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华名医名方祛百病
书立方.养生馆编

常见疾病名方速查

头痛

许多疾病皆会引发头痛,除紧张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外,患有感冒、发热、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头部外伤、神经官能症等疾病时,也会产生头痛。头痛的特点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的持续数周。

感风寒头痛伴有全身肌肉、关节痛;外感风热头痛伴有咽痛。暑湿头痛多发生于暑湿天;肝阳头痛可有眩晕耳鸣、面红目赤。痰浊头痛多为头痛如裹、视物旋转,伴有恶心呕吐;瘀血头痛多痛如针刺。血虚头痛多为隐痛,伴有失眠、心悸;肾亏头痛多为空痛,伴腰膝酸软。

孙思邈方

菊花茶调散

【组成】川芎、荆芥、细辛、甘草、防风、白芷、薄荷、羌活、菊花、僵蚕、蝉蜕各适量。

【用法】上药为末,茶水调服。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主治】风热上攻,头晕目眩,偏头痛等。

【来源】《银海精微》。

痰饮头痛方

【组成】常山30克,云母粉60克。

【用法】为散,开水服9克,吐之止;若吐不尽,再服。忌生葱、生蒜。

【功效】催吐化痰。

【主治】痰饮头痛,往来寒热。

【来源】《千金翼方》。

《太平圣惠方》

石膏丸

【组成】石膏90克,甘菊花、防风各60克,附子、枳壳、郁李仁各30克。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于睡前服下。

【功效】清热化痰。

【主治】痰厥头痛,目眩,心膈不利。

【来源】《太平圣惠方》。

时气头痛不止方

【组成】冬瓜1个。

【用法】冬瓜捣烂,涂于疼痛处。

【功效】利水、化浊。

【主治】时气头痛不止。

【来源】《太平圣惠方》。

偏头痛方

【组成】苦葫芦子8克,郁金一颗。

【用法】捣罗为末,用栀子裹药3克,用清水浸泡,滴向患处,得黄水出瘥。

【功效】化浊开窍。

【主治】偏头痛。

【来源】《太平圣惠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散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30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熟)、苦桔梗各60克,藿香(去土)90克,甘草(炙)7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水500毫升,姜3片,枣1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香薷散

【组成】香薷(去土)15克,白扁豆(微炒)、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熟)各12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水500毫升,入酒适量,煎后去渣,水中沉泠。

【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夏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头重身倦,胸闷泛恶,或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者。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香苏散

【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子各120克,陈皮(不去白)60克,甘草(炙)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加水1000毫升,煎至七成,去滓,热服,不拘时,日2~3次。若作细末,只服6克,入盐点服。

【功效】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症见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苏饮

【组成】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汤洗,姜汁炒)、前胡、茯苓各22.5克,木香、枳壳(麸炒)、桔梗、炙甘草、陈皮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次服用12克,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去渣,稍热服。

【功效】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体虚气弱,感冒风寒,内有痰湿。症见恶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恶,并治中脘痞满等症。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茶调散

【组成】白芷、甘草(炙)、羌活各60克,荆芥(去梗)、川芎各120克,细辛(去芦)30克,防风45克,薄荷叶(不见火)24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食后茶清调下。常服清头目。

【功效】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症见偏头痛、巅顶作痛,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骆龙吉方

三五七散

【组成】附子90克,山茱萸150克,山药210克。

【用法】上研为细末,每服6克,食后调服生姜红枣汤。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脑风头痛。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羌活散

【组成】羌活、苍术各4.2克,白茯苓、防风、枳壳、桔梗各3克,甘草0.9克。

【用法】上药用水1500毫升,姜3片,葱1根,煎至1200毫升,不拘时服。

【功效】祛风散寒。

【主治】遇风头痛。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张锐方

黑散子

【组成】天南星1个(重30克),皂荚15克。

【用法】上2味同入瓶子,烧令通赤,放冷再入川芎、荆芥穗与芍药等份,用川芎减半同杵为细末。清茶调服,蜜水亦可。

【功效】活血祛风。

【主治】头风痛不可忍。

【来源】《鸡峰普济方》。

神圣散

【组成】干蝎(半生半熟,去刺)、藿香叶、细辛、麻黄(去根节)各等份。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3克,薄荷酒或芥茶下,随时饮服。

【功效】疏散风寒,辛温开窍。

【主治】头痛不可忍。

【来源】《鸡峰普济方》。

圣饼子

【组成】川乌头、天南星、干姜各30克,甘草(以上并生)、川芎各60克,防风6.3克,天麻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如芡子大,阴一夕,来日曝干。每服150克饼子,先嚼荆芥90克,后嚼药,清茶送服,随时饮服。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偏头痛。

【来源】《鸡峰普济方》。

陈自明方

川芎散

【组成】川芎、山药、白茯神、甘菊花(野菊不用)、人参各15克,山茱萸肉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酒调和,日三次服。

【功效】补养气血,滋阴潜阳。

【主治】风眩头晕。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

四神散

【组成】菊花、当归、旋覆花、荆芥穗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3克,水250毫升,葱白10厘米,茶末3克,煎至175毫升,通口服。服后良久,去枕仰卧少时。

【功效】养血息风。

【主治】妇人血风,眩晕头痛。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

李杲方

碧云散

【组成】细辛、郁金、芒硝各3克,蔓荆子、川芎各3.6克,石膏3.9克,青黛4.5克,薄荷叶6克,红豆1个。

【用法】上药为极细末,噙水,鼻内嘻。

【功效】疏风清热,开窍利头目。

【主治】头痛。

【来源】《兰室秘藏》。

细辛散

【组成】细辛、瓦粉各0.6克,生黄芩、芍药各1.5克,黄连(酒)、川芎各2.1克,炒黄芩、酒黄芩各3克,炙甘草4.5克,柴胡6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取清水400毫升,煎至250毫升,取汤,饭后服用。

【功效】疏风清热。

【主治】偏正头痛。

【来源】《兰室秘藏》。

安神汤

【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6克,防风7.5克,柴胡、升麻、生地黄(酒炒)、知母各15克(酒炒),黄柏(酒炒)、羌活各30克,黄芪60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用15克,取清水700毫升,煎至400毫升,加蔓荆子1.5克,川芎0.9克,再煎至250毫升,去滓,晚上临睡前趁热服用。

【功效】疏风清热,明头目。

【主治】头痛,头眩眼黑。

【来源】《兰室秘藏》。

川芎散

【组成】川芎0.9克,柴胡2.1克,羌活、防风、藁本、生甘草、升麻各3克,熟甘草、熟生地黄各6克,黄连(酒炒)、黄芩(酒)各13.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用3克,食后用清茶调服。

【功效】疏风清利头目。

【主治】头目不清利。

【来源】《兰室秘藏》。

朱丹溪方

羌活汤

【组成】羌活、防风、黄芩(酒)、黄连(酒)各30克,柴胡21克,栝蒌根(酒)、茯苓、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风清热。

【主治】风热壅盛,上攻头目,昏眩疼痛及脑痛。

【来源】《丹溪手镜》。

不卧散

【组成】猪牙皂角3克,玄胡1.5克,青黛适量。

【用法】吹鼻中取涎。

【功效】开窍利头目。

【主治】头痛。

【来源】《丹溪心法》。

洪立正方

清空膏

【组成】川芎、防风、羌活、黄芩、柴胡、黄连各适量。

【用法】将上药等份研为末,用茶清调如膏,临卧以抹口内,少用白汤送服。

【功效】疏风清热。

【主治】风热上壅,头目作痛。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芎归汤

【组成】川芎、当归各适量。

【用法】每服15克,水煎服。

【功效】养血活血。

【主治】血虚头痛。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六神通解散

【组成】麻黄3克,甘草0.9克,黄芩2.1克,石膏、苍术、川芎各2.4克,羌活2.2克,细辛1.5克。

【用法】水200毫升,姜3片,豆豉50克,葱白3根,加上药水煎,热服。

【功效】清热疏风。

【主治】头痛,身热,恶寒,脉洪数。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秦景明方

家秘和中汤

【组成】人参、当归、黄芪、白术、广陈皮、甘草、升麻、柴胡、川芎、细辛各适量。

【用法】取上药各等份,水煎服。

【功效】健脾益气。

【主治】头痛,若气虚者。

【来源】《症因脉治》。

家秘芎归汤

【组成】当归、川芎、生地黄、连翘、细辛、蔓荆子各适量。

【用法】取上药各等份,水煎服。

【功效】养血祛风。

【主治】头痛,血亏者。

【来源】《症因脉治》。

陈士铎方

定风去晕丹

【组成】熟地黄27克,山茱萸12克,北五味、麦门冬各6克,元参、川芎、当归、山药各9克,葳蕤21克。

【用法】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补肾养阴。

【主治】头痛者,肾水不足而邪火冲入于脑。当大补肾水,而头痛头晕自除。

【来源】《石室秘录》。

清脑平酒丹

【组成】黄酒80毫升,辛夷、桔梗各9克,柴胡、郁李仁、麦门冬各15克,白芍27克,甘草3克。

【用法】水700毫升煎汤,入前酒。酌量饮之,一醉而愈;量好者,再饮之以酒,必以醉为度。

【功效】疏风开窍,清利头目。

【主治】头脑痛。

【来源】《石室秘录》。

救脑汤

【组成】辛夷9克,川芎、当归各30克,细辛3克,蔓荆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疏散风寒。

