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官疾病名方速查

眼目昏花

眼目昏花是以眼外观端好,但视物昏糊,或视物变体变形、变色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眼病。中医认为,眼目昏花多因情志失和,血气暗耗,或纵情恣欲,耗竭真元,或是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是素有头痰,客感风气。现代眼科检查,可见黄斑区有出血,或水肿,或有变性,或有黄斑裂孔、囊变,或见视神经炎、球后视神经炎等。

孙思邈方

明目固本丸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枸杞子、甘菊花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盐汤调服。

【功效】补肾生精,清心明目。

【主治】心热,肾水不足,少睛光者。

【来源】《银海精微》。

华佗方

肝热眼赤神方

【组成】黄连、秦皮各90克。

【用法】水煎去滓,饭后温服,分2次。

【功效】清热明目。

【主治】肝热眼赤。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太平圣惠方》

驻景丸

【组成】菟丝子(酒浸3日,曝干,捣为末)150克,车前子、熟干地黄各9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空心,以温酒下30丸,晚食前再服。

【功效】补肝肾,增目力。

【主治】肝肾俱虚,眼常昏暗。

【来源】《太平圣惠方》。

补肝散

【组成】地肤子(阴干捣末)160克,生地黄5千克。

【用法】捣取地黄汁,和拌地肤子末,干后,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6克,日3次服。

【功效】养肝明目。

【主治】虚劳目暗。

【来源】《太平圣惠方》。

苍耳子粥

【组成】苍耳子、粳米各15克。

【用法】把苍耳子捣烂,以水15毫升,绞滤取汁,和米煮粥食,或作散煎服亦佳。

【功效】升清明目。

【主治】目暗耳不明。

【来源】《太平圣惠方》。

顾世澄方

蕤仁膏

【组成】蕤仁霜45克,朱砂(水飞)、黄丹(水飞)、硼砂各6克,冰片、麝香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极细末,炼蜜调成膏密贮。每用少许点大小眦。

【功效】泻火明目。

【主治】一切风火眼,远年近日眼疾如神。

【来源】《疡医大全·张氏眼科家秘》。

目痛目痒

目痛多因感染性、变态反应、机械刺激、外伤性、青光眼等多种病因引发的眼部疼痛。目痒主要症状为眼睑边、眼眦内发痒,甚至痒连睛珠,痒极难忍,但睛珠完好,视力正常。

辨证分型

一般日间痛属阳,夜间痛属阴。痛而烦闷为气实,痛而恶寒为气虚。

隐隐作痛,时作时止,为阴虚火动;痛如针刺,持续无间,为火邪有余。

痛而干涩不适,为津液耗损或水亏血虚;赤痛而多分泌物,眵泪胶粘,为风热壅盛。

二便清利,目微赤痛为虚火上浮;二便不利,目赤痛甚为实火内燔。痛而拒按,喜冷敷为实;痛而喜按,热烫则舒为虚。

眼痛连及巅顶、前额,是足太阳膀胱经受邪;痛连前额、鼻、颊、牙齿,为足阳明胃经受邪;痛连颞颥者,乃足少阳经受邪。

孙思邈方

五黄膏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大黄、黄丹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以芙蓉叶用冷水,或煎茶调,贴两太阳穴。

