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部分 抓住时代变迁机遇2

4.钢铁时代的弄潮儿卡内基

安德鲁·卡内基1835年11月25日出生在苏格兰的邓弗姆林。父亲威尔是一位纺织业经营者,家中有几台织布机,雇用了几名工人。母亲玛琪以缝鞋为副业,工厂就设在家中的二楼。他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仅够维持一般水平的生活。卡内基很体谅父母的艰辛,他每天一大早就起床,用木桶在附近仅有的一口井排队打水,然后才吃饭上学。

他12岁那一年,全家生活更加艰难,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美国。到达美国后,他们住在匹兹堡的阿勒格尼城。此地位于三条河川的交叉点,由西北部流入的俄亥俄河与东北部流来的阿勒格尼河的汇合点--正确地说,还有另一条莫诺加拉河交叉而过。这里就是卡内基的发迹之地。

起初,卡内基父子受雇于一家纺织厂,他的薪水是每周1.2美元,后来增加到2美元。第二年他到一家电报公司当电报信差,周薪2.5美元。他工作卖力,每天早晨都提前1小时上班,受到了上司的赞誉。这些奠定了他后来平步青云的基础。

“我要当资本家!”

卡内基每天接触大量的社会信息,所见所闻使他深深感到,当一名电报信差,干得再好也只不过是一名信差,他不甘心当时的地位和薪金,暗暗在心里发誓:我也要当资本家!

突然有一天,一个从天而降的机遇来临了。他的老板斯考特问卡内基能否筹集到500美元,介绍他买亚当斯快运公司的股票。“什么,50美元?”卡内基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动减去一位数反问道。因为事实上,他当时全部的积累不过50美元。

接着,斯考特向卡内基详细介绍快运公司的情况。原来,亚当斯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快运公司,它在波士顿、费城、匹兹堡、华盛顿、圣路易及欧洲各地都有分公司,如美国快运公司及威尔斯·法戈等运输公司,都以经营铁路运输赚了大钱,另外还经营汇款业务和银行业务。现在一位女子因急需用钱,想让出股份,是亚当斯快运公司的10股股票,恰好500美元。红利是1股1美元,这是一种非常稳定的股票,很快就会涨价。斯考特建议卡内基买下这10股。卡内基开始有些犹豫,后来通过考虑再三决定买下,因对方提高了价格,只好以610美元成交。这些钱是卡内基向斯考特借的,期限是半年,利息10美元。半年内,卡内基母子省吃俭用,终于还掉了200美元,剩下的410美元却再也无力偿还,他母亲只好以房子作抵押,以8美分的高利,借得400美元还账。

不久,一封上面工整地写着“安德鲁·卡内基先生”的信寄到卡内基手中,信封里装有10美元红利的支票。卡内基毫不犹豫地把它还给斯考特先生作为利息。那一刻,他沉浸在“我也是资本家”的成就感之中。后来快运公司的股票每年为他带来了1500~2000美元的利润。

相信致富的直觉

发现并抓住致富的机遇,需要知识、能力、勇气,与此同时,它有时也需要直觉。卡内基就是凭这种直觉,抓住了又一次难得的机会。一次卡内基的一位好友去世,他准备乘火车去参加葬礼。在月台上,有一个叫伍德拉夫的男子走向他说:“您是卡内基先生吗?请看看我发明的产品。”说着就从小袋中取出一辆模型车。这是一辆卧铺车模型,制造得非常精密,车内两侧各有一组面对面的木制座位。当时的客车,两侧仅有前向而没有后向的木制座位。这种面对面的构思,是非常奇特的。

伍德拉夫详细解说:“一到晚上,可以将这种对面座位铺上装有弹簧的垫子当床铺。车窗上还另藏有一个床铺。床是用锁吊撑着的。白天可以将底垫及毯子藏到里面。”

“这行得通!”卡内基凭直觉这么认为。他请伍德拉夫留下地址,并迅速向斯考特先生汇报了情况。几天以后,伍德拉夫便与卡内基所在的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成交。卡内基在卧铺车厢制造公司投资了200多美元,约占1/8的资金。他当年就分了5000美元的红利,后来每年都给他带来了巨额利润。

钢铁时代来临

在商业活动中,如果你能在时机来临之前就识别它,在它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动,那么,幸运之神就降临了。机遇永远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宣告结束,北方工业资产阶级战胜了南方种植园主,但林肯总统被刺身亡。

全美国沉浸在欢乐与悲痛之中,既为统一美国的胜利而欢欣鼓舞,又因失去了一位可敬的总统而无限悲恸。但是,后来成为美国钢铁巨头的卡内基却看到了另一面。他预料到,战争结束之后,经济复苏必然降临,经济建设对于钢铁的需求量便会与日俱增。“钢铁时代来临了!”卡内基重复着这句话不知多少遍。“帆船时代过去之后,南北战争的发生,也使木造舰船几乎成为历史名词了。”卡内基自言自语,考虑着即将到来的时代。此时,卡内基成立了制造铣铁、铸铁的公司,铁桥公司的业务也蒸蒸日上,而伍德拉夫的卧铺车公司成绩也很好。卡内基预感,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购买钢铁的订单会像雪片一样飞来。因此他决定辞去宾夕法尼亚铁路的工作,开创人生最辉煌的事业。

