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人的本性2

道德本能

按语:

在一个极有德性的人身上,良知活动频繁不断,以致它从未沉默不语,良知绝不允许他完全被情欲所惊。

本能是一种先天给定的行动规则。一个人出于本能的行为往往不同于任何其他行为。在出于本能的行为中,关于行为对象的认识跟随于行为其后。我们有可能对行为所指的对象一无所知,然这种无知对于达到它是必要的。另外,倘若某行为是出自理智或理性的运用,那么,认识本身是为了完成一个预定目标而谋划的。所以,正是这种依据理性规则的行为可能失去其目标,而本能则是万分可靠的。

至于本能的先天性特征,柏拉图在《斐利布篇》有过这样的观点。柏拉图认为,本能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从未经历过的某种事物的回忆;相同的说法在《斐多篇》和其他地方还有。他并没有用其他的语言来表达所有经验中的先天性因素。

于是,存在着三种先天性事物:

(1)理论理性,使一切经验成为可能的条件。

(2)本能,某种对象借以促使感性生活被获得的规则,这种生活于人是未知的。

(3)道德律,借此可产生一种行为,而无需任何对象。

因此,理智的或理性的行为由规则设计产生,当对象被认识时,规则与对象一致。本能的行为遵循无需认识行为对象的规则。通过这一规则导致的道德行为没有任何对象。

理论理性是某类规则的集合体,与之一致,我的全部认识——即整个经验世界——必然产生。与此相同,本能也是某类规则的集合体,与之相一致,则我的所有行为必然产生。所以,将天性称为实践理性可能最为恰当,就好像理论理性——它决定着全部保险的必然一样。

此外,所谓道德律,仅仅是良知的一个方面,这一方面是从本能的观点来陈述的。良知是某种存在于全部理性;或者说全部经验之外的东西,不管是实践理性还是理论理性,都和它没有丝毫干系;当同一个体的理性和良知发生矛盾时,此时,道德律凭借理智与善良意识的某种联系,使个体在二者之间进行抉择。

在良知和理论的冲突中,倘若个体判定理性获胜,即使是理论理性,他也会成为一个目光短浅、卖弄学问的庸人;如果是实践理性,他便会成为一个恶棍。

倘若个体判定良知获胜,我们则无法对他作出进一步明确断言,我们无法言说良知,除了以否定的形式。

这就向我们表明了,理性是怎样遭到阻碍和遮蔽的,理论理性是如何遭到压制,而天才却深得厚爱,实践理性是怎样遭压抑,而德性却倍受推崇。原来,良知既非实践的,也不是理论的;因为无论是实践或是理论只不过都是适用理性的不同特征。

在行为的道德中,不主张理性和自我的要求。不但如此,正好相反,纯粹意志一旦表现出来,事情也就此结束。

事实上,低等动物并没道德自由。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没有显示出良知的痕迹,或者说没有出现其他类似物。而在我们身上,这些早已是被证明的。雅各布·波鉴说:“每一个动物都具有一种不可毁灭的力量,世界精神将之引入自身之中,在上帝的最后审判日里,对抗最终的分离。”所以,我们不能把低等动物看作是自由的,不能这样做的理由在于,它们缺少一种机能,这种机能完全服从于最高阶段的良知——理性。

倘若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私欲和情欲被唤醒,那么,我们就和低等动物一般无二,在瞬间,我们就会勃然大怒、欲壑难填。此时此刻,良知和知性也沉默不语,置后果于不顾了。但是,就我们而言,即使在情欲侵占我们全部意识的那一刻,理性也迫使我们自省。它使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得以清晰显现,因此,我们有能力依准则行事。低等动物刚好缺乏这种能力,它完全被体内居支配地位的欲望所左右,并且,其行为只有借其他欲望才能停止。人,倘若像低等动物那样任由自己被瞬间的情欲所左右,那他也就是一个无理性的人。

