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历代名医经典方速查

东汉·张仲景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世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太阳病

桂枝汤

【组成】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切)各9克,大枣(擘)12枚,甘草6克(炙)。

【用法】上五味,以水1400毫升,小火煮取6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200毫升,啜热稀粥200余毫升,以助药力。服后盖被一小时左右,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即出病情减弱,停后再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间隔一会再服,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随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桂枝(去皮)、生姜(切)、芍药各9克,大枣12枚,甘草(炙)、厚朴(炙,去皮)各6克,杏仁(去皮尖)50枚。

【用法】上七味药,以水1400毫升,小火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复取微似汗。

【功效】调和营卫,宣肺平喘。

【主治】营卫不和,肺气不利所致之发热,自汗出,恶风寒,气喘,苔薄白,咳嗽,咯白色痰,脉浮缓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桂枝甘草汤

【组成】桂枝12克(去皮),甘草6克(炙)。

【用法】上药二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顿服。

【功效】温补心阳。

【主治】心阳不足,心无所主。症见心下悸动,或空虚或有空悬感欲得按,短气,或略有心痛,脉微缓或结,苔白。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组成】桂枝(去皮)3克,甘草(炙)、牡蛎(熬)、龙骨各6克。

【用法】上四味药,以水1000毫升,煮取500毫升,去滓,温服160毫升,日3服。

【功效】温补心阳,潜镇安神。

【主治】心阳虚所致烦躁。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

【组成】甘草(炙)12克,人参、阿胶各6克,干地黄30克,桂枝(去皮)、生姜(切)各9克,麦门冬(去心)、麻仁各15克,大枣30枚(擘)。

【用法】上九味药,以清酒1400毫升,水1600毫升,先煮八味,取600毫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200毫升,每日三服。

【功效】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主治】1.气虚血少,脉结代,心悸动,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萎者。2.虚热咳嗽,痰中有血丝,短气羸瘦,虚里筑动,虚烦不得眠,自汗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难,脉虚数者。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组成】茯苓24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

【用法】上药四味,以甘澜水2000毫升,先煮茯苓减400毫升,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每日三服。

【功效】温阳培土制水。

【主治】心阳受损,水停脐下所致脐下悸动,欲作奔豚,小便不利,心悸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桂枝加附子汤

【组成】桂枝(去皮)、芍药、生姜、附子各9克,甘草6克,大枣12枚。

【用法】上六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功效】调和营卫,复阳固表。

【主治】表邪未尽,阳虚液脱。症见恶风,汗漏不止,四肢微急,难于屈伸,小便难,发热,或脉浮大而虚。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甘草干姜汤

【组成】炙甘草12克,干姜6克。

【用法】上二味药,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辛甘化阳。

【主治】恶寒,自汗出,四肢不温,烦躁吐逆,咽干,脚挛急,小便数,脉浮虚(先复其阳,继复其阴)。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甘草附子汤

【组成】炙甘草、附子、白术各6克,桂枝12克。

【用法】上四味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100毫升,恐200毫升多者,宜服120~140毫升为始。

【功效】解表祛风,温里化湿。

【主治】风湿流注关节。症见骨节疼痛而烦,屈伸不利,痛处拒按,汗出恶风,短气,小便不利,苔白,脉沉细。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茯苓甘草汤

【组成】茯苓、桂枝(去皮)、生姜(切)各6克,甘草3克(炙)。

【用法】上四味药,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效】温阳和胃散水。

【主治】胃阳不足,不能输化水液所致心下悸,不渴,四肢欠温,或汗出,苔白滑,脉弦等症。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

桂枝附子汤

【组成】桂枝12克,附子、生姜各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去桂加白术汤即由上方去桂枝加白术12克)。

【用法】上五味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效】温阳除湿(桂枝附子汤偏重于祛风胜湿,去桂加白术汤侧重于崇土化湿)。

【主治】风湿搏于肌表。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溏而小便不利,或大便溏而小便自利,脉浮虚而涩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12克(去节),杏仁(50个去皮尖)9克,甘草6克(炙),石膏24克(碎,绵裹)。

【用法】上四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者。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节)、杏仁(70个去皮尖)各9克,桂枝6克(去皮),甘草3克(炙)。

【用法】上四味药,以水18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500毫升,去滓,温服160毫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

栀子甘草豉汤

【组成】栀子(擘)、香豉(绵裹)各9克,甘草6克(炙)。

【用法】上三味药,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甘草,取500毫升,纳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清宣除烦,益气和中。

【主治】虚烦不得眠,心中郁烦,呕吐,舌苔黄腻,少气等。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栀子生姜豉汤

【组成】栀子(擘)、香豉(绵裹)各9克,生姜(切)15克。

【用法】上三味药,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生姜取500毫升,纳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二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清宣郁热,和胃止呕。

【主治】虚烦不得眠,心中郁烦,呕吐,舌苔黄腻等。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栀子厚朴汤

【组成】栀子(擘)、枳实(水浸,炙令黄)各9克,厚朴12克。

【用法】上三味药,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清热除烦,行气泄满。

【主治】热邪壅滞胸腹。症见心烦,腹满,卧起不安等。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白虎汤

