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生成宇宙

德谟克利特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百科全书通常是指一大套书,是对人类过去积累的全部知识或某一类知识的书面摘要。在西方这个词最早出自希腊语εγκúκλιοζ(拉丁字母:enkyklios)和παιδεíα(paideia),含义是“普通教育,从字面上说就是一个想接受通才教育的人所应该学习的艺术和科学知识”。后传为新拉丁语词 “encyclopaedia”,被选中作为一本覆盖各科知识的参考著作的书名,随后又进入英语。百科全书按辞典形式编排,系统概述人类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知识,分综合性与专业性两类。但百科全书不同于辞典等其他的工具书的特点,即在于其知识性,百科全书比其他工具书使用更多的图像来辅助知识的介绍,对条目的阐释也比其他工具书详细。

百科全书是人类知识的总体概括。如果有人具备了百科全书一样渊博的知识,我们就称其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就是这样的人物。他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德谟克利特比苏格拉底年长一岁,在约公元前460年出生于色斯雷的阿布德拉。在当时,此地十分繁华。发达的海外贸易和来自各地的商人让这座海滨城市充满生气。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德谟克利特,也在多种文化的熏陶中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小时候,他做过波斯术士和星相家的学生,接受了神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长大成人后,他来到雅典学习哲学。后来又到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地游历,前后长达十几年。他在埃及居住了五年,向那里的数学家学了三年几何。他曾在尼罗河的上游逗留,研究过那里的灌溉系统。在巴比伦,他向僧侣学习如何观察星辰,推算日食发生的时间。这些阅历,成为德谟克利特广博知识的深厚源泉。

德谟克利特的知识,除了得益于他的广泛涉猎,更是得益于他自己的勤奋与努力。他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非常地专心,经常把自己关在花园里的一间小屋里。一次,父亲从小屋里牵走了一头牛,他都没有察觉。在多年的游历之后,德谟克利特回到故乡,任过该城的执政官。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德谟克利特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学、伦理学、逻辑学、认识论、心理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地理、生物学、医学、政治、法律、军事、文学、修辞学、音乐、绘画和技术等许多方面,据说一共有52种之多。他提出了圆锥体、棱锥体、球体等体积的计算方法,对逻辑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即使当时的各种科学远没有我们今天发达,能广泛涉猎如此众多领域,并取得切实的成果,也确实是令人赞叹不已、敬佩不已了。

但当时的人们似乎并没有这么想。德谟克利特经常外出旅行,结果花费了父亲给他留下的绝大部分财产。他又整天写着在他人看来“荒诞”的文章,并在花园里解剖动物的尸体,以至有人认为他发了疯。那些觊觎他财产的人,便控告他浪费祖产,对族中的事不加理会,把好好的园子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地。根据当时的法律,犯了这种罪的人,要被剥夺一切权利并被驱逐出城外,禁止在本土接受葬礼。但是,聪明且能言善辩的德谟克利特在法庭上据理力争,向城邦同胞诵读了他的《大宇宙》,最后,他被判无罪,不仅获得了金钱的奖励,还获得了一尊属于自己的铜像。最终,109岁高龄的德谟克利特去世后受到了国葬的礼遇。

德谟克利特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原子的认识。需要说明的是,上古时代的原子论不是科学理论,它只是一种哲学的推测。德谟克利特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一切物体的不同,都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原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根据这样的理论,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他的天体演化学说,即在一部分原子由于碰撞等原因形成的一个原始旋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较小的被赶到外围。中心的大原子相互聚集形成球状结合体,即地球。较小的水、气、火原子,则在空间产生一种环绕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外面的原子由于旋转而变得干燥,最后燃烧起来,变成各个天体。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里没有神存在的空间,充满了唯物论的色彩。他认为除了永恒的原子和虚空外,从来就没有不死的神灵。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最活跃、最精微的原子构成的,因此它也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灭,灵魂当然也随之消灭。德谟克利特还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他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级阶段,人的感官并不能感知一切事物,例如原子和虚空就不能为感官所认识,当感性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内不能再看、再听、再嗅、再摸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因为理性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他把感性认识称作“暧昧的认识”,把理性认识称为“真理的认识”。这些观念,都让我们对他刮目相看。毕竟,他提出的这些观点,离这些观点被普遍认可的年代,相隔久远。

智慧感言

现代科学的发展,早已把人类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但如果没有德谟克利特们天才的猜测,我们的认识是不可能发展到这个程度的。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人类的荣幸。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自觉地意识到并珍惜这种荣幸。看看那些挥霍青春的放荡少年,少年不知愁滋味,实在是令人惋惜。等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时候,后悔真的来不及了。在这个意义上说,德谟克利特堪称青年楷模,在今天也是。 +3Z8paBEcsT/COamzyWlnhRggHG2Lkw3Jt9AVsOJLfGRSikA8rNRto9f/jw/nzR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