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品

都德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一个剧本和四个短篇集。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在法国文学史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都德的四个短篇集总共收录短篇小说近一百篇,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集子分别是《磨坊书简》和《星期一故事集》,那些为读者所传诵的传世名作,几乎全部都被收进这两个集子里,它们的篇幅一般都在两三千字左右,文笔简洁生动,题材丰富多样,构思新颖巧妙,风格素雅清淡,奠定了都德在法国文学界的显著地位。

在都德的短篇小说中,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这些作品大多收录在《星期一故事集》里,广泛流传,脍炙人口,早已成为世界短篇小说文库中的瑰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最后一课》,堪称世界文学史上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小说典范。作品描写的是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学生向祖国语言告别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具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

都德另一篇短篇《柏林之围》,是与《最后一课》齐名的爱国主义佳作。作者以同样感人的故事和新颖的构思,描写了一位充满了法兰西荣誉感和爱国观念的拿破仑帝国时期的老军人,以及他那与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命运,小说结尾主人公的不幸结局,使作品产生了一种催人泪下的悲剧震撼力。《小间谍》则通过普鲁士人利用无知的孩子出卖情报导致法军失败的故事,既揭露了敌军的卑鄙、狡诈与残暴,又描写了法军士兵的淳朴与善良;既鞭挞了贪图私利的通敌者,又批评了危害国家的失足者,反映出作者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感;作者在着力描写主人公小斯苔纳误入歧途的同时,还塑造了他的父亲斯苔纳老伯的形象,他既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热情和强烈责任感的法兰西公民,又是一个慈祥的父亲,为了替孩子洗刷耻辱,找回公民的尊严,他毅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作者的笔下,这一对父子的悲剧故事,有着与《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同样的感染力。《旗手》的主人公奥尔奴和斯苔纳老伯相似,是一位文化不高、地位低下的普通中士;在战争失败、法国军队向普鲁士人缴械投降的时候,他却凭着自己的爱国主义勇气和民族荣誉感,面对敌人进行了杀身成仁式的反抗……

这些短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作者在刻画主人公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荣誉感的同时,刻意突出了他们身上的悲剧色彩:小学生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老军人昔日民族荣誉的梦想破裂,老父亲用生命洗刷耻辱,老旗手绝望而无助的抗争……“这些人物的悲剧性情感与行为,是整个法兰西民族悲剧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都德的这一组短篇小说,不仅丰富地蕴含着他自己深沉的爱国主义热情,而且还深刻发掘了普法战争这一民族灾难的悲剧意义,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意境和高度。”见柳鸣九主编的《法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257页。

与此同时,都德在《一盘台球》中,满怀愤慨地揭露了军队统帅的腐败、自大,及其对战争失败所负有的不可饶恕的责任:部队正在溃败,士兵们在敌军的炮火下成百上千地遭到屠杀,可是元帅却在一群阿谀奉承的将校的簇拥下,专注地玩着台球!战斗的结局、士兵的生命,还比不上一盘台球的胜负来得重要……而在《保卫达拉斯贡》这个别具一格的短篇里,作者对一些法国人华而不实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虚张声势的英雄主义,进行了绝妙的讽刺。此外,都德在其他一些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作品中,深入挖掘了许多主题,描绘了法国民众的各种情感,如:对被占领土的思念(《阿尔萨斯!阿尔萨斯!》),战争造成的痛苦(《在巴黎的农民们》),对侵略者的憎恨(《贝利塞尔的普鲁士兵》),母爱(《母亲》),等等。

法国历史上继普法战争以后的另一个重大事件——巴黎公社,也是都德众多短篇小说的重要题材之一(《公社的阿尔及利亚步兵》、《拉雪兹神父公墓之战》、《小馅饼》等)。但在这个主题上,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作者的观点似乎有失偏颇,他在对事件的描写过程中忽略了深层的政治原因和社会影响,从而导致他对巴黎公社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有评论家说,在都德所有的描写中,巴黎公社及其战士的形象是最为夸张、扭曲的。在他的笔下,公社是无序与混乱的源头,革命者是一群酗酒放纵的乌合之众,他们的战斗则是狂欢与胡闹的借口。正因为如此,在普法战争期间积极参军卫国的都德,不仅拒绝加入公社战士的队伍,而且离开了巴黎,去了他在远郊香普罗赛的住所。都德所表现出的对公社的反感,以及他在作品中对公社片面的描写,遭到了很多作家和批评家的抨击。

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而言,都德和《最后一课》一起,已经熔铸为爱国主义的代码,成为我们精神财富的一个部分。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诞生于普罗旺斯的都德,更是一位擅长描写南方风情的温婉的作家,具有如沈从文一般以哀逝情怀叙写风土的韵致。

事实上,在都德的作品中,对普罗旺斯的描写占据着显而易见的地位;特别是在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中,作者远离巴黎的喧闹浮华,在美丽的普罗旺斯乡间,用谦卑而静默的心灵感受着这块土地上的一切;他以故乡的人情风物、传说掌故为题材,用充满诗意的笔调,抒发了深厚的乡土感情。在都德的笔下,普罗旺斯的景色是如此的清丽与动人:“一片美丽的松树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从我面前一直绵延到山坡下。天际,阿尔卑斯山勾勒出它峻峭的山脊……万籁俱寂……只是从远方会隐约传来一丝笛音、一声薰衣草丛中的鸟语,或是大路上的一片骡铃……普罗旺斯如此秀丽多姿的美景,只有在阳光下才能得以一见。”(《安家》)在这样如画的风景之中,归居田园、满心甜润的都德又怎能不写出一个又一个风格淡雅、韵味深长的好故事呢?