【组成】知母18克,石膏30克(碎),甘草6克(炙),粳米10克。

【用法】上四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200毫升,每日三服。

【功效】辛寒清热保津。

【主治】里热炽盛,充斥内外。症见壮热,大汗出,大烦渴,口干舌燥欲饮水,脉浮滑或洪大。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二把,石膏30克,半夏9克(洗),麦门冬18克(去心),人参、甘草(炙)各6克,粳米15克。

【用法】上七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200毫升,每日三服。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1.热病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症见呕逆烦渴,口干唇燥,喉干呛咳,心腹烦闷,或虚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虚而数。2.暑热证,气津受伤者。症见身热多汗,虚羸少气,烦渴喜饮,舌红干,脉虚数。

【来源】《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知母18克,石膏30克(碎绵裹),甘草6克(炙),粳米10克,人参9克。

【用法】上五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功效】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外感表证已解,热盛于里,气津两伤以及中暑身热而渴、汗多、脉大无力。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调胃承气汤

【组成】甘草6克(炙),芒硝15克,大黄12克(清酒洗)。

【用法】上三味药,切后,以水600毫升,煮二物至200毫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恶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者;对胃肠积热引起的发斑,口齿喉痛及疮疡等症,亦可治疗。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90克,芍药、枳实(炙)各15克,大黄(去皮)、厚朴(炙,去皮)、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各30克。

【用法】上六味药,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10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功效】润肠泄热。

【主治】胃热肠燥,脾约便结。症见大便秘结,小便多,或腹微满不痛,或便秘十余日,无所苦,脉细涩等。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抵当汤

【组成】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30个,桃仁20个(去皮尖),大黄9克(酒洗)。

【用法】上四味药,以水1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更服。

【功效】攻逐蓄血。

【主治】下焦蓄血所致之发狂或如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喜忘,大便色黑硬而易解,脉沉结者。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瓜蒂散

【组成】瓜蒂(熬黄)、赤小豆各等份。

【用法】上二味药,分别捣筛为散剂,再混合。取1.5~3克,以香豉9克,用热汤1400毫升,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要少加,得快吐乃止。血虚者,不可与瓜蒂散同服。

【功效】涌吐痰食。

【主治】痰涎宿食。填塞上脘,胸中痞硬,烦懊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或胸脘胀满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15克,黄芩、人参、半夏(洗)、甘草(炙)、生姜各9克(切),大枣12枚(擘)。

【用法】上七味药,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每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1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13.5克、栝蒌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9克,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9克、干姜6克。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1.少阳病。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证者。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复病脉证并治》。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柴胡12克,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牡蛎(熬)各4.5克,半夏(洗)、大黄各6克,大枣6枚(擘)。

【用法】上十二味药,以水1600毫升,煮取800毫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200毫升。

【功效】和解泻热,坠痰镇惊。

【主治】正虚邪陷,痰热扰神,三焦壅滞所致胸胁满闷,烦躁谵语,惊惕不安,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有一身困重,不能转侧,或眩晕耳鸣,失眠易怒,或狂躁,夜游,或心悸亢进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柴胡桂枝汤

【组成】桂枝(去皮)、黄芩、人参、半夏(洗)、芍药、生姜(切)各4.5克,甘草3克(炙),大枣6枚(擘),柴胡12克。

【用法】上九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功效】两解太少。

【主治】表邪未解,初犯少阳。症见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痛,微呕,胸胁心下微满,头痛,不欲饮食,苔薄白,脉浮弦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大陷胸汤

【组成】大黄18克(去皮),芒硝15克,甘遂1.5~3克。

【用法】上三味药,以水1200毫升,先煮大黄取400毫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200毫升。得快利,止后服。

【功效】泻热逐水破结。

【主治】热与水结,胸膈阻滞所致胸胁心下疼痛硬满拒按,甚至从心下至少腹硬满拒按,苔黄厚,脉沉紧或沉迟有力,或烦躁,心中郁烦,口渴,头汗出,短气,或大便秘结,小有潮热或无大热等症。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三物小白散

【组成】桔梗、贝母各3份,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1份。

【用法】上三味药,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加水和服。身体强壮者每服700毫克,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痢。不痢,进热粥一杯;痢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功效】祛寒泻实,涤痰破结。

【主治】寒邪与痰水相结所致胸胁心下硬满而痛,拒按,呼吸不利,不大便,不发热,不口渴,不烦躁,或咳嗽喘急,或咳吐脓黏臭痰,舌苔白滑,脉沉迟。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十枣汤

【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各适量。

【用法】上三味药等份,分别捣为散。以水300毫升,先煮大枣肥者10枚,取160毫升去滓,纳上药末。强人服1.5~3克,羸人服700~1500毫克,温服之,平日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量,得快下痢后,糜粥自养。

【功效】攻遂水饮。

【主治】饮停胸胁,上下攻窜。症见心下痞硬胀满,牵引胸胁作痛,咳嗽,呼吸短气,止痛,微汗出,发作有时,不恶寒,或干呕、下痢,舌苔白,脉沉弦。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组成】黄芩、半夏(洗)各9克,芍药、甘草(炙)各6克,大枣12枚(擘),生姜4.5克。

【用法】上六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分早、晚二次服。

【功效】清解少阳,和胃降逆。

【主治】少阳邪热迫肠犯胃所致泄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呕吐,苔黄,脉弦数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组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9克。

