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刺激-反应:电视节目创制的主动手法

主讲人 雷建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系教育技术专业学士,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纪录片方向硕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博士。曾于2006年8月至12月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格林纳达影像人类学中心做访问学者;并曾参与中央电视台《对话》、《走近科学》,湖南卫视《天下女人》,凤凰卫视《说吧》等多档电视节目的创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纪录片研究。

整理者 孔卓瑶 陈宁

很高兴能有机会回到我硕士期间的母校做讲座。首先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在座的有多少同学曾经在电视台做过节目或有实习的经验?

(部分同学举手)

看来有三分之一的人啊!如果大家以前在电视台做过节目的话,都会知道现在做节目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你做不出好的节目,收视率低,你的节目就要被淘汰,制片人不能再当制片人,编导就要重新去“找饭碗”。但是,电视节目它到底有没有一些规律可循呢?我觉得现在做节目,对你的技艺要求不是很高,但是对你的想法要求很高。结合我自己做电视节目的体验,从编导的角度来说,只有一个方式可以帮助你把节目做好,那就是不断地在你的节目中设置“刺激点”。

现在好多人在谈“影响电视节目的因素”这个话题,有人说是受众,有人说是经济,有人说是节目形态,等等。我觉得可能有宏观、微观两大因素。

影响电视节目的宏观因素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第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社会文化的流变。编导的心里要有一杆秤,要大概知道现在的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节目,并且要考虑其中的地域性特点。这些在电视制作类的书籍中是没有的,但是可以通过看另外一些书让你了解到这个时代的人们在想什么,比如《理解媒介》、《布赫迪厄论电视》、《电视与社会》、《思考电视》、《媒介奇观》等,诸位读过之后,你的电视意识方面的改进会非常大。

除了读书之外,第二个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你观察谁,观察什么呢?我觉得,在你每一天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人给你提示,告诉你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愿意做什么。观察,对我来说,最主要的地方就是地铁和公交车。比如,731路公交车,从我家坐车到清华,在路上就很有意思。你挤车嘛,挤车没事,别看报纸,你看看人,听他们聊什么,聊的是房子涨价了,还是聊找不着工作。有一次,我坐731路车,坐到北师大那一站时,因为当天在北大和清华有两个招聘会,结果好多学生上来,他们在打电话说:“哎呀,北大这边已经没有门票了,我们转向清华吧!”通过这些细节,你就可以了解大学生们可能在想些什么,在这一阶段他愿意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另外是在地铁上,比如,你从咱们学校这一站上车,到四惠站倒车,接着到建国门,然后一直坐到古城或者苹果园。你就会发现不同站点上来的人聊的话题都不同:从国贸上来的人他们聊的话题,跟从西单上来的人聊的话题,一直到首钢那儿上来的人聊的话题它们都不一样,这其中的社会信息完全要靠你平时的积累。当然,这种方式可能会比较费劲,因为还要花三元到五元不等的地铁费,成本也是挺高的。

于是,还有一种最没成本的方法,就是在自己家里观察家人的收视行为。以我们家为例,我主要观察我岳父母、父母他们在一块看什么样的节目,他们有没有什么争论——这可以帮助你了解最大规模的电视收视人群,就是50岁以上的这拨人到底喜欢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是你在较死板的收视率数据里面得不到的,因为你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人对活生生的电视节目的反馈。这种反馈带给你的主观性、体验性的感悟要远远大于索福瑞、尼尔森给你的那些数据。在电视台干活的时候,每个周一你都会看到尼尔森、索福瑞的调查数据,看到分钟收视率。但是它们是“死”的,你没有日常的体验,没有日常的观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符合观众意愿的选题。

另外,在家里我还注意观察我妹妹的收视行为。她的收视行为让你感觉到一个20多岁的人对待电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再往下,像各位研究生同学,或者再年轻点,我现在在清华带的本科生,他们或许根本就不看电视!因而观察他们没有价值。观察他们,只能问他们:“你最近玩什么游戏?”“你最近上哪个网站?”“你最近看什么视频?”然后,“你最近听什么歌?”