到此,论述了作为道德起源的理性,使我们能够成为恶棍的,也只是理性,低等动物做不到这点。促使我们做出罪恶决定的,是理性,并且,当挑起罪恶事端的原因被消除时,理性仍不改其决定。虽然,在我们有机会执行决定的那一刻,良知可能以仁慈或爱的化身显现,但在理性的压力下,在某种罪恶的准则的驱使下,最后与良知背道而驰。歌德说:“一个人若要运用他的理性,目的在于成为一个比野兽更具兽性的人。”

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想到在低等动物身上,发现理性的丁点苗头,总会万分惊奇。这种惊奇并不是因为它们表示的善意和慈爱所激发——我们认出了某种不同于理性的东西,而是由它们的某种行为引起;此种行为不受瞬间情欲的支配,却被一种预先做出并保持下来的决定所左右。

我们完全相信,在一个极有德性的人身上,良知活动会频繁不断,良知从不沉默不语,它绝不允许他完全被情欲所困。正因有这样的觉悟,他不通过理性的中介而受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的间接指导,他是直接控制一种行为的主体。这就是一个理解力和理性能力都很差的人,却凭借高度的道德意识而成为杰出人物的缘故。耶稣说:“谦虚之人有福。”雅各布·波墨也说:“能平静地坚持自身意志的人将是世界上最高贵、最富有的人,他们如同子宫中的胎儿,只受孕育和降生他们的内在原则的引导和支配。”

人有什么

按语:

财富犹如海水,喝得愈多,愈是口渴。人有什么,通常因人而异,但绝对相同的需要便是满足自然必然的需要,这一点,无论贫富皆不例外。

伊壁鸠鲁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第一类需要是自然必然的需要,如食物和衣着。第二类需要是自然的但并不是必然的需要,如某些感官的满足。第三类需要是既非自然又非必然的需要,如对奢侈、挥霍、炫耀以及光彩的渴望。

要用理性定出财富欲的界限,虽然并非不可能,但也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要满足一个人的财富的数量并不是绝对不变或明确的。这种数量总是相对的。人人有自己的地平面,在这范围之外在物能够得到与否,对他不会有任何影响。有人说:财富好比海水,喝得愈多,愈是口渴,声名亦复如此。

人们常常因为欲求钱财,甚于其他或嗜财如命而受到谴责,但这是很自然和不可避免的事。任何别的事物都只能满足一个愿望,一种需要。如若能够品酒,酒才是最好,如若生病,药才是好的一样,所有的好都是相对的,惟有钱才是绝对的好。因为钱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对于某一特殊事物的具体需要,而且能够满足我们的一切需要。

倘若某人拥有一笔财富,有幸不受饥寒之苦,能悠闲地生活,那么他便该把这笔财富当做他可能遭遇的祸患和不幸的保障;而不该把这笔财富当做在世上寻欢作乐的许可证,或者毫无责任地浪费钱财。白手起家的人们,生命没有这一殊荣,由于充分地发挥了他们所有的才干,最终拥有财富,这样的人总把自己的天赋看作是自己的资本,而他们所获取的钱财不过是这一资本所生的利息而已。倘若他们只赢得了永久性资本的部分收益,他们绝不会善罢干休。可一旦他们拥有万贯家财,便会大肆铺张。最后,又常常陷入贫困当中。他们的收入或是减少,或根本停止,因为时过境迁,他们的天才已消失殆尽,很多人的才能只是在当时的一系列特殊环境里才能有效益,一旦环境发生改变,他们的才能便不再有用。没有什么能使那些依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来吃饭的人不这样对待他们的财富,假如他们愿意的话。因为他们的手艺不会丢失,即使某人的手艺失去了,他的同事也可能弥补他,而且,永远都要有人从事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一句古语说得好:“一种有用的行当就好比一座金矿”。但相对于所有艺术家和专家来说,情况则大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后两者的收入比手工艺人好得多的原因。