【用法】上四味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苦寒泄降,辛温通阳。

【主治】下寒上热,寒热相悖。症见呕吐频数,或食入即吐,下痢,或胸膈痞闷,舌淡苔薄黄,脉虚数等。

【来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

四逆加人参汤

【组成】甘草6克(炙),附子9克(生,去皮),干姜4.5克,人参3克。

【用法】上四味药,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回阳益气,救逆固脱。

【主治】四逆恶寒脉微而复利等症。

【来源】《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吴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洗)、人参各9克,生姜18克(切),大枣12枚(擘)。

【用法】上四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40毫升,日三服。

【功效】温肝暖胃,降逆止呕。

【主治】1.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胃脘作痛,吞酸嘈杂。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3.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甘草桔梗汤

【组成】桔梗3克,或甘草6克(炙)。

【用法】上药一味(或二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300毫升,去滓,温服140毫升,温分再服。

【功效】清热利咽。

【主治】风热外袭,咽喉不利。症见咽部轻度红肿疼痛。

【来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猪肤汤

【组成】猪皮30克。

【用法】上一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去滓,加白蜜200毫升,白粉(即米粉)100毫升,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功效】滋肾润肺补脾。

【主治】阴液下泄,虚火上炎所致咽痛,但红肿不甚,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来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病

乌梅丸

【组成】乌梅300枚,细辛、桂枝(去皮)、人参、黄柏、附子(炮,去皮)各18克,干姜30克,黄连48克,当归、蜀椒(出汗)各12克。

【用法】上十味药,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晚,去核,蒸熟捣成泥,和其他药与蜜和成丸,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10丸,日三服。稍加至20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功效】温脏,补虚,安蛔。

【主治】蛔厥。症见烦闷呕吐,时发时止,手足厥逆,腹痛时作。又主久痢。

【来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6克,黄柏、黄连、秦皮各9克。

【用法】上四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不愈,再服200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来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四逆散

【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10克。

【用法】上四味药,捣筛,加水和服6克,日3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1.5克,并主下痢;悸者,加桂枝1.5克;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5克;腹中痛者,加附子9克,炮令坼;泻痢下重者,先以水1000毫升,煮薤白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以散18克,纳汤中,煮取300毫升,分温再服。

【功效】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主治】热厥证。症见手足厥冷,或脘腹疼痛,或泻痢下重,脉弦。

【来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痉湿病

栝蒌桂枝汤

【组成】栝蒌根、甘草(炙)6克,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切)各9克,大枣12枚(擘)。

【用法】上六味药,以水1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分温三服,微取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功效】祛风解肌,润燥缓急。

【主治】太阳表虚,阴津不足。症见身体,伴头痛,恶寒(恶风),发热,汗出,脉沉迟。

【来源】《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第二》。

葛根汤

【组成】葛根12克,麻黄(去节)、桂枝(去皮)、芍药、甘草(炙)各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12枚。

【用法】上七味药,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葛根,减400毫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功效】发汗解表,两解太阳阳明表邪。

【主治】邪在太阳表实之刚痉。症见无汗,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等。

【来源】《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第二》。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12克(酒洗),厚朴15克(炙,去皮),枳实、芒硝各9克。

【用法】上四味药,以水2000毫升,先煮二物,取1000毫升,去滓,纳大黄,煮取400毫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功效】泻热存阴。

【主治】痉病。症见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等阳明热盛,风邪内动,化燥成实之证。

【来源】《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第二》。

麻黄加术汤

【组成】麻黄(去节)、杏仁(去皮、尖)9克,桂枝(去皮)、甘草(炙)各6克,白术12克。

【用法】以水18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500毫升,去滓,温服160毫升,覆取微似汗。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外感寒湿,身烦疼者。

【来源】《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第二》。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组成】麻黄6克(去节,汤泡),甘草3克(炙),薏苡仁5克,杏仁9克(去皮尖,炒)。

【用法】上药锉麻豆大,每服6~12克,水煎,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功效】发汗解表,祛风利湿。

【主治】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之风湿病。症见一身尽痛,发热。

【来源】《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第二》。

桂枝附子汤

【组成】桂枝(去皮)12克,生姜(切)、附子(炮,去皮)各9克,甘草(炙)6克,大枣12枚(擘)。

【用法】上五味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效】祛风除湿,温表阳。

【主治】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

【来源】《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第二》。

疟病

鳖甲煎丸

【组成】鳖甲、赤硝各90克,射干(炮)、黄芩、鼠妇(熬,即地虱)、干姜、大黄、桂枝、石韦(去毛)、厚朴、瞿麦、紫葳、阿胶各22.5克,柴胡、蜣螂(熬)各45克,芍药、牡丹(去心)、虫(熬)各37克,蜂窠(炙)30克,桃仁15克,人参、半夏、葶苈各7.5克。

【用法】取灶下灰1.5千克,黄酒5千克,浸灰内滤过取汁,煎鳖甲成胶状,其余22味共为细末,将鳖甲胶放入炼蜜中和匀为小丸,每服3克,每日三次。

【功效】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散。

【主治】疟疾日久不愈,胁下痞硬成块,结成疟母。以及积结于胁下,推之不移,腹中疼痛,肌肉消瘦,饮食减少,时有寒热,女子月经闭止等。

【来源】《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白虎加桂枝汤

【组成】知母、桂枝(去皮)、粳米各9克,炙甘草3克,石膏30克。

【用法】上药,每15克,加水500克,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功效】清热生津,解肌发表。