【主治】人有头痛连脑,双目赤红,如破如裂者,所谓真正头痛也。

【来源】《辨证录》。

眩晕

引起眩晕的疾病很多,除耳鼻咽喉科疾病外,还涉及内科、神经内科及骨科的疾病。眩晕是一种运动性和位置性的幻觉。包括病人感到周围物体旋转或病人本身在旋转,如起伏波动感、不稳感、摇摆感、头重脚轻感等。这些感觉中,凡是有旋转感觉的,为前庭系统受累,统称为真性眩晕。而无旋转感觉的,即波浪起伏感、不稳感、摇摆感、头重脚轻感等,除前庭系统可能受累外,常因视觉系统或本体感觉系统受累而引起,这些感觉称为眩晕。

王贶方

香芎散

【组成】川芎、独活、旋覆花、藁本、细辛、蔓荆子各30克,石膏、炙甘草、荆芥穗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水250毫升,姜3片,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功效】祛风化痰。

【主治】眩晕。

【来源】《全生指迷方》。

草乌头汤

【组成】草乌、细辛、茶芽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末,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滓,缓缓服尽。

【功效】温化痰湿。

【主治】晕而不眩,发则伏地昏昏,食顷乃苏。

【来源】《全生指迷方》。

洪立正方

六合汤

【组成】当归9克,地黄、川芎、芍药各6克,秦艽2.1克,羌活3克。

【用法】水煎,食后服。

【功效】养血祛风。

【主治】血虚挟风,眩晕。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加味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各3克,炙草1.5克,大枣2枚,橘红2.1克,生姜3片,半夏、荆芥穗、茯苓各2.4克。

【用法】水煎,食后服。

【功效】豁痰补中。

【主治】气虚夹痰作眩。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皇甫中方

芎术除眩散

【组成】附子(生)、白术、川芎各15克,桂枝5克,炙甘草7.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服9克,姜3片,水120毫升煎至60毫升,温服。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风寒上厥眩晕。

【来源】《明医指掌》。

痰火眩晕方

【组成】半夏、白茯苓、川芎、甘草、羌活、白芷、枳实、南星、防风、细辛、黄芩(酒)各适量。

【用法】各等份,姜3片,水煎服。以此作丸,每日下2~3丸。

【功效】温化寒痰。

【主治】痰火眩晕。

【来源】《明医指掌》。

感冒

感冒又称“伤风”,一般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上呼吸道引起,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其主要症状是咽痒、鼻塞、流涕,可伴有咽喉肿痛、咳嗽、头痛、发热及四肢酸痛等。

中医认为,感冒是腠理不固,外邪乘虚而入,伤及肺卫所致。临床常见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发热头痛、全身疼痛、咳嗽痰白、口不渴为风寒感冒。发热咽痛、头胀痛、口渴、咳嗽痰黄为风热感冒。

张锐方

宣风散

【组成】槟榔2个,橘皮、甘草各15克,牵牛120克(生、熟各半)。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蜜汤调下1.5克,食前服。

【功效】消散风气。

【主治】小儿感冒发热。

【来源】《鸡峰普济方》。

椹煎

【组成】椹汁60毫升,白蜜、生姜汁各5毫升。

【用法】煮椹汁,入盐、酥再煎三沸,下姜汁、蜜等再熬合得所,不下津器中贮之。每服20毫升,和酒调服。

【功效】疏风清热,养阴生津。

【主治】风热之疾。

【来源】《鸡峰普济方》。

赵学敏方

发汗散

【组成】绿豆粉、麻黄(去根节)、甘草各适量。

【用法】研为极细末。用半茶杯清水调服。惟服时须量强弱加减,壮者4.5克;次者3克;10岁以下儿童减半。

【功效】发汗解表。

【主治】一切感冒风寒。

【来源】《串雅内编》。

咳嗽

咳嗽是由于呼吸道受到各种病原体感染、有害物的刺激而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咳嗽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风寒型咳嗽初起痰稀或咳痰白黏,或兼有鼻塞流涕,或兼有头痛、舌苔薄白。肺热型咳嗽咳痰黄稠,咳而不爽,或兼有口渴咽痛,或发热声哑、舌苔薄黄。肺燥型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或鼻燥咽干、舌苔薄而少津。

华佗方

咳嗽方

【组成】紫菀15克,五味子30克,桂心、炙甘草各60克,麻黄(去节)、干姜各120克,杏仁70枚(去皮尖捣)。

【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日三次。

【功效】宣肺化痰止咳。

【主治】咳嗽。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五嗽方

【组成】皂荚(炙)、干姜、桂心等份。

【用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丸,日三次。

【功效】温肺化痰,止咳。

【主治】五嗽:气嗽、饮嗽、燥嗽、冷燥、邪嗽。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苏子降气汤

【组成】紫苏子、半夏(汤洗7次)各9克,川当归(去芦)、甘草(炙)各6克,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4.5克,肉桂(去皮)3克(一方有陈皮去白10克)。

【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1枚、苏叶3克,水煎服。

【功效】降气平喘,温化寒痰。

【主治】喘咳短气,胸膈满闷,舌苔白腻或白滑等。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治一切气》。

华盖散

【组成】麻黄(去根节)、桑白皮(蜜炙)、紫苏子(隔纸炒)、杏仁(去皮尖,炒)、赤茯苓(去皮)、陈皮(去白)各30克,甘草(炙)1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服9克,水500毫升,煎后去渣,食后温服。

【功效】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风寒。症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呀呷有声,脉浮数者。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三拗汤

【组成】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份。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5克,水800毫升,姜5片,同煎至一盏,去滓,口服,以衣被覆睡,取微汗。

【功效】宣肺解表,止咳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之喘咳证。症见恶寒发热,咳嗽多痰,鼻塞身重,语音不出,头痛目眩,胸满气短。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王贶方

温中丸

【组成】干姜、半夏各30克,白术60克,细辛、胡椒各15克。

【用法】上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米汤调服30粒,食前服。

【功效】温中化痰。

【主治】脾咳,口中如含霜雪。中脘隐隐冷,恶寒,脉紧弱。

【来源】《全生指迷方》。

地骨皮汤

【组成】地骨皮、百部各60克,芍药、赤茯苓各30克。

【用法】上为散,每服15克,竹叶10片,同煎至25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功效】清热凉血。

【主治】肾咳,恶热,骨间烦痛。

【来源】《全生指迷方》。

张锐方

麻黄散

【组成】麻黄、前胡、紫苏子各1克,火麻仁、桑白皮、杏仁各30克,麦门冬45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以水50毫升,煎至25毫升,不拘时温服。

【功效】宣肺止咳。

【主治】热病咳嗽不止,心胸烦闷,上气喘促。

【来源】《鸡峰普济方》。

化痰玉壶丸

【组成】天南星、半夏各30克,天麻15克,白面1.2克。

【用法】上药滴水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水50毫升,先煎令沸,入药煮熟滤出。别以生姜汤下。

【功效】化痰祛风止咳。

【主治】丈夫、妇人积年久嗽,一切风痰,头目眩,胸膈不利,喘满呕哕,常吐逆,不能下食,四肢倦闷,肌体烦热,不思饮食。

【来源】《鸡峰普济方》。

王肯堂方

白术丸

【组成】南星、半夏各30克,白术4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食后生姜汤下。

【功效】燥湿化痰止咳。

【主治】湿痰咳嗽。

【来源】《类方准绳》。

小黄丸

【组成】南星、半夏、黄芩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12克,生姜汤下,食后服。

【功效】清热化痰宁嗽。

【主治】热痰咳嗽。

【来源】《类方准绳》。

张介宾方

星香丸

【组成】南星(矾水泡一宿)、半夏、香附(皂角水浸1小时)各60克,陈皮(去白)120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姜汁糊丸。每服9克,临卧姜汤送服。

