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轻视——不信任

从小到大,有一种观点一直伴随着我们:大的总比小的重要。

“我是大个子。”站在桌子上的孩子沾沾自喜。

“我比你高。”和同龄人比个头的孩子洋洋得意。

踮起脚尖却仍旧够不到着实令人沮丧,小小的脚步实在难以跟上成年人的步伐。笨手笨脚、用尽全力爬上椅子、挤上汽车、迈上楼梯,够不到门把手,看不到窗外,不能自己挂衣服、摘不下墙上的东西,因为实在太高了。人群中他们被淹没,被遮挡,被推挤。做个小孩子真是不舒服、让人沮丧。

人们总是尊重和赞美那些个头更大、占据更多空间的东西。而小的——平庸无奇。小小的人儿,小小的需求,小小的欢乐和忧愁。

令人印象深刻的从来都是:雄伟的山峰、参天大树。

我们总是说:“伟大的举动,伟大的人物。”

而孩子是那么小,那么轻。我们必须俯身或是蹲下来,才能和他一般高。

更糟糕的是,孩子是柔弱的。

我们可以把他们举起来,抛向高处,不顾他们的反对把他们放到任何地方,我们可以强行制止他们的行动,使他们的努力付诸流水。每当孩子不听话,我们都可以动用强力。我们可以说:“别走开”、“别动”、“让开”、“交出来”。而他知道,他必须照办;不知他曾作过多少次徒劳的尝试,才最终明白、屈服、放弃。

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候,在何等特殊的环境下,才敢推搡、拉扯、殴打一个成年人。而每天又有多少毫无由头的巴掌落在孩子身上,他们的胳膊被用力拉扯,被拥抱和爱抚弄得浑身生疼。

无助感导致了对于力量的敬畏;每个人——已经不仅仅是成年人,就连稍微年长和略显强壮的人——都可以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的不满,用武力满足要求,强迫身边的人臣服,都可以毫无顾忌地伤害他人。

我们用自己的行为,教会了孩子蔑视弱者。糟糕的教育,令人遗憾的预言。

世界的模样已经改变,人们已经不再依靠肌肉的力量完成工作、防御敌人,不再依靠力量夺取土地、森林、海洋,满足欲望,保卫安全。人类有了新的奴隶——机器。蛮力失去了唯我独尊的特权和价值。智慧和知识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思想家的陋室,变成摩天大厦。图书馆的规模不断扩大,书架逐渐不堪重压。越来越多的人跨进了智慧的殿堂。

博学之人创造世界、发号施令。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象形文字一次次把新的发现抛给人类,为人类的潜能提供证据。所有成就都要烂熟于胸、领会理解。

寒窗苦读的岁月不断增长,世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校、考试和铅印的文字。而孩子只是小小的、柔弱的,他的生命的轨迹尚短,还未曾读书,无知无能。

有这样一个危险的话题:如何划分掠得的土地,怎样分配任务和所得,如何管理这个被我们占领的星球,要建造多少厂房,才能满足渴望工作的双手和头脑;如何让芸芸众生服从命令、遵守秩序;面对险恶的念头和疯狂的个体,要如何自我保护;如何用行动、休息和娱乐充实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如何避免麻木、厌倦和无聊。如何才能让人类和睦共处、增进理解,何时又该把人们分隔开来;哪里需要推进和鼓励,哪里又应该制止;哪些事情需要支持,哪些又应该压制。

政治家和立法者们小心翼翼地尝试,却一再犯错。

而人们却替孩子做好了安排和决定,但是有谁会幼稚到去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同意,他们又能有什么可说的呢?

除了智慧和知识以外,圆滑世故成为人们争夺生存权和影响力的另一个手段:灵敏地嗅出风向,把诚信撇到一边,一切都以获取高于价值的回报为目标。财富堆积如山、唾手可得,令人兴奋而招致嫉妒。于是我们更要善于识人,因为我们要面对的不是圣坛,而是充满险恶、实实在在的人生。

而孩子的世界里只有课本、皮球和洋娃娃,但他能感觉到有种重要而强大的力量,没有他的参与,在他之上,掌管着悲欢离合,决定着奖惩予夺,并有可能把他彻底摧毁。

花朵孕育着未来的果实,小鸡会长成下蛋的母鸡,奶牛可以贡献牛奶。然而在孩子身上付出的努力、开销和关爱:能否开花结果,真的不会付之东流?

