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文艺乱象横生,特别是电视节目,更是“娱乐至死”。恰如本书指出的那样,另类“三突出”严重:“商业化、低俗化、媚俗化倾向日益突出”。究其原因在于“疏远和放弃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律意识,无视或忽略了娱乐的真正目的,不仅不能使人在精神层面或文化层面上获得积极、健康、多元的感情愉悦和审美享受,反而最终走向了反面”。
近日,就连文化部部长蔡武也转变了态度,开始“六问低俗化”,指责说:“近年来,文艺创作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低俗化、娱乐化倾向严重。”
此言一出,激起世界舆论强烈反响:BBC(英国广播公司)撰文《中国部长反“三俗”》;法新社引述蔡武的话,分析称:“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加坡《联合早报》称:“新时代中国什么都在进步,唯有一些恶俗的‘文化毒瘤’在拉后腿,中国的大众文化需要完成一个自我的超越。”
其实,早在几年前,本书作者曹坤女士在攻读电视艺术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期间,就以她的远见卓识和洞察社会文化弊端的勇气,发现了问题的严重,并将自己的博士论文拟定为《中国电视美育功能研究》,由此可见其敏锐的社会文化洞察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决定从电视美育入手,取正面和积极的态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是这种科学态度和理论胆识,凸显了本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是一切结论必须建立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否则只能是发空论,泛泛而谈,自鸣得意,他人不信,则分文不值。于是,聪明的曹坤,便采取最“笨”的方法,从社会调查做起:她精心地设计了多种调查问卷,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地对观众和电视从业人员展开广泛的社会调查,认真地进行问卷分析,做出科学的理性判断。这本身自然是单调而乏味的,然而曹坤却做得不厌其烦、津津有味、饶有兴趣。因为她深知这是做学问的必由之路,更是她论文一切立论的根基。她懂得做学问必须“从形而下始”,古语云:“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器”,只是可以触摸的、可以感悟的具体事物而已。
当然,如果只是停留在社会调查,那也只能是一篇浅层次的调查报告。但曹坤没有沉迷于此,她以报告为物质基础,做了可贵的理论提升——继续“往形而上攀”,探讨电视艺术的规律和审美特征。钱学森先生认为:艺术美学是达到艺术哲学层面的中介。我们权且将艺术美学称之为“形而中”吧。
具有顽强学术探索精神的曹坤,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于是她努力使其研究“抵形而上端”——也就是古人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这“道”,也就是事物的本原、本质和本体,那则是美育的哲学层面,美育是文学艺术追求的崇高范式和最高境界。
因此,我们审读本书的三大组成部分“调查篇”、“电视篇”、“美育篇”时,不仅感到本书结构完整,不仅感到本书层次明晰,也不仅感到本书逻辑严谨,更重要的是感到本书内部深蕴着一种哲学力量。恰如《易经·易辞传(下)》中所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而论文的思维逻辑正是沿着这一古训进行的:从形而下始,往形而上攀,抵形而上端。也就是物质基础艺术规律哲学原理。我想:这真的不失为做学问的正确方法和艺术研究的必然规律吧。值得称道的是,曹坤女士正是这样做的。
所以,这篇论文在博士论文答辩时,获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最后,还被学校研究生院评为“优秀博士论文”。最近,经过曹坤女士进一步修改、充实、提高后得以公开出版,实乃是可喜可贺之事。
其实,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曹坤只是坚实地走过了第一步,今后,路还远、道还长。我热切地期望年轻的学者曹坤,鼓起勇气,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向学术高峰攀登。
是为序。
高鑫
依歌山谷·绿屋
2011年7月20日 酷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