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互联网新媒体

一、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

互联网是一个由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世界范围的巨大计算机网络——全球性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等。互联网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

1995年10月24日,“联合网络委员会”(FNC:The Federal Networking Council)通过了一项关于“互联网定义”的决议——联合网络委员会认为,下述语言反映了对“互联网”这个词的定义。

“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1)通过全球唯一的网络逻辑地址在网络媒介基础之上逻辑地连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互联网协议”(IP)或今后其他协议基础之上的。

(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网协议”(TCP/IP),或者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互联网协议”(IP)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

(3)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享受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的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这是从技术的角度来定义互联网的,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是全球性的,互联网上的每一台主机都需要有“地址”,这些主机必须按照共同的规则(协议)连接在一起。

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在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史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的。从一种狭义的、小范围的、局部群体内的媒介,互联网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种广义的、宽泛的、公开的、对大多数人有效的媒介,全球性成了一个“平坦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互联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简单快捷的通信与信息检索手段,更为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

华中科技大学钟瑛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年1月以前,是互联网萌芽到初步成形阶段;第二阶段,1995年初至2000年中旬,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一次高峰;第三阶段,2000年中旬至2003年底,是互联网发展的低谷;第四阶段,2003年底至今,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二次发展高峰。其次,她认为,我国互联网发展十多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从最初刻意地模仿美国模式,到发现中国特色的网络运营模式,其所显示的主要特色与竞争趋势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商业门户网站的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垂直网站在特色定位上抢占阵地,电信运营商进行业务多方位拓展,媒体网站在回归与开拓中努力转型。 2006年9月23日,中国工程院宣布,我国已经率先在全球建成第一个纯IPv6网(下一代互联网),该网络目前已经连接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移动和中国铁通等国内主要网络运营商。IPv6主干网的传输速度达每秒2.5G至10G,是各国现有第一代互联网速的100多倍。

互联网如今已成为最主要的新媒体。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把互联网正式列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2006年网络新闻作品正式进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范畴,对于网络媒体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种奖励,更是对经历十多年发展的网络媒体“主流”身份的认可。它表明网络媒体在新闻事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也是对新闻事业的促进和发展。人民网的评论《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新华网的网络专题《网民感动总理 总理感动网民——总理记者招待会网上答问》,集聚了新闻性、重要性、互动性和网络特色等多项突出优点,形式多样,为中国新闻增添了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闵大洪将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1995年至1998年,网络媒体步入中国传播领域。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特征是: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上网,以电子版、网络版为基本形态,这是中国网络媒体的初级阶段。(2)1998年底至1999年,商业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域。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基于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门户网站的出现,特别是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对国内以往的新闻和信息传播格局给予巨大的冲击,奠定了门户网站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中的领先地位。(3)2000年至2001年,党所领导的网络媒体体系形成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特征是:在党中央的部署下,主流新闻媒体网站迅速增加实力,形成综合性新闻网站形态,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重点新闻网站陆续建立,形成了党所领导的网络媒体体系,建构起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基本格局,网络新闻传播法规建设及相应的管理机构的设立亦同时起步。(4)2002年以后,网络媒体成为中国重要的传媒形态。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特征是:不少新的传播形态开始出现(如博客)、新闻网站队伍进一步壮大、门户网站开始赢利、宽带网络和无线移动网络开始普及、网上民意表达空前活跃……就规模和影响而言,网络媒体已在中国传播格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自身也由不成熟的媒体走向成熟的媒体。

二、博客、播客、维客

博客、播客、维客被称为Web2.0时代的三剑客。

1.博客

“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翻译而来的。Blog是Weblog的简称,而Weblog则是由Web和Log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的。Weblog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Blogger即是撰写Blog的人,Blogger在很多时候也被翻译成为“博客”一词,而撰写Blog这种行为,有时候也被翻译成“博客”。因而,中文“博客”一词,既可作为名词,分别指代两种意思Blog(网志)和Blogger(撰写网志的人),也可作为动词,意思为撰写网志这种行为,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罢了。

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构成,这些帖子一般是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的。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它可以是纯粹个人的想法和心得,包括你对时事新闻、国家大事的个人看法,或者你对一日三餐、服饰打扮的精心料理等,也可以是在基于某一主题的情况下或是在某一共同领域内由一群人集体创作的内容。