无论怎样,如果想成为一名好的电视导演,或者将来有可能成为制片人、成为台长,那么最重要的是:你就必须从现在开始,注意观察这些最感性、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而不是简单地从书本上,或者从数据中去理解电视。虽然概念、数字依然很重要,但是,日常观察对于做节目而言,比那些要重要好多倍。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第二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节目形态的演变。如果你们最近有在电视台工作的经验的话,可能就注意到你们的制片人隔三岔五打电话说:“某某,能不能跟我们讲一讲最近看到的新节目啊?”央视有一个专门的咨询公司,每天用几百台录像设备录制世界各国的节目。你只要付给他钱,就可以进去调资料,你就可以看到这些新的节目形态,而形态的演变在当前电视界,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突出。

英国流行电视节目之形态特质

接下来,我花一些时间给大家讲一讲2006年在英国最流行的一些节目样式。在英国不可能去录节目,因为是非法行为。所以,我用数码相机从电视上拍到了一些图片,一会儿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去年,英国比较火的电视节目有这么几个:一个我们这边已经copy了,就是江苏卫视的《名师高徒》。在英国,这个节目叫X Factor,可以上网找到这个节目的详细资料以及较短的video。X Factor的基本形态是:三位嘉宾作为评委,所有选手都跟这三位评委有关系,是什么关系呢?每位选手都是由评委自己挑选出来的,然后不分男女,一起比赛。选手刚刚被选出的时候,没有知名度,也没有关注度,但把他(她)和一个名人“捆绑”在一起时,这样的结构方式就很容易引起极大的关注,等经过一个赛季之后,这些选手自己也会变成明星。到那时,你可以尽情去炒作他们。因此,这种设计模式是递进式的,这种递进式能够保证整场节目的好看性。此外,在X Factor节目中最有意思的一个环节就是现场环节,因为“老外”比较直接,现场如果出现嘉宾批评一位人气较高的选手,很可能满场都是嘘声、喝倒彩声,这反而形成了非常独特的节目风景。

第二个是,在英国也有一个与东方卫视《舞林大会》类似的节目。但不同的是,东方卫视是“明星在跳舞”,英国的节目是“普通人在跳舞”。

第三个节目是去年全英最受欢迎的真人秀节目Deal Or No Deal。这个节目有意思在哪儿呢?以前,我们看到很多像《百万富翁》的节目,其特点是节目参与者去回答问题,然后冲击大奖,在国内的代表就是类似李咏、王小丫主持的节目(如《幸运52》、《开心词典》)。虽然这种节目在国内日渐势微,但在英国依然很火。不过,这种节目的设置的确有一定的问题:必须有很丰富的知识,才能去参与。所以,Deal Or No Deal节目的设计者想出了一个题目,一下子把英国所有的老百姓都迷倒了,也就是整个节目虽然是一个问答节目,但整个节目只问一个问题,就是“deal or no deal”。

Deal Or No Deal的节目形态是:22名选手,每人手上都拿着一个红盒子,盒子里面对应着不同数量的钱,有1镑、5镑……最多的有15万镑之多!也就是说,有可能你只回答一个问题,就可以把这些钱都拿回家!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非常非常刺激。而在节目进行过程中,竞猜者不断通过“deal or no deal”来做出抉择,使得整个节目充满悬念,具有很强的刺激性。

但有些奇怪的是,Deal Or No Deal节目是刚刚推出、刚刚拿奖的节目,但等我今年元旦回到北京的时候,北京电视台已经copy了这个节目,由程前主持的。但是,很多人说看不懂。就是因为它改了,因为它不想完全copy人家,它一改,就改得特别复杂。

第四,英国的大型晚会也很有特色。比如,每年圣诞节前夕,都会有帮助弱智儿童的大型晚会,主持人会在24小时的节目中不断要求你捐钱。在去年的晚会中,总共募到了大约3000万镑之多!但其实这个节目的形式是非常简单的。

最后,我觉得值得一提的就是英国的早间节目。我们国内的早间新闻改革是从陈鲁豫1999年主持《凤凰早班车》开始的,从此整个中国早间新闻的话语体系发生改变,即“说新闻”。但此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国内早间新闻的语态却没有一点变化。

在英国去年有一个特别火的早间新闻,就是BBC的Breakfast。大家可以上网看到这个节目。为什么它去年可以那么火?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节目在早晨七点半之前的播出模式是主播坐在新闻主播台之后,这与平常播新闻是一样的;而在七点半之后,就变为了坐在沙发上播新闻。大家想一想,它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变化呢?因为收视人群变了。七点半之前上班的人,即那些白领们都在家吃早餐。而七点半之后呢,这些白领们的父母开始收拾房子,而他们则习惯于更加轻松的环境。