【功效】清热解毒明目。

【主治】目肿痛涩,欲以冷洗应验。

【来源】《银海精微》。

灵妙应痛膏

【组成】蕤仁(去皮油)100粒,片脑0.3克,朱砂(飞)、乳香(如枣核大)、硼砂各3克。

【用法】上药将前药俱为细末,调蜂蜜为膏子。以铜筋点,一两次其痛即止。

【功效】活血止痛。

【主治】以膏治眼疼痛,暴发不可忍者。

【来源】《银海精微》。

神仙碧丹

【组成】铜绿30克,没药(制过)、麝香、片脑、白丁香各0.6克,马牙硝、乳香(制过)各1.5克,当归、黄连末各6克。

【用法】上药俱研为末,熬黄连膏子为丸,如龙眼核大。用时将1丸凉水化开,日点1次,6次见效。

【功效】养血活血,清热止痛。

【主治】眼疼痛。

【来源】《银海精微》。

三霜丸

【组成】姜粉、枯矾、白硼砂各适量。

【用法】痒极难忍,将上药研为末,用口津液调和如粟大。要用时将1丸放于大眦上。

【功效】散郁止痒。

【主治】目痒极难忍。

【来源】《银海精微》。

王肯堂方

杏仁龙胆草泡散

【组成】龙胆草、当归尾、黄连、滑石(另研取末)、杏仁、赤芍药各3克。

【用法】以白沸汤泡炖,蘸洗,冷热任意服,不拘时。

【功效】清热养肝,息风止痒。

【主治】风上攻,赤痒。

【来源】《类方准绳》。

祛风一字散

【组成】炮川乌、川芎、荆芥各15克,羌活、防风各7.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服6克。食后用薄荷汤调服。

【功效】疏风活血止痒。

【主治】目痒极难忍。

【来源】《类方准绳》。

倒睫

倒睫是指睫毛向后方生长,以致触及眼球的不正常状况。

倒睫是儿童、青少年以及老年人中比较常见的外眼病,主要是睫毛的生长方向发生异常。生长方向异常的睫毛,尤其是倒向角膜表面生长的睫毛,不但经常摩擦角膜上皮,引起异物感,怕光,流泪等症状,还会引起眼球充血,结膜炎,角膜上皮脱落,角膜炎,角膜血管翳,角膜溃疡,角膜白斑,进而影响视力。

华佗方

白龙散神方

【组成】白鳝粉30克,铜绿3克。

【用法】上药各先研成细末,再混研匀。每用1.5克,百沸汤化开,以手指洗眼。

【功效】解毒祛风、扶睫消疮。

【主治】风毒赤烂,眼眶倒睫,冷热泪不止。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李杲方

防风饮子

【组成】细辛、蔓荆子各0.9克,葛根、防风各1.5克,当归身2.25克,炙甘草、黄连、人参各3克。

【用法】上药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食后服。避风寒。

【功效】养血益气,疏风扶睫。

【主治】倒睫卷毛。

【来源】《兰室秘藏》。

神效明目汤

【组成】细辛0.6克,蔓荆子1.5克,防风3克,葛根4.5克,甘草6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作一服,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渣稍热服。

【功效】疏风散郁。

【主治】眼棱紧急,致倒睫卷毛及上下睑皆赤烂,睛疼昏暗,昼则冷泪常流,夜则眼涩难开。

【来源】《兰室秘藏》。

睑烂

睑烂是以睑弦红赤、溃烂、刺痒为特征的眼病。俗称烂弦风、烂眼边。相当于西医学的睑缘炎(包括鳞屑性、溃疡性、眦性睑缘炎)。

本病总由风、湿、热三邪为病,虽然皆由外风引动,但由于内邪不同而病机各异,内有脾胃蕴热,受风则易化燥;内有湿热,受风后湿热更盛而溃烂;内有心火,受风邪后循经灼睑眦而眼眦红赤糜烂。另外患沙眼或拔剪倒睫损伤睑弦,也可导致风邪侵入而发病。素有屈光不正,营养不良,睡眠不足等,也易罹患本病。

