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皮肤疾病名方速查

风疹

风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在接触过敏原的时候,会在身体不特定的部位冒出一块块形状、大小不一的红色斑块,这些产生斑块的部位,会出现发痒的情形。

风疹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风疹为暂时性的过敏反应,只要遵照医师指示治疗,大多可在数日内痊愈。而慢性风疹则可持续反复发作数月至数年。本病可因外界冷热刺激,或因食物、药物、生物制品、病灶感染、肠寄生虫或精神刺激等因素而诱发。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风寒、风热、风湿之邪侵犯人体肌肤而成。风疹患者应留意引起疾病的过敏原,避免基础致敏原,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王焘方

隐疹粉散方

【组成】乌头(炮)、桔梗、细辛、白术各30克。

【用法】捣筛,以铅朱为色,粉120克调和,涂于患处。

【功效】辛温散风止痒。

【主治】风疹,身体隐疹。

【来源】《外台秘要》。

风疹方

【组成】蛇床子60克,防风90克,生蒺藜1000克。

【用法】500毫升水,煮取300毫升,渍棉拭。

【功效】祛风止痒。

【主治】风疹。

【来源】《外台秘要》。

脚气

脚气是足癣的俗名,也称“香港脚”。有的人把“脚气”和“脚气病”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医学上的“脚气病”是因B族维生素缺乏引起,而“脚气”则是由真菌(又称霉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张锐方

松节散

【组成】松节、槟榔、紫苏、桑白皮、川芎各30克,甘草0.3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水40毫升,去滓服,不拘时。

【功效】祛风清热利湿。

【主治】脚气。

【来源】《鸡峰普济方》。

平补萆丸

【组成】萆45克,杜仲、干木瓜、续断、牛膝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空腹盐酒、盐汤任意调服,日三次服。

【功效】补肝肾,壮筋骨。

【主治】脚膝冷气冲腰,行履不前。

【来源】《鸡峰普济方》。

石楠煎丸

【组成】石楠叶、附子、防风、桂枝各180克,牛膝、白茯苓各2.4克,熟地黄、菟丝子、薏苡仁各3克,五加皮1.8克,木瓜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用大木瓜一个,去皮瓤蒸熟,研成膏,和前药末为剂,如干可入少量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腹薏苡汤调服30丸,日二次服。

【功效】祛风湿,壮筋骨。

【主治】肾气虚弱,风湿脚气,筋脉拘急,挛痹缓弱,腰脊痛,脚膝冷,筋紧。

【来源】《鸡峰普济方》。

立应散

【组成】大腹子、木香、诃子皮、汉防己、紫苏茎、羌活、赤芍药、干木瓜、松木节、沉香各15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分十剂,每剂水50毫升,去滓温服,空腹夜卧服一剂。

【功效】祛风除湿。

【主治】干湿脚气,冲注四肢。

【来源】《鸡峰普济方》。

陈自明方

紫苏散

【组成】紫苏(茎、叶)、木通、桑白皮、茴香根各30克,枳壳60克,羌活、独活、荆芥穗、木瓜、青皮、甘草各15克,大腹子10个。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水250毫升,姜3片,葱白1根,煎至175毫升,去滓温服。

【功效】祛风除湿,利水消肿。

【主治】妇人风毒脚气,腹内壅塞,痰恶,不思饮食,脚重虚肿。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

大腹皮散

【组成】大腹皮、紫苏、木通、桑白皮、羌活、荆芥、赤芍药、青皮、木瓜、独活各30克,枳壳60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2克,水250毫升,姜5片,葱白21厘米,煎至175毫升,去滓,空心温服。

【功效】祛风除湿,解毒通络。

【主治】妇人风毒脚气,肢节烦疼,心神壅闷。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

朱佐方

牛膝汤

【组成】牛膝300克,白茯苓、人参各30克,当归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以酒调服。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

【主治】脚气。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鸡鸣散

【组成】槟榔12克,陈皮、木瓜各9克,吴茱萸、紫苏叶3克,桔梗、生姜各5克。

【用法】水煎,于黎明前服。

【功效】行气降浊,温化寒湿。

【主治】湿脚气。症见足胫肿重无力,行动不便,麻木冷痛,或挛急上冲,甚至胸闷泛恶,以及风湿流注,发热恶寒,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水肿者。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木瓜圆

【组成】破故纸(炒)、川萆藓、干木瓜、杜仲、茯神(炒)、茴香(炒)、川牛膝(酒浸,切,焙)。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搅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汤酒任意调服。