Breakfast的演播室有点像《鲁豫有约》的演播室,有个大沙发,嘉宾来了都挨个儿往上坐。它这样就保证了它和日间节目之间节目样式的接轨,可以把日间节目的一些观众拉到早间新闻节目中来。大家再想一想,我们现在看到一个节目时,往往它的形态是单一的,即“一个节目一个形态”。而从这个案例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呢?就是一个节目可以有多种形态,做电视不要有太多的拘束,不要想着“哎呀!我们这是个新闻节目,新闻节目就必须要穿西装,穿短裤就不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需要穿西装的时候穿西装,需要穿短裤的时候穿短裤。那么,什么时候觉得需要呢?这取决于你对观众的理解,取决于我们前面谈到的对当代社会文化的理解。

影响电视节目的微观因素

你们大家大部分人将来出去还是要做编导的,接着,我们就来谈谈影响电视节目的微观因素。

第一,对于一个节目来说,现在越来越重要的就是题材。如果题材选得好,做节目可以事半功倍;而如果题材差的话,你就得花很多力气,做出来的节目还不一定好。关于题材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就是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红楼梦中人》。这样的选题实际上就属于我概括的“天生丽质”的选题,其本身就具备足够的文化关注度。而别的选题,比方说“超女”,它就不具有这样的特质,第一年死掉了,第二年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把它“炒火”。但是,像这样的选题——《红楼梦中人》——都是别人跟着它去炒,别人都跟着说“你们给我们点新闻吧”。其实,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档节目本身的制作相当粗糙。但是,它的收视率在北京地区总决赛时高达11%。这是什么样的收视率?大家知道电视剧的收视率4%~7%,而在北京地区收视率超过10%的电视节目只有两档,除了《红楼梦中人》,另外一档是《法治进行时》,都是刺激性的选题。

第二,如果你想做一档好的节目,现在最重要的就是钱。只要看看这几年火的节目,都是烧钱的节目,都是大投入的节目。大家比较一下电影市场就知道了。这几年电影市场提出一个新概念叫做“高概念”,这是尹鸿老师提出的。“高概念电影”指的就是大成本、大投入、高产出的电影。而电视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家看看这几年火的节目,是不是都投入非常大?如果你没有钱,想把一个节目做火,现在非常难了。就像电影一样,我的老乡贾樟柯同志,他的《三峡好人》已经拿到金狮奖了,票房却差得一塌糊涂。这没有办法!因为现在的观众喜欢看刺激性强的东西。

第三是推广。推广在现在电视节目创制当中,也占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建议大家有空的话可以去清华听一下赵曙光老师的课,他讲的就是整合营销和口碑营销。我觉得这个内容特别好,这几天和他聊天对我自己也很有启发。其实,如果你没有钱,又想把一个节目做得火一点的话,现在也有一些渠道是可以做的。拿我博士论文的调查为例:我做的网络调查需要一千个样本,怎么样能让这一千个人去帮你填表呢?很简单,你利用你MSN上的人,像“老鼠会”一样,互相传递,再加上手机和视频聊天的力量。这样,我在短短的三天之内,就有五百人帮我填了问卷!这是我一个人的力量。如果你自己去做一档节目,你同样用这种方式,让栏目负责推广的人(一个栏目必须要有节目推广人这样一个角色,否则不够现代化)去所有的名人博客上发帖子,去所有火的BBS里发帖子,然后把节目组里所有人手机里存的号码调出来,在你的节目播出前两个小时给他们发短信。这样一来,我们初步估计一下,在北京让几十万人知道今天晚上要播出你的节目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比方说二十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北京固定人口有一千万,流动人口一千万,共两千万人口,就有百分之一的人会知道你的节目今天晚上要播——整个过程花不到一百块钱,就可以完成推广。当然,如果你再有钱的话,就像《红楼梦中人》所做的,每天有几十个记者围在那儿采访你。这些记者的采访,不但会被搬到电视和报刊媒体上,网络媒体也会转载,这样一来,它的影响面就更大了。

所以,如果将来大家去做一个节目的领导者的话,节目创制的这头三项,我觉得非常重要:选一个好的题材,找更多的钱,然后做好的推广。

寻找“刺激”:如何让你的节目好看

要把节目做好,有两个关键因素:第一就是人,第二就是意识。两种人比较重要:第一种就是让观众看到的那个人,我们一般称之为主持人;还有一种就是幕后做策划、做编导的人。这两种人都需要有非常好的意识。这种意识强调对现代节目走向的把握,而不是简单地把A段落跟B段落编辑在一起的节目剪辑技术。

