谁就是英雄。没听说过有什么人可以在不断采摘路边野花的同时获得冠军。而且,过程是为目标服务的,再美妙的过程如果得到的是苦果,也不会有太大的意义。
做任何事,都不会一帆风顺,总要面临曲折。这就要求你在最困难的时候,要有长远的眼光,自己给自己定好位。
莫让我们的梦想因别人的几句冷言冷语而熄灭。安于现状,只会使你丧失获得更卓越成就的能量。只要你的眼光看得够远,就一定能真正飞起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真正做到未雨绸缪谈何容易,长远打算要有长远的眼光,长远眼光就需要足够的自信。如果你眼光还不够长远,那就先让自己自信起来吧。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们自然喜欢结交现在看来就很有价值的朋友,但是,谁知道明天的变化呢?我们为人处世,还需要长远眼光。今天的“冷庙”有可能是明天的“热庙”,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老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
晋代一个名叫苟巨伯的人,得知朋友生病卧床,便前去探望。不料正赶上敌军攻破城池,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纷纷携妻挈子,四散逃难。朋友劝苟巨伯说:“你赶快逃命去吧,我重病在身,根本逃不了,更何况我自知已活不长了,跟着你只能拖累你,你赶快离开这里吧!”
苟巨伯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对朋友说:“我怎么能弃你于不顾呢?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我不辞山高路远来此地就是为了照顾你。现在,敌军进城,你重病在身,我更不能扔下你不管。”说完转身到厨房给朋友熬药去了。
朋友语重心长地劝了半天,让他快些逃走,可苟巨伯却端药倒水跟没听见一样,他反倒安慰朋友说:“你就安心养病吧!不要管我,我不会有事的,我在这里你还有个照应,最起码天塌下来我还能替你顶着!”
这时只听“砰”的一声,门被敌军踢开了,冲进来几个凶神恶煞的士兵,冲着他们大喊大叫道:“你们是什么人?好大的胆子还敢在这里逗留,你们难道不怕死吗?”
苟巨伯站起身,从容地走到士兵跟前,指着躺在床上的朋友说:“我的朋友病得很厉害,根本无法下地行走,我怎么可以丢下他独自逃命?请你们快快离开这里吧,别吓坏了我的朋友,如果你们有什么事尽管找我好了。如果要死,我可以替他死,对此我绝不会皱一下眉头。”
原本面露凶相的士兵,对苟巨伯大义凛然的一番说辞和那无畏的态度很是钦佩,语气较先前缓和了许多说:“没想到这里还有品格如此高尚的人,这样的人咱们怎么好迫害呢?走吧!”说着,敌军就走了。
“我不知道他那时候那么痛苦,即使知道了,我也帮不上忙啊!”许多人遗憾地说。
这种人与其说他不知道朋友的痛苦,不如说他根本无意知道。
人们总是可以敏感地觉察到自己的苦处,却对别人的痛处缺乏了解。他们不了解别人的需要,更不会花工夫去了解;有的甚至知道了佯装不知,大概是没有切身之苦、切肤之痛吧!
虽然很少有人能做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随时体察一下暂时不得势的人的需要,时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当他们遭到挫折而沮丧时,你应该给予鼓励。
人的习惯之一,是往优秀出色的人身边靠拢。好像能与事业有成的人打好关系,便可以巧妙地利用对方那股气势。这是自然而然的一种心理,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交上的朋友,通常无法培育出可靠的人际关系。因为万事顺利、春风得意的人,人人都想与其结识,都想与其交上朋友,一方面他也顾不过来,另一方面他也无法与巴结他的人成为真正的朋友。
反之,如果与那些暂时不得势的人交往,并成为好朋友,那就完全不同了,就像买股票一样,买了最有价值的原始股,就像向“冷庙”烧香的道理一样。一般人烧香都选香火鼎盛的庙,认为这种庙比较灵验,可以庇护自己各方面顺利如意。而越是香火鼎盛的庙,越是吸引香客。至于香客寥寥的“冷庙”,不管这座庙灵不灵,除非有“神迹”出现,否则只会逐渐地“冷”下去。
其实,人趋炎附势的行为和烧香的行为是一样的,总是向当权的人、当红的人靠拢,同道的当然奉承巴结,不同道的也要想尽办法拉上一点儿关系,就像人们走遍千山万水也要到某个名刹烧一炷香一样。
从人生的角度来看,人们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背运是难免的。当人们落难的时候,正是对周围的人们,特别是对朋友的考验。远离而去的人可能从此成为路人,同情、帮助他渡过难关的人,他可能铭记一辈子。所谓莫逆之交、患难朋友,往往就是在困难时期产生的,这时形成的友谊是最有价值、最令人珍视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待落魄、失势者的态度不仅是对一个人交际品质的考验,而且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契机。世事沧桑,复杂多变,起起伏伏,实难预料。昨天的权贵,今天可能成为平民;巨富大款,一夜之间也可能一贫如洗……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真理就像上帝一样。我们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必须通过它的许多表现而猜测到它的存在。”真理往往细弱如丝,混杂在一堆假象里,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智甚至我们道德上的缺失都会阻碍我们去敲响真理的门,对不了解的事,对尚未为人所知的领域做出错误的判断。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虽然第一眼看到的往往并非真相,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你第一眼就看走了眼,你就很难靠近真相了。
萨穆·蓝沙博士这样说明看的心理过程:“大多数看的过程都不是经由眼睛所造成的,眼睛的作用像手一样,它们‘伸出去’,抓住无意义的‘东西’,然后带进脑子;脑子又把这些‘东西’转交给记忆,等到脑子用比较的方法去解释以后,你才真正‘看到’东西。”
有些人活了一辈子都没有看见他四周的力量和光明。你不见得每次都能把眼睛带来的信息透过心灵过程适当地予以过滤,你常常只是“看了”却没有真正“看见”;你虽然接受了实体的印象,却没有抓住它的真正内涵。
这时你应该把你的心灵视觉检查一下。心灵的视觉也像肉体的视觉一样会扭曲变形,当它发生这种现象时,你就会在错误观念的迷雾里瞎摸,跌跌撞撞、东倒西歪,无意中伤害了自己和别人。
肉眼最常见的毛病是两种相反的极端:近视和远视。它们也是心灵视觉两个主要的扭曲现象。