【功效】理气化痰宁嗽。

【主治】诸般气嗽生痰。

【来源】《景岳全书》。

安眠散

【组成】款冬花、麦门冬、乌梅肉、佛耳草各1.2克,橘红1.5克,炙甘草0.9克,粟壳(蜜炙)3克。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水600毫升,煎至500毫升,入黄蜡如枣核许煎化,临睡温服。

【功效】润肺止咳。

【主治】咳嗽久而不止。

【来源】《景岳全书》。

六安煎

【组成】陈皮4.5克,半夏6~9克,茯苓9克,甘草、杏仁(去皮尖)各3克,白芥子(老年气弱者不用)1.5~2克。

【用法】加生姜3~7片。水煎,食远服。

【功效】燥湿化痰,降气平喘。

【主治】咳喘痰黏,不易咯出者。

【来源】《景岳全书》。

张浩方

润肺散

【组成】诃子、五味子、五倍子、黄芩、甘草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末,炼蜜为丸,噙化。

【功效】润肺止嗽开音。

【主治】嗽而失音。

【来源】《仁术便览》。

贝母丸

【组成】贝母(去心)、桑白皮、五味子、甘草(炙)各15克,知母4.5克,款冬花、杏仁(去双仁皮尖,炒)各6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丸,如龙眼大。每日卧噙化1丸。

【功效】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咳嗽多日不愈。

【来源】《仁术便览》。

一服散

【组成】阿胶(炒)3片,生姜10片,乌梅(去核)2个,甘草、紫苏叶各3克,大半夏(炮)3个,米壳(炙)2个。

【用法】水800毫升,煎至500毫升,食远热服。

【功效】润肺散邪,宁嗽平喘。

【主治】暴嗽喘急。

【来源】《仁术便览》。

李中梓方

新定清宁膏

【组成】麦门冬(去心)300克,生地黄(酒炒)30克,广橘红90克,桔梗、甘草、川贝母(糯米拌炒,半熟去米)各60克,龙眼肉(煎成膏)、薏苡仁(淘净炒热)各240克,真苏州薄荷(净叶)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拌匀煎膏,时时挑置口中噙化。

【功效】润肺不伤脾,补脾不碍肺。

【主治】凡劳嗽吐血,必不可缺。

【来源】《医宗必读》。

鳖甲丸

【组成】五味子600克,鳖甲、地骨皮各900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食前盐汤调服12克,女人醋汤调服。

【功效】养阴润肺。

【主治】虚劳咳嗽,耳鸣眼花。

【来源】《医宗必读》。

秦景明方

家秘泻白散

【组成】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黄芩、石膏、川黄连各适量。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

【功效】清泻肺热。

【主治】内伤肩背痛,实火刑金,肺热喘咳,唇焦便赤。

【来源】《症因脉治》。

神术泻肺汤

【组成】苍术、石膏、桑皮、地骨皮、桔梗、甘草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泻肺清热。

【主治】湿热壅肺,咳嗽。

【来源】《症因脉治》。

李用粹方

咳嗽捷径方

【组成】款冬花60克。

【用法】于无风处烧之,以笔管吸烟咽下,即用美膳压下。

【功效】肃肺止咳。

【主治】久嗽不止。

【来源】《证治汇补》。

清宁膏

【组成】生地黄、麦门冬各300克,橘红90克,桔梗、川贝母各60克,薏苡仁、龙眼肉各240克,苏州薄荷叶末15克。

【用法】用水煎膏,将薏苡仁、贝母、薄荷研为末,拌入膏中。噙化,缓缓咽下。

【功效】润肺不伤脾,补脾不碍肺。

【主治】痨嗽吐血。

【来源】《证治汇补》。

劫嗽方

【组成】诃子、五味子、风化硝、五倍子各适量等份,甘草减半。

【用法】水煎服,稳卧。

【功效】敛肺止咳开音。

【主治】肺气耗散,久咳失音。

【来源】《证治汇补》。

谈金章方

痰嗽方

【组成】杏仁(制)、莱菔子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和粥丸服。

【功效】宣肺化痰宁嗽。

【主治】痰嗽。

【来源】《诚书》。

百部散

【组成】百部、贝母(煨)、紫菀、葛根各30克,石膏60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取9克,加淡竹叶14片,水煎服。

【功效】润肺清止咳。

【主治】烦热顿嗽。

【来源】《诚书》。

程国彭方

止嗽散

【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千克,甘草(炒)375克,陈皮(水洗去白)500克。

【用法】共研为末,每服6克,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服。

【功效】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风邪犯肺。症见咳嗽喉痒,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等症。

【来源】《医学心悟》。

甲鱼丸

【组成】贝母(去心)、知母、前胡、柴胡、杏仁(去皮尖及双仁者)各12克,大甲鱼(重360克以上者,去肠)1个。

【用法】上药与鱼同煮熟,取肉连汁食之,将药渣焙干为末,用鱼骨汁70毫升,和药为丸,如桐子大。每服6克,麦门冬汤调服,日3服。

【功效】宣肃肺气,化痰止咳。

【主治】久咳不止,恐成劳瘵。

【来源】《医学心悟》。

月华丸

【组成】天门冬(去心蒸)、麦门冬(去心蒸)、生地黄(酒洗)、熟地黄(酒蒸晒)、山药(乳蒸)、百部(蒸)、沙参(蒸)、川贝母(去心蒸)、真阿胶各30克,茯苓(乳蒸)、广三七各15克。

【用法】用白菊花(去蒂)、桑叶(经霜者)熬膏,将阿胶化入膏内,和药稍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噙化,日三次服。

【功效】滋阴降火,消痰祛瘀,止咳定喘,保肺平肝,消风热,杀虫。

【主治】阴虚咳嗽,劳瘵久嗽。

【来源】《医学心悟》。

陈复正方

葶苈丸

【组成】甜葶苈(略炒)、黑牵牛(炒)、汉防己(炒)、光杏仁(去皮尖,炒黄色,另研)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入杏仁泥,和蒸枣肉为丸,如绿豆大。每5~7丸姜汤化服,量大小加减。

【功效】泻肺利水。

【主治】乳食冲脾,伤风咳嗽,面赤身热,痰多喘嗽。

【来源】《幼幼集成》。

咳嗽简便方

【组成】北沙参适量。

【用法】每服15克,净水浓煎,热服。

【功效】养阴润燥止咳。

【主治】秋天肺燥,咳嗽无痰。

【来源】《幼幼集成》。

哮喘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肺部过敏性疾病。特征为阵发性伴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长期反复发作。主要病因是对吸入的花粉、尘埃,接触的海鱼、虾、蟹、油漆、染料等过敏源过敏,以及精神因素等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液分泌增加,细支气管狭窄,黏膜充血水肿,而出现哮喘症状。

中医治疗分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分寒哮与热哮。缓解期根据正气亏虚的不同分肺气亏虚、脾气亏虚。

张锐方

平肺汤

【组成】天门冬30克,马兜铃、百部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水100毫升,煎至50毫升,去滓,食后,临卧服。

【功效】润肺平喘。

【主治】哮喘。

【来源】《鸡峰普济方》。

无心散

【组成】远志(不以多少,无心者)。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用锦裹同水50毫升,煎至30毫升,呷之立效。

【主治】哮喘,具有神效。

【来源】《鸡峰普济方》。

张时彻方

久嗽方

【组成】蜂蜜600克,麻油300克,姜120克(取汁),井水360克。

【用法】各味调匀,用大砂锅大火熬至水干,蜜如水裂带黄色,黑色其如漆色,滴水成珠,是其候也,收入瓷器内埋土一宿取出。服时先取沸水300毫升候稍温,以茶匙取糖20克,放在碗水底,待油浮散水面,去水,用温水送下,用乳和蜜水下更佳。

【主治】劳嗽、痰嗽,皆验。

【来源】《摄生众妙方》。

痰喘哮经验方

【组成】孩儿茶30克,片黄芩18克,防风12克,栀子6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米饭捣和为丸,如黄豆大,朱砂为衣。每夜噙1丸,舌下待其白化。久嗽候药消尽,再用1丸极效。

【主治】痰喘哮嗽。

【来源】《摄生众妙方》。

龚廷贤方

一秤金

【组成】半夏、粉草各5千克。

【用法】半夏用米泔水浸泡10日,换水3次取出,切作两半晒干,用白矾2.5千克,水一桶,入铁锅内化开,将半夏入矾水内,浸20日取出切作4半晒干,用生姜5千克另研取汁,再入半夏20日取出,晒干为细末待用。粉草用水煮数沸,取出以布滤去渣,将净水仍入锅内,熬成膏子,和成剂。每病重者用药7.5克,轻者6克,金箔10张,和一大丸,噙化。禁忌房事。