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些具体的手法,也会给大家看一些案例,帮助大家理解怎么样能够在电视里创制“刺激”。比如,民生新闻是从2002年到2005年特别火的一种节目形态,各地的民生新闻都特别火。但是,从去年开始,似乎就没有那么火了。不过,如果你留意一下它的收视率的话,依然非常高。就北京地区而言,《第七日》的收视率是3%~4%,跟电视剧差不多。这说明民生新闻节目虽然不像前些年那样火,但是收视反应已经稳定下来。

在这些民生类节目当中,有一个纪录片叫做《线人》,拍的是给《南京零距离》每天送稿子的这么一些人(并不是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大家可以发现他们的新闻敏感性,因为这是他们的饭碗,他们要靠这个吃饭,靠这个吃饭的时候他就琢磨得比你多。他们在寻找什么?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刺激”。我个人认为,西方对于新闻的理解是更适用的,就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我们老说国外对我们只有负面报道,事实上,因为只有负面报道才能称之为新闻——我是这么看的。因为,老外对自己的报道也是负面报道,正面报道那不是新闻,而是宣传,大家一定要把新闻和宣传区分开。所以,只有负面报道、只有负面新闻,才真正成为新闻,才对观众有刺激点,才可能有收视率。

今天,不跟大家谈任何政治性的东西,不谈意识形态的东西,我只跟大家聊一下如何能够让你的节目好看,如何能够在做节目的时候找到兴奋点。

在当前,电视媒体实际上是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其功能是“工具+商业”。所谓“工具”,指的是它被党、政府控制着;所谓“商业”,即圈内所称的“公有商营业”,但这不是官方说法。也就是说,电视台表面上是公有的,其实是商营的。同时,电视也是当前最通俗的一种大众媒体。对老百姓来说,他想要看的是生活的奇观。你只有把生活转变成奇观,你才可能吸引人。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几年会有这么多猎奇的节目,比如《想挑战吗》?因为“奇观效应”实际上会告诉你,要不停地去刺激观众。我觉得对于电视媒体来说,理性是没有价值的。最好你能把握住感性的东西,而感性最根本的本质就是一种动物性。实际上,你的节目最主要就是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不断刺激人的肾上激素,不断让人处在比较兴奋的状态。这种兴奋不是他的主体性、不是他的理性可以控制的,他就不会换台,他就会一直看你的节目。这种节目的最典型代表就是收费电视。而在收费电视当中,在全球推广了那么久,只有两种节目真正成功了:一种是体育节目,两个拳手在打拳击,一堆运动员在抢一个球,竞争强、刺激深!第二种就是色情节目。只有这两种节目才能真正地卖出钱,剩下的节目都卖不出钱,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两种节目刺激人的肾上激素,让一个人兴奋、失去控制,让一个人不可能动遥控器,稳稳地看你的节目,你说交钱他就交钱!你只有在节目当中找到这样的刺激点,让人的肾上激素分泌量上升、让人兴奋的这些点,这才成功(当然,色情节目在我们国家是被禁止的)。因此,对于编导,制片人常常说的话就是“你要不刺激观众,我就刺激你”。

那么,刺激从哪里来呢?刺激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天生的刺激,2005年戛纳电影节颁奖时有一起“苏菲·玛索事件”,她走着走着,突然带子掉下来了,出现了严重的露乳走光状况,这种天生的刺激带来的是该段视频在网上点击率很快过亿。

另一种是后天的刺激。其实电视和电影一样,假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个编导可以用假定性去做很多事情,举个例子,比如你要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个电影告诉你是悲剧,你就会带着悲剧的意识进去,进去以后你却老是在乐(比如《十面埋伏》),这就有点反了,“有点拧巴了”。这种假定性对于做电视也是一样的,节目的预告片告诉观众是什么,观众就会根据这一认知去印证节目,如果你满足了他们的预期,满足了他们的等待,这种“假定性”就成立了,他们的情致也就得到了释放,你也就留住了观众。