孙思邈方

金钱汤

【组成】古钱(即老铜钱锈者)7枚,黄连(研末)6克,白梅(干)5个。

【用法】将此3味药,用白酒100毫升,于磁罐内煎至25毫升。至夜时可冷洗,不过三四次即愈,日2次。

【功效】清热解毒敛疮。

【主治】年久弦烂。

【来源】《银海精微》。

烂弦风如神方

【组成】银珠1.5克,铜青0.9克。

【用法】上药煨过,共为末筛过,点眼弦如神。

【功效】清热明目消疮。

【主治】烂弦风、赤眼。

【来源】《银海精微》。

八仙丹

【组成】当归、薄荷各2.1克,铜绿、白矾各3克,黄连、五倍子、焰硝各1.5克,轻粉0.6克。

【用法】上药研为极细末,以绢筛用绢包,约龙眼核大,泡洗日3~5次。

【功效】活血清火消疮。

【主治】烂眼弦风有虫痒甚效。

【来源】《银海精微》。

碧天丹

【组成】铜绿15克,明矾12克,五倍子、白陶土、海螵蛸各3克,薄荷叶1.5克。

【用法】将上6味俱研为末,用老姜汁搅和为丸,如桂圆核大。要用时将1丸用淡姜汤50毫升泡散,洗眼弦,次日再洗,依次洗三四次即愈。

【功效】敛疮散结。

【主治】近年近日烂弦风眼。

【来源】《银海精微》。

赵学敏方

二百味花草膏

【组成】羯羊脐、蜂蜜各适量。

【用法】羯羊脐去其中脂而满填好蜜,拌匀蒸之,候干,即入钵细研为膏。点入眼中。

【功效】清肝明目止痒。

【主治】目疾,面上赤色,两眼流泪,或痛或痒,昼小能视屋,名为烂弦风。

【来源】《串雅内编》。

一抹膏

【组成】蚕砂、麻油各适量。

【用法】麻油浸原蚕砂2~3日,研细,以篦子涂患处,不论新旧,隔宿即愈。

【功效】明日清热。

【主治】烂弦风眼。

【来源】《串雅内编》。

口疮

口腔溃疡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为凹、周围充血。口腔溃疡具有周期性、复发性及自限性等特点,好发于唇、颊、舌缘等。病因及致病机制仍不明确。诱因可能是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等。

《太平圣惠方》

石胆膏

【组成】石胆(细研)0.3克,密陀僧(细研)15克,蜂蜜90克。

【用法】上药相和于银器中,慢火熬成膏。每用少许涂疮上,咽津。

【主治】久口疮,及肉疳疮。

【来源】《太平圣惠方》。

硫磺煎

【组成】硫磺(细研)、麝香(细研)、雄黄(细研)、朱砂(细研)、干姜(炮裂,捣罗为末)各0.3克,蜂蜜30克。

【用法】上药均研匀,水70毫升,调以蜜,绢滤过,于汤碗内,与诸药相和,入重汤内,慢火煎如稀蜜,用瓷器盛之。每至卧时,药含在口中,微微咽津,瘥。

【主治】口疮久不瘥,疼痛不可忍。

【来源】《太平圣惠方》。

杏仁散

【组成】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0.3克,铅霜0.15克,麝香适量。

【用法】先研杏仁令细,次入铅霜、麝香,研匀。用少许敷疮上,瘥。

【主治】口吻生疮。

【来源】《太平圣惠方》。

含化丸

【组成】白矾、黄丹、附子(生末)、舍上黑煤各0.3克。

【用法】将上药细研,入白蜜拌和如煎,用竹筒盛,饭甑上蒸之,饭熟为度。每取核桃大,含化立瘥。若急要,即于铫子中煎亦得。唇肿者涂之,亦效。

【主治】口疮久不瘥,及口舌肿痛。

【来源】《太平圣惠方》。

龙胆煎

【组成】龙胆(去芦头)、黄连(去须)、川升麻、槐白皮、大青各30克,苦竹叶一把,白蜜90克。

【用法】细锉上药,以水140毫升,煎至70毫升,去滓,入蜜搅令匀,更煎成膏。用涂口疮,日3~4次。

【功效】清心泻火解毒。

【主治】口舌生疮。

铅霜散

【组成】铅霜、滑石各0.3克,龙脑1.5克。

【用法】研细为散。每用少许,贴于疮上,有涎即吐。

【主治】口舌疮。

【来源】《太平圣惠方》。

升麻散

【组成】川升麻、芎劳、防风(去芦头)、甘草(炙微赤,锉)各15克,鸡肠草0.9克,大青0.3克。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每用1.5克于疮上贴之,日可3~5次,瘥。先于疮肿处针恶血,用盐汤炸,后贴药神效。

【功效】活血散风,消热解毒。

【主治】口舌生疮,连颊肿痛。

【来源】《太平圣惠方》。

董宿方

黄连散

【组成】黄连、朴硝、白矾各15克,薄荷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用腊月黄牛胆,将药入胆内,风头挂2个月取下。用时将药细研,入于口疮上,去其涎即愈。

【主治】口疮。

【来源】《奇效良方》。

黄柏丸

【组成】黄柏(研末)、蟾酥、黄丹各0.3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端午日午时,用蒸饼和丸,如绿豆大,绵裹1丸,夜后含,有涎即吐出。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口舌生疮、肿痛。