【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亦可用风湿性关节炎属热痹症者。

【来源】《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蜀漆散

【组成】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各适量。

【用法】上三味药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1.5克,发时服3克。

【功效】祛痰截疟,镇定安神。

【主治】牝疟。症见寒多热少,或身痛头痛,欲呕。

【来源】《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血痹虚劳病

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黄芪、芍药、桂枝各9克,生姜6克,大枣12枚(一方有人参)。

【用法】原方五味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温服140毫升,日3服。

【功效】益气温经,和营通痹。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小紧者。

【来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桂枝龙骨牡蛎汤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各9克,甘草、大枣各6枚,龙骨、牡蛎各15~30克。

【用法】上七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分温三服。

【功效】调和阴阳,涩精止遗。

【主治】阴阳失调,遗精,梦交,少腹弦急,下部觉冷,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或芤动微紧者。

【来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小建中汤

【组成】桂枝(去皮)、甘草(炙)、生姜各9克,大枣12枚,芍药18克,胶饴200毫升。

【用法】上六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小火消解,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功效】调补脾胃,建立中气。

【主治】阴阳气血俱虚所致衄血,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里急,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心悸等。

【来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240克,山药、山茱萸各120克,泽泻、丹皮、茯苓各90克,桂枝、附子(炮)各30克。

【用法】上八味药,研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下酒15毫升,日再服。

【功效】温补肾阳,滋阴化气利水。

【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来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痰饮咳嗽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组成】茯苓12克,桂枝、白术各9克,甘草(炙)6克。

【用法】上四味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待温三次分服,小便则利。

【功效】温脾化饮。

【主治】心下有痰饮。症见短气,眩晕,胸胁支满,小便少,精疲力倦。

【来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甘遂半夏汤

【组成】甘遂末0.6克(冲),半夏12克,芍药15克,甘草3克(炙)。

【用法】上三味药,以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纳甘遂末,以蜜100毫升,和药汁煮取160毫升,顿服之。

【功效】攻遂水饮,因势利导。

【主治】留饮。症见虽下痢,心下续坚满。

【来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木防己汤

【组成】木防己9克,石膏15克,桂枝6克,人参12克。

【用法】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待温服。

【功效】通阳行水,扶正散结。

【主治】面色黧黑,水肿,小便不利,或关节肿痛。

【来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泽泻汤

【组成】泽泻30克,白术10~15克。

【用法】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温再服。

【功效】健脾利水。

【主治】心下有支饮,眩晕头昏等症。

【来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组成】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30克。

【用法】上药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1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15克。

【功效】分消水饮,导邪下行。

【主治】肠间有水气。症见腹满,口舌干燥,发热,便秘,小便不利,肢体水肿,舌苔黄腻,或出现黄疸。

【来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240克,山茱萸、山药各120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0克,桂枝、附子(炮)各30克。

【用法】上八味药,研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下酒15毫升,隔日服。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消渴。腰酸膝软,精疲力倦,头眩耳鸣,舌质淡,苔白。

【来源】《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栝蒌瞿麦丸

【组成】栝蒌根、瞿麦各30克,茯苓、薯蓣各90克,附子(炮)9克。

【用法】上药末之,炼蜜丸,如梧桐子大,饮服丸,日三服;不愈,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度。

【功效】温阳化气,润燥生津。

【主治】小便不利,常感若渴。

【来源】《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茯苓戎盐汤

【组成】茯苓12克,白术9克,戎盐弹丸大1枚。

【用法】先将茯苓、白术煎剂,入戎盐再煎,待温三次分服。

【功效】温肾健脾利湿。

【主治】肾虚不能化水,脾虚生湿所致少腹胀满,小便淋沥不尽等症。

【来源】《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猪苓汤

【组成】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9克。

【用法】上五味药,以水800毫升,先煮四物取400毫升,去滓,纳阿胶烊尽,温服140毫升,日三服。

【功效】利水滋阴。

【主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来源】《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

甘草麻黄汤

【组成】甘草6克,麻黄9克。

【用法】以水10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覆被使汗出,汗不出者再服,慎风寒。

【功效】解表宣肺利水。

【主治】水湿在表,肺气不利所致,多见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等症。

【来源】《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麻黄附子汤

【组成】麻黄、附子(炮)各9克,甘草6克。

【用法】以水14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功效】温肾发汗。

【主治】肾阳不足,水气在表。症见身面水肿,小便不利,脉沉小者。

【来源】《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组成】黄芪15克,芍药、桂枝各9克。

【用法】以苦酒200毫升,水1400毫升,混合,煮取600毫升,每服200毫升,每日三次服。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

【功效】扶阳固表,祛除水湿。

【主治】水湿外侵,卫阳被郁,湿热交蒸于营分,汗出于肌表所致黄汗。症见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沉等症。

【来源】《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

硝石矾石散

【组成】硝石、明矾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胶囊装服,每服1~3克,大麦粥送下,日服2~3次。