【功效】化痰宁嗽。

【主治】一名金珠化痰丸,治痰嗽如神,又治劳嗽。此药神效,不可轻忽。

【来源】《寿世保元》。

清金膏

【组成】天门冬(去心)240克,麦门冬(去心)、贝母、杏仁(去皮)、半夏(姜制)各120克。

【用法】上药5味切片,水煎去渣,取汁1000毫升,入白粉葛末120克,蜂蜜500克,共煎汁入坛内,重汤煮一日,成膏取出。每日不定时,频频服之。

【功效】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咳嗽。

【来源】《寿世保元》。

陈士铎方

壮气汤

【组成】人参9克,麦门冬、百合各30克,甘草0.9克,贝母0.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壮气润肺。

【主治】人有多言伤气,咳嗽吐痰,久则气怯,肺中生热,短气嗜卧,不进饮食,梦遗精滑,潮热出汗,脚膝无力。

【来源】《辨证录》。

归气汤

【组成】麦门冬、熟地黄各90克,北五味9克,白术60克。

【用法】水煎服。一剂而汗止,十剂痊愈。

【主治】人有久嗽之后,忽然大喘不止,痰出如泉,臭汗如油。

【来源】《辨证录》。

止咳神丹

【组成】人参、北五味子、白芥子、苏子各3克,白芍9克,酸枣仁6克,麦门冬15克,益智仁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益气润肺,化痰宁嗽。

【主治】久嗽。

【来源】《石室秘录》。

肺脾双解汤

【组成】人参、车前子、甘草各3克,麦门冬、茯苓各9克,六曲1.5克,薏苡仁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健脾益肺化湿。

【主治】或咳嗽不已,吐泻不已,此肺脾之伤。

【来源】《石室秘录》。

夜露饮

【组成】熟地黄、麦门冬、芡实各30克,山茱萸15克,贝母1.5克。

【用法】水煎服,十剂痊愈。

【主治】人有久喘百不愈者,口吐白沫,气带血腥,人以为肺经之湿也,而不知实肺金之燥。

【来源】《辨证录》。

灭邪汤

【组成】柴胡、当归、黄芩、射干、甘草、半夏各3克,桔梗、麦门冬、茯苓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主治】人忽感风邪,寒入于肺经,以致一时喘急,抬肩大喘,气逆痰吐不出,人不能卧。

【来源】《石室秘录》。

呕吐呃逆

呕吐的病名可追溯到《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灵枢·经脉》中称“呕”、“呕逆”。病因病机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认为火、热之邪上逆可致呕吐。

呕吐是胃内容物反入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呕吐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和呕吐,但有些呕吐可无恶心或干呕的先兆。

华佗方

经来呕吐方

【组成】白术3克,丁香、干姜各1.5克。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空腹米汤调服。

【功效】健脾、温中,降逆。

【主治】月经呕吐。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呃逆方

【组成】黄连3克,紫苏叶2.4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主治】呃逆。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戊己丸

【组成】黄连、吴茱萸(炒)、白芍药各15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6克,日三次。

【功效】清泻肝火,缓急止痛。

【主治】脾受湿气,泻痢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以及小儿疳积下痢。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加减四君子汤

【组成】白扁豆(蒸熟,焙干)、藿香叶、炙甘草、黄芪各6克,人参茯苓(去皮,焙)、白术各12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3克,入盐点服,或水煎温服。

【功效】调和脾胃。

【主治】小儿吐泻不止,不进乳食等。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王贶方

吴茱萸丸

【组成】吴茱萸(炒)30克,橘皮60克,附子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20粒,食前服。

【功效】温胃降逆。

【主治】因呕而哕者。

【来源】《全生指迷方》。

朴附丸

【组成】厚朴、附子各30克,生姜汁240克。

【用法】上将二味,以姜汁同煎,尽汁为度,焙干为末,酒煮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3粒,食前服。

【功效】温中和胃降逆。

【主治】胃反。

【来源】《全生指迷方》。

竹皮汤

【组成】青竹皮、炙甘草、芎劳、黄芩、当归各2克,芍药、白术、人参、桂心各30克。

【用法】上为散,水100毫升煎至50毫升,去渣,温服。

【功效】理中降逆,养血清热。

【主治】血随呕出,胸中痞闷,呕毕则目睛而气怒。

【来源】《全生指迷方》。

张锐方

温胃丸

【组成】丁香、木香各0.6克,半夏30克,硫磺0.3克。

【用法】上为细末,粟米饭和丸,如豌豆大。每服姜汤下50丸。

【功效】温胃顺气止呕。

【主治】吐逆。

【来源】《鸡峰普济方》。

丁香丸

【组成】丁香、藿香各15克,诃黎勒、附子、草豆蔻、陈皮、人参、白术、良姜各30克,荜茇、白茯苓、桂心各0.9克,甘草0.3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和丸,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丸,枣汤调服。

【功效】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脾胃虚弱,食即呕吐,四肢不利。

【来源】《鸡峰普济方》。

荜澄茄散

【组成】荜澄茄、白豆蔻、丁香、人参、厚朴、诃黎勒各0.9克,沉香、木香、良姜、干姜、桂心、半夏各15克,白术、陈皮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

【功效】健脾行气,和胃降逆。

【主治】脾胃气虚,不思饮食,胸中气满,四肢不和,食即呕吐。

【来源】《鸡峰普济方》。

槐花散

【组成】皂角、白矾、槐花、甘草各适量。

【用法】上药等份研为细末。每服6克,白汤调服,不拘时。

【主治】热吐。

【来源】《鸡峰普济方》。

延年白术丸

【组成】白术1.5克,白芷0.9克,干姜、石斛各1.8克,五味子、细辛、橘皮、厚朴、桂心、防风、茯苓、甘草各1.2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米汤调服,日二次服。病不愈加至20丸。

【功效】温胃散寒,化饮降逆。

【主治】胃中冷气,逢秋发动,令呕吐,食后吐清水,食欲减少。

【来源】《鸡峰普济方》。

生姜汤

【组成】生姜12克,丁香末、硫磺各0.3克,白矾3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3克,生姜、米汤调服,哕用柿蒂汤。

【功效】和胃降逆。

【主治】呕逆翻胃,隔气不下食。

【来源】《鸡峰普济方》。

洪立正方

加味理中汤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炮)、甘草(炙)各3克,丁香10粒。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生姜10片,水煎服。

【功效】温中散寒止呕。

【主治】胃感寒呕吐不止。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病机和中桔梗方

【组成】白术9克,茯苓、厚朴各3克,桔梗2.1克,半夏1.8克,陈皮6克,枳实2.4克。

【用法】水400毫升,煎至250毫升,调木香末3克服。

【功效】和中降逆。

【主治】上焦气郁不舒,上冲呕逆不下。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皇甫中方

和中桔梗汤

【组成】茯苓3克,半夏(炮)2.1克,陈皮、炒白术、炒枳实、厚朴(姜炒)、桔梗各2.4克,生姜5片。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水20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温服。

【功效】和中化湿,降逆止吐。

【主治】气热上冲,食后暴吐,脉洪数。

【来源】《明医指掌》。

伤食

伤食又名食积、宿食病,即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种临床症候群,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的“脘痞”、“胃痛”、“嘈杂”等范畴,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等脏器,宜辨证施治,予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消食导滞等法治疗;器质性消化不良是由某器官病变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胃和十二指肠部位的慢性炎症,使食管、胃、十二指肠的正常蠕动功能失调;患者的精神不愉快、长期闷闷不乐或突然受到猛烈的刺激等均可引起消化不良。

李杲方

白术丸

【组成】白矾(枯)9克,黄芩15克,橘皮21克,神曲(炒)、半夏、白术各30克,枳实(麸炒)33克。

【用法】上药研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6丸,白汤调服。素食多用干夹杂,故加黄芩以泻之。

【主治】伤豆粉、湿面、油腻之物。

【来源】《兰室秘藏》。

和中丸

【组成】人参、干生姜、陈皮各3克,干木瓜6克,炙甘草9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白汤送下,食前。

【功效】补胃进食。

【主治】饮食所伤。

【来源】《兰室秘藏》。

半夏枳术丸

【组成】半夏(姜制)、白术、枳实(麸炒)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极细末,荷叶烧饭为丸,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多服不妨,热汤浸蒸饼为丸亦可。

【功效】健脾化湿,行气消食。

【主治】冷食内伤,脾胃气虚,饮食不消。

【来源】《脾胃论》。

瓜蒂散

【组成】瓜蒂、赤小豆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极细末,每服3克,温水调服,取吐为度。

【功效】涌吐停食。

【主治】饮食过饱,填塞胸中。

【来源】《兰室秘藏》。

朱丹溪方

保和丸

【组成】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陈皮、连翘、萝卜子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白汤下。

【功效】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停滞。症见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厌食嗳恶,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而黄,脉滑。