【来源】《奇效良方》。

冰柏丸

【组成】龙脑、黄柏(白干)、硼砂、薄叶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研匀,蜜和丸,如龙眼大。每服1丸,津液化服。

【主治】口疮。

【来源】《奇效良方》。

加味龙石散

【组成】寒水石120克,朱砂、甘草各6克,马牙硝3克,龙脑7.5克,铅白霜、硼砂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少许搽患处,吐津,误咽不妨。

【主治】口舌生疮,时时血出,咽嗌肿塞,疼痛烦闷。

【来源】《奇效良方》。

万全方

柏连散

【组成】生黄柏、生黄连、生地黄各适量,白槟榔减半。

【用法】研细末,后搽。

【主治】舌上生疮,此心脾二经有热。

【来源】《幼科发挥》。

洗心散

【组成】大黄、麻黄、白术、当归、芍药、荆芥穗、甘草、薄荷叶各适量。

【用法】上药锉,水煎服。

【主治】满口舌生疮,乳食不得者。

【来源】《幼科发挥》。

牙痛

牙痛为口腔疾患常见的症状之一。以牙齿及牙龈红肿疼痛为主要表现,多因平时口腔不洁或过食膏粱厚味、胃腑积热、胃火上冲,或风火邪毒侵犯伤及牙齿,或肾阴亏损、虚火上炎、灼烁牙龈等引起。

华佗方

荜茇散神方

【组成】荜茇、木鳖子(去壳)各适量。

【用法】先研木鳖子,研细,后入荜茇同研混匀。左右鼻内之,每用一豆大。

【主治】牙痛极神效。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太平圣惠方》

啄木舌散

【组成】啄木舌、巴豆各1枚。

【用法】先捣啄木舌为末,入巴豆同研为散。用猪鬃一茎,点药于牙根下。

【主治】牙疼。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细辛散

【组成】细辛、莽草(微炙)、曲头棘针、墙衣(烧灰)各30克,盐花45克,荞麦面9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以醋和荞表面,裹上药,以炭火烧令赤,又以醋淋再烧,如此3遍,研极细。每日用其揩齿。咽津无妨,用10日后齿牢。

【功效】温经止痛。

【主治】牙齿疼痛,摇动欲落,疳虫脓血,臭气,黑恶,不能食。

【来源】《太平圣惠方》。

乌头散

【组成】川乌头(炮裂,锉)15克,独活30克,郁李根白皮(切)120克。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用15克,以绵裹用酒80毫升,浸一夜后,煎五七沸,去滓,热含冷吐,无问风虫齿痛皆验。

【功效】温经疏风止痛。

【主治】风齿疼痛。

【来源】《太平圣惠方》。

温生虫丸

【组成】胡椒10粒,温生虫、巴豆(去壳)各1枚。

【用法】研胡椒为细末,再下巴豆、湿生虫等,研匀,用软饭和丸,如绿豆大丸。以绵裹1丸咬之,有涎即吐却。

【主治】牙疼。

【来源】《太平圣惠方》。

张锐方

地黄散

【组成】干地黄、升麻、青盐、芦荟、防风各适量。

【用法】上药各适量,研为末和匀。每用药30克,以水70毫升,酒50毫升,同煎至70毫升,去滓,热含于齿动处,良久倦即吐之,以含尽药为度,日2剂。

【功效】补肾祛风止痛。

【主治】牙浮动,饮冷热痛。

【来源】《鸡峰普济方》。

兰枝膏

【组成】槐枝、柳枝、桑枝各150克(为末),青盐(研)30克,川芎(末)、细辛(末)各1.5克。

【用法】先用槐枝、柳枝、桑枝以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滤滓,慢火熬膏,入川芎、细辛药末,同搅匀以盒子盛。每日用少许擦牙。

【功效】疏风清热,活血止痛。

【主治】风热上攻,牙齿肿痛。

【来源】《鸡峰普济方》。

沉香散

【组成】沉香、川升麻、细辛、白芷、地骨皮各30克,黑附子0.3克(生用)。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用3克,白汤烧温,漱口,冷即吐出。