【功效】祛风湿,壮筋骨。

【主治】脚气。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龚廷贤方

立患丹

【组成】艾叶60克,葱(捣烂)1根,生姜(捣烂)45克。

【用法】上药用布共为一包,蘸极热烧酒擦患处,以痛止为度。

【功效】温阳除湿。

【主治】湿气两腿作痛。

【来源】《万病回春》。

秘传药酒方

【组成】白芷、桔梗、白芍、川芎、麻黄(连根)、茯苓、半夏、肉桂、甘草、防己各30克,陈皮、川厚朴(姜汁炒)、枳壳(炒)、牛膝、杜仲(酒炒)、乌药各60克,木瓜、槟榔、独活、当归各45克,苍术(米泔浸炒)120克。

【用法】上药各锉,以麻布袋盛,用酒2400毫升,将药袋悬浸于坛内,密封坛口,放锅内煮一小时,然后取出,过三日后去药。渣晒干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克,空腹温酒调服。酒随量饮之。

【功效】祛风湿,壮筋骨。

【主治】脚气。

【来源】《寿世保元》。

痈疽

痈疽是指多个相邻的毛囊及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有时由一个疖或多个疖发展而成,常发生于较粗厚的皮肤处,如颈后部、腰背部等。

临床表现为局部炎症发展迅速,中央坏死、溃烂或出现多个脓头,周围红肿范围较大,无明显界限,局部呈大片酱红色,高出体表,坚硬,有时可大于手掌,形成很多脓栓,久久不能脱落,病变中心凹陷,有带脓血的分泌物,伴有发热、恶寒、头痛等全身症状。

洪遵方

灵宝膏

【组成】大栝蒌(研细如粉)、新胡桃(研细如粉)各10枚,滴乳香(如大指头大,研细如粉)10块。

【用法】上药用白砂蜜300克,同煎药于银器内极慢火3小时,其稠如饧,多合少合准此。每服2匙,酒调服,不拘时。甚者不过2~3服,其效如神。

【主治】一切痈疽,脑疽、发背等疾。

【来源】《洪氏集验方》。

痈疽经验方

【组成】横纹甘草(炙干碾为细末)30克。

【用法】上药分为三次服,热酒调服。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肿毒发背,一切痈疽。

【来源】《洪氏集验方》。

陈自明方

神仙追毒丸

【组成】文蛤(捶破洗焙末)、麝香(另研)各15克,山慈姑(去皮净末)60克,千金子(去壳研去油取霜)30克,红手大戟(去芦焙干末)45克。

【用法】上用糯米煮和为丸,分为40丸。合时用端午、七夕、重阳。每服1丸,用井水调服,利一二次,用粥止之。

【主治】痈疽,恶疮、汤火,蛇虫犬兽所伤,东流水磨涂并服,颠邪鬼气鬼胎,暖酒调服。

【来源】《外科精要》。

神异膏

【组成】露蜂房(蜂儿多者)、蛇蜕(盐水洗)、乳发(男子者)、杏仁各30克,黄丹(水飞炒)150克,玄参15克,麻油300克。

【用法】先将麻油入砂器煎发熔尽,下杏仁更煎黑,入蜂房、蛇蜕、黄丹急搅,试软硬得中,即成膏矣,其丹不必拘定前数,凡膏药用日久必老硬,煎时预取嫩膏少许。

【主治】痈疽。

【来源】《外科精要》。

神秘陷脉散

【组成】黄芪、人参、川芎、当归(酒洗)、赤芍药、粉草、地骨皮、五加皮、忍冬叶、橘红各30克,乳香、没药各15克。

【用法】每服15~21克,水酒各半煎。连进5~7服,甚效。

【功效】益气活血,扶正排痈。

【主治】痈疽。

【来源】《外科精要》。

神效栝蒌散

【组成】黄栝蒌子多者1个(杵),当归尾、甘草节各15克,没药3克(另研)。

【用法】用酒9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三次服,未成即消,已成即溃。

【功效】清热化痰,消痈散结。

【主治】乳痈瘰疬,与立效散间服。

【来源】《外科精要》。

琥珀犀角膏

【组成】琥珀(研)、犀角镑各3克,朱砂(研极细)、茯神(去皮心)、酸枣仁(去皮炒)各6克,片脑(研)0.3克,人参9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麦门冬煎汤化下。