简言之,Blog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即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1994年,美国人贾斯廷·霍尔用HTML语言手动编码网页“Justin Hall’s Link”(www.link.net),世界上最早的博客日志诞生。2000年博客开始进入中国,并迅速发展,但都业绩平平。直到2004年“木子美事件”,才让中国民众了解到了博客,并开始运用博客。2005年,国内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原不看好博客业务,也加入博客阵营,中国互联网开始进入博客的春秋战国时代。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中国博客的数量在2005年呈井喷之势,达到1600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博客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成为一种流行符号、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木子美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网络作家,以“下半身写作”而成名。2003年6月19日起,木子美开始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性爱日记,当时访问量并不大。至8月某日,木子美在博客中记录了她与广州某著名摇滚乐手的“一夜情”故事,由此“一炮而红”,迅速形成“木子美现象”。事发后,木子美曾迫于压力关闭日记一段时间,但重新开放后,访问量开始急剧飙升。

博客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横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类型,因而并不完全等同于“网络日记”。网络日记是带有很明显的私人性质的,而博客则是私人性和公共性的有效结合,它不仅仅是纯粹个人思想的表达和日常琐事的记录,它所提供的内容可以用来进行交流和为他人提供帮助,是可以包容整个互联网的,具有共享精神和价值。

2006年,“向文波博客门事件” 引发了博客公领域与私领域的大讨论。作为企业老总该不该在自己的博客上透露企业的信息?博客是“公地”还是“私地”?凤凰卫视某副总去厦门大学被阻门外后,在自己的博客上披露此事遭到网友攻击,更将这一讨论引向深入。博客的“公领域”与“私领域”的边界以两种形式存在:一、人们意识中的边界,二、现实中的边界。博客在人们意识中到底是属公还是属私的领域呢?而现实情境中,它的社会规定性又赋予它何种的“公、私”分别呢?由于博客事件时常发生,2006年我国首个博客研究机构“博客研究组”成立,这标志着博客研究纳入常规与走入正轨。博客研究组设立在中国互联网协会政策与资源工作委员会下,秘书处设在CNNIC。其成员包括人民网、千龙网、新浪、搜狐、网易、和讯、天涯、博客中国、MSN、天极、星空、博客天下等12家博客服务商及互联网专家。

2.播客

2005年的“博客大潮”并不能掩盖Web2.0时代的另一种重要传媒形态——播客在中国的闪亮登场和迅速发展。自2004年底播客概念进入中国迄今,各类播客网站、播客频道纷纷开通,大批播客节目广泛传播,个性的播客队伍日益壮大。著名的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中的一篇文章更是把“播客现象”称作是“2006年中国内地网上的新焦点”。

播客,即Podcasting,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4年2月12日英国《卫报》的一篇题为《听觉革命:在线广播遍地开花》的文章中。2004年8月13日,iPod的发明者美国人亚当·科利开通了世界第一个播客网站——“每日源代码”(www.dailysourcecode.com),亚当·科利也因此被称为“播客之父”。

Podcasting一词原是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指的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音频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Feed来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来制作的音频节目。Podcast代表了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和数字广播技术的结合。Pod除了指所有多媒体播放器外,更可以作为两种含义的缩写:Personal Option Digital(个人数字化选择权),或Personal On Demand(个人点播)。每个播客都可以是生产者,也是发布者,可以直接面向消费者。互联网就是发布平台。