【功效】温经,散寒,止痛。

【主治】老人久患冷牙痛不可忍者。

【来源】《鸡峰普济方》。

董宿方

扫痛牙

【组成】川乌(炮)15克,鹤虱、良姜(以青盐15克炒)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风牙痛,刀上烧盐,同前药擦,蛀牙痛,白梅肉同前药丸塞之。

【功效】温经散寒止痛。

【主治】风蛀牙痛,引太阳穴痛。

【来源】《奇效良方》。

雄黄膏

【组成】雄黄6克,乳香、没药各3克,麝香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熔黄蜡和丸,安在虫蛀牙孔中。

【功效】行气活血止疼。

【主治】虫牙疼。

【来源】《奇效良方》。

蛀牙散

【组成】枯白矾、滴乳香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熔蜡和成膏丸子,如粟米大。每服1丸,塞于蛀牙孔中,即止。

【主治】风蛀牙疼。

【来源】《奇效良方》。

牙疳

牙疳主要有牙龈红肿,溃烂疼痛,流腐臭脓血等症状。据病因及其特点:风热牙疳、青腿牙疳、走马牙疳三种。其中以风热牙疳较为多见;青腿牙疳因其下肢兼见青色肿块而故名,走马牙疳多发生在小儿。

治疗原则:以清阳明胃热为主。属风热者,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属寒湿凝滞者,宜祛寒燥湿;属余毒未尽者,治宜解毒,祛腐。

《太平圣惠方》

麝香散

【组成】麝香、青矾(烧赤)、黄矾(烧赤)、白矾(烧灰)0.3克,芦荟0.15克,青蛙灰15克。

【用法】上药同于乳金钵内,细研为散。先以绵拭龈上恶血出,即用湿纸片子,掺药贴。

【主治】齿漏疳,虫蚀齿龈臭烂。

【来源】《太平圣惠方》。

石胆散

【组成】石胆15克,鲫鱼(开肚,满填盐,烧鱼焦)一尾,雄黄0.3克。

【用法】上药,都研面。先以泔汤洗口及疮面,用散贴,每日3~5次。

【主治】急疳,唇口赤疮出者。

【来源】《太平圣惠方》。

谷精草散

【组成】谷精草(烧灰)、白矾灰各0.3克,蟾酥(炙)1片,麝香少许。

【用法】上药同细研为散。每取少量,敷患处。

【主治】牙齿风疳,齿龈宣露。

【来源】《太平圣惠方》。

蛤蟆灰散

【组成】蛤蟆灰(细研)、青黛(细研)、柑子皮、细辛、白鸡粪、麝香(细研)、干姜、薰陆香各0.3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都研匀。以绵裹如杏仁大,涂于肿痛处,日换3次。

【主治】急疳,齿龈肿痛有虫,齿根朽烂疼痛。

【来源】《太平圣惠方》。

严用和方

驱毒饮

【组成】屋游(即瓦屋上青苔,洗净)不拘多少。

【用法】上药煎汤,入盐少许,待温,频频漱口。

【主治】热毒上攻,宣露出血,齿龈肿痛,不可忍者。

【来源】《严氏济生续方》。

香盐散

【组成】大香附子(炒令极黑)9克,青盐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和匀。用如常法。

【功效】牢牙,去风冷。

【主治】蛀龋宣露,一切齿疾。

【来源】《严氏济生方》。

李杲方

清胃汤

【组成】生地黄12克,当归身6克,牡丹皮9克,黄连(拣净)3~5克(如黄连不好加量,若夏月加倍。大抵黄连临时增减无定),升麻3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凉凉服之。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症见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浮大而数。

【来源】《脾胃论·卷下·调理脾胃治验》。

牢牙散

【组成】羌活30克,草龙胆(酒洗)45克,羊胫骨(灰)60克,升麻12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和匀,卧时贴在牙龈上。