【功效】燥湿化瘀。

【主治】黄疸日晡所发热,反恶寒,膀胱急,少腹满,额上黑,足下热,其腹胀如水状,大便黑、时溏等。

【来源】《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栀子大黄汤

【组成】栀子、大黄、枳实各9克,香豉6克。

【用法】以水1200毫升煮取40毫升,分温三服。

【功效】清热除湿通腑。

【主治】湿热内蕴,积于肠胃,上冲于心所致心中懊,发热,胁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脉滑数,舌苔黄燥。

【来源】《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妇人妊娠病

桂枝茯苓丸

【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去皮尖)、芍药各等份。

【用法】上五味药研末,炼蜜和丸,每日食前服一丸,不愈,加至3丸。

【功效】活血化瘀,缓消硬块。

【主治】妇人小腹宿有硬块,按之痛,腹挛急,脉涩。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胶艾汤

【组成】川芎、阿胶、甘草各6克,艾叶、当归各9克,芍药12克,干地黄18克。

【用法】上药以水1000毫升,白酒600毫升,合煮取600毫升去渣,纳胶令消尽温服200毫升,日三次服。

【功效】养血安胎止血。

【主治】妇人崩漏,月经过多,产后出血等。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当归芍药散

【组成】当归、川芎、泽泻各9克,芍药15克,茯苓、白术各12克。

【用法】上六味药,杵为散,取5毫升,以酒和,日三次服,亦可作汤剂。

【功效】养血疏肝,健脾利湿。

【主治】肝气郁结,脾气虚弱所致腹拘急,绵绵作痛,面色萎黄,足水肿,小便不利等。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干姜人参半夏丸

【组成】干姜、人参各6克,半夏9克。

【用法】上药研末,以生姜汁,和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3~6丸,日三次服。

【功效】温中补虚止呕。

【主治】妊娠及虚寒呕吐。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葵子茯苓散

【组成】葵子60克,茯苓90克。

【用法】杵为散,饮服5毫升,日三次服,小便利则愈。

【功效】通窍利水。

【主治】小便不利,身重,恶寒,起则头眩等症。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

下瘀血汤

【组成】大黄、桃仁、虫(熬,去足)各9克。

【用法】上3味研末,炼蜜和为4丸,以酒200毫升,煎1丸,取160毫升,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功效】破血下瘀。

【主治】产妇腹痛,因干血内结,著于脐者。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竹叶汤

【组成】竹叶12克,葛根、附子(炮)各9克,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生姜各6克,大枣5枚。

【用法】以水200毫升,煮取500毫升,待温三次服,覆被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12克,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9克(洗)。

【功效】补气温阳,解表祛风。

【主治】产后中风,身热头痛,面赤,气喘等产后阳虚,风寒外感,正虚邪实之证。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组成】白头翁、甘草、阿胶(烊化)各6克,秦皮、黄连、黄柏各9克。

【用法】以水1400毫升,煮取500毫升,纳胶令消尽,待温三次服。

【功效】清热解毒,养血止痢。

【主治】产后血虚而患热痢下重,下痢脓血便,腹痛里急者。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

半夏厚补汤

【组成】半夏、茯苓各12克,厚朴、生姜各9克,干苏叶6克。

【用法】上五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800毫升,分四服,日三次服,夜一次服。

【功效】行气开郁,降逆化痰。

【主治】痰气郁结之梅核气。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以及胸胁满闷,气急作痛,或湿痰咳嗽,或呕吐,苔白润或滑腻,脉弦缓或弦滑。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甘草小麦大枣汤

【组成】甘草9克,小麦30克,大枣10枚。

【用法】上三味药,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待温,分三次服。

【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主治】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温经汤

【组成】吴茱萸、麦门冬(去心)各9克,当归、芎劳、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去心)、甘草、半夏各6克。

【用法】上十二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待温三服。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月经不调,或经来过多,或至期不来,或崩漏下血不止,暮即发热,少腹冷痛,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红蓝花酒

【组成】红蓝花30克。

【用法】以酒300毫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功效】活血解痛调经。

【主治】妇人风证及腹中刺痛。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汉末·华佗方

华佗,字元化,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三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

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五禽之戏”,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

麻醉解麻

麻沸散

【组成】羊踯9克,茉莉花根3克,当归30克,菖蒲0.9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麻醉止痛。

【主治】用于外科手术麻醉等。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解麻药神方

【组成】人参15克,生甘草9克,半夏、白薇各3克,陈皮、菖蒲、茯苓各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成一碗,温服。

【功效】益气祛邪醒神。

【主治】使用华佗麻醉剂后,换皮后三日,诸症平复,急宜用该剂解之使醒。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伤寒

伤寒血结方

【组成】海蛤、滑石、甘草各30克,芒硝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6克,日二服,鸡蛋白调服。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破结。

【主治】血结,胸膈胀满,痛不可近。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伤寒腹胀方

【组成】桔梗、半夏、陈皮各9克。

【用法】姜5片,水600毫升,温服。

【功效】化痰理气除胀。

【主治】伤寒腹胀。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五胜散神方

【组成】甘草、石膏、白术、五味子各30克,炮姜0.9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药6克,生姜2片,枣1枚,水煎,去滓,温服。

【功效】寒热并调,祛邪解表。

【主治】四时伤寒冒风,身热头痛,昏倦寒痰,咳嗽。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伤寒厥逆方