【来源】《丹溪心法》。

胃苓汤(又名对金饮子)

【组成】甘草、茯苓、苍术、陈皮、白术、官桂、泽泻、猪苓、厚朴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5克,如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利湿。

【主治】湿滞伤食,脘腹胀满,泄泻,小便短少者。

【来源】《丹溪心法》。

万全方

三棱消积丸

【组成】三棱(炮)、莪术(炮)、神曲各3克,青皮、陈皮、小茴香、巴豆(和米炒焦黑去米)各15克,益智仁、丁香各5克。

【用法】上醋面糊为丸,如麻子大。生姜汤调服。

【主治】伤生冷,一切硬物冷积。

【来源】《幼科发挥》。

家传养脾消积丸

【组成】白术30克,陈皮22.5克,苍术、厚朴(姜汁炒)、枳壳(面炒)、半夏、山楂各15克,炙甘草9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蒸为丸黍米大。每服20~30丸,米饮送下。

【功效】消宿食,去陈积。

【主治】食积停滞。

【来源】《幼科发挥》。

洪立正方

曲麦枳术丸

【组成】白术60克,枳实、神曲(炒)、麦叶(面炒)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温水下。

【功效】行气消食。

【主治】多食后心腹满闷不快。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三黄枳术丸

【组成】黄芩60克,黄连、大黄(煨)、神曲、白术、橘皮各30克,枳实(炒)1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9克,白汤调服,量依所伤服。

【主治】伤肉食、湿面、辛辣、味厚,胸膈满闷不安。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谈金章方

快膈消食丸

【组成】三棱(煨)、蓬莪术(煨)、缩砂(去壳)、白术、神曲(炒)、麦蘖(炒)各15克,香附(炒)30克。

【用法】研为末,蒸饼丸,生姜汤调服。

【功效】行气活血,消食导滞。

【主治】宿食停滞,肚胀腹痛。

【来源】《诚书》。

枳实丸

【组成】白术60克,枳实、半夏、山楂肉、姜黄、神曲、麦芽、陈皮各30克,木香4.5克。

【用法】研为末,薄荷蒸饭为丸,姜汤调服。

【功效】消食化积。

【主治】食积。

【来源】《诚书》。

程国彭方

三黄枳术丸

【组成】黄芩(酒炒)30克,黄连(酒炒)12克,大黄(酒蒸)22.5克,神曲(炒)、枳实(面炒)、白术(陈土炒)、陈皮各15克。

【用法】荷叶煎水迭为丸,如绿豆大,每服4.5克或6~9克,量人虚实酌量用。

【功效】清热利湿,消胀除满。

【主治】热食所伤,肚腹胀痛,并湿热胀满,大便闭结。

【来源】《医学心悟》。

独行丸

【组成】大黄(酒炒)、巴豆(去壳,去油)、干姜各3克。

【用法】研细,姜汁为丸,如黄豆大。每服5~7丸。

【功效】通腑攻下。

【主治】中食至甚,胸高满闷,吐法不效,须用此药攻之。

【来源】《医学心悟》。

腹胀

腹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可以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感到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也可以是一种客观上的检查所见,发现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隆。引起腹胀的原因主要见于胃肠道胀气、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肿瘤等。正常人胃肠道内可有少量气体,约150毫升左右,当咽入胃内空气过多或因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时,胃肠道内产气过多,而肠道内的气体又不能从肛门排出体外,则可导致腹胀。临床上常见的引起胃肠道胀气的疾病有吞气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肠梗阻、肠麻痹、顽固性便秘、肝胆疾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晚期妊娠也可引起腹胀,但属生理性的。

《太平圣惠方》

牵牛子粥

【组成】牵牛子末1克,粳米30~60克,生姜2片。

【用法】先用粳米煮粥,煮沸后放入牵牛子粉末及生姜,煮粥食。禁忌:不可长久服食。另外,孕妇忌服。

【功效】泻水消肿,通便下气,驱虫。

【主治】水肿膨胀,腹水胀满,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脚气水肿,小儿驱虫病。

【来源】《太平圣惠方》。

张锐方

萝附煎

【组成】好附子(细末)适量,萝卜1个。

【用法】先将萝剜作瓮子。再将附子末填入,后用原切下的萝卜盖上,用竹钎定,湿纸裹灰火中煨熟,取附子末出,后刮下萝卜内有附子末稀软的萝卜和为丸。每服30丸,米汤调服。

【功效】温阳散寒消滞。

【主治】腹胀有冷,里急或秘。

【来源】《鸡峰普济方》。

木香橘皮丸

【组成】干蝎30克,胡椒、木香、青橘皮各0.6克,萝卜子16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饭米和丸,如绿豆大。每服5~10丸,用姜橘汤任下,温酒亦得,不以时。

【功效】调气除满。

【主治】一切心腹满,疰闷蛊气。

【来源】《鸡峰普济方》。

赤小豆丸

【组成】赤小豆、好硫磺各30克,附子15克(生)。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水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心醋汤调服。

【功效】温阳散寒消胀。

【主治】腹胀。

【来源】《鸡峰普济方》。

养气丸

【组成】丁香、胡椒、荜茇、木香、干蝎各15克,萝卜子30克。

【用法】上药细末,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米汤调服30丸。

【主治】臌胀。

【来源】《鸡峰普济方》。

赵学敏方

血臌方

【组成】水蛭(炒黑,大约30克,炒黑后能取末9克)、雷丸、红花、枳实、白芍、牛膝各9克,当归60克,桃仁40粒(去皮尖捣碎)。

【用法】水煎服。服后下血600~800毫升,再服,血尽自愈。

【功效】活血利水。

【主治】血臌。

【来源】《串雅内编》。

陈修园方

猪肚大蒜汤

【组成】雄猪肚子1个,大蒜120克,槟榔末、砂仁末各9克,木香6克。

【用法】上诸药入猪肚子内,于砂锅内用河水煮熟,空腹服食。

【功效】理气除腹胀。

【主治】腹胀。

【来源】《医学从众录》。

腹痛

腹痛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而表现为腹部的疼痛。腹痛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病因极为复杂,包括炎症、肿瘤、出血、梗阻、穿孔、创伤及功能障碍等。

张介宾方

祛痛散

【组成】青皮、五灵脂(去石)、川楝子、穿山甲、大茴香各6克,良姜(香油炒)、玄胡索、没药、槟榔各1.5克,沉香3克,木香3.6克,砂仁适量。

【用法】上药粗末,用木鳖子仁3.6克同前药炒,令焦躁,去木鳖子不用,共为细末。每服3克加盐少许,用酒或滚水送服。

【功效】理气除满。

【主治】诸般心气痛,或气滞不行,攻刺心腹,痛连胸胁,小肠吊疝及妇人血气刺痛。

【来源】《景岳全书》。

排气饮

【组成】陈皮、藿香、枳壳各4.5克,香附、乌药各6克,厚朴、泽泻、木香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理气除满。

【主治】气机不畅,兼有湿阻食滞,症见脘腹胀满疼痛。

【来源】《景岳全书》。

安胃散

【组成】白术、茯苓各30克,人参、甘草、食盐各15克,砂仁9克,广陈皮10克(去白晒干)。

【用法】以上药将水2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滤去渣澄清,然后入橘红煮干,研为末。每服3克,饮清汤。

【功效】开胃和中。

【主治】胃痛、腹泻。

【来源】《景岳全书》。

陈修园方

丹参饮

【组成】丹参30克,檀香、砂仁各5克。

【用法】水500毫升,煎服。

【功效】行气化瘀。

【主治】气滞血瘀,互结于中,胃脘疼痛。

【来源】《时方歌括》。

金铃子散

【组成】金铃子(去核)、元胡索各60克。

【用法】研末,每服9克,黄酒送下。

【功效】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心口痛及胁痛、腹痛,属热者。

【来源】《医学三字经》。

黄芪汤

【组成】黄芪30克,当归9克,肉桂4.5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和里缓急止痛。

【主治】心痛、胃脘痛、腹痛喜按者。

【来源】《医学实在易》。

枳实汤

【组成】枳实9克,半夏12克,生姜24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理气化痰,散结止痛。

【主治】心痛,胃脘及胁肋、大小腹诸痛拒按。

【来源】《医学实在易》。

中风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华佗方

中风颈项直硬方

【组成】宣木瓜(去瓤)、乳香、没药、生地黄汁各适量。

【用法】乳香、没药装入木瓜中,以线缚定,饭锅上蒸三四次研成膏,入生地黄汁,热酒冲服。

【功效】舒筋通络。

【主治】中风颈项直硬。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中风发热方

【组成】大戟、苦参各120克。

【用法】用白醋浆煮沸,趁热外洗。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中风,发热。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中风不语方