【主治】痈疽喉舌生疮如菌。

【来源】《外科精要》。

二乌丸

【组成】羌活、薄荷叶各9克,川芎、玄参、地榆、麻黄(去根节)、蔓荆子、旋覆花、荆芥穗、防风、天麻、白芷、白僵蚕(炒用)、牛蒡子(炒)、甘菊花各30克,大川乌(去皮尖炝)、何首乌(不见铁器)、粉草(炙)各120克,蝉蜕(洗去土、足)15克。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1丸,细嚼,茶酒任意,调服。

【功效】托里定痛,祛风凉血。

【主治】发背。

【来源】《外科精要》。

陈实功方

防风解毒汤

【组成】防风、荆芥、桔梗、牛蒡子、连翘、甘草、石膏、薄荷、枳壳、川芎、苍术、知母各3克。

【用法】水1200毫升,灯芯20根,煎至960毫升,食后服。

【功效】祛风解毒,化痰散结。

【主治】风毒瘰疬,寒暑不调,劳伤凑袭,多至手、足少阳分布的耳、颈结肿,或风寒内热,痰凝气滞者并效。

【来源】《外科正宗》。

瘰疬酒药方

【组成】鹤风草150克,忍冬藤180克,野蓬蒿、野菊花各120克,五爪龙90克,马鞭草45克。

【用法】上药切碎,用酒7.5千克,袋贮药悬于酒内,封口,煮三香为度;取起水顿,侵一伏时。初伏尽醉出汗为效。

【功效】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年久瘰疬结核,串生满项,顽硬不穿破者服。

【来源】《外科正宗》。

赵学敏方

三妙散

【组成】夏枯草、金银花、蒲公英各1.5克。

【用法】水酒各半,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主治】结核瘰疬遍满脖项。

【来源】《串雅内编》。

瘰疬奇方

【组成】石灰250克,大黄、洗碱各120克,枇杷叶3.5千克,蛇含石60克,芫花15克,蟾酥、麝香各0.6克。

【用法】石灰研极细末,与大黄同入锅炒通红,去大黄取石灰备用。将洗碱、枇杷叶用水1500毫升同煮,候水干至一半,入前石灰,搅匀再煮,水将干备用。又以蛇含石醋煅7次为末,和芫花末渐渐加入并搅匀成膏。每膏30克,加蟾酥,麝香为丸,如胡椒大。未破者,将一丸粘核上,其丸自入。以淡猪肉汤洗过,又粘又洗,如此三次,其核自动将皮绷开,以银钩取出核。再贴生肌膏即愈。

【功效】化痰散结,清热。

【主治】瘰疬。亦可消瘤去痣。

【来源】《串雅内编》。

生肌膏

【组成】麻油500克,龙骨(煅)、黄蜡、熟猪肉、赤石脂、乳香、没药、轻粉象皮(煅)各3克(俱为细末)。

【用法】诸药入油内搅成膏摊贴。一日一换,仍以猪肉汤清洗患处3~4次,即渐平复。

【功效】化痰散结,收口生肌。

【主治】瘰疬取核后用此方。

【来源】《串雅内编》。

提疬丹

【组成】水银、硼砂、火硝、明矾、皂刺、食盐各3克,朱砂6克。

【用法】上药盛于粗瓦盆上,盖粗碗一只,用盐泥封固。炭火炼3炷香,先文后武,冷定取出,药即粘在粗碗上,刮下以白米饭捣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用一丸放疮上,棉纸封2~3层。一日夜急揭起,则核随纸带出,丸可再用。

【功效】化痰散结。

【主治】痰核。

【来源】《串雅内编》。

顾世澄方

黄金膏

【组成】猪板油120克,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6克。

【用法】熬枯去渣。加黄蜡、白蜡各30克,熔化,再下黄柏细末15克,搅匀候冷,加冰片3克,制成膏,摊贴。

【功效】拔毒生肌。

【主治】痈疽。

【来源】《疡医大全》。

杨梅疮

杨梅疮,病名。因感染梅毒而引致的一种全身性疾病。见《疮疡经验全书》卷六。又名霉疮、广疮、时疮、棉花疮。多因气化(间接)传染和精化(接触)传染而发。

证见:先出现下疳,或见有横痃,继则发杨梅疮。发病前,多见有全身性发烧,头痛,骨节部位酸痛,咽干喉痛,并逐渐出现皮表病变。发外阴部皮肤先起红晕,后即见成斑片者,名杨梅斑;有形如风疹者,名杨梅疹;若其状如赤豆,嵌入肉内者,则名杨梅豆;若疹粒破溃,肉反而突出于外者,更名翻花杨毒。严重者,其毒侵及骨髓、关节、内脏,则统称之为杨梅结毒。治宜清血解毒。传统多选用杨梅一剂散,或用土茯苓合剂内服,外用可选鹅黄散调敷其疮疡。