【组成】大附子2枚(炮制去皮脐)。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姜汁送调服,以脐下如火暖为度。

【功效】温阳散寒。

【主治】伤寒厥逆,面青,四肢厥冷,腹痛身冷。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大麻风

疠疡风神方

【组成】石硫磺90克,硇砂、生附子各60克,雄黄30克。

【用法】共捣成末,以苦酒和如泥,涂疡处,干即更涂,以瘥为度。

【功效】解毒消疮。

【主治】疠疡风。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大疠风神方

【组成】凌霄花15克,焙地龙、炒僵蚕、炒全蝎各7只。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温酒下,或以药煎汤浴身俟出臭汗为度。

【功效】活血散结消疮。

【主治】大疠风。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唐·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581),卒于唐永淳元年(682),寿102岁(有的考证活了141岁)。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为“药王”。

胸痹、心痛

卒中恶心痛方

【组成】苦参90克(切),陈醋90毫升。

【用法】陈醋煮参取50毫升顿服(老幼二服)。

【主治】卒中恶心痛。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桂心三物汤

【组成】桂心、生姜各60克,胶饴250克。

【用法】上药切,以水240毫升,煮二味,取180毫升,去渣,入胶饴,分三服。禁忌:生葱。

【功效】温阳缓急止痛。

【主治】心下痞,诸逆悬痛。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疗膈散

【组成】瓜丁28枚,赤子豆20枚,人参、甘草各0.3克。

【用法】捣为散,酒服3克,日二次服。禁忌:海藻、菘菜。

【主治】心上结痰实,寒冷心闷。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乌头丸

【组成】乌头7.5克,附子1.5克,蜀椒15克,干姜、赤石脂各30克。

【用法】蜜丸麻子大。先食服3丸,日三次服。不愈稍增。

【功效】温经散寒止痛。

【主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血证

犀角地黄汤

【组成】犀角1.5~3克,生地黄30克,芍药12克,牡丹皮9克。

【用法】上药以水1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服。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1.热甚动血。出现吐衄、尿血、便血,斑色紫黑,舌绛起刺等。2.蓄血发斑。漱水不欲咽,腹不满,但自言痞满,大便黑而易解者。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尿血方

【组成】牡蛎(熬)、车前子、桂心、黄芩各适量。

【用法】上药等份捣筛为散,饮服9克,日三服,不效加至18克。禁忌:生葱。

【功效】清热利湿止血。

【主治】房损伤中尿血。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虚劳

羊骨粥

【组成】羊骨1000克左右,粳米60克,盐、葱白、生姜适量。

【用法】羊骨洗净捶碎加水煎汤,取汤同米煮粥,粥将成时,加入盐、姜、葱稍煮即可。本粥秋冬季早晚餐温热空腹食为宜,10~15天为一疗程。

【功效】补肾气,强筋骨,健脾胃。

【主治】虚劳羸瘦,肾脏虚冷,脾胃虚弱,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不良性贫血。

【来源】《千金翼方》。

虚劳尿精验方

【组成】韭子60克,糯米30克。

【用法】以水1000毫升,煮如粥,取汁360毫升,分为三服。

【主治】虚劳尿精。

【来源】《千金不易简便良方》。

翳膜内障

省味金花丸

【组成】栀子、黄芩、黄柏、桑白皮、地骨皮、桔梗、知母、甘草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清茶调下。

【功效】清泻胃火。

【主治】脾胃积热,致生黄膜。

【来源】《银海精微》。

宋·骆龙吉

宋代医家。著《内经拾遗方论》四卷,注解《内经》所记疾病62种。明刘浴德等又续补八十八病症,改书名为《增补内经拾遗方论》。

胁痛

栝蒌汤

【组成】栝蒌(大者1枚连皮捣烂)60克,甘草(蜜炙)6克,红蓝花1.5克。

【用法】上药用水1000毫升,煎800毫升。温服,不拘时。

【主治】左胁气痛。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推气散

【组成】枳壳(去瓤麸炒)、桂心、姜黄各15克,甘草(蜜炙)9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姜枣煎汤调服,热酒亦可。

【功效】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右胁气痛。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痿证

清燥汤

【组成】苍术(泔浸)、白术、黄芪、白茯苓、黄连、橘皮、当归各3克,生地黄、人参各2.1克,甘草、黄柏(酒炒)、麦门冬、神曲(炒)、猪苓、泽泻各1.5克,升麻、柴胡各0.9克,五味子9粒。

【用法】上药作一服,水1000毫升,煎800毫升,食前温服。

【功效】清热利湿,健脾益气。

【主治】足膝痿弱,不能行立。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宋·王贶

宋代医家。一作王况,考城(今河南兰考)人。曾拜南京(今河南商丘)名医宋道方学医,尽得其传。其技艺甚精,尤长于针刺治疗奇疾,尝治一患者因惊而吐舌不能缩回,名噪一时。宣和间(1119~1125)授官,人称“王朝奉”。

