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近思录》是我国南宋哲学家朱熹与吕祖谦合编的一部理学入门书,是一部可供后人了解宋代理学思想的重要的资料选辑著作。该书据《论语·子张》子夏所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之义命名。近思,就是从自身日常事务出发去思辨,循序渐进地来思考问题。朱熹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朱子语类》卷十五)现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读书与做人》)并曾在学术文化讲座中谈到,古代有关人生修养的必读书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和《传习录》这七部书。把《近思录》抬高到儒家经典的地位,可见《近思录》对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影响之大。

一、作者生平

《近思录》为朱熹与吕祖谦二人所共同编订,朱熹为主,吕祖谦为辅。但后来《近思录》的注解者,却大都不提吕祖谦。所以《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讲学家力争门户,务黜众说而守一尊,遂没祖谦之名。但云《朱子近思录》,非其实也。”

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晚号遁翁,别号考亭、紫阳,又号云谷老人、沧州病叟。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高宗建炎四年(1130),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平)尤溪,死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去世数年后赐谥为“文”,世人尊称“朱文公”。朱熹是我国古代最博学的大学者之一,他在哲学、经学、教育、语言、文学、地理、考古、自然科学等方面均有重大贡献;朱熹又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其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见清·全祖望《宋元学案》)著称。朱熹在理论上以孔孟之道为本,又继承并改造了两宋期间的主要流派,长期在崇安、建阳讲学,历史上称朱熹的学派为“闽学”,并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兄弟的“洛学”、张载的“关学”,共同构筑了宋代道学的理论体系,朱熹也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成果可参《朱子全书》等。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学者称之为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曾任著作郎兼国史编修官,与福建朱熹、湖南张栻(1133—1180)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吕祖谦不宗一师,不私一说,较为博杂,人们认为其学以关、洛为宗,旁稽载籍,兼总众说,自成一家。吕氏为“婺学”创始人。其主要著作有《东莱集》、《吕氏家塾读书记》、《东莱左传博议》、《东莱书说》、《大事记》等等。

《近思录》以周敦颐、二程兄弟、张载四人的言论为主体内容,因此简述一下这四位理学大师的主要思想,以便阅读。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晚年建书堂于庐山,堂前有溪,称濂溪书堂,故人称濂溪先生。周敦颐一生著作不多,主要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但影响较大。《太极图说》阐释了宇宙本原及其生成过程,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理学的基本范畴。《近思录》及以后的《性理大全》和《性理精义》等书都以周敦颐《太极图说》居首,成为理学的基础,而周敦颐本人则被推崇为理学的开山祖师。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与其弟程颐并称“二程”,建立了“二程学派”,因他们出生于洛阳,故称为“洛学”。二程兄弟早年随周敦颐学习,以倡明道学为己任。现存著作有《明道文集》五卷。其中尤以《定性书》、《识仁篇》、《论十事札子》等影响最大。游酢、谢良佐、吕大临、杨时,被并称为程门四大弟子。

程颐(1033—1107),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主要著作有《伊川易传》、《语录》等。程颐认为性即理,理无所不在;人因气禀不同而有智愚之别,主张通过反身内求以体认天理;强调理欲之辨,提出存天理而去人欲。程颐一生主要从事著书立说,讲学授徒,弟子众多。二程之学,经杨时、罗从彦、李侗以至朱熹,蔚为理学大观。

张载(1020—1077),字子厚,世居大梁,因久居陕西眉县横渠,人称横渠先生。因讲学关中地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张载重要著作有《正蒙》十七篇、《经学理窟》、《横渠易说》等。在哲学上,主张以气为主,气充塞宇宙,太虚即气。气聚散升降的运动均体现理,这就是太和。气生成变化为天地万物。在认识论上,张载区分了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在人性论上,他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主张变化气质之性而回复到纯然至善的天地之性。张载为学注重实践,有经世济民的理想抱负,并明确表达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来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张载独树一帜的思想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主要内容

本书依次辑录北宋新儒家周敦颐(濂溪)、程颢(明道)、程颐(伊川)、张载(横渠)四人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的语录,而朱熹作为编选者之见解自然也多有反映,故此一书实可囊括北宋五子及朱子一派学术之主体。朱熹《近思录前引》曾述编撰意图说:“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以为此编。总六百二十二条,分十四卷。盖凡学者所以求端用力,处己治人,与夫所以辨异端、观圣贤之大略,皆粗见其梗概。”

《近思录》十四卷,总成于淳熙二年(1175),起初只言其大纲,而无目录。朱熹说:“《近思录》逐篇纲目,一、道体;二、为学大纲;三、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六、齐家之道;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八、治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方;十一、教学之道;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十三、辨异端之学;十四、圣贤气象。”(《朱子语类》卷一五)现在通行的《近思录》十四卷目录,为朱熹再传弟子叶采撰《近思录集解》在朱熹上述纲目的基础上加以订立。此后相袭沿用,把《近思录》分门别类为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治、家道、出处、治体、治法、政事、教学、警戒、辨异端、观圣贤等十四卷。这基本上体现出朱熹的设想。

