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本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本研究以传播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与框架,以明代建阳书坊的生产传播为研究背景,研究传播生态与建阳书坊盛衰的关系。其主要意义在于:

第一,通过研究,一方面展现明代建阳书坊的传播生态状况,找寻出明代刻印中心乃至文化中心迁移的清晰脉络和原因,为以新的思路、新的路径和方法来研究明代传播生态状况作一有益的理论尝试和理论探索;另一方面从传播生态学立场出发,运用传播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书坊的生存发展,揭示书坊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考察书坊的价值,为书坊研究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找到一些书坊研究的新途径和新范式。具体说来,从此角度深入,可藉此初步撩开建阳书坊由盛而衰的神秘面纱,为丰富地域文化的研究,为地方文化的建设发展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二,通过对明代以及建阳书坊传播生态的全面的动态的了解和解析,有助于对传播生态的整体把握。这对当下优化传播生态、促进传播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与社会等系统的良性互动,乃至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建设与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发掘书坊传播生态这一具体的学术方向的研究成果,还可以检验和完善一般传播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探讨人类及其活动的传播方式、类型及规律提供更多的途径,从而丰富传播生态学理论方法体系,拓宽传播生态学研究领域。

第三,书坊刻书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这对于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出版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比较研究价值和启发作用。书坊印本书的生产和销售所产生的效应具有自身的特点,它的健康发展与否关系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今天的出版业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更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书坊进行研究就在于可以借鉴它的有益之处,为当今市场化运作的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内容。

本研究的创新点,是将明代建阳书坊的生产传播、建阳书坊的生存发展及自身的运作、社会介入等原本紧密相连互动的因素结合起来,将这一环环相扣的互动过程用“传播生态”这一概念予以概括,应用传播生态学理论,阐述和演绎明代建阳书坊传播生态演进作用于建阳书坊盛衰的动态过程。研究结论认为,明代传播生态与建阳书坊盛衰息息相关,并是导致建阳书坊盛衰的重要原因。

必须指出的是,起于五代,兴于两宋,盛于明代的福建建阳书坊,在其刻印的历史进程中,所刻的书籍上自六经,下及训传,内容庞杂。为研究的集中,本书主要选择明代建阳书坊的代表性刻书——章回小说为例,从此种文学作品入手,展现明代建阳书坊传播生态与建阳书坊盛衰的关系。

本研究之所以以章回小说为例,基于以下考虑:

其一,明代图书出版传播史上,最为辉煌的是民间刻书。明代民间刻书以刻本传播的主要是章回小说等文学作品。在书坊直接推动下,明代进入章回小说规模性纸质文本大量传播的时代。我国早期的白话小说,滥觞于唐五代时俗讲的书录本,也就是20世纪初敦煌发现的变文写本,其中大部分作品已经具备白话小说的基本特征。变文中的部分作品,已经具备了初期白话小说的形式构成、故事情节、美学品质及社会功用,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早期代表作品。 [1] 宋元明时期,由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经发展演变而为章回小说,以讲说战争与历史变迁为主的说话演变而为历史演义小说,以“说公案”、“朴刀杆棒”、“说铁骑儿”等为主的话本小说发展而为英雄传奇。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受传播条件所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章回小说并未出现规模性的纸质文本传播。章回小说真正出现规模性纸质媒介文本大量传播,始于明代嘉靖年间,其主要得益于书坊。因为社会生产力的累积与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雕版印刷的推广,推动了众多民间书坊的涌现,加之章回小说生产与传播实践导致的创作上的逐步成熟及其受众阶层的形成,终结了统治者和社会精英对文学的控制和操纵。在这一进程中,明代的建阳书坊对章回小说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文将述。

其二,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白话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我国古代小说,就其创作者创作时所使用的语言而言,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在白话小说中,因篇幅长短又可分为白话长篇小说和白话短篇小说。其中,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白话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当然,章回小说也常被人称为通俗小说。陈平原认为:“按照古代正统文人的看法,小说全都鄙俗。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既然没有所谓雅俗对峙的问题,也就不存在‘通俗小说’的概念。” [2] 而且,从概念内涵来看,“通俗小说”是一个泛文体概念,它并不确指某一种小说文体类型,相对于“章回小说”而言,其外延要宽泛得多,章回小说只是“通俗小说”的一种。所以,本著为研究的集中,在涉及古代白话长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时,均采用“章回小说”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内涵显然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篇幅较长;有能概括各叙事单元内容的回目(节目或则目);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情节主线;语言通俗晓畅等。

其三,明代建阳书坊以生产传播章回小说为主。明代尤其是明代中后期,生产传播章回小说成为建阳书坊的标志。有关具体情况将在第五章专题讨论。


[1] 参见俞晓红:《古代白话小说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8页。

[2] 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页。AVuCeHdkEUAaijFAJrxJCl1bEVSpewPHSgiOLgOFuA/bsKsU9drRyJEptdfxg7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