那一年卡内基29岁,战争给他创造了大量的机会,但稍有失误就会丧失前途和生命。无疑地,他巧妙地抓住了这一机遇。

卡内基辞去宾夕法尼亚铁路的工作后,将两家好朋友的制铁公司合并为一家,创立了联合制铁公司。

抓住空前绝后的良机

1862年,即南北战争开战一年后,联邦议会通过了法案,让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承建内布拉斯加至加州的铁路。在当时,几乎没有什么比投资铁路更加赚钱的了。铁路公司承建铁路,不仅可以通过政府无偿取得铁路修建所需的土地,并且可以获得沿线大约5148万平方米的土地,建设材料也可以在这些土地中无偿砍伐、运出和使用,而且,政府还提供贷款,平地每一哩(约1.6公里)1.6万美元,丘陵地带每一哩3.2万美元,山岳地带则每一哩4.8万美元。

南北战争结束后,联邦政府与议会首先核准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再以它所建造的铁路为中心路线,核准另外三条横贯大陆的铁路路线。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还提出了数十条之多的铁路工程计划。这一切都说明,美洲大陆的铁路革命和钢铁时代来临了。

卡内基围绕怎样垄断大陆横贯铁路的铁轨和铁桥的问题,做出了大胆的决断。他在欧洲旅行的途中,买下了两项专利。他在伦敦钢铁研究所得知,道兹兄弟发明了把钢分布在铣铁表面的方法,卡内基买下了这项钢铁制造的专利。当时的铁轨制造方法是,先铸造成铣铁,再制成眼下这种铁轨,但这种方法制造的铁轨中含有相当多的碳,缺乏弹性,极其容易产生裂纹。而伦敦钢铁研究所发明的这种钢,采用一种特殊方法,在炉中以低温还原矿石时,除去了碳和其他杂质,这样就可以增加约1/3的纯度,大大地延长铁轨的使用年限。卡内基承认,此项专利给他带来了约5000磅黄金的利润。他买下的第二项专利是英国关于焦碳洗涤还原法的专利。他认为还原法可以带来金黄的果实。原来,焦碳是一种有小孔的煤渣,在匹兹堡被白白丢掉了。如果把它们仔细洗涤,再燃烧煤渣,等到熔解之后再沥上水,经过干馏后还可以作为煤,用来制造钢铁。如果把它当做制铁用的燃料,用少量的石灰石就可以了。

接着,他在巴黎给在匹兹堡的弟弟汤姆写了一封信,委托他办三件事:第一,与斯考特秘密签订为期10年的收购所有匹兹堡铁路煤渣的合同,这可以带来巨额利润;第二,马上与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董事长艾姆兹签订合同,独占伍德拉夫卧铺车公司;第三,立即开发南方,英国对南方很有兴趣,迅速垄断联合制铁的合同。

22岁的汤姆·卡内基收到信以后,忠实地遵照他那富于冒险精神的哥哥的指示,毫不迟疑。卡内基旅行回国后,就像上满了发条的钟一样,发疯似地行动起来,向钢铁发起了进攻。

卡内基的第一个项目,是在联合制铁厂里矗起了一座22.5米高的怪物,这是当时美国最大的熔矿炉,命名为露西炉。该炉建造耗资巨大,超过了预算的2倍,投资者都感到提心吊胆,生怕把老本都赔进去。

卡内基大刀阔斧地行动,聘请化学专家驻厂,检验买进的矿石、石灰石和焦碳的品质,使产品、零件及原料的检测系统更有组织。他还对工厂的管理方法和经销渠道进行了大胆的整顿和改进,明确各层级职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卡内基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

威逼利诱的合并

号称当代第一饭店的纽约圣尼古拉斯大饭店,是一座刻有希腊式风格雕刻的科林斯建筑,全部由大理石建成,富丽堂皇,天花板上悬挂着意大利的冕形灯,显得十分高雅古朴。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会议正在召开,即联合太平洋铁路董事会,会议将决定这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向外订购的卧铺车种。

密切注视这次会议动向的,有两位神秘人物,一位是乔治·普尔曼,他仿照伍德拉夫的设计,制造了一种更为宽阔的卧铺车,使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此次会议已基本内定将订单下给普尔曼。另一位就是卡内基。当他得知制造卧铺车的订单已下给普尔曼后,就立即找到他。“听说您收到一些订单了?”卡内基问道。“哦……这,是的。”“对不起,我是卡内基。”“啊,您就是卡内基先生,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普尔曼有点紧张。卡内基的话使他吃了一惊:“让我们共同制造卧铺车厢怎么样?”“你这是什么意思?”“我是说,将普尔曼皇宫卧铺车与我们公司合并。”卡内基不慌不忙地建议道。“这个嘛……”普尔曼看来想推脱。“假如不行的话,那我们不得不倾销卧铺车了,这实在也是情势所逼呀!”卡内基心里清楚,这个威胁对普尔曼来说绝不会没有效果。果然,普尔曼迟疑地说道:“如果合并,那新公司的名字是……”“普尔曼皇宫车。”卡内基立即回答。他看到普尔曼陷入了沉思,便建议道:“到我房间去谈谈吧,我们还可以喝上一杯。”通过协商,普尔曼最终同意了卡内基的合并计划。普尔曼被“攻陷”后,卡内基又继续进攻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功夫不负有心人,5年之后,他与汤姆·斯考特终于占据了该铁路公司。