通常我们可以看到,真正体验过困乏和贫穷滋味的人便不再怕苦,比起那些通过道听途说了解贫困的人,更不会去为需求而担忧,因而也就更容易奢侈浪费。一般地说,生长于良好环境里的人通常比凭运气致富的暴发户更为节省和小心地盘算着将来。因此,这样看来,贫穷仿佛并不是一件真正令人痛苦的事情了。可是,真正的原因是,那些出生良好的人把财富看作是没有了便无法生存的东西。就像人生存不能缺少空气一样。所以,他要以他的全部生命来保卫它。因此,他喜爱有条不紊、深思远虑、勤俭节约的生活。可是,从小习惯于贫穷的人,过惯了穷苦的生活,如若侥幸发了横财,他会认为它本来就是多余的,因而要用来消遣,把它奢侈浪费掉,因为即使最后两手空空,他也能快活如以前。莎士比亚在《亨利第四》一剧中也曾说过:“乞丐可优哉游哉的过一生,这话真不错!”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说,生于贫苦的人有着坚定的信心,他们相信命运,也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他们信头脑,也信心灵;所以,他们和富有的人不一样,不会把少许贫困看得深不可测。他们坚信:摔倒了还可以爬起来。人类的这一特性证明了为什么婚前穷苦的妻子较有丰厚嫁妆的太太更爱花费和有更多的要求的缘故。这是因为大家闺秀不仅比贫家女带来更多的财产,同时也带来了遗传的天性,以保护其财产。对此,约翰逊博士有过这样的言论,他说:“出身富裕的妇女,早已习惯支配金钱,善于管理钱财,她会极其明智审慎地使用这笔财产,但是一个因为结婚而喜欢获得金钱支配权的女子,则会花钱如流水,以至于十分浪费而奢侈。”因此,在此奉劝那些娶了贫家女子的人们,不要将资产留给她花,只需将利息留给她们,而且千万要小心,别让她们去掌管孩子们的财产。

不管怎么样,人们都应该小心保护自己所赚的或所继承的财富。因为若拥有一笔财富,哪怕这笔钱只够你一个人花一辈子,便可免除那如慢性恶疾般紧附于人身上的贫穷,可以自几乎是人类必然命运的强迫劳役中解脱。只有这样,有命运相助,我们才能说某人是自由的,即能够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能力,能每天对自己说:“这一天是我的!”

假如某人的目标是政治生涯的成功,那就是两码事情了。在政治圈中,重要的是获得他人的好感,朋友以及党派团体,以便得到他们的帮助,这样就能一步步擢升到成功之梯的顶端。在这类生活中,放逐到世间身无分文的人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倘若这位胸怀宏愿之人并非来自门庭显赫之家,而只是一位有天赋的人,那分贫穷不但不会阻挠他的事业,反而能增加他的声望。因为所有人都有这样一个特性,与人相处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证明别人不如自己,在政治生活中更是如此。因此,彻底的寒门之子,不名一文,无足轻重的人,反而能够轻悄悄地取得一席之地。惟有他才能够卑躬屈膝,曲意逢迎,在必要时,甚至会真实地表现出来,只有他才会屈从于一切,而又藐视一切;只有他才会懂得功绩荣誉毫无价值;只有他在说及或写到某长官要人时能用最大的声音和最大胆的笔调;只要他们随意涂鸦一二,他就能把这些誉为杰作。只有他,在几乎还是孩子的时候,就知道该如何去恳求,因此,不久之后便成了通晓这一隐秘的高级僧侣。歌德对此有明确的述说:“抱怨卑贱的目的毫无用处,因为无论人们说什么,都是它们支配着整个世界,因此,我们用不着抱怨世俗目的的低下。”

在另一方面,有足够财富可以过活的人,通常地说,心灵上便多少有些倾向于能够独立自在;他习惯于不同流合污;也许他会有些滥用他的天赋,尽管他应当知道一点,他绝不会用这种能力去和那些平庸之辈争个高低;他终究会认清居高位者的真面目,如若他们侮辱冒犯了他,他会倔强执拗,感到羞耻。这种人并不明白处世的学问,他们的行为就像伏尔泰所说的:“生命短促如蜉蝣,将短短的一生去奉承那些卑鄙的恶棍是多么不值啊!”我想说的是,卑鄙无耻的流氓乃是可恶讨厌之辈的标志。所以米凡诺说:“假使你的贫穷大过才气,你是很难有成就的”,和政治抱负及社交愿望比较起来,这句话更适合艺术和文学的生活。