《繁星》就是一篇展示优美人性的杰作。它描写了一个牧童,爱慕着农庄主人的女儿丝苔法奈特,但只能怀着没有希望的恋情,孤独地待在放牧的高山上;一个偶然的机会,丝苔法奈特来到高山上为他送粮食,突遇山洪暴发而不得不在高山牧场上过夜;牧童怀着纯净的柔情,自持操守,与自己心目中的仙女度过了一个星光灿烂、充满诗意的夜晚。小说婉如一首动人的牧歌,表现了优美自然中的田园生活与爱情,反映出普罗旺斯牧童真挚的情感和纯洁的情操,使整篇小说洋溢着一种清新的气息和高尚的格调。读了《繁星》,也就记住了那个来自普罗旺斯的牧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既然有如此美好心灵的牧童,那么养育他的那块普罗旺斯也一定是一块美好的净土!

另一个短篇《科尔尼耶师傅的秘密》,也是都德表现普罗旺斯朴实乡风的名篇。小说描述的是巴黎人在路边开设面粉工厂以后,当地的磨坊纷纷倒闭,原先兴旺的磨坊风车全都被迫停顿下来;但科尔尼耶师傅的磨坊风车却依旧运转不休。原来,他为了捍卫磨坊的荣誉,用生石灰冒充麦子磨成粉,煞费苦心地制造着磨坊依然兴旺的假象。科尔尼耶师傅的苦心却博得了居民的同情,大家又纷纷把麦子送到他的磨坊来,直到他去世。小说在一种哀而不怨的基调上,突出描写了普罗旺斯人淳朴友爱的乡风人情,是一篇对旧日普罗旺斯的清淡的挽歌。

所有这些作品,都染上了都德沉醉田园的微醺的酒意,用诗一般的语言和意境,发掘着普罗旺斯人的性格,关注着他们淳厚、朴实与率真的天性;小说的读者也随着作者的描写坠入甜蜜的梦乡,那里处处呈现着童话似的纯净和牧歌式的天真……

然而,都德让我们领略到的不仅是普罗旺斯的清新、纯朴、美丽、忧伤,还有普罗旺斯人重感情而轻功利的性格。在都德的笔下,出现了不止一个感情浓厚、气质热烈的人物形象。在《阿尔勒城的姑娘》里,主人公让原本是一个“身体结实、眉目开朗”的青年,因为别人的闲言碎语而无法与心爱的姑娘成婚,终日郁郁寡欢、形单影只,虽然他在父母面前强颜欢笑,但终于熬不过感情的煎熬,在一个节日的清晨跳楼自尽。《博凯尔的驿车》讲的则是一位老实的磨刀匠,因娶了一个漂亮放荡的妻子而受尽嘲笑、忍辱负重。这些普罗旺斯人看似软弱,实际上却执着、忠贞,有着南方人特有的奔放性格和热烈情感,即使在他们人性的缺陷与弱点中,也透露出质朴与淳厚的本质。

除了对普法战争和普罗旺斯的描写,都德还写了一批以作家文人的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塞甘先生的山羊》叙述了一头温和而漂亮的小山羊,酷爱自由,不满足于后园的青草,偷逃到附近的小山上漫游,最终成为野狼的美餐。作品看似是一首天真烂漫、精致隽永的童话,但作者以塞甘先生的山羊为前车之鉴,指出诗人若只顾献身于对美和诗韵的追求,而不着眼于现实利益,就会落到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境地。另一篇作品《最后一本书》,描写一个作家在伏案写作时瘁然离开人世,他不幸未能看到凝聚着自己心血的最后一部著作的出版,且死后还要遭受卑鄙小人的掠夺。两篇小说,实际上是以沉痛的心情,揭示了文人的悲惨处境。

都德的短篇小说还有另一个引人注意的题材,即对宗教的讽刺。他的《三场小弥撒》以幽默的笔调,细致地描写了圣诞夜一个乡间教堂的弥撒场面,神甫为了赶快享用圣诞佳肴,急不可耐地草草做完了三场弥撒;庄严的仪式、神圣的经书、虔诚的祈祷,与善男信女们急切贪馋的丑态形成了滑稽可笑的对照,表现出作者绝妙的讽刺才华。《尊敬的戈歇神甫的药酒》则与《三场小弥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傻头傻脑的戈歇神甫原先一直是众人嘲讽的对象,只因掌握着使修道院发财致富的药酒配方,而得到包括院长在内的所有人的尊重,不仅不用去教堂做晚祷,而且全修道院的教士都要代他祈祷,为他酗酒的罪孽请求宽恕。对于这些荒唐可笑的人物,作者的讽刺却显得温和肯切,倘若当事人自己看了也会忍俊不禁。 1JAuMOVs8Gjn5vShiZHRI2Oxz8r+MAl1O3wBdj/DH+TzoKNRFOHW5Dg4GXKA5w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