1887年4月22日,即母亲与弟弟骤然去世半年后,卡内基在30名观礼者的祝福声中,与露伊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这一年,卡内基51岁。

一天,有人向卡内基建议,匹兹堡的狄克仙钢铁公司因罢工而濒临倒闭,这正是买下它的好机会。他采纳了这个建议,以100万美元收购。这真是一只天上掉下来的“金蛋”,第二年,卡内基就收益500万美元的利润。之后,由于他的公司在布拉德克工厂与霍姆斯特德工厂之间,有了以铁桥铺设相连的铁路,与匹兹堡的狄克仙工厂,也铺设了三角形的连接铁路,卡内基一举将资金增到2500万美元,公司正式变名为卡内基钢铁公司。

毫无疑问,卡内基钢铁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不久之后,其又更名为US钢铁企业集团。

1919年8月11日,卡内基先生去世,享年84岁。他的一生充满了机遇、艰难与激昂,他留给人类的不仅仅是几亿乃至几十亿美元的物质财富,更是十分丰富的精神财富,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的确值得后来人借鉴。

5.追赶时代的李瑞河

中国台湾地区南投县是台西平原上的一块宝地,水利资源丰富,世代的南投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以种植为生。他们种水稻、红薯、花生、麻类、茶树,以其勤劳的汗水滋润着这块美丽的土地。

名间乡松柏岭有一个茶农世家,这家兄弟姐妹九个,李瑞河是儿子中的老大,读完初中,迫于生计不得不放弃升学的机会。他对着满目青绿的茶园,在心中许下了一个宏伟的愿望:联合兄弟姐妹,每人开上个茶庄,使之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连销茶行。经过他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目标终于实现了。

1985年,美国加州林肯大学隆重举行庆典庆祝联合国日。在这个宾客显贵云集的大会上,校方决定给一位中国人颁发荣誉企业管理博士学位证书。同一天,正在加州参加美国总统竞选的布什先生及夫人,亲自前往旧金山中国城的“天仁公司”向董事长道贺,并品尝产自中国台湾的名茶。这位世界政坛的风云人物禁不住用他那不太熟练的汉语大声地称道:“很好!很好!”接着,他又竖起大拇指,用他的母语连连夸赞:“OK!OK!”现如今,“天仁公司”声名远播,但局外人有几位知道,它的董事长竟是当年讨不着老婆的卖茶郎李瑞河。

从垂钓中悟出的道理

李瑞河退伍回来后,决心开一个茶庄,全家也都赞成。但选择什么地点,全家意见很不统一。究竟是到没有茶庄的地方去开,自己做独家生意,还是到台南县去开,参与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为了选一个经营茶庄的适当地点,李瑞河决定亲自到家人提到的地方去考察。他骑了辆旧自行车一个地点一个地点细致认真地进行打探、询问、研究。一天黄昏时,李瑞河赶到了台南市。

劳累过度的李瑞河,一心想找个地方歇息一下。他寻到台南市一处名叫“天仁儿童乐园”的地方,在一个凉亭里坐了下来。他想在这里休息一下,可是说什么也平静不下来。他独自沉思,想着今后的人生之路,思考着往后的路该如何走,以及应走向何方。忽然,他看到凉亭旁的池塘边围着许多人,他们静心地在夕阳下垂钓。那神情,那姿态,那许许多多的钓竿,那老老少少的钓者在夕阳的余晖下绘成一幅美丽多彩的图画。不一会儿,好几位钓者便都有了收获,特别是其中一位老者,钓上了一条足有斤把重的鱼,引得其他垂钓者对他投以羡慕的目光。

李瑞河被这景象迷住了,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何一个小小池塘,围着许多钓者,却都有所收获,甚至收获巨大,他不由得想起儿时在南投家乡钓鱼的情景。故乡南投,山清水秀,离村庄不远处有一个很大的池塘,比起眼前这个小池塘不知大多少倍,那时,自己常常在百无聊赖之际拿一根青竹竿,系一根长线,悬上一只鱼钩,独自一人坐到那塘边垂钓。然而每次都是高兴而去,空手而归。池小,人多,每每大有收获;池大,独自一人垂钓却空空如也,这其中的道理何在?家人和乡亲们劝自己到佳里、麻豆等地开茶庄,独家经营,都认为在这里开茶庄无人竞争,生意必然旺盛。可是面前的画面给予他的启示却又是那样耐人寻味。是投身于家乡的大池塘独自垂约,还是加入天仁这小池塘参与竞争呢?