之所以没有把妻室儿女包括在个人的所有物之中,是因为自己是为他们所有而非占有他们的。此外,朋友无疑应属于这一项,但一个人的朋友属于他自己,而他也同样地属于他的朋友,两者完全是等价的。

地位,或他人眼中的位置

按语:

倘使人不能在性格与财产中找到幸福的源头,却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位置,寄希望于他人的赞美,这便陷入危险境地了。

(1)名誉

人性有这样一个弱点,即人们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尽管这种看法所能造成的反响微乎其微。不可理解的是所有人都会因得到别人的好评或恭维,他们的虚荣心就会作怪,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其实,只要稍加反省就可知道别人的看法并不能影响我们可能获得的幸福。反过来,当一个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自然、地位或是环境的伤害,当他被冷漠、轻视和忽略时,每个人都难免心生烦恼,有时甚至深陷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倘使荣誉感便是基于此种“喜褒恶贬”的本性而产生的话,那么荣誉感就可取代道德律,而有益于大众福利了。但是,对人们的幸福,尤其是对于和幸福乳水交融的心灵的宁静与独立,与其说有益,倒不如说更多的是扰乱了我们内心的平静,破坏了我们的幸福。所以,就幸福的观点而言,我们应制止这种弱点的蔓延,自己恰当而正确的考虑及衡量某些利益的相对价值,从而减轻对他人意见的高度感受性。

因此,将人在自己心目中的价值和在他人眼里的价值加以适当的比较,是有助于我们的幸福的。人在自己心目中的价值是集合了我们的各种优点在自我意识中形成的概念。

如果人不能在性格与财产中找到幸福的源头,却寄希望于他人的赞美,这便陷于危险境地了。过分重视他人的意见是人人都会犯的错误,这个错误根源于人性深处,也是文明与社会环境的结果,但是不管它的来源是什么,这种错误在我们所有行径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它有害于真正幸福的事实则是不容否认的。日常经验告诉我们太重视名誉正是一般人最常犯的错误,人们不太注意自己的感觉反而非常计较别人的想法。

我们每做一件事,最先想到的便是:“别人会怎么想。”人的一生中几乎有一半的麻烦和困扰就是来自我们对此项结果的焦虑上;说到底,这种焦虑不过是一种妄自尊大的情感而已,由于它敏感到了完全变态的地步,因此这种自尊心极易受到伤害。对他人的看法操心焦虑、构成了我们的虚荣心、自我炫耀以及狂妄自大的基础。没有了这种焦虑,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奢侈了。人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这种焦虑。我们在小孩身上已可见到,而它在老年人身上所产生的作用就更强烈、明显了,因为当年华老去,已没有能力享受多种感官之乐时,除了贪婪,也就只剩虚荣和骄傲了。

事实上,我们所有的焦虑、苦恼、困扰、麻烦,大部分都因担心别人怎么说而引起,在这方面我们的愚蠢和那些可怜的犯人没什么两样。要知道幸福是孕育于心灵的平和及满足中的。因此,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合理的限制这种担心别人会怎么说的本能冲动,当然要做到这点还是很困难的,因为冲动是人性内自然的执拗。泰斯特说:“对名声的欲望是智者最难以摆脱的”。结束这一愚蠢行为的惟一方法,那就是清醒地意识到,它是愚蠢的。倘若人们能够超脱这种愚蠢的行径,便会促进我们心灵的平静和欢乐,返朴归真,回到自我。同时我们可以避免许多厄运,由于我们的愚味造成的厄运只有当我们不再在意这些不可捉摸的阴影,并注意坚实的真实时才能避免,这样,我们方能没有阻碍的享受美好的真实。但是,要记住,好事多磨。