年轻的生命总是令人不安,我们必须花很长的时间等待,才能知道他们是否能成为我们年迈时的依靠,尽孝养老。但是那些足以使生命之树枯萎、消亡的干旱、寒潮和冰雹,我们不是早就见识过了吗?

我们寻找预言,渴望预见未来,得到保证。对于未来的不确定,使我们变本加厉地轻视现状。

年轻生命的价值小得可怜。只有法律和上帝才会对所有的生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我们照料着孩子,为他遮风挡雨,保证他的生活和教育。而孩子只需心安理得地获取;他们的一切都是我们给予的,离开我们,他们还能做什么?

全部都是我们,唯有我们,一切都要靠我们。

我们通晓成功的捷径,为孩子指明方向、提供意见。我们扬长避短。我们确定方向、不断改进、孜孜不倦。孩子却可以无所事事,所有的一切都要由我们来完成。

我们对孩子发号施令,并要求他服从。

作为道德和法律上负责任的个体,我们见多识广并能够预计行为的后果,我们是孩子行为、动作、思维和想法的唯一审判官。我们下达命令,并监督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愿和想法完成,我们的孩子,我们的财产——生人勿近。

(情况的确发生了变化,一点不错。家长的意志不再是唯一的权威,社会监督正在小心翼翼地成形。悄无声息,不知不觉。)

乞丐可以随意处置人们的施舍,而孩子则无权自行处置任何东西,他手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平白得来的,这一点他必须非常清楚。

我们总觉得孩子来日方长,却忽略了他一样有过去,脑海中的故事、回忆,也曾无数次独自面对最重大的选择。他们和我们一样铭记和遗忘,同我们一样重视或不屑,逻辑性地思考,而当他有所不知时——同样会感到迷惘。他也会谨慎地在信任与怀疑之间做出选择。

我们不准孩子弄坏、折断、弄脏,不准随意赠送,不可以因不情愿而拒绝。他们必须接受,必须知足。所有的一切都有指定的位置、固定的时间,必须小心翼翼、物尽其用。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孩子们才对那些一文不值得令人惊讶、惹人生怜的零碎小东西特别地情有独钟:那些被我们丢弃的鞋带、小盒、珠串,只有这些才是唯一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宝贝。)

既然坐享其成,孩子就必须听话,就得懂得讨人喜欢:他尽可以去央求、去哄骗,唯独不准蛮横要求。没有任何东西是属于他的。一切都是我们出于慈爱的无偿给予(孩子和成年人的这种关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富翁和情妇)。

孩子的一无所有和物质上对成年人的依附性,导致了两者之间不对等的关系。

我们轻视孩子,因为他一无所知,有太多的事情他都想象不出,感觉不到。

孩子不晓得成人世界的艰难和凶险,不清楚我们那些兴奋、厌烦和消沉的情绪从何而来,不明白是什么扰乱了平静、破坏了情绪:他还未曾经历成年人的灾难和失败,总是易于被蒙蔽和误导。

在孩子眼中,生活是单纯而容易的,有爸爸,有妈妈,爸爸挣钱,妈妈养家。至于何谓背信弃义、尔虞我诈,他们还一无所知。

孩子衣食无忧,还感受不到强烈的诱惑和震撼——还是那句话,他们一无所知,缺乏判断能力。而我们却能猜透他们的意图,一眼便能把他们看穿,不费吹灰之力便能识破他们小小的伎俩。

又或者,是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只是我们所看到的模样?或许他们对我们有所隐瞒,悄悄地忍受着痛苦?

我们开垦荒山,砍伐树林,捕杀猎物。人类的村庄不断扩大,吞噬着从前的森林和沼泽。我们不断把足迹留在新垦的土地上。

我们征服了世界,我们使用铁器和牲口,奴役有色人种,世界各民族间的格局初步形成。但不公与贫困仍旧当道,大同世界遥遥无期。

相形之下,孩子的疑虑和不满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在孩子的简单民主的世界中不存在等级观念。汗流浃背的工人和饥肠辘辘的同伴令他们心痛,气喘吁吁的马儿和刀俎下的母鸡令他们生怜。他们与小狗小鸟为伍,同蝴蝶花朵为伴,在石砾和贝壳中找到乐趣无限。他们不知道,灵魂乃是人类的专属。