李瑞河突然从这里悟出了一个道理:池塘虽大,但没有人去钓鱼,是因为里面鱼很少;天仁儿童乐园的池塘虽小,但吸引很多人垂钓,是因为里面有很多鱼。

这个启示使得李瑞河下定决心,要将茶庄开到当时已有13家茶行的台南市去,而不是连一家茶庄都没有的佳里、麻豆、善化等地。他想,这些地方是无多少“鱼”可钓的。台南市茶庄虽多,可那里的茶风盛行,喝茶的人多,消息灵通,四方宾客云集,这些优点是佳里、麻豆及家乡那块地方不可比的。

想到这些,李瑞河一蹦三跳从凉亭的石凳上弹起身,推起破旧的自行车,乘着月色继续赶路。他忘掉了连日来的奔波劳累,只觉浑身轻松爽快,脚下的自行车轮子不由得像飞一般地在月色朦胧中向着他心中的目的地飞驰而去……

把“天仁”推向全岛

不久,李瑞河的“天仁茗茶公司”就开业了。

由于李瑞河兄弟姐妹们的共同努力,凭着他们脚踏实地的经营,细致、周到、热情的服务,品质优良、价钱公道的茶叶,没过多久就在台南市站稳了脚跟。

随着生意日渐看好,李瑞河心里又在盘算着一个更宏伟的念头。一天,他将弟妹们召集起来,向他们说了自己的想法。

李瑞河认为,光台南市这块地方还不够,市场太小,他要以台南市为基点,让天仁发展到中部乃至北部地区去。李瑞河对二弟说:“现在你服役完毕,我打算到高雄去开店,台南市就交给你来管了。”他又告诉弟妹们:“我们要想发展,就不能光靠咱们一家,应该联合乡亲们,把南投的种茶人、有志之士吸引过来,大家一起干。把家庭观念乡亲化,这样天仁就有广阔的天地了。”

李瑞河更是胸纳百川,志在四方。一时间大批南投家乡茶农子弟纷纷投入天仁,加入扩展公司的队伍。没多久,高雄茶庄就开业了,天仁茗茶又一次在台湾岛上开拓出一片领地。

高雄茶庄立稳脚跟不久,李瑞河又将这茶庄交给他的一位刚服役归来的弟弟,自己又开始向台北进军。市场扩大了,李瑞河又在经营方式上进行新的尝试,那就是建立直营连销网。这种经销方法不仅扩大了业务,而且既有主动权又有灵活性,网络信息灵通,生意越做越活,营业额不断增长。直营销售的建立,初步实践了李瑞河当初立下的创设台湾地区最大的连销茶行的宏愿。

连销业务的扩大,公司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了。他一方面继续吸收家乡南投地区的茶农子弟,一方面在社会上广招善经营、会理财的有识之士。一时间各方贤才涌进李瑞河的天仁公司。

这一招,是李瑞河把家族化扩展为乡亲化,再扩展为社会化的经营网络人才思想的又一大进步,同时也是天仁公司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李瑞河管这叫:追赶时代。

“天仁”功夫在诗外

中国文人有句名言,叫“功夫在诗外”。这一传统的文化思想精华让李瑞河拿过来了,他用得自然,用得巧妙,用得恰到好处。1977年,李瑞河又想出了一个更绝更妙的新招:建设一座“天仁茶园”。

他四处察看选点,最后在新竹、苗栗两地交界处的公路旁,辟建了一座天仁茶园。

天仁茶园真可谓融生产、游览、观光、茶艺交流为一体。在这座茶园里,李瑞河别出心裁地设置了粗制场、加工场、精制场、包装场,一律采用现代化设备,将茶叶的制作全过程串在一起,向游客开放,供游人自由参观。同时,李瑞河还利用各种现代宣传工具,向游人灌输现代制茶的各项知识,宣传饮茶对人身的各种益处,推动饮茶、品茶的风气不断发展。更绝的是,李瑞河还独家在台湾岛创办了“茶艺中心”。

1984年,他针对台湾岛,尤其是台北市,由于人们生活富了,凡事更讲究,衣食住行再不是温饱问题,而是在生存的基础上提倡一个“品”字。针对这一实际,加之中国人在饮茶方面,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于是,李瑞河决定在台北投以巨资建立一个“陆羽茶艺中心”。

李瑞河深深知道,茶是中国人民“开门七件事”之一。茶事,在我国源远流长。文化在茶叶上的积淀无比深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茶文化。手捧精巧舶茶具,细品茶茗,敬客交友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饮茶源于我国,经过数千年的传播、演化,现在已流传到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办“陆羽茶艺中心”也可以以茶交友,扩大影响,进而将生意做得更活、更广、更盛。

李瑞河请来一些专家、学者,研究茶经,举办讲座,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请茶艺人员为顾客们表演茶艺,为大众传授茶艺方面的知识。

李瑞河还经常在中心举办有各界人士参加的泡茶竞赛,使饮茶者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所有这些活动,又反过来大大地刺激了茶叶的消费,扩大了饮茶者范围,使喝茶品茗成为台湾岛广大民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享受。

收购美国花旗参农场

李瑞河不仅在中国台湾地区大力开发茶叶的种植、产制,而且他还把触角伸到国外。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美国威斯康星州的花旗参农场因种种原因在寻求易主,于是他亲往考察,经过认真细致的探讨、计划、比较,最终将这个面积达120公顷的农场购下。

通过有关顾问、专家的参谋,李瑞河在这块土地上大量种植一种叫“粉光参”的植物,头一年收获就令人大喜过望,于是他又请来学者专家结合天仁公司的本职业务研究一个新品种--粉光茶。

没过多久“粉光茶”研制成功,首次试销,生意不错,随即打入中国台湾地区、美国、欧洲等地市场。

继粉光茶的开发研制成功并取得良好的销路之后,天仁公司的同人们对李瑞河的胆识和决策更加信任。他们纷纷出谋划策,大胆设想,在保留传统的茉莉花、秀兰花茶叶的同时,又在茶叶中加入人参粉、人参叶、洛神花等配料,以扩大品种,迎合更多不同口味的饮者。