实际上,“播客”一词所对应的英文有三个,即Podcast、Podcastor和Podcasting,我们所说的播客实际上也有多个含义,Podcast指与传统广播不同的iPod广播,Podcastor则指使用这一传播方式的人,而Podcasting指的是这一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即指这一传播形态。除了“播客”外,与Podcasting对应的中文名字还有“爱波”“广波”“波刻”“网播”“聚播”“随身播”“自由播”等中文译名,这些名字一方面有音译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形象表现出播客这种传播形态的特点。 对于什么是播客,戴维·舒舍尔(Dave Shusher)提出其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必须是独立的、可下载的媒体文件,(2)文件的发布格式为RSS2.0 Enclosure Feed,(3)接收端能自动接收、下载并能将文件转移到便携式播放器等其他地方。基于以上三点,维基百科对播客作出了定义:播客(Podcast)是一种向互联网发布文件的方法,允许用户使用RSS订阅并且自动接收文件。 播客2004年10月在美国开始流行,并遭遇两次“井喷”,首先,由丹·吉尔墨(Dan Gillmor)、亚当·科利(Adam Curry)、戴维·温纳(Dave Winer)、托德·迈芬(Tod Muffin)等重量级博客率先发力摇旗鼓噪,之后媒体迅速跟进,有关Podcast的报道和评论呈爆炸式增长,播客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蔓延开来。第二次井喷是在2005年的6月28日,苹果公司推出了Itune4.9,用户下载达100多万次,导致播客网站的访问量暴增,甚至服务器瘫痪,美国的著名播客Dawn and Drew Show的网站就出现了三天无法正常访问的情况。

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播客为个人提供了表达渠道,催生了一大批“个人明星”,著名的播客有:亚当·科利的“每日源代码”,在众多业余播客中,科利的专业水准显得难能可贵,他的创新尤令人称道,目前科利已有5万多听众;戴维·温纳的“清晨咖啡笔记”;The Dawn and Drew Show,Dawn Miceli和Drew Domkus夫妻俩的30分钟脱口秀。美国有个著名的播客节目,叫《IT谈话》(IT Conversations),这是一个科技类型的“播客”,这个节目拥有三位开发者,八位音频工程师,十六名编辑,内容分为九个系列,内容非常专业和权威。这个播客被《商业周刊》评选为播客之首,得票率高达52.7%。

不仅如此,播客也为公司和媒体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传统传媒巨头ABC、NBC、ESPN、迪斯尼加入了播客的行列,陆续在其网站上推出了免费的“播客”服务。在加拿大,加拿大广播公司的CBC Radio One至少有一个叫做Quirks and Quarks的常规节目在用Podcasting传播。在教育领域,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杜克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开始向学生提供教师的授课Podcast。Podomatic近来新开发了一个PodMail系统,教授们利用它可以很方便地把讲课内容像发邮件一样直接发到学生们的MP3播放器中。这只是一个开始,可以想见,一旦技术的障碍排除,教育领域的Podcasting之火也将燎原,它甚至可能彻底改变现在的大学教育模式,大学将把Podcasting用于教学(非免费收听),用iPod上课将习以为常。

美国互联网调查公司The 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在其调查报告中称,美国已有600万人收听过播客节目,个人节目供应超过5000档,并且一直在快速增长。市场调查机构Forrester预计,在五年的时间内,数码音频、视频市场的用户将从450万激增至2001万,其中,Podcast的用户预计届时将达1200万之众。The Diffusion Group对播客做了一个相当乐观的预测:到2010年,将有5600万美国人收听播客。 自2004年底2005年初迄今,国内出现了一批播客站点,土豆网、播客中国、播客天下等网站先后推出播客服务,反波、有一说二、聆听雨婷等播客已经具有相当的知名度,一批富有个性的音视频节目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播客在互联网上产生的影响甚至波及传统媒体,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推出了《波歌播客秀》节目,北京文艺台推出了《播客风暴》节目,“播客”概念一时间沸沸扬扬。2006年2月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网络电台和互动社区——银河台网站(www.radio.cn)全新改版上线,并加入了大量播客自制元素。

播客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多项技术(包括RSS、Enclosures、MP3、BitTorrent和iPod)在特定的时空下发生的一次共振,是厚积薄发的结果。经过一年的发展,视频技术也被引入播客之中,颠覆了大多数人认为播客只是音频的看法,NerdTv已把电视节目放到网上,实现了可点播、可下载。随着3G时代的来临,视频节目(Video Podcast)将成为播客的主要赢利点,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将延伸到其他领域,播客的外延会不断扩大。

在实际发展中,Podcasting逐渐成为一种互联网上的传播形态。人们只需要一个麦克风、一个摄像头、一台连接因特网的电脑和一个操作简单的编辑软件,就可以在播客网站或播客频道申请自己的播客空间,发布音视频节目,并且能够通过RSS订制自己需要的节目,使用电脑、手机、PDA、MP3、MP4等多种终端收听收看。当前传媒形态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交叉和融合的趋势,从广义的角度看,一些博客网站中的音频博客和视频博客也属于播客,播客与网络电台、网络电视也有相当的融合。