于是,对于后天的刺激,你要下工夫去练习,一定要想办法获得这种能力。生活当中其实到处都充满了刺激,举个例子,有多少同学到新东方去听过课?(许多同学举手)好多人,对吧?新东方的老师其实在90分钟的课里,花70分钟去闲谈,去讲笑话,他们让你不断兴奋,然后,无形之中给你讲两道题,你就会觉得他讲得很好,就是这样。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二人转”。“二人转”的演员不断地去刺激观众,你看他们的这种方式:“哎,朋友们,来点掌声!”诸如此类,不断地去刺激你。然后,我们再看电视剧,电视剧一直是收视率还比较高的节目类型。电视剧里都有什么,性有没有?有。前一段时间中央一套播出《秦始皇》,被人骂,说“那个不是写大秦的历史,写的是秦始皇的后宫秘史”。暴力有没有?有,现在包括家庭伦理剧都充满了暴力。然后就是脏话、故事和悬念感。但是,对于一般电视节目来说,它不可能这样,它和电视剧不能相比,电视剧拥有的这些吸引人的优势,在一般电视节目里全部不存在。所以说,做一般电视节目要比做电视剧更费劲。

因此,对大家来说,要多看节目。大家应该充分利用宽带资源,多去网络上看看别人的节目是怎么做的。多看节目对你的帮助会非常大,这就跟你愿意拍纪录片,就多看一些纪录片的道理是一样的。记得于丹曾说过:“你的制作方式一定要比观众高出一点点。如果高太多,观众跟不上,他就不看了;如果你低于观众,他还没看呢,他已经知道你这个是什么东西了,他也不看了。所以,如果观众知道一点,又不太知道,这个时候他的好奇心是最强的。”这也就是于丹总结的“永远领先半步”,我觉得这个理念对于做电视来说非常重要,也就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让熟悉的生活有一点陌生感,有一点悬念感,这样一来,做出来的节目,观众才会真正地去看。

电视节目创制方法论

我们在这里讲一些具体的创制环节。

第一,主持人。大家将来都会做编导、做记者,还有一部分同学也可能将来有机会做主持人。但不管你做什么,将来你肯定都会跟主持人打交道。当你做导演的时候,你会怎样要求你的主持人呢?我做导演的时候,对主持人的要求就是一句话:你要像“贞子”一样,从电视里面“爬”出来把观众“拽”到跟前,“吓唬”他们!作为一个好的主持人,一定要有这样的能力;而一个差的主持人,可能就会总是“缩”在电视里头。大家用这种思路分析一下就会知道:差的主持人恨不得总是缩在电视里,与电视机融为一体;而特别好的主持人,想要冲到电视外头的感觉是很强烈的。因此,你对你的主持人,必须灌输给他们这样一个意识:要随时随地“冲”到电视外“吓唬人”!

凤凰卫视前年签了一个主持人尉迟凌嘉,就是一个很好的主持人。他只在《挑战主持人》露了一次脸,当时钟大年老师就给我打电话说:“那个人的电话能不能找到?”第二天我找到了电话,过几天他就和凤凰正视签约了。所以,一个好的主持人,他会从电视里面“出来”,他不但能“抓”观众,你看他还能抓钱呢!他跟凤凰签了约,他就有钱挣了嘛,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第二,采访。大家上过电视采访、新闻采访这类的课?老师都会讲:“你要用理性思维,要有逻辑结构,要写ABCDEFG,准备20个问题,问人10个问题,他可能回答5个问题比较好,然后把5个问题挑出来做……”其实,这样的节目做出来是不好看的。真正好看的节目是用身体去采访。我会给大家放一个我自己做的片子,告诉大家什么是用身体去采访——当然,不是我的身体,是主持人的身体。

第三,镜头。一般来说,大家会觉得可能正面一个镜头,反打一个镜头,然后把两个镜头剪接在一块儿,长短结合,片子就剪出来了,但其实不是这样。2004年的时候,时间做了一个北京国际纪录片节,请了很多法国的导演来。当时就放片子,因为我们国内这几年的科学探索纪录片做得还不错,比如说像《发现之旅》、《探索发现》等节目,就把这些节目的片子拿给外国导演看。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有考古的镜头:一个全景,几个老头,白发苍苍,在那儿刷陶瓷,然后反打,给一个特写(镜头),看看陶瓷是什么样的。外国导演们看完这样的镜头就很不理解,认为这样有悬念感的镜头,就因为镜头选择的问题,把整个画面给毁掉了。那应该怎么拍呢?外国的导演认为:用一个摇臂或者轨道从背后拍“这些人做什么,在哪儿”,然后镜头一转,“哦,他们在刷一个盘子呢”。这样的话,就把两个镜头变成了从背后绕到前面的一个镜头,就把一个简单的镜头变成了一个有故事的镜头。我们一会儿还会看到一个例子:推上去是一个人的特写,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等你拉出来的时候,你只要做到“观众想象的那景跟你拉出来的场景不一样”,那么,观众肯定不会跑掉。镜头本身有很多可以叙事的方式,这些东西大家都可以从电影中去学,所以不要拘泥于看几本书。你读片子读多了,这样的感觉自然就出来了。