李瑞河的成功道路,不由得使人想起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格言:“行动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李瑞河的事业性格是什么呢?从他自南投茶乡走出的第一步开始,直到天仁公司名扬台湾岛,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个轨迹:志向-行动-机遇-永不满足。30年的创业历程,李瑞河就是沿着以上这一轨迹不停地扩展着自己的事业。

6.李秉哲用一流的判断创造一流的机遇

李秉哲是韩国十大财团之一--三星集团的创业元勋,闻名遐迩的杰出企业家,在韩国经济界素有“经营奇才”、“经济界的巨星”、“韩国财政的脸面”等美称。

李秉哲从1938年3月1日艰苦创业筹办三星财团的前身三星商会起,在近50年的企业经营生涯中,历尽艰难险阻,把“三星”从一个小本经营的贸易商行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4个大企业的世界性大财团,其经营范围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国防工业、电子工业、尖端技术工业、贸易业、服务业、文化艺术事业等领域,他的影响遍及日本、美国、德国和东南亚、南美等国家和地区。李秉哲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其成功的诀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一流的判断去创造一流的机遇”。

从出口果品和干鱼做起

26岁前的李秉哲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但因每次都中途辍学,所以他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1932年9月,他从日本早稻田大学辍学后,先后在家里和汉城度过了几年失去自制的生活,以游乐和玩骨牌消磨时光。

光阴荏苒,转眼间李秉哲已成了三个孩子的爸爸。有一天夜里,他在外玩了骨牌回家,看到正在酣睡的三个孩子,像是从噩梦中猛醒过来,第一次意识到光阴虚度得太快了,感到自己应该立志了。这天晚上,他躺在床上想了许多,深深的回忆和思考使他感到该干点什么了,要不然就会终身遗憾。经过反复比较分析,他认为还是干实业比较符合他的个性。

要干实业,首先需要资金。资金从何而来,身无分文的李秉哲把自己想干实业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由于家境并不宽裕,父亲只答应给他300石(3万升)粮食作本钱。李秉哲就靠这300石粮食闯天下。

他开始是与人合伙办了一座粮食加工厂,第一年亏本,第二年他总结了以往的教训,改变了经营方式,除还清亏损外,还赢利2万韩元。

为了解韩国国内及中国市场的情况,确定下一步的经营方向,抓准投资机会,他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考察了汉城、平壤、新义州、元山、兴南,以及中国的长春、沈阳、山海关、北京、青岛、上海等地,足迹遍布整个朝鲜半岛和大半个中国。

在中国考察的过程中,他惊讶地发现,中国的贸易规模比朝鲜马山市的规模大得多,在马山一笔交易最多也只有20万元左右,而在中国一般都在三四百万元以上。从市场情况看,中国当时正处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扩大侵略战争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一面对中国发动军事进攻,一面进行经济掠夺,把中国作为原料、劳动力的供应基地和商品的倾销市场。在中国的东北,日本的投机商和军阀势力勾结在一起的中国官商,已占据了所有的市场。因此,要想在中国的市场上插足已非常艰难。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条件,李秉哲最后选择了向东北出口果品和干鱼这项本小利大的贸易,以此作为自己新的事业的出发点,并于1938年3月1日,在水陆交通方便、货源充足的大邱市西门市场附近,买下了一处面积为250多平方米的小铺子,挂出了“三星商会”的牌子。“三星”的创业史从这一天便开始了。“三星商会”在李秉哲的苦心经营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接着,李秉哲又买下了“朝鲜酿造”会社,产量从开始的8000石(80万升)增加到10000石(100万升),成了该市的纳税大户。

选择周期短、利润高的制糖业

当时韩国工业基础薄弱,水平低,国民消费商品的绝大部分依靠进口。李秉哲认为,如果国民的日用品只盯在进口上,那就永远摆脱不了对外的依赖。外汇是宝贵的,国民的一般消费品应该自己来制造。这是韩国生存的唯一出路。基于以上分析,李秉哲决定开办比贸易业更有助于国计民生的生产性工厂,发展进口替代产业。

做出了对制造业进行投资的决定后,紧接着他又着手调查分析具体从事哪一个行业。当时,韩国的造纸、抗生药物和白糖的生产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三种产品既是国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急需的重要物资,又是完全依赖进口的商品。在这三种产品中,无论生产哪种产品都有许多困难,他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研究。

从造纸业的情况看,朝鲜半岛总共有2l家造纸厂,其中有14家分布在韩国,但只有一家初具规模,这些厂的年产量加起来不过三四千吨,国内需要的大部分纸张都得依赖美国的援助来补充。

从制药业的情况看,韩国使用的基本上是欧美药品,国内根本不能制造,处于一片空白。

从制糖业的情况看,当时整个朝鲜半岛只有一家制糖厂,设在平壤,南部一家也没有。而国内对食糖的需求量却在不断增加。据统计,仅1953年一年,韩国就进口糖23900吨,支付外汇200多万美元。价格十分昂贵,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3倍多。

将三个行业综合起来考察,就其经济效益来说,制药业利润最大,但生产技术复杂,要求高,质量难以保证,而且,从建厂到投产的周期比较长。造纸业的情况和制药业也差不多,相对而言,制糖业从建厂到投产的周期要短些,利润也较高。李秉哲决定选择制糖。