3.维客

维客的原名为Wiki(也译为维基),据说Wiki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意为“快点快点”。它其实是一种新技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也就是说,这是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而参与创作的人,也被称为维客。

从写作角度上来看,维客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进行维客写作的每一个人既是阅读者,同时又是书写者;每个人都可在Web的基础上,对共同主题的维客文本进行创建、扩展、探讨,或浏览、更改别人写的文本等,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

从技术角度看,Wiki是一种超文本系统,是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网页的社会性软件。Wiki包含一套能简易创造、改变HTML网页的系统,再加上一套记录以及编目所有改变的系统,以提供还原改变的功能。利用Wiki系统构建的网站称为Wiki网站,或称为维基主页;“客”隐含人的意思,所以使用Wiki的用户称之为维客(Wikier)。

从使用者角度看,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的网络管理系统。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

在维客页面上,每个人都可浏览、创建、更改文本,系统可以对不同版本内容进行有效控制管理,所有的修改记录都保存下来,不但可事后查验,也能追踪、回复至本来面目。这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对共同的主题进行写作、修改、扩展或者探讨。同一维客网站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维客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

Wiki技术在新闻领域的运用,产生Wiki新闻,具有国际性、快速编辑、公开、中立、志愿和自由的特点,是一种群体协作创作,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参与式新闻。Wiki新闻的出现,使公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知情权,是对传统新闻观念的一种突破,而Wiki新闻并没有能力替代新闻记者和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把关功能和社会影响仍然是巨大的。维客独特的优势还将成为网络教育,特别是网络学习的强有力的手段;同时,维客作为Internet时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以及其内在的维客精神,也必将对网络教育的学习方式乃至教育理念产生重要影响。

维客的概念始于1995年,当时在PUCC(Purdue University Computing Center)工作的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建立了一个叫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的工具,其目的是方便社群的交流,他也因此提出了Wiki这一概念。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得到不断的发展,维客的概念也得到丰富和传播,网上又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维基百科(Wikipedia)。维基百科是一个国际性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与传统百科全书不同的地方,它力图通过大众的参与,创作一个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它还是一部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允许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及再发布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

博客、播客和维客的即时性、自主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话语自由,这种自由颠覆了“把关人”的概念,以其全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颠覆着前网络时代的社会形构以及群体景观,满足了人们自我表达、张扬个性的需求,同时还加强了媒介汇流与互动。一些学者怀着一种乌托邦式的热情和狂想,强调博客、播客和维客作为一种“自媒体”,对传统媒体“一统天下”信息传播格局的颠覆以及重塑人类信息传播新场景的展望:如公民记者的出现、信息本身形态的多元化裂变、受众与传播者之间角色的模糊化、公民话语权的空前拥有等。博客对于话语平台的构建、受众向传播者的主体转型、言论自由的最大实现无疑意义重大。但是,在网络话语空间不断民主化的进程中实际上存在着若干悖论:话语空间日益开放的背后是受众面的日益窄化,技术支持越来越平民化的同时也存在着实际操作的精英化倾向,在话语场域的公共性之外是实际话语倾向的私人性。博客、播客、维客世界里的自由同时也带了很多负面的东西,需要网民有自律的意识。

三、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即WebTV,是指采用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终端的视频传播业务。网络电视与下文将要谈到的IP电视本质上的区别是,前者运行在开放性的互联网上,后者运行在可管理的IP网上。

网络电视是一种承载在互联网上的新媒体业务,自2005年初以来,一场视频风暴席卷了整个互联网产业。在美国,YouTube成立一年就达到每天2000万独立访问者,提供超过7000万的视频和超过6万的用户上传。在中国,一批像UUSEE这样的新兴企业进入在线视频这个领域,同时,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介入WebTV业务, 例如各门户网站/社区。网络视频迅猛发展的原因在于,网民的上网习惯和需求跨越了平面图文的体验,网络环境的改善及视频手段的深度应用对网络视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整个产业的内外发展开辟出极大空间。P2P和技术的成熟降低了规模传输的成本,使大规模视频传播成为可能。流媒体技术使在线视频收看变得方便快捷。网络电视与传统电视相比,具有跨地域传播和互动性的特点。WebTV鼓励用户制作并分享内容,并且可以投票和评论其他人的作品,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WebTV的内容来源。