此外,还有音乐。这是我们国内做节目当中的弱项,因为我们对于音乐的训练远远不够。而在剪接上,也有一个镜头和声音黏合的问题。我接下来给大家看两个案例,我们从案例里去体会音乐、剪接等元素的具体使用方法。

先来看音乐。音乐和画面的配合,天生可以带来一种刺激的效果。BBC出品的《伟大的音乐家》这套盘,我建议大家去看。大家将来如果去做节目的话,我认为这是必读的。如果你不看片子,你来电视系读书是一点价值都没有。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就强调“你可以不来听课,但是你不能不看片子”,我觉得这一点到现在为止依然适用。(放映《伟大的音乐家》片段)各位同学,请问你看到什么?就是看到这样的片子非常“解气”。为什么说“解气”呢?其实,也是由生理决定的。你的心跳有固定的频率,当音乐和你心跳的频率契合时,自然你就会觉得兴奋。在你兴奋的过程中,如果有画面跟音乐配合得特别好,让你的这种兴奋释放掉,你就会觉得舒服!如果你掌握了这样一个规律,并把它运用到了做片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取得好的效果:它如果让观众觉得爽,观众就不会逃掉了,他们肯定会留在这里看这样的片子。

我们再来看看剪接的方式。同样是一个做音乐的片子,大家知道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有一个节目叫《音乐人生》,由以前做《艺术人生》的一拨人分出去做。他们当时做样片,做的是知名音乐家廖昌永。这个片子在剪接方式上做了一些变化,让你看起来非常舒服,跟你平时看到的人不一样。这个片子的导演杨超是电影学院毕业的,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希望大家注意一下它的声音是怎么剪辑的。我们现在剪片子时往往特别不注意声音,其实,声音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因素。这个片子本身讲廖昌永是怎样成功的,我自己参与了这个片子的策划,但是这个导演拍出来的效果远远超出我所料,我从这个导演身上学到了很多剪片子的方式。(放映《音乐人生·廖昌永》片段)大家看到,导演加了一个“眨眼睛”的画面设计,它给观众非常主观的感受,就好像你在看它一样。它只要一晃,你这个遥控器就不容易动。你知道吗?第一,从生理上讲你就不容易动;第二,画面经过了调色的处理,让你感到和平时采访不一样,有一种奇观效果在里面;第三,导演做了抽帧效果,你会觉得人好像不是这么动的,但又离人正常动不远——这样的采访,把廖昌永的心打开了,如果大家去做采访训练,建议你们看一看这个片子。

接下来,我给大家看一个“老外”的片子,看看他们是如何设置环节的。Late Show是一档美国深夜的脱口秀节目,几十年来都做得非常火,而它之所以火,是因为在节目中运用的一些手段、一些点子,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段落。(放映Late Show片段)这是很典型的一个谈话节目,但大家看到它的镜头运动方式以及环节的设计,很注意悬念感的设置,这样就确保观众很难离开,因为他们会想要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就是它内在的推动力。现在国内的谈话节目,比如由高博主持的《今晚》,就是在copy这种模式。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你一旦走上做节目这条路,实际上你就没有任何的退路了。而观众的反应是和巴甫洛夫实验一样的,你老刺激他,他就没有反应了,刺激的效果有一个递减的过程。所以,你要不断把你的刺激更新,这就导致你每天差不多两点之前不能睡觉,你要不断去琢磨第二天怎么把观众重新“抓”到你的屏幕前,去寻找这个刺激,这还是要回到最开始我们强调的题材。特别是今天,如果你找到好的题材了,你做起事情来就会特别轻松。所以,你做节目的时候,不要急于动手,而要花大力气去筛选题材,让它具有足够的新闻效果和刺激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有特别好的人跟你配合,或者你本身就是优秀的人,那么,你做起节目来就非常轻松了。 TdpsjbvzcES3qsmrMXph7KjYVPS/XDT6ROCT8PgByzGsqhBoxpa4d2ogzptiuJ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