1953年6月,以2000万元新币为资本,李秉哲成立了“第一制糖工业株式会社”。经过4个月的紧张施工,土建工程完工。同年11月,工厂正式投产。工厂开工一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益。销售额已达到7.22亿韩元,获纯利1.62亿韩元,销售利率提高到22.4%,自有资本利率增长810%,创历史最高纪录。

第一制糖的成功,使李秉哲饱尝了创业的喜悦,现在该企业已发展成为能生产加工30多种食品、饲料等产品的综合企业,1978年还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食品研究所,使第一制糖在许多方面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另辟蹊径,投资毛织

不断地追求资本增值,是企业家的本性。李秉哲并没有陶醉在第一制糖成功的喜悦中,他通过对韩国纤维工业现状的分析,决定拿出1000万韩元投资毛织业。

他之所以做出这一决策,其依据是:从韩国纤维工业的状况来看,尽管生产能力已经超过朝鲜战争以前的水平,由于借助了当局的保护、奖励政策,毛织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纤维工业仍然满足不了国内的需求,因而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纤维制品。特别是毛织品和毛纱的进口量更大,其中毛纱的进口高达79.7%。除了正常渠道的进口以外,偷运进口的数量也相当大。李秉哲认为如果在韩国国内建立一个毛织厂,就可以占领国内的大部分市场,获取丰厚的利润。

李秉哲的这一主张,遭到了理事会的怀疑和反对,他们认为投资毛织业,风险太大;如果要发展纤维工业,就选择棉纺业。李秉哲为了得到更有力的支持,他专程拜访了当时的商工部长姜声邰。姜声邰对李秉哲说:“听说你要搞纤维业,依我看,棉纺业正在走下坡路,没有什么前途了,我劝你是否考虑一下连国际市场上都很有前途的毛纺织业。”部长的一席话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

1954年9月15日,李秉哲在大邱成立了“第一毛织工业株式会社”。第一毛织成立后,为了解决技术上的困难,李秉哲从德国和英国聘请技术人员来工厂进行技术指导,派人到澳大利亚学习羊毛纺织技术和印染技术。

“第一毛织”投产不久,便在竞争中取胜。它所生产的西装毛料,以比从澳门进口的英国西装毛料的价格低4/5而取得了垄断国内毛料市场的地位。

“第一毛织”是韩国西式服装衣料的开拓者,30多年来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被誉为“衣料之王”。现在,它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为:西装衣料占50%,衣类占20%,衣类输出占30%。在韩国纤维行业中,它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是最高的。现在,“第一毛织”已发展成为拥有近4000名职工的世界级毛纺企业,产品已畅销到包括毛织品故乡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从零起步的“三星电子”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电子工业来看,美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的电子工业发展也很快,仅次于美国,而韩国尚处于引进外国的零部件进行组装的阶段,质量次而价格较高。

李秉哲从国内外的情况出发,经过慎重周密的调查研究后,他感到:电子工业无论从技术、劳动、附加值、内需和出口等角度看,都是适合当时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他于1968年2月26日决定在“三星物产”设立开发部,专门研究对电子工业的投资问题。

开发部经过可行性研究,认为电子工业是以民用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如果以电视机和音响等产品为中心进行开发,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使开发计划万无一失,李秉哲专程拜访了他的老朋友、日本三洋电机会长井植岁男。当他说明来意后,井植岁男先生首先陪同他参观了东京电子工业团地。东京电子工业团地是个占地40万平方米的大规模电子团地,在团地内,各种电子工厂鳞次栉比,井井有条,这些工厂主要生产电视机、电冰箱、真空管等家电产品。

井植岁男先生还向李秉哲介绍了一些电子产业的情况,他认为,电子工业的附加值都高达99.9%,是一项很有潜力的事业。井植先生的介绍使李秉哲的决心更加坚定。李秉哲有意投资电子业的消息,通过日本《朝日新闻》向外界传播,结果引来了种种阻碍,使申请迟迟得不到批准。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于朴正熙总统。

实践证明,三星电子公司是三星集团后起的主力企业,在集团中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三星电子”自1977年开始生产彩色电视机以来,已向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输出了701万台彩电,占它总产量的70%,获外汇12亿美元。此外,它还向印度尼西亚、巴西、多米尼加等国输出了彩电制造技术,并在葡萄牙和美国纽约设立了年产20万台和70万台的彩电制造厂。

“三星电子”的产品品种也在不断增加,它在韩国首先开发了彩电和录像机,其中录像机是继日本、荷兰之后,在世界上是第三个开发出来的。现在,三星的电子产业已进入重点发展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等产业用电子产品的阶段。

自1981年5月开始,韩国政府实行一般银行民营化,三星集团购买了商业银行、大邱银行和长期信用银行的股份,成为这三家银行的大股东,掌握了支配金融部门的权力。

三星集团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历史,已经向大家充分展示了李秉哲的经营作风和能力。从中也给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启示,这就是:要想在现代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对市场进行超前研究和预测,只有一流的判断,才能创造一流的机会。

7.抢占先机缔造QQ王国的马化腾

只要提到上网聊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咱们QQ上见。而QQ图标--那只胖嘟嘟傻乎乎的小企鹅更是家喻户晓。如今,这只胖胖傻傻的小企鹅身价已超过10亿。缔造QQ王国的就是当年第一代“网虫”,如今的QQ帮主--马化腾。