我们轻视孩子,大概因为他们来日方长。

我们能感到自己的举步维艰,行动困难,观察力和感觉日益迟钝。而孩子蹦蹦跳跳,东张西望,充满好奇,刨根问底,既可以随随便便地流泪,也能为一点小事欢天喜地。

秋阳值千金,而在春天,即使乌云蔽日,到处仍旧一片生机盎然。随便一点什么,就能让孩子开心不已,无须刻意。我们总是匆忙地、不假思索地支开孩子。我们总是无视孩子生命的丰富多彩,轻视他的欢乐,只因为那份快乐来得过于容易。

我们的光阴如流水,而孩子有的是时间,一切都还来得及,他们可以等待。

孩子不是战士,不能保卫祖国,尽管他们与祖国一同承受煎熬。

我们无须询问孩子的意见,因他们不是选民,没有威胁,不会要求,一声不响。

孩子柔弱、幼小,惹人怜悯、仰人鼻息,要长大成人尚需时日。

他们的仁爱、鲁莽和小小的脾气,统统可以被忽视。

他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头,将来会长大成人,但不是现在。一切都还为时尚早。

照看孩子,必须全神贯注;照看孩子,不能留他独自一人;照看孩子,必须寸步不离。

孩子会摔倒,会磕碰,会受伤,他会弄脏屋子,把水弄洒,撕毁、折断、破坏、随手乱扔、丢三落四,或是起火灾、引贼入室。他制造的麻烦既伤害了自己,也殃及了我们和他们的玩伴。

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给他们任何私自行动的机会——我们大权在握,褒贬予夺。

而孩子不知饥饿,不觉口渴,精力旺盛,也因此完全能够废寝忘食,不眠不休。

他们要这样多久?何时为止?答案也许是:永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有所改变,但我们的不信任非但不会减少,反而与日俱增。

孩子本末不分。他不晓得秩序和有系统的工作为何物。心不在焉时会遗忘、轻视、忽略。他什么都不懂——一切都留给明天去负责吧。

我们要教育孩子,手把手带领他,扬其天赋,抑其恶习,纠正、讲解、警告、防止、强迫、斗争——与他的古怪灵精、喜怒无常和固执任性斗争。

我们得让他学会小心谨慎,懂得害怕和不安,教他辨别善恶美丑。

因为只有久经生活历练的我们,了解世界上有多少凶险、陷阱、阴谋,以及致命的际遇和灾难。

面对孩子,我们清楚,即使最大的谨慎也无法确保万无一失,更有疑虑重重的人觉得,一切努力都只为了问心无愧——为了在孩子出现不测时,至少不必自责。

孩子喜欢在嬉戏中寻求刺激,对恶习总是惊人地趋之若鹜。他容易受诱骗,总是选择最糟的例子模仿。

正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我们渴望给孩子最好的,希望为他铺平道路,将我们全部的生活经验倾囊相授,毫无保留:而他们却心不在焉。我们清楚什么会对孩子构成威胁,因为我们记得自己曾受过的伤害——但愿孩子可以躲过,能够避开,不必经历。

“你得记住”、“你知道的”、“你要明白”。

“你会相信的”,“等着瞧吧”。

而孩子依旧充耳不闻。仿佛是故意,又仿佛是顽皮。

我们必须监督孩子听话,督促他完成任务。因为他总是大胆地追逐错误,选择歧途。

我们要如何包容他们那些愚蠢的恶作剧、可笑的怪诞行为,还有那令人费解的爆发。

这些可疑的小小的人儿。表面顺从、无辜,实际上刁钻无比、诡计多端。

他能巧妙地逃过控制,麻痹我们的警觉,巧言哄骗。他们有用不完的借口、说辞,能瞒天过海,谎话连篇。

不可靠的家伙,惹人生疑。

我们对孩子轻视且缺乏信任,于是心生疑虑,于是百般责难。我们来做一个恼人的对比:他们就如同喜欢滋事挑衅的、醉酒的、叛逆的、迷惘的家伙。我们要如何同他们共处一室? dfxk1AQLHawz9Ntd7kB0hQdVPuKHFQxQeiqrlzLw6RFknwViQJ/Y5gP5qpGMjAA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