束景南先生在《朱子大传》中分析说:“全书总分四部分,第一卷,论太极之理的本体论和性论;二至四卷,论敬知双修的认识论与修养论;五至八卷,论大学之道;九至十四卷,杂论儒家之学。概括了四子的政治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反老佛异端思想等,具体而微地构造出了以实用伦理人生哲学为核心的二程理学体系。”

《近思录》全书十四卷,凡622条,选语出自四子著述共27种。所选语要的条数多少依次为程颐、程颢、张载、周敦颐。因为二程著述相对较多,所以在《近思录》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大。

《近思录》的内容编排,每卷均以周敦颐为始,继之以二程兄弟,张载为后。虽然张载较二程兄弟为年长,似乎应该先于二程兄弟,但在朱熹心目中,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是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提供了理学的主要理论建构,张载则是理学思想的必要补充。《近思录》没有收录北宋另一位著名理学家邵雍(1012—1077,字尧夫,赐康节,人称康节先生)的言论,这是因为邵雍之学基本上为《周易》理数之学,道家气味太浓,却极少涉及儒家特别重视的仁义等基本问题。《近思录》全书只有一处提及邵雍(《近思录》卷五《克治》)。从这个意义上说,《近思录》并不能全部辑录北宋理学家的主要论点,而是经过朱熹慎重考虑而有取舍、有简择的节选本。

《近思录》编辑原则主要是根据朱熹的哲学理念及其道统观。全书紧紧围绕“性理”之学,以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为首选,表达了儒家由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化生的宇宙论生成模式,而后再至圣人确立人道法则的人生论,全面、完整地体现出宋儒性命义理之学的思想体系,集中阐述了儒家内圣外王修养实践功夫论,成为指导儒家学者开物成务、内圣外王的范本,此书实为“性理”诸书之祖。《近思录》一书可称是后人了解宋代理学基本构成的重要选辑著作。

《近思录》的分类编排、次序规模以及所体现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朱熹“集大成”的理论设想,从中可以看到朱熹综合北宋五子之学的理论努力,也可以从中看到朱熹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基本轮廓。

三、《近思录》的历史地位

《近思录》历经元、明、清几七百年而不衰,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近思录》十四卷,总括了宋代理学周敦颐濂学、二程洛学、张载关学三家语要,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引言”称之为“我国第一本哲学选辑之书,亦为北宋理学之大纲,更是朱子哲学之轮廓”。《近思录》实际上是一部理学纲要,基本上奠定了中国儒家发展的新时期——宋明理学时代的思想格局。宋明理学绵延数百年,《近思录》一书的流传与影响也经久不衰。

《近思录》所辑录的内容基本上体现了理学的思想义理,各卷之间有脉络可寻,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语录”体散乱的不足,不仅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资料选辑,而且也为初学者探究理学思想提供了一部提纲挈领式的入门书。于此可切实体会朱熹所说:“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

《近思录》的编排体例,奠定了明永乐十三年(1415)钦定《性理大全》的体例。而《性理大全》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止,一直是我国科举取士的重要教本。《近思录》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历史影响,还表现在续作极多。陈荣捷先生曾对此情形概述说:朱、吕编成《近思录》后,“朱子讲友刘子澄即编《近思续录》。至明而有高攀龙之《朱子节要》,至清而有张伯行之《续近思录》与《广近思录》等等十九种。或辑二程子门人,或选宋明理学家要言,或专采朱子精语,皆依朱子之《近思录》分十四目。《近思录》之内容形式竟支配哲学选录之风气达七八百年。”(陈荣捷:《朱子之〈近思录〉》,见《朱学论集》123页,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影响所及,亦操纵韩国与日本思想数百载,且成为官学。”(见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引言)可见《近思录》影响之深之大。

四、本书整理说明

本书以江永《近思录集注》为底本,参校张伯行《近思录集解》。全书简体字横排,参考各书,每卷卷首作简要的题解,每条后注明原文出处。全文作简注、翻译,注释以简明易懂为旨归,译文以直译为主,尽可能保持原作情调和口语特色。

书中的讹衍脱倒,校点整理时参照众本,加以改正,在注释中说明。底本文字与他本有异,但文义俱通而难判是非者,一律不改字,不出异同校。传刻过程中出现的避讳字,一律改正,并在首次校改时作注说明。原本使用的避讳字,一般不改。古今字、通假字一般不改,不出异同校。异体字、俗体字径改为通行的正体字,易引起歧义者则不改。本次整理,参考了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陈永革注评本《近思录》、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等多种新旧整理本及相关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谨致谢忱。

本次整理力求文字正确,标点准确,注释简明,译文流畅,篇章条理清晰,版式疏朗醒目。末附“序跋”、“《四库全书总目》三种”、“主要版本概况”、“《近思录》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等,便于阅读使用。限于学识和时间,体例或未完善,注译或有不当,谨祈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

王华宝

2008年4月 SNs85iRTaJwiCvAeVezorQ7lt1qXfcGPrGYqswQO9FMPzt6gZetfy2Eb0REL1+b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