著《全生指迷论》(世称《全生指迷方》)四卷,原方早佚,现有多种版本,系从《永乐大典》辑出者。

内伤发热

补髓丸

【组成】生干地黄90克,干漆1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30丸,空心临卧服。

【功效】滋阴清热。

【主治】骨蒸潮热。

【来源】《全生指迷方》。

五味子汤

【组成】柴胡120克,半夏30克,黄芩、五味子、赤茯苓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散,每服15克,水100毫升,姜5片,枣2个,擘破,同煎至50毫升,去滓温服。

【功效】清肝泻热。

【主治】发热不退。

【来源】《全生指迷方》。

血证

地黄煎

【组成】生地黄汁150克,大黄末30克。

【用法】将地黄汁熬至一半,纳入大黄末。同熬,稍候,丸如梧桐子大。开水下5丸,未效,加至10丸。

【功效】凉血泻热。

【主治】血热出血。

【来源】《全生指迷方》。

宋·张锐

宋代医家。字子刚,蜀人,后徙居郑州(今属河南)。尝任太医局教授,治病有胆识。治病多有奇效。著有《鸡峰普济方》一书,刊行于世。

痹证

枳实煎

【组成】海桐300克,牛膝270克,枳实210克,枳壳180克,木香150克,芍药120克,桂心24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0丸,以酒饮服。

【功效】祛风湿,壮筋骨。

【主治】久患脚膝湿痹,行步不得。

【来源】《鸡峰普济方》。

健步丸

【组成】防己30克,羌活、柴胡、滑石(炒)、炙甘草、栝蒌根各15克,泽泻、防风各9克,苦参、川乌各3克,肉桂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服。

【功效】祛风湿,壮筋骨。

【主治】膝中无力,伸而不得屈,屈而不能伸,腰背腿膝沉重,行步艰难。

【来源】《鸡峰普济方》。

血证

黄芪散

【组成】黄芪、阿胶各适量。

【用法】上药等份研为细末,米汤每次调服6克,不拘时。

【功效】益气,养阴,止血。

【主治】吐血不止。

【来源】《鸡峰普济方》。

紫菀丸

【组成】紫菀、茜根各适量。

【用法】上药等份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樱桃子大。含化1丸,不拘时。

【功效】肃肺,凉血、止血。

【主治】吐血、咯血、嗽血。

【来源】《鸡峰普济方》。

凉血散

【组成】蛤粉120克,朱砂3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3克,新汲水调服。

【主治】上热吐血。

【来源】《鸡峰普济方》。

棕榈散

【组成】棕榈、刺蒺、桦皮、龙骨各适量。

【用法】上药等份,研为细末。每服6克,米饮调服。

【功效】敛血,止血。

【主治】久鼻衄不止。

【来源】《鸡峰普济方》。

人参丸

【组成】人参、生蒲黄各15克,甘草(生)0.3克,麦门冬0.6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酸枣大。每服1丸,温水化下,含化亦佳。

【功效】益气,活血、止血。

【主治】鼻血。

【来源】《鸡峰普济方》。

淋证

白芍药煎

【组成】当归、白芍、鹿茸、熟地黄各3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每服6克,温酒调下,不拘时。

【功效】滋肾固涩。

【主治】劳淋,症见尿留茎内,数起不出,引少腹痛,小便不利,劳倦即发。

【来源】《鸡峰普济方》。

石韦饮子

【组成】石韦(汤浸刷皮)、瞿麦、木通各30克,陈橘皮、茯苓、芍药、桑白皮、人参、黄芩各1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水70毫升,生姜片3片,煎至50毫升,温服。

【功效】补中益气,利气疏导。

【主治】气淋,小便涩痛。

【来源】《鸡峰普济方》。

石苇散

【组成】石苇、白芍药、当归各6克,蒲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温酒调下,不拘时。

【功效】清热,凉血、通淋。

【主治】血淋。

【来源】《鸡峰普济方》。

五淋降宫汤

【组成】露蜂房、血余炭各9克,白茅根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入麝香适量。每服3克,食前空腹温酒调服,淋不止不须服,甚者不过三至五服。

【功效】清下焦湿热。

【主治】三焦气滞,腹胁注痛,困服热药引入下焦,膀胱受热,小便淋涩,脐下胀痛。

【来源】《鸡峰普济方》。

琥珀散

【组成】淋石0.6克,琥珀、当归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米汤每次调服6克。

【功效】清热通淋。

【主治】小便涩痛。

【来源】《鸡峰普济方》。

尿浊

厚朴散

【组成】厚朴、牡蛎、白术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空腹米汤每次调服6克,日进三至五服。

【功效】健脾泄浊。

【主治】白便溺,妇人、小儿并用,专治白浊。

【来源】《鸡峰普济方》。

榆白皮散

【组成】榆白皮、韭子、滑石各30克,沉香、黄芪、黄橘皮、黄芩、甘草各0.6克,瞿麦6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米汤调服。

【功效】清热利湿,泄浊通淋。

【主治】小便肥浊如膏或如稠泔成块者。

【来源】《鸡峰普济方》。

茯苓汤

【组成】赤茯苓、沉香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白汤点食后临卧服。

【功效】泄浊通淋。

【主治】小便白浊不利,时有作痛。

【来源】《鸡峰普济方》。

宋·严用和

严用和,南宋医家。字子礼,庐山(今江西九江)人。少而聪颖,攻读医学始于12岁,受学于名医刘开(复真),言传身教,尽得其真传。严氏质疑当时医家多以温燥治病,认为古今之方土气候与今不尽统一,治病亦不能泥于古,因以其治验之方,参以古人之说,著成《济生方》十卷,后又撰成《济生续方》八卷,于后世有一定影响。