把握歪打正着的机遇

1997年,马化腾首次接触ICQ,便被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注册使用一个阶段以后,便发现ICQ对中国用户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英文界面,对于推广中文用户不易;二是使用操作技术要求很高,这使得ICQ在中国虽然很受欢迎,但始终不普及,大多局限于“网虫”级的高手。

于是,马化腾和伙伴们决定开发一个中文ICQ软件,1998年11月11日,他与大学同学张志东正式注册成立了“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马化腾当初成立公司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能亲手做一个软件,这个软件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广泛使用。当初的资本全是他们几位创业者的积蓄,仅3名全职职员,公司最初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寻呼业提供互联网寻呼解决方案。对于运作一家公司来说,这笔资金实在太小了。所以他们只能什么都做,包括网页、系统集成、程序设计、邮件系统、搜索引擎等,马化腾认为总有一个会成功,这些项目虽然并不一定是我们真正想做的,但毕竟带来了一定收入,能赚钱的都要想,小钱也要赚。

当时,QQ就是这些项目中最普通的一个,而且只是个副产品,开发的目的是希望把它卖掉赚些钱。由于QQ投标不中,马化腾他们又不愿放弃,只好放到网上任人下载。没想到用户会越来越多,容量不够,腾讯的服务器成了困扰马化腾的主要问题。除了偷偷转移到别人的服务器上以外,他们一直在优化自己的服务器程序,让它的容量变得更大。公司有一名程序员,他曾经每天的工作就是修改服务器程序,今天能放1000人,过两天容不下了,修改到1200人,再过两天再改。那时候马化腾已经看到了希望,但身处IT行业的低谷期,找不到投资,得不到利润,而负担又越来越重,有时候会产生放弃的念头,但再三思考还是决定继续做下去。然而,就是这样专注,这种抓住机遇看到希望就不放手的精神,让腾讯在短期内突围而出,击败其他对手。凭借其简洁、实用的风格以及诸项细心的设计,QICQ首先在高校一炮打响,然后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PICQ、CICQ等对手几乎不堪一击。

抢占先机,乘胜前进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腾讯的发展是曲折的,资金、技术一直是腾讯的最大问题。这时,美国AOL公司开始后悔自己忽视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就全球范围商标权、专利权等有关知识产权的问题,给腾讯公司发来了律师信,并宣称将递交起诉书,要求腾讯无偿转让域名。

腾讯公司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好被迫更换域名,但一贯思维活跃的马化腾却借这一机会,让QQ更加红火。2000年年底,在市场稳定成熟的前提下,腾讯公司全面更换QICQ的名称,改称腾讯QQ,并更换了一大批卡通头像,原来类似ICQ的小企鹅转变成一个戴着红围巾的小企鹅,比过去的头像更为亲切。

此后,腾讯还相继推出广告业务、移动QQ业务及付费QQ会员制。QQ品牌外包,腾讯由此获得了10%的代理费,而著名的HelloKitty品牌的代理费也不过是5%。2001年10月5日,第一家“Q-GEN”专卖店在广州开业,专门出售QQ品牌的服装、玩具、手表等产品。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已在全国开了100家分店,跨越17个省的49个城市。

腾讯QQ的奇迹是马化腾根本没想到的。1998-1999年,做类似尝试的公司不在少数,但是只有腾讯坚持下来,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即时通信服务商。马化腾认为:“只有抢占先机,才能主宰未来。”在商场上,谁能抢在前面,抢到市场先机,谁就能先富。商界流行的“抢滩”一词,也正是这个意思。通过抢时间来抢占市场,通过抢市场来抢金钱。善于运筹时间,巧妙利用时间和机会,靠抢时间差的成功企业家更是比比皆是。时间差就是机会,而机会永远属于那些积极发掘的人。马化腾就是这样的人。

2004年6月16日,马化腾的腾讯控股公司股票正式在香港上市流通。现在的马化腾已是坐拥数十亿身家的成功企业家。

8.李文正抓住从天而降的机遇

印度尼西亚金融界巨富李文正的祖籍在福建省莆田,1929年出生于印尼东爪哇琅镇。学生时代,他担任过东爪哇华侨学校学生会主席,曾因参加反殖民地主义斗争被荷兰殖民者逮捕入狱,并于1947年被驱逐出境。他后来回到中国,进入中央大学(现为南京大学)学习,两年后赴中国香港,1950年重返印尼,定居于雅加达。

李文正的父亲开设一家蜡染店,以此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其父有意让李文正继承祖业,把蜡染店继续开下去,并有意向他传授技术。一天,李文正突然告诉父亲,说他不想当蜡染店店主,想当一个银行家。父亲听了吓了一大跳,认为这是年轻人的幻想。李文正一生的实践证明,他是一位善于把幻想变成现实的人。由于善于驾驭机遇,迎接挑战,经过30年左右的奋斗,他终于成为亿万富豪。

机遇有时会从天而降

李文正回到印尼不久,就与当地一位姑娘结了婚。结婚后岳母就把他请到自家开设的百货店中工作。他在工作上勤勤恳恳,起早贪黑,人缘关系也挺好,深得岳母家人的喜欢。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就提出不干了。他将兴趣转移到船务业,到一家公司当船务代理,结果是业绩平平,前景并不十分乐观。这时,他的个人积蓄仅有2000美元。