各种在线音视频技术快速发展,加上赢利模式的出现,网络电视业务已渐渐趋于成熟,并逐步向产业化迈进。整体上看,开办网络电视的主体有商业公司和传统媒体两大类。传统广电媒体在开办网络电视方面具有内容资源优势,但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商业公司拥有灵活的体制机制,但缺少内容资源。

在广电系统,央视国际的网络电视目前处于领先地位。2006年4月,中央电视台宣布成立网络传播中心和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并对“央视国际”(CCTV.com)进行全面改版。至2006年12月,中央电视台12套节目实现了网上同步视频直播,近400个电视栏目的主要内容提供了网上点播;网站还创办了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和面向台湾地区的频道,向全球推送央视外宣节目和对台节目。央视国际开创的台网联动、建立网络联盟、开辟电视明星播客等手法,为电视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其中“网络视频联盟”在2007年春节晚会、“两会”报道、“十七大”报道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央视国际外,地方电视台在开办网络电视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截至2007年12月,除青海电视台外,内地30个省级电视台网站开设了音视频频道或栏目,25家网站提供网络电视直播业务。办得比较好的有上海文广的“东方宽频”、湖南广电集团的“金鹰网”、广东电视台网站、海南广播电视台的“视听海南”、四川广电集团的“神韵在线”、辽宁电视台的“七星电视网”、山西广电总台的“山西视听网”等。“东方宽频”已基本做到收支平衡。

商业网络电视开始进入运营期。在经历前两年的“跑马圈地”之后,商业视频网站开始真正考虑如何才能实现赢利。目前,在商业视频网站上开辟页面广告和视频嵌入广告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商业机构开办的视频网站中,新浪宽频、悠视网、PPLive、土豆网、优酷网等网站十分活跃,均积累了大量的人气。2007年,最值得业内关注的是,海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再次对中国视频网站掀起投资狂潮。2007年初,悠视网得到2350万美元的第二轮投资;此后,爆米花网站获得上千万美元投资;3月,PPStream网站第二轮千万美元的融资完成;4月,土豆网获得1900万美元的第三轮投资;6月,我乐网完成上千万美元的首轮融资,8月再次获得不低于2000万美元的投资;11月,优酷网完成第三轮共计2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仅以上六家网站吸引的风险投资就超过1亿美元。

我国网络电视虽然取得一定进展,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整体上还处于无序发展阶段,还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传统媒体开办视频网站和商业机构开办视频网站都存在一些问题。传统广电媒体发展网络电视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一是领导重视不够、动力不足。全国大多数电台、电视台的领导认为网络广播电视暂时还不能带来效益,不愿投入。二是体制机制不顺。绝大多数广播电视网站沿用母体的事业体制,缺乏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合作困难。三是政策准入受限。广播电视网站普遍不能获得广告经营、无线增值等业务的经营资质,只可以开展宣传业务,业务功能单一。因此,传统广电媒体开办的网站多数缺乏活力。商业视频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无照经营现象严重,违规内容大量存在,资本构成十分复杂,造成市场秩序混乱,给政府管理和网络电视的合法经营带来严峻挑战。

在各种视听新媒体业务中,网络电视是相对比较成熟的业务,虽然还面临一些困难,但假以时日即可进入良性发展期。从赢利模式看,广告将成为网络电视的主要赢利模式,包括贴片广告、网页广告和嵌入式/个性定制式视频广告等;通过包月收费、点播内容付费也可获取部分收益。从市场结构看,主流媒体网站和少数强大的商业网站将主导市场格局。一方面,只有这些网站能够维持一个庞大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这些网站的公信力相对较强,能够凝聚大量的用户、广告商等,而大量的视频网站都将自行淘汰。

四、网络广播

网络广播是指采用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终端的音频传播业务。业界已经习惯于将提供网络广播业务的音频网站叫做网络电台。网络电台(或称网络广播)指在网上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业务提供商,向听众提供包括在线收听、下载以及播客上传与RSS聚合等多样服务的一种新型广播形态。网络广播由于占用带宽资源少、开办门槛较低,近年来发展很快。