【组成】人乳汁3毫升,酒30毫升。

【用法】将上药混合,分3次服。

【功效】祛风通络开窍。

【主治】中风不语。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产后中风神方

【组成】独活240克,葛根180克,生姜150克,炙甘草60克。

【用法】水煎。分三次服用,微汗佳。

【功效】祛风化湿,舒筋通络。

【主治】产后中风。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葛洪方

紫汤方

【组成】鸡屎60克,大豆30克,防风90克(切)。

【用法】以水180毫升,先煮防风,取18毫升汁,大豆、鸡屎二味再熬,令黄赤色,用酒120毫升淋,去渣,然后用防风汁和,分服。

【功效】祛风通络舒经。

【主治】中风。中风脊急,身痉如弓。忌风。

【来源】《肘后备急方》。

中风不语验方

【组成】豆豉适量。

【用法】浓煮豉汁含之亦佳。

【功效】化浊开窍。

【主治】中风失音。

【来源】《肘后备急方》。

中风失音不语方

【组成】白芥子、苦酒各适量。

【用法】以苦酒煮白芥子,包颈一周,以衣包之,一日一夕乃解,即瘥。

【功效】化痰通络。

【主治】中风,卒不得语。

【来源】《肘后备急方》。

朱佐方

神柏散

【组成】柏叶一把(去皮),葱白一把(连根)。

【用法】上药同研如泥,用无灰酒60毫升,同煎1~20沸,温服。

【功效】化痰、开窍。

【主治】中风不省人事,涎潮口噤,语言不出,手足曳。得病之日,便进此药,可使风退气和。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防风汤

【组成】北防风、川升麻、川独活、川羌活、北芍药、甘草各适量。

【用法】上药等份,锉散。每服6克,水75毫升,煎至60毫升。随症上下,分空心、食后通口服。如觉气通逐,旋服活血丹、地仙丹之类。

【功效】祛风通络。

【主治】手足不仁,或肿不已,宜服之。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正舌散

【组成】蝎梢(去毒)0.3克,茯苓30克(炒),龙脑、薄荷各60克(焙)。

【用法】上药细末,每服6克,温酒下。或搽牙颊亦得。

【功效】祛风通络。

【主治】中风,舌体强难转,语不正等。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龚信方

化风丹

【组成】天南星(牛胆制过)6克,防风(去芦)、荆芥穗、羌活、独活(去芦)、人参(去芦)、细辛、川芎、天麻(煨)各3克,木香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朱砂为衣。薄荷汤研化服,因气忿用紫苏汤化服。如牙关口噤,用少许擦牙即开。

【功效】清化痰浊,息风。

【主治】一切中风,痰厥风痫,牙关紧急,不省人事,及小儿惊风搐搦,角弓反张,发热痰嗽喘促。

三生饮

【组成】天南星30克,川乌(去皮尖)、黑附子(去皮尖)各15克,木香7.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生姜10片,水煎温服。

【功效】理气化痰。

【主治】中风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声如拽锯,痰涎上壅,无问外感风寒,内伤喜怒,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兼治痰厥气厥,及气虚眩晕。

【来源】《古今医鉴》。

三化汤

【组成】厚朴(姜汁炒)、羌活、大黄、枳实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末,姜3片,水1000毫升煎500毫升,温服。以利为度,不利再投。

【功效】通腑理气。

【主治】中风外有六经之形症。

【来源】《古今医鉴》。

陈修园方

竹沥汤

【组成】竹沥120毫升,生葛汁60毫升,生姜汁20毫升。

【用法】上药相混合,分二次服用,温开水送服。

【功效】化痰开窍。

【主治】中风,舌强不语,半身不遂。

【来源】《医学从众录》。

资寿解语汤

【组成】防风、附子、天麻、枣仁各2.4克,羚羊角、肉桂各6克,羌活、甘草各1.5克。

【用法】水200毫升,煎至160毫升,入竹沥15克,姜汁7.5克服。

【功效】息风化痰,通络开窍。

【主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

【来源】《医学三字经》。

沈金鳌方

铁弹丸

【组成】五灵脂60克,川乌30克,乳香、没药各15克,麝香3克。

【用法】水丸,如弹子大。每一丸,薄荷以酒调服。

【功效】散寒祛风,活血通络。

【主治】此方专治中风歪斜,瘫痪,涎潮语涩,筋挛骨痛。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

定风饼子

【组成】天麻、川乌、南星、半夏、僵蚕、川芎、茯苓、生甘草等份。

【用法】姜汁丸,芡子大,作饼子,朱砂为衣。每服一饼,细嚼,姜汤调服。

【功效】祛风化痰通络。

【主治】中风,防再发。此方亦能预防风疾。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

腰痛

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多由肾阳不足,寒凝带脉,或肝经湿热侵及带脉,经行之际,阳虚气弱,以致带脉气结不通而出现疼痛;或冲任气血充盛,以致带脉壅滞,湿热滞留而疼痛。

腰痛是一个症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引起腰痛的原因比较复杂,所以出现持续且不明原因的腰痛,不要掉以轻心,应尽快到医院确诊,避免某些严重疾病的发展。

华佗方

骨软风方

【组成】何首乌、牛膝各300克。

【用法】上药以酒60毫升,浸7日取出晒干,捣为末,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空腹酒调服。

【功效】补肝肾,壮筋骨。

【主治】腰膝痛,不能行,且遍体瘙痒。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骨虚腰痛方

【组成】丹皮(去心)0.6克,萆、白术各0.9克。

【用法】上药为散。以酒服6~9克。也可作汤服之。

【功效】健脾补肾。

【主治】肾虚腰痛。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王贶方

补肾散

【组成】杜仲(酒拌炒焦)30克,肉桂、牡丹皮各15克。

【用法】上为末,每服9克,用猪肾一个剖开,上药纳入,入盐少许,以线扎定,水煮熟,空心食之。

【功效】补肝肾,壮筋骨。

【主治】腰痛连小腹,不得俯仰,短气。

【来源】《全生指迷方》。

当归丸

【组成】当归90克,水蛭、桃仁各30个。

【用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酒下10丸。未愈,加至30丸。

【功效】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腰如锥、刀所刺,大便黑色,小便赤黑,此留血滞于腰间,渭之血沥腰痛,其脉涩。

【来源】《全生指迷方》。

李杲方

壮本丹秘方

【组成】杜仲、破故纸、茴香各30克,肉苁蓉、巴戟、青盐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将猪腰子分开,入药在内,缝住,纸包煨热。每一个作一次服,用黄酒送。

【功效】壮筋骨,补元,养丹田。治腰痛之妙剂。

【主治】肾虚腰痛,久则寒冷。

【来源】《兰室秘藏》。

独活汤

【组成】炙甘草、羌活、防风、独活、大黄(煨)、泽泻、肉桂各9克,当归梢、连翘各15克,汉防己(酒)、黄柏(酒)各30克,桃仁30个。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5克。

【功效】祛风、活血、通络。

【主治】因劳役,腰痛如折,沉重如山。

【来源】《兰室秘藏》。

朱丹溪方

摩腰紫金膏

【组成】附子尖、乌头尖、南星各7.5克,蜀椒、雄黄、樟脑、丁香各1.5克,吴茱萸、肉桂、干姜各3克,麝香0.6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炼蜜丸,龙眼大。每日饭后1丸,生姜汁化开始稠粥,烘热,放掌中摩腰。另用药贴痛处,烘,布包定。

【功效】温阳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老人、虚人腰痛,妇女白带清多,不臭,虚寒者宜用。

【来源】《丹溪心法》。

龚廷贤方

腰痛方

【组成】雄黄6克,黄丹、焰硝各3克。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令病人取仰卧位,以银簪蘸药,涂抹至患处,1~2次神效。

【功效】祛瘀止痛。

【主治】腰痛不能转侧,点药后,少顷复发,神妙。

【来源】《寿世保元》。

腰痛秘方

【组成】当归(酒洗)、杜仲(酒炒)、大茴香(酒炒)、小茴香(酒炒)各适量。

【用法】上药锉一大剂,用头生酒浸一夜,次早滤汁。温热服。用渣入酒再煎,温服立效。

【功效】活血、补肾、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腰痛。

【来源】《寿世保元》。

陈修园方

新定白术汤

【组成】生白术、生杜仲各15~30克,附子6~9克。

【用法】水煎,空腹服。

【功效】补肝肾壮腰,散寒湿止痛。

【主治】腰痛而重,且诸药不效者。

【来源】《医学从众录》。

新定薏苡仁汤

【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木瓜子5克,牛膝9克。

【用法】水煎空心服。如脉洪重,按有力,口中热,去附子加白术16克。

【功效】散寒除湿壮腰。

【主治】腰痛筋挛,难以屈伸者。

【来源】《医学从众录》。

黄疸

黄疸本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潜在疾病的表现症状,表现为皮肤和眼白发黄。当体内过量的胆红素聚集在血液中就会出现这种症状。