(2)骄傲

骄傲是自己对自身的某特殊方面有卓越价值的确信,是一种内在的活动。只有坚定不移地确信自己具有杰出的品质和特殊的价值,才会使人产生严格意义上的骄傲,当然这种信念也许是错误的,或者是建立在一种偶然的、传统的特性上。对一切骄傲的人,也就是对当前有最为迫切要求的人,因为骄傲是基于一种确信,所以他与其他不是由自己裁决的知识相似。骄傲的最大敌人——虚荣心,为了打下必要的基础以谋求对自我价值的高度评价,虚荣心便对世人投其所好,阿谀奉承,而骄傲则是以早就存在的确信为基础。

通常“骄傲”总是受到指责,事实上,只有自己没有足以自傲之物的人才会贬损“骄傲”这种品德。鉴于多数人的厚颜无耻、蛮横,任何具有优秀品格的人,如果不愿他的品德永久被忽略,就该时刻注意这一点,因为假如一个品德优良的人,好心的无视自己的优越性,依然与一般人和睦相处,就仿佛他与他们完全平等,那么他们会肆无忌惮的把你看成他们的同类。在此,特别奉劝那些最为卓越的人——个人本性上真正名符其实的卓越——卓越就像勋章和头衔一样,不能每时每刻都要引起人们的注目;另外,他们会看到,亲昵生狎侮,或如罗马人曾经说的那样:愚人教智者。阿拉伯古谚说:“和奴隶开玩笑,他不久便会狼狈不堪。”

当谦虚这一美德具有虚构的成分时,那对于愚人是极为有利的;因为每个人都应该谦虚地不表现自己,这样,世人都类似了。

骄傲中最廉价的是民族的骄傲,因为如果一个人为他的民族而骄傲,那刚好说明他自己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不然,他也不会把骄傲放到他和他的千百万同胞共同分享的东西上了。天赋资质的人可以一眼看出自己国家的短处,只有本身一无是处的笨人才不得不依赖他祖国的骄傲。

(3)官位

官位纯粹是一种市俗的价值。严格地说,它只是一件虚伪的外套,为的是获取人的敬意,所以事实上,它仅仅是个假冒的东西而已。

勋章,可说是诱导民意的汇票,其价值的高低在于持票人的声望爵位而定。当然,将授予爵位等级来代替颁发年金可以替政府省下一大笔钱,而且,若颁发勋章严格慎重,人人各得其位,各尽其职,未尝不是国家之福。一般而言,人们通常只用眼睛和耳朵去看待事物,而少于判断,少于记忆。国家有多种服务超过了常人们的理解范围,有一些措施虽然使他们获益匪浅,也在一段时间里博得了他们的赞扬,但他们很快就遗忘了。

因而在我看来,十字勋章或星章的颁发都应该告知天下,让所有人知道,这个人与众不同,他有所成就。

然而,一旦不公正或缺乏适当或者大量的颁授等级的话,爵位便失去了它的价值。所以国王们在颁发爵位时该像生意人签汇票一样谨慎才好。

(4)荣誉

荣誉可分主观及客观的两面,就从客观的一面来说,荣誉是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和观感。就主观的一面而言,荣誉感是我们对这种评价及观感的重视。从后一点来看,要饮誉四方就要对人发生一些经常有益的但并非纯道德上的影响。

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一切事情对于他来说都是有用的,决定他是否有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别人的意见;于是他极其所能给世人一个美好的印象,他极其在乎这一美好印象的建立。这是人类基本的内在的本性,即所谓的“荣誉感”,或者在别的方面来说所谓的“耻辱感”。

为了获得别人的信任而与他人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导致了几种荣誉之间的不同,其区别主要在于“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差别;其次在于各种誓约行为;最后,在于两性关系。所以我们把各式各样的荣誉概括为三大类:公民的荣誉、官场的荣誉、性感的荣誉。