【功效】清热泻火,散风止痛。

【主治】牙龈肉绽有根,牙疳肿痛,牙动摇欲落,牙齿不长,牙黄口臭。

【来源】《兰室秘藏》。

喉痹

喉痹是以咽喉部红肿疼痛、吞咽不适为特征,即西医所说的咽喉肿痛。

咽接食管,通于胃;喉接气管,通于肺。如外感风热之邪熏灼肺系,或肺、胃二经郁热上壅,而致咽喉肿痛,属实热证;如肾阴不能上润咽喉,虚火上炎,亦可致咽喉肿痛,属阴虚证。咽喉肿痛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和扁桃体周围脓肿等。

华佗方

实火喉蛾方

【组成】山豆根、黄连、半夏、柴胡、甘草、桔梗、天花粉各6克。

【用法】水煎,凉服,2剂自愈。

【功效】清热泻火利咽。

【主治】实火喉蛾。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声哑方

【组成】硼砂30克,诃子肉6克,元明粉、胆星各3克,龙脑0.9克,大乌梅30克。

【用法】前5味药共研为末,以大乌梅捣烂和丸,如弹丸子大。含于口中,经宿即愈。

【主治】声哑。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王焘方

传用神效方

【组成】桔梗、甘草(炙)各30克。

【用法】以水60毫升,煮取服即消,有脓即出。禁忌:猪肉、海藻、菘菜。

【功效】宣肺利喉。

【主治】喉痹。

【来源】《外台秘要》。

青木香汤

【组成】青木香、白头翁各60克,黄连30克。

【用法】以水300毫升,煮取90毫升,待温分3次服,小儿若服时,每次6毫升。

【主治】春夏忽喉咽痛而肿。

【来源】《外台秘要》。

张锐方

犀角煎

【组成】犀角屑、川升麻、川大黄、黄药各30克,马牙硝、黄柏各15克。

【用法】将上药研为末。以水280毫升,煎至70毫升。去滓,入蜜20毫升,相合更煎3次沸,待温徐徐含咽。

【功效】泻火凉血,解毒消肿。

【主治】热病咽喉赤肿,口内生疮不能食。

【来源】《鸡峰普济方》。

消毒散

【组成】牛蒡子180克,甘草60克,荆芥穗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3克,水50毫升,温服,不拘时。

【功效】祛风消毒止痛。

【主治】成人、小儿咽喉肿痛生疮及小儿疮疱欲出水块。

【来源】《鸡峰普济方》。

含化射干丸

【组成】射干、川升麻各30克,硼砂、甘草、杏仁、豉心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研药令其匀,炼蜜和杵200~300百杵,丸如小弹子大。每服含化1丸,咽津。

【功效】散郁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热病脾肺壅热,咽喉肿塞,连舌根痛。

【来源】《鸡峰普济方》。

露蜂房散

【组成】露蜂房、甘草、射干、川升麻、川朴硝、玄参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水70毫升,煎至40毫升,去滓,温服。

【主治】热病喉中热毒,闭塞肿痛。

【来源】《鸡峰普济方》。

耳聋

耳聋临床上分为因外耳和中耳病变引起的传导性聋;因内耳和听神经病变引起的神经性聋;外、中耳病变和中耳听神经共同病变引起的混合性聋。

造成耳聋的原因很多,如遗传、产伤、感染、药物应用不当、免疫性疾病、生理机能退化、某些化学物质中毒等。对耳聋病人要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对传导性聋、混合性聋,要查清病因彻底治疗,改善中耳内环境和传音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听力。

《太平圣惠方》

立效塞耳丸

【组成】松脂、椒目末各15克,杏仁(去皮尖)0.3克,巴豆(去皮膜)0.15克,葱汁4毫升。

【用法】上药都捣烂为膏。捻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中。

【主治】耳聋。

【来源】《太平圣惠方》。

蜗牛膏

【组成】蜗牛30克,石胆、钟乳粉各7.5克。

【用法】瓷盆盛末,火煅赤,入片脑子0.3克,每以油调0.3克,滴耳中。

【主治】耳聋。

【来源】《太平圣惠方》。

张浩方

复聪散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炙)、蓄、瞿麦、木通、黄柏(酒炒)各3克。

【用法】水1000毫升,空腹,临卧各进一服。

【主治】痰火上攻,耳聋耳鸣。

【来源】《仁术便览》。 DV5dWJHLjfY/sNY/VWxnEZKG84IK5/lPfeLK9CmaTmmZ70rz31YVlBDHEHfczUh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