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阿那克萨戈拉——异类相知

作为原子唯物论的思想先驱,阿那克萨戈拉凭借自己的哲学活动和哲学思想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赢得了足够的尊重。

在哲学史上,有一则叫做“濠梁之辩”的典故:庄子和惠施游玩,看到河里的小鱼在游弋。庄子感慨:小鱼多么快乐啊!惠施诘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反问: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濠梁之辩”体现的丰富哲理,在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那里也得到了很好的阐释。这位哲学家就是古希腊多元论哲学的著名代表人物——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

公元前500年前后,阿那克萨戈拉生于伊奥尼亚地区的克拉左美奈。大约在公元前 464年,他到雅典讲授哲学,与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伯里克利交往密切,成为伯里克利的朋友、老师和政治上的积极支持者。后来伯里克利失势,阿那克萨戈拉也因不敬神的罪名被处以罚金并被驱逐出雅典。此后,他回到伊奥尼亚,定居在米利都的殖民地兰萨库斯,直至去世。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在这里安息的阿那克萨戈拉,是一位探究宇宙万物的智者。”

阿那克萨戈拉不满足以往用某一种具体物质或元素作为万物本原的主张,提出了自己的种子说。他的这个种子,结出的果实是大千世界。他认为,“种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初元素;种子具有各种形式、颜色和气味,它们的结合构成了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事物的产生和消灭,实际上是种子的结合和分离,各种不同的种子不是孤立地独立存在,而是混合在一起的,由种子构成的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也不是彼此孤立的,没有一件东西能绝对与其他的东西分开,热不能与冷分开,白不能与黑分开,所以热能变成冷,白雪能变成浊水,从吃的食物中能长出头发、血管、肌肉等。而且,事物性质的区别完全取决于该事物占优势的种子的性质,由于种子是无限的,它们的结合和分离也是无限的,因而事物性质和种类的变化也就无穷无尽。这样,阿那克萨戈拉就用“种子”的概念解释了丰富多样的世界。

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本身是不动的,推动种子的结合和分离的力量在于种子之外的一种东西——“奴斯”(希腊原文nous的音译,本义是心灵,可以理解为理智或者理性)。在西方哲学史上,阿那克萨戈拉是第一个将“奴斯”看作高居于物体之上的精神实体的哲学家。他认为,宇宙原是无数无穷小的种子的混合体,由于奴斯的作用,使原始的混合体发生旋涡运动,这个运动首先从一小点开始,然后逐步扩大。这种旋涡运动的结果,使稀与浓、热与冷、暗与明、干与湿分开,于是浓的、冷的、湿的和暗的结合为大地,而稀的、热的、干的和明的结合为高空,从而构成了有秩序的宇宙。

基于这种认识,阿那克萨戈拉提出了“异类相知”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感觉由相反者生成。我们感觉到一物的热和冷不是由于相似物引起的,也不能通过同样的东西来认识甜和苦,而是根据每一个的“缺乏”,由热而知冷,由咸而知淡,由苦而知甜,可见的东西使昏暗的东西显现出来。恩培多克勒坚持感觉来源于物质对象的作用并在肯定感觉作用的同时看到了它的不足,因而认识到仅靠感觉不能把握真理。显然,这一思想与他的世界本原的学说是一脉相承的,而他本人也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验者。有人曾经问他:应该如何体会死亡的味道,阿那克萨戈拉回答说:“就像从寒冷里体会酷热、从苦涩里体会甘甜、从黑暗里体会光明一样,我从生的滋味里,体会死亡的滋味。”

在希腊哲学史上,作为原子唯物论的思想先驱,阿那克萨戈拉凭借自己的哲学活动和哲学思想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赢得了足够的尊重。有人将他的光辉业绩概括为三个“第一”:他第一次把哲学从外邦带到希腊本土,使这朵智慧之花在雅典的沃土中大放异彩,结出丰硕之果,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巨人;他第一次明确而公开地把精神性的东西——“奴斯”作为本原,从而为后来的哲学革命奠定了基础;他第一次把看不见的物质元素“种子”作为本原,使自然哲学对事物内部结构的探讨更加深入。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些业绩的光辉,也足以令我们赞叹不已。

他的这种达观也有不近人情的一面。当他在雅典讲学的时候,他远在伊奥尼亚的儿子因病死去。听到这个消息后,阿那克萨戈拉十分平静,照样和朋友谈天说地。而面对一位朋友的质问,他平静地说:“从我的儿子刚生下来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他终有一死。”这倒和我国历史上那位“鼓盆而歌”的贤者有些神似。

智慧感言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矛盾的对立面的存在,很多时候是无奈,也是必然。在我国的传统里,有一个词,很生动地表达了这种状况——“冤家”。

冤家是对头。在很多时候,对于“冤家对头”,通常是机关算尽,“必欲除之而后快”。但在很多时候,得到的,却是“同归于尽”甚至“害人害己”的结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多么可悲!

所以,对待那“对立面”的东西,不能简单地打击了事,也不能一厢情愿地视而不见,更不能天真到“敌我不分”、甚至“认敌为友”。我们必须学会“从敌人那里认识我们自己”,在对立面的相互比较中,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看到我们的实际位置,发现我们的实际价值。把握好这个尺度和分寸,是哲学智慧,更是处世艺术。 Zc5cxGYetNVX6mdX3ZACahI7VxWVBibUiUJgr2sDQBRgFNiJ+a0ET7F7XtP2V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