与传统广播的网络版不同,网络广播有自己原创的节目及独有的互动方式,RSS及播客技术的应用使得其发展天空间空前扩大。目前中国国内的网络电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为政府网络电台、二为商业网络电台、三为个人网络电台。国内有代表性的个人网络电台主要有“萤火虫网络电台”“天网网络电台”。个人网络电台主要着重于个人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它的繁荣一方面得益于科技发展带来的广播技术门槛降低,一方面它是社会宽容与民间思想活跃的产物。商业网络电台大多依托于其强大的商业网站,是由原有商业网站的音频服务发展而来的,后来独立出来成为现在的商业网络电台,比如21CN网络电台、QQ网络电台与猫扑电台、新浪电台等。网络电台的发展正是这三类电台平衡与合作的结果,它的未来发展有两种模式:一为“兼容”模式,主要是指政府网络电台能够起到容纳与联合个人网络电台的作用,从而实现了“精英平台”与“大众平台”的完美融合。二为“联合”模式,主要是指政府网络电台与商业网络电台的联合策略,从而实现“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的有机结合。 网络广播的开办主体分为传统媒体和商业公司两大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国广播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音频网站。其网站音频数据总量超过2TB,内容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9套节目的网上直播、270多个重点栏目的在线点播。由该网开办的主要为青少年服务的“银河网络电台”已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网络电台之一。截至2006年11月,银河网络电台的日均浏览量达到1841600人次,同时在线独立IP达到19190个,常规互动人群达到1900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国际在线”已在线播出43种语言的广播节目,同时开播了9种语言的环球网络电台。在地方电台中,目前除西藏、甘肃外,全国有29个省级广播电台、总台开办了网络广播业务,共有167套广播频率实现了网上直播。全国有123个地市级广播电台开办了广播网站,已有158套广播频率实现网上直播。另外,北京广播网与北京团市委合作开办了纯公益性的“青檬网络电台”,以首都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目标受众群体,目前在高校学生中已经形成一定的影响。由北京“听盟”与团中央合作开办的“中国青少年广播网”已整合100多所高校网络电台的上传节目内容。在商业音频网站中,有少数较为活跃、基于即时聊天工具和论坛的音频网站竞争力较强,如猫扑电台、QQ网络电台等。

网络广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是缺乏赢利模式。广告是互联网的主要赢利模式,但网络广播还没有插播广告的成功案例;对于互联网的另一大赢利模式——手机短信互动,有调查显示,用户在收听网络广播时,一般不太愿意发送短信参与某个节目。第二是受终端制约。调查显示,近年来收听广播的人数在逐年减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而且用户更习惯于在移动时收听广播,而网络广播必须通过电脑固定终端接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用户的发展。第三是商业网站的节目资源缺乏。虽然网络电台的进入门槛较低,但商业网站普遍缺乏制作广播节目的专业人才,很难生产出大家喜闻乐见的节目;由于网络电台很少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商业网站在购买广播节目时,也非常慎重。

从发展趋势看,传统广播媒体开办的音频网站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传统广播媒体拥有丰富的节目资源,而且拥有专门的广播节目制作队伍,公信力强。特别是随着媒体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广播传播理念和节目形态的不断创新,传统广播与网络广播通过联动来提升双方的价值将变得越来越普遍,传统广播媒体在运营网络广播方面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五、网络报刊

网络报刊,即通过互联网发行和传播的报刊,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报刊出版、发行、利用的全过程。网络报刊有网络报纸和网络杂志。

在因特网上建立网站发布网络版报纸的实践起始于1994年,1994年底,共有78家报纸发行了网络版。至1997年,网络报纸已发展到1900多家。1998年10月初,《美国新闻评论》杂志网站公布的数据表明,全世界的网络报纸报纸已增长至4295家,1998年底增至4925家,而如今网络报纸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网络报纸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1)电子版阶段,即网上所有内容都是纸质报纸的翻版。(2)超链接阶段,即通过网面上具有特定颜色的超链接,使读者随时通过链接从这一网站跳到另一网站,以寻求所需信息。同时,在各网络报纸的网站上还开辟BBS、邮件列表等服务,供受众在网上发布信息。(3)多媒体阶段,即多媒体互动报纸。

