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陈培爱

读了路善全的新著《在盛衰的背后——明代建阳书坊传播生态研究》一书,感到饶有趣味。它不仅是在讲述一个书坊的盛衰故事,而且这个故事发生在明代的福建,这对不了解福建有多少文化底蕴的人更觉得新鲜,也觉得有点神秘。地处福建偏僻山区的建阳书坊的发生、发展与盛衰,不仅证明它是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痕迹,又是当代传播发展的基础与佐证。

由于商业、手工业的繁荣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民间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从而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在由唐至清一千余年的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中,出现了不少以刻书售书为业的家族,称之为坊刻。他们子承父业,世代相沿,苦心经营,历久不衰,有的经历几个朝代、五六个世纪以上。他们的聚居地,形成了历史上的刻书中心,不仅在刻书内容和版刻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为保存古代典籍、传播民族文化以及促进印刷术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明代民间印刷业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印刷书籍的品种除经史子集外,平话、小说、戏曲故事及各种通俗读物也被大量刻印。其中建阳民间印刷尤其值得一提。

本著作首先对建阳书坊的发生、发展与盛衰的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自宋代起,建阳书坊一直是全国的刻书中心之一,明万历以后达到最为兴盛的时期。到了明末,建阳书坊衰败了。建阳麻沙、崇化书坊不仅宋元二代300多年间经久不衰,而且到了明代有新的发展,特别是崇化书坊的规模,大大地超过前代。不过,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建阳书坊明代的成就似乎忽视,介绍颇少,而且往往把建阳书坊的衰落,归结于元末和明朝中期发生的两场大火。本著作认为,从建阳书坊衰落的过程人们不难发现,明末清初多次严重兵燹,虽说是建阳书坊走向没落的直接原因,但还不是书坊和书市衰亡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建阳书坊衰落的原因应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背景、建阳刻书业自身的原因等方面进行考察。建阳书坊从衰落走向消亡,是历史发展必然的客观趋势,并非偶然发生的一两场大火所致。这些都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本著作还特别关注建阳书坊的发展、盛衰与传播生态的关系,这是本著作的创新之处。明末清初,福建出版印刷史上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建阳麻沙、崇化书坊的全面衰落与长汀四堡书坊的异军崛起。宋代以来,建阳一直是重要的印刷集中地。到明代,建阳的印刷业仍持续发展。建阳印刷业的发展,得利于这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据历史记载,建阳的北洛里和崇政里是有名的产纸地,这里盛产竹子,为造纸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由于造纸业的发达,为印刷业提供了充足的纸张。在附近的崇泰里,有一些制墨作坊,为建阳的印刷业提供足够的墨。其附近又盛产梨木,为刻版提供了优质板材。建阳印刷业发展的另一条件是,从唐末、五代以至宋、元的几百年间,这里从未经受过战火,一些文人学者到这里来居住。他们或著作,或讲学,逐渐形成了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另外,建阳的书林很多,有堂号姓名可考者约四十八家,主要是余氏、刘氏、叶氏、熊氏等。明万历以后,建阳书坊刻印小说、故事、百科大全等民间读物日渐增多。书坊主人时常自编自刻,由话本演变成为小说后,又经增补缀编为演义之类的书籍。明代建阳印书的特点,除原有经史子集及医学书外,又大量刻印当朝的作品以及戏曲、小说、通俗读物,插图本种类更多。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明代建阳书坊的发展,完全得益于良好的传播生态的内外合力。

本书最可贵的一点是从传播学原理解读建阳书坊的盛衰故事,并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过去对建阳书坊的研究只是从出版业的角度进行探讨,本书则从大传播的环境中研究建阳书坊传播外生态、传播内生态、传播新生态、产业生态等方面,详细探讨了建阳书坊盛衰这一历史演变的原因和过程,这对于更深层次认识这一文化现象提供了全方位的镜像,是对建阳书坊研究的有力推进。

相信本书的出版,不仅为出版业界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材料,加深了对福建明代纸质媒介文本传播的认识,而且拓展了传播学研究的视野。我作为一个传播学者,特别有感于此。

2009年3月1日

(作者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AVuCeHdkEUAaijFAJrxJCl1bEVSpewPHSgiOLgOFuA/bsKsU9drRyJEptdfxg7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