张时彻方

痛风杨梅疮方

【组成】当归、防风、牛膝、羌活、甘草、木瓜、金银花、皂角、熟地黄、川芎各3克,硬饭120克。

【用法】上药用水2500毫升至煎1500毫升。空腹晨服500毫升,午服500毫升,晚服500毫升。渣再加水1500毫煎至750毫升,作茶用。

【主治】杨梅疮。

【来源】《摄生众妙方》。

杨梅疮立效方

【组成】轻粉、雄黄各6克,冰片、麝香各0.2克,朱砂1.8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酒调服6克。

【主治】杨梅疮。

【来源】《摄生众妙方》。

陈实功方

翠云散

【组成】铜绿、胆矾各15克,轻粉、石膏(煅)各30克。

【用法】共研极细末,瓷罐收贮。湿疮干掺,干疮幺猪胆汁调点,三日点三次,其疮自干而愈。

【主治】杨梅疮已服内药,根脚不红,疮势已退者用。

【来源】《外科正宗》。

芎归二术汤

【组成】白术、苍术、川芎、当归、人参、茯苓、薏苡仁、皂角针、厚朴、防风、木瓜、木通、穿山甲(炒)、独活各3克,金银花6克,甘草、猪肉60克,土茯苓15克。

【用法】水900毫升,煎至450毫升。量病情上下调量服,渣再煎再服。

【功效】祛风利湿,活血解毒。

【主治】杨梅结毒,已成未成,筋骨疼痛,步履艰辛,及溃后腐肉臭败,不能生肌收敛者。

【来源】《外科正宗》。

龚信方

白杏膏

【组成】轻粉3克,杏仁(去皮)7个。

【用法】上药共捣烂。将疮去痂,先抹猪胆汁,后涂药。

【主治】杨梅疮。

【来源】《古今医鉴》。

毛发疾病

毛发疾病又称毛发异常,是指毛发的分布、数量颜色和结构上的改变。毛发疾病一般可分为:脱发、秃发、多毛症、毛发变色、毛发畸形、毛发变质等。临床上以毛发脱落(秃发)及多毛症较为常见和重要。

孙思邈方

长发方

【组成】麻子1500克,白桐叶一把。

【用法】麻子碎,白桐叶切。将这二味药,以米泔汁1200毫升,煮5~6沸,去滓。以此洗沐。

【功效】以此洗发,则发不落而长。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生眉毛方

【组成】墙上青衣、铁生衣各适量。

【用法】上二味药等份研末,以水和涂即生。

【主治】眉毛脱落。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发黄方

【组成】腊月猪膏、羊矢灰、蒲灰各适量。

【用法】三药和匀,敷之,三日一次,变黑为止。

【主治】头发黄。

【来源】《千金翼方》。

瓜子散

【组成】瓜子500克,白芷、当归、芎劳、甘草各60克。

【用法】白芷去皮,甘草炙。上五味捣碎为散。食后服15克,一日三次,酒浆汤饮任性服之。

【主治】头发早白,又主虚劳及忧愁早白。

【来源】《千金翼方》。

《太平圣惠方》

黑髭方

【组成】天门冬(去心,焙)、熟干地黄各500克。

【用法】上药捣烂,炼蜜和捣500~700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食前,以酒饮下30丸。禁忌:生葱、萝卜、大蒜等。

【功效】养阴黑须。

【主治】髭须早白。

【来源】《太平圣惠方》。

发鬓黄赤方

【组成】生柏叶500克,猪膏50克。

【用法】生柏叶切捣为末,以猪膏和为20丸。用布裹一丸,内泔汁中化破沐之,一日一次。

【主治】发鬓赤黄,用一月后,渐黑光润。

【来源】《太平圣惠方》。

地黄散

【组成】生地黄2.5千克,五加皮、牛膝各250克。

【用法】牛膝去苗,地黄以酒浸一宿,曝干后,总九蒸九曝。上药同捣细罗为散。每日空腹,以温酒调下6克。禁忌:生葱、萝卜、大蒜等。

【功效】益肾养阴。

【主治】未到40岁,头发尽白,服此令黑。此药能化白令黑,添益筋力。

【来源】《太平圣惠方》。 RZZTOvXFpNY5BJDQm4TmYB5GjgZoGHGJLRLLo/senDex7GDNKyEVUzhNOfK2d/L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