“公民的荣誉”是最常见的一种,是人与人之间和平交往的条件,任何人对这种和平交往的毁坏也就是毁坏了“公民的荣誉”。“公民荣誉”的名称和起源皆来自中产阶级,可它却适用于全人类。没有人可以无视此种荣誉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任何人都应谨慎小心待之,因为信心一旦丧失,将永无再得到信心的希望,不论他做什么事或成为什么人,失去信心的悲惨后果是永远无法避免的。

荣誉不是人们对某人独具品格的赞扬,而是对某人应该表现且不应错的一些品格之期许。是强调每个人都不该例外。荣誉的性质是否定的,荣誉的此种否定性质是不同于任何“被动”性质的,因为荣誉一旦发动,将比任何东西更具主动的性质。所以荣誉完全是我们能力以内的事。

至于官方的荣誉,一些人的普遍看法是,一个人担任某种官职,在实际上就必须具有执行其任务的必要条件。人们在国家中所必须履行的责任愈重大紧要,他所担任的职位就会愈高愈有权势,人们对于适合于他职位的道德、理智的品行所持有的看法就愈益强烈。因此,官位愈大,他享有的荣誉就愈高。事实上,具有特别任务的人比起一般人是更具有大的荣誉的,一般人的荣誉主要是使自己免于羞辱。

性爱的荣誉都是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上的。关于这一题旨有两种自然的划分:女人性爱的荣誉,男人性爱的荣誉。因为女人一生的主要内容大部分是她和男人的关系,因此性爱对女人的重要性就比对男人的重要了。

(5)名声

名声和荣誉好比孪生兄弟,名声是不朽的,不像荣誉般短暂。当然,这里所说的名声指的是极高层的名声,即这个词严格意义上所说的名声。的确,名声是有许多种的,有的名声也稍显即逝。所有的人都可以要求荣誉,但几乎没有人可以要求名声,即使可以,也只能依靠非凡的成就,才可以取得名声。

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两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在立功的道路中,具有一颗伟大的心灵是他的主要的条件;而立言则需一个伟大的头脑。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短暂的时间;然而一部才华四溢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泉源,可历千秋万世而长新。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逐渐消失和变形,人们逐渐不再关心,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传留后世。名声躲避追求的人,却追求躲避他的人。名声不易获得,却极易保存。无论是立德还是立言,只要有所立便不会失去。

每个人生活、生存是为了自己,同时重要地活在自己之中,他成为什么,如何生活,对自己比对他人重要的多,所以假使他在这方面不能得到自己的尊重,在别人眼里他也值不了多少了。其他人对他的评价是二等和次要的事,且受生命里一切机运的支配,并不会直接影响他。别人是寄存我们真正幸福的最坏之所,也许可能寄存想象的幸福在他人身上。但真正的幸福必须存在于自己之中。所以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比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更为紧要,他人意志仅处于附属的地位。

真正的名声是死后方得的名声,假使某人发现自己具有伟大的心智,他便该独自寻求有关自然全体和广大人性的问题之答案,这些是所有问题中最困难的,惟有才分很高的人才能涉入,这种人最好把他的看法延伸到每个方向,不要迷失在错综的支路上,也不要探涉偏僻的地区;换句话说,他不该把自己涉入专门科目或某些细节的探讨上。他不必为了逃避成群的敌手而钻入冷门的科目里;日常生活便能作为他建构严肃而真实的新定理的材料;而他所付出的服务会受到所有了解他所依据事实的人士之欣赏,这种人占了人类的大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物理、化学、解剖、矿物、植物、语言、历史,与研究生活中的伟大事实之人,诗人与哲学家,是多么不同了。

心理的观察

按语:

一个胜过他人的人,看不到其他人的优点,看不到超出他自己拥有的东西以外的任何东西,因为他骨子里想看到的不过就是这个范围的东西而已。

当我们被极大苦痛摧残、折磨的时候,外界的反应会让我们痛心地发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冷漠的,是自行其道,与我们毫不相干的。正如歌德所说:“这个世界是多么轻易地抛弃我们,使我们变得无助、孤独,它总像太阳和月亮那样继续走它自己的路。”纵使如此,我们还得而且必须是若无其事地进行成千上万的活动。所以,为了恢复我们外部的所作所为与我们内在的感情之间的协调,我们怒吼、狂叫,痛苦得或气得直跺脚。

