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人物,让很多年轻人聚集在他的周围,和他就形形色色的问题展开激辩,这也让他成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和良师益友。
在古希腊时代的某一天,发生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学者正与几位听众在热烈地讨论,一个面带杀气的妇女端着一盆水闯进来,对着这位学者破口大骂。最后,这位妇女似乎仍然没有解气,就将端着的那盆水,一下子泼在那位学者的头上。这位学者却没有生气,只是自我解嘲似的对那些听众说:“我早知道,雷声之后,必有暴雨。”
这位绅士风度十足的人,就是古希腊时期赫赫有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那个泼辣的妇女,就是他的妻子。苏格拉底的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而最能拨动我们心弦的,就是他提出的一个名言——自知其无知。
据说,有一次苏格拉底得到神的启示,说他是天下最聪明的人。谦虚的他当然认为这个说法很不准确,因为自己还有那么多不知道和不懂的东西。于是,他就试图寻找比自己更聪明的人,好作为证据,让神改变观点。但在走访了各种不同的人之后,苏格拉底很是失望。那些认为自己是天下最聪明的人,都很自负地夸夸其谈,却都努力用各种手段掩饰和回避自己的无知。最后苏格拉底不得不佩服神的高明。神说苏格拉底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只是因为苏格拉底“自知其无知”,知道自己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而已。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是以善辩著称的。他的弟子柏拉图,就曾经在《理想国》中记载了很多苏格拉底舌战群雄的场景。根据这些记载,苏格拉底有一个很高明的本事,就是用他一连串的诘问,让他的对手自己否定自己。“苏格拉底问答”也就成为富有挑战性的尝试。据说,苏格拉底经常站在大街上,与过往的行人辩论,以表明自己“自知其无知”的正确性。很多人试图说服他,甚至采取了车轮大战的形式,轮番上阵,但结果都大败而归。
正是因为这种被称为“灵魂助产术”的本事,让苏格拉底拥有了一大批“粉丝”。根据现有的关于苏格拉底的形象的记载,他绝对称不上是一个英俊的人。见过苏格拉底的色诺芬说他比“萨提尔滑稽戏里的一切丑汉都还丑”。“秃顶,大扁脸,深陷的眼眶里目光凝滞,宽阔的酒糟鼻子是多次宴会的生动写照——单从这副尊容来看,与其说这就是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倒不如说是个跑堂的。”威尔·杜兰特教授的这个描述,是对苏格拉底的生动刻画。还有,苏格拉底走路的姿势也不甚雅观,像一只昂首阔步的鸭子,腆着一个肚子。他总是穿着褴褛的旧衣服,光着脚到处走。可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人物,让很多年轻人聚集在他的周围,和他就形形色色的问题展开激辩,这也让他成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和良师益友。可见,对思想和智慧的追求是可以超越外表的。
但就是这种对周围的人的吸引力为苏格拉底招来杀身之祸。在他70岁的时候,这位年已古稀的老人,因为“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被雅典的民主制度处以“服毒酒”的极刑。那些青年们为苏格拉底安排好了逃跑的一切准备。但这位执拗的老头却坚持“恶法也要遵守”,坚持用自己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清白,从容地饮下了那明知会置他于死地的毒酒。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克里同,我还欠医神阿斯克勒皮俄斯一只公鸡,请不要忘了,要还给他。”随后,他的身体变得僵硬冰冷,他与世界的联系也超脱肉体,变成一种为哲学献身的不屈精神。
“自知其无知”的命题,集中反映了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追求知识不仅是人的本性和使命,更是医治雅典民主制度痼疾的良药。而人要追求知识,首先必须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心灵的内在原则,他将这种原则称之为“德性”。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人的本性,是人人都有的。但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人才能让自己的德性显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善。而理性的指导,主要就表现在人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知道自己还有不足,还需要通过对知识的了解显现自己的德性。他提出的“美德即知识”、“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都是从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就此而言,这个命题的本意,是让人们知道自己的有限,但并不是让人们满足于这种有限性。正因为无知,才能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发现的价值,实现自己的德性。如果离开这个根本,去盲目地寻求所谓的“真知”,得到的只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比如我们对“正义”、“国家”、“善”等概念的理解,都是这样。
智慧感言
有一种人,被称为“万事通”,言其见多识广、无所不知之意。但很多时候,“万事通”只是在忽悠,在利用从别处趸来的东西换取别人的信任和崇拜,自己对那些东西根本不懂。这种“批发转零售”的把戏,成功固然很好,而一旦露了马脚,就会留下笑柄了。所以,我们
的优秀传统中,对这种人的做法很是不屑,而是倡导谦谦君子之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名言和苏格拉底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知其无知,首先就要坚持一种谦虚诚实的态度。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知道多少就是知道多少,不夸大,不文饰,不冒充专家,不故作聪明。知道自己不知道,是进步的一种表现。爱因斯坦曾经做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的知识好比圆圈,我们的知识领域越大,圆圈的周长越长,我们的疑问也就会越多。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对待无知和未知的东西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但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孔老夫子,都不是让我们安于无知。我们知道自己的无知之后,不能安于这种状态,而应该尽一切可能,去寻求对未知世界的把握。知道无知是进步,安于无知就是堕落了。韦编三绝,是孔老夫子对无知的态度,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也构成了世界进步与发展的推动力量。看看日新月异的世界,你就知道克服无知的渴望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了。
用卢梭的话说,人生来是自由的,却无时不在枷锁之中。那就让我们用打破枷锁的努力,去证明苏格拉底的箴语吧,这样的努力才会让我们成为天下最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