胆红素是在肝脏中破坏的红细胞的副产品,通常情况下与消化胆汁混合后通过消化的方式自然排出体外,对人身无害。但是如果胆汁的排出受到影响,如胆结石的情况下,胆红素就会回流至血液。

孙思邈方

地黄汁汤方

【组成】生地黄汁50毫升,大黄1.8克(末),芒硝30克。

【用法】上三味药令和,一服15毫升,日二服。

【功效】养阴攻下退黄。

【主治】急黄热气骨蒸,两目赤脉。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女劳疸方

【组成】滑石(研)、石膏(研)各150克。

【用法】为散,以大麦粥汁服9克,日三服,大便极利则瘥。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黄疸,恶寒,小腹急,体黄,额黑,大便黑、溏泻,足下热。

【来源】《千金翼方》。

王焘方

麦门冬饮子方

【组成】麦门冬、茯苓各12克,栝蒌9克,竹叶、生芦根、甘草(炙)各3克,升麻6克。

【用法】以水420毫升,煎取150毫升,滤去渣澄清,待温三次服。

【主治】黄疸,呕吐,口干。

【来源】《外台秘要》。

苦参丸

【组成】苦参90克,龙胆草60克,栀子仁21枚。

【用法】捣筛为散,如果病情加重,取猪胆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一服五丸,每日3~4次服。

【功效】清热泻火退黄。

【主治】劳疸,谷疽。

【来源】《外台秘要》。

苦参汤

【组成】苦参、黄连、黄芩、黄柏、大黄、葶苈子(熬)各30克,瓜蒂20克。

【用法】捣为散,饮服9克,当大吐者,日一服,不吐日二服,亦得服,服药五日,知可好转。

【主治】卒然阵寒便发黄,皮肤黄,小便赤少,大便时闭,食欲不佳。

【来源】《外台秘要》。

《太平圣惠方》

赤小豆散

【组成】赤小豆、丁香、黍米各0.3克,瓜蒂0.15克,熏陆香3克,青布(烧灰)15厘米,麝香(细研)3克。

【用法】上药细罗为散,都研匀。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下3克,若用少许吹鼻中,当下黄水,即效。

【主治】急黄身如金色。

【来源】《太平圣惠方》。

丁香散

【组成】丁香、瓜蒂、赤小豆各7粒。

【用法】捣细罗为散,以鸡蛋清一只相和,用新汲水调,顿服,当吐利,即效。未愈即再服。

【主治】急黄。

【来源】《太平圣惠方》。

急黄烦躁不解方

【组成】生鸡蛋(去黄用白)2只,川朴硝(细研)15克。

【用法】上药相和熟调,攻下退黄。

【功效】养阴清热,攻下退黄。

【主治】急黄及心黄狂走,烦躁不解。

【来源】《太平圣惠方》。

洪立正方

黄疸秘方

【组成】青蛙、猪肚各一个,黑矾9克。

【用法】青蛙、黑矾装入猪肚内煮烂,青蛙去骨,用煮汤洗令肚净,吃之即愈。

【主治】黄疸。

【来源】《寿世保元》。

茯苓渗湿汤

【组成】白术15克,苍术、茵陈各9克,青皮、黄芩各2.1克,橘红、黄连、赤茯苓各3克,枳实2.4克,栀子1.5克,猪苓、泽泻各6克。

【用法】水100毫升,煎至50毫升,温服。

【功效】清热渗湿退黄。

【主治】湿热壅成黄疸,小便不利,不思饮食。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龚廷贤方

退黄散

【组成】柴胡、升麻、茵陈、龙胆草、黄连、黄芩、栀子、黄柏、木通、滑石、甘草各适量。

【用法】上药锉,灯草一团,用水煎服。外用时将生姜捣烂,时时于黄处擦,其黄自退。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伤寒发黄,身目俱黄如金色,小便如浓黄柏汁,诸药不效。

【来源】《万病回春》。

小便不通尿多

小便不通是指以排尿困难,甚或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证的疾患。泌尿系统的各种疾病以及邻近尿路其他脏器的病变,都可在尿路的不同部位造成梗阻。

小便不通主要是三个方面造成的。(1)尿道病变:尿道口狭窄、尿道狭窄、尿道损伤、尿道异物、尿道结石等。(2)膀胱病变:神经性膀胱——先天性脑脊膜膨出造成的神经损伤、后天性外伤、药物的影响,膀胱结石,膀胱颈部肿瘤,输尿管膨出,膀胱内血块阻塞,膀胱颈挛缩等。(3)泌尿系统以外的病变对尿路造成的梗阻:如腹膜后或盆腔肿物对输尿管的压迫,子宫颈癌浸润至膀胱后壁,造成单侧或双侧输尿管进入膀胱部位的梗阻。

华佗方

利气散

【组成】黄芪、陈皮、甘草各适量。

【用法】上药等份,为末,水煎服,自然通。

【功效】健脾益气利水。

【主治】老人小便秘涩不通。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小便不通方

【组成】人参、莲心、茯苓、车前子、王不留行各9克,甘草3克,肉桂0.9克,白果20枚。

【用法】水煎温服,一剂即如注。

【功效】健脾益气,利尿。

【主治】小便不通。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小便过多效方

【组成】补骨脂(酒蒸)、茴香(盐炒)各300克。

【用法】共研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盐汤下100丸。

【功效】温补肾阳固摄。

【主治】小便过多。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王焘方

水病方

【组成】黄连末适量。

【用法】以蜜和,捣数杵,丸如梧桐子。饮服2丸,可至3~4丸。禁忌:饮水、冷物。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

【来源】《外台秘要》。

瞿麦汤

【组成】瞿麦、甘草、葵子、石韦各9克,滑石12克。

【用法】以水180毫升,煮取150毫升,分三次服。忌:海藻、菘菜、猪肉。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小便不利。

【来源】《外台秘要》。

秘传水病身肿方

【组成】鲤鱼一尾(去头尾骨,取肉)、赤小豆60克。

【用法】以水1200毫升,加赤小豆和鱼肉煮,可取120毫升,以上汁生布绞去渣。顿服尽。或分为二服。禁忌:牛肉、白酒、生冷、猪肉、油、酪。

【功效】淡渗水湿。

【主治】水病,小便不利,身肿。

【来源】《外台秘要》。

《太平圣惠方》

海蛤散

【组成】海蛤45克,石燕、鱼脑中石子各15克,白盐(炒)0.3克。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入乳钵中,研令极细。每服,以葱白5根切,甘草6厘米,生用,锉,用水60毫升,煎至35毫升,去渣,调入散子3克,食前顿服,即服。

【功效】清热导下通淋。

【主治】小肠壅热,小便赤涩淋沥,疼痛不通。

【来源】《太平圣惠方》。

小便难腹满闷方

【组成】葱白1.5千克,盐500克。

【用法】上药研烂,炒令热,以帛子裹,分作两包,更互熨脐下,小便立出。

【功效】通阳利水。

【主治】小便难,腹满闷。

【来源】《太平圣惠方》。

严用和方

宣气散

【组成】甘草、木通各9克,栀子6克,葵子、滑石各3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服1.45克,灯芯调服。

【功效】清热利水。

【主治】小便不通,脐腹急痛。

【来源】《严氏济生方》。

木通散

【组成】木通、滑石各30克,黑牵牛(研末)1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3克,水25毫升,灯芯十茎、葱白一根,水煎三分,食前温服。

【功效】清热利水。

【主治】小便不通,小便腹痛不可忍。

【来源】《严氏济生方》。

赤茯苓汤

【组成】木通(去节)、赤茯苓(去皮)、槟榔、生地黄(洗)、黄芩、赤芍药、甘草(炙)、麦门冬(去心)各适量。

【用法】将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2克,水75毫升,生姜5片,煎至60毫升,去滓温服。

【功效】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主治】小肠实热,面赤多汗,小便不通。

【来源】《严氏济生方》。

疟疾

疟疾是雌性疟蚊叮咬人体,将疟疾原虫注入人的血管所形成的传染病。虐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虐原虫。在血管中,疟原虫到达肝脏,在那里成倍增长。一周左右,大约4万个将流回血管中,然后继续成倍增长,并开始破坏红细胞。这样便出现了疟疾症状。

疟疾的早期症状包括头痛、疲劳、低热和恶心,在不到24小时内,此病发展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寒战期,特征是突然地寒战,而且有时剧烈地颤抖,将持续1~24个小时。第二阶段高热期,标志是发热,可烧到41℃,有时伴随呼吸急促,将持续3~4小时。紧接是着大汗期2~4小时,浑身大汗。