我们的性情是如此暴虐,以至除非把一切所引入我们自己的生活,并且强使人人都同情我们。否则,我们是不会感到满足的。获得这个结果的惟一办法便是赢得别人的爱。然而这有些困难,于是我们时常选择捷径,把我们的苦恼负担泄漏给那些并不相干的人们,他们往往带着无限的好奇心,他们愿意倾听你的诉说,但是他们并不会去同情你。

烦恼是作为智慧的人对作为意志的人之强有力的表现所施加控制的状态。有两种方法可以避免这种烦恼;一是靠抑制这意志的猛烈;二是靠智慧离开控制。

单凭一个人的人格,就能获得一个美丽女人的欢心,这或许是对一个人的虚荣心比对任何其他的东西一种更大的满足;因为这是确信,一个人的人格是那被最为珍视、欲求与蔑视所有其他之人的等价物。因此,被拒之恋是很大的突发性剧痛,倘若是因忌妒心引起,痛苦更显为猛烈。

或许虚荣心比其它感官更主要地和欢乐与痛苦有关,因为只有心智的东西,才能产生如此猛烈的震颤。低等动物熟知情欲,但并不知激情的愉悦与爱情的痛苦。

在我们的人生之旅上,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花花绿绿的人生景象,正因为这些景象才使得人生之旅充满了乐趣。但是,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人生的表面现象,犹如向公众敞开,陌生人也可以进入的任何地方一样。

另一方面,人生的内面现象,生命存在,活动与显示其特性之处的本心与中心,特别是我们在家中能看到的亲属间的内面的关系,我们无法看到:我们已经用内面交换了这外面。这就是为何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上,看到这世界恍若一幅色彩瑰丽的风景画,尽管视野颇为宽阔,却没有前景的原因,因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一天我们会对这世界感到厌倦。

有一种人关心于他给其他人的印象;有一种人则更关心其他人对他自己的印象。前一种人的气质是主观的;后一种人的气质是客观的;前一种人在其整个实存中,更像是一个仅仅具有被人捉出来的观念的人;后一种人,在他的整个实存中,更像是那捉出观念的人。

毕达哥拉斯说:只有英雄识英雄,在许多方面一点不假。它说明了,每一个人怎么只能和他的同胞相类似,或者起码是属于相似的性格,他才能了解他的缘故。

一个人肯定能在他人身上,看到人人所共有的,人们本性的庸俗的,器量小的与卑鄙的成分;在此,每个人对他的同胞都有所了解;一个有胜过另一个人优点的人,看不到其他人的优点,看不到超出他自己拥有的东西以外的任何东西,因为他骨子里想看到的不过就是这个范围的东西而已。倘使有任何使他困惑的事情,它将带给他一种模糊的,夹杂着愠怒的恐惧感,因为它超出了他的理解力,所以与他志趣并不相合。

这就是为什么说,只有心心相印才能彼此理解的缘故。为何天才的作品,只有一个天才的人能完全地理解与充分地评价;并且,为什么由于群众眼里认为这些作品在任何真正的意义上绝不存在,它们必须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间接地引起注意。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将直视另一个人的表情,心里确信,即除去他将看到他自己的可怜的相似物以外,决看不到其他的东西;并且,这个正是他将看到的东西,因为除它以外,他不能把握什么东西。

因此,一个极有天赋的人,在与别人交谈中,应该总要考虑到,他自己的最好部分远在云霄,别人是看不见的,所以,如果他确定想知道别人对他的看法如何,只要考虑一下所说的那个人在他眼里怎么样就行了。一个与别人志趣不相投的人,同样的,别人与他志趣也不相投。 wVhgzbeo3NE8RMeQtwnkRZsg9Ng9yFdBGriHntSfl5+jN1dlRseDP5l6oZwwEA9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