心理上近视的人很容易忽略远处的物体和发展,只留意手边的问题,却不计划未来,因此看不见可以属于自己的机会。而心理上远视的人则容易忽视自己面前的机会,看不见自己身边的良机,只见到与目前无关的远景,不肯按部就班地走,只想从顶点开始。因此,在学习观察的过程中,要同时培养近的眼光和远的眼光。一个人如果懂得如何仔细观察眼前的东西,那这个人就在认知能力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许多年以前,蒙大拿一个小镇达比的居民习惯地观望被他们称为“水晶山”的山。
这座山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常年经风雨侵蚀,山坡上露出一条条微微发亮的水晶矿脉,看起来像岩盐似的。早在1937年,就有一条水路直接穿过露出矿脉的地方,但是一直到1951年,才有人不嫌麻烦地捡起一块发亮的东西仔细看一看。
1951年,达比有两个居民:康利先生和汤普森先生,他们去参观镇上的矿物收集展览,他们看了以后非常兴奋。那个展览会上陈列着绿宝石标本,根据卡片上的说明,是用在原子能研究方面的。汤普森和康利立刻申请开采“水晶山”的矿脉。汤普森把一块矿脉标本送往矿业局,并且要求派人员前来查看一个非常大的矿藏。那一年的下半年,矿业局派了一辆开路机到山上铲起许多露天的矿石,最后终于确定这里是世界上极其珍贵的绿宝石的最大矿藏之一。当天,笨重的运土卡车辛苦地爬上去,然后又开下来,装着沉重的矿石,而在山脚下抱着钞票等待的,是“美国钢铁公司”和美国政府的代表,双方都急着抢购这些宝贵的矿石。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一天,有两个青年人不仅用眼来观看,而且更不厌其烦地用心灵来探索。今天这两人正在朝着亿万富翁之途前进。
一个心灵远视的人,他的眼光有偏差,就绝对做不到康利和汤普森所做的事。那些人只见到远处的价值,对于身边的事则妄下结论,错误地评估其价值。
而眼光太短的人和好高骛远的人也同样有问题。有这个毛病的人只见到鼻子底下的东西,而不顾远处的东西。他们忙于应付眼前的问题,以致心灵不能自由奔向远方,不能争取新机会,寻找各种新趋势,获得宽广的前途。
你必须以你自己清新灵活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你所需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富有创意的观察,把眼睛睁大,往四周看看,看看你能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风景吗?
1991年11月1日万圣节这天,一个叫卢刚的中国留学生因对学校及导师心怀不满,在刚刚获得美国衣阿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学位之后,开枪射杀了该校三位教授、一位副校长和一位中国留学生后,饮弹自尽。
就在卢刚制造校园枪击惨案的第二天,受害者安妮·克黎利的三位兄弟给卢刚的家人写了一封信:
“安妮相信爱和宽恕。我们也愿意在这一沉重的时刻向你们伸出我们的手,请接受我们的爱和祈祷……此刻如果有一个家庭正承受比我们更沉重的悲痛的话,那就是你们一家。我们想让你们知道,我们与你们分担这一份悲痛……”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此举不可理解,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凶手恨都来不及,更不用说谅解和宽容了。但是在受害者的亲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理性和宽容。
一个佛教徒曾说:“如果一个人对我不怀好意,我将慷慨地施与我的包容、仁爱之意。他的邪恶意图越强,我的善良之意也就越多。”把排斥变为宽恕,把伤害变成祥和,把惩罚化为温暖,这的确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用宽容之心对待伤害自己的人,会让你的人生更加从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仍未与部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地度过了几天。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儿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
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吓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那一夜的。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时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容了他。”
古今中外,不计前嫌、以宽恕为上,从而化敌为友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人活一世,最难得的就是将心比心。谁没有过错呢?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十分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希望对方能把不愉快的往事忘记!既然我们都有这样的想法和愿望,那么为什么不能用宽广的胸怀去理解他人呢?要知道你并非踯躅独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各自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难免有碰撞,所以即使心地最善良的人也难免要伤别人的心,如果冤冤相报,非但抚平不了心中的创伤,只能将你的心捆绑在无休止的争吵战车上。
“把别人的伤害刻在沙滩上,潮起潮落间便了无痕迹;而把别人的关爱刻在石头上,任凭风吹雨打永不消失”。对整个人类充满爱心而去真诚爱护每一个人,这是千百年来人类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若紧紧抓住过去受到的伤害不放,只能给双方带来痛苦。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往日的恩怨,不落井下石,不计前嫌,这样才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从容。从容和宽容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平静和安宁,也是通向健康的坦途,而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以及事业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