王焘方

竹叶常山汤

【组成】常山90克,淡竹叶20克,小麦30克。

【用法】以水300毫升将上药浸泡1夜,第二天早晨起煮取120毫升,分3次服用。

【功效】清热截疟。

【主治】温疟壮热微寒,手足烦热,干呕。

【来源】《外台秘要》。

知母鳖甲汤

【组成】知母、鳖甲、地骨皮各90克,常山60克,竹叶30克,石膏(碎)120克。

【用法】以水400毫升,煮取150毫升,去滓,分3次服。

【功效】清热保津,截疟祛邪。

【主治】温疟,壮热,不能食。

【来源】《外台秘要》。

常山大黄汤

【组成】常山、甘草、大黄各90克,前胡60克。

【用法】以水600毫升,下常山、甘草、前胡煮取200毫升,下大黄,煎取180毫升,凉凉。禁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

【功效】清热攻下,解毒除疟。

【主治】疟疾,结实积热,烦扰目赤,寒热痰多。

【来源】《外台秘要》。

《太平圣惠方》

神验朱砂丸

【组成】光明砂(细研)15克,恒山30克,杏仁(麸炒)10枚。

【用法】捣罗为末,研入朱砂令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未发前,以粥饮15丸,欲发时再服。

【功效】截疟。

【主治】心疟。

【来源】《太平圣惠方》。

治疟神验方

【组成】天雄(炮裂,去皮脐)、黄丹(炒令紫色)、人参(去芦头)各3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发日,以粥引下20丸,临睡时,又服20丸,过发时即暖食将息。

【功效】祛邪截疟。

【主治】疟,无问新久,发作无时。

【来源】《太平圣惠方》。

寒疟神效丸

【组成】朱砂(细研)各30克,阿魏3克,香墨15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以煎和丸,如黍米粒大。每于未发前,以冷醋汤下1~2丸,忌食热物。

【功效】解毒除疟。

【主治】寒疟。

【来源】《太平圣惠方》。

久疟方

【组成】狐粪(末)、雄黄、朱砂各30克,阿魏、黄丹、丁香(末)、麝香各0.3克。

【用法】上药均研细,以醋蘸面糊和丸,如鸡头大,以制绯裹一丸,男左女右系臂上,即瘥。

【功效】截疟祛邪。

【主治】久疟。

【来源】《太平圣惠方》。

朱佐方

草果七枣汤

【组成】草果、常山、贝母、鸡心、槟榔、大枣、甘草、乌梅、青蒿各适量。

【用法】前几味药等份,青蒿加倍。每服12克,用水75毫升,煎至55毫升,通口服。滓再煎,其效如神。

【功效】截疟达邪,解毒除瘴。

【主治】疟瘴。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川乌散

【组成】大川乌、草果子、干姜、良姜各适量。

【用法】上药均锉,枣7枚,姜7片煎服。用之常服有验。

【功效】温中达邪。

【主治】虚疟。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三虎圆

【组成】北常山、草果子、甘草各适量。

【用法】上药各等份,用白酒饼一个,小者二个,其为细末,生蜜为圆,弹子大。隔先一日,盐汤下一圆,临发又一圆,发旺又一圆。立效。

【功效】截疟祛邪。

【主治】治疟疾。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骆龙吉方

柴平汤

【组成】银柴胡6克,黄芩、苍术各4.5克,人参(去芦)、半夏(汤泡7次)、厚朴(姜制)各3克,甘草1.5克,陈皮4.2克。

【用法】上药用水1000毫升,姜3片,红枣2枚,煎800毫升,未发病先服。

【功效】和解表里,祛邪截疟。

【主治】疟,由夏季暑汗不出所致。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仓廪汤

【组成】人参、白茯苓、川芎、甘草、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桔梗、枳壳(麸炒)各适量。

【用法】上药水用900毫升,陈仓米3克,生姜3片,薄荷少许同煎,温服。

【功效】健脾益气,和解达邪。

【主治】疟痢并行,又治噤口。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严用和方

清脾饮

【组成】青皮(去白)、厚朴(姜制,炒)、白术、草果仁、柴胡(去芦)、茯苓(去皮)、半夏(汤泡7次)、黄芩、甘草(炙)各等份。

【用法】上药咀,每服12克,水一盏半,姜5片,煎至七分,过滤,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效】和肝健脾,化湿浊。

【主治】疟疾,因于痰湿阻遏所致。症见热多寒少,胸膈痞满,不思饮食,口苦口干,心烦渴饮,小便黄赤,脉弦数等。

【来源】《严氏济生方》。

驱邪散

【组成】高良姜(锉炒)、白术、草果仁、橘红、藿香叶、缩砂仁、白茯苓(去皮)各30克,甘草(炙)15克。

【用法】上药粗末,每服12克,水75毫升,生姜5片,枣子1枚,煎至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功效】理气化痰和中。

【主治】妊娠疟疾。

【来源】《严氏济生方》。

危亦林方

争功散

【组成】知母、贝母、柴胡(去芦)、常山、甘草、山栀子、槟榔各15克,蝉蜕10个,地骨皮(去骨)15克。

【用法】上锉散,每服9克,用桃柳枝各15厘米,水煎。未效,用地路草藤15厘米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祛邪截疟。

【主治】热疟多效。

【来源】《世医得效方》。

冷附汤

【组成】附子重30克(炮去皮脐)。

【用法】上药切作片,分2服,水150毫升,生姜10片,煎至70毫升,露一夜。五更冷服。

【功效】壮脾胃,去痰实,除虚热,降心气。

【主治】疟疾无过是痰实痞塞不通,脾胃弱虚,热在上,停于胸膈,不得入于脏腑,所以五更冷服,乃使药下达,壮脾胃,去痰实,除虚热,降心气屡用屡效。

【来源】《世医得效方》。

洪立正方

疟母方

【组成】青皮、神曲、海粉、红花、鳖甲(醋炙)各30克,香附60克,麦芽45克,三棱21克,白术、桃仁各24克。

【用法】共研为末,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白汤调服9克。

【功效】消宿积,疏郁滞。

【主治】疟母。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清脾饮

【组成】青皮、厚朴(姜制)、白术、半夏、黄芩、草果仁、柴胡、茯苓、甘草(炙)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2克,水400毫升,姜5片,煎至250毫升,温服不拘时。

【功效】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主治】瘅疟,脉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口苦咽热,小便赤涩。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皇甫中方

柴胡养阴汤

【组成】柴胡12克,当归、陈皮各6克,知母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阴。

【主治】阴分虚,邪气盛,无汗而疟者。

【来源】《明医指掌》。

黄芪鳖甲汤

【组成】黄芪(蜜炙)6克,陈皮(炒)、鳖甲(炙)各3克,何首乌(蒸熟)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养阴,扶正祛邪。

【主治】阴阳俱虚,正不胜邪,多汗而疟者。

【来源】《明医指掌》。

李中梓方

截疟饮

【组成】黄芪(酒炙)5克,人参、白术(炒)、茯苓各4.5克,甘草1.8克,砂仁、草果、橘红各3克,五味子2.4克,乌梅3枚。

【用法】水1000毫升,生姜10片,枣2枚,煎取500毫升服。

【功效】健脾益气,截疟。

【主治】虚人久疟不止。

【来源】《医宗必读》。

中暑

中暑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以及无风的环境条件下,主要表现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通常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日)射病。上述三种情况可顺序发展,也可交叉重叠。热(日)射病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较高。

洪遵方

龙须散

【组成】炙甘草、乌梅、五倍子各30克,白矾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入白面120克,同和匀。每服15克,清水调下。

【功效】祛暑热,生津液。

【主治】中暑迷闷,不省人事。暑月代一切暑药。

【来源】《洪氏集验方》。

乌金散1号方

【组成】不蛀皂角90克,炙甘草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以清水调10克服,立瘥。

【功效】清暑化痰。

【主治】冒暑闷乱,不省人事欲死,及发燥引饮无度,咽中痰涎不下。

【来源】《洪氏集验方》。

危亦林方

濯热散

【组成】白矾、五倍子、乌梅(去核)、甘草各30克。

【用法】上药为末,入飞罗面120克拌匀。每服6克,新汲水调下。虽平日不聚饮冷者,服之不妨。

【功效】祛暑清热解毒。

【主治】伤暑迷闷,及泄泻霍乱作渴立效,亦能解诸毒。

【来源】《世医得效方》。 CIbLZQ+SBLc/Sj2c5H1tiPNGT0oixNoqJW0F6kAYJxq/qokow7gp0TCt1LjNsk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