厥证

芎乌散

【组成】川芎、天台乌药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腊茶清调服,或用葱茶汤调服,于食后。

【功效】活血通窍。

【主治】男子气厥头疼,妇人气盛头疼,及产后头痛,悉皆治之。

【来源】《严氏济生方》。

三生丸

【组成】半夏、白附子、天南星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细末,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9克,食后,姜汤送下。

【功效】化痰顺气。

【主治】痰厥头痛。

【来源】《严氏济生方》。

伏暑

冷香饮子

【组成】草果仁90克,附子(炮去皮脐)、橘红各30克,炙甘草15克。

【用法】上药均研为粗末,每服以30克加水400毫升、生姜10片,煎至100毫升,去滓,沉冷,不拘时服。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老人、虚人,伏暑烦躁,引饮无度,恶心疲倦,服凉药不得者。

【来源】《严氏济生方》。

地仙散

【组成】地骨皮(去术)60克,防风(去芦)30克,炙甘草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2克,水900毫升,生姜5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效】祛风养阴清虚热。

【主治】伤寒后、伏暑后烦热不安及虚劳烦热。

【来源】《严氏济生方》。

水浸丹

【组成】黄丹30.3克,巴豆(去皮)25枚。

【用法】上药同研匀,用黄蜡拌作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以冷水浸少顷,令以新汲水调服。

【功效】祛暑清热。

【主治】伏暑伤冷,冷热不调,口干烦渴。

【来源】《严氏济生方》。

虚证

济生肾气丸

【组成】炮附子2个、茯苓、泽泻、山茱萸、炒山药、车前子(酒蒸)、牡丹皮各30克,官桂、川牛膝(酒浸)、熟地黄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6~9克,空腹米汤送服。

【功效】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主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来源】《严氏济生方》。

十补丸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各60克,山茱萸(取肉)、山药(锉,炒)、牡丹皮(去木)、鹿茸(去毛,酒蒸)、熟地黄(洗,酒蒸)、肉桂(去皮,不见火)、白茯苓(去皮)、泽泻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空腹盐酒、盐汤任意调服。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肾虚,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等。

【来源】《济生方·卷一方》。

助阳升

【组成】炒牡蛎、炒川小椒各60克,硫磺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6~9克,食前好酒调服。

【功效】明目,暖五脏,健阳事,去冷病。

【主治】肾气虚损,四肢少力,面色萎黄,脐腹冷痛。

【来源】《严氏济生方》。

太仓丸

【组成】陈仓米(用黄土炒米热,去土不用)180克,白豆蔻60克,丁香30克,缩砂仁6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制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食后,用淡姜汤送下。

【功效】健脾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翻胃不食,亦宜服。

【来源】《严氏济生续方》。

茸朱丸

【组成】鹿茸(去毛酒蒸)30克,朱砂(研细,水飞;炒蜜尤佳)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煮枣圈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0丸,炒酸枣仁煎汤送下,午前、临卧服。

【功效】益精补血,镇心安神。

【主治】心虚血少,神志不宁,惊惕恍惚,夜多异梦,睡卧不安。

【来源】《严氏济生续方》。

痰饮

茯苓饮子

【组成】赤茯苓、半夏、茯神、麦门冬各30克,沉香、炙甘草、槟榔各15克。

【用法】上药研粗末12克,水50毫升,姜5片,煎35毫升温服,不拘时。

【功效】行气化痰。

【主治】痰饮蓄于心胃,怔忡不已。

【来源】《严氏济生方》。

玉液汤

【组成】大半夏(炮)12克,沉香(磨汁)45毫升。

【用法】以生姜10片,水500毫升,煎250毫升,食后温服。

【功效】顺气化痰。

【主治】七情气郁生涎,随气上逆,头目昏眩、心悸眉痛。

【来源】《严氏济生方》。

寿星丸

【组成】天南星(生用)300克,琥珀(别研)30克,朱砂(水飞)6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和匀,用生姜自然汁打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40丸,不拘时。用人参,石菖蒲煎汤送下,淡姜汤亦得。

【功效】化痰镇惊。

【主治】治因病惊扰,涎留心包,精神不守,谵言妄语,不得安卧。

【来源】《严氏济生方》。

血证

生葛汁

【组成】生葛根、小蓟根各适量。

【用法】上二味洗净,捣取汁,每服50毫升,汤温服,不拘时服。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鼻衄不止。

【来源】《严氏济生续方》。

香墨汁

【组成】香墨、葱汁各适量。

【用法】上药以葱汁磨墨。滴少许于鼻中即止。

【功效】敛血止血。

【主治】鼻衄不止。

【来源】《严氏济生方》。

赤芍药汤

【组成】赤芍药60克,半夏(汤泡7次)45克,橘红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2克,水75毫升,姜7片,煎至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服。

【主治】瘀血蓄胃,心下满,食入即呕血。

【来源】《严氏济生方》。

(全书完) zosk7lv9kwO0jfmfyRUmOw65+Lqgx1g5fd/8Wg8KmH5LDDqZaKvFBT4YE0W5lPa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