在我国,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报·下午版》通过杭州市的联机服务网络进行传输,揭开了我国报纸网络化的序幕。1995年1月,由国家教委主办的《神州学人》通过互联网发行它的《神州学人周刊》电子版,成为我国第一家走上互联网的媒体。从1995年至1999年下半年,是报纸的网络版(或称电子版)阶段,这一时期是直接把报纸内容按版面或是类别搬到网上,供网民浏览。2000年以后,报纸网络版逐渐从Web1.0向Web2.0发展,出现了以新闻为主的综合性网站,网站逐渐成为报业的数字化整合平台。以网站为平台的有声报、多媒体互动数字报也开始出现。2006年2月20日,《浙江日报》在浙江在线上推出了不同于以往简单的PDF版的全国首家数字报纸;8月1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推出了中国第一份多媒体互动数字报《播报2.0》。报纸的移动化也在不断发展,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率先开通手机报。2006年4月,《解放日报》推出我国第一张基于电子阅读器的电子报纸。2008年2月,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城市快报》与津报网联手打造了《城市社区电子报》。200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网推出《两会网报》。与其他的网络报纸不同的是,《两会网报》没有纸报纸作为母报。如今,报业的数字化已全面展开,正向纵深发展。

按报纸上网模式(即电子报纸对应其印刷版报纸的关系)可以将网络报纸划分可分为4种:

(1)在因特网上建立一个独立的网站,将纸质报刊的内容原封不动搬上网络,不提供其他的新闻和信息服务。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前美国《纽约时报》的网络版,目前《纽约时报》的网络版不仅免费提供印刷版的所有内容,而且还提供特别的科技和新媒体专栏的内容。

(2)在因特网上建立一独立的网站,上网报纸在提供原有内容的同时,根据报刊的侧重点提供相应的新闻、信息和其他一些服务。此类模式非常强调自己的特色,在提供报纸网络版的内容时,也不是原样照搬,而是经过二次筛选、编辑,挑选精品文章上网,典型的例子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我国的《广州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等。

(3)在因特网上建立一个独立的网站,报纸印刷版的内容在该网站中只是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所占空间比例不高,更多的是提供包罗万象的信息服务,目标在于建成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如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我国的《人民日报》《电脑报》《华声报》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中时电子报》等。

(4)多家报纸联合建立大型的新闻网站,如美国的“新世纪网络”(New Century Network),它由美国九大传媒集团与其下属报纸、200多家出版社在1997年6月建立,各报内容相对独立。它曾经是美国最大的网上报纸的枢纽站。再如我国的“中国体育信息网”“四川省新闻信息中心”“福建新闻中心”等都属于这种模式。

网络杂志又称电子杂志、互动杂志,通常指的是完全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而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杂志,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电子杂志兼具平面与互联网的特点,融入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游戏等相互动态结合来呈现给读者,此外,还有超链接、即时互动等网络元素。电子杂志延展性强,未来可移植到PDA、OBILE、MP4、PSP及TV(数字电视、机顶盒)等多种个人终端进行阅读。

目前,电子杂志的主体是“杂志的电子版”,也就是已发行印刷版的杂志,因为看好电子版面和电子发行手段的优势,又补充发行的电子版。其电子版和印刷版的主要内容基本相同,只是版面和发行的手段有异。发行了“杂志的电子版”的杂志,其印刷版往往已有相当大而稳定的读者群。发行电子版是一个适应时代技术发展的尝试。“杂志的电子版”,往往被界定为印刷版的附加物。但是由于杂志已有的基础及实力以及出版商相对丰富的出版发行经验,这类“杂志的电子版”现在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国内引进的美国《科学》杂志电子版,就是这种模式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就概念而言,“电子杂志”和“杂志的电子版”之间的差异往往为人所忽略。当人们提到“电子杂志”(E-journal)时,指的往往就是所谓的“杂志的电子版”(Magazine Online)。 6Gq2DS/Z7Ra2Kyo2oQInIK4NykfVklJ7vYU/SDOol7lwJoJss5UsPXvmjMhnksp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