正当李文正筹划下一步干什么职业时,一个绝好的机遇突然从天而降。原来,一家小银行--基麦克默朗银行,因财务发生危机,濒临破产。该银行的负责人不知在何处听到误传,把李文正看成了有实力的人物,便登门拜访,请他投资20万美元,并提供一笔额外的营业资金。听了银行负责人的介绍,李文正又惊又喜,喜忧参半。喜的是这可能是自己发财的难得机遇,忧的是自己只有2000美元,到何处去筹措这20万美元呢?正当他处在欲进不能,欲退不忍的时刻,突然想到了他的同乡们,于是他毅然决定接受这一挑战,这是1960年的某一个晚上。

为了筹集到这20万美元,李文正通过打工时建立的各方面人际关系,并把自己准备接办银行的想法逐一告诉这些关系人,游说他们入股。李文正是福建籍华人,他游说的对象集中于福建籍华人中最有钱的人。大家看到李文正的聪明能干,加上他为人诚实,不少人都愿意抽出些钱入股。就这样,他很快筹集到20万美元,成为这家银行的董事,并拥有优先认购20%股份的权利。至此,一个十足的门外汉正式步入了金融的殿堂。说他是门外汉一点也不夸张,在这之前,他不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就连一些专业表格也看不懂。他第一天在银行办公时,职员给他送来一份资产负债表让他签字,他翻来覆去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什么名堂。

从这天起,他下决心学习银行会计业务,找老师为他补习有关课程。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加上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他终于成了一名银行业务的内行。李文正以雅加达的自行车业作为基麦克默朗银行服务的市场,使该银行在此后3年获得了巨额利润,实现了扭亏为盈。

从1963年至1971年,李文正先后拯救了几家小银行,后来又将一些小银行成功进行了改组,并组成泛印银行,由他担任执行总裁。当时泛印银行资产额达376亿印尼盾,成为当时印尼最大的民营银行。

1975年,他从印尼著名企业家、世界巨富林绍良手中购得了中央亚细亚银行的部分股权。当时“中亚”银行规模不大,它与“泛印”相比,资产额低33倍,存款额少100倍。在李文正的苦心经营下,今天“中亚”的规模远远超过了“泛印”。

从1960年到1975年,短短的15年时间,李文正从一个十足的金融门外汉,变成了一个经验丰富的金融家,他的成功令人折服。

“骑上好马去捉更好的马”

李文正有句经商名言:“骑上好马去捉更好的马。”数十年的经营历程证明,它的经验是值得推广的。

李文正在以往成就的基础上,成立了力宝集团,其今天已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最主要的私人金融服务集团之一,并为印尼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其总资产逾30亿美元,遍布亚太6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包括印尼、新加坡、泰国、菲律宾、中国香港地区、洛杉矶、纽约等。集团的股份李文正与林绍良各一半。

李文正认为,要使自己的集团有更大的发展,减少经济危机带来的风险,必须在世界各地广泛投资。他特别重视开发美国市场,他这样分析道:“美国与东南亚之间一年的双边贸易额达百亿元,其中40%是属于加利福尼亚州和东南亚之间的贸易,我能争取到1%,就心满意足了。”结果他成功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印尼的圆木及复合板产量很大,大量销往美国,贸易额一年达40亿美元,李文正个人就占了25%。

李文正在中国香港还创立了斯蒂芬财务公司,该公司拥有美国第六大投资银行,并附设有两家大财务机构。通过该公司,李文正还拥有了香港华人银行的一半股权。

1996年,力宝集团动用5.6亿港元收购香港“鹰君”联合地产24%的股份;用1.12亿港元购入“联合东荣”新股;与香港星晨旅游公司联合组建了一家旅游公司,以开拓印尼的旅游业市场。

20世纪90年代李文正又迎接新的挑战,一方面向娱乐业进军,另一方面向国际推进。1993年,他与新加坡的威威(WywyCroup)集团在力宝城设立消闲娱乐中心。不久又与新加坡丰隆集团的城市发展(CityDeVeloplnentLtd)合作,在雅加达郊区兴建海底世界。在中国香港控制的上市公司有6家,在美国开展了房地产及基本建设投资。力宝集团的国际业务投资已达10亿美元。

在投资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同时,他没有因此而放松对印尼国内金融市场的占领和巩固。李文正与林绍良合营的中央亚细亚银行已在印尼私人银行中名列榜首,属下有10多家分行,遍及印尼各大城市及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与美国阿肯色州、纽约等地,李文正在该行中占有17.5%的股份。

今日的李文正经营着5家银行、4家金融公司及4家租赁公司,这些银行、公司不是“小字辈”,基本上都具有跨国规模。这里要准确地统计出李文正的家底到底有多少,是很难的,但上述情况最起码可以说明,李文正在东南亚金融界占有十分显赫的位置。

今天的力宝集团拥有超过100家公司,其中在印尼有6家上市公司,整个集团的总资产超过20亿美元。李文正奋斗了30多年,迎接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机遇,终于成为了一名超级富豪。 tY+lXqR5wQCYuOrjyuhqg0Im/ekHZH3yuq4yL2WrbYr8F4X8GN5o3SBqlNu9X/I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