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遭遇与艺术创造

我常思考一个前人思考过无数次的问题,人与动物有什么不同?思考的一个结果是动物不会把“遭遇”变成回忆与创造,而人则能把“遭遇”变成痛苦的回忆与艺术创造。譬如,一只老虎被猎人打伤,它幸运地逃脱,它只能狼狈地逃回自己的洞口,它不会分析它刚才的不幸“遭遇”。一旦伤口愈合,它更不会回忆起那次受伤的经过,写出一篇小说来。人却不一样,譬如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这是他的一次危险的“遭遇”。他凭着他的超人的勇气和力气,把那只老虎打死了。这过程十分生动,老虎“一按”,武松“一惊”;老虎“一扑”,武松“一闪”;老虎“一掀”,武松“一躲”;老虎“一吼”“一剪”,武松又“一闪”……对武松来说他是记得住的,回忆得起来的,要不他的打虎事迹是怎样宣扬出来的呢?如果武松是一个小说家,他也能写出一篇“纪实小说”来。所以人在“遭遇”什么事情后,他能回忆,能据此素材创作出艺术作品来。

动物是在遭遇自然的运动中被动适应自然,人则是在被动的遭遇后还有主动的创造。文学作为一种人的活动,就是在遭遇后的创造。遭遇是被动的。如一次车祸,这并不是你自己事先“设计”出来的。但车祸过后,假如我们很幸运地活了下来,我们就可以回忆这次车祸,并把车祸进行一次曲折的、富于情趣的描写,就是主动的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人的实践活动。动物因为只有消极的适应性的生命活动,而没有实践活动,所以尽管有“遭遇”,也写不出什么小说来。

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个作家的“遭遇”越多,他的回忆也就越多,那么他的艺术创造也就会越多越好。从这里我们也就可以引申出另一个话题,即人的审美活动是怎么回事?审美也是人的一种主动的实践活动。人自己经历过的、体验过的、发生过情感联系的活动,人就能欣赏它,并觉得它是那么美。例如,对于我们这些60来岁的人来说,对目前“大紫大红”的流行唱法唱的歌,我们中有许多人不能欣赏,觉得像蚊子哼哼,像常人说话,既无韵调,又不嘹亮,欣赏不了。可是对于我们在20世纪50年代唱过的苏联歌曲,无论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条小路》,还是《高高的列宁山上》《纺织姑娘》等,我们一听到那曲调就如醉如痴,怎么也听不够,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歌曲曾经编织进我们青春的生命中,它与我们的青春的实践联系在一起,一听到这些歌曲,我们就情不自禁地沉浸于那欢快、痛苦、兴奋、悲伤、成功、失败的日子里,我们似乎变得年轻了。美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离开人的实践,无所谓美。

2000年3月 +WsgDwVuuRuy9alZzC/S3fqe3HwABo8JvKzAx2SbV2CjrjNGiPSrZeosX3RGaV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